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六

《卷十六》[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廣東通志卷十六
3
學校志
4
學校之設,所以明人倫,敦實學夫,豈為衿佩子鞶、帨地哉我。
5
朝右文重道廣厲,師儒多士,捧誦聖祖仁皇帝,訓飭文漸,漬沐浴者。六十餘年,恭際皇上,丕承大統,雅化聿昭。
6
聖人追王至于五代。
7
聖諭廣訓,極于萬言,懸之學宫,木鐸鏗鍧,乃及遐宇,風聲所樹,瀕海之士,彬彬乎有鄒魯風矣!辟癰鐘鼔,豈得專響於前歟?大道之行也,三代之英,人各有志焉,志學校。
8
各府。直𨽻州附府下各卷倣此。
9
廣州府儒學在郡東南正南門內,少東。初,西城番市通衢,舊有 孔子廟,宋慶歴中,詔興學校,即廟為之,規制未備。皇祐二年,經畧使田瑜徙于郡東南隅。熙寧元年,經畧使張田展東城,復徙于國慶寺東,程師孟、蔣之竒相繼成之。紹聖三年,諸生以市廛非絃誦之地,請于知廣州章栥,又徙于城東南隅番山下,即今學也。熙寧四年,程師孟再任經畧使,始置學田以贍學徒。乾道三年,經畧使龔茂良建御書閣。淳熙四年,轉運使趙澣増創亭齋泮池。嘉定五年,教授許巨川,建觀徳亭于番山下。淳祐四年,經畧使方大琮改建飛閣,中塑聖賢燕居像位,旁列文行、忠信四齋,為番山書院,尋建本源堂于閣北。元至元十六年,學燬于兵,大成殿獨存,後宣慰副使吕恕、余璉重修大成殿,建明倫堂及兩廡。三十一年,提舉王獻、熊炎、教授陳黄裳、建養賢養䝉堂及倉廪祭器庫。延祐五年,監司卜天璋改創廟學及東西齋。泰定元年,憲使宻拉教授陳性存,復建雲章閣于堂北,元季復廢。明洪武初,征南將軍廖永忠重修廟學,闢射圃。宣徳元年,巡按御史金濓、左布政使張渙修建殿廡。正統三年,提學僉事彭琉闢鹽倉餘地,建廨宇、神廚、庫房及省牲所㑹饌堂。六年,巡按御史宋良暹復闢射圃,仍建觀徳亭。景泰五年,巡按御史楊進復闢鹽倉地,以廣學基。天順二年,知府李恕重建殿廡。三年,巡撫都御史馬昂創杏壇,燕居亭于番山北。七年,提學僉事胡榮重修廟學。成化三年,參政張瓚復闢前街直抵南門,㡬二百餘丈,徙射圃于學西,仍建觀徳亭。四年,知府吴中創櫺星門及左右廟垣,皆石之。八年,巡撫都御史韓雍重為修飾露臺角道,護以石欄。嘉靖十九年重修,徙敬一亭于番山。萬歴二十八年,教授董應舉請于督學副使袁茂英,重修殿廡亭閣,及啓聖、名宦、鄉賢諸祠,復學西侵地,建學舎廓射圃,闢城為正門,顔曰文明,南枕城濠,環繞如帶,率國朝順治十三年平藩尚可喜、靖藩耿繼茂、總督李 泰、巡撫李棲鳯、知府黎民貴等捐修。康熙十年,巡撫劉秉、權布政使徐坦、按察使佟養鉅、知府汪永瑞等重修,並建觀徳亭于射圃。雍正六年,布政使王士俊、鹽法道黃文煒公捐養廉銀八百兩,重修大成殿及東西兩廡,擴殿東地,改建明倫堂,舊明倫堂,易為崇聖祠,復修名宦、鄉賢射圃㦸門及周圍垣墻,又于學西地别闢一門,横過櫺星門直出,以便行人,布政使王士俊有碑記。
10
韶州府儒學在府治南通衢之東。宋景德三年,始建熙先聖廟。至和二年,知州胡牧始建學宫,寧七年,知州王之才廣而新之,建閣曰稽古。元祐七年,提刑李孝博奏置學田。元符元年,知州譚粹増置學田。紹興十年,權郡連州判官廖蘧修廟學。淳熙十四年,教授林震移稽古閣于明倫堂後。紹熙三年,知州汪大定修學,嘉定四年,教授張篪修大成殿。五年,知州張思忠大修學舎。淳祐六年,權學謝新賢教授湯露重創明倫堂。元大徳三年,總管張傑、曲江令程準重修學舎。至大二年,亷訪僉事張昕増置學田。延祐六年,路判田克終造祭器。至正二年,學正陳以道鑄爐。明洪武初,知府錢旭建復明倫堂。二十年,知府王世安復建大成殿。永樂二十三年,知府王琰修。正統二年,知府湛禮創齋房。天順六年,教授方玭建兩廡。八年,參政劉煒修補官書祭器。成化三年,知府陳爵貨居民房屋,改創學門,増創齋房。四年,同知方新修四齋推官余鐸造㑹饌堂。五年,知府蘇鞾重建大成殿。七年,修大成門明倫堂先賢祠。二十一年,知府詹兩易櫺,星門以石。𢎞治十三年,知府曾煥建泮宫坊。嘉靖元年,知府周叙新建大成殿㦸門明倫堂,併兩廡四齋號舎。六年,知府唐昇置學田射器書籍,通判黄豫建啓聖祠大成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萬歴十八年,知府陳竒謀修三十年文廟災,南韶道張徳明捐俸重建,知國朝康熙九年,知府劉世豸修併建復尊經閣。十年, 府馬元修濬泮池。十二年,重修明倫堂,及清復居民侵占射圃地。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知府黄文煒重修學宫,教授翁廷資建復祭器庫。
11
南雄府儒學在小東門外,宋慶歴間剏。治平二年,知州陳侁奉詔建。大觀二年,知州范處厚修。嘉泰中,知州劉篆重修。元至元十七年,總管楊益置學田。至正七年,通判孫三寶修崇文閣兩廡齋舎,尋燬于兵。二十一年,總管錢旭修。明洪武元年,知府李廷貴重修。十八年,知府左孟誠構明倫堂四齋。三十年,知府凌守誠徙射圃于西北。建文元年,知府文徳逺建大成殿。永樂十三年,知府陳賜、同知李汝舟、通判程規、推官王遜、教授彭朂,各捐俸修之。正統六年,提學僉事彭琉清復塘池,建號房公廨。七年,知府鄭述修。天順六年,知府姜約置樂器。成化十二年,知府江璞合兩學為一。𢎞治十七年,知府鄭炤、正徳二年,知府吴珍相繼修之。七年,知府張嵿復兩學于舊址工未畢,遷去。八年,知府李吉踵成之。 。國朝康熙十年,教授袁必得重修尊經閣知府陸世楷、教授袁必得重修觀頤堂、敬一亭、奎星閣。二十三年,知府黨居易重建名宦、鄉賢祠。四十三年,知府何勲、通判馮槐訓導關綖捐修。五十九年,知府范光曦、通判蕭元昇、知縣汪𢎞度及紳士等捐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六年,知府王鉽重建明倫堂東西齋所修大成殿兩廡
12
惠州府儒學在府治東南。宋淳熙二年,知州張孝賁始建學寳慶。三年,文學掾王胃建學,門于東南隅為亭,其上曰麗澤。淳祐二年,燬于火。元至元二十七年重建三十一年,亷訪僉事張處恭修之。泰定二年,教授劉為清修大成殿及明倫堂。天厯中,教授張廷實修㦸門教授石巖立進士題名記。明洪武八年,知府楊巴延布哈重建。永樂八年,知府龍淵修之。正統二年,提學彭琉始復學西故基,購地廣之。六年,知府鄭安始為尊經閣。景泰二年,知府滕康修櫺星門泮池。天順八年燬于火,知府李叔玉重建,規制偉備。𢎞治十年,僉事王相、知府涂疇修兩廡及㦸門。正徳元年,知府吕大川修饌堂號,舎作射圃,立觀徳亭。七年,知府梅吉易櫺星門以石。十年,知府陳祥闢故地于東南隅為門。嘉靖二年,知府蘇輔、顧遂相繼重葺。九年,易大成殿曰先師廟,始建啓聖祠。十一年,知府蔣塗建敬一亭,并重修學宫。四十五年,知府姚良弼修廟學。萬厯五年,吳、晉置聖廟祭器。二十五年,知府程有守重建啓聖祠、明倫堂,尊經閣名宦、鄉賢二祠,修飭聖殿及櫺星門。崇禎八年,知府周世盛修。十一年,知府梁招孟重修。十國朝,順治初,知府林崇孚、教授何調元捐修康熙二 年,督學陳肇昌分巡道陳其政訓導,衞金章捐修。二十二年,知府李甲聲修名宦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潮州府儒學在府治東北隅,舊在西郊。宋咸平間徙城南,慶、厯間立于東江之湄,元祐四年遷湖山之麓。七年,又徙州之東南隅。建炎二年,即神霄宫為學。紹興十一年,知府徐璋卜州治東北,凡五遷,至是始定。二十一年,知州張元振建前中門,上為御書閣及講堂。淳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創六齋。慶元四年,知州林㟽増置二齋。元至元二十一年,總管丁聚建講堂齋舎。至順三年,總管王元恭甃石為泮池教授,鄭暉易櫺星門,以石明因之。正統三年,知府王源修大成殿兩廡。天順七年,知府陳暄修明倫堂,作儀門及東、西四齋。𢎞治六年,知府周鵬置學前地,建舎八十間。嘉靖九年,知府丘其仁建敬一亭闢櫺星門前民地而廣之。十五年,知府鄭宗古重建明倫堂四齋。二十一年,同知王貴修號舎。二十六年,知府郭春震修葺。三十二年,遭颶風,知府陳敘重豎㦸門。三十四年,知府黎遵訓重豎卧碑。三十六年,知府陸祐修飾學舎頺壊,重拓射圃于學之陽。萬歴十三年,知府郭子章重建明倫堂并兩廡。十五年,兵道盧仲佃廢明倫堂後觀頤堂,建尊經閣。二十一年,知府徐一唯改修明倫棟梁。二十六年,兵備道任可容、知府胡喬岱復建觀頤堂為養賢堂,移尊經閣,建于聖殿之右,并重建聖殿,卧碑在明倫堂左。未幾,射堂傾頺兵備道。張堯平截池入院,建樓改射堂西向,仍置號舎神器庫三間,在聖廟右宰牲所一間,在廟右教授廨一所。在聖廟右訓導廨二所,一在明倫堂左,一在聖廟右。天啓間,知府樊王家修葺。崇禎間,知府劉國柱重建儀門。國朝順治間,知府王廷獻、吴穎相繼重修。十八年,饒鎭吳六竒捐貲重建明倫堂及門廡、名宦、鄉賢二祠。康熙初,巡道魏執中,知府吴穎重建明倫堂及門廡,并名宦、鄉賢二祠。十八年,知府林杭學捐俸重修文廟,建啓聖祠。雍正元年,改為崇聖祠
13
肇慶府儒學在城東一里,舊在舊縣治東七十步,宋崇寧初遷,今所知府毛衍,經始歴林景章、張漸,兩守成之。紹興間,知府李麟、鄭起沃増創元季修葺,後燬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府步從信鼎建宣徳間,知府王罃撤而新之。天順初,西寇流刦兩據學宫,知府黄瑜奏遷於城中東倉地。成化間,知府李璲改學,門甃泮槁。𢎞治間,知府黄琥、重修通判李敏立射圃。正徳元年,知府黄顒修大成殿及廚庫。十二年,通判吕洋修明倫堂。嘉靖六年,總制兩廣新建伯王守仁飭其堂齋。十年,易大成殿日,先師廟建啓聖祠敬一亭。十一年,巡按御史吴麟、知府錢鐸,復遷今所市民地以廣之,殿廡堂舎具備。十二年,都御史吴桂芳建尊經閣。隆慶三年,同知郭文通鑿廟之左為明倫堂。萬歴九年,知府王泮買民居開學門,臨大江,護以石欄,接東西街樹坊。四十四年,廟學圮于洪水,知府鄭一麟重修。十八年,制府劉繼文、憲副王泮、黄時雨,捐俸築髙聖殿。二十七年,督府戴燿分巡,李開芳重修。三十一年,知府陳濓復買民地闢圍墻,遷起鳯、騰蛟二坊于街外石欄頺●,總督周嘉謨重修廟,左為明倫堂,為四齋:東曰居仁、曰立禮西,曰由義、曰廣智。前儀門列號房。又前為儒學門堂,後為講堂,即教授,署東西為訓導署。四十二年,改建尊經閣于明倫堂後,而以廟後舊址為啓聖祠,東名宦西鄉。賢敬一亭在後山頂,甃以石,周以墻。總督張鳴岡、知府戴熺建、知府陳謨修。崇禎五年,知縣陸鏊重修。明末兵,燬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府楊萬春倡率紳士修復。康熙六年,推官吳百朋、教授姚士裘重修。八年,颶風復圮毀。十一年,兩廣總督金光祖廣肇、南韶道任埈、知府史樹駿、同知韓世琳、通判董敔捐修。五十七年,知府宋志益捐置學廨。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14
高州府儒學在府治東隅,明洪武初,知府沈竒建、同知岳福重修,景泰間,知府何盛復葺之,成化元年,學廢于賊。七年,副使孔鏞平賊,重修廟堂齋舎。正徳四年,知府陳腆、八年,知府陳嘉表、嘉靖元年知府莊科。二十二年,知府歐陽烈相繼重修。崇禎十年,知府姚繼舜捐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巡按趙之麟、守道劉繼昌、知府蕭嘉熙捐俸鼎建、重新。康熙六年,知府熊啓印。七年,知府蔣應泰、教授黄夢賚繼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府張兆鳯捐修兩廡
15
