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 -> 三公总叙

《三公总叙》

Library Resources
1 三公总叙:
四辅二大附

2 三公总叙:
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汉官仪曰:“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ㄙ,背私者谓之公。”韩子曰:“背私曰公。鼎足三者,三光也。”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语,言也。得能则用之,无则已,不必备其官。小人处其位,不如且阙。故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参职天子,何官之称?天文三台,以三公法焉。三台,星名。台,一作能。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私。”周成王作周官,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辅我一人之治。则三太,周之三公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公,八命也。九命则分陕为二伯。又以三少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也。周礼正义曰:“按婚义云三公九卿者,六卿并三孤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传云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公各兼二卿。按顾命,太保领冢宰,毕公领司马,毛公领司空,别有芮伯为司徒,彤伯为宗伯,卫侯为司寇,则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与古异矣。”又周礼王畿有六卿,每二卿则公一人,盖一公领二卿也。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其任也。贾谊曰:“天子不喻于前圣之德,不知君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诗书无宗,学业不法,太师之责也,古者齐太公职之。天子不惠于庶民,不礼于大臣,不中于折狱,无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敬于祭,不诚不信,太傅之责也,古者周公职之。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叙,音声不中,进退升降不以礼,俯仰周旋无以节,此太保之责也,古者燕召公职之。天子燕业反其学,左右之习诡其师,荅诸侯,过大臣,不知文雅之辞,此少师之责也。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衣服冠带不以制,御器列侧不以度,采服从好不以章,忿悦不以义,与夺不以节,此少傅之责也。天子居燕私,安而易,乐而书,饮食不时,醉饱不节,寝起早晏无常,玩好器弄无制,此少保之责也。”故周礼建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怀也,言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也。群吏,谓府史也。州长,乡遂之官。三公一命衮,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三公八命矣,复加一命,则服衮龙,与王者之后同,多于此则赐也,非命服也。虞夏之制,天子有日月星辰。周礼曰:“诸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春秋九命作伯,尊公曰宰,言于海内无不宰统焉。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韩诗外传曰:“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之司马;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民怨其上,则责之司徒;山陵崩弛,川谷不通,五谷不殖,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

3 三公总叙:
汉初,唯有太傅、太尉,后加置太师、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哀帝时,议以汉旧无司徒,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史记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王莽居摄,置四辅官。初,王舜为左辅,甄丰为右弼,甄邯为后承。后又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位上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4 三公总叙:
后汉唯有太傅一人,谓之上公。及有太尉、司徒、司空,光武初诏司徒司空二府去大,无称爵。而无师保。董卓盗为太师,非汉本制。太尉公主天,部太常、卫尉、光禄勋。司徒公主人,部太仆、鸿胪、廷尉。司空公主地,部宗正、少府、司农。而分部九卿,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风俗通云:“三公一岁共食万石也。”盖多以九卿为之。若天地灾变,则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后汉本制,日食、星流及大雨雹等灾变者,唯免太尉。自徐防为太尉,凡天地灾变,三公皆免。至魏黄初二年,始罢此制。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现颈而前。使虎贲执刃扶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复朝觐也。朝臣见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舆为下。凡拜公,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事卿赞拜,御史授印绶,公三让,然后受。至安帝时,三府任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其灾眚变咎,则责免公台。灵帝临朝,始遣使者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也。至献帝建安十三年,乃罢三公官。

5 三公总叙:
魏初复置,与后汉同,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然皆无事,不与朝政。高柔上疏云:“今公辅之臣,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初封司空崔林为安阳亭侯。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林字德儒。裴松之曰:“汉封丞相已为荀悦所讥。魏封三公,其失同也。”黄初二年,又分三公户邑,封子弟各一人为列侯。末年增置太保。

6 三公总叙:
晋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子初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时所谓“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遂以太傅、太保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盖居者甚寡。诸公品第一,食俸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疋,秋二百疋,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以后不及田者,食俸一年。又给虎贲二十人,持班剑。给朝车驾,安车黑耳。其太尉、司徒、司空,自汉历魏,皆为三公。及晋迄于江左,相承不改。上公、三公之制不改。前代三公策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自魏末废而不行。至晋,拜石鉴字林伯为左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始有诏令会,遂以为常。十六国姚泓僭号,受经于博士淳于岐。岐病,泓亲省疾,拜于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

