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溪》

Library Resources
1 溪:
《尚書大傳》曰:呂尚釣於磻溪,得魚,腹中有玉璜。

2 溪:
《春秋說題辭》曰:溪者,隱也,深虛繞山令得博也。宋均注曰:無水曰谷,有水曰溪。

3 溪:
《爾雅》曰:水注川曰溪。

4 溪:
《桓彝別傳》曰:彝字茂倫。明帝世,彝與當時英彥名德庾亮、溫嶠、羊曼等共集清溪池上,郭璞預焉,乃援筆屬詩以白四賢并自序。

5 溪:
《武昌記》曰:樊山東有山溪,夏時凜凜,恒有寒氣,故謂之寒溪。

6 溪:
王韶之《始興記》曰:連水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

7 溪:
盛弘之《荊州記》曰:酈縣北五十里有菊溪,源出石澗,山有甘菊,村人食此水多壽。
又曰:零陵郡西有九渡溪,山獸從數十里往飲之,經越他水皆不飲,傍有半石坑,上石形極方峭,名為仙人樓。
又曰:桂陽郡橫溪,溪水甚深,冬夏不乾,俗謂之貪泉也。郡西南五十里有萬歲山,有石窟出鍾乳,山上悉生靈壽木,下有一溪,名為千秋水,其傍有居民,即號萬歲村。

8 溪:
《管子》曰:桓公北征北孤竹回,未至卑耳之溪,援弓而射,未敢發,謂左右曰:「見前人乎?」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管仲曰:「臣聞霸王之君興,則登山神見。」公拜曰:「仲父之聖若此。」

9 溪:
《俗說》曰:郗僧施青溪中泠舟,一曲處輒作一篇詩。謝益壽見詩嘆曰:「青溪中曲,復何可窮?」

10 溪:
《水經注》曰:磻溪,即太公釣所也,石壁深高,幽泉邃密,林障秀阻,亦人罕交。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次石平,即太公垂釣之處也。其水清冷神異,北流注於渭。
又曰:長陽溪源右穴中有神魚,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釣魚,先陳所須多少,拜而請之,拜訖投釣,得魚過數者,水輒波涌,暴風卒起,樹木摧折。水側生異花,路人欲摘是者皆當先請,不得輒取。
又曰:白馬溪水出宜陽山,有大石,厥狀似馬,故溪澗以物色受名也。
又曰:向城有水二源,俱北流合為一川,名天漿溪。
又曰:閩中有徐登者,女子化為丈夫,與東陽趙昞并善,越方時遭兵亂,相遇於溪,各矜其所能,登先禁溪水為不流,昞次禁枯柳為生荑,二人相視而笑。登年長,昞師事之。後登身故,昞東入章安,百姓未知,昞升茅屋,搘鼎而爨,主人驚怪,昞笑而不應,屋亦不損。又嘗臨水求渡,船人不許,昞乃張蓋坐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於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
又曰:山陰縣西南四十里有二溪,東溪廣一丈九尺,冬暖夏冷;西溪廣三丈五尺,冬冷夏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廣五丈餘,而溫涼不雜,蓋《山經》所謂苕水也。
又曰:朐月忍縣有龜溪,出靈龜,咸熙元年,獻龜於相府,言出此溪也。

11 溪:
《郡國志》曰:豫州吳房縣,吳王闔閭之弟夫概王朝楚,楚封之於堂溪。
又曰:王昭君,秭歸人也,有香溪,即昭君游處。
又曰:資陽縣有環溪百丈池,所謂溪流如環,池深百丈也。
又曰:陵陽山在石石隸縣北三里,按《輿地志》,陵陽令竇子明於溪側釣魚,一日釣得白龍,子明憐而放之,後數年又釣得一白魚,割其腹,中乃有書,教子明燒煉食餌之術,三年后白龍來迎子明,遂得上昇。其溪環繞山足,今有仙壇,醮祭不絕。

12 溪:
《信州圖經》曰:師溪水,源出黃孽山北面,在弋陽縣東南一百十里,昔有隱士胡超居此,眾人師之,故名師溪。

13 溪:
《越絕書》曰:薛燭對越王曰:「若耶之溪而出銅也,古歐冶子鑄劍之所。」故《戰國策》云:「涸若耶以取銅,破堇山而出錫。」

14 溪:
又《郡國志》曰:歐冶子鑄劍處,下有孤潭,深而清,有孤石聳出,潭上有大櫟樹,謝客兒與弟惠連作詩句,屢屢刻於樹上。

15 溪:
《吳興記》曰:前溪在縣南,東流入太湖,謂之風渚,夾溪悉生箭箬,后溪在市北,東出餘不亭,晉車騎將軍沈充作前溪歌曲,傳者以為指此溪也。

16 溪:
裴氏《廣州記》曰:百管溪,周回丈餘,水極沸涌,如猛火煎油聲。

17 溪:
《臨海圖經》曰:銅溪,在縣西北五十里,其水黃色,狀似銅,故號銅溪也。

18 溪:
孫興公《天台山賦》云:過靈溪而一濯是也。

19 溪:
《善歌錄》曰:武溪水,源出武山,東南流注于沅,故為歌曰:「武溪深復深,飛鳥不能渡,游獸不能臨。」
又曰:下潦上霧,看飛鳥墮水中,即此也。

20 溪:

21 溪:
《周易略例》曰:隆墀永嘆,遠壑必盈。

22 溪:
《禮記》曰:大蠟之祭,辭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

23 溪:
《山海經》曰:東海之水有大壑。

24 溪:
《列子》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實惟無底之谷,曰歸塘。

25 溪:
《莊子》曰:夫壑之為物,注焉而不滿,取焉而不竭。
又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

26 溪:
《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

URN: ctp:n36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