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魏晉南北朝 -> 水經注 -> 卷三十 -> 淮水 -> 25 - 相似段落[詳細說明]
淮水于壽陽縣西北,肥水從城西而北入于淮,謂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縣右出,東南流逕城父縣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縣,故焦夷之地,《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寔城父矣。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杜預曰:此時改城父為夷,故傳寔之者也。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之,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則濮水即沙水之兼稱,得夏肥之通目矣。漢桓帝永壽元年,封大將軍梁冀孫桃為侯國也。夏肥水自縣又東逕思善縣之故城南,漢章帝章和三年,分城父立。夏肥水又東為高陂,又東為大漴陂,水出分為二流:南為夏肥水,北為雞陂。夏肥水東流,左合雞水,水出雞陂,東流為黃陂,又東南流積為茅陂,又東為雞水。
《水經注·淮水》: 柴水又東北入于淮,謂之柴口也。淮水又東北,申陂枝水注之, 《水經注·淮水》: 肥水從城西而北入于淮,謂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 《水經注·淮水》: 東北入于淮,謂之池河口也。淮水又東,蘄水注之, 《水經注·濟水》: 巨合水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 《水經注·淮水》: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水上承淮水, 《水經注·淮水》: 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 《水經注·淮水》: 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縣右出, 《水經注·夏水》: 夏楊水注之,水上承楊水于竟陵縣之柘口, 《水經注·澧水》: 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縣, 《水經注·濟水》: 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 《水經注·易水》: 梁門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門, 《水經注·滱水》: 盧水注之,水上承城內黑水池。 《水經注·渠》: 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 《水經注·睢水》: 右則姦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陂水, 《水經注·淮水》: 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 《水經注·溫水》: 驩水注之。水源上承牂柯水, 《春秋左傳·昭公九年》: 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 《水經注·淮水》: 楚公子棄疾遷許于夷,寔城父矣。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杜預曰:此時改城父為夷,故傳寔之者也。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之, 《春秋左傳·昭公九年》: 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 《水經注·潩水》: 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之。 《水經注·淮水》: 然丹遷城父人于陳,以夷濮西田益之, 《水經注·涑水》: 然則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稱乎? 《水經注·淮水》: 然則濮水即沙水之兼稱, 《水經注·濁漳水》: 又東積而為陂, 《水經注·潁水》: 其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 《水經注·潁水》: 細水又東南,積而為陂, 《水經注·洧水》: 又南積而為陂, 《水經注·潩水》: 其水又東積而為陂, 《水經注·渠》: 沙水又東,積而為陂, 《水經注·陰溝水》: 北肥水又東積而為陂, 《水經注·淮水》: 又東,積而為陂水, 《水經注·淮水》: 夏肥水又東為高陂, 《水經注·㵋水》: 㵋水又西流積而為陂, 《水經注·渭水》: 其水分為二流, 《水經注·淮水》: 水出分為二流: 《水經注·汝水》: 陂水又東為窖陂,陂水又東南流注壁陂,陂水又東北為太陂, 《水經注·淮水》: 慎水又東流,積為燋陂,陂水又東南流為上慎陂,又東為中慎陂, 《水經注·淮水》: 東流為黃陂,又東南流積為茅陂,又東為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