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魂魄》

Library Resources
1 魂魄:
《易·上系》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2 魂魄:
《韓詩外傳》曰:「溱與洧」,說人也。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於兩水上招魂續魄,祓除不祥。故詩人愿與所說者俱往觀也。

3 魂魄:
《禮記·檀弓下》曰:延陵季子適齊。其反也,其長子死,葬于嬴、博之間。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復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知也!」而遂行。

4 魂魄:
又《禮運》曰: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死者北首,生者南向。
又曰:作其祝號,玄酒以祭。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5 魂魄:
又《郊特牲》曰:凡祭慎諸此,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

6 魂魄:
又《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7 魂魄:
《左傳·昭公二年》曰:子產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能陽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宵乎?」

8 魂魄:
又《昭公》曰:宋公宴飲,使昭子右坐,語相泣也。樂祁佐,退而告人曰:「今茲君與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樂可樂而哀。而樂哀,皆喪心也。』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9 魂魄:
《孝經援神契》曰: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使。情生於陰以計念,性生於陽以理契。

10 魂魄:
王肅《喪服要記》曰:魯哀公葬其父,孔子問曰:「寧設魂衣乎?」哀公曰:「魂衣起苑荊。苑荊於山之下道逢寒死友人羊角,哀往迎其尸。魂神之寒,故作魂衣。吾父生服錦繡,死於衣被,何用魂衣為?」

11 魂魄:
《史記》曰:高祖謂沛父兄曰:「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之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也。」

12 魂魄:
《晉中興書》曰:東海王越,妃裴,痛越棺柩被焚,乃招魂葬越於丹徒。中宗以為非禮,乃下詔曰:「夫冢以藏形,廟以安蜀。今世招魂葬者,是埋神也。其禁之!」

13 魂魄: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又曰:魄問於魂曰:「道何以為體?」曰:「以無有為體。」魄曰:「無有形乎?」魂曰:「無有」。無形也魄曰:「無有何得而問也?」魂曰:「吾直有所遇之耳。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

14 魂魄:
《白虎通》曰:魂魄者何謂也?魂猶伝伝,行不休也。少陽之氣,故動不息。人為外魄者,猶迫然著人也。此少陰之氣,銑拆石著人不移也。魂者蕓也,情以除穢;魄者迫也,性以治內。精神者何謂也?精者靜也,太陰施化之氣也。像死戤化,須待任坐也。神者恍惚,太陰之氣,出入無間。

15 魂魄:
《抱樸子》曰:師言欲求長生,當勤服大藥;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三魂七魄,而天靈地祇皆可接,山川之沙蒼可役也。
又曰:太一召魂魄丹:法取五石,封之以太一泥。卒死三日以還者,折齒內一丸,以水送之入喉,活。活者皆見使者持節召之。
又曰: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死。故分去,術家有錄擲戤法;盡去,則禮典有招魂之義。此之為物,至近者也。然與人俱生,至於終身,莫或自聞見之者,豈可不聞見復言無乎?
又曰:軫星逐鬼,張星拘魂,東井還魄也。

16 魂魄:
《異苑》曰:新野庾實妻,苜眶毛氏女。義熙中,五月,曝曬席,忽見女在席下薦上。以驚怛,便走。女真形在別床如故。下旬日而夭也。仲夏忌舉床笫,茲驗矣。

17 魂魄:
《襄陽耆舊記》曰:羊公與鄒潤副鄖峴山,垂泣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不可得知。念此使人悲傷。我百年後,魂魄猶當登此山。」

18 魂魄:
《世贄記》曰: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地。洲上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華葉香聞數百里,名此為反魂樹。叩其樹,樹亦能自聲,聲如牛吼,聞之者皆心震神駭。伐其根心,在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熟煎之如黑飴,令可丸,名驚精香,或名之為震靈丸,或名之為反生香,或名之為鳥精香,或名之為卻死香。一種五名,斯靈物也。香氣聞數百里。死尸在地,聞仍活。

19 魂魄:
《博物志》曰:《援神契》云:「五岳之神聖,四瀆之精仁,太山天帝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

20 魂魄:
《王子年拾遺記》曰:融皋山上有翻魂稻,言食者死更生。

21 魂魄:
《楚辭》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憂愁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襯搡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

22 魂魄:
又《招魂》曰: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輔之。魂魄離散,汝筮與之。」使筮其所宜,而與招其魂,使復其精神。

URN: ctp:n40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