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简体字版 |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柰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前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鲍叔受而哭之三举,施伯从而笑之。谓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鲍叔之忍,不僇贤人,其智称贤以自成也。鲍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国,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后入,与鲁以战,能使鲁败。功足以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今鲁惧,杀公子纠召忽,囚管仲以予齐,鲍叔知无后事,必将勤管仲以劳其君,愿以显其功众必予之有得,力死之功,犹尚可加也,显生之功,将何如?是昭德以贰君也,鲍叔之知是不失也。”
《管子·小匡》: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柰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国语·齐语》: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 《管子·小匡》: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国语·齐语》: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群书治要·小匡》: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辞曰: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喂,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柄,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子、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以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鈎,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管子·小匡》: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国语·齐语》: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群书治要·小匡》: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辞曰: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喂,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柄,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太平御览·让上》: 齐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辞曰:“臣不若夷吾者有五:宽惠爱民,臣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臣不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臣不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若也。” 《说苑·臣术》: 则是隐君之赐也, 《管子·小匡》: 则是君之赐也, 《国语·齐语》: 则是君之赐也。 《晏子春秋·晏子布衣栈车而朝陈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 是则隐君之赐也。 《晏子春秋·晏子布衣栈车而朝陈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 是隐君之赐也。 《群书治要·小匡》: 则是君之赐也。 《韩诗外传·卷十》: 臣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柔爱,臣弗如也;忠信可结于百姓,臣弗如也;制礼约法于四方,臣弗如也;决狱折中,臣弗如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士卒勇,臣弗如也。 《管子·小匡》: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国语·齐语》: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群书治要·小匡》: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柄,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太平御览·让上》: 臣不若夷吾者有五:宽惠爱民,臣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臣不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臣不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若也。 《韩诗外传·卷十》: 臣弗如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士卒勇, 《管子·小匡》: 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 《国语·齐语》: 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 《群书治要·小匡》: 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 《太平御览·让上》: 臣不若也;执桴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 《太平御览·品藻中》: 若提桴鼓,会于军门,使百姓喜勇, 《韩诗外传·卷十》: 执枹鼓,立于军门, 《管子·小匡》: 介胄执枹,立于军门, 《史记·田叔列传》: 提桴鼓立军门, 《国语·齐语》: 执枹鼓立于军门, 《群书治要·小匡》: 介胄执枹,立于军门, 《太平御览·将帅下》: 故云执桴鼓、立军门, 《太平御览·让上》: 执桴鼓立于军门, 《说苑·辨物》: 景公曰:“今为之奈何?” 《说苑·辨物》: 平公曰:“今为之奈何?” 《孔子家语·贤君》: 公曰:“为之奈何?”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公曰:“为之奈何?” 《孔丛子·公仪》: 公曰:“为之柰何?” 《管子·小匡》: 公曰:“然则为之柰何?” 《管子·小匡》: 公曰:“为之柰何?” 《管子·小匡》: 公曰:“为之柰何?” 《管子·小匡》: 公曰:“为之柰何?” 《管子·臣乘马》: 桓公曰:“为之柰何?” 《管子·地数》: 桓公曰:“为之奈何?” 《晏子春秋·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 景公曰:“今为之柰何?” 《晏子春秋·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 公曰:“然则柰何?” 《晏子春秋·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 公曰:“然则先圣柰何?” 《晏子春秋·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者晏子对以田氏》: 公曰:“然则柰何?” 《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年》: 献公曰:“然则奈何?” 《群书治要·贤君》: 公曰:为之奈何。 《群书治要·哀公问政》: 公曰:为之奈何。 《群书治要·问上》: 公曰:然则先圣奈何。 《艺文类聚·善政》: 公曰:为之奈何。 《太平御览·富下》: 公曰:“为之奈何?” 《太平御览·治政三》: 公曰:“为之奈何?” 《太平御览·贡赋上》: 公曰:“为之奈何?” 《太平御览·旱》: 景公曰:“今为之奈何?” 《说苑·善说》: 然则为之奈何? 《韩非子·内储说下》: 然。”“为之奈何? 《韩非子·内储说下》: 然则为之奈何? 《管子·小匡》: 然则为之柰何? 《管子·轻重丁》: 然则为之奈何? 《史记·吕不韦列传》: 然。为之柰何?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然。为之柰何? 《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然。为之奈何?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上》: 曰:“然,为之柰何?”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 曰:“然则为之柰何?” 《太平御览·权谋上》: 然。为之奈何? 《太平御览·游说中》: 然则为之奈何? 《管子·大匡》: 夫鲁施伯知夷吾为人之有慧也,其谋必将令鲁致政于夷吾,夷吾受之,则彼知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也,必将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将受鲁之政乎?”其否也?”鲍叔对曰:“不受,夫夷吾之不死纠也,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今受鲁之政,是弱齐也。夷吾之事君无二心,虽知死,必不受也”,公曰:“其于我也,曾若是乎?”鲍叔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也, 《管子·小匡》: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 《管子·小匡》: 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 《春秋左传·庄公九年》: 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 《太平御览·荐举上》: 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管子·小匡》: 管仲雠也,请受而甘心焉。 《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 《春秋左传·庄公九年》: 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 《太平御览·荐举上》: 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管子·小匡》: 鲁君许诺。 《吕氏春秋·赞能》: 鲁君许诺, 《太平御览·胶》: 鲁君许诺, 《太平御览·火下》: 鲁君许诺, 《管子·小匡》: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 《国语·齐语》: 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韩诗外传·卷四》: 天下之贤人也, 《孔丛子·记义》: 天下之贤人也, 《管子·法法》: 天下之贤人也, 《管子·小匡》: 天下之贤人也, 《管子·小匡》: 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 《国语·齐语》: 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 《管子·大匡》: 寡人愿生得之,若不得也,是君与寡人贼比也。 《管子·小匡》: 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 《管子·小匡》: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 《战国策·公仲使韩珉之秦求武隧》: 非弊邑之所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