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受诸... : |
|
| 天子受诸... : |
|
| 天子受诸... : |
唐、虞、夏氏之时,四方诸侯岁一朝。 |
| 天子受诸... : |
殷制,五年一朝。 |
| 天子受诸... : |
周制,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天子当扆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邦畿方千里,其外五百里曰侯服,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甸服,二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男服,三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采服,四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卫服,五岁一见。又其外五百里曰要服,六岁一见。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代一见,各以其所贵宝为贽。 |
| 天子受诸... : |
到天子之境,先谒关人。关人报王。王使小行人逆劳于畿。又使大夫致积。及郊,使大行人服皮弁,用璧以劳授之。及国,天子赐舍,使司空致舍。 |
| 天子受诸... : |
将受朝,上公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衮冕九章。其春夏朝宗,各乘所受上辂,建常九斿,繁缨九就。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七寸,缫藉七寸,鷩冕七章,建常七斿,繁缨七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缫藉五寸,毳冕五章,建常五斿,繁缨五就。王则服皮弁于路门外,正朝当宁而立。诸侯改服于舍,服朝服,各执瑞玉。至于朝,公东面,诸侯西面,伯子男从侯而朝。末傧承命,告于天子。天子曰:“伯父寔来,予一人嘉之。伯父其入,予将受之。”诸侯序进,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傧者谒。侯氏坐取圭,升,致命。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傧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各还其舍。 |
| 天子受诸... : |
司几筵设黼扆于庙扆前,南向。设莞席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黼纯,左右玉几。天子服衮冕,负黼扆而立。诸侯裨冕,一一而入,以行三享。奉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 |
| 天子受诸... : |
其秋冬觐遇之时,将朝之早,诸侯裨冕释币于祢。皆乘墨车,载龙旗弧韣,瑞玉有缫。至大门外,上傧自与诸侯相揖而入;至庙门外,之舍。王服衮冕负斧扆而受朝享之礼。诸侯入门右,皆奠玉再拜。王命将受之。诸侯更取玉,升堂致命。王亲受之。诸侯降堂,又再拜稽首。傧者延之曰“升”,升,成拜乃出。然后行三享玉,王皆抚之。诸侯降堂,自授宰,如朝宗之法。觐遇之时,天子不下堂。 |
| 天子受诸... : |
其朝宗觐遇行朝享礼毕,诸侯皆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傧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改袒还袭,遂入门左,北面立。王乃劳之。再拜稽首,傧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王遂更延诸侯入而礼之。王使宗伯以圭瓒酌郁鬯祼之。礼毕还馆,诸侯公卿皆就馆见之。 |
| 天子受诸... : |
若有功者,天子赐以车服,皆使公就馆致之。诸侯迎于外门外,再拜。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太史居右。侯氏升,西面立。太史述命。侯氏降两阶之闲,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太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侯氏送,再拜。 |
| 天子受诸... : |
