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器物部一

《器物部一》

電子圖書館

器皿

電子圖書館
1 器皿:
《說文》曰:皿,飲食之用器也。盛,黍稷在器中也。齍黍稷之器以祀者。盧,飯器也。鐈,巨招反。似鼎而長足。鏖,一刀切。溫器也。

2 器皿:
《方言》曰:器破而不殊,其音謂之斯兀音西,聲也。器破而未離謂之璺,音問南楚之間謂之比攵。比攵,皮美切。凡以器盛而滿謂之涌。與恐切,言涌出也。

3 器皿:
《通俗文》曰:金銀鏤飾器謂之錯鏤。竹器謂之笭箵。笭,郎鼎切。箵,桑鼎切。竹器邊緣曰匴。先管切。

4 器皿:
《書》曰: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言人貴舊,器貴新。
又曰: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作分器。賦宗廟彝器酒樽賜諸侯。

5 器皿:
《禮》曰:孟春之月,其器疏以達;孟夏之月,其器高以粗;孟秋之月,其器廉以深;孟冬之月,其器閎以掩。
又曰:御食於君,君賜余,器之溉者不寫,陶梓之器。其餘皆寫。萑竹之器。
又曰:作奇巧之器以疑眾,殺。宗廟之器不鬻於市;錦文珠玉成器,不鬻於市。
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6 器皿:
《論語》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 器皿:
《史記》曰:舜陶於河濱,器不苦窳。以主切。舜作什器於壽丘。
又曰:通邑大都,木器髹者千伏,徐廣曰:髹,音休,漆也。《漢書》曰:木器千伏。銅器千鈞,素木鐵器千石,此亦千乘之家也。
又曰:武帝有故銅器,李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案其刻,果然。

8 器皿:
《漢書》曰:賈誼言:「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又曰: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臣之近主乎!
又曰:罽賓國,以金銀銅錫為器。

9 器皿:
《續漢書》曰:桓帝祠老子於濯龍,用淳金釭器。

10 器皿:
《魏氏春秋》曰:武王過故人呂伯奢家,聞其動食器之聲,疑其圖已,是夜手劍殺八人。

11 器皿:
《後魏書》曰:獠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於熟食。

12 器皿:
《晉令》曰:欲作漆器物賣者,各先移主吏者名乃得作。皆當淳漆著布器。器成,以朱題年月姓名。

13 器皿:
車頻《秦書》曰:苻堅建元十八年,新平縣民耕地獲玉器。初有金雕者,頗知圖記。王猛以為左道,勸堅誅之。雕臨死,表堅曰:「新平地,古顓頊墟。其故有《白雞閭記》,言此里應出古帝王寶。」至是果得之。

14 器皿:
《家語》曰: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曰:「此蓋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即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嗚呼,物焉有滿而不覆者乎!」

15 器皿:
《老子》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16 器皿:
《韓子》曰:堯有天下,飯於土軌,飲於土鉶。舜作食器,斬山木而材之,削踞修具跡,流漆墨其上。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下伏者十三。禹作為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殷人食器雕琢,觴酌刻鏤。

17 器皿:
《淮南子》曰:昆侖旁有九井玉橫,橫,或作彭,器名也。受不死藥。

18 器皿:
《世說》曰:晉武帝嘗際王武子,供饌悉用琉璃器。

19 器皿:
《涼州異物志》曰:方外殊珍,車渠馬瑙。器無常形,為時之寶。隨其大小以作孟碗杯盤也。視之目眩,希世之巧。羅剎所作,非人所造。羅剎鬼,遠外國,巧成器物,與人交市,非人能所造。

20 器皿:
《地境圖》曰:銅器之屬,見其狀如望馬煇煇然。齊器之見為牛,楚器之見為馬,越器之見為蝦蟆,宋器之見為白狗,秦器之見為豚,燕器之見為豕。

21 器皿:
揚雄《蜀都賦》曰:雕鐫釦器,百伎千工。

22 器皿:
魏武《內誡令》曰:孤有逆氣病,常儲水臥頭。以銅器盛,臭惡。前以銀作小方器,人不解,謂孤喜銀物。令以木作。

電子圖書館
1 鼎:
《爾雅》曰:鼎絕大謂之鼐,圓弇上謂之鼎,附耳外謂之鼒。

2 鼎:
《說文》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貢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民入山林川澤,魑魅蝄蟲兩莫能逢之。

3 鼎:
《易》曰: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4 鼎:
《詩》曰:鼐鼎及鼒。大鼎謂之鼐,小鼎謂之鼒。

