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稻》

Library Resources
1 稻: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揚州宜稻,青州宜稻、麥。

2 稻:
《禮記·曲禮下》曰:祭宗廟之禮,稻曰嘉蔬。

3 稻:
又《月令》曰:季秋之月,天子乃以大嘗稻,先薦寢廟。

4 稻:
又《內則》曰:飲:重醴,清糟;稻醴,清糟;黍醴,清糟。

5 稻:
又《內則》曰:取稻米,舉糔息酒切。所九切。之,小切狼臅昌錄切。膏,以與稻米為酏。之然切。

6 稻:
《左傳·昭五》曰:鄅音禹。人藉稻。履行之也。

7 稻:
《春秋說題辭》曰:稻之為言藉也。稻冬含水,盛其德也。故稻,太陰精,含水漸洳,乃能化也。江旁多稻,固其宜也。宋均注曰:稻,苞裹也。稻非水不生,故曰陰精也。

8 稻:
《孝經援神契》曰:污泉宜稻。

9 稻:
《爾雅》曰:稌,稻也。今沛國呼稌也。

10 稻:
《廣雅》曰:粢,稻,其穗謂之禾。

11 稻:
《東觀漢記》曰:劉敞拜廬江都尉。歲餘遭旱,行縣人,持稻皆枯,吏強責租,敞應曰:「太守事也。」載枯稻至太守所,酒數行,以語太守。太守曰:「無有。」敞以枯稻示之,太守曰:「都尉事也。」敞怒叱太守曰:「鼠何敢爾也!」

12 稻:
《後漢書》曰:鄧晨為汝南太守,興鴻郄陂數千頃田。鴻郄,陂名,今在豫州汝南縣東。成帝時,關東水陂溢為害,翟方進為丞相,奏罷水陂。

13 稻:
《江表傳》曰:孫亮五鳳元年,交趾稗草為稻。

14 稻:
《吳志》曰:鍾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少居永興,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而縣民認之,牧曰:「本自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民。縣吏召民系獄,欲繩以法,牧請之。長曰:「君自行義事,仆為民主,當以法率下。」牧曰:「此是郡界,緣君意顧來暫住。今以少稻殺此民,何心復留?」
又曰:黃龍三年,由卷縣野稻自生,改為禾興縣。

15 稻:
《晉中興書》曰:孫略,字文度,吳人。少田於野,時年饑谷貴,人有盜刈其稻者,略見而避之。

16 稻:
《晉書》曰:杜預修邵信臣遺跡,激用滍、淯諸水,以浸稻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眾庶賴之,號曰杜父舊水道。
又曰:惠帝征成都王,狼狽,左腳三指折,匍匐人稻苗中,賴侍中嵇紹以身捍之。
又曰:郭翻,字長翔,武昌隱士也。不交世事,惟以漁釣、射獵為娛。貧無業,欲墾荒田,先立表題,經年無主,然後乃作。稻將熟,有認之者,悉與之。縣令聞而詰之,以稻還翻,翻遂不受。
又曰:袁甫嘗詣何勖,自言能為劇縣。勖曰:「惟欲宰縣,不為臺閣職,何也?」甫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譬繒中之好莫過錦,錦不可以為縚;音滔。谷中之美莫過稻,稻不可以為糜。是以聖王使人,必先以器,茍非周材,何能悉長?黃霸馳名於州郡,而息譽於京邑。廷尉之材不為三公,自昔然也。」勖善之,除松滋令。

17 稻:
《宋書》曰:顧歡好學,年六七歲,家貧。父使田中驅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

18 稻:
《齊書》曰:范云嘗從文惠太子幸東田觀獲稻,文惠顧謂云曰:「刈此甚快。」云曰:三時之務,亦甚勤勞。愿殿下知稼穡之艱難,無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謝之。

19 稻:
《南史》曰:孔琇之有吏能,仕齊為吳令。有小兒年十歲,偷刈鄰家稻一束。琇之付獄案罪。或諫之,琇之曰:「十歲便為盜,長大何所不為?」縣中皆震肅。

20 稻:
《梁書》曰:鄧元起嘗至其西沮田舍。有沙門造之,乞於元起,有稻幾二千斛,悉以施之。時人稱其有大度。
又曰:陳伯之,濟陰睢陵人也。年十三四,好著獺皮冠、帶刺刀,候鄰里稻熟,輒偷刈之。嘗為田主所見,呵之曰:「楚子莫動!」伯之曰:「君稻幸多,取一擔何若?」田主將執之,因拔刀而進曰:「楚子定何如?」田主皆反走,徐擔稻而歸。

