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汶水》

電子圖書館
1 汶水:
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其縣南,

2 汶水:
萊蕪縣在齊城西南,原山又在縣西南六十許里。《地理志》:汶水與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濟。故不得過其縣南也。

3 汶水:
《從征記》曰:汶水出縣西南流,又言自入萊蕪谷,夾路連山百數里,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饒松柏,林藿綿濛,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迴巖絶谷,清風鳴條,山壑俱響,凌高降深,兼惴慓之懼,危蹊絶徑,過懸度之艱。未出谷十餘里,有別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數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餘,高九尺許,廣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處,薪爨煙墨猶存。谷中林木緻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種麥,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麥,齊人相承以殖之。意謂麥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翳,可以託業怡生如此也。余時逕此,為之踟躕,為之屢眷矣。余按麥丘愚公在齊川谷猶傳其名,不在魯,蓋誌者之謬耳。汶水又西南逕嬴縣故城南,《春秋左傳·桓公三年》,公會齊侯于嬴,成婚于齊也。

4 汶水:
又西南過奉高縣北,

5 汶水:
奉高縣,漢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縣北有吳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國也,喪子于嬴、博之間,即此處也。

6 汶水:
《從征記》曰:嬴縣西六十里有季札兒冢,冢圓,其高可隱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高令所立,無所述叙,標誌而已。自昔恒蠲民戶灑掃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遺矣,惟故趺存焉。

7 汶水:
屈從縣西南流,

8 汶水:
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

9 汶水:
《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誘曰:山名也。或斯阜矣。牟縣故城在東北,古牟國也。春秋時,牟人朝魯,故應劭曰:魯附庸也。俗謂是水為牟汶也。又西南逕奉高縣故城西,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與中川分水,東南流逕泰山東,右合天門下溪水,水出泰山天門下谷,東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竅存焉,蓋古設舍所跨處也。《馬第伯書》云:光武封泰山,第伯從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極望,無不覩,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遙望其人,或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過,乃知是人。仰視巖石松樹,鬱鬱蒼蒼,如在雲中,俯視溪谷,碌碌不見丈尺。直上七里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矣。應劭《漢官儀》云:泰山東南山頂,名曰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東,濬波注壑,東南流,逕龜陰之田,龜山在博縣北十五里,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望山而懷操,故《琴操》有《龜山操》焉。山北即龜陰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陰之田是也。又合環水,水出泰山南溪,南流歷中、下兩廟間,《從征記》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廟,牆闕嚴整,屆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餘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猶存。門閣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所,高丈餘,廣八尺,樹前有大井,極香冷,異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減。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密巧麗。又有石虎建武十三年永貴侯張余上金馬一匹,高二尺餘,形制甚精。中廟去下廟五里,屋宇又崇麗于下廟,廟東西夾澗。上廟在山頂,即封禪處也。其水又屈而東流,又東南逕明堂下,漢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東北阯,武帝以古處險狹而不顯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曉其制,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帶圖也。古引水為辟雝處,基瀆存焉,世謂此水為石汶。

10 汶水:
《山海經》曰:環水出泰山,東流注于汶。即此水也。環水又左入于汶水。汶水數川合注,又西南流逕徂徠山西,山多松柏,《詩》所謂徂徠之松也。

11 汶水:
《廣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稱《玉策記》曰:千歲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壽萬歲。又稱天陵有偃蓋之松也,所謂樓松也。

12 汶水:
《魯連子》曰:松樅高十仞而無枝,非憂正室之無柱也。

13 汶水:
《爾雅》曰:松葉柏身曰樅。

14 汶水:
《鄒山記》曰:徂徠山在梁甫、奉高、博三縣界,猶有美松,亦曰尤徠之山也。赤眉渠帥樊崇所保也,故崇自號尤徠三老矣。山東有巢父廟,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水方百許步,三道流注。一水東北沿溪而下,屈逕縣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歷澗,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逕陽關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紇自陽關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15 汶水:
過博縣西北,

16 汶水:
汶水南逕博縣故城東,《春秋·哀公十一年》,會吳伐齊取博者也。灌嬰破田橫于城下,屈從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逕龍鄉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齊侯圍龍,龍囚頃公嬖人盧蒲就魁,殺而膊諸城上,齊侯親鼓取龍者也。漢高帝八年,封謁者陳署為侯國。汶水又西南逕亭亭山東,黃帝所禪也。山有神廟,水上有石門,舊分水下溉處也。汶水又西南逕陽關故城西,本鉅平縣之陽關亭矣。陽虎據之以叛,伐之,虎焚萊門而奔齊者也。汶水又南,左會淄水,水出泰山梁父縣東,西南流逕菟裘城北,《春秋·隱公十一年》營之,公謂羽父曰:吾將歸老焉。

17 汶水:
故《郡國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逕梁父縣故城南,縣北有梁父山。

18 汶水:
《開山圖》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禪梁父,故縣取名焉。淄水又西南逕柴縣故縣北,《地理志》:泰山之屬縣也。世謂之柴汶矣。淄水又逕郕城北,漢高帝六年,封董渫為侯國。《春秋》齊師圍郕,郕人伐齊,飲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榮啟期于是,衣鹿裘,被髮,琴歌,三樂之歡,夫子善其能寬矣。淄水又西逕陽關城南,西流注于汶水。汶水又南逕鉅平縣故城東,而西南流,城東有魯道,《詩》所謂魯道有蕩,齊子由歸者也。今汶上夾水有文姜臺。汶水又西南流,《詩》云汶水滔滔矣。

