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Histories -> Han Shu -> 傳 -> 韋賢傳 -> 32 - Parallel passages[More information]
至元帝時,貢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廟,今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及郡國廟不應古禮,宜正定。」天子是其議,未及施行而禹卒。永光四年,乃下詔先議罷郡國廟,曰:「朕聞明王之御世也,遭時為法,因事制宜。往者天下初定,遠方未賓,因嘗所親以立宗廟,蓋建威銷萌,一民之至權也。今賴天地之靈,宗廟之福,四方同軌,蠻貊貢職,久遵而不定,令疏遠卑賤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懼焉。傳不云乎?『吾不與祭,如不祭。』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丞相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太子太傅嚴彭祖、少府歐陽地餘、諫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臣聞祭,非自外至者也,繇中出,生於心也。故唯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立廟京師之居,躬親承事,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尊親之大義,五帝三王所共,不易之道也。《詩》云:『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春秋之義,父不祭於支庶之宅,君不祭於臣僕之家,王不祭於下土諸侯。臣等愚以為宗廟在郡國,宜無修,臣請勿復修。」奏可。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古者天子七廟, 《漢書·韋賢傳》: 古者天子七廟,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古者天子七廟。 《漢書·韋賢傳》: 今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及郡國廟不應古禮, 《漢書·韋賢傳》: 孝惠、孝景廟親盡,宜毀。及太上皇、 《漢書·韋賢傳》: 今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 《漢書·韋賢傳》: 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宜毀, 《漢書·韋賢傳》: 太上、孝惠廟皆親盡,宜毀。 《漢書·韋賢傳》: 孝惠、孝景廟親盡,宜毀。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太上皇孝文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 《漢書·郊祀志下》: 議罷郡國廟,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 竟下詔罷郡國廟, 《漢書·韋賢傳》: 乃下詔先議罷郡國廟, 《史記·孝文本紀》: 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 《史記·封禪書》: 賴宗廟之靈,社稷之福, 《漢書·文帝紀》: 賴天之靈,社稷之福, 《漢書·爰盎晁錯傳》: 賴天之靈,宗廟之福, 《漢書·韋賢傳》: 今賴天地之靈,宗廟之福, 《論衡·譴告》: 非皇天之意, 《論衡·感類》: 殆非皇天之意。 《吳越春秋·闔閭二年》: 恐非皇天之意。 《漢書·楊胡朱梅云傳》: 非皇天之意也。 《漢書·韋賢傳》: 殆非皇天祖宗之意, 《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二》: 非皇天之意也。 《太平御覽·劉聰》: 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 《太平御覽·頌》: 此殆非人事,皇天意也。 《漢書·韋賢傳》: 朕甚懼焉。傳不云乎? 《漢書·宣元六王傳》: 朕甚嘉焉。傳不云乎? 《史記·孝文本紀》: 朕甚懼焉。 《漢書·景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宣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宣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成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成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成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成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哀帝紀》: 朕甚懼焉。 《漢書·郊祀志下》: 朕甚懼焉。 《漢書·楚元王傳》: 朕甚懼焉。 《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上》: 朕甚懼焉。 《漢書·韋賢傳》: 朕甚懼焉。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朕甚懼焉。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朕甚懼焉, 《前漢紀·孝景皇帝紀》: 朕甚懼焉。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朕甚懼焉。 《後漢書·楊震列傳》: 朕甚懼焉。 《太平御覽·世宗宣武皇帝》: 朕甚懼焉, 《太平御覽·明堂》: 朕甚懼焉。 《論語·八佾》: 吾不與祭,如不祭。 《春秋繁露·祭義》: 吾不與祭,如不祭。 《漢書·韋賢傳》: 吾不與祭,如不祭。 《太平御覽·祭禮中》: 吾不與祭,如不祭。 《漢書·韋賢傳》: 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 《漢書·韋賢傳》: 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 《漢書·薛宣朱博傳》: 將軍、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其與中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省刑法。 《漢書·景十三王傳》: 與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議。 《漢書·韋賢傳》: 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 《漢書·韋賢傳》: 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 《漢書·薛宣朱博傳》: 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 《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 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 《漢書·武帝紀》: 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 《漢書·景十三王傳》: 與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 《漢書·韋賢傳》: 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 《漢書·韋賢傳》: 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 《後漢書·孝安帝紀》: 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博士、議郎,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博士、議郎, 《漢書·韋賢傳》: 博士、議郎議。 《漢書·薛宣朱博傳》: 博士、議郎議。 《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 博士、議郎議。 《漢書·王莽傳上》: 博士、議郎、 《東觀漢記·顯宗孝明皇帝》: 博士、議郎、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 博士、議郎、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 博士、議郎、 《後漢書·孝桓帝紀》: 博士、議郎、 《後漢書·樊宏陰識列傳》: 博士議郎, 《後漢書·祭祀下》: 博士、議郎。 《太平御覽·肅宗孝章皇帝》: 博士、議郎、 《太平御覽·觀》: 博士、議郎、 《太平御覽·給事中》: 博士、議郎。 《太平御覽·正謬誤》: 及博士議郎、 《漢書·韋賢傳》: 丞相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太子太傅嚴彭祖、少府歐陽地餘、諫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皆曰:「臣聞祭,非自外至者也,繇中出,生於心也。