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Confucianism -> Han Shi Wai Zhuan -> 卷五 -> 5 - Parallel passages[More information]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無車馬,則無所見其能。羿、天下之善射者矣,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彼大儒者、調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夫車固馬選,而不能致千里者、則非造父也。弓調矢直,而不能射遠中微,則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調一天下,制四夷者,則非大儒也。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用百里之地,則千里國不與之爭勝矣;箠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之勳。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檢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耳不聞學,行無正義,迷迷然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逢衣博帶,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謬學雜,其衣冠言行,為已同於世俗,而不知其惡也,言談議說,已無異於老墨,而不知分,是俗儒者也。法先王,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濟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內不自誣,外不誣人,以是尊賢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法先王,依禮義,以淺持博,以一行萬;苟有仁義之類,雖鳥獸若別黑白;倚物怪變,所未嘗聞見,卒然起一方,則舉統類以應之,無所疑;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節,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里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三年,天下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定於一朝之間。《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亦可謂大儒已矣。
《荀子·儒效》: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無輿馬則無所見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大儒者,善調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輿固馬選矣,而不能以至遠,一日而千里,則非造父也。弓調矢直矣,而不能以射遠中微,則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調一天下,制彊暴,則非大儒也。 《韓詩外傳·卷五》: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無車馬,則無所見其能。羿、天下之善射者矣,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彼大儒者、調一天下者也,無百里之地,則無所見其功。夫車固馬選,而不能致千里者、則非造父也。弓調矢直,而不能射遠中微,則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調一天下,制四夷者,則非大儒也。 《荀子·儒效》: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 《韓詩外傳·卷五》: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 《群書治要·典語》: 且造父善御, 《太平御覽·御》: 造父,善御者也。 《荀子·儒效》: 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 《荀子·王霸》: 羿、蜂門者,善服射者也; 《荀子·正論》: 羿蜂門者、天下之善射者也, 《韓詩外傳·卷五》: 羿、天下之善射者矣, 《韓詩外傳·卷五》: 而不能致千里者、 《淮南子·泰族訓》: 能致千里者, 《荀子·儒效》: 弓調矢直矣,而不能以射遠中微, 《韓詩外傳·卷四》: 弓良矢調,不足射遠中微, 《韓詩外傳·卷五》: 弓調矢直,而不能射遠中微, 《荀子·儒效》: 而不能以射遠中微,則非羿也。 《荀子·王霸》: 射遠中微,則莫若羿、 《韓詩外傳·卷五》: 而不能射遠中微,則非羿也。 《群書治要·孫卿子》: 射遠中微,則莫若使羿, 《荀子·儒效》: 而不能以射遠中微, 《韓詩外傳·卷四》: 不足射遠中微, 《韓詩外傳·卷五》: 而不能射遠中微, 《論衡·儒增》: 不疑矣。善射者能射遠中微, 《韓詩外傳·卷五》: 雖隱居窮巷陋室, 《韓詩外傳·卷五》: 雖居窮巷陋室之下, 《荀子·非十二子》: 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 《荀子·儒效》: 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 《荀子·富國》: 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 《韓詩外傳·卷四》: 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 《韓詩外傳·卷五》: 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 《韓詩外傳·卷五》: 而王侯不能與爭名, 《鹽鐵論·地廣》: 而不能與之爭名。 《太平御覽·錐》: 無置錐之地,而公侯不能與之爭名, 《荀子·非十二子》: 無置錐之地, 《荀子·儒效》: 無置錐之地, 《荀子·儒效》: 無置錐之地, 《說苑·正諫》: 舜無立錐之地, 《韓詩外傳·卷四》: 無置錐之地, 《韓詩外傳·卷五》: 無置錐之地, 《韓詩外傳·卷五》: 無置錐之地, 《新序·善謀下》: 使無立錐之地。 《莊子·盜跖》: 子孫無置錐之地, 《淮南子·氾論訓》: 舜無置錐之地, 《史記·留侯世家》: 使無立錐之地。 《漢書·食貨志上》: 貧者亡立錐之地。 《漢書·張陳王周傳》: 無立錐之地。 《漢書·賈鄒枚路傳》: 舜無立錐之地,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二》: 使無立錐之地。 《前漢紀·孝武皇帝紀四》: 貧者無立錐之地。 《三國志·諸葛亮傳》: 無立錐之地。 《群書治要·孫卿子》: 無置錐之地, 《藝文類聚·諫》: 舜無立錐之地, 《太平御覽·敘皇王下》: 舜無植錐之地, 《太平御覽·諫諍五》: 舜無立錐之地, 《太平御覽·貧上》: 貧者亡立、錐之地。 《太平御覽·伯叔》: 而無立錐之地, 《太平御覽·賦斂》: 貧者亡立錐之地。 《太平御覽·印》: 無立錐之地。 《太平御覽·錐》: 無置錐之地, 《太平御覽·錐》: 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 《太平御覽·錐》: 舜無置錐之地, 《太平御覽·田》: 貧無立錐之地。 《荀子·儒效》: 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是大儒之徵也。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韓詩外傳·卷五》: 用百里之地,則千里國不與之爭勝矣;箠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之勳。