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氣》 | Library Resources |
1 | 氣: | 《釋名》曰:氣猶餼也,餼然有聲而無形也。 |
2 | 氣: |
《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又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精氣煙煴,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游魂為變。 又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
3 | 氣: |
《禮》曰: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 又曰:三月之節,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勾者畢出,萌者盡達。 又曰:三月之節,是月也,命國儺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又曰: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 又曰:孟秋行冬令,則陰氣大勝;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 又曰:八月之節。是月也,天子乃儺,以達秋氣。殺氣浸盛,陽氣日衰。 又曰:九月之節。霜始降,則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曰:季秋行春令,則暖風來至,人氣懈惰。 又曰:小雪之日後五日,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又曰: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氣上泄。 又曰:地氣沮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 又曰:十二月中氣,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陰氣。 又曰:社祭土而主陰氣也。 |
4 | 氣: | 又:《鄉飲酒》曰: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仁氣也。 |
5 | 氣: |
《周禮》曰: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妖祥善惡之征。鄭司農云:煇謂日光之氣。 又曰:視祲之官,春分望氣。 |
6 | 氣: | 《傳》曰:節宣其氣。 |
7 | 氣: |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于河,休氣四塞。 |
8 | 氣: | 《春秋繁露》曰:氣之清者為精,人之精者為賢。治身以賢,積精為道。 |
9 | 氣: |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聚為雲氣。 |
10 | 氣: | 《史記》曰: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 |
11 | 氣: | 又《項羽本紀》曰: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宜急擊勿失。」 |
12 | 氣: | 又《秦紀》曰:始皇東游,望氣者云:「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東游以厭之,改金陵為秣陵,塹之以絕其氣。 |
13 | 氣: |
《漢書》曰:武帝巡狩,過河間,見紫雲青氣自地屬天,望氣者云下有奇女,求之,得拳夫人,后生昭帝。 又曰:宣帝幼時號曰皇曾孫。生數月,遭巫蠱事。雖在襁緥,猶系郡邸獄。邴吉為廷尉監,治巫蠱,憐曾孫無辜。至亡元二年,武帝疾,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系者輕重皆殺之。內謁者令郭攘夜至郡邸獄,吉閉門拒,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 |
14 | 氣: |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封禪,夕有青氣,上與天屬,遙望不見山巔。 又曰:高祖在沛,隱芒碭山,每游,上輒不欲令呂后知,常在深僻處,后亦常知所在。高祖問曰:「何以知之?」后曰:「君所居處,上有紫氣。」 又曰:孝靈熹平八年八月辛未,白氣如匹練沖北斗第四星,為大獸狀。明年,揚州刺史臧旻攻盜賊,斬首數千級。 |
15 | 氣: | 《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元十二年,癸酉夜,白氣長三丈,起國東北,指軍市十日。是月,西域蒙奇、疏勒二國歸義。 |
16 | 氣: | 謝承《後漢書》曰:郎顗上書曰:「去年閏月,白氣從天漢入玉井西,將有叛戾之患、金精之變。太尉所掌,宜責以災異。 |
17 | 氣: | 《後漢書·五行志》曰:永興二年,光祿勛舍壁下有青氣,視之得玉鉤玦。 |
18 | 氣: |
