Chinese Text Project |
《釋部五》 | Library Resources |
《經》 | Library Resources |
1 | 經: | 《晉書》曰:姚興如逍遙園,引沙門于澄玄堂,湯瀵摩羅什演佛經。羅什通辯夏言,尋覽舊經,多有乖謬,不與胡本相應。興與羅什及沙門僧肇、曇順等八百人更出大品,羅什持胡本,興執舊經,以相考校。其新文異舊者,皆會於理義。續出諸經并諸論三百餘卷。今之新經皆羅什所譯。興既托意於佛道,公卿已下莫不欽附,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餘人。起浮圖於永貴里,立波若臺於中宮,沙門坐禪者恒有千數。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 |
2 | 經: | 《齊書》曰:張緒為中書令,善談玄。駕幸莊嚴寺,聽僧達道人講《維摩》,坐遠,不聞諸言,上難移緒,乃遷僧達。 |
3 | 經: |
《梁書》曰:張稷出為青、冀二州刺史,不得志,嘗閉閤讀佛經。 又曰:劉勰字彥和,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居,遂博通經論,因區別部類,錄而序之。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勰為文,長于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敕與惠震沙門于定林寺撰經證,功畢,求遂出家。先燔須發自誓,敕許之,乃變服,改名惠地。 又曰:任孝恭,少從蕭寺云法師讀經論,明佛理。至是,蔬食齋戒,信授甚篤。而性頗自伐,以才能尚人,於流輩中多有忽略,世以此少之。 又曰:皇侃性至孝,常日誦《孝經》二十遍,以擬《觀世音經》。 又曰:梁蕭詧謂其度支尚書宗如周曰:「卿何為謗經?」如周踧,自陳不謗,詧又謂之如初。如周懼,出告蔡大寶,大寶知其旨,笑謂之曰:「君當不謗餘經,正應不信《法華》耳。」如周乃悟然。《法華》云:「聞經隨喜,面不狹長。」如周面狹且長,由是詧有此戲。 |
4 | 經: | 《陳書》曰:王固清虛寡欲,信佛法,及丁所生憂,遂終身蔬食。夜則坐禪,晝誦佛經。嘗聘魏,宴于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魚,大設罟網,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鱗不獲。 |
5 | 經: | 《後魏書》曰:斐宣,高祖曾令集沙門講佛經,因命宣論難,其有理詣,高祖稱善。 |
6 | 經: |
《唐書》曰:韋綬字子章,京兆人。少有至性,喪父,刺血寫佛經。 又曰:貞元十四年,南天竺國進《花嚴經》殘梵夾,令僧般若三藏于保壽寺,僧智柔圓照同於崇福寺翻譯成四十卷。 |
7 | 經: | 《高僧傳》曰:釋道安,姓衛氏,常山人。初經出己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沒未通,每至講說,惟敘大意。安躬覽經典,鉤深致遠,并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經文看樹,自安始也。 |
8 | 經: | 《洛陽伽藍記》曰:神龜九年十一月,太后遣崇靈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經,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炒暑典。 |
9 | 經: | 《涅槃經》曰:是諸大乘經為滿字,無欠少之義也。小乘諸教悉為半字,義未圓,故云半字。 |
《象》 | Library Resources |
1 | 象: |
《晉書》曰:恭帝深信浮圖道,鑄貨千萬,造丈六金象於瓦官寺。帝親迎之,群臣步從,滿十許里。 又曰:彭城王纮上言:「樂賢堂有先帝手畫佛象,經歷寇難而此堂猶存,宜敕作頌。」帝下其議。蔡謨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經典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象,至於雅好佛道,所未及聞也。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夷狄作一象之頌,於義有疑焉。」於是遂寢。 又曰:秦將呂光伐龜茲,將軍餌蕪夢金象飛越龜茲之城。曰:「所謂佛神去之,胡亡必矣。」 又曰:咸和中,丹陽尹高悝行張侯橋,見浦中五色光長數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處得金象,無有光趺。悝乃下車載象,還至長干巷首,牛不肯進,悝乃令馭人任牛所之,牛徑牽至寺。經一歲,臨海漁人張係世於海口忽見銅花趺浮出,取送縣,以送臺,乃施象足,宛然合會。簡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彩珠,沒水底,得佛光艷,交州送臺,以施象,又合焉。自咸和中得象,至咸安初,歷三十餘年,光趺始具。初,高悝得象,后有西域胡五人來詣悝曰:「昔於天竺得阿育王造象,來至鄴下,逢時亂,埋於河邊,今尋覓失所。五人嘗一夜俱夢見象曰:己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悝乃送此五僧至寺,見象歔欷涕泣,象便放光,照燭殿宇。象趺先有外國書,莫有識者,后有三藏那跋摩識之云:「是阿育王為弟四女所造也。」 |
2 | 象: |
