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沔水》

電子圖書館
1 沔水:
沔水與江合流,又東過彭蠡澤。

2 沔水:
《尚書·禹貢》,匯澤也。鄭玄曰:匯,回也。漢與江鬬,轉東成其澤矣。

3 沔水:
又東北出居巢縣南,

4 沔水:
古巢國也,湯伐桀,桀奔南巢,即巢澤也。《尚書》,周有巢伯來朝。《春秋·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圍巢。巢,羣舒國也。舒叛,故圍之。永平元年,漢明帝更封菑丘侯劉般為侯國也。江水自濡須口又東,左會柵口,水導巢湖,東逕烏上城北,又東逕南譙僑郡城南,又東絶塘,逕附農山北,又東,左會清溪水。水出東北馬子硯之清溪也,東逕清溪城南屈而西南,歷山西南流注柵水,謂之清溪口。柵水又東,左會白石山水,水發白石山,西逕李鵲城南,西南注柵水。柵水又東南積而為竇湖,中有洲,湖東有韓綜山,山上有城,山北湖水東出,為後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潁川僑郡故城也。竇湖水東出,謂之竇湖口,東徑刺史山北,歷韓綜山南,逕流二山之間,出王武子城北,城在刺史山上。湖水又東逕右塘穴北為中塘,塘在四水中,水出格虎山北,山上有虎山城,有郭僧坎城,水北有趙祖悅城,竝故東關城也。昔諸葛恪帥師作東興堤以遏巢湖,傍山築城,使將軍全端、留畧等,各以千人守之。魏遣司馬昭督鎮東諸葛誕,率衆攻東關三城,將毀堤遏,諸軍作浮梁,陳于堤上,分兵攻城,恪遣冠軍丁奉等登塘鼓噪奮擊,朱異等以水軍攻浮梁,魏征東胡遵軍士爭渡,梁壞,投水而死者數千。塘即東興堤,城亦關城也。柵水又東南逕高江產城南,胡景略城北,又東南逕張祖禧城東,東南流屈而北,逕鄭衛尉城西,魏事已久,難用取悉,推舊訪新,畧究如此。又北委折,蒲浦出焉,柵水又東南流注于大江,謂之柵口。

5 沔水:
又東過牛渚縣南,又東至石城縣,

6 沔水:
《經》所謂石城縣者,即宣城郡之石城縣也。牛渚在姑熟、烏江兩縣界中,于石城東北減五百許里,安得逕牛渚而方屆石城也。蓋《經》之謬誤也。

7 沔水:
分為二:其一東北流,其一又過毗陵縣北,為北江。

8 沔水:
《地理志》,毗陵縣,會稽之屬縣也。丹徒縣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舊去江三里,岸稍毀,遂至城下。城北有揚州刺史劉繇墓,淪于江,江即北江也。《經》書為北江則可,又言東至餘姚則非。考其逕流,知《經》之誤參。

9 沔水:
《地理志》曰:江水自石城東出逕吳國南為南江。江水自石城東入為貴口,東逕石城縣北,晉太康元年立,隸宣城郡。東合大溪,溪水首受江,北逕其縣故城東,又北入南江。南江又東與貴長池水合,水出縣南郎山,北流為貴長池,池水又北注于南江。南江又東逕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合涇水。南江又東與桐水合,又東逕安吳縣,號曰安吳溪。又東,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陽山下,逕陵陽縣西為旋溪水,昔縣人陵陽子明釣得白龍處。後三年,龍迎子明上陵陽山,山去地千餘丈。後百餘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與語溪中。子安問子明釣車所在。後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黃鶴棲其冢樹,鳴常呼子安,故縣取名焉。晉咸康四年,改曰廣陽縣。溪水又北合東溪水,水出南里山,北逕其縣東。桑欽曰:淮水出縣之東南,北入大江。其水又北歷蜀由山,又北,左合旋溪,北逕安吳縣東,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立。縣南有落星山,山有懸水,五十餘丈,下為深潭,潭水東北流,左入旋溪,而同注南江。南江之北,即宛陵縣界也。南江又東逕寧國縣南,晉太康元年分宛陵置。南江又東逕故鄣縣南、安吉縣北,光和之末,天下大亂,此鄉保險守節,漢朝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鄉以為安吉縣,縣南有釣頭泉,懸湧一仞,乃流于川,川水下合南江。南江又東北為長瀆,歷湖口,南江東注于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蕩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也。

10 沔水:
郭景純《江賦》曰:注五湖以漫漭。蓋言江水經緯五湖而苞注太湖也。

11 沔水:
是以左丘明述《國語》曰:越伐吳,戰于五湖是也。又云:范蠡滅吳,返至五湖而辭越。斯乃太湖之兼攝通稱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韋昭曰:五湖,今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方圓五百里,湖有苞山,《春秋》謂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潛行,北通琅邪東武縣,俗謂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架山,山有洞穴,潛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長丈餘,鳴則有兵。

12 沔水:
故《吳記》曰:太湖有苞山,在國西百餘里,居者數百家,出弓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遠莫知所極。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今宮亭湖也。以太湖之洞庭對彭蠡,則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為目者,亦分為左右也。但以趣矚為方耳。既據三苗,宜以湘江為正。是以郭景純之《江賦》云: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達旁通,幽岫窈窕。

