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十卷: |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
| 莊子十卷: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 莊子十卷: |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 |
| 莊子十卷: |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 莊子十卷: |
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智亦有之。 |
| 莊子十卷: |
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
| 莊子十卷: |
大智閑閑,小智間間。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
| 莊子十卷: |
道惡乎隱而有真僞,言惡乎隱而有是非。 |
| 莊子十卷: |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
| 莊子十卷: |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辨。 |
| 莊子十卷: |
不就利,不違害。 |
| 莊子十卷: |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畋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 |
| 莊子十卷: |
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莊周與! |
| 莊子十卷: |
吾生也有涯,而智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 莊子十卷: |
遁天倍情,忘其所受。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 |
| 莊子十卷: |
顔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爲心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聽止于耳,心止于符,炁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齋也。」 |
| 莊子十卷: |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
| 莊子十卷: |
顔闔將傅衞靈公太子,而問蘧伯玉曰:「與之無方,則危吾國;與之有方,則危吾身。如何?」伯玉曰:「善哉問乎!正汝身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
| 莊子十卷: |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
| 莊子十卷: |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
| 莊子十卷: |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心志,其容寂,凄然似秋,煖然似春。 |
| 莊子十卷: |
役人之役,適人之適。 |
| 莊子十卷: |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
| 莊子十卷: |
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
| 莊子十卷: |
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于人,不翅爲父母也。 |
| 莊子十卷: |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
| 莊子十卷: |
長於上古而不爲老。 |
| 莊子十卷: |
隳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之坐忘。 |
| 莊子十卷: |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無傷。 |
| 莊子十卷: |
鳬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此數者,事業不同,殉身一也。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不同,亡羊均也。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死雖不同,其於殘生傷性一也,何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則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所殉一也。至於殘生損性,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也。雖盜跖、伯夷,是同爲淫僻。 |
| 莊子十卷: |
純樸不殘,孰爲犧罇?白玉不毁,孰取珪璋?道德不廢,安爲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夫殘樸以成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成仁義,聖人之過也。 |
| 莊子十卷: |
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
| 莊子十卷: |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者少,而害天下者多。 |
| 莊子十卷: |
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擲玉毁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
| 莊子十卷: |
喜怒相疑,愚智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 |
| 莊子十卷: |
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
| 莊子十卷: |
慎汝內,閉汝外,多智爲敗。 |
| 莊子十卷: |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聲之于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 |
| 莊子十卷: |
子貢教漢陰爲圃者作桔橰,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則道不載。吾非不知,羞而不爲。」 |
| 莊子十卷: |
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也。 |
| 莊子十卷: |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多也。 |
| 莊子十卷: |
視而可見者,形與色;聽而可聞者,名與聲。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爲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也!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
| 莊子十卷: |
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夕不寢。 |
| 莊子十卷: |
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
| 莊子十卷: |
平易恬憺,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矣。 |
| 莊子十卷: |
不爲福先,不爲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
| 莊子十卷: |
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 |
| 莊子十卷: |
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亷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 |
| 莊子十卷: |
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 |
| 莊子十卷: |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之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禦,其去不可止。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俗。 |
| 莊子十卷: |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
| 莊子十卷: |
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
| 莊子十卷: |
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伎也。鴟鴞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
| 莊子十卷: |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 |
| 莊子十卷: |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爲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 |
| 莊子十卷: |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耶?」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耶!」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 莊子十卷: |
奚爲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 |
| 莊子十卷: |
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爲春秋,雖南而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汝骨肉肌膚,反汝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爲人間之勞乎?」 |
| 莊子十卷: |
夫畏途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出焉,不亦智乎?故人之所畏者,袵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戒者,過也。 |
| 莊子十卷: |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出山,舍故人之家。故人命豎子殺鴈,豎子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鳴者。」明日,弟子問莊子曰:「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焉?」莊子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異。」 |
| 莊子十卷: |
直木先伐,甘泉先竭。 |
| 莊子十卷: |
鳥莫知於鷾鴯,其畏人也,襲諸人間。 |
| 莊子十卷: |
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余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
| 莊子十卷: |
春耕種足以勞動,秋收斂足以休息。 |
| 莊子十卷: |
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
| 莊子十卷: |
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其以所用者重,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侯珠之重哉! |
| 莊子十卷: |
列禦冦不受鄭子陽遺粟,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恐以人之言。吾所以不受也。」 |
| 莊子十卷: |
子貢問原憲:「先生何病也?」原憲應之曰:「吾聞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退,有愧色。 |
| 莊子十卷: |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
| 莊子十卷: |
窮於道之謂窮。抱仁義之道而遭亂世之患,何窮之有? |
| 莊子十卷: |
智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
| 莊子十卷: |
廢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比其難,我享其利,非亷也。 |
| 莊子十卷: |
搖脣鼓舌,擅生是非。 |
| 莊子十卷: |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也。 |
| 莊子十卷: |
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強凌弱,以衆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
| 莊子十卷: |
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