7 三公总叙:
宋皆有八公之官,而不言为八公也。宋志曰:“三公黄閤,前史无其义。按礼记云:‘士饥与天子同,公侯、大夫则异。’郑玄注云:‘士贱,与君同,不嫌也。’夫朱门洞启,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閤以示谦,不敢斥天子,宜是汉旧制也。”饥音毕。

8 三公总叙:
齐时,三公唯有太傅。

9 三公总叙: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亦置官属。

10 三公总叙:
陈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为赠官。三公之制,开黄閤,厅事置鸱尾。

11 三公总叙:
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12 三公总叙:
北齐皆有三师、二大、三公之官,并置府,其府三门,当中门黄閤,设内屏。三师、二大置佐吏,则同太尉府。

13 三公总叙:
后周置六卿之外,又改三师官谓之三公,兼置三孤以贰之。少师、少傅、少保。而以司徒为地官,大司马为夏官,司空为冬官,如姬周之制,无复太尉、三师之号。宣帝又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隋国公杨坚为大后丞。

14 三公总叙:
隋置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但与天子坐而论道。置太尉、司徒、司空,以为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北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矣。炀帝即位,废三师官。

15 三公总叙:
大唐复置三师,以师范一人,仪刑四海。置三公,以经邦论道,燮理阴阳,祭祀则与隋制同。并无其人则阙。天宝以前,凡三师官,虽有其位,而无其人。

16 三公总叙:
太师: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

17 三公总叙:
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

18 三公总叙:
秦及汉初并无,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绶,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太后诏:“令太师无朝,赐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食十七物。”十七物者,食具十七种物也。灵寿,木名。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19 三公总叙:
魏世不置。

20 三公总叙:
晋初置三上公,以景帝讳师,故置太宰,以代太师之名,晋书曰:惠帝太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当时撰述者之误也。秩增三司。蜀李雄僭号,时范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雄拜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

21 三公总叙:
后魏、北齐、后周、隋、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仲尼及长孙祯、武士璍、窦毅、韦玄贞、张说、裴光庭而已。璍音忧缚反。

22 三公总叙:
太傅: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23 三公总叙:
汉高后元年,初置太傅,金印紫绶。初用王陵,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平帝以孔光为之。

24 三公总叙:
后汉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无常职。光武以卓茂为之,薨,省。明帝又以邓禹为之。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又张禹字伯达,迁太傅,舍于宫中,太官进食,五日一归府。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章帝以赵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乃以为太傅。和帝即位,幼弱,以邓彪有高名,海内归仁,徵为太傅,百官总己以听之,恩宠之异,莫与为比。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则省。胡广注曰:“犹古冢宰总己之义。”桓帝践祚,已加元服,不复置傅,但令太尉胡广、司徒赵戒领尚书事。至灵帝,复以陈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陈蕃志欲芟夷阉竖,以清本朝,世乱谗胜,用殒厥身。胡广代之,拱默而已。

25 三公总叙:
魏初置太傅,以锺繇为之。锺繇字元常,迁太傅,有疾。时华歆亦以高年病,朝见,皆使乘舆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26 三公总叙:
晋宋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佩山玄玉。

27 三公总叙:
梁、后魏、北齐、后周及大唐皆有。

28 三公总叙:
太保: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29 三公总叙:
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30 三公总叙: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莽为之。光武中兴,省。

31 三公总叙:
魏初不置,末年始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冲,字文和。位在三司上。

32 三公总叙:
晋武初践祚,以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太保,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也。汝南王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又卫瓘为太保,以公就第,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也。章绶佩服冠秩与太傅同。

33 三公总叙:
梁、后魏、北齐、后周、隋及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窦季谋一人而已。

