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後魏溫子昇寒陵山寺碑序》曰:昔晉文尊周,績宣於踐土,齊桓霸世,威著於邵陵,並道冠諸侯,勳高天下,衣裳會同之所,兵車交合之處,寂寞銷沉,荒涼磨滅,言談者空知其名,遙遇者不識其地,然則樹銅表跡,刊石記功,有道存焉。可不尚與,永安之季,數鍾百六,天災流行,人倫交喪,爾朱氏既絕,彼天網,斷茲地紐,祿去王室,政出私門,銅馬競馳,金虎亂噬,九嬰暴起,十日並出,破璧毀珪,人物既盡,頭會箕斂,杼柚其空,大丞相渤海王,命世作宰,惟機成務,標格千刃,崖岸萬里,運鼎阿於襟抱,納山岳於胸懷,擁玄雲以上騰,負青天而高引,鍾鼓嘈囋,上聞於天,旌旗繽紛,下盤於地,壯士懍以爭先,義夫憤而競起,兵接刃於斯場,車錯轂於此地,轟轟隱隱,若轉石之墜高崖,硠硠磕磕,如激水之投深谷,俄而霧卷雲除,冰離葉散,靡旗蔽日,亂轍滿野,楚師之敗於柏舉,新兵之退自昆陽,以此方之,未可同日,既考茲沃壤,建此精廬,砥石礪金,瑩珠琢玉,經始等於佛功,制作同於造化,息心是歸,淨行攸處,神異畢臻,靈仙總萃,鳴玉鑾以來遊,帶霓裳而至止,翔鳳紛已相嚾,飛龍蜿而俱躍,雖復高天銷於猛炭,大地淪於積水,固以傳之不朽,終亦記此無忘。
又《印山寺碑》曰:自結繩運往,觀象代興,禮樂相因,詩書閒出,喻是非於一指,論道德於二篇,九流之義遂開,百家之言並作,皆以賦命有遭隨,攝養致夭壽,愛惠起於吉凶,情偽動於利害,雖改張羅之呪,未易釁鍾之牲,因果之業未申,感應之途猶蔽,是以脩短有命,子夏論之而未詳,報施在天,史遷言之而未悟,大丞相渤海王,膺岳瀆之靈,感辰象之氣,直置與蘭桂齊芳,自然共珪璋比絜,加以體備百行,智周萬象,道兼語嘿,思極天人,固以兆云非虎,自懷公輔之德,世稱臥龍,實在王佐之器,道足以濟天下,行足以通神明,表立人之上才,含廣途之大量,永安之末,時各異謀,蜂蠆有毒,豺狼反噬,彀弩臨城,抽戈犯蹕,世道交喪,海水群飛,既而蒼龍入隱,白虎出見,命世有期,匡時作宰,拯沉溺以援手,涉波瀾而濡足,懸曒日於胸懷,起大風於衿袖,動之以仁義,行之以忠貞,附之者影從,應之者響起。
又《大覺寺碑》曰:維天地開闢,陰陽轉運,明則有日月,幽則有鬼神,初地遼遠,末路悠長,自始及終,從凡至聖,積骨成山,祗劫莫數,垂衣拂石,恆河難計,及冠日示夢,蒙羅見謁,應世降神,感物開化,顏如滿月,心若盈泉,體道獨悟,含靈自曉,居三殿以長想,出四門而永慮,聲色莫之留,榮位不能屈,道成樹下,光屬天上,變化靡窮,神通無及,置須彌於葶藶,納世界於微塵,闢慈悲之門,開仁壽之路,殛煩惱於三塗,濟苦難於五濁,非但化及天龍,教被人鬼,固亦福霑行鴈,道洽遊魚,但群生無感,獨尊罷應,雜色照爛,諸山搖動,布金沙而弗受,建寶蓋而未留,遂上微妙之臺,永升智慧之殿,而天人慕德,像法興靈,圖影西山,承光東壁,主上乃據地圖,攬天鏡,乘六龍,朝萬國,牢籠宇宙,襟帶江山,道濟橫流,德昌頹曆,四門穆穆,百僚師師,乘法舡以徑度,駕天輪而高舉,神功寶業,既被無邊,鴻名懋實,方在不朽,祗掌措言,雖不盡意,執筆書事,其能已乎。
又《定國寺碑序》曰:蓋兩儀交運,萬物並生,始自苦空,終於常樂,而緣障未開,業塵猶擁,漂淪慾海,顛墜邪山,雖復光華並於日月,術數窮於天地,有扶危定傾之力,為濟世夷難之功,登塗山而未歸,遊建木而不反,並馳於苦樂之境,皆入於生死之門,幽隱長夜,未睹山北之燭,沉迷遠路,詎見司南之機,昔日先民,雖云善誘,尚習蓋纏,未能解脫,至如八卦成象,示之以吉凶,百藥為醫,導之以利害,衣食有業,民免飢寒之憂,水土既平,人無墊溺之患,斯誠事周於世用,功濟於生民,不論過去之因緣,詎辯未來之果報,惟無上大覺,獨悟玄機,應現託生,方便開教,聖靈之至,無復等級,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動三乘之駕,汎八解之流,引諸子於火宅,渡群生於海岸,自一音輟響,雙樹潛神,智慧雖徂,象法猶在,光照金盤,言留石室,遍諸世界,咸用歸仰。
