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職官十五

《職官十五》

電子圖書館

京尹

電子圖書館
1 京尹: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河南尹 留守附

2 京尹:
周官有內史,秦因之,掌治京師。漢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內史為京兆尹,絕高曰京,十億曰兆。大眾所聚,故曰京兆。更名左內史為左馮翊。馮,輔。翊,佐也。初秦官有主爵中尉,掌列侯。漢景帝中元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扶,助。風,化也。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治長安城中。三輔黃圖曰:「長安以東為京兆,長陵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為右扶風。」皆治在城中。故趙廣漢歎曰:「亂吾治者二輔也,誠得兼之,直差易耳。」銀章青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秩異凡州,所監郡為京師,置尹一人,丞一人。趙廣漢字子都,為京兆尹,以和顏接士,推功於掾吏,發於至誠。吏見者,皆輸寫心腹。廣漢天性精於吏事,尤善為鉤距,以得人情,其發姦擿伏如神。冬獄當斷,先為調棺,皆曰「死無所恨」。又張敞為尹,一日捕諸偷得數百人,由是枹鼓稀鳴,市無偷盜。又王尊、王章、王駿並為京兆,皆有名。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漢初,三輔治長安。後漢都洛陽,置河南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與太守同。後漢延篤字叔固,及邊鳳皆為京兆尹,並有雄名。語曰:「前有趙、張,後有邊、延。」趙張謂趙廣漢及張敞。後漢左馮翊、右扶風屬司隸,尋省。魏晉為京兆太守。後周都關中,又為京兆郡。隋京兆郡置尹并佐吏,合二百四十四人。大唐京兆府本為雍州,置牧一人,以親王為之。太宗為秦王、中宗為英王、睿宗為相王時,並居其任,多以長史理人。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置牧如故。掌宣風導俗,肅清所部。或以親王居閣而遙領焉。初雍州置別駕,以貳牧之事。永徽中,改別駕為長史。開元初,改雍州長史為京兆尹,總理眾務。凡前代帝王所都,皆曰尹。南朝曰丹陽尹,後魏初曰代尹,東魏曰魏尹,齊曰清都尹。

3 京尹:
河南尹,其地在周為王城。成王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曰「尹茲東郊」。蓋今河南牧之任,亦留守之始。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三川,河、洛、伊也。秦末李由為三川守。漢興,更名三川為河南,後增守為太守。王莽改太守為大尹,改河南大尹為保忠信卿。光武中興,徙都洛陽,改太守為尹,章綬服秩與京兆同。主京都,特奉朝請。李膺為河南尹。魏晉皆為河南尹。魏司馬芝為河南尹,莫有及者。又晉傅嘏為河南尹,有大益於民,皆隱其端跡,若不由己出。故當時無赫赫之名,人久而後安。後魏太和中,遷都洛陽,又置河南尹。東魏置洛州刺史。後周置洛州總管,尋罷之。隋初為洛州刺史,復為河南內史。樊子蓋檢校河南內史,屢有治績。文帝謂曰:「今為公別造玉麟符,以代銅獸。」大業初,為荊河州刺史,又為河南太守,尋為河南尹,與京兆同。大唐武德四年,置洛州都督。貞觀十七年,改為刺史。顯慶二年,置東都,改刺史為長史。而洛州本置牧一人,以親王為之,中宗為周王時,及衛王重俊實居其任,多以長史理人。至開元元年,改洛州為河南府,改長史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京兆。諸曹僚佐亦如之。各有少尹二員,通判府事。京兆少尹,魏晉以來治中之任。隋文帝改為司馬,煬帝又改為贊治,後又改為丞。武德初,復為治中。永徽元年,以大皇帝諱改為司馬。本一員,太極元年,雍、洛二州各加司馬一員,分為左右。開元元年並改為少尹。開元以後,增置太原府為北京,官屬制置悉同兩京。初,武太后長壽元年,以并州后之故里,改為北都,神龍初廢。開元十一年,又以并州高祖起義之始,復置太原府,號曰北京。初,開元元年正月,於蒲州置中都,改州為河中府,至六月而罷。後上元元年,復置岐州為鳳翔府,又以益州為成都府。

4 京尹:
留守,周之君陳,似其任也。此後無聞。後漢和帝南巡,祠園廟。張禹以太尉兼衛留守。晉張方劫惠帝幸長安,僕射荀藩等與其遺官在洛陽為留臺,承制行事,號為東西臺。至安帝時,劉裕置留臺,具百官。又後魏孝文南伐,以太尉元丕、廣陵王羽留守京帥,並加使持節。大唐留守之制,蓋因此也。高宗儀鳳元年,司農卿韋夕機為東都留守。時有道士朱欽遂,為中宮所使,至都,所為橫恣。機執而囚之,因奏曰:「道士假稱中宮驅使,依倚形勢,臣恐虧損皇明,為禍患之漸。」高宗特發中使賜書忍諭,仍云不須漏泄。武太后臨朝,垂拱三年,文昌右丞相蘇良嗣為京留守。時尚方監裴匪躬檢校京苑,將鬻苑中果菜,以收其利。良嗣駮之曰:「昔公儀相魯,猶能拔葵去織,未聞萬乘之主鬻其果菜,以與下人爭利。」