故唯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立廟京師之居,躬親承事,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尊親之大義,五帝三王所共,不易之道也。《詩》云:『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春秋之義,父不祭於支庶之宅,君不祭於臣僕之家,王不祭於下土諸侯。臣等愚以為宗廟在郡國,宜無修,臣請勿復修。」奏可。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丞相玄成御史大夫弘等十七人皆曰。臣聞祭者皆由中出。生於心者也。惟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立廟於京師之居。躬親承事。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尊尊之大義也。五帝三王不易之道也。詩云。有來雍雍。至止肅肅。春秋之義。父不祭於支庶之宅。君不祭於臣僕之家。王不祭於下土諸侯。臣等愚。以為宗廟在郡國。一切勿修。奏可。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皆不奉祀。置吏守而已。 《禮記·祭統》: 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 《漢書·韋賢傳》: 非自外至者也,繇中出,生於心也。 《群書治要·祭統》: 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於心也。 《太平御覽·祭禮中》: 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禮記·祭義》: 唯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 《漢書·韋賢傳》: 故唯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惟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 《群書治要·祭義》: 唯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 《漢書·哀帝紀》: 立恭皇廟于京師。 《漢書·韋賢傳》: 立廟京師之居, 《漢書·何武王嘉師丹傳》: 今欲立廟於京師, 《漢書·外戚傳下》: 為恭皇立寢廟於京師, 《漢書·外戚傳下》: 為共王立廟於京師,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立廟於京師之居。 《前漢紀·孝哀皇帝紀上》: 立廟於京師。 《水經注·渭水》: 立恭王寢廟于京師, 《太平御覽·高祖孝文皇帝》: 立孔子廟於京師。 《太平御覽·陳陳蒨》: 立始興國廟於京師, 《太平御覽·赦》: 立恭皇后廟于京師。 《孝經·聖治》: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說苑·辨物》: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說苑·脩文》: 各以其職來貢, 《揚子法言·重黎卷第十》: 是以四疆之內各以其力來侵, 《孔子家語·辯物》: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史記·五帝本紀》: 各以其職來貢, 《史記·孔子世家》: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國語·魯語下》: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鹽鐵論·險固》: 四海各以其職來祭, 《漢書·郊祀志上》: 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使各以方物來貢, 《漢書·韋賢傳》: 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 《漢書·王莽傳上》: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群書治要·孝經》: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藝文類聚·司空》: 使各以其職來貢。 《太平御覽·司空》: 使各以其職來貢。 《太平御覽·箭上》: 使各以其方賂來貢, 《太平御覽·博物》: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太平御覽·總敘疾病下》: 各以其職來貢。 《太平御覽·隼》: 使各以其方賄來貢,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不易之道也。 《史記·龜策列傳》: 不易之道也。 《漢書·韋賢傳》: 不易之道也。 《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 不易之道也。 《三國志·駱統傳》: 不易之道也。 《群書治要·志》: 不易之道也。 《群書治要·吳志上》: 不易之道也。 《藝文類聚·刑法》: 不易之道也。 《太平御覽·太子三》: 不易之道也。 《漢書·楚元王傳》: 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漢書·韋賢傳》: 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有來雍雍。至止肅肅。 《詩經·雝》: 有來雝雝、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群書治要·周頌》: 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太平御覽·禘祫》: 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漢書·楚元王傳》: 有來雍雍, 《漢書·韋賢傳》: 有來雍雍,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有來雍雍。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有來雍雍。 《群書治要·周頌》: 有來雍雍, 《藝文類聚·燕會》: 有來雍雍, 《太平御覽·禘祫》: 有來雍雍, 《論語·八佾》: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漢書·楚元王傳》: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漢書·韋賢傳》: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詩經·雝》: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群書治要·周頌》: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太平御覽·奢》: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太平御覽·禘祫》: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論語·八佾》: 天子穆穆』, 《禮記·曲禮下》: 天子穆穆, 《漢書·楚元王傳》: 天子穆穆。 《漢書·韋賢傳》: 天子穆穆。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天子穆穆。 《後漢書·第五鍾離宋寒列傳》: 天子穆穆, 《詩經·雝》: 天子穆穆。 《群書治要·周頌》: 天子穆穆。 《群書治要·志》: 天子穆穆, 《太平御覽·後漢顯宗孝明皇帝》: 天子穆穆, 《太平御覽·總敘尚書郎》: 天子穆穆, 《太平御覽·奢》: 天子穆穆, 《太平御覽·禘祫》: 天子穆穆。 《漢書·韋賢傳》: 臣請勿復修。」奏可。 《太平御覽·應夢》: 勿復修。奏可。 《漢書·元帝紀》: 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園。 《漢書·元帝紀》: 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寢園。 《漢書·韋賢傳》: 而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寢園, 《漢書·韋賢傳》: 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 《漢書·韋賢傳》: 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并食於太上寢廟如故,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中》: 因罷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衛思后戾太子戾后園。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下》: 昭靈后武哀王衛思后昭哀后廟園。 《前漢紀·孝元皇帝紀下》: 罷孝昭太后昭靈太后武哀王昭哀后寢廟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