5 鼎:
《周禮》曰:王一日三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牢鼎九,陪鼎三。

6 鼎:
《禮》曰:故衛孔悝之鼎銘曰:「六月丁亥,公假於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於漢陽,即宮於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嗜欲,作率慶士,躬恤衛國。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纂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於烝彝鼎。」施猶著也。言我將行君之命,又刻著于烝祭之彝鼎也。
又曰:崇鼎、貫鼎、夫子之器。崇貫,皆國名。

7 鼎:
《左傳》曰:宋華父督殺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郜大鼎賂公。郜國所造器也。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太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太廟,其若之何?」公弗聽。
又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使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又曰:魯襄公享晉六卿。賄荀偃束錦加璧、乘馬、先吳壽夢之鼎。壽夢,吳子也,獻鼎於魯,因以為名。
又曰:晉叔向謂晏子曰:「然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讒鼎,鼎名也。況日不悛,其能久乎!」
又曰:楚薳啟彊曰:「是以聖王朝聘有圭,享覜他吊切。有璋,晏有好貨,飧有陪鼎。」飧,饔飧也。孰食為飧。陪,加也。加鼎,所以厚殷勤之。
又曰:鄭人鑄刑書。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
又曰:宋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云:鼎,正考父之廟鼎也。「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
又曰:鄭子產聘於晉,晉侯有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日矣。并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方鼎,莒所貢。
又曰:楚子次於乾溪。仆析父從。右尹子革夕,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國皆有分器,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器,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惟命是聽,豈其愛鼎?」
又曰:齊侯伐徐,徐人行成,賂以甲父之鼎。甲父,古國名也。
又曰:晉趙鞅、荀寅率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刑書之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

8 鼎:
《穀梁傳》曰: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郜鼎者,郜之所為也。孔子曰:「器從邑,名從主人。」故曰郜大鼎。

9 鼎:
《史記》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
又曰:伊尹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又曰:周末有九鼎徙秦氏,曰:「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八年,過彭城,齋戒禱祀,欲出周鼎,使千人沒水求之,不得。
又曰: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之鼎,絕臏而死。
又曰:孝文帝時,新垣平言:「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於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

10 鼎:
《漢書》曰:項羽身長八尺二寸,目重瞳,力能扛鼎。
又曰:漢得汾陰寶鼎,武帝嘉之,藏於甘泉。群臣上壽,賀陛下得周鼎。吾丘壽王曰:「非周鼎。」上怒。對曰:「周德始乎后稷,成於文、武,上天報應,鼎為周出,名曰周鼎。今漢自高祖繼周,至陛下功德愈盛,天瑞并是至。昔秦始皇欲出鼎於彭城而不得。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之所以與漢,是漢鼎,非周鼎也。」上曰:「善!」
又曰:主父偃曰:「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
又曰:宣帝時,美陽得鼎,獻之。京兆尹張敞上議曰:「案鼎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旗鸞黼黻雕戈。』李奇曰:雕,鏤也。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子孫,刻銘其先功,藏之於宮廟也。」
又曰:質氏以灑削而鼎食。

11 鼎:
《東觀漢記》曰:廬江獻鼎,詔召鄭眾,問:「齊桓公之鼎,在柏寢臺,見何書?《春秋左氏》有鼎事幾?」眾對狀,除為郎中。

12 鼎:
《後漢書》曰:孝明帝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寶鼎,廬江太守獻之。詔曰:「祥瑞之降,以應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致茲?《易》曰:鼎象三公。豈公卿奉職,得其理耶?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祖廟,以備器用。賜三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

13 鼎:
《晉中興書》曰:成帝咸和元年,宣城舂穀山崩,得古鼎,重三百斤,容可三斛餘。都官畢賀。
又曰:神鼎見。神鼎者,仁器也。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炊而沸,不汲自盈。煙煴之氣,自然所生也。亂則藏於深山,文明應運而至,故禹鑄鼎以擬之。

14 鼎:
《晉陽秋》曰:谷城人劉珪,夜見門有光,取得玉鼎。

15 鼎:
沈約《宋書》曰:秦始皇七年,義陽獲銅鼎,受一斛,并蓋,并隱起鏤。

16 鼎:
《戰國策》曰:秦興師於周,求九鼎。顏率謂齊王曰:「周之君臣,內自畫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愿大王圖之。」齊王發師救周,秦兵罷。率至齊,曰:「愿獻九鼎,不識大國何涂之從而致之?」齊王曰:「寡人將寄涂於梁。」對曰:「不可!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潬徒旱切。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州是西比

URN: ctp:taiping-yulan/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