郡太守

電子圖書館
1 郡太守:
郡守,秦官。秦滅諸侯,以其地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

2 郡太守:
漢景帝中元二年,更名郡守為太守。凡在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姦。常以春行所主縣,秋冬遣無害吏按訊諸囚,平其罪法,論課殿最,按律有無害都吏,言如公平吏。漢書:「蕭何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并舉孝廉。漢制,歲盡,遣上計掾史各一人,條上郡內眾事,謂之計偕簿。郡為諸侯王國者,置內史以掌太守之任。宣帝以為太守,吏民之本,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每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繇,退而考察,以質其言。質,正。常稱曰:「與我共理者,唯良二千石乎!」是以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汲黯為東海太守,治官好清靜,擇丞史任之,責其大指而已。黯多病,臥閤內不出。歲餘,東海大治。召為淮陽守,而黯辭之。上曰:「君薄淮陽耶?吾欲得君重,臥而治之。」乃行。又王尊為東郡太守,河溢堤壞,尊執圭,請以身填金堤,而水稍卻。又馮立字聖卿,與弟野王相代為西河、上郡。人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智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叔猶二君。」又召信臣字翁卿,為南陽,民號為召父。龔遂字少卿,為渤海,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而佩犢乎!」又文翁為蜀郡,修起學宮,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始也。又黃霸為潁川,以禮義教喻犯法者,諷曉令自殺,風化大行,以禮行尤異,增秩中二千石,徵為京兆尹,而至丞相,復以禮義為治。又漢雜事曰:「蔣滿為上黨,其子萬為北地都尉,同詔徵見。宣帝曰:『父子割符邪!』即詔滿為淮陽相,萬為弘農守。」史記曰:「杜周為御史大夫,家兩子,夾河為守。」又循吏傳敘曰:「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祠。」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大郡太守秩。凡戶十二萬為大郡。帝又下制,令諸侯王相位在太守下。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以相治民,則相職為太守。哀帝初,御史大夫王嘉上疏曰:「近日公卿以下,變易促急,數改更政事。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二千石輕賤,吏人慢易,則有離叛之心。前山陽亡徒縱橫,吏士臨難,莫肯伏節死義者,以守相威權素奪也。故成帝悔之,詔二千石不以故縱為罪,賜金以厚其意。誠以國家有急,取辦於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難危,乃能使下。故尚書章文必有『敢告之』字乃下,所以丁寧告者之辭。今二千石、部刺史、三輔縣令有材任職者,若有過差,宜可闊略,令盡力者有所勸。此方今急務,國家之利也。」王莽改太守曰大尹。

3 郡太守:
後漢亦重其任,寇恂字子翼,為潁川守,拜執金吾。後光武幸潁川,百姓遮道曰:「願陛下復借寇君一年。」乃留鎮之。又張堪字君遊,初去蜀郡,乘折轅車而已。後為漁陽,謠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又宋均字叔庠,為九江,蝗蜚南到九江界,輒東西分。又廉范字叔度,為蜀郡,民歌曰:「廉叔度,來何暮,平生無襦今五蔥。」又馮勤曾祖揚,宣帝時為弘農太守。生八男,皆典郡,趙魏間號為萬石。又鄭弘字巨君,為臨淮,天旱,隨車致雨,白鹿方道,夾轂而行。又魏朗為河內,以清嚴為治,為三河之表。又黃昌為蜀郡,未到時,蜀有童謠曰:「兩日出,尺兵戢。」又杜詩為南陽,人方之召信臣,語曰:「前有召公,後有杜母。」又孟嘗字伯周,為合浦,而珠還。又劉昆為弘農,虎負子渡河。又王堂字敬伯,為巴郡,民生為立祠。又何敞為汝南,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名稱,立春日,常召督郵還府,分遣儒術大吏按行屬縣,是以郡中無冤聲。或以尚書令、僕射出為郡守,鍾離意、黃香、桓榮、胡廣是也。或自郡守入為三公。虞延、第五倫、桓虞、鮑昱是也。劉寵字祖榮,為會稽太守,狗不夜吠。將去,山陰父老七八十人齎百錢送寵,寵為選受一大錢,故人號為取一錢。後入居九列,四登三事也。

4 郡太守:
三國時有郡守、國相、內史。

5 郡太守:
晉郡守皆加將軍,無者為恥。王導,永嘉末,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導上牋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倉舒,愛子之寵,贈不過別部司馬。今者臨郡,不問賢愚,皆加重號,輒有鼓蓋。有不得者為恥。導饕名竊位,取紊彝典。謹送鼓蓋加崇之物,請從導始。」帝嘉而從之。初,泰始中,詔守相三載一巡屬縣,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職省俗、宣風展義也。又山公啟事曰:「晉制,春夏農月不遷改長吏郡守縣令之屬,以其妨農事故也。」晉宋守相、內史,並銀章青綬,進賢兩梁冠。梁謝朏字敬沖,齊時為義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不省雜事,悉付綱紀。曰:「吾不能作主者吏,但能作太守耳。」又任昉為吳興太守,清潔。友人到溉與弟洽從昉為山澤遊。被代而還,無衣,沈約遺裙迎也。

6 郡太守:
後魏初,郡置三太守。說在刺史篇。孝文初,二千石能靜二郡至三郡者,遷為刺史。說在縣令篇。太和中,次職令,郡太守、內史、相、縣令,並以六年為限。

7 郡太守:
北齊制,郡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郡至下下郡凡九等。

8 郡太守:
後周郡太守各以戶多少定品命。

9 郡太守:
隋郡太守如北齊九等之制。至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楊尚希上表曰:「當今郡縣倍多於古,十羊九牧,人少官多,請存要去閑,併小為大。」帝嘉之,遂罷諸郡。大業三年,又改州為郡,郡置大守。