19 汶水:
《淮南子》曰:狢渡汶則死。天地之性,倚伏難尋,固不可以情理窮也。汶水又西南逕魯國汶陽縣北,王莽之汶亭也。縣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經》書公會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20 汶水:
《左傳》曰:平杞、莒也。故杜預曰: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漢章帝元和二年,東巡泰山,立行宮于汶陽,執金吾耿秉屯于汶上,城門基壍存焉,世謂之闕陵城也。汶水又西逕汶陽縣故城北而西注。

21 汶水:
又西南過蛇丘縣南,

22 汶水:
汶水又西,洸水注焉。又西逕蛇丘縣南,縣治鑄鄉城,《春秋左傳》,宣叔娶于鑄。杜預曰:濟北蛇丘縣所治鑄鄉城者也。

23 汶水:
又西南過剛縣北,

24 汶水:
《地理志》:剛,故闡也,王莽更之曰柔。應劭曰:《春秋經》書,齊人取讙及闡。今闡亭是也。

25 汶水:
杜預《春秋釋地》曰:闡在剛縣北,剛城東有一小亭,今剛縣治,俗人又謂之闡亭。京相璠曰:剛縣西四十里有闡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縣東北泰山,西南流逕汶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北,平暢極目,僖公以賜季友。蛇水又西南逕鑄城西,《左傳》所謂蛇淵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濟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魯囿也。俗謂之濁須水,非矣。蛇水又西南逕夏暉城南,《經》書公會齊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謂之夏暉城,蓋《春秋左傳·桓公三年》,公子翬如齊,齊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禮也。世有夏暉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汶水又西,溝水注之,水出東北馬山,西南流逕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經》書,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26 汶水:
《左傳》曰:取汶陽之田,棘不服,圍之。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逕遂城東,《地理志》曰:蛇丘遂鄉,故遂國也。《春秋·莊公十三年》,齊滅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遂在蛇丘東北十里。杜預亦以為然。然縣東北無城以擬之,今城在蛇丘西北,蓋杜預傳疑之非也。又西逕下讙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逕春亭北,考古無春名,惟平陸縣有崇陽亭,然是亭東去剛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則符,竝所未詳也。

27 汶水:
又西南過東平章縣南,

28 汶水:
《地理志》曰:東平國,故梁也。景帝中六年,別為濟東國,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王莽之有鹽也。章縣,按《世本》任姓之國也,齊人降章者也。故城在無鹽縣東北五十里。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縣東白原,西南流逕肥成縣故城南。樂正子春謂其弟子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焉。左逕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鳳凰集肥成句窳亭,復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逕富成縣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為鄣城,非,蓋因巨新之故目耳。

29 汶水:
又西南過無鹽縣南,又西南過壽張縣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濟。

30 汶水:
汶水自桃鄉四分,當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其左,二水雙流,西南至無鹽縣之郈鄉城南,郈昭伯之故邑也。禍起鬬雞矣。《春秋左傳·定公十二年》,叔孫氏墮郈。今其城無南面。汶水又西南逕東平陸縣故城北,應劭曰:古厥國也。今有厥亭。汶水又西逕危山南,世謂之龍山也。

31 汶水:
《漢書·宣元六王傳》曰:哀帝時,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又瓠山石轉立。晉灼曰:《漢注》作報山,山脅石一枚,轉側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廣四尺。東平王雲及后謁曰:漢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自之石所祭,治石象報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殺,后謁棄市,國除。汶水又西,合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異名也。淀水西南出,謂之巨野溝,又西南逕致密城南,《郡國志》曰:須昌縣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男女之禮,路不拾遺,器不彫僞矣。巨野溝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謂之巨良水,西南逕致密城南,西南流注洪瀆。次一汶西逕郈亭北,又西至壽張故城東,瀦為澤渚。初平三年,曹公擊黃巾于壽張東,鮑信戰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逕無鹽縣之故城南,舊宿國也。齊宣后之故邑,所謂無鹽醜女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慶為東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鹽亭。汶水又西逕郈鄉城北,《地理志》所謂無鹽有郈鄉者也。汶水西南流,逕壽張縣故城北,《春秋》之良縣也。縣有壽聚,漢曰壽良。應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壽張也。建武十二年,世祖封樊宏為侯國。汶水又西南,長直溝水注之,水出須昌城東北谷陽山南,逕須昌城東,又南,漆溝水注焉。水出無鹽城東北五里阜山下,西逕無鹽縣故城北,水側有東平憲王倉冢,碑闕存焉。元和二年,章帝幸東平,祀以太牢,親拜祠坐,陽御劒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長直溝。溝水奇分為二,一水西逕須昌城南入濟,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濟,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濟。高誘云: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余按誘說是,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蓋其誤證耳。

URN: ctp:n56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