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古徐州》 | 電子圖書館 |
1 | 古徐州: | 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淮、沂其乂,蒙、羽其藝。淮、沂二水已理,蒙、羽二山皆可種藝。蒙山在瑯琊郡費縣。羽山在東海郡朐山縣。淮水出今淮安郡桐柏山。沂水出瑯琊郡沂水縣是也。厥土赤埴墳,草木漸苞。埴,黏土也。漸苞,言相漸及包裹而生。羽畎夏翟,嶧陽孤桐。羽畎,羽山之谷也,出夏翟。翟雉之羽可為旌旄者也。嶧山之陽,有特生之桐,可中琴瑟。嶧山,在今魯郡鄒縣也。浮于淮、泗,達于河。」渡二水而入於河也。亦舜十二牧之一。周併徐州屬青州,今分入兗州之域。蓋取舒緩之義。或云因徐丘以為名。在天文,奎、婁則魯之分野,漢之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其分也。今魯郡之東南境及瑯琊之南境,東海、臨淮之北境,皆其地。慮音閭。兼得宋、齊、吳之交。漢之楚國、山陽,今彭城及魯郡之西境,皆宜屬宋。漢之瑯琊、泰山,今瑯琊之北境,魯郡之北境,皆宜屬齊。漢臨淮之南境,宜屬吳也。秦平天下,置郡,此為泗水、今臨淮、彭城郡是也。瑯琊之西境、今瑯琊郡。薛郡。今魯、東海等郡。漢又加置東海郡。漢武帝置十三州,還以其地為徐州。領郡國四。後漢並因前代。理於郯,今臨淮郡下邳縣。魏晉亦曰徐州。領郡國七,理彭城,今郡。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半而已。餘並沒於石氏。宋初因之,領郡十三,理彭城。明帝初,地入於後魏,其後不可詳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河南道。彭城、臨淮、魯郡、東海、瑯琊郡。 |
2 | 古徐州: | 彭城郡東至臨淮郡三百七十一里。南至淮水中流四百四十一里,與壽春郡壽春縣為界。西至譙郡五百里。北至魯郡三百四十里。東南到臨淮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譙郡五百里。西北到魯郡三百六十里。東北到瑯琊郡三百五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九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五十七里。戶六萬六百七十,口四十五萬六百七十七。 |
3 | 古徐州: | 今之徐州,理彭城縣。古大彭之國。春秋、戰國為宋地,春秋經曰圍宋,彭城即本宋邑。後屬楚,謂之西楚,項羽建都於此。秦屬泗水郡。漢為楚國、沛郡地。後漢及晉並為彭城國。晉立徐州以為重鎮。領郡國七,理於此也。宋因之,領郡十二,理於此。又為彭城、沛二郡地。文帝元嘉中,王玄謨上表曰:「彭城南赔大淮,左右清汴,表裏京甸,捍接邊境,城隍峻整,襟衛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陽以北,經塗三千,達於濟、岱,六州之人,三十萬戶,常得安全,實由此鎮。」後魏大將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師來侵,莫不因之,以陵諸夏。」輿地記云「郡城由來非攻所能拔」,言其險固也。後魏得之,置徐州,兼立東南道行臺。後周立總管府。大將王軌破陳軍於呂梁,擒吳明徹,悉降其眾也。隋改彭城郡。大唐為徐州,或為彭城郡。領縣七: |
4 | 古徐州: | 彭城古大彭國。有候水,一名汴水,自蕭縣界來。有梁項羽戲馬臺,宋武又戲馬焉。 |
5 | 古徐州: | 沛漢舊縣,即廣成故城。有沛宮,漢高帝置酒之所。有泗水亭。又有漢留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微山,微子葬處。 |
6 | 古徐州: | 蘄秦舊縣。陳涉起蘄,即此地。有蘄水。蘄音其。 |
7 | 古徐州: | 滕古小邾國。漢蕃縣。又邾國之濫邑故城,在今縣東南,即漢昌慮縣也。左傳「邾庶其以濫來奔」,即此地。又有漢薛縣故城,在今縣東。 |
8 | 古徐州: | 蕭古蕭國。漢舊縣。又有漢扶陽故城,在今縣西北。 |
9 | 古徐州: | 豐漢高帝大邑,亦漢舊縣。 |
10 | 古徐州: | 符離秦漢舊縣。又有秦相縣故城,在今縣西北。項羽破漢軍於靈壁東,睢水為之不流,即此縣界也。 |