10 郡太守:
大唐武德元年,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加號持節。總管則加使持節。按魏晉制,有使持節、持節、假節。使持節得戮二千石以下,持節得戮無官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戮犯令者。皆是刺史兼總軍戎,若今採訪節度使也。自宋齊以降,雖天下分裂,其州郡漸眾。及隋開皇初,有州三百一十,郡五百八。以官煩人弊,遂廢郡,便以州親人,則刺史如太守之職。自後雖官名屢改,而職事不易。蓋制置之際,不詳源本,因習舊名,遂有持節諸軍之虛稱。其屬官別駕以下,錄事、功、戶諸曹參軍事,亦多漢晉之制,若今之節度採訪副使判官之任。本置別駕,乘一車行部,其參軍、錄事皆佐戎旅,今並無其實,豈所謂必也正名者乎!又按加刺史持節軍事之名,以為榮寵,則邊荒萬里三數百戶小郡,亦同此號,又無以別遠近小大之差、輕重閑劇之異也。顯慶元年,都督府及上州各置執刀十五人,中州下州各置十人。後加號為使持節諸軍事,而實無節,但頒銅魚符而已。天寶元年,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漢文帝二年,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說在符寶郎篇。至隋開皇七年,又別頒青龍符於東方總管刺史,西方以騶虞,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九年,又頒木魚符於總管刺史,雌一雄三。至十年,悉頒木魚符於五品以上官。義寧二年,罷竹使符,頒銀兔符於諸郡。大唐武德元年,又改銀兔符為銅魚符。自是州郡史守更相為名,其實一也。太宗初理天下也,重親人之任,疏督守之名於屏,俯仰視焉,其人善惡,必書其下,是以州郡無不率理。貞觀中,賈敦實為饒陽令,有能名。時制大功以上不得聯職。敦實兄敦頤復為瀛州刺史,朝廷以其兄弟廉謹,許令同州,竟不遷替,時人榮之。敦實歷遷洛州長史。初敦頤為洛州刺史,甚有惠政,百姓樹碑頌美。及敦實去職,又立頌於兄碑之傍,故人呼為「棠棣碑」。逮貞觀之末,升平既久,群士多慕省閣,不樂外任。其折衝果毅有材力者,先入為中郎、郎將,次補郡守,其輕也如是。武太后臨朝,垂拱二年,諸州都督刺史,並準京官帶魚。長安四年,納言李嶠、同平章事唐休璟奏曰:「竊以物議重內官而輕外職,凡所出守,多因貶累,非所以澄風俗、安萬人。臣請擇才於臺閤省寺之中,分典大州,共康庶政。臣等請輟近侍,率先具僚。」太后乃令書名採之,中者當行。於是鳳閣侍郎韋嗣立、御史大夫楊再思等二十人中之,皆以本官檢校刺史。後二十人內以政績可稱者,獨常州刺史薛光謙、徐州刺史司馬鍾二人而已。當時復有為員外刺史者。永昌中,成王李千里歷遷襄州員外刺史。神龍初,以譙王重福之妃,張易之甥也,貶重福為濮州員外刺史。皆不領州務。開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都督、都護府之外,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同、華、岐、蒲四州謂之四輔。八年,都督刺史品卑者,借緋魚袋。按武德令,三萬戶以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戶以上為上州。顯慶元年九月敕,戶滿三萬以上為上州,二萬以上為中州。先以為上州、中州者,仍舊。至開元十八年三月敕,太平時久,戶口日殷,宜以四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為中州,不漢二萬戶為下州。六千戶以上為上縣,三千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二千戶為下縣。其餘為六雄、鄭、陝、汴、絳、懷、魏六州為六雄。十望、宋、亳、滑、許、汝、晉、洺、虢、衛、相十州為十望。十緊、初有十緊州,後入緊者甚多,不復具列。及上中下之差。凡戶四萬以上為上州,二萬五千以上為中州,不滿二萬為下州。亦有不約戶口以別敕為上州者。又謂近畿者為畿內州,戶雖不滿四萬,亦為上州。其親王任中、下州刺史者,亦為上州。王去任後,即依舊式。天寶中,通計天下凡上州一百九,中州二十九,下州一百八十九,總三百二十七州也。時南海太守劉巨麟,以贓罪,詔杖殺之。自至德之後,州縣凋弊,刺史之任,大為精選。諸州始各有兵鎮,刺史皆加團練使,故其任重矣。

總論郡佐

電子圖書館
1 總論郡佐:
郡丞 別駕 長史 司馬 錄事參軍 司功 司倉 司戶 司兵 司法 司士 參軍事 經學博士 醫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 督郵 郡尉

