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Histories -> Han Shu -> 傳 -> 蒯伍江息夫傳 -> 6 - Parallel passages[More information]
信曰:「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借兵東下,戰於鄗北,成安君死於泜水之南,頭足異處。此二人相與,天下之至驩也,而卒相滅亡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釋之事者,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足下,過矣。大夫種存亡越,伯句踐,立功名而身死。語曰:『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則不過大夫種。此二者,宜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以令於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數十萬眾,遂斬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信曰:「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通曰: 《太平御覽·辯上》: 信曰:「漢王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通曰: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信曰:「漢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群書治要·傳》: 信曰:漢王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太平御覽·辯上》: 信曰:「漢王遇我厚,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信曰:「漢遇我厚, 《群書治要·傳》: 信曰:漢王遇我厚, 《太平御覽·辯上》: 信曰:「漢王遇我厚,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吾豈可見利而背恩。 《群書治要·傳》: 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太平御覽·辯上》: 吾豈可見利而背恩乎! 《史記·淮陰侯列傳》: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黶、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借兵東下,戰於鄗北,成安君死於泜水之南,頭足異處。此二人相與,天下之至驩也,而卒相滅亡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釋之事者,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足下,過矣。大夫種存亡越,伯句踐,立功名而身死。語曰:『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則不過大夫種。此二者,宜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以令於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數十萬眾,遂斬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與為刎頸之交, 《漢書·張耳陳餘傳》: 相與為刎頸交。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 《後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范與洛慶鴻為刎頸交, 《群書治要·列傳》: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頸項》: 陳餘相與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交友一》: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交友一》: 相與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交友二》: 廉范與為刎頸之友。 《太平御覽·交友三》: 更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交友三》: 定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交友四》: 廉范與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交友四》: 為刎頸之交。 《太平御覽·富上》: 相與為刎頸交。 《太平御覽·荊》: 卒與為刎頸之交。 《史記·淮陰侯列傳》: 頭足異處,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頭足異處,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頭足異處。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頭足異處, 《藝文類聚·說》: 孰與頭足異處, 《太平廣記·魏夫人》: 猶頭足異處;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卒相滅亡, 《漢書·張耳陳餘傳》: 卒相滅亡,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而卒相滅亡者, 《藝文類聚·絕交》: 卒相滅亡, 《太平御覽·絕交》: 卒相滅亡, 《太平御覽·斗爭》: 卒相滅亡,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大夫種存亡越,伯句踐,立功名而身死。語曰:『野禽殫,走犬亨;敵國破,謀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則不過大夫種。此二者,宜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以令於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數十萬眾,遂斬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大夫種存亡越。伯勾踐。身死。語曰。野禽殫。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陳張。以君臣言之。則不過勾踐。大夫種。推此二者。足以觀之矣。且臣聞之。勇略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以全於趙。脅燕定齊。南擁楚人之兵數十萬之眾。遂斬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英略不世出者也。足下挾不賞之功。戴振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此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 《韓非子·內儲說下》: 敵國滅則謀臣亡。 《三略·中略》: 敵國滅,謀臣亡。 《史記·淮陰侯列傳》: 敵國破,謀臣亡。 《吳越春秋·二十三年》: 敵國如滅,謀臣必亡。 《吳越春秋·勾踐二十五年》: 敵國滅,謀臣亡。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敵國破,謀臣亡。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敵國滅。謀臣亡。 《太平御覽·弓》: 敵國滅,謀臣亡。 《太平御覽·窮》: 敵國已滅謀臣亡。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句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則不過大夫種。此二者,宜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以令於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數十萬眾,遂斬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為足下危之。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陳張。以君臣言之。則不過勾踐。大夫種。推此二者。足以觀之矣。且臣聞之。勇略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足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以全於趙。脅燕定齊。南擁楚人之兵數十萬之眾。遂斬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英略不世出者也。足下挾不賞之功。戴振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此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臣竊危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且臣聞之。勇略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太平御覽·辯上》: 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韓詩外傳·卷十》: 且臣聞之: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 且臣聞之, 《孔子家語·好生》: 且臣聞之, 《列子·楊朱》: 且臣聞之: 《韓非子·存韓》: 且臣聞之: 《史記·蘇秦列傳》: 且臣聞之, 《春秋左傳·哀公十五年》: 且臣聞之, 《晏子春秋·景公臺成盆成适願合葬其母晏子諫而許》: 且臣聞之, 《越絕書·內傳陳成恒》: 且臣聞之, 《戰國策·張儀說秦王》: 且臣聞之, 《春秋公羊傳·定公四年》: 且臣聞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且臣聞之, 《漢書·竇田灌韓傳》: 且臣聞之,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且臣聞之。 《群書治要·傳》: 且臣聞之, 《太平御覽·屍》: 且臣聞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 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史記·淮陰侯列傳》: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今足下虜魏王,禽夏說,不旬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 《群書治要·傳》: 今足下虜魏王,禽夏說,不旬朝,破趙二十萬衆,誅成安君, 《太平御覽·乘勢》: 虜魏王,擒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太平御覽·權謀上》: 足下虜魏王,禽夏說,不旬朔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史記·淮陰侯列傳》: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 《史記·淮陰侯列傳》: 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 《史記·淮陰侯列傳》: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今足下虜魏王,禽夏說,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下井陘,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下井陘。 《群書治要·傳》: 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 《群書治要·傳》: 今足下虜魏王,禽夏說, 《藝文類聚·說》: 虜魏王,禽夏說, 《太平御覽·乘勢》: 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 《太平御覽·輜重》: 韓信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欲以下趙, 《太平御覽·權謀上》: 足下虜魏王,禽夏說, 《太平御覽·游說中》: 臣聞韓信涉西河,虜魏王,擒夏悅,新喋血閼與, 《史記·淮陰侯列傳》: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 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後漢將韓信虜魏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足下涉西河。虜魏王。 《群書治要·傳》: 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 《藝文類聚·說》: 臣聞韓信涉西河,虜魏王, 《太平御覽·乘勢》: 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 《太平御覽·輜重》: 韓信涉西河虜魏王、 《太平御覽·游說中》: 臣聞韓信涉西河,虜魏王, 《史記·曹相國世家》: 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 《史記·淮陰侯列傳》: 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史記·淮陰侯列傳》: 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禽夏說,不旬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漢書·蕭何曹參傳》: 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陳餘,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禽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擒夏說。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 《群書治要·傳》: 禽夏說,不旬朝,破趙二十萬衆,誅成安君, 《太平御覽·乘勢》: 擒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太平御覽·權謀上》: 禽夏說,不旬朔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史記·淮陰侯列傳》: 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下井陘,誅成安君; 《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下井陘,誅成安君;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下井陘。誅成安君之罪。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遂斬龍且,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遂斬龍且。 《太平御覽·河南諸水》: 遂斬龍且。 《史記·淮陰侯列傳》: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三》: 足下挾不賞之功。戴振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此安歸乎。 《太平御覽·辯上》: 今足下挾不賞之功,載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將安歸乎? 《新序·善謀下》: 竊為足下危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 竊為足下危之。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竊為足下失之。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臣竊為足下危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切為足下危之。 《漢書·賈鄒枚路傳》: 竊為足下憂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 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漢書·楚元王傳》: 君且休矣,吾將思之。 《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四》: 君且休矣。吾將思之。 《群書治要·傳》: 君且休矣。吾將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