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六

《卷六》[View] [Edit] [History]

1
●卷六
2
古人祭器,以竹木為之,《傳》曰:「大夫祭器不假。」《爾雅》曰:「木豆謂之豆,瓦豆謂之登,旊人為簋。」《周禮》四命受器。鄭司農云:「受祭器為上大夫,苟有功德,則又得銘其祖考之功烈。」故銘款多云:「敢對揚天子之丕顯休命。」所謂銘施於鼎彞者是也。三代鼎蠐寫嬤兩瘢皆大夫以上得受器者之所為。宣和《博古圖》遂以聶崇義竹木之說為非,抑不思耳。
3
紹興中,有漁者得一石於淮,狀如瓜,於瓜瓣凸處有字,屢鬻而不售。淳熙十一年,王仲行尚書守廬,得之,出以示予。予曰:「乃新莽律權石。」字甚細,篆體類詛楚文,因為釋之,曰:「律權石,重四鈞。黃帝初祖,德□於虞。虞帝始祖,德幣於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工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當前□,龍在己巳,歲次實沈。初班天下,方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按《漢書?律歷志》:「王莽徵天下通知鐘律者百餘人,使義和劉歆等典領條奏。」其《權衡篇》曰:「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均物、平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王莽傳》:「梓潼人哀章作銅匱,述符命。莽下書曰:『予以不德,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敢不欽承,以戊辰直定。』」師古注:「於建除之次,其日直定。」又《資治通鑑》:「莽始初元年,歲在戊辰,明年改元,始建國,歲在己巳。」故其文有「皇初祖黃帝,始祖虞帝,戊辰直定」之語。趙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圓石,狀如水碓,銘曰:「律衡石重四鈞,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續。」咸議是王莽時物,與此同;其間有一兩字疑者闕之,以俟博識之君子。
4
辛應仲云:婦翁陸少卿在襄陽修城,得一碑,字頗佳,而父子同名曰靖。出其墨本示予,碑額書云:「大唐羅君墓志。」文前復題云:「隋處士羅君夫人誌銘。君諱靖,字禮,襄陽廣昌人,春秋三十有一,隋仁壽四年五月終。」則羅君,隋人也。繼云:「夫人張氏,年八十四,龍朔二年六月終。」則夫人唐人也。今題羅君曰唐,夫人曰隋,已大謬。碑乃靖之子紹嗣善𥙀所立,而呼其父為君;所書三代,目靖為父,又類已所立碑。故辛氏有父子同名之疑,因知文章工拙,初無古今。
5
淳熙四年間,車駕幸太學,建石經閣,遂新兩學。議者以舊像無福厚氣象,合改塑。既畢工,始悟舊像無著處,欲遷於富陽縣學,武成王遷於殿前司廡下。富陽縣中諸生不願易,殿帥亦以不便為詞。時湯村新建東嶽行祠,兩廊未有像設,將遷焉;已定送祠之儀,行下臨安府具鼓吹,學中士人襴鞹送至門外。予時為臨安幕屬,以為駭俗,其舊像經兩朝祭奠,宜奉安首善閣。諸公以為然,議遂定,自是繪像一變,與古不同矣。
6
漢大要以軍吏立國,蕭曹起郡吏而為相,自絳灌至申屠嘉,皆向時椎埋狗竊之人,至趙廣漢尹翁歸張敞衛尊之徒,非郡獄吏,則卒吏胥佐也。治效皆顯著史冊,及公孫洪以儒下闕胥史耶。
7
漢高祖詔守尉長吏善遇高爵,惠帝令民得買爵,高后文帝賜天下民爵,七年賜民爵戶一級,當為父後者爵一級。景帝三年賜民爵一級,四年五年又賜爵一級。賜天下民為父後者爵可矣,賜民爵戶一級,景帝三年間三遷其爵,苟有犯法,不知當時守尉長吏何所施其治?景帝於七國反後,連年賜爵,與高后之戶一級同,皆欲收人心,殊非先王固結人心之實。
8
金國每年賀正旦生辰遣使,所過州縣,日有頓,盱眙、鎮江、嚴江、赤岸有宴。嚴江排辦司數:撁船、當直、防護、鎗旗、槔手、火臺、火把、岸槔、燈籠,共用五千三百一十四人。
9
防護禁軍一百三十二人,鄰州替。
10
撁船人二千六人。
11
使副當直一百六十人。
12
准備阻風添撁船一百五十人。
13
