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諸山: |
大伾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大伾山,按《書》云「至於大伾」。又名青檀山,今名黎陽東山。 |
| 河北諸山: |
劉澄《山川記》云:黎,國也。《詩序》云:「黎侯寓于衛,衛以中露,泥中二邑處之。」以國名也。 |
| 河北諸山: |
又,張揖云:成皋山是大伾山,即謬矣。 |
| 河北諸山: |
枉人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枉人山,俗名上陽三山,或云,紂殺比干於此山,因得名。古凡伯國之地也。 |
| 河北諸山: |
鮒鰅山。 |
| 河北諸山: |
《山海經》曰:鮒鰅山,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陰,四蛇衛之。鮒鰅山者,蓋今廣陽山之別名也。 |
| 河北諸山: |
《郡國志》曰:顓頊所葬,俗名青冢山焉。 |
| 河北諸山: |
天門山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曰:天門,注曰:謂之百家巖,下可容百家,故以為名。山有石穴,狀如門,才得通人。自平地東南入,便至天井。 |
| 河北諸山: |
蘇門山 |
| 河北諸山: |
《十道志》曰:蘇門山,一曰蘇嶺,俗又名五巖山。《魏氏春秋》云:即阮籍見孫登長嘯,有鳳凰集,登隱之處。故號登為蘇門先生。 |
| 河北諸山: |
萬谷根山 |
| 河北諸山: |
《郡國志》曰:晉陽萬谷根山,即羊腸坂也。 |
| 河北諸山: |
皇甫謐云:羊腸塞,在龍山西,即晉陽西北,古西河上郡關于此。隋煬帝大業四年經此幸汾陽,改名深谷嶺。 |
| 河北諸山: |
《十二州志》云:晉陽有羊腸,蟠曲在其西北九十里也。 |
| 河北諸山: |
又《隋圖經》曰:失山去萬谷根山二十里,頭上有石墟,魏太武避暑之所,羊腸坂在焉。 |
| 河北諸山: |
郡山 |
| 河北諸山: |
《後魏興國土地記》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 |
| 河北諸山: |
嬰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嬰山,為并州之主。 |
| 河北諸山: |
牢山 又曰:牢山,在太原縣東北。 |
| 河北諸山: |
《後魏書》曰:劉聰遣子粲襲據晉陽,猗廬救之,遂獵于壽陽牢山陽,檢閱皮肉,山為之赤也。 |
| 河北諸山: |
介山 |
| 河北諸山: |
《并州記》曰:介山,一名橫嶺。 |
| 河北諸山: |
《左傳》曰:僖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及祿,遂與母偕隱而死。晉侯求不獲,以綿上田封之。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杜注曰: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也。 |
| 河北諸山: |
靜巖山 |
| 河北諸山: |
《郡國志》曰:靈石縣有靜巖山,在東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龍泉,即文公封介子推綿上之田是也。 |
| 河北諸山: |
風山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曰:河水南經比屈縣故城西,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沖飄也,而略無生寒草,蓋常不定,眾風之門故也。 |
| 河北諸山: |
管涔山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曰:管涔山,汾水所出,土人亦云箕管山,見多菅草,或以為名,又為管子山。 |
| 河北諸山: |
《前趙錄》云:劉元海族子曜,嘗隱避於管涔之山,夜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輝非常,背有銘云「神劍」。服御除眾毒,曜遂服之,隨時變為五色也。又有三城堆,故縣城於此置也。又有汾陽宮,隋大業四年置,隋末廢也。又有汾水出山陽。 |
| 河北諸山: |
《山海經》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至于河。 |
| 河北諸山: |
《十二州記》云:汾水出周五縣之燕京山。蓋管涔之異名也。 |
| 河北諸山: |
五臺山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曰:五臺山,其山五巒巍然,故曰五臺。晉永嘉三年,雁門郡人五百余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中人為先驅,因而不返,遂寧巖野,往還之士稀有望見其村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俗人以為仙者之都矣。中臺之山,山頂方三里,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謂之太華泉,蓋五臺之層秀。《仙經》云:「此山名為紫府,仙人居之。」其九臺之山,冬夏常冰雪,不可居,即文殊師利常鎮毒龍之所。今多佛寺,四方僧徒善信之士,多往禮焉。 |