34 三公总叙:
太宰: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

35 三公总叙:
周武时,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治。

36 三公总叙:
秦、汉、魏并不置。平帝加王莽号曰宰衡。

37 三公总叙: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以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献王孚居焉。增掾属十人,盖为太师之互名,非周冢宰之任也。何曾为太宰,朝会乘舆入朝,剑履上殿,如萧何、田千秋、锺繇故事。又安帝以太宰琅琊王德文不宜婴拂事务,以纡论道之重,可衮冕之服,绿盭绶,羽葆鼓吹。盭音戾。盭,绿也,以绿为质。盭,草名也,出琅琊平昌县,似艾,可染绶,因以为绶名。

38 三公总叙: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义恭为之,冠绶服秩悉与太傅同。至齐以为赠。

39 三公总叙:
梁初有之。至陈,又以为赠,有事则权兼之。

40 三公总叙:
后魏初无。至孝庄时,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之,增置佐吏。

41 三公总叙:
北齐无闻。

42 三公总叙:
后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国。

43 三公总叙:
自隋而无。

44 三公总叙:
太尉: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45 三公总叙:
汉因之。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郑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书中候云“舜为太尉”。束皙据非秦官,以此追难玄焉。刘昭曰:“纬候众书,贵尚神诡,出没隐显,动挟诞怪。太尉官实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赋政,当是据后位以书前职,非虞之实号也。太尉所职,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称太尉,乃中候之误假,盖非官之为谬。康成渊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礼而忘舜位,岂其实哉!此是不发讥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广微之诮,未探硕意。”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藉福说田蚡曰:“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窦婴;婴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蚡从之,皆如其谋。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大司马说在本篇。

46 三公总叙: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旧名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府门无阙。论者云,王莽以大司马篡盗神器,故贬其阙。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諡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与二公通谏诤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刘宠字祖荣,迁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伦为会稽太守,署郑弘为督邮,举孝廉。及弘为太尉,而伦为司空,位在下,每朝见,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又陈蕃拜太尉,临朝叹曰:“黄宪若在,不敢先佩印绶。”后坐辟召非其人,策罢。

47 三公总叙: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徵,为太尉。司马文王进爵为王,祥与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国势位,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耶?损魏朝之美,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独长揖。文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

48 三公总叙:
晋太尉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若郊庙,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49 三公总叙:
宋制,武冠,山玄玉。

50 三公总叙:
齐制,九旒。

51 三公总叙:
后魏初,与大将军不并置。正光之后,亦皆置焉。

52 三公总叙:
历代唯后周无,其馀皆有,悉为三公。

53 三公总叙:
司徒:司徒,古官。少皞祝鸠氏为司徒。司,主也。徒,众也。

54 三公总叙:
尧时,舜为司徒。

55 三公总叙:
舜摄帝位,命镌为司徒。

56 三公总叙:
镌玄孙之子曰微,亦为夏司徒。

57 三公总叙:
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毛诗缁衣,美郑武公也。父子为周司徒,善于其职。

58 三公总叙:
秦置丞相,省司徒。

59 三公总叙:
汉初因之。至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

60 三公总叙:
后汉大司徒主徒众,教以礼义。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蔡质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为司徒公。邓禹为大司徒,封侯,年二十四。灵帝卖官,廷尉崔烈入钱五百万,以买司徒,其拜日,天子亦临轩,时人谓烈为“铜臭”。建安末为相国。

61 三公总叙:
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华歆字子鱼,为司徒,家无担石之储。诏曰“司徒,国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歆及妻、男等衣服。

62 三公总叙:
晋司徒与丞相通职,更置迭废,未尝并立。至永嘉元年,始两置焉。王衍为司徒,东海王越为丞相,始两置也。陈骞为司徒,仰理万机,俯澄邦教。又王戎字浚冲,为司徒,高选长吏西曹掾,委任责成,常得无为。又蔡谟字道明,迁司徒,谟固让曰:“若我作司徒,将为后世哂,义不敢拜。”诏数十下,谟章表十馀上,陈以疾笃。帝临轩,自旦至申,而徵不至。公卿以蔡公傲无人臣之礼,奏送谟廷尉。谟率子弟诣阙稽颡,诏免为庶人。谟每叹曰:“若使刘王乔得南渡,司徒之美选也。”王乔名畴,少有重名。