2 總論郡佐:
郡之佐吏,秦漢有丞、尉,丞以佐守,尉典武職。後漢諸郡各置諸曹掾史,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蔡質漢儀曰:「河南府掾出考,與從事同。」又後漢書曰:「螟蟲不入中牟,河南尹疑不實,使仁恕掾往廉之。」是也。晉宋以下,雖官曹名品互有異同,大抵略如漢制。北齊上郡太守屬官合二百一十二人,以下郡遞減之。隋初以州為郡,無復軍府,則州府之職,參為郡官。故有長史,司馬,錄事參軍,功、戶、兵、法等七曹,稍與今制同。開皇三年,詔佐官以曹為名者,並改為司。十二年,諸州司從事為名者,並改為參軍。又制,刺史二佐每歲暮更入朝上考課。煬帝置通守,贊治,東西曹掾,主簿,司功、倉、戶、兵、法、士等書佐,各因郡之大小而為增減。改行參軍為行書佐。大唐州府佐吏與隋制同,有別駕、長史、司馬一人,大都督府司馬有左右二員。凡別駕、長史、司馬,通謂之上佐。錄事參軍,京府謂之司錄參軍,置二人。餘並為錄事參軍。大府與上都督府亦二人,餘府州一人。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等六參軍。景龍三年,諸州加置司田,開元中省。乾元之後,又分司戶置參軍一員,位在司戶下。諸府則曰田曹,開元中省。乾元之後,又分司戶置焉。以其廢置不恆,故不列於此。在府為曹,在州為司。府曰功曹、倉曹,州曰司功、司倉。大與上府置二員,州置一員,自司功以下,通謂之判司。參軍事各有差,京府參軍事有六員,餘府州或四或三。博士一員,醫博士一員,大凡以州府大小而為增減。

3 總論郡佐:
郡丞:秦置之,以佐守。漢因而不改。漢黃霸為河東郡丞。後漢趙溫字子柔,為京兆郡丞,歎曰:「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遂棄官去,後官至三公。晉成帝咸康七年,省諸郡丞。唯丹陽丞不省。宋文帝元嘉四年復置。齊、梁有之。至隋開皇三年,改別駕、治中為長史、司馬。至煬帝又罷長史、司馬,置贊治一人,後又改郡贊治為丞,位在通守下。今郡丞廢矣,其職復分為別駕、長史、司馬。說在本篇。自隋為郡府之官,去從事史。隋趙軌為齊州別駕,有能名,在州四年,考績連最。詔徵入朝,父老揮涕隨逐曰:「公清如水,請酌一杯水奉餞。」軌受而飲之。大唐永徽二年,改為長史。前上元年,復置別駕,多以皇族為之。神龍中廢。開元初復置,始通用庶姓。天寶八載,以玄宗由潞州別駕入定內難,遂登大位,乃廢別駕官。至德中復置。諸府州各一人,而大都督府不置,通判其事,以貳都督刺史之職。

4 總論郡佐:
長史:秦置郡丞,其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掌兵馬。漢因而不改。古今注曰:「守相病,丞、長史行事,後罷邊郡太守丞,而長史領丞職。」其後長史遂為軍府官。至隋為郡官。大唐初無。永徽二年,改別駕為之。其後二職並置,府州各一人。王府長史理府事,餘府通判而已。

5 總論郡佐:
司馬:本主武之官。自魏晉以後,刺史多帶將軍,開府者則置府僚。司馬為軍府之官,理軍事。晉謝奕字無奕,桓溫辟為安西司馬,在溫座,岸幘嘯詠如常。溫曰:「我方外司馬也。」宋制,司馬銅印墨綬,絳朝服,武冠。至隋廢州府之任,無復司馬,而有治中焉。治中,舊州職也,舊謂隋以前。州廢,遂為郡官。說在州佐後治中篇。開皇三年,改治中為司馬。隋房恭懿為澤州司馬,有異績,遷德州司馬,理為天下之最。文帝曰:「此乃上天社稷之所祐,豈朕寡薄能致之乎?」遷海州刺史。煬帝又改司馬及長史,併置贊治一人,尋又改贊治為郡丞。大唐武德初,復為治中。貞觀二十三年,高宗即位,遂改諸州治中並為司馬。長安元年,洛、雍、并、荊、揚、益六州置左右司馬各一員。四年復舊。太極元年又制,四大都督府置左右司馬各一員。所職與長史同。

6 總論郡佐:
錄事參軍:晉置。本為公府官,非州郡職也。掌總錄眾曹文簿,舉彈善惡。後代刺史有軍而開府者,並置之。自後漢有郡主簿,官職與州主簿同。後漢王堂字敬伯,為汝南太守,教掾史曰:「古人勞於求賢,逸於任使。其憲章朝右,簡覈才職,委功曹陳蕃。匡政理務,拾遺補闕,任主簿應嗣。」自此不復繆有辭教,郡內稱理。又王允字子師,仕郡為主簿。晉陶侃、丘法祖等並為之。隋初以錄事參軍為郡官,則并州郡主簿之職矣。煬帝又置主簿。大唐武德元年,復為錄事參軍。開元初,改京尹屬官曰司錄參軍,掌付事句稽,省署鈔目,糾彈部內非違,監印、給紙筆之事。乾元元年,加進一品,仍升一資。元年建寅月又制,凡縣令判司與錄事異禮,尊其任也。