旗槍隊一百二十人。
14
運使撁船二百九十六人。
15
盱眙、鎮江、平江三押宴,防護、當直、撁船一百五十人,使船撁手六十人。
16
押進馬至鄰州十三人。
17
沿流五巡尉,火臺、火把、岸槔三千一百七十六人。
18
火臺一千八百六十二座。
19
燈籠四百七十一碗。
20
火把船九十八隻。
21
接伴使副當直五十人。
22
撁船二百四十人。
23
遞馬船十只。
24
每程用帶毛角羊二千斤,四程計八千斤。
25
北果錢五百貫。
26
御筵果卓十行,行十二楪。
27
食十三盞並雙下。
28
頓食使副每分
29
羊五斤
30
豬五斤
31
面四斤
32
粳米五升
33
雞一隻
34
鴨一隻
35
鯉四斤
36
油半斤
37
柴三十斤
38
炭二秤
39
四兩燭一對
40
酒一斗
41
果三十楪
42
蜜煎十楪
43
油鹽醬菜料物各有數。
44
點心
45
慄一升
46
羊一斤半
47
豬腰子一對 面一斤半
48
上中下節各有降曬,若折錢,使副折銀三兩三錢
49
都管九錢一分
50
上中節七錢六分
51
下節四錢五分半
52
御筵不坐折金七錢。
53
姑蘇館批支一千五十六貫八百十五文。
54
公使庫一千六百一十九貫四百五十八文。
55
軍資庫八千七百六十七貫一百五十九文。
56
凡賀正生辰來回程,御筵頓食等每次用二萬貫,共四萬貫,他州亦不減此。
57
唐科目至繁,《唐書?志》多不載,或略見於《列傳》,今裒集於此。
58
制科及第永徽三年志烈秋霜顯慶三年洞曉章程四年
59
材稱棟梁,志標忠梗。
60
政均卓魯,字俗之化通高。
61
安心畎畝,力田之業夙彰。
62
道德資身,鄉閭共挹。
63
養志丘園,嘉遁之風載遠。
64
材堪應幕
65
學綜古今
66
茂材異行麟德元年消聲幽藪
67
幽素乾封六年詞贍文華
68
直言極諫 抱儒素光宅元年
69
韜鈐 詞操文莊
70
孝弟梗直天授二年臨難不顧,循節寧邦。長壽三年
71
長材廣度,沉跡下寮。証聖元年
72
文藝優長萬歲通天二年 絕倫
73
經邦聖歷三年 疾惡大定二年
74
龔黃 拔萃
75
賢才神龍元年 才膺管樂
76
才高位下 賢良方正
77
材堪經邦 孝悌廉謹
78
草澤遺才 文學優長
79
茂才異行 藏器晦迹
80
抱器懷能景龍二年 宰臣
81
文可以經邦景雲元年文以經國
82
藏名負俗 懷才抱器
83
明三經,通大義。 抱一史,知其本末。
84
通三教宗旨,究其精微。
85
經國治人先天元年 藻思清華
86
道侔伊呂 才堪刺史
87
寄以宣風,則能興化變俗。
88
文章俊拔,越超流輩。
89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開元二年
90
哲人奇士,隱淪屠釣。
91
良才異等 文儒異等
92
文史兼優 博學通議六年
93
文辭雅麗 武足安邊十五年
94
高才草澤,沉淪自舉。
95
才高未達,沉迹下寮十七年
96
多才二十一年 宏詞超絕流輩二十二年
97
王霸三十二年 知謀將帥
98
平判入等三十四年 國子明經
99
上書中書,試同進士及第
100
文詞秀逸天寶元年 風雅古調四年
101
詞藻宏麗十三年 樂道安貧
102
文辭清麗建中元年 經學優深
103
高蹈丘園 軍謀
104
孝悌力田,聞於鄉間。
105
超絕貞元元年 識洞韜略,堪任將帥。
106
清廉守節,政術可稱,堪任縣令四年
107
書判拔萃元和元年 五經
108
開元禮 學究
109
律令 明習律令
110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
111
達於吏理,可使從政。
112
三禮二年 傳通墳典,達於教化。
113
軍謀宏遠,材任將帥。
114
詳明政術,可以理人。
115
神童六年 寶黃十二年
116
處士十五年 山人長慶二年
117
日試百篇 道舉三年
118
日試萬言 長念九經寶歷二年
119
學究周易處土大和二年
120
草澤應制 三傳七年
121
三史 童子明經大中元年
122
明算 童子學究
123
說者皆以嘉禮不野合;古不墓祭。《春秋》:「辛有適伊川,見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自漢世祖令諸將出征拜墓,以榮其鄉,至唐開元詔許寒食上墓,同拜埽禮,沿襲至今,遂有墓祭。然是的有使子弟皂隸上墓,而延親知者,唐賢有甚不敬之嘆。殊不知嘉禮不野合,謂兩君相遇於境,成事而退,不稱宴好,非指祭禮也。《周官?塚人》有祭墓為尸」之語,則墓祭亦三代禮,先賢嘗言之。