廉州府儒學在府治南門內,舊在城東,後遷南門外。元總管程逖復遷舊址。元末燬于火。明洪武二年重建。成化八年,僉事林錦修。十年,知縣劉烜造樂器。嘉靖十七年,知府張岳改建于南門內𤣥妙觀,并造樂器。十八年,知縣陳健于學,左建號舎二十間。二十年署印提舉。王宗濬建坊于櫺星門右,扁曰聖門。二十六年,知府胡鰲造兩廡神龕,修殿廡門。三十三年,知府何御修樂器,置書籍,建庫于明倫堂後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府徐化民倡修。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棟捐修泮池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兩廡名宦、鄉賢祠明倫堂。六十年,知府徐成棟捐建尊經閣啓聖祠。雍正元年,改為崇聖祠。
16
雷州府儒學在郡西。宋慶歴四年,建于城外西湖之東。嘉祐八年,知府林昆修。靖康元年,知府李域遷于天寧寺西。紹興十年,知府胡宗道復徙于寺西北。乾道六年,知府戴之邵遷于今所。淳熙四年,知府李茅新堂齋設長諭分教。嘉泰四年,知府李皎重修,知府徐應龍、鄭溫建雲章閣。嘉定四年,知府鄭公明、教授鄭煬修。寳慶二年,知府陳大紀、同知曹宏殳修殿及閣元。延祐六年,廉訪使布達實哩、李元仲展池,改建尊經閣于堂之後。至正七年,亷訪使梁充中經歴樊益,峻拓而廣之。明洪武三年,同知徐麒孫修葺。二十三年,通判李彥誠、訓導黄希寅増修廟及兩廡,鑿泮池,建射圃。永樂五年,教授甘摯言于御史周達,率士捐俸廩拓地改建。正統間,提學僉事彭琉重修號舎。成化二年,郡守黄瑜、推官秦鍾建㦸門及櫺星門,皆易柱以石。二十年,知府魏瀚建雲章閣,扁曰聚奎堂,𢎞治改元,知府鄭璩、同知劉彬重修廟廡。九年,知府陳嘉禮修明倫堂及四齋。正徳十年,知府王秉良増立左右坊。嘉靖二年,知府王行可重建齋堂,創啓聖祠敬一箴,亭遷射圃於南。十六年,知府洪富、推官徐逵建兩廡,㦸門四齋舎宇,闢學前路。三十三年,知府羅一鸑重修明倫堂。崇禎九年,知府朱敬衡重建明倫堂,修聖宫及東西兩廡,殿前豎牌坊一座。 。國朝康熙四年,知府陳允忠重修學宫聖殿、明倫堂兩廡。八年,知府吴盛藻捐修㦸門教授汪澄清捐創廨宇,在啟聖祠之左。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三年,署雷州府事,瓊州府同知來銑捐修大成殿、崇聖祠兩廡明倫堂
17
瓊州府儒學在郡城內東南,宋慶歴間,遷郡始建,即今學址後郡守宋守之,建尊儒亭,躬自講授,置學田以贍生徒。紹興末,始置學宫,淳熙帥守韓璧修明倫堂。慶元間,通守劉漢修廟像祭器,嘉定間葺。咸淳間,教授蔣科重建御書閣,元増,置學宫。至大二年,重建大成殿,值至正間盗起,燬學宫。明洪武三年,知府宋希顔就舊址創造。七年,拓城指揮桑昭,以其東西營地入學廚庫堂舎,以次興築,立卧碑造祭器。建文二年,知府王伯正造講堂,宣徳初,通判吴正重建正徳間同知楊啓増置號房。成化初,副使曹輔置祭爵。五年,知府秦浩建書樓於明倫堂後,改建櫺星門。七年,副使涂棐闢射圃,立饌堂倉庫、範銅祭器。十三年,知府蔣琪重建大成殿兩廡,復遷號房於明倫堂左。二十二年,僉事陳英於學後開劍池,累土為三元峯,以鎭其後。𢎞治初,英以副使再任,建兩廡㦸門,増置號舎十年,督學宋端儀建仰,止祠于儀門東,知府石璧増擴之。正徳初,知府方向復建號舎四十間,嘉靖十年,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建敬一亭,刻箴文七通于石,創啓聖祠。三十四年,知府張子𢎞重修。萬歴七年,知府唐可封因櫺星門,去城咫尺,乃徙城逺之外,築土屏上,置雙龍首,開鑿泮池於前,改建大門於左,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移三元峯碑於鴈塔峰上。三十四年,署府雷州推官髙維岳重建明倫堂,創文㑹館於文廟之右。三十六年,知府倪涷重修廟廡及門垣。三十九年,知府翁汝遇去泮池中,橋砌左右道。四十二年,署府推官危純中、重建尊經閣,知府謝繼科踵而成之。 國朝康熙六年,分巡學道馬逢臯倡捐,重修文廟殿廡衙齋十年,颶風摧毁,分巡學道王廷伊、協同知府牛天宿、同知劉永清、教授朱子虛捐修。三十七年,副使成愼泰更新大成殿及兩廡㦸門。四十年,知府賈棠造啓聖宫明倫堂。五十一年,副使申大成修泮池,創建拱橋于上,周以石欄、移櫺、星門,並照墻,各展十數。武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18
羅,定州儒學在城外,舊在開陽鄉,元大徳八年,知縣陳澤徙於州治南三里,明初,知縣晉善重修,正統六年,縣丞魏瑶増修。景泰三年,周剛徙城內。成化十九年,林昆建㦸門。正徳二年,知縣翟觀徙於縣署之右。嘉靖十六年,鄭復易民居為師生舎。四十一年,秦紹益復移建城外舊址。萬歴五年,改羅定州學 。國朝順治四年,署兵憲李士璉重建。十五年,知州胡獻珍更換正棟,増設門屏,修造兩廡,㦸門開濬泮池,建櫺星門。十八年,學正梁晨棟訓導黄河源,捐倡鼎,建殿廡祠宇。康熙十二年,知州李丹捐建明倫堂。五十五年,知州王國棟倡建,雍正元年,改啟聖祠為崇聖祠
19
連州儒學在列秀亭右,舊在城內東南隅。宋崇寧中,遷聨璧坊,政和中遷東園。乾道八年,知州陳曄復遷東南隅。端平二年,知州留元長遷列秀亭右。明洪武三年,遷巾峯山下,尋廢。十四年,建于四角塘。二十一年,同知劉本和復遷列秀亭舊址。景泰五年,知州蔡瑛修。𢎞治五年,知州廖輔修。正徳三年,知州張書鯉修。嘉靖五年,知府何士鰲建敬一亭㦸門。十五年,判官余勉學修學宫。萬歴中,知州張聨奎、葉肇梓相繼増飭。萬歴十三年知州時,一、新修儒學門在啓聖祠南,其東為射圃堂,而為學正廨,又西為兩訓導廨 國朝學仍舊址。順治十二年,知州竇必勝、王彦賔復修康熙十年櫺星門及泮池橋亭圮,毀知州李蕡,以次修復。十三年,同知劉炳修敬一亭,建養氣齋。二十四年,知州安達里修葺改樹前門。三十九年,署州事王永烈易㦸門木柵以甎石。四十一年,知州王濟民開泮池。六十年,知州馬槐修㦸門,易以石。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攝事知州孫燾重建學宫教諭,陳王猷督修
20
各州縣
21
南海縣儒學在郡西南隅,始附于郡學西廡。宋嘉定三年,知縣宋鈞建于縣東六十步,經畧使陳峴増買學田四十餘頃。淳祐四年,經畧使方大琮捐資改建廟學,宋季燬于火。元至元三十年,復徙建城西髙桂坊。明洪武三年,詔興學校,乃増飾之。二十二年,訓導張立以廟學湫隘,請于御史王驥,闢東北民房以廣之,始創饌堂。二十六年,教諭唐善同復請于巡按御史朱希文,展華子巷西南民居,改門南向。永樂七年,教授盧昌重新之。正統八年,提學僉事彭琉建大成殿,復拓學後地,創尊經閣及東西號舎。景泰三年,副使韓雍以鹽倉街隙地易學,東民房増建之。天順元年,巡按御史徐瑄始鑿泮池,跨以石梁,護以石欄。成化十年,知府吳中易櫺星門柱以石。八年,巡撫都御史韓雍重修。正徳元年知縣楊純重修。嘉靖六年,提學副使歐陽鐸建聚奎樓于左,屏墻于前。嘉靖三十年,提學副使張希舉易民居,改遷學門之南。萬歴中,知縣蔣汝瑚、黄琰相繼修之。萬歴三十四年,知縣劉廷元請于提學副使朱夑元釐復侵地捐金,重建名宦、鄉賢二祠于清獻祠後,建敬一亭于尊經閣前學。左原有青雲路久為居民侵沒,崇禎七年,知縣黄熙印教諭陳邦奎,請于提學曽化龍修復舊址。年國朝順治初,學宫左右多為旗兵所居,康熙二十二 ,參議蔣伊倡議捐貲,稍拓其地,巡撫李士正、學道于覺世、僉事韓作棟、知縣郭爾戺、教諭陳天柱、訓導郭凌霄各捐俸有差。重修學宫,但內地湫隘,前門迫窄,其故址未能盡復。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縣劉庶捐修并建復聚魁樓。八年,劉庶捐資,改建崇聖祠
22
番禺縣儒學在郡東門內,初附郡庠西廡。宋淳祐元年,知縣諸葛珏建于縣東南五里,前俯大江,後提學李鑑攝帥事,捐贍軍田四百畝以助養士,經畧使方大琮臨流築浴沂亭,為士子游息之所,後燬。元至元三十年,暫附南海學。明洪武三年,知縣吴中建于郡東城外。十三年,展東城學,遂在城內,即今學所。二十五年,知縣髙鸞、教諭張敬増修之,闢射圃于學,右建先賢祠于㦸門左。永樂二十一年,主簿奚琳重建明倫堂。正統十二年,按察使黄翰重建尊經閣及號舎。成化四年,知府吳中易櫺,星門以石。八年,都御史韓雍重修廟學及光風、霽月亭。𢎞治六年,左布政使馮俊増修。十五年,知縣趙繼宗撤而新之。萬歴二十四年,知縣蔣之秀重修,知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蔣如松修葺。康熙二十三年, 縣李文浩重修大成殿,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23
順德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宣化街。明景泰三年,知縣周亶建,皆以茅茨。六年,知縣崔瑀始瓦之。天順四年,知縣李先建兩齋饌堂,以及倉庫庖湢。成化元年,知縣錢溥始建奎文閣,立卧碑,甃泮池,名饌堂曰觀頤。其後知縣呉世騰建號舎八十兩廡,亦重建焉。𢎞治間,知縣吳廷舉建㦸門及齋範祭器。正徳間,御史袁仕命、曾憲易櫺星門,以石莊科修明倫堂。於是廷舉來為布政使,撤奎文閣之朽腐。而新之邱道隆修觀頤堂麗澤亭,増號舎至一百三十。嘉靖二年,提學副使歐陽鐸毀淫祠以修西廡。五年,知縣林應聰徙建射圃。四十三年,知縣李有則重修廟學。隆慶六年,知縣胡友信闢泮池。萬歴十一年,知縣葉初春大修學廟、射圃,原在奎文閣東,今遷梯雲山麓廡。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尹與教諭余鼎藩重修堂 。三十二年,知縣徐勍捐修並置祭器。四十五年,知縣何玉度倡修尊經閣,經置木石,築包臺,值去官。六十年,署縣理猺同知樓儼倡修學宫工,乃竣,併建麗澤堂。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四年,知縣陳鴻熙捐修大成殿。七年,知縣柴瑋捐修學宫,東莞縣儒學在東城外,舊在縣東南二里許,宋淳熙間,知縣王中行遷于今所。開禧二年,知縣劉棠移建大成殿于學右。嘉熙三年,知縣許巨川建經史閣。淳祐元年,知縣趙善郮修大成殿。元至元二十八年,邑士黎友龍重建經史閣大徳。五年,廉訪使趙興祖檄縣彭振重修。明洪武三年,詔興學校。五年,知縣詹朂徹廟廡堂舎而重建之。洪熙元年,知縣李正重加修葺。正統四年,通判王玘重建講堂。六年,知縣王尚㻞修殿廡,闢射圃,修觀徳亭及書樓號,舎浚泮池,建致逺亭。天順七年,知縣吳中重修。成化二年,知縣范彦理重修廟學。正徳十三年數諭鄒珠重建明倫堂,仰髙亭。十三年,訓導方輅建東、西齋。十五年教諭劉蘭建儀門及倉庫。嘉靖四年,知縣李性闢射圃亭於明倫堂東北。二十八年,知縣孫學古重修廟建敬一箴亭。四十年,訓導周藎臣建尊經閣。四十一年,知縣喬誥復修啓聖祠東西廡泮橋學門萬歴。二十八年,知縣翁汝遇以民居衝射形家所忌,築垣于廟學之南以障之。崇禎八年,知縣汪運光重修建復,教諭廨土地祠 。國朝順治十二年,邑人蔡元眞重修明先聖先賢木主。康熙十九年,知縣裘孔武捐修兩廡, 倫堂。二十八年,知縣郭文炳捐修㦸門櫺星門,重建啟聖祠。雍正元年,改為崇聖祠。七年,知縣周天成捐資重修正殿明倫堂㦸、門櫺、星門、名宦、鄉賢諸祠
24
從化縣儒學在縣左。明𢎞治七年,知縣劉𢎞初創先師廟。十三年,知縣林晏建兩廡。十六年,教諭羅懋建明倫堂。正徳。九年,知縣劉鐸建櫺星門。嘉靖元年,提學副使魏校建堂齋尊經閣。二年,知縣傅舉修廟,創號含省牲所。二十四年,知縣鄭景昂、教諭傅陽明改建廟廡。三十年,知縣吕天恩建㦸門。三十六年,知縣曹濬始成之。四十三年,知縣陳豫章重修。四十五年,知縣周大柱建啟聖祠于講徳堂,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萬歴十二年,教諭殷輅増建旁齋。四十八年,教諭馮應龍重修。崇禎二年,知縣雷恒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劉朝祚重修。五十七年,署縣蕭大成建二坊于櫺星門外。雍正元年,改啟聖祠為崇聖祠。龍門縣儒學。在縣治西南,明𢎞治九年始建。嘉靖十二年,知縣吳宗元建敬一箴,亭啓聖祠,嵗久傾圯。正國朝康熙五年,知縣楊熚捐修雍, 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25