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其法:诸侯既至天子之国,必先朝天子于其国内,然后为坛于国外,更行朝礼。春为坛于国东,夏与秋冬各于其方。将时会殷同之朝,天子乘龙,载大旗,象日月升龙降龙。春则拜日于东门之外,夏则礼日于南门之外,秋则礼山川丘陵于西门之外,冬则礼月与四渎于北门之外,加方明于坛上而祭之。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以祭之。去方明以朝诸侯。 |
| 天子受诸... : |
魏制,藩王不得朝觐。明帝时,有朝者皆由特恩,不得为常。 |
| 天子受诸... : |
晋武帝泰始中,有司奏:“诸侯之国,其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三岁而周,周则更始。临时有故,则明年来朝;明年朝后,更满三岁乃朝,不得依恒数。朝礼皆执璧,如旧朝之制。不朝之岁,各遣卿奉聘。”诏可。 |
| 天子受诸... : |
东晋王侯不之国,其有受任居外,则同方伯刺史二千石之礼,亦无朝聘之制。 |
| 天子受诸... : |
后周初,梁主萧刦来朝。入畿,大冢宰命有司致积。其饩五牢,米九十筥,醯醢各三十五瓮,酒十八壶,米禾各五十车,薪抵各百车。既至,大司空设九傧以致馆,梁主束帛乘马,设九介以待之,礼成而出。明日,梁主朝,受享于庙。既致享,大冢宰又命公一人,玄冕乘车,陈九傧,以束帛乘马致食于宾及宾之从各有差。致食讫,又命公一人,弁服乘车执贽,设九傧以劳宾;梁主设九介,迎于门外。明日,朝服乘车,还贽于公。公皮弁迎于大门。授贽受贽,并于堂之中楹。又明日,梁主朝服,设九介,乘车备仪卫,以见于公。事毕,公致享。明日,三孤一人,又执贽劳于梁主。明日,梁主还贽。又明日,梁主见三孤,如见三公。明日,卿一人又执贽,梁主见卿又如三孤。于是三公、三孤、六卿,人各饩宾,并属官之长为使。牢米帛同三公。 |
| 天子受诸... : |
隋文帝开皇四年正月,后梁主萧岿来朝,次于郊外。诏广平王杨雄、吏部尚书韦康,持节以迎。卫尉设次于馆驿。雄等降就便幕。岿服通天冠,绛纱袍,端珽,立于东阶下,西面。文武陪侍,如其国。雄等立于门右,东面。岿摄内史令柳顾言出门请事。康曰:“奉诏劳于梁帝。”顾言入告。岿出,迎于馆门外,西面再拜。持节者导雄与岿俱入,至于庭下。岿北面再拜受诏讫,雄等乃出,立于馆门外道右,东向。岿送于门外,西面再拜。及奉见,帝冠通天冠,服绛纱袍,御大兴殿,如朝仪。岿服远游冠,朝服以入,君臣并拜,礼毕而出。 |
| 天子受诸... : |
大唐贞观二十年,有司言:“按史记,正月诸侯王朝贺凡四见,留长安不过二十日。今请每春二王入朝,礼毕还藩。”从之。至二十二年十月,令百僚朔望服葱褶以朝。 |
| 天子受诸... : |
开元二十五年十一月,御史大夫李适之奏:“每至冬正,及缘大礼应朝参官,并六品清官,并服朱衣;馀六品以下官,许通著葱褶。如有惨故,准式不合著朱衣葱褶者,其日听不入朝。自馀应合著而不著者,请夺一月俸,以惩不恪。”制曰“可”。 |
| 天子受诸... : |
天宝三载二月,敕:“百官朔望朝参,应服葱褶,并著珂伞。至闰二月一日宜停。自今以后,每逢此闰,仍永为恒式。” 六载九月敕:“自今以后,每朔望朝,晚于常仪一刻,进外办。每坐唤仗,令朝官从容至閤门,入至障外,不须趋走。百司无事,至午后放归,无为守成。宜知朕意。” 十二载十一月,御史中丞吉温奏请“京官朔望朝参,著朱衣葱褶;五品以上,著珂伞”。制曰“可”。 十四载三月,敕常参官分日入朝,寻胜宴乐。其受蕃国朝聘,如开元礼。 |
| 三恪二王... : |
|
| 三恪二王... : |
虞舜以尧子丹朱为宾,曰虞宾,而不臣之。 |
| 三恪二王... : |
夏禹封丹朱于唐,舜子商均于虞,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礼,不臣也。 |
| 三恪二王... : |
周武王克商,而封夏后于杞、殷后于宋,皆爵公,封舜后于陈,爵侯,以备三恪。司几筵延国宾于牖前,左彤几。王者立三恪二王之后者,欲通师法之义。其前代之后,使之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正朔服色,此得通三正也。 |
| 三恪二王... : |
魏文帝封后汉帝协为山阳县公,邑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如汉制,都山阳浊鹿城。青龙二年薨,谥曰孝献皇帝,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 |
| 三恪二王... : |
晋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遣太仆刘原告太庙,封魏帝奂为陈留王。诏曰:“明德昭融,远鉴天命,钦象历数,用禅厥位。敢咨询故训,以敬授青土于东国,永为晋宾,载天子旌旗,乘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以承王显祖之禋祀。”又诏王上书不称臣,答报不为诏,一如宾礼。二年,诏:“陈留王操尚谦冲,每事辄表,非所以优崇之也。主者谕意,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三年,太常上言:“博士祭酒刘喜等议:汉魏为二王后,夏殷周之后为三恪。卫公署于前代,为二王后,于大晋在三恪之数,应降称侯,祭祀制度宜与五等公侯同。”有司奏:“陈留王、山阳公为二代之后,卫公备三恪之礼。易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此则以三为断,不及五代也。” |
