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泰山》

Library Resources
1 泰山:
《詩》曰: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2 泰山:
《傳》曰: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3 泰山:
《公羊傳》曰:山川有能潤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歟天下者,惟泰山云爾!

4 泰山:
《語》曰: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不能救與?」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冉有孔子時仕季氏。救猶止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意云,泰山之神知禮過于林放之賢遠也。

5 泰山:
《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禪必于泰山者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6 泰山:
《史記》曰:漢武帝封泰山,白雲起封中。

7 泰山:
《漢書》曰:武帝封泰山,禪石閭。應劭注曰:石閭在泰山下,南方土人言仙人閭。

8 泰山:
應劭《漢官儀》曰:泰山東南名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觀者望見長安,其高如視浮雲,其峻如無道徑,望人如盂升,或以為小白石,或以為冰雪。視巖石松樹,郁郁蒼蒼如云中。

9 泰山:
《晉書》曰:張忠隱于泰山,教授弟子,教以形,不以言。符堅征之,及至,堅賜以衣冠。辭曰:「年朽發落,不堪衣冠,請以野服入覲。」從之。后乞還,堅以安車送之。行達華山,嘆曰:「我東岳道士,歿于西岳,命也。」及關而死。

10 泰山:
《道書福地記》曰:泰山多芝草,五石下有洞天,周回三千里,鬼神之府。

11 泰山:
袁山松《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雲氣成宮闕。

12 泰山:
《風俗通》曰:古封泰山,禪梁甫。舊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漢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曰八十,其後果壽長八十。

13 泰山:
《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長短。

14 泰山:
《五經通義》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于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

15 泰山:
《白虎通》曰:王者受命必封禪,封者,廣厚也。禪,除地為壇。字本為墠,以為祭神,故從示。皆刻石紀號,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梁甫之阯以報地也。《史記》曰: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伏犧氏封泰山禪云云,神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周成王禪梁甫,肅然及蒿里,石閭,后又凡五修封泰山。

16 泰山:
《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禪梁甫。凡云云、亭亭、肅然、嵩里、社首、梁甫,皆泰山下小山也。石閭在西巖下。

17 泰山:
《漢官儀》及《泰山記》曰:泰山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里。山頂西巖,為仙人石閭;東巖為介丘;東南巖名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日始欲出也,長三丈許。又東南名秦觀,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黃河去泰山二百余里,於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阯。山南有廟,悉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云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見在。《茅君內傳》云: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天,岱宗之洞周回三千里,名曰三宮空洞之天。

18 泰山:
《列仙傳》曰:稷丘君者,泰山道士也。武帝時以道術受賜。后上東巡泰山,稷丘君乃冠章甫,衣黃衣,擁琴來拜武帝,曰:「陛下勿上也,上必傷足。」上必欲上,及上數里,左右足指果折,乃止。

19 泰山:
《列仙真人傳》曰:馬明靈者,齊國臨淄人也。本姓和,字君賢,為縣吏捕賊,為所傷,當時殆死。良久,忽於道間見一女,以肘后管中一丸藥,大如小豆,與明服之,於是即愈,血絕瘡合。隨神女還岱宗石室中,上下懸絕,重巖深隱,去地千余丈,其中金床玉枕,乃人跡所不能至。

20 泰山:
《神仙傳》曰:劉馮者,沛人。學道于穆王子,服石桂英及中岳石硫黃,年三百余歲而有少容,后入泰山中。
又曰:泰山下老父者,失其姓名。漢孝武皇帝巡狩,見老父鋤于道間,頭上白光高數丈。因問之。父對曰:「臣年八十五時,衰老垂死,頭白齒落。有道者教臣絕穀,但飲水,并作神枕,枕中有三十二物,其二十四物以當二十四氣,其八物當八風。臣行之轉少,日行三百里,九十矣。」帝受其方,賜縑帛去。父入岱宗山,十年、五年時還鄉里,三百余年,乃不復返也。

21 泰山:
《上黨記》曰:太行坂東頭,即泰山也。避世者,區種而食,或射熊于巖間。

22 泰山:
《泰山記》曰:泰山廟在山南,悉種柏樹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父老傳云,漢武所種。廟及東西房三十余間,并高樓三處,春秋饗祀泰山君,常在此壇。

23 泰山:
《周易是謀類》曰:泰山失金雞。鄭玄注曰:「金雞,泰山之精。」

24 泰山:
丘淵之《齊記》曰:泰山,東岳也。瀛博二縣共界。漢武封禪,割此縣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三十里有延陵兒冢。

25 泰山:
伍輯之《從征記》曰:泰山于所經諸山非最高,而岑崿軒舉,凌跨眾阜,云霞草木,靄然靈異,苑囿神奇,故無螫蟲猛獸。

26 泰山: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7 泰山:
《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帝王錄。

28 泰山:
《淮南子》曰:清之為明,杯水而見眸子;濁之為暗,河水不見泰山。

29 泰山:
《孟子》曰:挾泰山以超北海。

URN: ctp:n36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