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敘山》

Library Resources
1 敘山:
《釋名》曰:山頂曰蒙,亦曰巔,亦曰椒。山脊曰岡。山大而高曰嵩,嵩高稱也,今中岳嵩山蓋依此,亦作崧。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嶠,卑而大曰扈,小而眾曰巋,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音戶無草木曰垓。古來切。石戴土曰岨,土戴石曰崔嵬。此因形而名之。山東曰朝陽,山西曰夕陽。隨日照而名之。山足曰麓,山穴曰岫,山邊曰崖。崖之高曰巖,上秀曰峰,陬隅高者曰屺,山坡曰坂。山三襲曰陟,山再成曰莫,一成曰坯。山中絕曰陘,未及上曰翠微。一說山色青縹色曰翠微。山屬曰嶧,言駱繹相連,今魯國有嶧山,絕石相積構連屬成山,蓋謂此也。山狹而高曰巒,小曰嶞。它果反。謂山形長狹者,荊州人謂之蠻。《詩》云墮山喬岳。土山曰阜,阜,厚也。言其高厚。曲阜曰阿。大阜曰陵,小陵曰丘。山精曰夔,亦曰跂,亦曰云陽。祭山曰屐懸。角毀反。自山頂曰冢,已下并出《說文》、《爾雅》、《釋名》。

2 敘山:
《易》曰:兼山艮。
又曰:地中有山謙。
又曰:《說卦》曰:山澤通氣。
又曰:艮為山。

3 敘山:
《詩》曰: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又曰:節彼南山。

4 敘山:
楊乂《易卦序論》云:險而止,山也。險而動,泉也。動靜皆蒙險,故曰山。

5 敘山:
《書·禹貢》曰: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孔安國注曰:此謂梁山龍門也。壸口雷首,至於太岳,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此二山者,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百川經此眾山,禹皆治之也,不可勝名,故以滄海山川言之也。西傾朱圉鳥鼠,西傾朱圉在積石以東,鳥鼠謂所出,在隴西,三者雍州之南。至于太華,相首尾而東也。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四山相東南,在豫州,洛經熊耳,經外方淮南桐柏,經陪尾,凡此皆先舉施功之山,而後條列所治水于下以相備也。導嶓冢至于荊山,漾山嶓冢山梁州,經荊山,荊山在荊州也。內方,至于大別,內方大別二山名,在荊州,漢所出。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經,在荊州。

6 敘山:
《春秋傳》曰:山有木,工則度之。

7 敘山:
《禮記》曰: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又曰: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視,視其牲器之數。
又曰: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山出器車。
又曰:居山不以魚鱉為禮。

8 敘山:
《爾雅》曰:土高有石曰山。

9 敘山:
《釋名》云:山,產也,言產萬物。

10 敘山:
《說文》曰: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

11 敘山:
《春秋元命苞》曰:山者氣之苞,所以含精藏雲,故觸石而出。

12 敘山:
《春秋說題辭》曰: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

13 敘山:
《韓詩外傳》曰:夫山,萬人之所觀仰,材用生焉,寶藏植焉,飛禽萃焉,走獸伏焉,育物群而不倦,有似乎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樂山也。

14 敘山:
《尚書大傳》曰:孔子曰:「夫山者嵬嵬然,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四方皆無與私焉。出雲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樂于山也。」

15 敘山:
《國語》曰:禹封九山,山者土之聚也。

16 敘山:
《河圖》曰:嶓冢山,上為狼星。武關山為地門,上為天高星,主囹圄。荊山為地雌,上為軒轅星。大別山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上為天苑星。岐山在昆侖東南,為地乳,上為天糜星。汶山之地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上為天井星。桐柏山為地穴,鳥鼠同穴山之干也,上為掩畢星。熊耳山,地門也,精上為畢附耳星。

17 敘山:
《莊子》曰:函車之獸,分而離山,不免網罟之患。
又曰:山積卑而成高。

18 敘山:
《管子》曰: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上有綠石者,下有鉛錫。上有赭,下有鐵。

19 敘山:
《淮南子》曰:牛蹄之涔,無徑尺之鯉,魅父之山無文林,營宇狹小,而不能容巨大也。

20 敘山:
《孫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聞先王之道,不知學問之大。

21 敘山:
《呂氏春秋》曰:何謂九山?會稽、泰山、會稽,今會稽也。泰山,今泰山郡,是為東岳也。王屋、首山、泰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岐山在右扶風美陽縣西北,周家所邑也。太行在河內野王縣北。羊腸,其山盤紆如羊腸狀。在太行晉陽北,孟門太行是。

22 敘山:
《說苑》曰:土積成山,則豫章生焉。
又曰:五岳者,何謂也?泰山,東岳也;霍山,南岳也;華山,西岳也;恒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五岳何以視三公?能大布雲雨焉,能大斂雲雨焉,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得博大,故視三公也。

23 敘山:
《白虎通》曰:東岱山,岱者,言萬物相代於東方。南衡山者,上承景宿,銓德均物,故曰衡也。西華山,華者,獲也,萬物熟成,乃有獲也。北恒山,恒,常也,言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度也。中嵩山,嵩者,高也,言峻大矣,處中以領四方。

24 敘山:
《地鏡》曰:入山必齋五十日,牽白犬,抱白雞,以白鹽一升,山神大喜,芝草異藥寶玉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兵,此山之主者名,知之卻百邪。

25 敘山:
《關令尹喜內傳》曰:五百歲天下名山一開,開時金玉之精涌出。

26 敘山:
《晏子春秋》曰:齊大旱,景公召群臣問曰:「天久不雨矣。民且有饑色,吾卜旅在高山廣澤,寡人欲祠靈山,可乎?」晏子曰:「夫靈山以石為身,以草木為毛發。天不雨,髮毛將焦,身將熱,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27 敘山:
《山海經》曰:周穆王周歷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躋,東昇天夫之堂,西宴王母之廬。

28 敘山:
《列子傳》曰:共工與顓頊爭天下,怒而觸不周山。

29 敘山:
《魏志》曰:明帝起景陽山於芳林園。

30 敘山:
《晉書》曰:顧愷之好游會稽。人問山川之美。對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31 敘山:
《宋書》曰:謝靈運好登山,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后齒。

32 敘山:
《漢書》曰:李廣利刺山而泉涌。

33 敘山:
《楚詞》曰: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34 敘山:
古詩曰: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URN: ctp:n36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