| 三恪二王... : |
东晋明帝太宁二年,诏曰:“三恪二王,代之所重;兴灭继绝,政之所先。禋祀不传,甚用伤悼。主者详议立后以闻。”时曹励为嗣陈留王,以主魏祀。升平元年,陈留王励表称:“废疾积年,不可以奉祭祀。请依春秋之义,求以立后。” 太学博士曹耽议:“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不以长’,盖以为宗庙主故也。晋公族穆子有废疾,以让其弟;卫襄公嗣子絷,足不能行,立其弟。晋卫皆废嫡立庶者,明臣之义,终无执祭朝见之期,以之居位,违犯情礼故也。礼,有故,使人摄祭,非终身疾者。励为君王,故事未有诸侯以疾去国成比。” 胡讷议:“孟絷立弟,异于陈留;二王之后,礼不宜废。” 太常王彪之奏:“臣按讷耽二议,为许其所陈也,限无明文。臣以为经史所记,未有南面称孤而以疾病退为庶人者也。励纂封先代,近四十年,位在朝宾,今以疾退,既废之后,若同人庶,则名贱而役冢;处以朝官,则职替而班下;以旧礼,则制重而无位。量兹三义,莫知其礼。宗庙享祭,礼有假摄,古今依礼行之,有由来矣。” |
| 三恪二王... : |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博士庾弘之等议:“陈留王前代之后,遇以上宾之礼。皇太子虽国之储副,在人臣之位。今谓班次宜在王下。又按,仆射王彪之以为,禅让之始王,与继嗣之末孙,降杀殊矣。是以春秋之会,杞不异列,宋不殊位。今陈留王朝会,自任其来,则无绳墨之准;既以来朝,则应有常次。至于大会升殿,虽在上位,然无殊别之座,名同朝录,将事有例,且朝录盖是纪官名之简。”制曰“可”。 |
| 三恪二王... : |
宋武帝永初元年,封晋恭帝为零陵王,居于秣陵,行晋正朔,车旗服色一如其旧。有文而不备其礼。文帝元嘉五年,散骑常侍荀伯子上疏曰:“伏见百官位次,陈留王在零陵王上。按春秋次序诸侯,宋居杞、陈之上。臣以零陵王位宜在陈留王上,陈留王宜降爵为公。”十一年,皇太子出会,升在三恪。 |
| 三恪二王... : |
隋封后周靖帝为介国公。 |
| 三恪二王... : |
大唐武德元年五月,诏曰:“革命创制,礼乐变于三正;修废继绝,德泽崇于二代。其以莒之酅邑,奉隋帝为酅公,行隋正朔,车骑服色,一依旧章。”贞观二年八月,制曰:“二王之后,礼数宜崇。寝庙不修,廪饩多阙,非所以追崇先代,式敬国宾。可令所司,量置国官,营立庙宇。” |
| 三恪二王... : |
永昌元年十一月制,以周汉之后为二王,仍封舜禹成汤之裔为三恪。神龙元年五月制,宜依旧以周隋为二王后。 |
| 三恪二王... : |
天宝八载七月,封后魏孝文十代孙元伯明为韩国公,以备三恪。九载,处士崔昌上封事,推五行之运,以国家合承周汉,其后周隋不合为二王后,请废。下公卿议。集贤学士卫包因抗表,陈其议论。夜,四星聚于尾宿,天意昭然。遂从之。乃求殷、周、汉后为三恪二王后,废韩、介、酅等公。至十二载五月,杨国忠奏“周汉寖远,不当为二王后”。复以后魏、后周、隋依旧为三恪二王后,其本封韩、介、酅等公如故。 |
| 三恪二王... : |
议曰:三恪二王之义,有三说焉。一云“二王之前,更立三代之后为三恪”。此据乐记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封黄帝、尧、舜之后;及下车,封夏、殷之后。通己用六代之乐。二云“二王之前,但立一代,通二王为三恪”。此据左传但云“封胡公以备三恪”,明王者所敬先王有二,更封一代以备三恪。存三恪者,所敬之道不过于三,以通三正。三云“二王之后为一恪,妻之父母为二恪,夷狄之君为三恪”。此据“王有不臣者三”而言之。按梁崔灵恩云:“三义之说,以初为长。何者?礼记郊特牲云:‘存二王之后,尊贤不过二代。’又诗云二王之后来助祭。又春秋公羊说曰:‘存二王之后,所以通三正。’以上皆无谓二王之后为三恪之文。若更立一代通备三恪者,则非不过二代之意。左传云‘封胡公以备三恪’者,谓上同黄帝、尧、舜,下同殷、夏,为三恪也。”又按二王三恪,经无正文。崔灵恩据礼记陈武王之封,遂以为通存五代,窃恐未安。今据二代之后,即谓之二王;三代之后,即谓之三恪。且武王所封,盖以尧有则天之大,人莫能名;黄帝列序星辰,正名百物,自以功济万代,师范百王:故特封其后。偶契三二之数,实非历代通法。故记云“尊贤不过二代”,示敬必由旧,因取通己为三正也。其二代之前,第三代者,虽远难师法,岂得不录其后,故亦存之,示敬其道而已,因谓之三恪。故左传云“封胡公以备三恪”,足知无五代也;况历代至今,皆以三代为三恪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