7 總論郡佐:
司功參軍:兩漢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後漢范滂字孟博,汝南太守宗資請為功曹,委任政事,抽拔幽陋,不軌者皆掃跡。滂外甥李頌為鄉曲所棄,中官以頌請資,滂以非其人,不召。資遷怒,捶書佐,佐曰:「寧受笞死,滂不可違。」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歸怨,乃指滂所用謂之范黨。謠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又岑晊字公孝,南陽太守成档請為功曹,謠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档但坐嘯。」又許劭字子將,為郡功曹。府中聞子將為吏,莫不改操歸行。子將正機執衡,允齊風俗,所稱如龍之升,所貶如墮於淵。歷代皆同。晉山濤,年四十始為郡功曹,後位至司徒。又劉毅字仲雄,陽平太守杜恕選舉為功曹,月餘,沙汰郡吏百餘人。三魏僉曰:「但聞劉功曹,不聞杜府君。」決錄曰:「孫晨為功曹十月,有卧一束,暮臥其中。」北齊諸州有功曹參軍。隋亦然,及罷郡置州,以曹為名者改曰司。煬帝罷州置郡,改曰司功書佐。大唐改曰司功參軍。開元初,京尹屬官及諸都督府並曰功曹參軍,而列郡則曰司功參軍。令掌官員、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筮、考課、喪葬之事。

8 總論郡佐:
司倉參軍:兩漢有倉曹史,主倉庫。後漢戴就字景成,仕郡為倉曹掾。刺史劾其太守,遣部從事案倉庫簿領,五毒參至,郡事遂釋。北齊以下並同功曹。大唐亦掌倉廩、包廚、財物、廛市之事。

9 總論郡佐:
司戶參軍:漢魏以下有戶曹掾,主民戶。後漢陸績、李郃皆仕郡為戶曹史,郃官至司空。北齊以下與功曹同。大唐掌戶口、籍帳、婚嫁、田宅、雜徭、道路之事。

10 總論郡佐:
司兵參軍:漢司隸屬官有兵曹從事史,蓋有軍事則置之,以主兵事。至北齊以後,並同功曹。大唐掌軍防、烽驛傳送馬、門禁、田獵、儀仗之事。景龍四年,許州司兵燕欽融上表直諫,詔撲殺之。

11 總論郡佐:
司法參軍:兩漢有決曹賊曹掾,主刑法。歷代皆有,或謂之賊曹,或為法曹,或為墨曹。後漢書曰:「周燕,宣帝時為郡決曹掾。太守欲枉殺囚,燕數諫不聽,遂殺囚。囚家詣闕稱冤,詔遣覆考。燕謂太守曰:『願謹定文書,皆署燕名,府君但言時病而已。』使收燕,燕遂死之。燕有五子,皆至刺史、太守。」又黃昌亦為郡決曹史。又郭弘為潁川郡決曹掾,治獄至三十年,用法平正,郡內比之東海于公。隋以後與功曹同。隋陳孝意為東郡司法書佐,太守蘇威欲殺一囚,固諫,不許,乃解衣請先受死,乃止。後至侍御史、汝州刺史。大唐掌律令、定罪、盜賊、贓贖之事。

12 總論郡佐:
司士參軍:兩漢無聞。北齊以後與功曹同。大唐掌管河津、營造、橋梁、廨宇之事。

13 總論郡佐:
參軍事:後漢靈帝時,陶謙以幽州刺史參司空車騎張溫軍事。獻帝時,孫堅亦為張溫參軍。荀彧參丞相軍事、孫楚參石苞軍事是也。楚輕苞,謂曰:「天子命我參卿軍事」晉時軍府乃置為官員。中軍羊祜置參軍二人。太尉楊濬置參軍六人。歷代皆有。垤隋為郡官,謂之書佐。大唐改為參軍,掌直侍督守,無常職,有事則出使。前代又有行參軍者,晉河閒王顒以太宰輔政,始置之,掌使命。歷代皆有。大唐惟王府有之,餘則無矣。

14 總論郡佐:
經學博士:漢郡國皆有文學掾。漢鄭崇為郡文學。後漢光武問功臣曰:「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鄧禹曰:「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歷代多闕。隋潘徽為州博士。大唐府郡置經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教授學生,多寒門鄙儒為之。助教、學生各有差。

15 總論郡佐:
醫博士:一人,大唐開元十一年七月制置,階品同錄事。每州寫本草、百一集驗方,與經史同貯。其年九月,御撰廣濟方五卷,頒天下。貞元十二年二月,御撰廣利方五卷,頒天下。「自今以後,諸州府應闕醫博士,宜令長史各自訪求選試,取人藝業優長堪效用者,具以名聞。已出身人及前資官便與正授,其未出身且令權知。四考後,州司奏與正授。餘準恆式,吏部更不須選集」。

16 總論郡佐:
中正:魏置。中正之始,已具州中正篇。晉諸中正率一國所推,臺閣取信。後魏孝明正光元年,罷諸郡中正。北齊郡縣皆有之,他史多闕。隋初有,後罷而有州都。大唐並無此官。每歲頁士符書所關及鄉飲酒之禮,則司功參軍主其事。

17 總論郡佐:
通守:隋煬帝置,每郡各一人,位次太守,而京兆、河南謂之內史。大唐無。

18 總論郡佐:
五官掾:後漢有之,署功曹及諸曹事。後漢諒輔字漢儒,仕郡為五官掾。夏大旱,太守自祈禱,無應。輔乃自曝庭中,祝曰:「輔為股肱,不能進諫納忠,薦賢去惡,和調陰陽,承順天意。」乃積薪以自環,搆火其旁,曰:「若日中不雨,將自焚。」未及中而雨注。今無。