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檢應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荀子·非相》: 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荀子·儒效》: 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韓詩外傳·卷五》: 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荀子·儒效》: 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荀子·性惡》: 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 《韓詩外傳·卷五》: 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韓詩外傳·卷五》: 千舉萬變,其道不窮, 《荀子·儒效》: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淺帶,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學雜舉,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衣冠行偽已同於世俗矣,然而不知惡;其言議談說已無所以異於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別;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揜其口,則揚揚如也;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後王,一制度,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則知不能類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苟仁義之類也,雖在鳥獸之中,若別白黑;倚物怪變,所未嘗聞也,所未嘗見也,卒然起一方,則舉統類而應之,無所儗作;張法而度之,則晻然若合符節:是大儒者也。 《韓詩外傳·卷五》: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耳不聞學,行無正義,迷迷然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逢衣博帶,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謬學雜,其衣冠言行,為已同於世俗,而不知其惡也,言談議說,已無異於老墨,而不知分,是俗儒者也。法先王,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濟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內不自誣,外不誣人,以是尊賢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法先王,依禮義,以淺持博,以一行萬;苟有仁義之類,雖鳥獸若別黑白;倚物怪變,所未嘗聞見,卒然起一方,則舉統類以應之,無所疑;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節,是大儒者也。 《荀子·儒效》: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荀子·子道》: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說苑·雜言》: 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為能,不能為不能,行之至也。 《韓詩外傳·卷三》: 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為能之,不能為不能,行之要也。 《韓詩外傳·卷五》: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內不自誣,外不誣人,以是尊賢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 《孔子家語·三恕》: 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荀子·儒效》: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 《荀子·子道》: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 《說苑·雜言》: 故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韓詩外傳·卷三》: 故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韓詩外傳·卷五》: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家語·三恕》: 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 《荀子·榮辱》: 而不敢怠傲, 《韓詩外傳·卷五》: 而不敢怠傲焉, 《荀子·儒效》: 所未嘗聞也, 《韓詩外傳·卷五》: 所未嘗聞見, 《呂氏春秋·侈樂》: 耳所未嘗聞, 《群書治要·呂氏春秋》: 耳所未嘗聞, 《太平御覽·知人下》: 又所未嘗聞, 《太平御覽·歷代樂》: 耳所未嘗聞, 《荀子·儒效》: 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 《韓詩外傳·卷五》: 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里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三年,天下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定於一朝之間。 《荀子·儒效》: 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 《韓詩外傳·卷五》: 則千里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 《鹽鐵論·園池》: 千乘之國,百里之地, 《太平御覽·地上》: 千乘之國,百里之地, 《荀子·儒效》: 用萬乘之國, 《荀子·王制》: 用萬乘之國者, 《韓詩外傳·卷五》: 用萬乘之國, 《呂氏春秋·順說》: 是用萬乘之國, 《太平御覽·歌二》: 是用萬乘之國, 《孟子·滕文公上》: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 《韓詩外傳·卷五》: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亦可謂大儒已矣。 《呂氏春秋·古樂》: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繩文王之德。 《太平御覽·歷代樂》: 周雖舊邦,其命新。」以繩文王之德。 《孟子·滕文公上》: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禮記·大學》: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韓詩外傳·卷五》: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墨子·明鬼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淮南子·繆稱訓》: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呂氏春秋·古樂》: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經·文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群書治要·大雅》: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藝文類聚·七》: 漢雖舊邦,其政惟新。 《藝文類聚·盤》: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太平御覽·周文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太平御覽·肅宗孝明皇帝》: 所謂魏雖舊邦,其歷維新者也。 《太平御覽·東魏孝靜皇帝》: 魏雖舊國,其命維新。 《太平御覽·歷代樂》: 周雖舊邦,其命新。 《孟子·滕文公上》: 其命惟新』, 《禮記·大學》: 其命惟新。 《韓詩外傳·卷五》: 其命維新。 《墨子·明鬼下》: 其命維新。 《淮南子·繆稱訓》: 其命維新。 《呂氏春秋·古樂》: 其命維新」, 《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其命惟新。 《詩經·文王》: 其命維新。 《群書治要·大雅》: 其命惟新, 《藝文類聚·盤》: 其命惟新, 《太平御覽·周文王》: 其命維新。 《太平御覽·東魏孝靜皇帝》: 其命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