63 三公总叙:
宋制:司徒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民事,郊祀则省牲,视涤濯,大丧安梓宫。凡四方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亦与丞相并置。

64 三公总叙:
齐司徒之府,领天下州郡名数,户口簿籍。

65 三公总叙:
梁罢丞相,置司徒,历代皆有。

66 三公总叙:
至后周,以司徒为地官,谓之大司徒卿,掌邦教,职如周礼。

67 三公总叙:
隋及大唐复为三公。

68 三公总叙:
司空:司空,古官。孔安国曰:“司空,主空土以居人。”空,穴也。古者穿土为穴以居人。

69 三公总叙:
少皞鳲鸠氏为司空。

70 三公总叙:
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周礼正义曰:“禹自司空总百揆,乃分司空之职为共工。”虞书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

71 三公总叙:
镌玄孙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

72 三公总叙:
殷汤以咎单为司空。

73 三公总叙:
周礼,司空为冬官,掌邦事。凡营城起邑、复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国有大造大疑,谏诤,与太尉同。

74 三公总叙:
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

75 三公总叙:
汉初因之。至成帝绥和元年,始更名御史大夫曰大司空。初改为司空,议者又以县道官狱有司空,故复加为大司空,亦所以别小大之文也。金印紫绶,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何武字君卿,为司空。事后母不笃,诏以其“举措烦碎,不合众心,孝声不闻,恶名流行。其上大司空印绶”。遂策免之。又彭宣字子佩,为大司空。而王莽为大司马,专权。宣上书曰:“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矣。臣老病,愿上印绶。”

76 三公总叙:
后汉初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为司空公。第五伦字伯鱼,为司空。奉公不挠,言议果决,以贞白称。又张敏字伯达,为司空。行大射礼,陪位顿仆,策免。又陈宠为司空,府故事,以计吏至,时自公以下督属籍,不通宾客,以防交关。宠去籍通客,以明无所不受,论者大之。荀氏家传曰:“荀爽字慈明。董卓秉政,徵之,起岩穴,九十五日而为司空,时号为白衣登三公。”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郤虑免,不复补。荀绰百官注曰:“献帝置御史大夫,职如司空,不领侍御史。”

77 三公总叙:
魏初,又置司空,冠绶及郊庙之服与太尉同。郑袤字林叔,为司空。天子临轩,遣就第拜授。袤谓使曰:“魏以徐景山为司空,徐公曰:‘三公当上应天心,苟非其人,实伤和气。’”固辞,见许。袤,莫侯反。

78 三公总叙:
宋制: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掌治水土,祠祀掌扫除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

79 三公总叙:
历代皆有之。至后周为冬官,谓之大司空卿。掌邦事,以五材九范之徒,佐皇帝,富邦国。大祭祀行洒扫,庙社四望则奉豕牲。

80 三公总叙:
隋及大唐复为三公。天宝十三年,策拜杨国忠为司空,其日雨土。

81 三公总叙:
大司马:大司马,古官也,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

82 三公总叙:
少皞有●鸠氏为司马。●音雎。

83 三公总叙:
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

84 三公总叙:
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

85 三公总叙:
项羽以曹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楚大司马景舍帅军伐蔡,蔡侯奉社稷而归之。楚发其赏,舍辞曰:“发诚布令而敌退,是王威也;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战而敌退,是众威也。臣不宜以众威受赏。”又司马穰苴本姓田,齐威王以古司马法而附穰苴,因号为司马穰苴。

86 三公总叙:
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罢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冠者,加于其上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又令大将军、骠骑将军皆有大司马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霍禹为大司马,冠小冠,无印绶。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汉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俸钱月六万。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王莽居摄,以汉乃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

87 三公总叙:
后汉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故常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吴汉为大司马,封无阳侯。至灵帝末始置焉。

88 三公总叙:
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则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吴有左、右大司马。

89 三公总叙:
晋定令,亦在三司上。晋诸公赞曰:“义阳王为太尉、大司马时,父孚为太宰,父子居上公,中代以来,未之有也。”又汝南王亮为大司马,正旦大会,乘车入殿。又陈骞为大司马,赐衮冕之服。武冠,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与大将军同。