新寧縣儒學在縣治東,明𢎞治十一年建。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臣始修敬一亭,建啓聖祠及闢射圃于東康。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鄭滋、教諭余鼎藩倡修學宫。 熙二十四年,知縣張殿珠、教諭馮五姿訓導林垐倡捐重修。雍正元年,改啟聖祠為崇聖祠
26
增城縣儒學在縣治北鶴子峯下。宋開禧中,建于城,西北登髙峯,下初建四齋,後合為二,嘉定二年復析之,以博文、果行、存忠、履信名焉,後燬于兵。元至順三年,縣尹左祥徙建城西沖霄門外面鳯凰臺,元季復燬。明洪武三年,知縣吉添禮建于舊址,後燬于賊。永樂中,知縣董友成、黎顯相繼修復。宣徳三年,知縣蔣謙重修。正統三年,僉事彭琉知縣諶詢重修。成化二年,左參政張瓚建堂殿齋廡,塑聖賢像甃池,以石橋跨之,規制漸備。嘉靖初,知縣朱道瀾重修。七年,知縣文章建立啟聖祠,増號舎于學左。萬歴三年,知縣王良心重修,嵗久傾塌。四十七年,知縣謝士章即故址重建。天啓四年,知縣錢忠愛建魁樓于學左。崇禎十年,知縣陸清流遷,建明倫堂於廟左,後為教諭,廨西為訓導廨。康國朝順治十二年,屏墻傾圮,訓導王徳新捐俸建復 。 熙二年,知縣徐鳯來重修學宫。二十七年,訓導王啓宏捐置兩廡牌位。四十八年,知縣沈澄復修學宫,建照墻砌泮橋。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縣周天成捐建聖域賢闗牌坊
27
香山縣儒學在城東隅,宋紹興二十六年,始建于縣東蓮峰麓。淳祐四年,主簿宋之望徙建縣,西南濱于濠。元泰定三年,縣尹左祥改徙蓮峯舊址,元季毀于兵燹。明洪武三年,詔興學校縣丞沖敬重建,正統元年,僉事彭琉修之。正徳十六年,教諭顔階别建講堂。嘉靖元年,御史涂敬建公廨于講堂之北,環列學舎。七年,提學副使蕭鳴鳯檄知縣林士元、拓講堂析豐盈倉虛地遷建焉。二十六年,知縣鄧遷修葺萬歴。三十三年,知縣王好善申請提學朱夑。元遷復蓮峯舊址,未竣,知縣羅繼宗捐俸成之。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署知縣陳廷綸以埠租修葺。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28
新㑹縣儒學在縣治東北宣化坊。宋慶歴中,始建元因之。後毀于兵,惟存櫺、星門、石柱六明。洪武三年,知縣吳拳、署學儒士吳汝梅建于故址。十八年,開拓城垣,主簿傅霖徙前百餘步,眂舊址稍南。宣徳八年,知縣林廷芳修。正統二年,提學彭琉増修。天順二年,知縣陶魯復新之。𢎞治十七年,提學副使潘府剏道、源亭,知縣沈章、羅僑、徐乾相繼修之。嘉靖元年,僉事陳剛祝品加飭。八年,颶風折櫺星門及牌坊僉事莫相樹之。十一年,知縣張文鳯建敬一箴亭,創啓聖祠。十二年,僉事朱道瀾修號舎講堂。十九年,僉事李文鳯創尊經閣,泮池步雲浴沂三橋及泮宫坊。萬歴十二年,知縣袁奎建文昌閣于學宫左。二十五年,知縣周道行重修聖殿明倫堂及兩廡兩齋,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二十七年,署縣推官陳基、虞修櫺星門及左、右橋。三十六年,知縣王命璿教諭賴彩移左右橋于東角,上曰化龍橋。崇禎十五年,巡按栁寅東捐俸重修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劉象震重建啓聖祠。十六年,教諭姚士裘重修。康熙二十年,教諭吳孟璘重修訓導蕭煒光捐建學署。雍正元年,改啟聖祠為崇聖祠
29
三水縣儒學在縣治東鳯凰坑。明嘉靖六年,知縣程儒建。八年,知縣汪克思修。三十三年,知縣周文燫重修。萬歴二十六年,知縣髙瀛重修天啓。四年,知縣陳素養改泮池于櫺星門內,又于門外髙築照墻。崇禎二年,知縣沈起蛟修㦸門,又于泮池左開一門,曰龍門,嵗久傾圮。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府黎民貴捐修㦸門。康熙九年,知縣蘇嵋、訓導陳大覿,重修殿廡及櫺,星門、聖域、賢闗二坊,㦸門名宦鄉賢明倫堂啓聖祠。二十四年,知縣王永名捐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30
清遠縣儒學在北門外。宋淳祐四年,知縣楊觀建于邑,治東南,元季燬。明洪武三年,詔興學校知縣李鐸、教諭岑恕于故址創建。三十一年,知縣華子厚新之。宣徳六年,燬于西寇。次年,知縣陳性初重建殿堂齋廡及門。正統六年,提學僉事彭琉闢學基,増號舎。十二年,訓導歐陽本徙射圃于城西南。景泰三年,縣丞駱雍改建明倫堂。成化十六年,知縣黄諒修之。嘉靖三年,缺 ,恩具奏改遷提學副使歐陽鐸遷建于北門城外瑞峰寺故址。四年,知縣洪子誠重修。十八年,兵備僉事李文鳯建號舎。二十三年,僉事何元述遷宋舊地,其講堂則在城內北隅通衢之東。隆慶五年,知縣鄧文學移聖殿向巽峰。萬歴二十四年,守道鄭人逵建啓聖祠。明季兵燹,明倫堂祠舎相次傾圯址。國朝康熙四年,知縣劉堯枝教諭黄許爃卜舊衛,故 遷建。五年,工竣。九年,知縣馮臯疆修整垣墻。二十二年,知縣劉士驥捐修殿宇。二十三年,訓導李滉協修。五十九年,邑人捐建遷復瑞峯舊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31
新安縣儒學在東門外,明萬歴元年,知縣吴大訓始建其教諭訓導,署搆于城內。二十三年,知縣喻燭、教諭施孔儉改建于城南,知縣李汝祥相繼成之,規制比舊加備。崇禎十五年,知縣周希曜以形勝弗善,建復于東門之外,請國朝康熙十年颶風大作,廟宇傾塌,知縣李可成、申 修復訓導,凌相旌相繼修葺。二十二年,教諭黄衮裳重新土地,祠偏廂書樓,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32
花縣儒學在縣治東殿。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王永名創建聖、 兩廡,㦸門、泮池櫺、星門、照墻及啓聖祠、名宦、鄉賢兩祠,文昌祠教官住宅,規模詳備。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33
右廣州府:
34
曲江縣儒學在城西。宋紹興初,建於城東南隅大鑒寺之左,元延祐中燬,至和元年重建。明洪武初,知縣謝任毅修。天順七年,參議王英重修。𢎞治十三年,知府蔣欽遷於府治之東文廟兩廡,㦸門泮池俱備。同知李純建櫺星門重修。明倫堂通判黄豫建啓聖祠,知府符錫建兩齋,號「舎敬一亭」。在明倫堂後,祭器庫學倉在文廟東。隆慶三年,知府李渭遷筆峯之麓。萬歴八年,知府周嘉謨遷于通濟倉故址。崇禎八年,知縣潘復敏重建敬一亭及射圃馬。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凌作聖重修。康熙十年,知府 元捐、修㦸門教諭莫松齡捐建學署于聚奎堂廢址。二十二年,知縣秦熙祚重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六年,知縣蔡書紳捐修崇聖祠及明倫堂
35
樂昌縣儒學在縣治東一里許,舊在西門外臨河,宋淳熙十五年,知縣曾造遷建于東城外拱秀坊,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縣丞李鳯重建,永樂十四年,知縣史彬、正徳七年,知縣曹徳懋相繼修葺。十三年,副使王大用因大征駐縣知縣李増,始遷于城北門內城隍廟舊址,増置民地,撤而新之。嘉靖二十六年,知府陳大綸改遷于城外舊地。隆慶五年,知府李渭置學田萬歴八年,知縣張祖炳遷子南灣,崇禎十五年,知縣羅銘鼎重修㦸。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縣任衡重修大殿及明倫堂, 門前建兩坊,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仁化縣儒學在縣治西,宋嘉定二年始創,後燬於宼,改建於縣治東。淳祐元年,縣丞鄭軫徙舊所。元延祐六年,亷訪張世榮置學田。至正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何初重建,永樂四年,知縣宋忠修。嘉靖六年,知縣于祥重修先師廟、明倫堂兩齋及射圃。十一年,建敬一亭于廟東,啓聖祠于廟西。二十五年,知府陳大綸増置學田萬歴。十二年,知縣翁大賓重建名宦鄉賢祠。國朝順治八年,知縣王士竒重修。康熙八年,知縣熊惟祺捐俸,倡建通判池鳯翼、知縣應瑞,相繼重修,又十五年,知縣佟逢年、李夢鸞,後先修復,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36
乳源縣儒學在縣治東門外,宋乾道三年始建。淳熙十四年,寇燬知縣,曾造復建。元至正十二年又燬。明洪武元年,知縣張安仁復創殿廡齋堂,立射圃于學東。永樂十二年,教諭廖彤修。天順元年,知縣李鑑重修。成化元年,知縣陳綬建櫺星門㑹饌堂。正徳元年,知縣李溥重建齋廡。正徳七年,知縣楊英重建明倫堂。嘉靖五年,知縣陳榮柱櫺星門,以石、建兩齋,増號舎。十一年,知縣何澄建啓聖祠敬一亭。隆慶三年,知縣洪淇建育賢坊。萬歴九年,知縣羅元勲重修泮池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裘秉鈁教諭龎瑋,遷建于登雲坊之左。康熙四十九年,邑紳士復遷于東門外學宫,東南西,皆為民所占。至六十年,知縣蘇璜教諭勞仁。始清復學地捐,建明倫堂兩廡及櫺星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37
翁源,縣儒學在縣治東,舊在縣北髙嶺下二里。元至元十五年,縣并入曲江,學廢,大徳三年復建。延祐六年,縣復,并入曲江,學廢。明洪武元年復置縣。知縣田裕即舊基建學宫。十四年寇燬。二十五年,知縣夏應誠教諭林株,遷於今所。正統元年始建大成殿。天順五年建明倫堂。八年,知縣陶鼎、教諭林永齡建大成門開泮池。𢎞治十六年,知縣顧節修大成殿。嘉靖五年,知縣容九經修㦸門,建號舎。十五年,知縣蕭質建啓聖祠于明倫堂西敬一亭于儀門東北,㑹饌堂在東,齋左射圃在東門外。其名宦祠在學左,鄉賢祠在學右。萬歴十三年,知縣陳文熙建文昌祠。崇禎十二年,文昌祠圮,知縣朱景運復建文廟,嵗久浸圮。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翟延祺訓導賴新科重修。二十八年,教諭黎士瓊訓導黎士,望改建儀門及文昌閣三台坊。三十五年,監生袁澤捐鑄鐵鼎一座。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知縣徐軒集邑士捐修。
38
英徳縣儒學在城外西偏,宋慶歴間,郡守王仲達建於大慶山,元末兵燬。明洪武七年,縣丞王義建。永樂四年,知縣熊友信重建。天順三年,燬于寇。成化五年,遷西門城外按察,分司舊基。𢎞治六年,兵備僉事袁慶祥復遷於大慶山。正徳八年,知縣黄天錫修。嘉靖三年,教諭蘇木以大慶山荒僻,議以布政舊分司及正陽驛地改遷,不果。嘉靖五年,提學副使歐陽鐸始建之。十八年,知府符錫増修射圃,㑹講堂。三十二年,知縣諶廷詔修萬歴。十七年,知縣蘇大用重修名宦鄉賢祠。四十三年,知縣丁任明即㑹英書院遷建學宫,即今址并建文昌閣。康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楊柱臣署教諭,張進箴重修。 熙五年,明倫堂圮,知縣賈光烈、訓導邱有璿重修。十年,訓導邱有璿重修樂育堂。十二年,知縣張斗修青雲路。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右韶州府。
39
