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易》

電子圖書館
1 易:
《易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龠。鄭玄注曰:「管猶兼也,一言而兼此三事,以成其德。道苞龠,齊魯之間,名門戶及藏器之管為管龠。」

2 易:
《禮記經解》曰: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3 易:
《論語》曰: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4 易:
《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5 易:
《系辭》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以為典要。
又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又曰: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6 易:
《說卦》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天地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將以順性命之理也。

7 易:
《春秋說題辭》曰:《易》者,氣之節,含精宣律歷:上經象天,下經計歷,《文言》立符,符,信。《象》出期節,象,兩也。出期節者,若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之比也。《彖》言變化,《系》設類跡。

8 易:
《孝經援神契》曰:《易》長於變,《書》考命行授《河》。宋均注曰:授河者,授《河》《洛》以考命行也。

9 易:
《帝王世紀》曰:庖羲氏作八卦,神農重之,為六十四卦。黃帝、堯、舜引而伸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文王廣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謂之《周易》。

10 易:
《周易正義》曰:伏羲重卦,周公作爻辭,此說與《帝王世紀》不同。又孔氏作十篇,亦曰《十翼》。初,卜商為《易傳》,至西漢,傳之有能名家者有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費直、高相;又東漢鄭玄、魏王弼,并注《易》。施、孟諸家,自漢及魏得并立,而傳者甚眾。至西晉,梁、施、高三氏亡,孟、京二氏有書無師,而鄭玄、王弼所傳則費氏之學。

11 易:
《漢書·藝文志》曰:宓犧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文王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韋昭曰:伏羲、文王、孔子也。世歷三古,《易·系辭》曰:「《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然則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也。及秦燔書,而筮卜之事傳者不絕。

12 易:
《漢書》曰:京房學《易》於焦延壽,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13 易:
《東觀漢記》曰:任丹傳孟氏《易》,作《通論》七卷,世傳之,號曰《任君通論》。

14 易:
《後漢書》曰:孔融《答虞仲翔書》曰:「示所著《易傳》,自商瞿以來,舛錯多矣。去聖彌遠,眾說騁辭,曩聞延陵之理《樂》,今睹吾君之治《易》,知東南之美者,非但會稽之竹箭焉。又觀象雲物,察應寒溫,原本禍福,與神會契,可謂探賾窮道者也。

15 易:
《晉書》曰:王湛字處沖,司徒渾之弟也。初有隱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癡,其父永獨異焉。兄子濟每輕之,嘗詣湛,見床頭有《周易》,問曰:「叔父何用此為?」湛曰:「體中不佳,時復看耳。」濟請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濟所未聞也。濟遂留連彌日累夜,自視缺然。乃嘆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之罪也。」

16 易:
《北齊書》曰:權會本貧生,無仆隸。初任助教之日,恒乘驢上下,且職事處多,每須經歷,及其退食,非晚不歸。曾夜出城東門,鍾漏已盡,會惟獨乘驢。忽有二人牽頭,一人隨后,有異生人,漸漸失路,不由本道。會心甚怪之,遂誦《易經》上篇,一卷不盡,前後二人忽然離散。

17 易:
《齊書》曰:張緒長於《周易》,言精理奧,見宗一時。常云何平叔所不解《易》中七事。

18 易:
《梁書》曰:伏曼容字公儀,平昌安丘人。少篤學,善考《易》,倜儻好大言。常曰:「何晏疑《易》中九事,以吾觀之,晏了不學也。」

19 易:
《唐書》曰:文宗時,裴通自祭酒改詹事,因中謝。上知通有《易》學,因訪以精義,仍命進所習經本,著《易玄解》并《總論》二十卷,《易御寇》十三卷,《易洗心》二十卷。

20 易:
《世說》曰:殷荊州仲堪曾問遠公云:「《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曰:「銅山西崩,靈鍾東應,便是《易》也。」

21 易:
《淮南子》曰:孔子讀《易》,至於《損》《益》,未嘗不喟然而嘆,曰:「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適足以利之。利害禍福之門,不可不察。」

22 易:
《劉向別傳》曰:所校讎中《易傳》,《淮南九師道訓》,除復重定,著二篇。淮南王聘善為者九人,從之采獲,故中書署曰《淮南九師書》。

23 易:
王叔師《正部》曰:《易》與《春秋》同經綜一機之織,經營天道以成人事。

24 易:
《金樓子》曰:按《周禮》筮人氏掌《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解此不同。按杜子春云:「《連山》,伏羲也;《歸藏》黃帝也」難曰:「按《禮記》曰:我欲觀殷道得乾坤焉,今《歸藏》先以坤後乾,則知是殷明矣。推《歸藏》既為殷制,《連山》理是夏書。」

URN: ctp:n39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