21 稻:
《隋書》曰:梁陳五壇祭法,以三牲首,餘以骨體薦,粢盛為六飯:粳以敦,音堆。稻以牟,黃梁以簠,白梁以簋,黍以瑚,粢以璉。
又曰:齊孝昭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曄建議開幽州督元舊陂長城左右營屯,歲收稻粟數十萬石,比境得以周贍。

22 稻:
《唐書》曰:開元十九年,揚州奏:稆生稻二百一十五頃,再熟稻一千八百頃,其粒與常稻無異。
又曰:孟元陽為曲環軍中大將,環使董作西華屯。元陽盛夏芒履立稻田中,須役者退而後就舍。故其田歲無不稔,惲中足食。

23 稻:
《淮南子》曰:江水肥而宜稻。
又曰:今稻生於水,而不能生於湍瀨之流。
又曰:離先稻熟而農夫耨之,稻米隨而生者為離,與稻相似。耨之,為其少實也。不以小利傷大獲也。

24 稻:
《戰國策》曰: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以種稻,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受命於君矣!」

25 稻:
《國語》曰:越敗吳,王孫雒請和,范蠡不聽。雒曰:「范子,先人有言: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今吾稻蟹不遺種,子將助天為虐乎?」

26 稻: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稻,大本而莖葆,長禾向疏穖,穗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菻。益息也。先時者大本,而莖葉格對,對,等。短禾向短穗,多粃厚糠,薄米多芒。後是者,纖莖而不滋,厚糠多粃,辟米,不得待忄辟定熟,仰天而死。
又曰:史起為鄴令,民大被其利,相與歌之曰:「鄴有聖令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斥鹵兮生稻粱。」

27 稻:
《吳越春秋》曰:越王勾踐復興師伐吳,吳王敗,晝夜馳走三日,饑,顧見生稻,而取食之。

28 稻:
《抱樸子》曰:南海晉安九熟之稻。

29 稻:
《會稽典錄》曰:夏香,有盜刈其稻者,香助為收之。盜者慚,送以還香。香不受。

30 稻:
《風土記》曰:穰,稻之紫莖。稴,兼、銜二音。稻之有青穗,米皆青白者也。

31 稻:
《水經》曰:任延為九真太守,教民耕藝,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百谷,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

32 稻:
《世說》曰:晉簡文見田中稻苗不識,問人是何草,左右答曰:「是稻。」簡文歸,三日不出,云:「寧有得其末,不識其本?」

33 稻:
郭義恭《廣志》曰:有虎掌稻、紫芒稻、赤穬稻;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稻;有蓋下白,正月種,五月獲訖,其莖、根復生,九月復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此三稻,大且長,三枚長一寸。益州稻之長者,米長半寸。

34 稻:
《說文》曰:稻,稌也。䆏,肥尾切。稻紫莖,不黏者也。䆏稴稻,不黏者也。耗,稻屬也。

35 稻:
徐暢《祭記》曰:舊稑稻熟,常用九月九日薦稻。

36 稻:
《氾勝之書》曰:種稻,春凍解時,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遍。冬至後百一十日可種稻。地美者用種畝四斗。

37 稻:
俞益期《箋》云:交址稻再熟而草深,耕重,收谷薄。

38 稻:
《異物志》曰: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

39 稻:
《云南記》曰:雅州榮經縣,土田歲輸稻米畝五斗。其谷精好,每一斗谷近得米一斗,炊之甚香滑,微似糯味。

40 稻:
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多種粳稻。

41 稻:
蔡邕《月令》曰:十月獲稻。九月熟者,謂之半夏稻。

42 稻:
《博物志》曰:海陵縣扶江接海,多糜獸,千千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麋畯。民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獲,其收百倍。

43 稻:
任昉《述異記》曰:夏禹時天雨稻。古詩云:「安得天雨稻?飼我天下民。」

44 稻:
《物理論》曰:稻者,溉種之總名。

45 稻:
《養生要集》曰:粳,稻屬也。稻,亦粳之總名也。道家方藥有用稻米、粳米,此則是兩物也。稻米,粒白如霜,味苦主溫,服之令人多瘦無饑膚;粳米味甘,主利五藏,長饑膚,好顏色。

46 稻:
左思《魏都賦》曰:清流之稻。清流近鄴西,出御稻。

47 稻:
又《吳都賦》曰: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

48 稻:
盧毓《冀州論》曰:河內好稻。

URN: ctp:n4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