保昌縣儒學在府學西南。宋淳祐元年,知縣汪應午自光孝寺東改遷于此。十二年,知縣趙崇徊撤而新之。元至元十六年,教諭譚瑩修。元季兵燬,惟文廟獨存。明洪武三年,知縣方仲容創兩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永樂十一年,知府宋玒。十五年,通判程窺,十九年,知縣徐子善相繼修之。正統六年,提學僉事彭琉按復侵塘,建號房饌堂。十一年,知府鄭述建明倫堂兩齋。成化十二年,知府江璞遷府學右正徳。七年,知府張嵿遷故地。嘉靖十年更正廟號。二十三年,知府李而進、周南修。三十一年,提學副使張希舉、知府王宏重修。四十一年,知縣楊士中遷泮池于櫺星門外。四十三年,知府歐陽念重修。萬歴四十三年,知縣翟鑑重修。四十五年,知縣姚一瀚重修。昌,國朝康熙八年,訓導鄭遜重修明倫堂敬一亭,建文 宫。九年,知縣馬文繡、訓導鄭遜捐建啓聖祠。十七年,知縣陳旭修正殿。二十年,知縣余一鐸復修大成殿。四十四年,知縣毛徳琦重修。四十九年,知縣李䕫龍修復泮池㦸門,展擴照墻。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知府王鉽、知縣吳錡偕紳士捐修學宫
40
始興縣儒學在縣治東。宋嘉定間,建元、至元間建于郭頭,天歴間遷于縣西。元季兵燬。明洪武二十四年,知縣顔孝先教諭汪士搏。重建。正統元年,知縣翟琳修。二年,提學僉事彭琉塞前後路。七年,知縣韋義増號舎。景泰四年,知縣歐琳修堂齋。天順三年,知縣苗實修殿廡。成化二年,知府江璞修。𢎞治十年,知縣夏舜重修。嘉靖五年,知縣髙輔廓而新之。萬歴三十九年,知縣楊大潤遷建今所。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于大猷捐修學宫。二十一年,知縣鮑復顯重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教諭陳東海修葺文廟。五年,知府王鉽、知縣楊于位捐修
41
右南雄府。
42
歸善縣儒學在白鶴峯之東南。元泰定元年,惠州路同知按達拉始建學,後署郡學事,郡博士黄光祖徙建今所,元季復遭兵燹,明洪武二年,知縣木寅權以豐湖書院,令諸生習業具中。三年寅,即今學基建殿堂齋廡,後圮。十七年,署學事訓導黄復奎重建宣徳四年,知縣李文修之。正統十四年,知縣徐琦建尊經閣。景泰七年,知府段鑑、知縣李寛復修成化。五年,參議王英、提學僉事胡榮,檄推官龍臯修殿廡堂齋,知府吳繹思改學門,修㦸門及廨舎甃垣而飭之。嘉靖五年,知府顧遂、知縣黄琳重建易櫺星門以石。十一年,教諭黄暉建敬一亭。十七年,提學吳鵬檄知府史立模新之。二十年,教諭袁大綸率諸生具祭器。二十五年,知府吳至、知縣陶情重修。三十五年,知府姚良弼、通判吳晉修殿廡堂齋,重建敬一亭及號舎嘉、隆之間,兩遭兵燹,官徙寓府學堂序傾圯。萬歴五年,分守參議李盛春、知府宋堯武、知縣林民止重修明倫堂,以諸生葉萼等議興復侵地,重建教諭訓導,廨官始復居焉。二十二年,署府事同知邱一鵬、署縣事推官廖如龍建尊經閣于明倫堂後,徙教諭廨于閣之西隅堂。國朝順治十六年,邑人駱鳴雷、姚子莊等捐修殿廡 門。康熙八年,知縣連國柱捐修櫺星門及門外東西兩垣墻。二十年,知縣盧光祖、教諭吳策、訓導李敏、邑人檢討龔章倡捐重修。二十四年,知縣佟銘捐修殿廡廨舎圍墻。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43
博羅縣儒學在浮碇岡之麓。宋端平間,知州劉煥始建學。淳祐中,知州謝籧修之,知縣王亘建瑞光樓。咸淳中,知縣洪伯清闢地而新之。元至元三十一年,亷訪張處恭、知縣劉亨重,建元末迺廢。明洪武四年,知縣任志剛重建。永樂二年,知縣林和始立學門知縣,昌祚修大成殿。正統三年,提學僉事彭琉檄通判鄭述復修之。天順中,同知蘇潤修櫺星門,及前衢知縣邵銅始建尊經閣。𢎞治元年,知縣歐陽瑎移置瑞光樓。二年修櫺星門。十三年,知縣林若周建仰髙祠,合祀名宦鄉賢。嘉靖二年,知縣雷啓蟄建東號房射圃亭。十四年,知縣李憲重建明倫堂及敬一亭。二十二年,知縣經彥寀復修學 。國朝康熙七年,教諭何龍春捐修正殿及建復學前牌坊。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44
長寧縣儒學在縣治東,舊在東城之內。明萬歴六年,知縣陳茂蕙從諸生議,改遷今所。明末兵燬。國朝康熙十八年,合邑紳士捐貲重建。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45
永安縣儒學在金山下,明萬歴十一年,督學副使支可、大知府黄時雨,從教諭陳文華議建于金山,下署縣通判木叢竒,始建之先師廟兩廡,明倫堂兩齋、㦸門、名宦。鄉賢祠知縣郭 藩始建櫺星門,內為泮池,引城東流泉注之,祀啓聖于明倫堂後,東為尊經閣,又東為文昌祠,北為敬一亭,又東為道義門,東為訓導,署門左為宰牲亭章。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趙平格經始,邑人貢生范 等,捐建聖殿東西兩廡大成門,名宦鄉賢,泮池櫺星門,復建啓聖祠、文昌祠尊經閣。二十四年,署縣沈掄英捐建明倫堂,教諭毛天翀、訓導陳簡,命捐建儒學門、儀門學廨,典史劉之珏捐築照墻。二十五年,知縣張進籙捐貲増髙尊經閣,購書蔵閣內。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46
海豐縣儒學在縣治之東南隅,舊在邑西偏。宋康定二年,縣令譚昉始徙建今所。淳祐十一年,主簿鄭夢翀修之。元季兵燬。明洪武十三年,知縣鄧源重建。嘉靖元年,教諭周鼎改建文廟於東,徙明倫堂於西,鑿泮池,建禮門。九年,知縣陳一善建敬一亭。三十三年,知縣張濟時修明倫堂,闢禮門,易柱以石及重建東齋。萬歴三十年,知縣葉惟榮、教諭林中梧建尊經閣于文廟,後改啓聖祠于文廟東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阮士鵬教諭黄夢賚捐修。六年,邑紳士同修。十一年,教諭王佐、訓導蔣煜董修學宫。康熙六年,知縣阮士鵬、教諭黄鼎捐修十年,知縣范逢春捐倡重修。二十一年,總兵苗之秀、知縣佟永清、教諭簡良臣、訓導蘇上璉重修。二十三年,知縣姚徳基繼修。五十六年,知縣熊大、樊重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二年,邑人陳璵捐建學署,龍川縣儒學在縣城之東,建鏊山之麓,即宋崇寧故州學,徽宗賜辟雍詔碑存焉。淳熙、嘉泰、端平、嘉熙間,循守宋煜、梁克俊、宋詡,縣令倪應時相繼修之。元至元二十年,燬于兵,厥後即城東李守舊宅,權為廟學。延祐二年,知州徐震復建學于城北,至正間,又燬于兵。明洪武初,典史黄九成因城遺址修建縣學。成化十三年,提學僉事趙瑶復建于城北。嘉靖二年,僉事施儒檄知縣韋邦憲隄嶅湖改建。十一年,建敬一亭啓聖祠。二十一年,因學宫圮壊,通判楊茂深、知縣蔡鴻漸請于提學副使林雲,同僉事雍瀾,復建于城東,即今學知縣歐陽深建尊經閣于明倫堂後。萬歴二十二年,署縣通判,唐體元置祭器。 國朝康熙七年,知縣彭峻齡倡捐重建。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47
長樂縣儒學在縣東紫金山麓。宋紹定中,縣令葉拳始建于七都之龍岡。淳祐初,縣令林朝孫修之。元至元二十九年,徙今縣治,乃建學于西。至順初,縣尹程願學成之。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教諭廖伯舟重建。成化元年,知縣黄瑜以其地湫隘,始徙建今所。十一年,知縣李顒改建櫺星門,以石𢎞治中知縣黄坤始鑿泮池,正徳中,知縣楊繼宗修殿,及㦸門吏目陳淳増修垣墻,始徙山巔旗纛廟。嘉靖元年,僉事施儒導水于泮池,明年,建尊經閣,増號舎。十年,僉事吴彦築地,増修學宇,擴明倫堂。十一年,建敬一亭。十四年,知縣于寳増建正殿。十五年,僉事江滙改儒學,向甃泮池,建青雲橋。十九年,立科貢題名。二十七年,僉事徐緝重建。三十三年,知縣李徳川重建鄉賢名宦祠,明年,修進徳、修業二齋,及學門訓導黄應舉倡諸生,増建禮門、義路坊,修東西號房。萬歴二十年,署縣通判蔣杞,増置祭器如國朝。順治八年,知縣孫廕光捐修。康熙二年,教諭溫 璠訓導屈、宋重修明倫堂。十二年,訓導夏際、盧倡修啓聖祠。二十四年,知縣錢巍業、教諭劉文著、訓導王懋徳、署縣沈掄英,前後繼修。二十五年,知縣孫蕙修兩廡及大成門。四十五年,知縣母儀修泮池,圍以石。五十二年,知縣田祖捐修兩廡。五十六年,署縣徐愼重修明倫堂。五十八年,知縣張梁改正照墻,教諭何璿訓導何怡修復儒學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署縣馮嵤捐修東廡,併設牌位
48
興寧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嘉定中,始建于縣東百步。咸淳四年,主學盧龍躍飭之,元末兵燬,明洪武四年,縣丞劉昭輔重建,八年,知縣張成増飾之。正統中,知縣朱孟徳、重搆堂宇,知縣蔡徳義、教諭林璟,建尊經閣。天順三年,同知蘇潤、知縣舒昭修文廟㦸門櫺星門。五年,寇焚號,舎頒書祭器,咸燬,知府吳繹思檄知縣鄭遜、教諭吳文澄重建。成化十年,知縣董英建庫房,號舎十三年,提學僉事趙瑶改門東面雞靈山,遷射圃於學東,立觀徳亭。十八年,御史徐瑁以諸生請,始即舊嶺東道徙建今學。𢎞治八年,知縣黄縉建尊經閣兩齋號,舎易民地及池以拓之,是嵗,僉事李徳美建學舎。十五年,知縣陳孔明修兩廡,㦸門易櫺,星門以石。嘉靖九年,知縣吳悌建敬一亭。十四年,知縣施幹修明倫堂。十五年,知縣方述修文廟,建啓聖名宦鄉賢祠。三十年,知縣黄國奎建啓聖祠。三十四年,知縣羅衣建宰牲所知。國朝康熙十七年,訓導陸文蔚修啓聖祠。二十三年,縣李清鋐教諭,李長倩訓尊李杜,重修學宫。二十五年,教諭李長倩重建明倫堂。五十八年,邑紳重建正殿、㦸門、名宦、鄉賢祠。六十一年,重建啓聖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49
連平州儒學在州治左。明崇禎六年,建中為正殿,兩廡翼焉,南為㦸門,內開泮池,引北門源泉注之。顧國朝康熙十年,知州髙光國重建學宫。十六年,署州 ,士美重建兩廡。二十一年,學正歐陽英騎修啓聖祠。二十二年,知州佟國瑞重建明倫堂,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八年,知州盧俊義修禮門、義路兩坊、河源縣儒學在城西北隅,舊在城東南隅,明洪武二年建,歴二百餘年,舊城濵海屢遭水患,學宫、廟廡、堂門悉圮。萬歴十年,復古城,遷縣治號曰新城。十三年,知縣歐陽詢始遷學於今所。二十年,知縣周炳建名宦、鄉賢二祠于㦸門之左,建敬一亭于文廟之後,前為鱷湖,秋冬水涸,知府林國相為請于制府,斥餉金,濬源築隄,水始滙焉為國朝。雍正元年,改啓聖祠, 崇聖祠
50
和平縣儒學在縣治西,明正徳十六年建。嘉靖二年,知縣劉琰増官廨,増號舎,甃露臺,立名宦、鄉賢二祠。嘉靖二十六年,僉事范推一檄縣修之,踰十年始成。崇禎十年,教諭易昌第,改建 。國朝康熙十八年,知縣韓師愈重修。四十二年,知縣盛洪重修。五十四年,知縣李煚修學宫,増建聖域賢闗,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知縣王植倡修六年,知縣王暠重修文廟 。雍正八年,海豐縣請□縣設學,現候部議
51
右惠州府:
52
