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儒家 -> 孔子家語 -> 哀公問政 -> 2 - 相似段落[詳細說明]
宰我問於孔子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魄。氣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於下,化為野土,其氣揚于上,此神之著也。聖人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春、秋祭祀,以別親踈,教民反古復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羶、薌,所以報氣也;薦黍稷,脩肺、肝,加以鬱鬯,所以報魄也。此教民脩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不敢不自盡也,此之謂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則必哀,稱諱則如見親,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祭欲見親之顏色者,其唯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則文王之謂與。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敬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為能得之矣。」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宰我問於孔子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魄。氣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 《太平御覽·土》: 宰我問於孔子曰:「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敢問。」孔子曰:「人生有魂氣,有魄氣,氣也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魂氣歸天,此之謂神。」 《禮記·祭義》: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魄。氣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於下,化為野土,其氣揚于上,此神之著也。聖人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 《太平御覽·神上》: 又《祭義》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鐘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擲炅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菩蔻揚于上為昭明,葷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禮記·祭義》: 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魄。氣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 《太平御覽·土》: 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敢問。」孔子曰:「人生有魂氣,有魄氣,氣也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太平御覽·神上》: 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鐘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擲炅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禮記·祭義》: 氣也者,神之盛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氣者,神之盛也。 《藝文類聚·魂魄》: 氣也者,神之盛也。 《太平御覽·土》: 氣也者,神之盛也。 《太平御覽·神上》: 氣也者,神之盛也; 《太平御覽·魂魄》: 氣也者,神之盛也; 《禮記·祭義》: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於下,化為野土,其氣揚于上,此神之著也。 《太平御覽·神上》: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菩蔻揚于上為昭明,葷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太平御覽·精》: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菩蔻揚于上為昭明,葷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禮記·祭義》: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於下,化為野土, 《太平御覽·土》: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 《太平御覽·神上》: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 《太平御覽·精》: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 《禮記·祭義》: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 《太平御覽·土》: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太平御覽·土》: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太平御覽·神上》: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太平御覽·精》: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禮記·郊特牲》: 魂氣歸于天,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魂氣歸天, 《太平御覽·土》: 魂氣歸天, 《太平御覽·魂魄》: 魂氣歸于天, 《禮記·祭義》: 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筑為宮室,謂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膻薌,見以蕭光,以報氣也。此教眾反始也。薦黍稷,羞肝肺首心,見間以俠甒,加以郁鬯,以報魄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春、秋祭祀,以別親踈,教民反古復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羶、薌,所以報氣也;薦黍稷,脩肺、肝,加以鬱鬯,所以報魄也。此教民脩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而猶以是為未足也。 《淮南子·主術訓》: 猶以為未足也, 《禮記·祭義》: 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禮記·祭義》: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教民反古復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 《禮記·祭義》: 不忘其所由生也。 《禮記·祭義》: 不忘其所由生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不敢忘其所由生也。 《三國志·甘皇后傳》: 不忘其親,所由生也。 《禮記·祭義》: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不敢不自盡也, 《禮記·祭義》: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詩也。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則必哀,稱諱則如見親,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祭欲見親之顏色者,其唯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則文王之謂與。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敬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禮記·祭義》: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 《太平御覽·祭禮中》: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 《禮記·中庸》: 事死如事生, 《荀子·禮論》: 事死如事生, 《白虎通德論·巡狩》: 事死如事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事死如事生, 《太平御覽·屍》: 事死如事生, 《禮記·祭義》: 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春秋繁露·楚莊王》: 明發不味,有懷二人。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詩經·小宛》: 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禮記·祭義》: 明發不寐,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明發不寐, 《詩經·小宛》: 明發不寐、 《太平御覽·祭禮中》: 明發不寐, 《禮記·祭義》: 文王之詩也。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則文王之謂與。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敬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太平御覽·祭禮中》: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里耠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荀子·禮論》: 非孝子之情也, 《韓詩外傳·卷二》: 孝子之情也。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孝子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