| 河北諸山: |
謁泉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西河謁泉山,一名隱泉山,有石室,子夏退居之所。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曰:謁泉山,俗云陽雨愆時,謁禱是應,故得其名。 |
| 河北諸山: |
懸甕山 |
| 河北諸山: |
《郡國志》曰:懸甕山,一名龍山,亦名結絀山。多鮆魚,食之不驕。晉水出焉。又有象山。《前趙錄》云:「劉聰征劉琨不克,略晉陽,逾象山而歸也。」又汾水自陽曲縣界流入,南過晉陽縣,晉水從縣南流注之。又有洞過水西入于汾,晉水下口也。又有晉祠。《水經注》曰:「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
| 河北諸山: |
姚最《序行記》云:高詳天保年中,大修樓觀。 |
| 河北諸山: |
五指山 |
| 河北諸山: |
李穆叔《趙記》曰:轑陽東北有五指山,巖石孤聳,上有一手一足之跡,厥大如箕,指數俱全。 |
| 河北諸山: |
又《郡國志》云:北齊宣王遣人量之,長七尺。 |
| 河北諸山: |
又《十六國春秋》云:石勒當生之時,此山上草木皆為鐵騎之形。 |
| 河北諸山: |
紇真山 |
| 河北諸山: |
《冀州圖經》曰:紇真山,在城東北,登之望桑乾代郡,數百里內宛然。 |
| 河北諸山: |
又《郡國志》云:望之數百里內,夏恒積雪,故彼人語曰:「紇真山頭涼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又有神泉,人歌曰:「紇真山頭有神井,入地千尺絕骨冷。」是山北十里,有白登山。 |
| 河北諸山: |
元姬山 |
| 河北諸山: |
《冀州圖經》曰:元姬山,在馬邑。《後魏書》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謳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樂府為之曲,其曲存焉。」 |
| 河北諸山: |
白登山 |
| 河北諸山: |
《冀州圖經》曰:白登山,在定襄縣東北,漢高所困之處,上有臺,因山為名。 |
| 河北諸山: |
火山 |
| 河北諸山: |
《冀州圖經》曰:火山,在定襄縣西五里。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曰:西溪水,源出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七十步,深不見底,炎熱上昇,常若雷之發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其山一名焚臺,井東五六尺,有湯井,井廣輪與火井相狀,熱勢亦同。東有火井祠,歲時祀之。井北百步,有東西谷,廣十許步。南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微風,雖三伏亦凜冽。 |
| 河北諸山: |
三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河東都三山,即舜所耕歷山也。《禹貢》所謂「壺口雷首至於太岳。」壺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晉州,雷首在河東界。此山有九名,謂歷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棗山、渠豬山、獨頭山、陑山等名。又湯伐桀,升自陑之所。 |
| 河北諸山: |
稷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稷山,在絳郡,后稷播百穀于此山。亦《左氏傳》謂「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此也。 |
| 河北諸山: |
《後魏書》曰:高涼山,隋以后又為稷山。 |
| 河北諸山: |
霍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霍山,在洪洞縣東北,霍水出焉。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云:發源成潭,潭闊七十步,而不測其深。 |
| 河北諸山: |
《爾雅》云:霍山之珠玉焉。 |
| 河北諸山: |
又有聖人崖,崖有七穴相通。 |
| 河北諸山: |
又《水經注》云:霍山,北有雀鼠谷,其間道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累石成路,俗謂之魯班橋也。 |
| 河北諸山: |
平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平山,在平陽,一名壺口山,《尚書》謂「壺口治梁及岐」,即此也。今名姑射山,在縣西,平水出其下。 |
| 河北諸山: |
又《山海經》曰:憲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 |
| 河北諸山: |
《冀州圖經》云:西入文成郡,以山為界。 |
| 河北諸山: |