124
《唐野史》云:貞觀中,太宗嘗與魏徵論書,徵奏曰:「王右軍昔在永和九年莫春之月,修禊事於蘭亭,酒酣書《序》時,白雲先生降其室而歎息之。此帖流傳至於智水,右軍仍孫也,為浮屠氏於越州雲門寺,智永亡,傳之弟子辯才。」上聞之,即欲詔取之。徵曰:「辯才寶此過於頭目,未易遽索。」後因召至長安,上作贗本出示,以試之。辯才曰:「右軍作此三百七十五字,始夢天台子真傳授筆訣,以永字為法。此本乃後人模仿爾!所恨臣所收真跡,昔因隋亂,以石函藏之本院,兵火之餘,求之不得。」上密遣使人搜訪,但得智永千文而歸。既而辯才託疾還山,上乃夜祝於天,是夜,夢守殿神告以此帖尚存,遂令西臺御史蕭翼持梁元帝畫《山水圖》、大令書《般若心經》為餌,賺取以進。翼至越,舍於靜林坊客舍,著紗帽,大袖布衫,往謁辯才,且誑以原從師出家,遂留同處。乃取《山水圖》并《心經》以遺之。辯才曰:「此兩種料上方亦無之,去歲上出《蘭亭》模本,唯老僧知其偽,試將真蹟睨秀才,如何?」翼見之,佯為輕易,且云:「此亦模本爾。」辯才曰:「葉公好龍,見真龍而懾;以子方之,顧不虛也。」一日辯才持缽城中,攜翼以往。翼潛歸寺中,紿守房童子以和尚令取淨巾,遂竊《蘭亭》及《山水》、《心經》復回客舍,方易服報觀察使,至後亭召辯才,出詔示之。辯才驚駭,舉身仆他,久之方蘇。翼日即詣闕投進,上焚香授之,百僚稱賀。拜翼獻書侯,賜宅一區,錢幣有差。及賜辯才米千斛,二十萬錢。上於內殿學書,不捨書夜,既成,書以賜歐陽詢等。張彥遠《法書要錄》亦載。劉疏《嘉話》云:「《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智永所得,至大建中,獻之宣帝。隋平陳,因獻晉王,王不之寶,僧果從帝借拓,及登極,終不從索。果師死後,弟子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因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後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取得之。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後褚遂良請秘於昭陵。」又《南部新書》:「《蘭亭》者,武德四年歐陽詢就越詐求之,始入秦府。麻道至嵩教拓兩本,一送辯才,一王自收,嵩私拓一本。於時天下草創,秦王雖親萬機,《蘭亭》不離肘腋,及即位,學之不倦。至貞觀二十年,褚遂良請入昭陵,後得其模本耳。」《尚書故實》云:「太宗酷好法書,有大王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作一丈二尺為一軸。寶惜者獨《蘭亭》為最,置於座側,朝夕觀覽,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於昭陵。」歐陽《集古錄》:「世言真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亂,為溫韜所發,其所藏書,盡皆剔取其裝軸金玉而棄之,於是晉魏以來,諸賢墨跡復落人間。」李端叔《跋》云:「貞觀中,既得《蘭亭》,上命供奉官拓書,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各拓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而一時能書如歐、虞、薛輩人皆臨拓相尚,故《蘭亭》刻石流傳數多,當有數百,今所得,獨定州本為最。」滕章敏公元發嘗以語人云:「慶歷中,宋景文為定帥,有游士攜此石走四方,最後死於定武營妓家,伶人孟水清取以獻於京,愛而不敢有,留之公帑。自是《蘭亭》傳天下,此定本得石之始也。」至元豐中,薛師正為帥,始攜去。其長子別留膺本,上鑱損「湍流帶右天」五字為證,然其親友猶於薛氏得舊本也。大觀間,其次子嗣昌,始內之御府。胡羯之亂,不知所在。世人多誤寶鑱本為定武本。或云:「第五行有僧字,蓋是時拓本至多,惟此僧永所藏為真。」