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简体字版

《沁水》

电子图书馆
1 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2 沁水:
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3 沁水: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4 沁水:
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骉骉水合,水出东北巨骏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骏山东,带引衆溪,积以成川。又西南迳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5 沁水:
又南过阳阿县东,

6 沁水: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

7 沁水:
《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水,水出其城北,东南迳濩泽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卞欣为侯国。水历嶕嶢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隥也。其水东南流迳北乡亭下,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迳铜于崖南,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垣,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毂转,西南流入于沁水。沁水又南五十馀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茏茂密,奇为翳荟也。

8 沁水: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

9 沁水:
沁水南迳石门,谓之沁口。

10 沁水:
《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衆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臣辄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旸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二岁月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晋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迳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11 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

12 沁水:
沁水又东,邘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

13 沁水:
《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下党关也。《诗》所谓徒殆野王道,倾盖上党关。即此山矣。其水南流迳邘城西,故邘国也。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邘,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庙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衆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鸣铎,遂旋车而返。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巅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竝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是矣。盖孔氏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南流注于沁。沁水东迳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絶而韩之野王降。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

14 沁水:
《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而东注,左会絶水。

15 沁水:
《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絶水是也。絶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絶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

16 沁水:
《史记》曰:秦使左庶长王齕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郡白起攻之,括四十万衆降起,起坑之于此。

17 沁水: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衆,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絶水。絶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故城北。

18 沁水:
《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絶水东南与泫水会,水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絶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19 沁水: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衆,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

20 沁水:
《晋书地道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流巨轮,渊深不测,苹藻茭芹,竟川含緑。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

21 沁水:
《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

22 沁水:
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俗谓之期城,非也。

23 沁水:
司马彪《郡国志》曰:山阳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

24 沁水: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之丹口。

25 沁水:
《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絶,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击。即此水也。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沁水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26 沁水:
又东过州县北,

27 沁水: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注于沁也。

28 沁水:
又东过怀县之北,

29 沁水: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30 沁水: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31 沁水: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枋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

32 沁水:
郭缘生《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卬始。昔刘曜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徙家莲勺,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骨,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于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迳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陂水又值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駰竝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URN: ctp:n56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