《漢光武封禪儀》曰:元年封禪,晝有白氣,夜有赤光。 又曰: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之山虞。此日山上雲氣成宮闕,百官皆見之。二十一日夕牲時有白氣廣一丈,東南極望。二十二日禮畢,正直壇所,有氣與天屬,遙望不復見山。 |
19 | 氣: | 《楚漢春秋》曰:亞父謀曰:「吾望沛公,其氣沖天,五色相摻,或似龍,或似蛇,或似虎,或似云,或似人,此非人臣之氣也。」 |
20 | 氣: |
王隱《晉書》曰:武帝咸寧元年,洛陽太祖廟中有青氣,占者云以為東莞王后當有天子。后改封瑯琊,江東之應也。 又曰:魯勝,字叔時。以歲日望氣,乃長嘆,知將來多故,便稱疾去官。中書令張華敬之,欲用之,遣二子諭意,遂不動。 又曰:張華察牛斗間有紫氣,乃豐城之劍氣也。 |
21 | 氣: |
《吳志》曰:朝宮井上,旦有五色氣,孫堅令浚之,得漢傳國璽。 又曰:孫堅葬富春城東,冢有光,上屬天,下蔓數里。皆曰:「非凡氣也,孫氏其興乎!」 |
22 | 氣: | 《蜀志》曰:劉豹、向舉等上言:「建安二十二年,數有氣,必有天子出其方。」 |
23 | 氣: | 《南中八郡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水有惡毒氣,中物則有聲,中樹木則折,名曰:「鬼彈」。中人則奄然潰爛。 |
24 | 氣: | 宋《永初山川記》曰:寧州瘴氣𦱌露,四時不絕。 |
25 | 氣: | 《西升記》曰: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占氣,知神仙過。 |
26 | 氣: | 《荊州記》曰:夷道縣有望州山,山下有泉,欲雨,泉中有赤氣上騰于天。 |
27 | 氣: |
《莊子》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於無窮者,彼惡乎待哉!郭象曰:御六氣之辨,即是游變化之涂也。 又曰:人之生氣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
28 | 氣: |
《列子》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又曰:天,積氣之成者也。 |
29 | 氣: | 《孫卿子》曰:水火有氣而無,草木有生而無知。 |
30 | 氣: |
《抱樸子》曰:軍上氣黑如樓,將軍移軍必敗。其將勇則氣如火,火勢如張弩,云如日月,赤氣繞之,所見之地大勝,不可攻也。 又曰:或問登步之道,曰:「或用棗心為飛車,存念則五蛇六龍至乘之,上升三十里,名為太清。其氣甚剛,勝人也。師言鳶飛漸高,直舒兩翅而自漸進,漸乘剛氣也。 |
31 | 氣: |
《淮南子》曰: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瘖,於金反。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高誘曰:自此上至山氣多,男皆生子,乃有此疾也。下氣多尰,岸下下濕,腫足曰尰。石氣多力,象石也。險阻氣多癭,暑氣多殀,音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痺,丘氣多狂,廣氣多仁,下而平者為廣。陵氣多貪,象陵積聚也。輕土多利,利,疾也。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重,湍,急流悍水也。中土多聖人,皆應其類也。 又曰:太清之始世,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序,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此時玄元氣至休者也。 |
32 | 氣: | 《呂氏春秋》曰:天圓為精氣圓通,周復無雜,故曰圓。 |
33 | 氣: | 魏子曰:北夷之氣象群羊,南夷之氣類船,山海之氣象樓臺,宮闕、都邑之氣象林木。 |
34 | 氣: | 《家語》曰:食氣者,神明而壽。 |
35 | 氣: | 《洛書》曰:有氣象人,青衣無手,在日西,天子之氣也。 |
36 | 氣: |
《遁甲開山圖》曰:巨靈者,偏得元氣之道,故以元氣一時生混沌。 又曰:自老子生周,青氣凌遲,俗儒道士無所通驗。 |
37 | 氣: | 《河圖》曰:昆侖山有水,水氣上蒸為霞。 |
38 | 氣: | 《地鏡圖》曰:望百姓家黃氣者,蘗梔子樹也。山有白氣而郁郁,中有神龍。 |
39 | 氣: | 《三輔舊事》曰:漢作靈臺,以四孟月登而觀,黃氣為疾病,赤兵,黑水。 |
40 | 氣: | 《荊州圖》曰:宜都郡望州山,袁山松《宜都記》曰鍾山。山根有涌泉成溪,溪注丹水,天陰欲雨,輒有赤氣,故名丹溪。 |
41 | 氣: | 《論衡》曰:陳留虞延,字君人。夜生,母見其上氣如一匹絹徑上天,以問人,人曰吉氣與天通。仕至司徒。 |
42 | 氣: | 《楚辭》曰: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王逸曰:餐吞曰精,食元符也。《凌陽子明經》曰: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秋日食淪漢,淪漢者,日沒后赤黃氣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半夜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 |
43 | 氣: | 又《天問》曰:伯強安處?惠氣安在?注曰:「伯強,是大疫鬼也。所至恣惡氣,傷和氣。」 |
URN: ctp:n36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