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简体字版 |
儒家 -> 大戴礼记 -> 五帝德 -> 8 - 相似段落[详细说明]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举皋陶与益,以赞其身,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四海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大戴礼记·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 《太平御览·夏帝禹》: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 《大戴礼记·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穆穆为纲为纪。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为神主,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 《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夏后。敏给克齐,其德不爽,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为纪为纲。其功为百神主,其惠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 《太平御览·夏帝禹》: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 《大戴礼记·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帝喾。”孔子曰:“元嚣之孙,蟜极之子也, 《大戴礼记·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 《大戴礼记·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蟜牛之孙,瞽叟之子也, 《大戴礼记·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 《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帝喾。”孔子曰:“玄枵之孙,乔极之子, 《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氏之子, 《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乔牛之孙,瞽瞍之子也, 《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 《太平御览·颛顼高阳氏》: 宰我曰:“请问帝颛顼。”孔子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太平御览·帝喾高辛氏》: 宰我曰:“请问帝喾。”孔子曰:“玄嚣之孙,蟜极之子, 《太平御览·帝尧陶唐氏》: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 《太平御览·帝舜有虞氏》: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蟜牛之孙,瞽瞍之子也, 《太平御览·夏帝禹》: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 《大戴礼记·五帝德》: 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上士;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孔子家语·五帝德》: 敏给克齐,其德不爽,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为纪为纲。 《史记·夏本纪》: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金楼子·兴王》: 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 《太平御览·夏帝禹》: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太平御览·夏帝禹》: 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 《大戴礼记·五帝德》: 其德不回,其仁可亲, 《孔子家语·五帝德》: 其德不爽,其仁可亲, 《史记·夏本纪》: 其德不违,其仁可亲, 《金楼子·兴王》: 其德不违,其言可信。 《艺文类聚·帝禹夏后氏》: 厥德不回,其诚可亲, 《太平御览·夏帝禹》: 其德不违,其仁可亲, 《太平御览·夏帝禹》: 其德不回,其仁可亲, 《太平御览·夏帝禹》: 厥德不回,其诚可亲。 《大戴礼记·五帝德》: 其德不回, 《孔子家语·五帝德》: 其德不回, 《列女传·弃母姜嫄》: 其德不回, 《列女传·盖将之妻》: 其德不回。 《诗经·鼓锺》: 其德不回。 《诗经·閟宫》: 其德不回。 《三国志·文昭甄皇后》: 其德不回。 《艺文类聚·汉明帝》: 其德不回, 《太平御览·夏帝禹》: 其德不回, 《大戴礼记·五帝德》: 巡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史记·夏本纪》: 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群书治要·本纪》: 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太平御览·夏帝禹》: 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大戴礼记·五帝德》: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史记·夏本纪》: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史记·河渠书》: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汉书·沟洫志》: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群书治要·本纪》: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太平御览·夏帝禹》: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孟子·梁惠王上》: 为民父母, 《孟子·滕文公上》: 为民父母, 《大戴礼记·五帝德》: 为民父母; 《吕氏春秋·序意》: 为民父母。 《盐铁论·水旱》: 为民父母, 《汉书·元帝纪》: 为民父母,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为民父母,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为民父母, 《前汉纪·孝元皇帝纪上》: 为民父母。 《后汉书·宦者列传》: 为民父母, 《后汉书·祭祀上》: 为民父母, 《群书治要·传》: 为民父母, 《群书治要·礼政》: 为民父母, 《太平御览·良太守上》: 为民父母, 《大戴礼记·五帝德》: 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 《史记·夏本纪》: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 《太平御览·夏帝禹》: 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 《大戴礼记·五帝德》: 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 《孔子家语·五帝德》: 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 《史记·夏本纪》: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 《太平御览·夏帝禹》: 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 《大戴礼记·五帝德》: 四海之内,舟舆所至,莫不说夷。 《大戴礼记·五帝德》: 四海之内,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大戴礼记·五帝德》: 四海之内,舟舆所至, 《大戴礼记·五帝德》: 四海之内,舟车所至, 《汉书·爰盎晁错传》: 四极之内,舟车所至, 《大戴礼记·五帝德》: 舟车所至,莫不宾服。 《淮南子·主术训》: 舟楫所通,莫不宾服。 《礼记·中庸》: 舟车所至, 《大戴礼记·五帝德》: 舟车所至, 《新书·威不信》: 舟车所至, 《风俗通义·祖》: 舟车所至, 《汉书·爰盎晁错传》: 舟车所至, 《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舟车所至, 《群书治要·传》: 舟车所至, 《艺文类聚·社》: 舟车所至, 《说苑·反质》: 莫不宾服。 《大戴礼记·五帝德》: 莫不宾服。 《墨子·节用中》: 莫不宾服。 《韩非子·十过》: 莫不宾服。 《管子·小匡》: 莫不宾服, 《淮南子·主术训》: 莫不宾服。 《史记·秦始皇本纪》: 莫不宾服。 《史记·秦始皇本纪》: 莫不宾服。 《晏子春秋·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 莫不宾服, 《后汉书·西羌传》: 莫不宾服。 《群书治要·本纪》: 莫不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