19 總論郡佐:
督郵:漢有之,掌監屬縣,有東西南北中部,謂之五部督郵也。故督郵,功曹之極位。漢尹翁歸為河東督郵。時太守田延年分河東二十八縣為兩部,閎孺部汾北,翁歸部汾南,舉法皆得其罪。屬縣長吏雖中傷,莫有怨者。又孫寶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為東部督郵。敕之曰:「今日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姦惡,以成嚴霜之誅。」後漢歐陽歙為汝南太守,汝南舊俗,十月鄉會,百里內縣皆齎牛酒宴飲,臨饗禮畢,歙教曰:「西部督郵繇延,天資忠貞,不嚴而治,宜顯之於朝。」主簿讀教訖,功曹郅惲前曰:「司正舉觥,以君之罪,造謝於天。按延資性貪邪,罔上害人。明府以惡為善,股肱以直從曲。臣惲敢再拜奉觥。」歙慚,不知所言。門下掾鄭敬進曰:「君明臣直,功曹切直,明府德也,可無受觥。」歙曰:「實歙之罪也,敬受觥。」惲免冠謝,遂不宴而罷。又陳球為繁陽令,時魏郡守諷縣求賄,球不與,太守怒,撾督郵令逐球。督郵不肯,曰:「魏郡十五城,獨繁陽有異政,今逐之,將致議於天下。」太守乃止。

20 總論郡佐:
郡尉:京輔屬國等都尉附。秦官有郡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漢凡郡口二十萬,舉一人典兵,禁備盜賊。景帝更名曰都尉。武帝元鼎四年,又置三輔都尉各二人,譏出入。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穀。又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中興建武七年,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漢舊儀曰:「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馳陣。八月,太守、都尉、令、長、相、丞、尉會都試,課殿最。水家為樓船,亦習戰射。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為民,就田。」今乃罷其役。每有劇賊,郡臨時置都尉,事訖罷。又省關都尉,唯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宋志曰:「光武省郡尉,後往往置東南西北四部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安帝以西羌盛,三輔有陵園之守,乃復置右扶風都尉於雍,京兆虎牙都尉於長安。自後無聞。至隋煬帝時,別置都尉領兵,與郡不相知。又置京輔都尉,立府於潼關,主兵鎮。大唐無其制。

縣令

電子圖書館
1 縣令:
周官有縣正,四百里為縣。各掌其縣之政令而賞罰之。春秋時,列國相滅,多以其地為縣,則縣大而郡小。故傳云:「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周書作雒篇曰:「千里百縣,縣有四郡。」縣邑之長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晉謂之大夫,魯、衛謂之宰,楚謂之公、尹。其職一也。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又齊威王即位,召即墨大夫語之曰:「子居即墨,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闢,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名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名日聞,然使視阿,田野不闢,民人貧苦,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名也。」乃烹阿大夫,左右常稱者皆并烹之。遂起兵擊諸侯,諸侯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又子產理鄭,人不能欺。宓子賤理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理鄴,人不敢欺。至於戰國,則郡大而縣小矣。故甘茂謂秦武王曰:「宜陽大縣,名曰縣,其實郡也。」

2 縣令:
漢制,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侯國為相,秩次亦如之。皆秦制也,漢因之。漢書曰:「凡縣大率方百里,民稠則減,稀則曠。」成帝綏和元年,長、相墨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秋冬集課,上計於屬郡國。胡廣云:「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穀入出,盜賊多少,上集簿。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其功。功多尤為最者,於庭慰勞勉之,以勸其後。負多尤為殿者,於後曹對責,以糾怠慢也。」卓茂為密令,勞心諄諄,視民如子,民不慰欺。光武初即位,詔曰:「前密令卓茂,能為人所不能為。夫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今以茂為太傅,封褎德侯,食邑二千戶。」以茂長子為太中大夫,次子為郎中。又魯恭字仲康,為中牟令,專以德為治,螟不犯境,雉馴其旁,童子有仁心,此三異也。恭官至司徒。又周榮字平孫,掌竇憲縱暴,榮常排奏之。及竇氏敗,榮自郾令擢為尚書令。又劉昆字桓公,為江陵令,縣連災火,昆輒向火叩頭,降雨止風。又戴封為西華令,大旱,祈禱無獲,乃積薪自焚,火起而大降。又王渙為洛陽令,人為立祠。及桓帝事黃老道,毀諸旁祠,唯特詔密縣留卓茂廟及渙祠也。又漢官曰:「明帝臨觀,見洛陽令車騎,意河南尹,及至而非,尤其泰盛,敕去軒綏。時偃師長治有能名,以事詣臺,因取賜之,下縣遂以為故事。」其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次皆如縣。道無分土,給均吏。後漢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稅;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有工多者置工官,主稅物;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所在諸縣均差吏更給之,署吏隨事,不具縣員。

3 縣令:
晉制,大縣令有治績,官報以大郡。山公啟事曰:「溫令許奇等,並見能名,雖在職各日淺,宜顯報大郡,以勸天下。」詔曰:「按其資歷,悉自足為郡守,各以在職日淺,則宜盡其政績,不宜速他轉也。」不經宰縣,不得入為臺郎。

4 縣令:
宋諸縣署令,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自晉宋以後,令、長、國相皆如漢制。齊傅琰字季珪,為山陰令,父僧祐,亦為山陰令。父子並著奇績。世云「諸傅有治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梁顧憲之字士思,為建康令。京師飲酒得醇旨者,輒號為顧建康,謂其清且美也。又何遠字義方,自武昌太守除名,後起為武康令,愈勵廉節,除淫祀,武帝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自縣令為近畿大郡,近代未有。又張稷字公喬,為剡縣令,多為山水遊。及山賊作亂,又保全縣境。又蕭景字子昭,為永寧令。永嘉太守牓郡門曰:「諸縣有疑滯,可就永寧令決之。」

