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 -> -> -> -> 子夏之門人小子章

《子夏之門人小子章》

Library Resources
1 子夏之門... :
孔門除曾子外,只有子夏守得規矩定,故教門人皆先「洒掃應對進退」,所以孟子說:「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文蔚

2 子夏之門... :
君子之道,孰以末為先而可傳?孰以本為後而倦教?蓋學者之質不同,如草木之區別耳。德明

3 子夏之門... :
問「子夏門人洒掃應對進退」一段。曰:「人只是將上達意思壓在頭上,故不明子夏之意。但云君子之道孰為當先而可傳?孰為可後而倦不傳?『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只是分別其小大耳。小子之學但當如此,非無本末之辨。」祖道

4 子夏之門... :
古人初學,只是教他「洒掃應對進退」而已,未便說到天理處。子夏之教門人,專以此,子游便要插一本在裏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要他行矣而著,習矣而察,自理會得。須是「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然後從而振德之」。今教小兒,若不匡,不直,不輔,不翼,便要振德,只是撮那尖利底教人,非教人之法。

5 子夏之門... :
問:「『有始有卒』,乃竭兩端之教否?」曰:「此不是說聖人教人事,乃是聖人分上事。惟聖人道頭便知尾,下學便上達。若教學者,則須循其序也。」必大

6 子夏之門... :
「子夏門人小子」一章,明道說是。集注第一條。區是分限,自然有大小。自有分限,也不必言人去畦分之。方。集注

7 子夏之門... :
問:「子夏之門人小子洒掃應對進退」章。曰:「某少時都看不出,將謂無本末,無大小。雖如此看,又自疑文義不是如此。後來在同安作簿時,因睡不著,忽然思得,乃知卻是有本末小大。然不得明道說『君子教人有序』四五句,也無緣看得出。聖人『有始有卒』者,不是自始做到終,乃是合下便始終皆備。『洒掃應對』,『精義入神』便都在這裏了。若學者便須從始做去方得,聖人則不待如此做也。」時舉

8 子夏之門... :
問「洒掃應對」章程子四條。曰:「此最難看。少年只管不理會得『理無大小』是如何。此句與上條教人有序,都相反了。多問之前輩,亦只似謝氏說得高妙,更無捉摸處。因在同安時,一日差入山中檢視,夜間忽思量得不如此。其曰『理無小大』,無乎不在,本末精粗,皆要從頭做去,不可揀擇,此所以為教人有序也。非是謂『洒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更不用做其他事也。」

9 子夏之門... :
亞夫問:「伊川云:『「洒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理無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獨。』又曰:『聖人之道,更無精粗。從「洒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只一理。雖「洒掃應對」,只看所以然如何。』」曰:「某向來費無限思量,理會此段不得。如伊川門人,都說差了。且是不敢把他底做不是,只管就他底解說;解來解去,只見與子夏之說相反,常以為疑。子夏正說有本有末,如何諸公都說成末即是本?後在同安,出往外邑定驗公事,路上只管思量,方思量得透。當時說與同官某人,某人亦正思量此話起,頗同所疑。今看伊川許多說話時,復又說錯了。所謂『「洒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貫通只一理。雖「洒掃應對」,只看所以然如何』。此言『洒掃應對』與『精義入神』是一樣道理。『洒掃應對』必有所以然,『精義入神』亦必有所以然。其曰『通貫只一理』,言二者之理只一般,非謂『洒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固是『精義入神』有形而上之理,即『洒掃應對』亦有形而上之理。」亞夫問:「集注云:『始終本末,一以貫之,惟聖人為然。』此解得已分明。但聖人事是甚麼樣子?」曰:「如云『下學而上達』,當其下學時,便上達天理,是也。」賀孫

10 子夏之門... :
齊卿問:「程子云云『故君子只在慎獨』,何也?」曰:「事有小大,理卻無小大。合當理會處,便用與他理會,故君子只在慎獨。不問大事小事,精粗巨細,盡用照管,盡用理會。不可說箇是粗底事不理會,只理會那精底。既是合用做底事,便用做去。又不可說『洒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洒掃應對』只是粗底,『精義入神』自是精底。然道理都一般,須是從粗底小底理會起,方漸而至於精者大者。所以明道曰:『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近者小者,而後教以大者遠者。非先傳以近小,而後不教以遠大也。』」或云:「『洒掃應對』非道之全體,只是道中之一節。」曰:「合起來便是道之全體,非大底是全體,小底不是全體也。」問:「伊川言:『凡物有本末,不可分作兩段。』」曰:「須是就事上理會道理,非事何以識理?『洒掃應對』,末也;『精義入神』,本也。不可說這箇是末,不足理會,只理會那本,這便不得。又不可說這末便是本,但學其末,則本便在此也。」