海陽縣儒學在製錦坊,舊在府治西偏,附郡學右。宋紹興中,知縣陳坦遷于今所。紹定間,知州孫叔謹、知縣張煥増修。景炎三年,燬元不復,建附生徒于郡齋,明洪武二年,通判張傑始建學。永樂間,參政鄭阜義重建大成殿兩廡宣徳。八年,御史丁寧重修兩廡㦸門櫺星門。正統元年,知府王源以官地易民居,廣之,徙櫺星門外,臨于街內,鑿泮池,甃以石。明年,知縣李衡建明倫堂,興賢、育才二齋。天順八年,知府陳瑄重建大成殿及饌堂,易櫺、星門柱以石。嘉靖間,知府王袍丘其仁重修,又立啓聖祠于大成殿前左隙,地地在訓導齋後,教諭陳察復以學後卑窪,買民池實土,議建尊經閣,未就遷去。二十四年,同知王貴始闢閣垣而一之。二十五年,知府郭春震繕修。二十七年,知縣褚宗祿建敬一亭于尊經閣。二十八年,知縣李竒俊復徙于明倫堂前。二十九年,分守馮皋謨。四十二年,署縣通判揭鴻、萬歴二年,知縣馮笏俱相繼修葺。九年,大成殿復壊,知府張敷潜、知縣徐申重建。十五年,明倫堂圮,知府勞遜志,知縣林繼喬新之,復増起教諭學舎一座。明年,復徙啓聖祠于訓導齋地,仍以祠地為訓導齋。天啓間,副使周維京重建殿廡儀門。崇禎間,知府黄日昌、教諭黎崇宣重建啓聖祠。熙國朝順治年間,巡道魏執中重修殿廡及櫺,星門康 。二十年,知縣劉永重修文廟,建文昌祠。二十三年,同知滕天綬捐建啓聖祠。二十七年,知縣金一鳯建土地祠,重修明倫堂,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潮陽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紹定三年,知州孫叔謹建,景炎中,燬元知縣崔思誠建大成殿,至正九年,知縣雷杭建明倫堂及兩齋,明洪武二十八年,教諭李文政修兩齋,曰進徳修業。正統五年,主簿黄容建號舎十間。十年,知縣劉源洪創膳堂。景泰四年,知縣何晟重建明倫堂。天順七年,參政劉煒、知縣陳瑄易櫺星門柱,以石砌泮池造祭器。成化二年,僉事戈立,増建號舎十一間。𢎞治八年,知縣姜森購民地,建拓教諭廨及號舎十間。正徳十二年,知縣宋元翰建海濱鄒魯二坊及修明倫堂。嘉靖十二年,同知劉秉鑑修號舎。十三年,教諭周朝任鑄祭器。十六年,通判胡裕建啓聖祠,典史陳公陞重修文廟祭器。十七年,御史王徳溢委主簿嚴賔修明倫堂饌堂。十八年,颶風,殿堂祠宇門齋住廨●散,是年知縣胡景華修復。三十七年,知縣蔡明復重修明倫堂。隆慶中,知縣黄一龍復修廟學,三年始成年。國朝康熙三年,知縣王渫重修聖殿兩廡明倫堂六 知縣張𢎞美、教諭吳廷縉續修明倫堂。十八年,知縣徐而㤗、教諭吳廷縉倡修聖殿兩廡明倫堂。二十五年,知縣臧憲祖捐修聖殿兩廡㦸門,并泮池垣墻。五十一年,知縣彭象升重建明倫堂。五十三年,知縣支森重修㦸門及鄉賢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縣閔黯倡修大成殿兩廡㦸門及泮池。
53
揭陽縣儒學在縣治東,宋紹興十年建。淳祐六年,知州陳圭修。景炎三年,燬元重建,明因之。永樂二十年,知縣徐貲重修。天順七年,知縣陳爵買民地以廣學基,建學舎、進徳、修業二齋。𢎞治八年,知縣彭惟芳修明倫堂。十三年,知府葉元玉建尊經閣及射圃。嘉靖五年,主簿季本修明倫堂饌堂齋舎。三十九年,知縣彭文質重建先師廟東西廡。四十一年,又重建敬一亭,濬櫺星門,前一水通于馬山寄。四十五年,署縣推官鄭良璧建尊經閣。萬歴。十六年,兵備道王民順修建廟署,増髙明倫堂三尺,教諭陳民極捐俸,建文昌祠及齋宿房,㑹饌。所黄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張嘉善重修。康熙五年,教諭 挺華倡修聖殿及兩廡。十七年,知縣廖鳴鳯倡建。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六年,知縣陳樹芝重修殿廡,明倫堂置祭器
54
程鄉縣儒學在縣治南,宋梅州學也,初建于大市,後徙之東南隅。乾道九年,知州黄徳俊復遷于城之西北。淳熙十二年,知州黄畟建梯雲橋學。前慶元六年,知州劉煥増學宫,新十哲像齋舎,教授張如圭、林若谷,相繼建大成殿。紹興三年,學正鄭竒遷于貢院故址,本路使趙師楷、知州葉敷榮,共建大成殿兩廡,㦸門扁講堂曰明道」。淳祐元年,知州李鑑遷于今所。元元貞二年,僉事張處恭重建,未竣,大徳元年,僉事呼喇濟成之。明洪武二年,省州,三年,改為縣學主簿房,秉正修大成殿、明倫堂、㦸門、兩廡櫺、星門兩齋。二十四年,典史廖仁重修。正統九年,知縣文琳建大成殿兩廡,成化元年,參政龔毅、僉事毛吉,檄知縣丁傑,易櫺星門以石。𢎞治三年,僉事袁慶祥新文廟創明倫堂。正徳八年,知縣張欽重建大成殿兩廡櫺星門泮池祭器庫饌堂。九年,知縣張戩増號舎十六年,知縣唐繼仁重建大成門。嘉靖四年,訓導張賢撤饌堂,建尊經閣。八年,主簿黄騰立敬一亭。十年,知縣林墰建啓聖祠。二十五年,知縣黄進建㑹饌堂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葛三陽移建啓聖祠于大成殿。後康熙八年,訓導吳晉重修。十年,知縣王仕雲重修聖殿兩廡㦸門、明倫堂、名宦、鄉賢祠及照墻左右兩坊。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55
饒平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四年,與縣城並建,同知邵有良、委官毛文政,經始明年,知縣楊昱、董成之,正徳三年,聖殿圮壊知縣毛棠。鼎建,未就。九年,知縣楊淮甫,至成化十三年,參議張簡復其地之侵于民者,嘉靖秋壊于颶風,教諭王魯新之知縣柴喬、李士逹,重修學,舊無泮池。二十二年,知縣羅凱始鑿池。四十年,教諭林成綱廣號舎十餘間。萬歴十九年,兵巡道王一乾,又増置號舎二十六間。 國朝順治十六年,饒鎭吳六竒重建聖殿,鑄洪鐘懸殿左,又修明倫堂名宦鄉賢,祠啓聖祠。康熙二十一年,訓導侯世祿捐修照墻高八尺,兼濬泮池。二十六年,教諭黄志聨、訓導侯世祿合葺明倫堂。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惠來縣儒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北,明嘉靖四年,知縣蔣恩建,十九年,知府龔湜改建,今所即府館舊址,二十二年,知縣官徳章修又建博文、約禮二齋,建號舎㑹,饌堂于明倫堂右,建廨于堂東。西敬一亭在明倫堂後三十年,知縣林春秀重修,又建大成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泮池、明倫堂、神廚、祭器。三十二年,創學塘觀、海亭、學門、儀門宰牲所。萬歴年間,知縣游之光重修,國朝康熙十九年,知縣張秉政捐修騰蛟起鳯二亭,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56
大埔縣儒學在縣治左。明嘉靖六年,知縣歐淮建。二十二年,教諭劉萬春建講堂,増號舎。二十四年,知縣曽廣翰建學閣,修明倫堂齋舎號房。二十七年,教諭吳箴改建大門。三十四年,教諭陳堯道修廨。三十九年,知縣吳思立修號舎講堂敬一亭,在儒學左。萬歴二十一年,推官余炤重建講堂,修號舎。 國朝順治年間,饒鎭吳六竒、知縣趙觀光,同康熙年間,知縣宋嗣京、艾十竒相繼重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澄海縣儒學在縣治左。明萬歴五年,知縣顧奕建、崇禎間知縣梁髙登教諭胡曰乾修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總督吳興祚捐俸三百兩,知府林杭學、同知滕天綬、通判母鯨、知縣王岱、教諭余龍、訓導徐輯、夏邑人僉事楊鍾岳、侍讀學士佘志正公捐重建邑人蔡茂植捐建啓聖祠、明倫堂。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57
普寧縣儒學在縣治西南,明嘉靖四十二年創。萬歴三年,知縣劉鈍始建明倫堂兩學舎。十三年,知縣趙獻建文廟兩廡,大成門櫺星門、名宦鄉賢祠儒學門。二十五年,知縣王稷復建啓聖祠,重修明倫堂號房。三十三年,知縣沈知霖捐倡大修。三十六年,知縣阮以臨教諭黄秉中重修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李廷樑重建聖殿。康熙九年,知縣段藻重建大成殿啓聖祠。二十二年,知縣汪容日、教諭潘浩、元訓導潘颺臣捐建明倫堂櫺星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58
平遠縣儒學在縣治東。明嘉靖四十三年,知縣王化建時屬草創。萬歴六年,知縣劉印祚修,李允懋拓地遷建文廟及明倫堂。崇禎間,知縣胡有英、教諭詹露重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趙復昌重建文廟。十六年,知縣葛篤彝、署教諭吳鴻磐重建明倫堂。康熙九年,知縣劉駿名修啓聖祠。四十年,知縣何寛訓導何曰智移,建於文廟。後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知縣陸祖望訓導鍾偉重修學宫。
59
鎭平縣儒學在縣治西。明崇禎六年,撫、按委平遠縣知縣沈惟耀督建。其地係貢生徐徽生員徐惟礎義捐。時縣治新設,草創未備。十七年,知縣羅明䕫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薛世望重修。康熙二年,知縣徐履吉重修。十一年,知縣程夢簡捐修。四十五年,知縣母儀重修學宫石砌泮池及欄杆。五十二年,知縣田祖捐修西廡。五十六年,署縣惠通判徐愼重修明倫堂。五十八年,知縣張梁重修照墻,教諭何璿、訓導何怡捐修㦸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署縣番禺縣丞馮嵤捐修東廡。七年,知縣吳芮重修右潮州府。
60
高要縣儒學在府治之東,舊在縣治東七十步府學遺址。宋政和四年,郡守毛衍即其地以為縣學。明洪武初,知縣劉濬源修。十年,知府胡本道增修置射圃。永樂十年,知縣常庸徙堂齋于殿後,以舊堂齋為學倉廨宇。宣徳七年,知府王罃重修。正統間,提學僉事彭琉偕知府王罃復學後侵地,築書樓新大成殿,鑿泮池亭、射圃,増築號舎,又復學前侵地為廨宇,撤書樓為兩齋。天順七年,知府黄瑜、知縣朱茂建儀門及齋南號舎。成化三年,知縣劉欽重建明倫堂櫺星門。七年,知縣孫珍重建㦸門廨宇。𢎞治間,知縣左濬改儀門于大成殿左。正徳二年,知縣錢世用重修。十二年,知縣秦行健建杏壇于書樓北。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吳麟、知府錢鐸建議遷學于今府學廟,右與府學合廟。萬歴九年,知府王泮買民居闢學門。二十年,都御史蕭彥遷復于舊址。三十二年,知府陳濂塡築後塘,建尊經閣。四十四年,推官李春熙、通判許學賢改學前路,從左遶右循南復摺左而西。天啓二年,知縣江漸磐重修廟廡。先是廟後地陷,堂齋傾圮,教官僦居民舎,知府陸鏊、知縣張明熙先後葺修祠,國朝雍正元年,改啓聖 為崇聖祠
61
四㑹縣儒學在縣治東南,舊在金岡山下,宋咸淳元年,知縣趙汝音遷于今地,建大成殿㦸門。景炎間,知縣陳隆建堂齋號舎,元末摧圮,明洪武初重建,永樂十一年,知縣顔寳修。景泰四年,知縣楊渙建書樓。成化六年,知府黄瑜復侵地,改建明倫堂,以堂舊甚,建大成殿兩廡門庫、齋舎、書樓饌堂。正徳十四年,知縣蕭樟作泮橋。嘉靖七年,知縣張璽重修堂齋。十六年,知縣羅愈請嵗以寺租修學。二十五年,知縣莊深建敬一亭,尊經閣。三十年,知縣陳自然建儒林門櫺星門萬歴。二十三年,知縣彭名世復建尊經閣,迺移啓聖祠、敬一亭於閣左右。四十六年,知縣謝子詔教諭邢裔昌重修殿廡齋房。四十八年,知縣陳祖訓改建文昌閣于儒學之前,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班。國朝順治十六年,教諭朱翀募修,康熙十八年,知縣 一政,倡捐重葺。二十六年,知縣陣欲達教諭鄒紫客、訓導羅宗祥倡捐重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知縣黄任建魁星閣在學宫後。
62
