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简体字版

《淇水》

电子图书馆
1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2 淇水: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磊砢,交积隍涧,倾澜漭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北流注于淇。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水也。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十八年,淇絶于旧卫,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晨将渡水而沈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晨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

3 淇水:
《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地。《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纣都在《禹贡》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丘、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恶而回车,不迳其邑。

4 淇水:
《论语比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揜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

5 淇水:
《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墉、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迳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后乃属晋。地居河、淇之间,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馀风。土险多寇,汉以虞诩为令,朋友以难治致吊,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北,东流南屈,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返水捍注,卷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

6 淇水:
故《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

7 淇水:
《尔雅》曰:归异出同曰肥。

8 淇水:
《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水少,所归枝散而多,似肥者也。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所入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口,东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

9 淇水:
《地理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

10 淇水:
《沟洫志》曰: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

11 淇水:
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枋城北,东出今渎,破故堨。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迳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迳枋城南,东与菀口合。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菀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东北,得旧石逗,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谓之天井沟;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田七十馀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世谓之顿丘台,非也。

12 淇水:
《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

13 淇水:
《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淇水又东屈而西转,迳顿丘北,故阚駰云:顿丘在淇水南。

14 淇水:
《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军也。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观者也。《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

15 淇水:
《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水东北迳枉人山东、牵城西。《春秋·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卫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牵城。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迳石柱冈,东北注矣。

16 淇水: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17 淇水: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

18 淇水:
《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

19 淇水:
《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

20 淇水:
《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21 淇水: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22 淇水: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昭公十年》,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又北迳问亭东,即魏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迳铜马城西,盖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23 淇水:
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

24 淇水:
白沟水又东北迳赵城西,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衡渎,遂有阿难之称矣。白沟又东北迳空陵城西,又北迳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春秋》所谓冠氏也,魏阳平郡治也。其水又屈迳其县北,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地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其水又东过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其水又东北迳榆阳城北,汉武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世谓之清渊城,非也。

25 淇水: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26 淇水:
清河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云字行祖,甘陵人,好学,善阴阳,举李廉,迁白马令。中常侍单超等,立掖庭民女亳氏为后,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云上书移副三府曰:孔子云,帝者,谛也,今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琮使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清河又东北迳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

27 淇水:
《英雄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曲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世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清河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封皇子乘为王国,王莽之平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后守赵高计功用二百万。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百万钱。于是冀乃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高及秉等对共计校定,为适、秉所割匿。冀乃书表自理,其略言:高贵不尚节,畮垄之夫,而箕踞遗类,研密失机,婢妾其性,媚世求显,偷窃很鄙,有辱天官,《易》讥负乘,诚高之谓。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车马皆灭不复见。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状闻,诏下,还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弭幽中之讼。汉桓帝建和三年,改清河为甘陵王国,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28 淇水: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

29 淇水:
清河又东北迳陵乡西,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东矣。清河又东北迳复阳县故城西,汉高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乐岁。

30 淇水:
《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非也。清河又东北流迳枣强县故城西,《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

31 淇水:
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县西北五十里,有枣强城,故县也。

32 淇水:
又北过广川县东,

33 淇水:
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阚駰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都之属县也,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今亭在县东如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

34 淇水:
又东过修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35 淇水: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鄣,无复有水矣。又迳修县故城南,屈迳其城东,修音条,王莽更名之曰修治。

36 淇水:
《郡国志》曰:故属信都。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迳修国故城东,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故世谓之北修城也。清河又东北迳邸阁城东,城临侧清河,晋修县治。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地理志》:东光有胡苏亭者也。世谓之羌城,非也。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又迳东光县故城西,后汉封耿纯为侯国。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人入渤海,公孙瓒破之于东光界,追奔是水,斩首三万,流血丹水,即是水也。

37 淇水:
又东北过南皮县西,

38 淇水:
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东迳南皮县故城南,又东迳乐亭北,《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王莽更名乐亭。《晋书·地道志》、《太康地记》:乐陵国有新乐县。即此城矣。又东迳新乡城北,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王莽更之曰为乡矣。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棣沟又东迳乐陵郡北,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迳苑乡故城南,又东南迳高成县故城南,与枝渎合。枝渎上承无棣沟,南迳乐陵郡西,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锺。汉武帝元朔四年,封河间献王子刘阴为侯国。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沧州治。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沟。无棣沟又东北迳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春秋·僖公四年》,齐、楚之盟于召陵也,管仲曰:昔召康公锡命先君太公履,北至于无棣,盖四履之所也。京相璠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二说参差,未知所定。然管仲以责楚,无棣在此,方之为近,既世传以久,且以闻见书之。清河又东北迳南皮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曰: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也,王莽之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云:汉景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兄子彭祖为侯国。建安中,魏武擒袁谭于此城也。清河又北迳北皮城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谓之合口,城谓之合城也。

39 淇水:
《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

40 淇水:
又东北过浮阳县西,

41 淇水:
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出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渎,河之旧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东北迳高成县之苑乡城北,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北,汉景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弟窦广国为侯国。王莽更名桓章,晋太始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渎又东迳箧山北,《魏土地记》曰: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浮渎又东北迳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阳为侯国。

42 淇水:
《地理风俗记》曰: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县,浮水所出,入海,朝夕往来,日再。今沟无复有水也。清河又北分为二渎,枝分东出,又谓之浮渎。清河又北迳浮阳县故城西,王莽之浮城也。建武十五年,更封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浮阳郡治。又东北,滹沱别渎注焉,谓之合口也。

43 淇水:
又东北过濊邑北,

44 淇水:
濊水出焉。

45 淇水:
又东北过乡邑南,

46 淇水:
清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迳汉武帝故台北,《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又东注于海。清河又东北迳紵姑邑南,俗谓之新城,非也。

47 淇水:
又东北过穷河邑南,

48 淇水:
清河又东北迳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非也。东北至泉州县,北入滹沱。

49 淇水:
《水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自下为派河尾也。又东,泉州渠出焉。

50 淇水:
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

51 淇水:
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

52 淇水:
《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URN: ctp:n56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