5 縣令:
後魏縣置三令長。說在刺史篇。孝文初制,縣令能靜一縣劫盜者,兼理二縣,即食其祿;能靜二縣者,兼理三縣,三年遷為郡守。二千石能靜二郡者,兼理,至三郡,亦如之,三年遷為刺史。太和中,次職令,其祿甚厚。後魏孝文以北中府長史裴聿、中書侍郎崔亮並清貧,欲以俸祿優之,乃以亮帶野王令,聿帶溫縣令,時人榮之。其後令長用人益雜,但選勤舊令史為之,而縉紳之流恥居其位。

6 縣令:
北齊制縣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縣至下下縣凡九等。然猶因循後魏,用人濫雜,至於士流恥居之。元文遙遂奏於武成帝,請革之,乃密令搜揚世冑子弟,恐其辭訴,總召集神武門,宣旨慰諭而遣。自此縣令始以士人為之。

7 縣令:
隋縣有令,有長。煬帝以大興、長安、河南、洛陽四縣令,並增正五品。諸縣皆以所管閒劇及衝要之處,以為等級。開皇十三年,以臨潁令劉曠治政尤異,擢為莒州刺史。又魏德深為貴鄉長,轉館陶長,貴鄉民吏號泣請留,詔許之。貴鄉民吏歌呼滿道,館陶合境悲哭。

8 縣令:
大唐縣有赤、三府共有六縣。畿、八十二。望、七十八。緊、百一十一。上、四百四十六。中、二百九十六。五百五十四。七等之差。京都所治為赤縣,京之旁邑為畿縣。其餘則以戶口多少、資地美惡為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縣,令各一人。天寶四載,柳升為長安令,有贓罪,朝堂杖殺之。

總論縣佐

電子圖書館
1 總論縣佐:
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2 總論縣佐:
漢縣有丞、尉及諸曹掾。多以本郡人為之,三輔則兼用他郡。及隋氏革選,盡用他郡人。後縣諸曹略如郡員。橋玄為縣功曹,事具部郡從事篇。又升先泥和為縣功曹,縣令遣泥和拜檄謁巴郡太守。又五官為廷掾,鄉五部,春夏為勸農掾,秋冬為制度掾。後漢爰延字季平,外黃令牛述禮請延為廷掾。范丹為功曹,濮陽潛為主簿,常共言談而已。晉縣有主簿,功曹,廷掾,法曹、金、倉、賊曹掾,兵曹、賊捕掾等員。隋煬帝改縣尉為縣正,尋改正為戶曹、法曹,分司以承郡之六司。其京四縣,則加置功曹為三司,司各二人。大唐縣有令,而置七司,一如郡制。武德元年詔:京令五品,丞一人七品,正六人八品。畿令六品,丞一人七品,正四人八品。上縣令六品,丞一人八品,正四人九品,中下縣各有差。丞為副貳,如州上佐。主簿上轄,如錄事參軍,其曹謂之錄事司,并司功以下六曹,總之為七司。尉分理諸曹,如州判司。錄事省受符歷,佐史行其簿書。

3 總論縣佐:
丞:漢諸縣皆有,有兼主刑獄、囚徒。史記曰:「詔捕淮南太子,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建不遣。」如淳注曰:「丞主刑獄、囚徒,故責之。」漢書曰:「黃霸為潁川太守,務在成就,全安長吏。許丞老,病聾,督郵白欲逐之,霸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且善助之,毋失賢者意。」如淳曰:「許縣丞也。」後漢令、長、國相各置丞一人,署文書,典知倉獄,署諸曹掾史。凡諸縣署丞,皆銅印黃綬,進賢一梁冠。自晉後無丞。宋時唯建康有獄丞。隋及大唐縣丞各一人,通判縣事。赤縣置二人。

4 總論縣佐:
主簿:謂主諸簿目。漢有之。後漢繆肜字豫公,仕縣為主簿。時縣令被章見考,吏皆畏懼自誣,而肜獨證據,掠考苦毒,至乃體生蟲蛆,因轉換五獄,踰涉四年,令卒以自免。又寧陽主簿詣闕,訴其縣令之枉,積六七歲不省,乃復上書曰:「臣為陛下子,陛下為臣父,臣章百上,終不見省,臣豈可北詣單于以告冤乎?」帝大怒,劾以大逆。虞詡駁之曰:「主簿所訟,君父之怨;百上不達,是有司之過。」又仇覽字季智,一名香,初為薄亭長,有陳元者,母告其子不孝,覽為陳慈孝之道,卒成孝子。考城令王渙,政尚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而不罪,得無少鷹鸇之志耶?」覽曰:「以為鷹鸇不若鸞鳳。」渙謝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非大賢之路。」乃以月俸資遣,令入太學,其名大振。晉亦有之。他史多闕。自漢以來皆令長自調用,至隋始置之。大唐赤縣置二人,他縣各一人,掌付事句稽,省署鈔目,糾正縣內非違,監印,給紙筆。