新興縣儒學在縣治東南,舊為新州學,宋天禧間始建,天聖間,徙于夏院寺之西。紹興十二年,郡守張夔修,淳熙四年,郡守趙師孟復遷于舊址,嘉定六年,郡守楊承祖重修,咸淳十年,郡守何坤葺之。元大徳中,知州髙芝重建殿齋。明洪武三年,改新州為新興縣,改州學為縣學,縣丞孫守正鼎建廟學。宣徳五年,教諭盧閏建尊經閣。正統三年,知縣雷晏重建講堂,號舎射圃。天順七年,燬于宼,知府黄瑜新之。成化十一年,通判李敏增修正徳十一年,知縣王琮復射圃侵地。十六年,知縣胡堯時始建啓聖祠於尊經閣,後闢泮池,右為敬一亭。嘉靖二十七年,知府胡純行縣修櫺星門。三十五年,縣丞羅寧重修。萬歴十三年,知縣趙徳懋請以學塘租銀修廟廡啓聖祠、明倫堂尊經閣兩齋號舎。二十四年,知縣姚舜牧重修學前二坊,新其扁曰賢闗,曰聖域從學,前塘基闢路出南城,曰見龍衢。三十年,知縣楊成喬捐俸重修學宫。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李超。二十四年,知縣徐煌、教諭劉國璋、訓導陳就烈前後倡捐重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63
陽春縣儒學在縣治西。宋慶歴四年,原建于南城外一里,元季圯壊,明洪武二年,知縣莫景明遷建于今地。永樂七年,縣丞吳子育重建殿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射圃。正徳三年,提學彭琉命知縣宋啓修,成化五年,燬于寇。七年,知府黄瑜新之。正徳十年,知縣黄寛重修殿廡堂齋。嘉靖十年,知縣楊和建啓聖祠敬一亭。三十二年,知縣謝復生重建文廟,并飭兩廡堂齋號舎。隆慶間,同知郭文通鑿泮池于櫺星門內,引東門外官陂水注之,知縣熊烈建尊經閣,造祭器。萬歴四年,同知蔡懋昭買民地闢學前路,樹以坊,知縣毛汝起重修廟廡,㦸門櫺星門,學門改建敬一亭,鑿泮池于櫺星門外。十一年,知縣黄憲清建接雲樓。十五年,颶風飄毀文廟,知縣張文誥修之,移敬一亭于尊經閣後,㦸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泮池在櫺星門外,前為雲路坊。崇禎十六年,知縣陳軾倡率諸生梁應標等修葺。善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張含瑾重修。二十五年,知縣康 述捐修。六十一年,知縣蘇浵于學宫前啓建文明門,又于文廟照墻開黌宫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縣黄敷言,教諭陳世蓮訓導鄺士佐倡捐修大成殿,重建兩廡,築月臺櫺星門、名宦鄉賢祠,擴泮池為雙拱,周以欄杆,圍墻擴六尺,髙三尺,文明門上建大魁閣,闢青雲路二十餘丈,臨溪架橋。
64
陽江縣儒學在縣治西,嶺西分司故址,舊南恩州學,宋慶歴四年始創于城南二里。紹聖中,知州丁璉徙城內東南隅。紹興二十一年,知州傅雱刻孔子小影于御書閣。淳熙中,知州梁球建大成殿。嘉定中,知州陳嶽、鄭浦重修殿廡堂齋。元末圯于兵燹。明洪武中,省州入縣,遂改州學為縣學,廢縣舊學為民地知縣張翼始更造之,知縣梁潛、林星、李寧相繼修建。天順七年,賊燬,僅存禮殿。成化二年,僉事張祚重建廟學,又市民地建藏書閣。二十一年,僉事陶魯以學湫隘,遷今地。正徳九年,主簿林景和重修兩廡㦸門。嘉靖七年,主簿楊任修建齋堂,號舎尊經閣學門。十四年,知縣莫斌廢尊經閣,建啓聖祠敬一亭。萬歴七年,同知蔡懋昭復建尊經閣。十三年,兵備副使王泮、同知方應時大修鄉賢祠,名宦祠在㦸門右土地祠,澹菴祠在㦸門左。射圃舊在東門外。茂國朝康熙十三年,復建尊經閣。二十六年,教諭葉自 重修。三十二年,訓導黄以敬添設啓聖祠二間,祠西,又創書舎四間。五十年,知縣唐伯羲重建尊經閣。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六年,知縣林寅、教諭尹錫、籙訓導佘錫純捐修名宦祠。八年,教諭尹錫、籙訓導佘錫純捐修櫺星門㦸門垣墻,及置祭器、髙明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成化十二年始置縣,設學知府李璲創建大成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號舎廚庫。𢎞治間,署縣事典史黄觀,建講堂泮池橋亭。正徳十五年,通判潘鵾重修。嘉靖五年,知縣陳坡重建樹櫺星門,以石創聚奎樓。二十八年,知縣陳富春重建講堂號舎。三十四年,教諭湯濬建登賢亭。三十五年,廟學為颶風摧毀,知縣徐純次第修葺,又築杏壇于泮池上,移敬一亭于儒門內,遷名宦、鄉賢二祠于㦸門左右。萬歴十三年,知縣曽宗烈重修廟廡堂齋,啓聖名宦、鄉賢祠及敬一亭。三十三年,知縣韓國藩于學門左創建尊經閣,又重建左右二坊,改題玉山,起鳯珠海騰蛟。四十八年,知縣陳京璧重修殿廡。崇禎五年,知縣蕭時勉、訓導譚瓚復行修葺。明末,燬于兵年。國朝順治八年,署縣蕭來儀教諭王孫樞修㦸門,是 教諭王孫樞建教諭衙。康熙元年,知縣盧開象、訓導沈嘉慶修啓聖祠。八年,知縣魯傑重修學宫。二十一年,署縣劉淑向、教諭鄭啓中訓導冼贍宗倡修大成殿東西廡㦸門櫺星門,周圍垣墻,開浚泮池。是年,教諭鄭啓中重建清雲門儒門。二十二年,知縣于學修復尊經閣。二十八年,知縣于學修復鄉賢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恩平縣儒學在縣治西,明成化十六年始置縣,設學都御史朱英、按察使陶魯創建大成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繼建尊經閣,儀門號舎正徳。二年,修建櫺星門。嘉靖初,教諭費頤修建儒學門,未㡬廟學為颶風所毁。二十八年,知縣阮琳重修。萬歴十五年,教諭車學年建尊經閣于學之東北。十七年,㑹學圯重,修知縣蔡標、教諭龎一徳,徙泮池于櫺星門外,環以垣墻門,左曰崇正學門,右曰育英才。㦸門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廟後為啓聖祠,東北為尊,經閣祠西為號,舎東為敬一亭,後為教諭舎射圃,在學西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佟世男倡捐重修大成殿兩廡,啓聖宫、鄉賢名宦祠及泮池櫺星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三年,知縣常三書及舉人鄭鵬生員馮卓等捐修學宫。
65
廣寧縣儒學在縣治東,明嘉靖三十九年始置縣,知縣韋弁創建廟學,萬歴十一年,兵備副使徐時可令知縣黄南金修之先師廟兩廡、㦸、門櫺、星門、啓聖祠、明倫堂、兩齋、官廨、學門咸備。二十年,知縣李先芳捐俸諸生,陳經捐貲,易黌門各柱,殿前欄盾以石㦸,國朝順治十五年,教諭黄金勝,修復啓聖祠及兩廡 門。康熙六年,訓導鄧隆蓋葺殿宇,重建明倫堂。二十五年,知縣黄金從教諭勞翀訓導李夢㑹,修建明倫堂之兩廡,為博文,約禮齋。三十三年,知縣寗堯采、教諭黄廷璋、訓導張孔嘉,捐建啓聖祠及明倫堂之兩廡。三十四年,知縣寗堯采捐修㦸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66
開平縣儒學左城東隅,明崇禎十七年建縣,舊設小㕔一所,奉祀至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髙子翼、訓導祁士驊倡捐,偕邑人剏建今所未成。逮八年,訓導蕭正博復營之,工始竣。二十年,紳士里民修聖殿建兩廡儀門,泮池櫺、星門、啓聖祠、明倫堂。五十三年,知縣陳還重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德慶州儒學在州治東一百七十步,舊徳慶州學創建于城東紫極宫故基,宋元豐四年,遷于府治東六十步。慶元初,郡守趙師璱置書買田,紹定、淳祐間,郡守陳宿、馮光益之。元至元末,教授林舜咨作大成殿,尊經閣同知王罃祖樹、明倫堂總管孫輔臣増修之。明洪武九年,定為州學。正統中,提學彭琉命判官朱智修建殿廡重門及雲章閣知州謝必賢繼起堂齋。成化間,知州李瑛、周儉管淳増修。𢎞治三年,知州王淮重建尊經閣,號舎㦸門廚庫。十五年,知州楊棨重修殿廡。嘉靖十五年,知州陸舜臣重修正祀典。二十一年,知州吳汝新重建殿廡,改甃泮池,増修學門號舎。三十六年,知州徐鉉増修殿廡。四十一年,知州楊徵移徙于東城隍廟。萬歴二十八年,知州沈有嚴遷復于州治左之舊。三十年,闢射圃于學左。崇禎五年,通判王之肱修葺射圃,守道劉繼昌、知府蕭嘉熙等捐建重新學。國朝順治間,知州饒崇秩議修捐俸一百五十兩貯 。康熙五年,學正梁宗典重修大成殿兩廡儀門櫺星門并周圍垣墻。六年,知府熊啓裔、七年,知府蔣應秦、教授黄夢賚繼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67
封川縣儒學在城東北八十步,舊在縣東山一里。宋康定元年創建。皇祐間,燬于寇,遂遷今地。嘉祐三年,州守田開以其地狹隘,遷于城西小丫嶺,屢被水患。熙寧六年,州守俞瑊復遷于東山故址。紹興七年,州廢,學毀。十一年,州復,知州黄琮闢故址,建學宫,置學田,時士以涉水不便。十五年,郡守楊王休徙于今地。咸淳七年,教授張驥重修。元至正三年,逹嚕噶齊裕嚕特穆爾重修。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因改州學為縣學。永樂八年,縣丞歐必森新之。十二年,縣丞楊隆重建廟學。天順四年,寇燬,僅存殿廡、堂齋。成化五年,知縣萬顯移明倫堂及兩齋于後地之爽塏者。𢎞治十八年,知縣張琇重建廟廡櫺星門。正徳四年,知縣黄瓊建學門。六年,訓導郭纓建尊經閣,闢泮池,飭祭器。嘉靖初,知縣瓊海周英重修。三十二年,知縣郭處賢改建敬一亭。四十三年,洪水衝壊廟學,知縣唐時雨,大加修葺。隆慶六年櫺,星門壊,知縣陳起耕修之。萬歴九年,知縣周日暹重修。十九年,知縣黄懋中遷復東山故址。二十五年,嶺西兵師巡道陳濓命知縣唐民拱徙建於今處。明倫堂在 先廟,左露臺甬道翼以兩廊門外南立棹楔,堂西為尊經閣,東為神廚神庫,後為敬一亭。 國朝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68
開建縣儒學在縣東半里,舊在縣東南百步,明成化九年,教諭陳瑚請於巡撫都御史朱英,遷于城內東隅。二十一年,知縣廖賔重建殿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饌堂兩齋,號舎庫房咸備。嘉靖十年,署縣黄世鐸建啓聖祠。十五年,知縣吕賓増置號舎。二十九年,知縣陳廷舉奉學道檄,遷建今所。萬歴四年,知縣胡希寅建正業堂,名宦鄉賢祠,號舎廨,張國朝。順治十四年,教諭鄭茂惠重修,康熙九年,知縣 沖斗復修。二十三年,知縣姚從智捐修學宫。二十九年,署縣邵龍元捐修東西兩廡㦸門,泮池櫺星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八年,署縣陸昌齡重修。
69
右肇慶府。
70
茂名縣儒學在城東。明洪武十四年,始設學於城內西北,後設千户所,地狹,用教諭劉源議,遷于城外東山寺故址。天順八年兵燹。成化五年,知府孔鏞并學于府。正徳五年,監生楊節奏復。六年,知縣林渠復建于舊址,立明倫堂兩齋、學門、儒林坊于舊址。嘉靖七年,巡按御史周模楷置磚甃學路百五十丈,修築周圍垣墻。十四年,知府鄭絅、知縣易本仁復建廟廡㦸門櫺、星門、學門牌坊。二十七年,知府歐陽烈遷學門,新二坊、啓聖祠,名宦、鄉賢祠俱附府學。二十八年,知縣韋弁重修廟廡及明倫堂。崇禎間,知府姚繼舜,知縣張復普、尹竒逢相繼捐修櫺。國朝康熙二十年,邑人重修聖殿,建兩廡儀門、泮池、 星門、啓聖祠、明倫堂及名宦、鄉賢祠。二十二年,知府王際有、教諭黎起龍、訓導羅澄捐修學宫堂廡門墻。五十三年,知縣陳還重修文廟,増建兩齋。頭門、禮門,義路門四,圍宫墻。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71
