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简体字版 |
儒家 -> 孔丛子 -> 刑论 -> 4 - 相似段落[详细说明]
《书》曰:“兹殷罚有伦。”子张问曰:“何谓也?”孔子曰:“不失其理之谓也。今诸侯不同德。每君异法,折狱无伦,以意为限,是故知法之难也。”子张曰:“古之知法者与今之知法者异乎?”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远狱,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不失有罪,其于恕寡矣;能远于狱,其于防深矣。寡恕近乎滥,防深治乎本。《书》曰:‘维敬五刑,以成三德’,言敬刑所以为德矣。”
《孔丛子·刑论》: 兹殷罚有伦。”子张问曰:“何谓也?”孔子曰:“不失其理之谓也。今诸侯不同德。每君异法,折狱无伦,以意为限,是故知法之难也。 《太平御览·叙刑上》: 兹殷罚有伦,今也反是,诸侯不同听,每君异法。听无有伦,是故知法难也。 《孔丛子·刑论》: 兹殷罚有伦。 《尚书·康诰》: 兹殷罚有伦。 《太平御览·叙刑上》: 兹殷罚有伦, 《孔丛子·论书》: 何谓也?”孔子对曰:“不失其道、明之于民之谓也。 《孔丛子·刑论》: 何谓也?”孔子曰:“不失其理之谓也。 《孔丛子·刑论》: 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远狱,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 《汉书·刑法志》: 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 《孔丛子·刑论》: 古之知法者能远狱,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 《汉书·刑法志》: 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 《太平御览·叙刑上》: 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 《孔丛子·刑论》: ‘维敬五刑,以成三德’, 《汉书·外戚传下》: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后汉书·郭陈列传》: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尚书·吕刑》: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三国志·陈羣传子泰》: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群书治要·尚书》: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群书治要·傅子》: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