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廬山》

電子圖書館
1 廬山:
《廬山記》曰: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千五十里,東南三十二里。張僧鑒《潯陽記》云:「匡俗,周武王時人,屢逃征聘,結廬此山。后登仙,空廬尚在,弟子等呼為廬山,又名匡山,蓋稱其姓。」又按:豫章匡裕,字君孝,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封俗鄱陽廬君,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爽於洞之山,故世謂廬山。漢武帝南巡,親見神靈,封俗為文明公。一云匡俗漢人,一云周武時人,未知誰是。

2 廬山:
遠法師《廬山記》曰:《山海經》曰:「廬江,三天子都。」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際,隱遁避世,潛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于仙人而共游其嶺,遂托室懸岫,即巖成館。故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西南有石門,似雙闕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

3 廬山:
《述異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俯眄杳然見底。咸康中,江州刺史庾亮迎吳猛,將弟子登山游觀,因過此梁。見一老公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與猛,猛遍與弟子。又進至一處,見崇臺廣廈,玉宇金房,琳瑯焜耀,輝彩眩目,多珍寶玉器,不可識。見數人與猛共言,若舊相識。

4 廬山:
周景式《廬山記》曰:登廬山,望九江,以觀禹之跡,其茲峰乎!東南隱諸嶺,不得駢矚,自廬山人跡所暨,迥望無復出此者。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猶皎日。

5 廬山:
遠法師《游山記》曰:自托此山二十二載,凡再詣石門,四游南嶺,東望香爐,秀絕眾形。北眺九流,凝神覽視,四巖之內,猶觀之掌焉。傳聞有石井、方湖,足所未踐。

6 廬山:
張野《廬山記》曰:廬山,天將雨則有白雲,或冠峰巖,或亙中嶺,俗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7 廬山:
《尋陽記》曰:廬山頂上有一池,水池中有三石雁,霜落則飛。山北有五老峰,於廬山最為峻極,橫隱蒼穹,積石巖巉,迥壓彭蠡,其形勢如河中虞鄉縣前五老之形,故名之。
又曰:上霄峰在山東南,秦皇登之,與云漢相接,因名之。高處有刻名之字,大如掌,背隱起焉,僅百余言。
又曰:王敦誅術士,吳猛附船日行千里,追者但見龍附其船。猛令船人閉目,人聞曳撥林木之聲,懼而開目。龍知人見,遂委舟山頂。今艑底在紫霄峰上。
又曰:陶潛栗里,今有平石如砥,縱廣丈余,相傳靖節先生醉臥其上,在廬山南。

8 廬山:
《神仙傳》曰:董奉,字君異,侯官人。少有道術,居北山,多救人疾苦。種杏於此山十數年,杏有十數萬株結實。奉乃多倉廩,宣言人買杏多少,不須來報,但一器穀一器杏,多者則為猛獸所害。人懼,無敢欺者。得穀,悉賑貧乏。

URN: ctp:n36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