11 | 古徐州: | 臨淮郡東至淮陰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淮一里,與淮陰郡盱眙縣分界。西至鍾離郡二百十里。北至東海郡五百四十里。東南到淮陰郡盱眙縣,淮水中流為界。西南到鍾離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瑯琊郡六百七里。東北到東海郡界海口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八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四十五里。戶三萬九千四百四,口二十萬七千三百八十八。 |
12 | 古徐州: | 泗州今理臨淮縣。古徐國地。春秋為魯國之地。戰國魯、宋、吳三國之境。秦屬泗水郡。漢屬臨淮、東海、沛三郡地。後漢以其地合於下邳國,兼置徐州。領郡國四,理於此。宋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後魏亦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東魏改為東楚州。後周改為泗州。隋改為下邳郡。大唐為泗州,或為臨淮郡。領縣六: |
13 | 古徐州: | 臨淮新置。 |
14 | 古徐州: | 宿遷春秋時,鍾吾子國。東晉置宿遷郡。明帝太寧中,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安帝義熙中,置城,在今縣東南。東臨泗水,南近淮水,自後常為重鎮。又有漢僮縣故城在西南。秦下相城在縣西北,項羽即下相人。 |
15 | 古徐州: | 下邳夏時邳國。韓信為楚王,都下邳,即今縣城。漢臨淮郡在此。又有漢武原故縣城,在今縣北。又有漢睢陵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又漢郯縣故城,在其北。 |
16 | 古徐州: | 漣水漢厹猶縣。魏曰海安郡。蕭齊嘗置冀州,寄理於此,以為邊鎮。厹音仇。 |
17 | 古徐州: | 虹漢夏丘縣故城,即今縣城也。 |
18 | 古徐州: | 徐城古徐子國。漢以為縣。有徐君墓,季札掛劍處。 |
19 | 古徐州: | 魯郡東至瑯琊郡三百八十二里。南至彭城郡三百九十六里。西至東平郡二百里。北至濟陽郡三百里。東南到彭城郡三百六十四里。西南到睢陽郡四百一十七里。西北到東平郡一百九十里。東北到濟南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八里,去東京一千一百六十里。戶八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口五十三萬三千八百一十四。 |
20 | 古徐州: | 今之兗州,理瑕丘縣。始禹導兗水而為濟,截河南渡東流,與荷澤、汶水會,又北東入於海。兗州在濟河之間,因濟水發源為名,今郡理乃非境也。至周置兗州,始縣兼得今郡之地。而濟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於海,則流河南之地無濟水矣。自後所立,皆集舊名,兼有濟南、濟北、濟陽、濟陰郡國,蓋建置之際,未之審詳。古少皞之墟也。禹貢徐、兗二州之域。任城、龔丘縣即兗州界,餘並徐州域。春秋榢戰國並魯國,亦邾國之境,邾國,黃帝之後,陸終之子曹姓所封也。今鄒縣也。今黃州亦邾國之地。陸終之後所封,蓋陸終有六子,各為國也。任國,太皞之後,風姓,今任城是也。後亦為宋、齊所侵,東嶽泰山在焉。秦為薛郡。漢高后更為魯郡榢泰山、山陽郡地。後漢為任城國、山陽、泰山郡地,兼置兗州。領郡國人,理於此。晉改為魯郡。宋為泰山、高平、魯三郡地榢兗州。領郡六,理於此。後魏亦為魯郡。北齊改為任城郡。隋初置兗卅,煬帝改為魯郡。大唐初,偽魯徐圓朗都之,剋平,復改為兗卅,後為魯郡。領縣十一: |
21 | 古徐州: | 瑕丘漢舊縣。東北有檀鄉。又有漢樊縣故城,在今縣西南。 |
22 | 古徐州: | 金鄉漢東緡縣,左傳云「齊侯伐宋圍緡」,即此地。又有漢昌邑縣故城也。 |
23 | 古徐州: | 任城古任國,漢為縣。又有漢亢父縣故城,在今縣南。 |
24 | 古徐州: | 鄒故邾國城在縣東南,周迴十四里,上冠山峰,下屬巖壑,窮險因之。勝景有鄒山、嶧山。漢舊縣地,又曰南平陽縣。 |