《水經注·濟水》: 故遂刊石記功, 《群書治要·銘誄》: 刊石紀功, 《藝文類聚·寺碑》: 刊石記功, 《漢書·魏相丙吉傳》: 祿去王室, 《藝文類聚·寺碑》: 祿去王室, 《太平御覽·西晉懷皇帝》: 祿去王室,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頭會箕斂, 《藝文類聚·寺碑》: 頭會箕斂, 《太平御覽·始皇帝》: 頭會箕斂, 《太平御覽·賦斂》: 頭會箕斂, 《太平御覽·箕帚》: 頭會箕斂, 《詩經·大東》: 杼柚其空。 《藝文類聚·貧》: 杼柚其空。 《藝文類聚·寺碑》: 杼柚其空, 《藝文類聚·赦宥》: 大丞相渤海王,神武命世, 《藝文類聚·寺碑》: 大丞相渤海王,命世作宰, 《藝文類聚·言志》: 鍾鼓之音,上振于天,旌旗繽紛,下蟠于地, 《藝文類聚·寺碑》: 鍾鼓嘈囋,上聞於天,旌旗繽紛,下盤於地, 《太平御覽·言語》: 鐘鼓之音上振于天,旌旗紛紛下蟠於地, 《太平御覽·勇一》: 鍾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繽紛下蟠于地。 《孔子家語·致思》: 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於地; 《藝文類聚·寺碑》: 上聞於天,旌旗繽紛,下盤於地, 《說苑·指武》: 旌旗翩翻,下蟠於地。 《孔子家語·致思》: 旍旗繽紛,下蟠於地; 《藝文類聚·言志》: 旌旗繽紛,下蟠于地, 《藝文類聚·寺碑》: 旌旗繽紛,下盤於地, 《太平御覽·請征伐》: 旌旍繽紛,下蟠于地。 《太平御覽·旗》: 愿得旌旗繽紛,下蟠于地。 《太平御覽·言語》: 旌旗紛紛下蟠於地, 《太平御覽·勇一》: 旌旗繽紛下蟠于地。 《藝文類聚·田獵》: 硠硠磕磕, 《藝文類聚·寺碑》: 硠硠磕磕, 《高士傳·韓順》: 世道交喪, 《藝文類聚·寺碑》: 世道交喪, 《太玄經·劇》: 海水群飛, 《太玄經·劇》: 「海水群飛」、 《藝文類聚·寺碑》: 海水群飛, 《漢書·藝文志》: 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 《藝文類聚·寺碑》: 動之以仁義,行之以忠貞, 《太平御覽·敘兵上》: 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 《禮記·樂記》: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史記·樂書》: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群書治要·樂記》: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藝文類聚·寺碑》: 明則有日月,幽則有鬼神, 《太平御覽·雅樂上》: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太平御覽·神上》: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 《論衡·正說》: 四門穆穆, 《史記·五帝本紀》: 四門穆穆, 《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 四門穆穆, 《尚書·舜典》: 四門穆穆; 《焦氏易林·未濟之》: 四門穆穆。 《抱朴子·臣節》: 四門穆穆, 《群書治要·尚書》: 四門穆穆, 《藝文類聚·帝舜有虞氏》: 四門穆穆, 《藝文類聚·晉武帝》: 四門穆穆, 《藝文類聚·齊明帝》: 四門穆穆, 《藝文類聚·寺碑》: 四門穆穆, 《太平御覽·帝舜有虞氏》: 四門穆穆。 《太平御覽·門上》: 四門穆穆。 《中論·譴交》: 百僚師師, 《鹽鐵論·刺復》: 百僚師師, 《尚書·皋陶謨》: 百僚師師, 《三國志·鍾繇傳子名毓》: 百寮師師, 《群書治要·尚書》: 百僚師師, 《藝文類聚·帝舜有虞氏》: 百僚師師, 《藝文類聚·七》: 百僚師師, 《藝文類聚·寺碑》: 百僚師師, 《太平御覽·元日》: 百僚師師, 《太平御覽·帝舜有虞氏》: 百僚師師, 《太平御覽·總敘官》: 百僚師師, 《太平御覽·丞相上》: 百僚師師, 《太平御覽·賞賜》: 百寮師師, 《藝文類聚·弔》: 濟世夷難之智, 《藝文類聚·經典》: 極世夷難之功, 《藝文類聚·寺碑》: 為濟世夷難之功, 《漢書·地理志上》: 水土既平, 《藝文類聚·寺碑》: 水土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