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简体字版 |
法家 -> 管子 -> 度地 -> 2 - 相似段落[详细说明]
桓公曰:愿闻五害之说。管仲对曰:“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桓公曰:“愿闻水害。”管仲对曰:“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桓公曰:“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管仲对曰:“可。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𣿖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擣毁,杜曲瞠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行则伤人,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则不臣矣;故五害之属,伤杀之类,祸福同矣,知备此五者,人君天地矣。”
《管子·度地》: 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桓公曰:“愿闻水害。”管仲对曰:“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 《太平御览·水上》: 水一也,旱二也,风雾雹霜三也,厉四也,虫五也。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水有大小,有远迩。水出山而流入海,命曰经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 《管子·度地》: 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水经注·河水》: 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 《说苑·谈丛》: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 《管子·度地》: 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 《淮南子·缪称训》: 故水出于山,入于海; 《淮南子·诠言训》: 水出于山,而入于海; 《淮南子·泰族训》: 未水出于山而入于海, 《吕氏春秋·审己》: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 《水经注·河水》: 水出山而流入海者, 《意林·吕氏春秋二十六卷》: 水出于山而归于海, 《太平御览·水上》: 水出山而流入海, 《管子·度地》: 一有水,一毋水者, 《说文解字·水部》: 井一有水、一无水,谓之瀱汋。 《说文解字·水部》: 井一有水、一无水,谓之瀱汋。 《尔雅·释水》: 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 《释名·释宫室》: 井一有水一无水曰瀱汋, 《管子·度地》: 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 《太平御览·水上》: 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 《太平御览·渊》: 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