又云:「當其行間是僧權押縫,後權字磨滅,『曾不知老之將至』誤用僧字。」何子楚《跋語》云:「石晉之亂,契丹自中原輦寶貨圖書,至真定,德光死,漢祖起太原,遂棄此石於中山。至慶歷中,李學究者得之,秘不示人。韓忠獻守定武,力求之,乃埋石土中,別刻本以獻。李死,其子始摹以售人;後負官緡,宋景文為帥,出公帑代輸,取石匣藏庫中,非故舊莫得見之。熙寧中,薛師正為守,其子紹彭別刻本,易歸長安。大觀間,詔取石龕置於宣和殿。丙午與岐陽石鼓俱載以北。」又云:「定武初得刻於殺胡林,後置郡廨,薛至定,士大夫乞墨本者沓至,薛惡磨打有損,自刊別本,留譙樓下。多持此以售求者,蓋先後已二刻。薛之子紹彭私又摹刻,易元殺胡林本以歸。欲以自別,乃取殺胡林本『湍流帶右天』各劖一二筆,私以為記。」又謂:「定武本仰字如針眼,殊字如蟹爪,到字如丁形。」又云:「一本正肥,是唐古本。」語《蘭亭》者,不出此;今人多惑野史之言,不知最為謬。按《唐書》開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採訪處置使。至德三年改採訪為觀察處置,太宗時,焉得有觀察使?一謬也。又龍朔二年改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太宗時焉得有西臺御史?二謬也。《三藏記》云:「玄奘法師周遊西宇十有七年,唐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於宏福寺翻譯聖文,凡六百五十部,《心經》預焉。」右軍時焉得有《心經》?其謬三也。唐太宗一朝,文字最為詳備,所謂拜獻書侯與夫賜宅,及百寮稱賀等,不應史冊不載,其謬四也。《蘭亭》蓋是右軍適意書,他日別書之,終不及前,豈有白雲先生、天台子真、守殿神告等事?其謬五也。蕭翼為御史,焉得潛出關而朝野皆不知,至與僧為詩人?其謬六也。太宗開國之文君,不應賺脫一僧而取玩好,其謬七也。觀其詞有「賺取」、「睨秀才」,皆浙人語,必是會稽人撰此以神其事,不可不知也。
125
契丹用兵,步騎車帳,不從阡陌,東西一概而行,大帳前及東西兩面,差大首領三人,各率萬騎,分散遊奕,百十里外,交相巡邏,謂之欄子馬。戎主吹角為號,眾即頓舍,環繞穹廬,以近及遠,只折木梢屈之為三丫鋪,不設槍營塹柵之備,或聞人聲砍寨,皆不實也。每軍行聽鼓三伐,不問昏晝,一發便行。未逢大敵,不乘戰馬,俟敵近,即競乘之,所以戰蹄有力也。其用兵之術,成列而戰,休兵而乘之,多伏兵,斷糧道,互相舉火,饋餉自賚,退敗無恥,散而復聚。
126
《請盟錄》載女直用兵之法,戈為前行,號曰硬軍。人馬皆全甲,刃棓自副,弓矢在後,非在五十步內,不射;弓力不過七斗,箭鏃至六七寸,形如鑿,入不可出,人攜不過百枚。其法,什伍百皆有長,伍長擊柝,什長執旗,百長挾鼓,千人將則旗幟金鼓悉備。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死,伍長皆斬,百長戰死,什長皆斬。能同負戰沒之尸以歸者,則得其家資。凡將軍皆自執旗,眾視所向而趨之,白軍帥至步卒,皆自馭,無從者。軍行大會,使人獻策,主帥聽之,有中者為特獎其事。師還,又會,問有功者,隨高下與之金,人以為薄,復增之。
127
李白有《贈參寥子詩》云:「著論窮天人,千春秘麟閣。長揖不受官,拂衣歸林壑。」東坡所與交遊參寥,乃僧人也。
128
戰國有四公子,謂春申、平原、孟嘗、信陵。梁亦四公子。大通中,帝謙恭待士,忽有四人來,貌可七十,鶉衣躡履,入丹陽郡建康里,行乞經年,無人知。帝居同泰寺講佛經,僧瑳、永安、僧慥,通會妙旨,與之談論。四人同謁,二僧柱口。帝驚,召入儀賢殿,給湯沐。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問其姓名,一人曰姓𦋅音攜名闖琛去聲,一人曰姓𠣉音萬名傑音傑,一人姓䴰音贖名䵎音湍,一人曰姓仉音掌名𦛯音睹。合朝無識者,惟昭明太子識之。四人喜,揖昭明如舊交,目為四公子。
129
南朝有貢計館,在建康縣東二里洲子岸上,諸州府秀才選舉,皆憩此館。
130
六朝,自石頭東至運署,總二十四度,皆浮航往來。建康城外有朱雀航,即今之浮橋是也。今浙西臨流州縣,凡載行旅之舟,謂之航船,義或取此。
131
所之名見於六朝,永昌二年置犧所,又有錢所。天監中,有刻漏所。
132