5 總論縣佐:
尉:漢諸縣皆有。長安有四尉,分為左右部。後漢令、長、國相亦皆有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主盜賊,案察姦宄,應劭漢官曰:「大縣丞、左右尉,所謂命卿三人。小縣一丞一尉,命卿二人。」署諸曹掾史。邊縣有障塞尉,掌禁備羌夷犯塞。洛陽有四尉,東南西北四部,曹公為北部尉是也。魏因之。晉洛陽、建康皆置六部尉。宋、齊、梁、陳並因之。餘縣如漢制。諸縣道尉,銅印黃綬,朝服,武冠。江左止單衣介幘。北齊邵縣置三尉。隋改為正,後置尉,又分為戶曹、法曹。說在縣佐篇。大唐初,因隋制。武德元年,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表論事,後為尚書右丞。武德中,復改為正。七年三月,復改為尉。赤縣置六員,他縣各有差,分判諸司事。上縣二員,萬戶以上者增一員;中縣一員,四千戶以上者增一員;中下縣一員。佐史以下各有差。

6 總論縣佐:
五百。宋志曰:「謂官府至邵各置五百。」又韋曜曰:「五百字本為伍伯也。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陌中以驅除也。」又周禮秋官有條狼氏,掌執鞭以趨辟,王出入則八人夾道。此近之矣。又漢官中有伯使,主為諸侯官驅使避路於道陌中,故言伯使。此其比也。今州縣官有雜職者,掌行鞭撻,每官出,則執楚導引,呵闢行路,殆其職也。

鄉官

電子圖書館
1 鄉官:
周禮有鄉師、鄉老、鄉大夫之職,其任大矣。鄉老管萬二千五百家。次有州長、二千五百家為州。黨正、五百家為黨。族師、百家為族,凡師者帥也。閭胥、二十五家為閭。凡胥者,有才智之稱。鄙師、五酇為鄙。酇長、四里為酇。里宰、五鄰為里。鄰長、五家為鄰。皆不命之士為之。皆鄉里之官也。大凡各掌其鄉黨州里之政理云。

2 鄉官:
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風俗通曰:「有秩者,言其官裁有秩耳。嗇者,省也。夫,賦也。言當消息百姓,均其賦役。」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盜賊。

3 鄉官:
漢鄉、亭及官皆依秦制也。縣大率方百里,其人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高后元年,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特置孝悌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勸厲天下,令敦行務本。後廢。至文帝十二年,又置三老及孝悌、力田,無常員。平帝又置外大、閭師官。

4 鄉官:
後漢鄉官與漢同。有秩,郡所署,秩百石,鄉戶五千則置有秩。掌一鄉人。其鄉小者,縣置嗇夫一人。後漢爰延字季平,為鄉嗇夫,仁化大行,民但聞嗇夫,不知郡縣也。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後,知民貧富,為賦多少,平其差品。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又有鄉佐,屬鄉,主民收賦稅。亭有亭長,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間相去二里半,司姦盜。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賊。亭大舊名亭負,後改為長,或為亭父也。主禁盜賊。後漢陳寔字仲弓,為西門亭長。又仇覽為薄亭長,說在主簿篇。又先賢傳曰:「逄萌字子康,為縣亭長。時尉行過亭,萌候迎拜謁,既而擲盾歎曰:「大丈夫安能為人役哉!」遂去之。至王莽時,萌解冠掛東都門而遁。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惡以告。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檢察。民有善惡,以告監官。

5 鄉官:
晉縣五百戶以上皆置一鄉,三千戶以上置二鄉,五千戶以上置三鄉,萬戶以上置四鄉。鄉置嗇夫一人。縣率百戶置里吏一人。其土廣人稀,聽隨宜置里吏,限不得減五十戶。戶千以上置校官掾一人。縣皆置方略吏四人。

6 鄉官:
宋五家為伍,伍長主之;二伍為什,什長主之;什十為里,里魁主之;十里為亭,亭長主之;十亭為鄉,鄉有鄉佐、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各一人,所職與秦漢同。

7 鄉官:
隋以周齊州郡縣職,自州都、郡正、縣正以下,皆州郡將、縣令所自調,用理時事。至開皇初,不知時事,宜謂之鄉官。官別置品,皆吏部除授,每歲考殿最。開皇十五年,罷州縣鄉官。

8 鄉官:
大唐凡百戶為一里,里置正一人;五里為一鄉,鄉置耆老一人。以耆年平謹者,縣補之,亦曰父老。貞觀九年,每鄉置長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太極元年,初令老人年九十以上板授下州刺史,朱衣執象笏。八十以上板授上州司馬,綠衣執木笏。天寶七載,詔父老六十板授本縣丞,七十以上授縣令。三十里置一驛,其非通途大路則曰館。驛各有將,以州里富強之家主之,以待行李。自至德之後,民貧不堪命,遂以官司掌焉。凡天下水陸驛一千五百八十七。

鎮戍關市官

電子圖書館
1 鎮戍關市... :
隋鎮置將、副,戍置主、副,關市置令、丞。大唐因之,各有上中下三等。關令,古官。戍主,晉宋之顯職。鎮將,後周之通班。今以其卑賤與隋制同,故舉隋而已。

致仕官

電子圖書館
1 致仕官:
周制,大年七十致仕。

2 致仕官:
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聞。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結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開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官三品以上,並聽朝朔望。二十五年正月制,曾任五品以上清資官,以理去職者,所司具錄名奏;老病不堪釐務者,與致仕官。天寶九載三月敕,如聞六品以下致仕官,四載之後,準格並停。念其衰老,必藉安存,豈限高卑,而恩有差降。應六品以下致仕官,並終其餘年,仍永為式。

URN: ctp:tongdian/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