又《莊子》云:「堯見姑射神人,杳然喪其天下。」即是此山也。 |
| 河北諸山: |
發鳩山 |
| 河北諸山: |
《山海經》曰:上黨發鳩山,多柘木,有鳥狀如烏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相呼。云炎帝女東游溺海化鳥,今猶銜石以填之。 |
| 河北諸山: |
抱犢山 |
| 河北諸山: |
《道書福地記》曰:抱犢山,在上黨東南,高七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東南角有草名玉照下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頗甘。取其末服之,方寸七,日三不饑。宜五穀,多食物,無惡毒,寇賊不至。 |
| 河北諸山: |
《玉匱》云:抱犢山東北,去恒山之南數百里,云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美陽縣西七十里,名洞口。 |
| 河北諸山: |
又《隋圖經》曰:卑山,今名抱犢山。四面危絕,山頂有二泉。后魏葛榮亂,百姓抱犢上山,因以名之也。 |
| 河北諸山: |
房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房山,嶺上有王母祠,甚靈。俗號為王母山。 |
| 河北諸山: |
《後漢書》曰:章帝永和三年幸趙,祠房山,即謂此山也。在縣西北十里,濊水出焉。亦謂石臼水,又謂之鹿水。出行唐東,入博陵,謂之木刀溝,一謂袈裟水,又從此過石童山,南流入滹沱河。 |
| 河北諸山: |
《前燕錄》曰:慕容雋時,房山王母祠前大樹自拔,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顆,光色稍奇雋,以為岳神之命,以太牢祭之。每祠有一虎來往祠側,性頗馴,狎而不害於物。 |
| 河北諸山: |
韓信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韓信山圓峻,俗呼為韓信臺,又呼為土門口。西入井陘,即向太原路,是此也。又有韓信城,信破趙,駐軍於此。 |
| 河北諸山: |
湯山 |
| 河北諸山: |
《山海經》曰:湯山,湯水出焉。此湯能愈疾,為天下最。 |
| 河北諸山: |
又按《隋圖經》云:湯后側巖上有石室一,戶無塵穢,俗號曰聖人室,下經銅馬廟,有碑題云「漳河神壇」是也。 |
| 河北諸山: |
干山言山 |
| 河北諸山: |
李公緒記曰:柏仁縣有干山、言山,《衛詩》云:「出宿於干,飲餞於言。」是此也。 |
| 河北諸山: |
黑山 |
| 河北諸山: |
《九州要記》曰:黑子昔居汲郡黑山,采茯苓餌,五百歲或老或少。 |
| 河北諸山: |
又《魏志》曰:漢獻帝初平二年,黑山賊于毒、白繞、睦固等十萬余眾,以掠魏郡也。又云一名青山。 |
| 河北諸山: |
《列仙傳》曰:犢子鄴人,在黑山,常牽一黃犢來過鄴城沽酒,陽都女見悅之,遂留相奉,陽都女生而連眉,即此者也。 |
| 河北諸山: |
《土地十三州志》云:黑山險,為逋逃幽藪。 |
| 河北諸山: |
《隋區宇圖志》云:周太祖諱黑,因改黑山為青山也。 |
| 河北諸山: |
雷公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雷公山,耆老傳曰,魏時黑山郡盜張燕等,不立君長,直以名號為稱,多髯者謂之羝公,大聲者謂之雷公。時雷公賊保此山,因以為名。 |
| 河北諸山: |
鼓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鼓山亦名涂山。 |
| 河北諸山: |
《宋永初古今山川記》云:鼓山,如石鼓形二所,南北相當,二鼓相去十里。 |
| 河北諸山: |
《冀州圖經》云:鄴城西有石鼓,鼓自鳴,即有兵。《魏都賦》云:「神鉦迢遞於高巒」是也。高齊末,此鼓鳴,未幾云鄴城有兵而齊滅。隋文季年又鳴,聞數百里也。 |
| 河北諸山: |
隆慮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隆慮山,一名林慮,蓋隋縣西二十里。山有三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樓,高五十丈,下有黃花谷,北巖出瀑布,水注成池。黃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余仞,下有小山孤竦,謂之玉女臺,高九百丈。其山北一峰名舉峰,其北有偏橋,即抱犢山也。南接太行,北連恒岳。 |
| 河北諸山: |
又按《顏修內傳》曰:橋順,字仲產,有二子,曰璋,曰琮,師事仙人盧子基於隆慮山棲霞谷,教二子清虛之術,服飛龍藥一丸,十年不饑。 |
| 河北諸山: |
魏文帝詩曰:「西山有雙童,不饑亦不食。」謂此也。 |
| 河北諸山: |
鮮卑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鮮卑山,在柳城縣東南。 |
| 河北諸山: |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遼左,號曰東胡,其後雄昌,與匈奴爭盛。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以山為號也。棘城之東,塞外又有鮮卑山,在遼西之西北一百里,與此異山而同號。 |
| 河北諸山: |