《爾雅》曰:「山南曰陽,水南曰陰。」故華陰、山陰皆在山之北,淮陰、濟陰、江陰皆在水之南。
133
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陁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後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隋曰道場,唐曰寺,本朝則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總稱主首。而宣和三年禁稱主字,改曰管勾院門,同管勾院門事,供養主作知事,庵主作住持。至建炎初,避御名,並改曰住持。
134
班固才識不逮司馬遷遠甚,於《高祖紀》見之。《史記》第云:「高祖姓劉氏,母媼。」蓋司馬,漢臣,不敢斥其君名。班固為《漢書》,盡用司馬遷舊文,卻云:「高祖諱邦,字季。」意謂補其遺缺,不知害義。至於世系卻當推究,反不書,只於《贊略》曰:「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太公諱,合言之,亦從略,可見才識下於司馬矣。
135
東坡《黃州詞》云:「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蓋疑其非也。今江漢間言赤壁者五,漢陽、漢川、黃州、嘉魚、江夏,惟江夏合於史。漢陽之說,出於《荊州記》。漢川之說,蓋以赤壁草市,今其近處,亦有烏林。唐《漢陽圖經》云:「赤壁又名烏林,在㲼川縣西八十里,跨㲼南北㲼川即漢川。」據此二說,相去不遠。然曹操初敗赤壁,再敗烏林,赤壁烏林乃二地;今指一地二名,已失之。況曹操舟師,自江陵順流而下,周瑜自柴桑今江州,溯流而上,兩軍相遇於赤壁,則赤壁當臨大江。今臨嶂、漢川皆非臨江處。《通典》、《元和郡國志》皆嘗辨㲼川繆,則臨嶂繆亦可知。黃州出於《齊安拾遺》,以赤鼻山為赤壁見《水經》,以三江下口為夏口,以武昌華容鎮為曹操敗走華容,其說尤繆。蓋周瑜自柴桑至樊口,會劉備,與備進軍逆操,而後遇於赤壁,則赤壁當在樊口之上,今赤鼻止在鼻口對岸,何待進軍而後遇?又赤壁初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而後有烏林之敗,則赤壁當在江南岸,今赤壁乃在江北岸,亦非也。又曹操既敗,自華容道走保南郡,漢南郡,今江陵、華容、監利、石首、武昌,華容豈走南郡路?嘉魚之說,唐章懷太子注《東漢?劉表傳》云:「赤壁,山名也,今在鄂州蒲圻。」《通典》引《括地志》亦同。《元和郡縣志》則云:「赤壁山在蒲圻縣一二十里,北岸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唐蒲圻臨江,今析為嘉魚,故說者據之而指今石頭口為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而《嘉魚縣圖經》亦云:「此地無赤壁。」考之《水經》,則不然。《水經》云:「江水左源流至今巴陵之下。」云:「江水左逕至烏林。」江水東注,凡《水經》言左者,皆北岸,右者,皆南岸酈道元注云:「村居也,吳黃蓋敗魏武於烏林,即是處。」又云:「江水至今漢陽界。」云「江水左逕百人山南。」酈道元注云:「右逕赤壁山,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處。」據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餘里。《元和志》所指烏林,已與此合,而赤壁則不同。今漢陽百人山對岸大江中,有赤磯者在。《江夏縣境江圖》謂之赤圻,為江夏之說者曰:「此即道元所指也。曰磯、曰圻者,壁之誤耳。」嘗以為烏林、赤壁二戰相繼,烏林之捷,又自赤壁始,不應兩地懸絕如此。及觀《江表志》,赤壁敗後,黃蓋與操作詐降書,紿操以眾寡不敵。交鋒之日,蓋為前鋒,當因事變化,至戰日,蓋始用火攻之策,操敗走。如此,則二戰初不同日。方是時,操師八十萬,首尾相接二百里,不足訝。《水經》之言為然,《後漢紀》總書烏林赤壁,故後人指為一地。
URN: ctp:ws10099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