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Daoism -> Zhuangzi -> Inner Chapters -> The Adjustment of Controversies -> 10 - Parallel passages[More information]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莊子·齊物論》: 有左,有右, 《管子·版法解》: 有左有右, 《藝文類聚·刑法》: 有左有右, 《太平御覽·律令下》: 有左有右, 《莊子·齊物論》: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意林·莊子十卷》: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辨。 《莊子·齊物論》: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淮南子·詮言訓》: 大道無形,大仁無親,大辯無聲,大廉不嗛,大勇不矜。 《莊子·齊物論》: 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幾向方矣。 《淮南子·詮言訓》: 大廉不嗛,大勇不矜。五者無棄,而幾向方矣。 《莊子·齊物論》: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文子·下德》: 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求由,謂之搖光,搖光者,資糧萬物者也。 《淮南子·本經訓》: 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出,是謂瑤光。瑤光者,資糧萬物者也, 《莊子·齊物論》: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 《文子·精誠》: 此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 《文子·下德》: 不言之辯,不道之道, 《淮南子·覽冥訓》: 所謂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也。 《淮南子·本經訓》: 不言之辯,不道之道, 《莊子·齊物論》: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莊子·天地》: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文子·下德》: 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竭, 《淮南子·本經訓》: 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竭, 《藝文類聚·壑》: 注焉而不滿,取焉而不竭。 《太平御覽·溪》: 注焉而不滿,取焉而不竭。 《莊子·齊物論》: 南面而不釋然。 《莊子·庚桑楚》: 南面而不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