90 三公总叙:
宋时唯元嘉中用彭城王义康为之,冠玉与晋同。

91 三公总叙:
至齐以为赠。

92 三公总叙:
梁时置官属。

93 三公总叙:
陈以为赠。

94 三公总叙:
后魏、北齐与大将军为二大,位居三师之下,三公之上。

95 三公总叙:
后周以为夏官,谓之大司马卿。掌邦政,以建邦国之九法,佐皇帝,平邦国,大祭祀掌其宿卫,庙社则奉羊牲。自隋而无。

96 三公总叙:
总叙三师三公以下官属: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历代多有之。一太、殷建官有六太,其一曰太宰。自周以后,亦常有之。馀五太则无。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历代有之。二大、大司马、大将军,历代亦有之。诸位从公诸将军及光禄大夫开府者,历代亦时有之。官属等。历代有置有省,亦多同说,所以不更各具本府,但依时代都言之。其大将军,自具本篇。

97 三公总叙:
汉有三师,而不见官属。以丞相为公,置司直、长史。后改丞相为司徒,则曰司徒司直、长史。具宰相篇。其太尉后改为大司马。绥和初,始置长史一人,掾属二十四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置长史,如中丞。具御史大夫篇。

98 三公总叙:
后汉初,唯置太傅,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不知何曹。后置太师,董卓尝居之,盖自为也,而不见官属。太尉属官有长史一人,署诸曹事。卢植礼注曰:“如周小宰。”掾史属二十四人、分主二千石长吏迁除、民户、祠祀、农桑、奏议、辞讼、邮驿、转运、盗贼、罪法、兵、货币、盐铁、仓谷等事。黄閤主簿、省录众事,掌閤下威仪。记室令史、掌上章奏报。后汉末,陈琳、阮瑀皆为曹公记室,军国书檄皆所作。御属。掌为公卿閤下威仪。司徒属官有长史一人,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正曰掾,副曰史。陈宠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亲事为高。宠独勤心物务,转为辞曹,专掌天下狱讼。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事类溷错,易为轻重。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司空属官: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二人。正曰掾,副曰属。汉书注云: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皆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其大司马属官并同前汉。

99 三公总叙:
魏置太傅、太保,而不见官属。太尉、司徒、司空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大司马亦有正行参军也。

100 三公总叙:
晋有太宰、太傅、太保。唯杨骏为太傅,增祭酒为四人,掾属二十人,兵曹为左右也。杨骏辅政,引潘岳为太傅主簿。初,谯人公孙宏客于河阳,岳待之甚厚。及骏诛,宏为楚王玮长史,凡骏纲纪皆从坐,同署主簿已被戮。宏言于玮,谓岳为假吏,故得免。太宰、太保官属不见。太尉、司徒、司空并有长史、司马。太尉虽不加兵者,吏属皆绛服。泰始三年,又置太尉军参军六人,骑司马五人,官骑十人。而司徒加置左长史,掌差次九品,铨衡人伦,冠绶与丞相长史同。主簿、左右东西曹掾各一人,若有所循行者,增置掾属十人。武帝时,司徒奏州郡农桑未有赏罚之制,宜遣掾属循行。诏遂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若有所循者,增掾属十人。又温峤请司徒置田曹掾,州一人,劝课农桑。初,王浑字玄冲迁司徒,仍加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吏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非是旧典,皆令皂服,论者美其谦而识礼。司空府加置导桥掾一人,馀略同后汉。咸宁初,诏以前太尉府为大司马府,增置祭酒二人,帐下司马、官骑、大车、鼓吹,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品秩、俸赐、仪制与诸公同。加兵者增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刘琨为司空,以卢谌为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铠、士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以下、令史以上皆绛服。司马给吏卒如长史,从事中郎给侍二人,主簿、记室督各给侍一人。其馀临时增崇者,则褒加各因其时为节文,不为定制。其祭酒掾属,白盖小车七乘,轺车施耳后户、皂轮犊车各一乘。自祭酒以下、令史以上皆皂零辟朝服。其为持节都督者,增参军为六人,其馀如常加兵公制。孙楚字子荆,为佐著作郎,参石苞骠骑军事。楚既负其才气,颇侮易苞。初至,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初,参军不敬府主,楚既轻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101 三公总叙:
宋有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诸府皆有长史一人,将军一人。又各置司马一人,而太傅不置。长史、掾属亦与后汉略同。自江左以来,诸公置长史、仓曹掾、户曹属、东西閤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属二人,令史无定员。领兵者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参军无定员;加崇者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四人,则仓曹增置属,户曹置掾。加崇极于此也。其司徒府若无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职僚异于馀府,有左、右长史,东、西曹掾属,馀则同矣。馀府有公即置,无则省。