電白縣儒學在神電衛,舊在寶山下,元季兵燬,明洪武初,知縣劉源隆遷於縣治東南。成化四年,僉事陶魯遷于今所。五年,知府孔鏞大新之。嘉靖十年,知縣董琳建敬一亭。十七年,知縣俞岳建啓聖祠。二十七年,知縣譚堯道、知府歐陽烈重修,後盡傾圮。萬歴六年,知縣張希臯經始創建,知縣林夢琦増修首,建文廟,次兩廡,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東西齋,又建啓聖祠于東偏,名宦鄉賢於㦸門之左右。又於明倫堂東建教諭廨西,建訓、導廨、明倫堂之下,建號舎焉。建敬一堂於明倫堂後,土山之上櫺星門外文路東西兩端,建崇儒、造士二坊。崇禎七年,知府姚繼舜、知縣周日旦、教諭李世球重新之,建射圃于學右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相斗南議修有邑節婦吳氏,捐屋地木料磚石助修。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張兆統重修。五十二年,知縣張琮修正殿兩廡。五十七年,知縣周文傑修明倫堂。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三年,訓導黎組芳及諸生修文廟,甃以石階
72
信宜縣儒學在城東。元至正十四年,知縣陳巴延徹爾建立,明因之。永樂四年,知縣盛得中重建。十三年,知縣姚原立。正統四年,知縣陶兗相繼修葺堂齋天。順年間,知縣顔玉階重建大成殿。成化四年,知縣李時敏復修大成殿兩廡,遷于城東南。七年建櫺星門、禮門。正徳八年,知縣虞玘重修。嘉靖十四年,典史前編修程文德遷于縣左,建明倫堂齋房,知縣謝彬復建正殿,敬一亭學門。十九年,知縣白譜建櫺星門。二十五年,知縣何文俸復建㦸門啓聖祠。二十七年,知縣許述修葺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徐鳴珮大修。康熙五年,知縣羅士毅遷于舊址。六年,知縣羅士毅改建大成殿、名宦、鄉賢二祠。二十四年,知縣余光靈教諭方曰定訓導鍾煌修葺啓聖祠。二十八年,知縣余忠震倡修大成殿。是年教諭龔文耀捐建啓聖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三年,知縣段宏普修葺大成殿。五年,知縣段宏普、教諭丘啓碧、訓導阮士英重建明倫堂、化州儒學在州治南。宋嘉定二年,郡守范良輔建于城外。咸淳六年,教授趙蜚英遷于城南,後燬于兵海北。海南僉事吕沆重建,明洪武初,郡守曹錫修之。宣徳八年,知州吕明、正統八年,知州毛自得築州城圍,學在城內。天順七年,知州吳春、成化七年,知府孔鏞、同知曹慶各重修之。十一年,知州黄萬碩仍遷于城外舊址。正徳八年,知府陳嘉表、嘉靖間知州鄭雍傳相繼修理。後萬歴間,復遷于寳山舊址,郡守沈水捐建大成殿啓聖祠及鄉賢、名宦二祠。康國朝。順治十三年,嶺西道李皓、學正馮璡捐倡修葺。 熙六年,知州丘宗文、學正梁殿桂、朱廷誼捐倡重建。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八年,闔州紳士議遷復南門舊址未竣工。吳川縣儒學在縣治東。元至正九年,主簿唐必達、教諭吳仲元建明因之。洪武十四年,縣丞汪季清修大成殿兩廡㦸門櫺星門、堂齋禮門。正統二年,知縣鄧宣重修號房倒塌,為軍所侵。嘉靖間,御史熊蘭拆侵屋以復舊址。二十七年,知縣歐陽烈重修。崇禎九年,邑人吳鼎泰捐資重葺, 國朝。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訓導許紹中申請三院,改建學宫於原,分司舊址,規制大備
73
石城縣儒學在縣西臺,舊在江頭舗南。元皇慶間,隨縣遷于新和驛左,即今學。元季兵燹,明洪武三年,縣丞倪望重建殿堂齋廡㦸門學門。九年,知縣翟惟中增修。成化間,知縣陳綱重修,遷于西關外回龍嶺。嘉靖十三年署縣印吏目丁琮增修。二十一年署縣事經歴丘正,改建縣治西。萬歴十一年復建于北街舊址前先師廟東西為兩廡,左啓聖祠,後明倫堂。二十一年,知縣謝濬移明倫堂于廟左,即此地建啓聖祠。天啓七年改建文廟于啓聖祠,移啓聖祠于明倫堂。後十國朝康熙十二年,知縣李琰捐建復于西臺舊址五。 七年,邑紳士修泮池,開青雲路。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典史沈來裕邑紳士同捐資,更拓學地。右高州府。
74
合浦縣儒學在城外南屯。明洪武十四年,知縣盧文會始建于城東興文坊,附于府學之左。正統七年,提學僉事彭琉,成化八年僉事林錦,𢎞治十四年,知府王繼。正德五年,僉事李瑾前後修建。嘉靖十五年,知府張岳改遷於城外南屯拓地方數十丈,後築土山。十八年,知府陳健增建號舎二十間。二十六年,知府胡鏊重建櫺星門及東西二樓閣,修文廟兩廡及儀門、明倫堂兩齋,敬一亭。三十四年,知縣胡濟世復修,後因颶風傾圮。崇禎元年分建兩學,明倫堂在府署前,舊道衙地廟制如舊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府徐化民倡捐修葺四十年,邑人倡建大成殿。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75
欽州儒學在州治東門內,舊在城南門外。宋治平元年,移建城東門外,崇寧三年,徙于州南。淳熙四年,知州岳霖開拓重建。紹熙五年,知州黄旦改建于州,署東南。元至正中為寇燬,明洪武七年重建。宣徳二年,守備都指揮程㻛復建。天順中,復燬于寇。成化五年,僉事林錦以其分司為明倫堂堂,左市民居為文廟。𢎞治八年,知州袁莒改遷南門外。正徳五年,知州徐珪。十四年,知州李純前後修建,增名宦、鄉賢二祠。嘉靖十五年,知州林希元復遷城中故址。二十四年,知州鄧以和建啓聖祠敬一亭、名宦、鄉賢祠宰牲所。萬歴十二年,知州周邦爵遷于城外。二十四年,知州王世守復遷城中舊址之東,其地北有髙阜,登之可以望遠,且據邑中之形勢,遂改建焉。十國朝康熙元年,知州喻三畏、學正黄燧建復明倫堂 年,知州董爾性、學正黎方璐重修。二十三年,知州馬世祿、學正謝蓬升重修文廟㦸門名宦鄉賢祠。二十八年,知州汪源澤、學正謝蓬升、訓導陳建中建復啓聖祠明儉堂。三十三年,知州程鼎建復東西兩廡及櫺星門。三十四年,逰擊陳誥,重建文廟兩廡㦸門。四十七年,學正胡斆黄倡建義路,禮門土地祠守備劉維翰建創青雲路坊。五十年,知府施世驥建明倫堂。五十六年,浚泮池于照墻外。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76
靈山縣儒學在縣署西,舊在石六峯東南,去縣治二里。宋治平二年遷縣治東寳祐。四年,攝尹趙宗商復遷石六峯故址。元末燬于寇。明洪武四年重修。三十四年,知縣李善初遷于縣治左。景泰元年,知縣羅宣改遷千户所之東。成化六年,僉事林錦重修。十四年,僉事王崇復遷于故石六峯。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經彦寀復遷於城內。萬歴十三年,知縣吕調和遷于南城外,工未完,知縣彭繼美續成之。三十二年,知縣陳文選詳允,改建城內闗帝廟之東之國朝。康熙四年,知𢎞多□安擇于西門外闢地鼎新 。六年,邑人勞炫建啓聖宫于殿後,訓導王啓輔、董成、知縣林長存,重加增飾。二十九年,遷復城內知縣,段曦、李晉、李培仁相繼重建。三十六年,知縣李晉重建大成殿。四十三年,知縣段曦復遷學宫於縣署西。五十六年,知縣葉昌、李培仁相繼倡建啓聖宫兩廡,名宦鄉賢,祠櫺星門、鑿泮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77
右廉州府:
78
海康縣儒學在府治東,宋附于郡庠,其後寄于遂溪文明書院。元大徳六年,教諭凌光謙始遷建于迎恩坊。至正六年,廉訪使吕珫、僉事觀音努修。明洪武三年知縣陳本沿舊建立大成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二十九年,同知張伯玉、永樂元年,教諭林仲餘相繼重修,建射圃于城南文昌坊之東,立觀德亭。正統九年,知縣胡文亮以學地卑隘,展地重修。成化十四年,副使陶魯、提學僉事趙瑶、通判劉鎮復遷建于郡學之西。其年為猺寇所殘,併入府學。𢎞治九年,郡守陳嘉禮、知縣林彦奏而修復之。十七年,僉事方良永視學基狹隘,命推官李文獻、教諭鄭寛遷于海北道舊址正徳。八年,御史周謨修。十四年,知府王秉良重修。二十六年遷于珠池公館。嘉靖三年仍遷復郡治之東。四年,僉事李階、拓地,知府楊表、黄行可相繼鼎。建聖殿兩廡儀,門櫺星門敬一亭,明倫堂廨宇,號舎泮池。二十四年,知縣楊澄重修。三十三年,署縣推官袁珠併修。萬歴二十一年,知縣秦懋義建文昌閣于儀門樓前。二十四年,齋舎圮,教諭徐肯播修。三十二年,颶風傾圮,同知張儒象、教諭鄒瑗重修。三十六年,推官葉際英徙于衛中所。三十七年,齋堂壊,訓導邱民建。三十九年,知縣張和訓導黄煥建魁星亭于啓聖祠前。天啓二年,教諭趙楫修砌學宫泮池。 。國朝康熙四年,知府陳允忠、知縣夏日昌重建。二十五年,知縣鄭俊教諭黄□捐俸,倡修聖殿、明倫堂兩廡櫺星儀門齋舎。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署府事來銑捐修大成殿。七年,知縣黄廷鐸同紳衿,捐修明倫堂兩廡,泮池宫、墻櫺、星門、名宦、鄉賢兩祠,遂溪縣儒學在縣西北隅,宋始建于縣治,西地卑濕,乾道四年遷于縣傍,制仍狹隘,寳慶元年再遷縣西登俊坊,元因之。皇慶元年,教諭周孔孫修。明洪武三年知縣王淵、縣丞諸道𢎞仍舊創建,殿廡、齋堂、廨舎悉備。十七年,縣丞鄧義教諭謝敬,從以堂齋逼殿卑陋,改遷今所。二十年,教諭陶文實修,成化間,知縣楊徹、龔彞相繼修葺。𢎞治間,知縣劉玉建兩廡兩齋,櫺星門㦸,門造祭器。正徳八年,通判楊雲重建儀門。十年,提學張拯、知府王秉良改建大成殿兩廡。明倫堂齋號舎射圃在縣治西北。嘉靖四年,知府楊臻改建明倫堂聖殿兩齋儀門。十六年,知縣鄧恕作會膳堂。二十年,知縣班珮建殿廡堂齋。二十四年,知縣張天叙重修兩廡聖殿重建明倫堂兩齋。隆慶五年,知縣杜仲修葺併建㦸門。萬歴十一年,知縣盧應瑜改鄉賢名宦二祠于殿西。十七年,知縣陳庭詩、教諭葉觀光重修殿東隅,設龕韜聖象,重建儀門,倂啓聖祠。二十三年,推官髙維岳、知縣袁時選重建殿廡暨新聖賢神像。崇禎九年,知府朱敬衡、知縣陳時瑞重修學宫。十二年,毀于颶風。知縣愼思永重建聖殿明倫堂東西廡及啓聖鄉賢祠儀。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馬光遠重修聖殿東西廡及 門。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宋國用重修聖殿兩廡櫺星門儀門,又建啓聖宫、鄉賢名宦祠齋舎。三十四年,知縣李一騶移建啓聖祠。四十二年,教諭楊世達重修名宦祠。五十六年,署縣金熊飛重修正殿。五十九年,教諭陳世寳捐修㦸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知縣劉官冕重建明倫堂,未竣三年,知縣史隨踵其事成功。
79
徐聞縣儒學,在縣治西,宋始建于舊縣討網村。元大徳元年,教諭陳瑜白因縣治,遷于賔朴村,創建學宫于縣治西。八年,縣尹鄭開修。明洪武三年,知縣武亮拓地重建,成化二年,同知黄瑜知縣,鍾富將縣治,倂學俱遷于海安所,城內東西隅俱草創。二十年,郡守魏瀚改遷于所之西建文廟堂齋。𢎞治十四年,知縣平綱遷復于賔朴村。正徳五年,知縣汪澤、教諭楊穡,請建文廟兩廡堂齋。十二年,知府王秉良建櫺星門,號房造祭器,射圃在學前街西。嘉靖三年,参議李鎭,置祭器。十二年,知縣朱夢昌飾聖像,建啓聖祠,敬一箴,亭射圃亭。十三年,推官徐逵建號舎砌殿亭。十九年,教諭文桂、訓導陳二榮置祭器。二十五年,方逢堯、李□相繼修葺。隆慶三年,知縣謝朝爵建啓聖、名宦、鄉賢三祠。萬歴十三年,知縣蔡宗周移啓聖祠于西名宦、鄉賢二祠于東。三十六年,推官葉際英因射圃地窪,瀦水環砌為沼。三十九年,知縣孫世芳重修東西建二齋兩門,西南建啓聖祠,堂後建敬一亭,西為教諭,訓導諸衙東齋之左,建魁星亭,復建諸生號,舎于啓聖祠西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宋灝倡修正殿。二十二年,雷瓊道程憲,知府沈聨鑣、同知竇曰嚴、閆如珆,教諭丘琳,訓導韓偉猷、典史劉𢎞基,巡檢張三秦、沈綸,重修正殿後,建明倫堂啓聖祠,前建兩廡㦸,門櫺、星門、名宦、鄉賢泮池,圍墻照壁。三十六年,雷瓊、道成、愼泰,同知裴國正,知縣孫挹,教諭楊溥名,訓導陸九達,典史王日初,巡檢沈璐、劉永重修正殿,改建名宦、鄉賢祠。三十七年,知縣孫挹倡捐重修正殿兩廡啓聖祠明倫堂,并名宦鄉賢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二年,知縣嚴潔暨邑人捐修正殿兩廡㦸門泮橋垣墻