11 子夏之門... :
「洒掃應對」,「精義入神」,事有大小,而理無大小。池錄作「精粗」,下同。事有大小,故其教有等而不可躐;理無大小,故隨所處而皆不可不盡。池錄作:「故唯其所在,而皆不可不用其極。」謝氏所謂「不著此心如何做得」者,失之矣。道夫

12 子夏之門... :
問:「程子曰:『「洒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理無大小,故君子只在慎獨。』此只是獨處少有不慎,則形而上下便相間斷否?」曰:「亦是。蓋不能慎獨,只管理會大處,小小底事便照管不到。理無小大,大處小處都是理。小處不到,理便不周匝。」

13 子夏之門... :
問:「『「洒掃應對」即是「精義入神」之理』,此句如何?」曰:「皆是此理,其為上下大小不同,而其理則一也。」問:「莫只是盡此心而推之,自小以至大否?」曰:「謝顯道卻說要著心。此自是說理之大小不同,未可以心言也。『洒掃應對』是此理,而其『精義入神』亦是此理。『洒掃應對』是小學事,『精義入神』是大學事。精究其義以入神,正大學用功以至于極致處也。若子夏之門人,止當為『洒掃應對』而已,以上又未暇也。」因問:「『「洒掃應對」是其然,必有所以然者』,如何?」曰:「所以然者,亦只是理也。惟窮理,則自知其皆一致。此理惟延平之說在或問「格物」中。與伊川差合,雖不顯言其窮理,而皆體此意。」後先生一番說伊川「是其然」,為伊川只舉得一邊在此,「是其然」。「洒掃應對」與「精義入神」,皆是「是其然,必有所以然」。「洒掃應對」與「精義入神」,皆有所以然之理。

14 子夏之門... :
問:「『「洒掃應對」是其然,必有所以然』。所以然者是如何?」曰:「若無誠意,如何『洒掃應對』!」

15 子夏之門... :
「是其然,必有所以然」。治心修身是本,「洒掃應對」是末,皆其然之事也。至於所以然,則理也。理無精粗本末,皆是一貫。升卿

16 子夏之門... :
義剛呈問目云:「子游知有本,而欲棄其末。子夏則以本末有先後之序。程子則合本末以為一而言之。詳味先生之說,則所謂『洒掃應對』,固便是『精義入神』事。只知於『洒掃應對』上做工夫,而不復深究『精義入神』底事,則亦不能通貫而至於渾融也。惟是下學之既至,而上達益加審焉,則本末透徹而無遺矣。」曰:「這是說洒掃應對,也是這道理;若要精義入神,須是從這裏理會將去。如公說,則似理會了『洒掃應對』了,又須是去理會『精義入神』,卻不得。程子說又便是子夏之說。」義剛

17 子夏之門... :
「先傳後倦」,明道說最好,伊川與上蔡說,須先理會得子夏意,方看得。閎祖。集義

18 子夏之門... :
伯豐問:「程子曰『「洒掃應對」與佛家默然處合』,何也?」曰:「默然處只是都無作用。非是取其說,但借彼明此。『洒掃應對』即『無聲無臭』之理也。」

19 子夏之門... :
問:「『洒掃應對』與『盡性至命』,是一統底事,無有本末精粗。在理固無本末精粗,而事須有本末精粗否?」曰:「是。」

20 子夏之門... :
一日夜坐,聞子規聲。先生曰:「舊為同安簿時,下鄉宿僧寺中,衾薄不能寐。是時正思量『子夏之門人小子』章,聞子規聲甚切。文蔚錄云:「思量此章,理會不得。橫解豎解,更解不行,又被杜鵑叫不住聲。」今纔聞子規啼,便記得是時。」當時亦不能問。泳續檢尋集注此章,乃是程子諸說,多是明精粗本末,分雖殊而理則一;似若無本末,無小大。獨明道說「君子教人有序」等句分曉。乃是有本末小大,在學者則須由下學乃能上達,惟聖人合下始終皆備耳。此是一大統會,當時必大有所省,所恨愚闇不足以發師誨耳。胡泳

URN: ctp:n59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