25 | 古徐州: | 曲阜故魯國都也。委曲長七八里,故曰曲阜。孔子廟、舊宅,並在城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東北,又有漢魯恭王殿,階猶存。有沂水、孔子墓。漢魯縣也。 |
26 | 古徐州: | 泗水漢卞縣地,亦泗水國也。又有漢汶陽故城,在今縣東南。有尼丘山、洙泗水。又有漢梁父縣故城在北。有泮水也。 |
27 | 古徐州: | 乾封有泰山。 |
28 | 古徐州: | 方與漢舊縣。 |
29 | 古徐州: | 中都古中都城也。 |
30 | 古徐州: | 龔丘漢曰寧陽縣。桃鄉縣故城在東北也。 |
31 | 古徐州: | 萊蕪漢舊縣地。汶水所出,而流出沛。 |
32 | 古徐州: | 東海郡東至東海縣水路十九里。南至臨淮郡五百四十里。西至臨淮郡下邳縣五百五里。北至高密郡四百七十二里。東南到臨淮郡漣水縣二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沭陽縣百六十三里。西北到瑯琊郡二百三十二里。東北到東海縣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八十七里,去東京一千七百六十九里。戶二萬七千五百三十二,口十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四。 |
33 | 古徐州: | 海州今理朐山縣。春秋及戰國為魯之東境,後屬秦,為薛郡地,後分薛郡為郯郡。漢改郯為東海郡,後漢及晉因而不改。宋亦然,兼僑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後入後魏。東魏改為海州。隋改為東海郡。大唐為海州,或為東海郡。領縣四: |
34 | 古徐州: | 朐山有羽山,殛鯀處。東北有瑯琊山。漢朐縣故城在今縣西南。秦始皇立石以為東門,即此地。蕭齊置青州於此。 |
35 | 古徐州: | 東海田橫所保鬱州,亦曰郁州。漢贛榆縣也。宋明帝泰始以後,青冀二州僑立於此。後東魏於此置臨海鎮。贛音古濫反。 |
36 | 古徐州: | 沭陽漢厚丘縣地。梁置潼陽郡。有沭水。沭音述。 |
37 | 古徐州: | 懷仁東魏置義塘郡。有夾山,即夾谷,齊魯會處。 |
38 | 古徐州: | 瑯琊郡東至東海郡二百三十二里。南至臨淮郡六百里。西至魯郡三百八十二里。北至北海郡四百五十一里。東南到東海郡二百三十二里。西南到彭城郡三百五十四里。西北到淄川郡五百三十里。東北到高密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一里,去東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戶三萬二千三百五十二,口十八萬五千三百八十四。 |
39 | 古徐州: | 沂州今理臨沂縣。春秋時,齊、魯二國之地。戰國屬齊、魯二國之境。秦瑯琊郡。漢為東海、瑯琊二郡地,後置瑯琊國。魏晉亦置瑯琊國。宋為瑯琊郡。齊不得其地。後魏置北徐州。後周改為沂州。隋復為瑯琊郡。大唐為沂州,或為瑯琊郡。領縣五: |
40 | 古徐州: | 臨沂漢即丘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左傳云祝丘是也。又有漢開陽縣及襄賁縣故城在今縣南。賁音肥。 |
41 | 古徐州: | 沂水有穆陵山。沂山,沂水所出。左傳曰「南至於穆陵」。漢都陽縣故城,在今縣南。北界有大峴,即齊地南面險固處。晉安帝時,宋武帝伐慕容超,超大將公孫五樓請據大峴,超不從,故敗。 |
42 | 古徐州: | 承漢蘭陵縣故城,在今縣東是也。 |
43 | 古徐州: | 費古魯費邑,後為季氏邑。有蒙山。又有東蒙山,在蒙山之東,故名焉。又有顓臾城。又有漢南武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又有古武城,子游為宰即此。 |
44 | 古徐州: | 新太漢蒙陰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具山、堂阜,今縣東也。 |
URN: ctp:n56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