大碣石山 |
| 河北諸山: |
《地理志》云: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城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昭帝亦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今於此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里。當山頂有之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於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 |
| 河北諸山: |
白狼山 |
| 河北諸山: |
《郡國志》曰:白狼山,一曰鹿首山。魏武於此逢獅子處。 |
| 河北諸山: |
鳴雞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鳴雞山,在懷戎縣東北,本名磨笄山。昔趙襄子殺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將何歸?」遂磨笄於山而自殺。代人憐之,為立祠焉。因名其山為磨笄山。每夜有野雞群鳴於祠屋上。故亦謂為鳴雞山。 |
| 河北諸山: |
歷山 |
| 河北諸山: |
《後魏輿地圖風土記》曰: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故因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
| 河北諸山: |
川喬山 |
| 河北諸山: |
《山海經》曰:川喬山有黃帝祠,大荒內有軒轅臺,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故也。 |
| 河北諸山: |
梁湘東王《臨終詩》云:寂寥千載后,誰畏軒轅臺。 |
| 河北諸山: |
大翮山小翮山 |
| 河北諸山: |
《山海經》曰:大翮山小翮山,有王仲廟。仲字次仲,年小入學而遠,常先到,其師怪之,謂不歸。使人候焉,實在家。等輩常見次仲捉一小棘木,長三尺余,至著屋間,欲取輒不見。及年弱冠,變蒼頡舊文為今隸書。秦始皇時,官務繁多,次仲為文簡略,赴急用之大嘉,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詔檻車送之。次仲吟詠,化為大鳥出車外,翮然高飛,徘徊長引,至于西門山落二翮,因名之也。 |
| 河北諸山: |
飛龍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飛龍山,又名封龍山。 |
| 河北諸山: |
《十六國春秋·前趙錄》云:王俊遣祁弘率鮮卑討石勒,戰於飛龍山下,勒師大敗。 |
| 河北諸山: |
酈元《水經注》云:汶水東經飛龍山北。 |
| 河北諸山: |
又《趙記》云:每歲有疾風雹雨東南而行,俗傳此山神女為東海婦,而三石人猶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張耳故墟耳。 |
| 河北諸山: |
無終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無終山,一名步陰山,又名翁同山。 |
| 河北諸山: |
《神仙傳》云:仙人白仲理者,遼東人也。隱居無終山中合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即此山也。 |
| 河北諸山: |
又《水經》云:翁伯周末避亂適無終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嘗澡浴,得玉澡架一雙於泉側。 |
| 河北諸山: |
又《搜神記》云:無終山,又有陽翁玉田,昔雍伯,洛陽人,父母終,葬於無終山。山高八十里,上無水,雍伯置飲,有人就飲。與石一升令種之,后玉生得白璧五雙,聘北平徐氏,遂家焉。 |
| 河北諸山: |
燕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燕山,在易縣東南七十里,巖側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之若數百石囷,左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之狀同擊勢。云燕山石鼓鳴,則有兵。 |
| 河北諸山: |
龍山 |
| 河北諸山: |
《隋圖經》曰:龍山,在易縣西南三十里,龍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跡。西麓谷有一坑,大如車輪,春則風出東,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門法猛,以夏日入其東穴,見石堂石人,欲窮諸穴,便有一人厲聲云:「法師有滯,三穴皆如東者,不宜仍來見穢。」猛仍意不息,不覺忽在穴外也。 |
| 河北諸山: |
孔山 |
| 河北諸山: |
《水經注》曰:易水東經孔山北。 |
| 河北諸山: |
又《隋圖經》云:孔山有孔,表里通徹,故名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