《宋書》曰:劉牢之子敬宣,八歲喪母,晝夜號泣。四月八日,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為母灌象,因悲泣不自勝。 又曰:沉道虔累世事佛,推父祖舊宅為寺。至四月八日,每設象之日,輒舉家慟焉。 又曰:自漢世始有佛象,形制未工,戴逵特善其事,颙亦參焉。宋世子鑄丈六銅象於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亦不能改,乃迎戴颙,颙曰:「非面瘦,乃臂胛肥爾。」及減臂胛,瘦患即除,無不嘆服。 |
3 | 象: |
《梁書》曰:阮孝緒末年,蔬食斷酒,恒供養。石象先有損壞,心欲補之,罄心敬禮,經一夜,忽然完復,眾并異之。 又曰:大通四年,又造一丈六尺旃檀象,量之,剩二尺成丈八,形次衣文及手足,更重量,又剩一尺五分。至大通五年,寺僧洽重量,又剩七寸,即是長二丈矣。大同四年,移入大殿,敕主書吳文寵更量,又剩五寸。凡五度量,即長二丈七寸,豈非精誠所感耶? 又曰:武帝舍宅造寺,未成,於小莊嚴寺造無量壽象,長一丈八尺,及鑄而銅不足,帝又給功德銅三千斤。臺內送銅未至象處,己見銅車到爐所,於是就冶,一灌便足在后臺。司銅至,方知向來送銅靈感所致,及開模,象以成丈九而相好不差。又有大錢二枚,見在衣絳,竟不銷鑠。其年欲移象還寺,未移前,淮中估客每夜輒聞大橋上如有人修道路,往視,不見人。俄而象度光彩輝煥,觀者莫不歸心。 |
4 | 象: |
《北齊書》曰:有沙門晏通,於道旁造大漆象,教化乞財所得物,咸以入。常以杖敲此象,號曰出課烏奴。 又曰:封述,勃海蓚人。一息,娶隴西李士元女,大輸財聘,及將成禮,猶競懸違。述忽取所供養象對士元搖而示之,士元笑曰:「封公何處常得應急象?」 |
5 | 象: | 《洛陽伽藍記》曰:西域捍魔城南十五里,有一大寺,三百餘僧。有象一軀,舉高丈,面常東立,不肯西顧。父老相傳云:「此象本從南方騰空而來。」于寘國王親來敬禮,請象載歸,中路夜宿,忽然不見,遣人尋之,還來本處。王即起塔,封四百戶以供灑掃。人有患者,以金薄貼象,所患處即得除愈。后人於此象邊造丈六象及諸象塔,乃至數千,懸彩幡蓋,亦有萬計。魏國之幡過半,幡上隸書多云太和、景明、延昌。惟有一幡,觀其年號,是姚興時幡。 |
6 | 象: |
《西京記》曰:光福坊大興寺有阿育金象,歷宋、齊、梁、陳,數有奇異。陳國亡,忽面自南向,雖止之卉鼷。隋文帝載入長安,內中供養,后移置此寺。寺眾以殿大象小不可當陽,置之於北面,明日乃自轉兆荇,眾咸驚異,復置北面,明日復還轉南面。眾乃懺謝,不復更動。 又曰:崇敬寺有石象一軀,高五尺,制作粗惡,甚有靈驗。傳云:是阿育王弟四女所造。其女貌丑,常自慨恨,多作佛象,及成皆類,如此千數。乃至誠祈禱,忽感佛見形。更造諸象,相好方具,其父使鬼神遍散諸象於天下,此其一也。 |
7 | 象: |
《高僧傳》曰:釋曇翼,出家事安公為師,后居長沙寺。翼常嘆寺立僧足,而形象尚少,阿育王所造,多布在餘方。嘗聞外國僧說,有至誠所請者,亦為之降見,乃專精懇惻,請求誠應。以晉太元中,忽有一金象現於渚宮城北路,光明照灼,百姓驚駭。翼聞乃往祗禮,謂眾人曰:「當是阿育王象降我長沙寺焉。」即令弟子數人捧接,迎至長沙寺。其後,罽賓禪師從蜀下,入寺禮拜,見象光生有胡字,便曰:「是阿育王象。何時來此?」時人方知翼之不謬。 又曰:漢明帝使蔡愔於西域得畫釋迦奇象,是優由王旃檀象。既至雒,明帝即令圖畫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陵上。 |
8 | 象: | 《增一阿含經》曰:優填王敕國內巧匠,會以牛頭旃檀作佛象形供養,晨夕禮拜。是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作佛象供養,亦召巧匠,語言如來形體煌若天金,今當以直金作佛形象。即以紫磨作如來象,亦高五尺。爾時閻浮提中始有三象。 |
9 | 象: | 《法顯記》曰:僧尼羅王國以金等身而鑄象,髻裝寶珠。有盜者以梯取之,象漸高而不及,盜嘆其不救眾生,象俯首而與之。后市人擒盜,盜言其事,視象尚俯。王重贖其珠而復裝之。 |
10 | 象: | 《象記》曰:梁武帝天監元年正月八日,夢檀象入國,因發詔往迎象。按《佛游天竺記》及《優填王經》云:佛上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王臣思見,優填國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旃檀,請大目連神力運往,令圖像相。既如所愿,圖了還返,坐高五尺,在祗洹寺至今供養。帝欲迎請此象,遣決勝將軍郝騫等八十人應募往。達,具狀祈請,舍衛王曰:「此中天正象,不可適邊。」拇庶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圖一相。卯時運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象頂放光,降微細雨,并有異香,故《優填王經》云:「貞身既隱次,二像現普為。」眾生深作利益者是也。騫等負弟二象行數萬里,度大海,冒涉風波,隨浪至山,糧食又盡,所將人眾及傳送者身多亡歿。逢諸猛獸,一心念佛,乃聞象后有甲胄聲,又聞鐘聲。巖側有僧,端坐樹下,登負象下置其前,僧起禮象,騫等禮僧,僧授澡罐令飲,并得飽滿。僧曰:「此象名三藐三佛陀。金毗羅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語頃失之爾。夜僉夢見神,曉共圖之。」至天鑒十年四月五日,騫等達幼娠都,帝與百僚迎還太極殿。至太清三年,湘東王在江陵即位,遣人從揚都迎上至荊都。后梁大定八年,城北靜陵造大明寺,乃以象歸之。今見在,多有傳寫,流被京國云。 |
URN: ctp:taiping-yulan/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