102 三公总叙:
齐有太宰、大司马,并为赠官,无僚属。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特进,位从公。诸开府仪同三司,位从公。开府仪同,如公。凡公督府置佐:长史、司马各一人,谘议参军二人。诸曹有录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铠曹,集曹,右户十八曹。城局曹以上署正参军,法曹以下署行参军,各一人。其行参军无署者,为长兼员。其公府佐吏,则从事中郎二人,仓曹掾、户曹属、东西閤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御属二人。加崇者,则左右长史四人,中郎、掾属并增数。其未及开府,则置府亦有佐吏,其数有减。小府无长流,置禁防参军。初,晋令公府长史著朝服,自宋大明以来著朱衣。齐王俭为司徒左长史,请依晋令复旧制,不著朱衣,时议不许。又曰:王秀之常云:“位至司徒左长史,可以知止足矣。”又陆慧晓为司徒右长史,谢朏为左长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谓王融曰:“我府二上佐,前代谁可比?”融曰:“两贤同时,未有前例。”朏,滂佩反。

103 三公总叙:
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旧。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置官属,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掾属、从事中郎、记室、建安王为雍州刺史,表求管记,乃以江革为征北记室参军。革弟观又为参军兼记室。任昉曰:“文房之任,总卿兄弟。”故历代皆为文士之华选云。主簿、列曹参军、行参军、舍人等官。其司徒则有左、右二长史,褚球字仲宝,为司徒右长史,加貂。台佐加貂,自球始也。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馀僚佐,同于二府。有公则置,无则省。而司徒无公,唯省舍人,馀官常置。开府仪同三司,位次三公,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

104 三公总叙:
陈三师、二大并为赠官,而无僚属。其三公有府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从事中郎、掾曹属、主簿、祭酒、录事、记室、正参军、板正参军。

105 三公总叙:
后魏三师无官属。后又置太宰,以元天穆为之,增置佐吏。三公及二大并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从事中郎,掾属,主簿,录事参军,功曹,记室、户曹、中兵等参军,诸曹行参军,祭酒,参军事,长兼行参军,督护。其太尉、司徒与二大属官阶同。唯司空府官每降一阶。

106 三公总叙:
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各置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从事中郎,掾属,主簿,录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外兵、骑兵、长流、城局、刑狱等参军事,东西閤祭酒及参军事,法、墨、田、水、铠、集、士等曹行参军,兼左户右户行参军,长兼行参军,参军,督护等员。司徒则加左、右长史。长史、主吏。司马、主将。舍人,主閤内事。皆自秦官也。从事中郎、从事中郎,汉末官也。陈汤为大将军王凤从事中郎,在主簿上,所掌秩与长史同。掾属、主诸曹事。主簿、所主与舍人同,祭酒所主亦同。令史,主诸曹文书。此皆自汉官也。陈汤为大将军王凤从事中郎是也。御属、参军自后汉也。孙坚参骠骑军事是也。参军所主与掾属同。其仪同三司加开府者,亦置长史以下官属,而减记室、仓、城局、田、水、铠、士等七曹,各一人。其品亦下三公府一阶。其三师、二大佐吏,则同太尉府也。

107 三公总叙:
后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而不见僚属。

108 三公总叙:
隋三师亦不见官属。而三公依北齐置府僚,后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109 三公总叙:
大唐三师、三公并无官属。

URN: ctp:n55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