13 沔水:
《山海經》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謝康樂云:《山海經》浮玉之山,在句餘東五百里,便是句餘縣之東山,乃應入海。句餘今在餘姚鳥道山西北,何由北望具區也。以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羅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東石樓下有兩石鼓,叩之清越,所謂神鉦者也。事備《羅浮山記》。會稽山宜直湖南,又有山陰溪水入焉。山陰西四十里有二溪,東溪廣一丈九尺,冬煖夏冷;西溪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廣五丈餘而溫涼又雜,蓋《山海經》所謂苕水也。北逕羅浮山而下注于太湖,故言出其陰,入于具區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亦謂之三山湖,又謂之洞庭湖。

14 沔水:
楊泉《五湖賦》曰:頭首無錫,足蹏松江,負烏程于背上,懷太吳以當胷,岝嶺崔嵬,穹窿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極也。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岝嶺山,俗說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進近吳。又東及西南有兩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云是笮嶺山蹠,自此以東差深,言是牽山之溝,此山去太湖三十餘里,東則松江出焉,上承太湖,更逕笠澤,在吳南松江左右也。

15 沔水:
《國語》曰:越伐吳,吳禦之笠澤,越軍江南,吳軍江北者也。虞氏曰:松江北去吳國五十里,江側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廟。魯哀公十三年,越使二大夫疇無餘、謳陽等伐吳,吳人敗之,獲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廟于山上,號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壇石,長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闔閭造,闔閭以遊姑胥之臺,以望太湖也。松江自湖東北流逕七十里,江水歧分,謂之三江口。《吳越春秋》稱: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者也。此亦別為三江、五湖,雖名稱相亂,不與《職方》同。

16 沔水:
庾仲初《揚都賦注》曰:今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與松江而三也。

17 沔水:
《吳記》曰:一江東南行七十里入小湖為次溪,自湖東南出謂之谷水。谷水出吳小湖,逕由卷縣故城下,《神異傳》曰:由卷縣,秦時長水縣也。始皇時,縣有童謠曰:城門當有血,城陷没為湖。有老嫗聞之憂懼,旦往窺城門,門侍欲縛之,嫗言其故。嫗去後,門侍殺犬以血塗門,嫗又往,見血,走去不敢顧,忽有大水長欲没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見幹曰:何忽作魚?幹又曰:明府亦作魚。遂乃淪陷為谷矣。因目長水城水曰谷水也。

18 沔水:
《吳記》曰:谷中有城,故由卷縣治也。即吳之柴辟亭,故就李鄉檇李之地。秦始皇惡其勢王,令囚徒十餘萬人汙其土表,以汙惡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吳黃龍三年,有嘉禾生卷縣,改曰禾興,後太子諱和,改為嘉興。《春秋》之檇李城也。谷水又東南逕嘉興縣城西,谷水又東南逕鹽官縣故城南,舊吳海昌都尉治,晉太康中,分嘉興立。《太康地道記》吳有鹽官縣。

19 沔水:
樂資《九州志》曰:縣有秦逕山。秦始皇逕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廟。谷水之右有馬臯城,故司鹽都尉城,吳王濞煮海為鹽于此縣也。

20 沔水:
是以《漢書·地理志》曰:縣有鹽官。東出五十里有武原鄉,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鹽縣。

21 沔水:
《地理志》曰:縣,故武原鄉也。後縣淪為柘湖,又徙治武原鄉,改曰武原縣,王莽名之展武。漢安帝時,武原之地又淪為湖,今之當湖也,後乃移此縣。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東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縣出為澉浦,以通鉅海。光熙元年,有毛民三人集于縣,蓋汎于風也。

22 沔水:
又東至會稽餘姚縣,東入于海。

23 沔水:
謝靈運云:具區在餘暨。然則餘暨是餘姚之別名也。今餘暨之南,餘姚西北,浙江與浦陽江同會歸海,但水名已殊,非班固所謂南江也。郭景純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然浙江出南蠻中,不與岷江同,作者述志,多言江水至山陰為浙江。今江南枝分,歷烏程縣,南通餘杭縣,則與浙江合,故闞駰《十三州志》曰: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浙江自臨平湖南通浦陽江,又于餘暨東合浦陽江,自秦望分派,東至餘姚縣,又為江也。東與車箱水合,水出車箱山,乘高瀑布,四十餘丈。雖有水旱而澍無增減。江水又東逕黃橋下。臨江有漢蜀郡太守黃昌宅,橋本昌創建也。昌為州書佐,妻遇賊相失,後會于蜀,復脩舊好。江水又東逕赭山南,虞翻嘗登此山四望,誡子孫可居江北,世有禄位,居江南則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繼代興;時在江南者,輒多淪替。仲翔之言為有徵矣。江水又逕官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曰西虞,以其兄光居縣東故也。是地即其雙鴈送故處。江水又東逕餘姚縣故城南,縣城是吳將朱然所築,南臨江津,北背鉅海,夫子所謂滄海浩浩,萬里之淵也。縣西去會稽百四十里,因句餘山以名縣。山在餘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東逕穴湖塘,湖水沃其一縣,竝為良疇矣。江水又東注于海。是所謂三江者也。故子胥曰:吳、越之國,三江環之,民無所移矣。但東南地卑,萬漢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舊瀆,難以取悉,雖麤依縣地,緝綜所纏,亦未必一得其實也。

URN: ctp:n56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