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 孫子兵法: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國而不久也。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也。 |
| 孫子兵法: |
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就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故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定勢,水無常形,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 孫子兵法: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君命有所不受,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能待之也。無恃其不攻,恃吾之不可攻也。 |
| 孫子兵法: |
夫唯無慮而易於敵者,必禽於人,故卒未附親而罰之,即不服,不服即難用也。卒已附親而罰不行者,即不可用矣。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則民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
| 孫子兵法: |
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全於主,國之寶也。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全,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
| 孫子兵法: |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 孫子兵法: |
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赴,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愠而致戰,合於利而用,不合於利而止,怒可復喜,愠可復悅,亡國不可復存,死者不可復生也。故曰:明王慎之,良將敬之,此安國之道也。 |
| 孫子兵法: |
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千金,內外騷動,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争一日之勝,而愛爵禄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王聖主,賢君勝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衆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也。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