80
右雷州府。
81
瓊山縣儒學在府學,西宋置在海口,浦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知縣李思迪遷于郡東北東坡書院。九年,知縣陳槩遷于南郊,教諭趙謙樹坊表學,西築考古臺。永樂二年,知縣歐陽旭修之,宣徳間,修廊廡。正統中,同知楊某改建諸坊。成化中,副使唐彬涂棐重修。棐更創號舎饌堂,置祭器。𢎞治十一年,副使陸淵遷于今所建明倫堂兩齋,大門儀門,泮池官舎。正徳初,増立號房二十間。嘉靖三十四年,知府張子𢎞、推官徐邦佐、知縣吳時改建文廟于明倫堂西儀門㦸門啓聖祠,兩廡俱備。建敬一箴亭于明倫堂後,併號舎二十間。萬歴元年,知縣文以進,鑿泮池於櫺星門內。二十二年,副使孫秉陽、知府周希賢、知縣劉國元捐俸遷聖殿于明倫堂北,徙明倫堂于殿後左,建官廨,右建啓聖、名宦、鄉賢諸祠,建大門于櫺星門左。二十五年,颶風作,堂舎悉圮,署縣通判吳俸捐俸修建。四十三年,巡按王以寧、允訓導陳汝言,請建啓聖、名宦、鄉賢、考古四祠,修門池垣,齋國朝康熙六年,學道馬逢臯捐俸重建文廟及明倫堂教諭,譚福成督修。十一年,颶風傾壊文廟明倫堂。十四年,僉事范養民、知縣茹鉉教諭余穀捐修。二十三年,副使程憲、知府佟湘年、知縣朱玭、教諭盧啓運、訓導馬煜、黎暉吉捐修。二十八年,知縣佟世南、教諭黄銓捐修兩廡垣墻。三十四年,知縣戴盛先復修。四十四年,知縣王贄修學宫兩廡儀門雷瓊道焦映、漢學道翁嵩年、知府賈棠、同知姚哲、教諭關必登、訓導黄廷濬捐俸助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82
澄邁縣儒學在縣治東。宋咸淳元年,将領李才卿修。元皇慶間,拓地創建。明洪武三年,知縣劉時敏建殿廡櫺星門、明倫堂兩齋。永樂間,知縣孫秉彞建饌堂廚庫。正統八年,知縣黎獻重修大成殿。景泰元年,縣丞魏春重建明倫堂兩齋。天順間,知縣余常建兩廡修㦸門。成化十一年,副使涂棐以學址太髙,改創廟堂諸制,併建號舎三十間。𢎞治三年,副使陳英以新址不利科目,復遷舊址。十四年,同知鄧槩遷今地。正徳二年,知縣盧輝重修號房。嘉靖三年,知縣潘仕卿改置文廟兩廡㦸門。二十五年,知縣秦志道易民居購地,廣闢殿堂。三十二年,主簿陳□捐俸買㦸門東地,遷建學門。隆慶二年,知縣季載言改建明倫堂于殿後。萬歴十年,知縣喻效龍廣學門為三楹,殿廡、齋祠俱加修葺。十七年,知縣吳如圭𥪡石欄杆于照壁之兩旁。四十一年,署縣臨髙訓導楊瑞篆修先師廟,建兩廡㦸門、名宦、鄉賢祠石砌泮池左右街 。國朝順治十年,颶風大作,文廟傾塌。知縣王學典、教諭蔡嗣襄、署訓導陳佳捐倡重修文廟明倫堂。十四年,知縣吳𦒎繼修廟廡門祠。康熙十年,知縣丁斗柄捐修。二十三年,知縣吳世焜、教諭闗國,俊訓導湛承詢捐修正殿兩廡櫺,星門㦸門泮池、名宦鄉賢祠,及四圍墻垣。四十年,知縣髙魁標、教諭蔡昌鎬、訓導顧兆正捐修明倫堂買民地捐,建大門照墻。四十五年,知縣髙魁標修復正殿兩廡櫺星門,㦸門泮池。四十九年,又創建聖廟前東西碑坊二座。五十一年,知縣金琦重修學宫。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縣趙起龍、教諭謝士矩、訓導譚經綸捐俸重修兩廡泮池及四週垣墻
83
定安縣儒學在縣城外東南一里許。元建天歴二年,縣改南建州,遷于瓊牙鄉,學亦隨遷。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學,遂仍舊。永樂二年,知縣吳定實重建殿廡,㦸門櫺星門,明倫、會饌二堂兩齋,廚庫泮池。宣徳六年,知縣白尚徳塑十哲像。正統八年,知縣蕭應韶復建明倫堂。成化八年,副使涂棐増廣殿堂諸制。嘉靖十一年,知縣李淮建後室。二十一年,知縣徐希朱修明倫堂。二十四年,副使胡永晟建學舎萬歴。十六年,知縣黎可耘重修明倫堂射圃,授國朝康熙二年,知縣王嗣昌建㦸門。七年,知縣楊天 、訓導楊天培捐俸,重建聖殿、啓聖祠明倫堂。二十五年,知縣張文豹、教諭梁廷佐重修大成殿及㦸門櫺星門,泮池石橋。是年,教諭梁廷佐、訓導陳景遇修復啓聖宫。二十九年,知縣董興祚捐俸通修。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84
文昌縣儒學在縣治左,宋建附縣治。元至順間,遷縣北山都學建治右。明洪武三年,知縣周觀仍舊址創建。八年,知縣趙文炳徙縣左殿廡堂、齋櫺、星門、㦸門、大門庫廚俱備。宣徳十年,教諭陳文驥增拓殿廡。正統七年,提學僉事彭琉增建號舎成化。八年,副使涂棐以堂齋逼狹,改建文廟之右,而以舊堂為饌堂,兩齋為號舎。十年,教諭唐琳造祭器,訓導農猷,立櫺星門。十九年,通判邱端於泮池建亭。𢎞治初,知縣王烋重修。嘉靖九年,知縣廖經復修殿廡,重建明倫堂。二十三年,教諭施模重修。四十年,訓導葉懋修櫺星門泮池。萬歴六年,教諭葉正元修廡齋。七年,知縣羅鶚重修。十年,知縣石中美重修㦸門。十八年,知縣楊道中重修東廡櫺星門。十九年,教諭李逢春改修泮池垣門甬道。三十四年,知縣馮一鳯重建兩廡堂齋。四十五年,知縣葉可行捐修殿廡、齋舎、啓聖、名宦、鄉賢各祠。未國朝順治十六年,颶風盡毀。學垣訓導吳廷縉捐修 竣。康熙七年,知縣沈彲、訓導歐陽敬捐俸續修。二十三年,知縣何斌、教諭郭炳如、訓導毛翊修兩廡。二十六年,知縣吳文美改建正殿及兩廡啓聖宫。三十七年,知縣馬日炳倡建泮池石橋、明倫堂大門。四十五年,邑人雲志髙捐修學宫及名宦祠。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85
會同縣儒學在縣治左元建,明洪武三年改建今所。二十七年,知縣熊彥信創殿堂兩齋。永樂元年建門廚廨庫。正統七年,提學彭琉以為狹隘,徙建舊址之西。十一年,典史饒世髙鑿泮池立會饌堂。成化八年,副使涂棐改建明倫堂于齋東,併立射圃。𢎞治元年,置石柱為櫺星門,鑿泮池於門外。十二年,知縣陳策、縣丞王錫重加修葺。嘉靖七年,知縣劉源遷明倫堂兩齋于舊址,并建啓聖祠敬一亭。二十二年,知縣曾廷梅重修。三十年,知縣陳儒建講堂。萬歴十五年,改遷分司市司旁民地,并以舊學基兊易,創廟廡、堂齋。十八年,建啓聖、鄉、賢名宦各祠名。國朝康熙二年,知縣黄信讓捐倡重修文廟,建啓聖 宦鄉賢祠及明倫堂。十一年,知縣曹之秀、訓導梁英裘修葺。二十六年,知縣胥錫祚、教諭吳雋捐修泮池。五十二年,知府林文英、知縣張汝臯教諭黄臣誴署訓導勞仁及邑人捐修學宫。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86
樂會縣儒學在邑治之東。元延祐三年,建天歴元年,教諭蔡慶存請於縣尹郭徳賢重葺。至正四年,主簿莊益老。九年,知縣白璧重修。明洪武三年,知縣王思恭重建。永樂六年,知縣諸葛平建殿廡、堂齋、㦸門、學門、廚庫射圃。正統二年,知縣莫卿改建明倫堂于大成殿左。四年,建尊經閣。嘉靖五年修兩廡堂齋。三十三年,知縣魯彭重修聖殿櫺星門、明倫堂兩廡。四十年,知縣鄭雲鵬重修明倫堂。萬歴三年,重修聖殿。三十三年,知縣沈允孚重建敬一亭于明倫堂東堂。國朝康熙六年,知縣林子蘭、訓導邵岑倡捐建明倫 及儀門。十一年,颶風傾壊廟廡各祠及明倫堂訓導曾士珍補葺。二十一年,知縣張結緑、教諭楊本蕃、訓導黎知逢改造啓聖宫于正殿之後。四十五年,教諭勞仁,倡邑士改建明倫堂,重修正廟兩廡。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四年,知縣趙光緒、教諭李一柱、訓導魏兆麟集諸生重修學宫
87
臨髙縣儒學在縣治東,宋立元以寇燬。明洪武三年,知縣王續於舊址創殿廡、堂齋、廚庫、射圃。永樂三年,知縣朱原律修宣徳間主簿陳觀、易櫺星門以石。天順二年,颶風壊殿廡堂齋,知縣楊護重修訓導。林敦建兩齋及號房二十間。成化二年,知縣梁儉遷射圃建觀徳亭。八年,副使涂棐重修。正徳四年,知縣梁髙新明倫堂。嘉靖十八年,教諭楊際時重建大成殿。三十三年,知縣陳祉建敬一亭、學門、㦸門、廚庫、公廨。四十五年署縣通判孫介於泮池上豎騰蛟坊。萬歴十二年,知縣陳節改泮池於櫺星門內。十三年訓導林立,遷學門于櫺星門左,建儀門于文廟東。三十二年,訓導芮獻可同諸生捐資,開泮池,葺垣墻。四十二年,邑人募建文廟、啓聖祠、明倫堂,訓導汪楩捐資改建文廟及兩廡齋舎。鄉紳劉珍捐建明倫堂。四十六年,知縣柯重光建名宦鄉賢,祠于啓聖祠之左右。崇禎八年,知縣許眞儒、教諭湯廷臣重修兩廡及櫺星門。九年,知縣許眞儒、訓導阮士偉重建學門于㦸門左,砌石至儀門。十一年,署縣林大志教諭蕭俊文重建泮池砌石橋 。國朝順治十三年,教諭陳天錫重修明倫堂并圍墻。十八年,知縣蔡加正、教諭黄銑、訓導何嶠重建啓聖祠于明倫堂後及黌門兩廡,建名宦、鄉賢祠於黌門左右并建萬仞宫墻石牌坊。康熙六年,知縣陳垂訓導陸髙古捐俸倡修創,建齋衙,并買學前舗地拆,建照墻,立禮門,義路坊于左右,改街道于照墻外。十一年,颶風大作,文廟兩廡各處墻垣,板扇半壊。知縣陳垂、訓導陸髙古捐倡重修。二十八年,訓導羅啓相捐建㦸門,重修東廡及名宦祠。三十三年,知縣史流芳捐修西廡啓聖祠。四十二年,知縣樊庶廣其舊址,捐俸重建。四十四年,知縣樊庶遷建名宦祠于櫺星門左鄉賢祠于櫺星門。右建正學講堂于櫺星門西,遷射圃于啓聖祠右。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縣魯遐齡捐修學宫。
88
儋州儒學在城內東南隅,宋建初在城東,紹興中,徙東南隅。紹熙中,知軍葉元璘徙城南元。大徳九年,遷城東舊址。至大二年,建明倫堂。明洪武三年,知州田章建齋舎。永樂十一年,知州陳敏重修。正統十二年,知州周鐸修明倫堂。成化九年,副使涂棐修殿宇饌堂,增立號房十五間。𢎞治二年,知州鍾英遷於城西,宜倫學舊址。正徳七年,知州陳衮遷城內東南隅,即今學。十年,推官蔣纓繼修。嘉靖九年,吏目姚爵増修號舎訓導傅,總置祭器。十年,知州蕭𢎞魯建啓聖祠敬一亭。三十二年,知州潘時宜、同知吳煒重修堂廟齋廡,置祭器書籍。四十三年,知州曾邦泰遷于舊,宜倫學址建殿堂齋、廡櫺、星門、㦸門、泮池、啓聖諸祠。 ,國朝順治十八年,舉人曾開捐貲重建。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楊焜修整櫺星門及東西兩廡。二十五年,知州李仲極倡修正殿兩廡儀門及明倫堂。四十三年,知州韓祐捐修正殿及啓聖宫。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89
昌化縣儒學在縣東,宋建于舊縣東。元至元中,遷故基之東。至正九年,遷縣治西。明洪武十九年,知縣范朗建大成殿。二十年,知縣沈源建明倫堂及兩齋,正統十年遷縣,改建於守禦所。城之南,成化十四年,遷縣東即今學。正徳七年,知州陳衮建大成殿重修明倫堂。十二年,知縣藍敏重建㦸門兩廡大門齋房,嘉靖二十九年,訓導黄鵬重修。萬歴二十三年,知縣伍心臣教諭張大光,改建明倫堂于廟西,以舊堂為後衙。二十七年,署縣崖州訓導韋可觀,重建名宦鄉賢祠于文廟門兩旁。天啓三年,知縣王可宗重修聖殿及兩廡㦸門。崇禎十一年,知縣林大志、教諭陳學鏘捐修康國朝。順治十五年,署縣陸觀光修葺兩廡及啓聖祠。 熙六年,知縣嚴于屛、訓導梅憲櫆倡修聖殿及櫺星門,并建明倫堂,修復名宦鄉賢祠。十一年,知縣髙曰旦捐修聖殿及啓聖宫、明倫堂、兩廡櫺星門,并周圍垣墻。二十三年,知縣王岱、教諭林應璧、訓導陳威捐葺東西兩齋。三十年,知縣璩之燦、典史陳漢、教諭郭勝瓊、訓導陳威捐修殿廡門墻。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萬州儒學在州城外,宋建於舊治城西以宼毀,遷城東元大徳,建殿堂,築登雲橋,引溪水為泮池。至元三年,重殿大成殿。明洪武三年,建殿廡堂齋。永樂六年,同知劉以敬、七年知州戴希則相繼修葺,復創饌堂、學門、神廚、庫舎。成化八年,副使涂棐以湫隘遷于舊萬寧縣舊學基為今學。𢎞治五年,知州李恭、九年,知州余忠再修,及建儒林坊于學門外。萬歴二年,知州王一岳遷於州治之左,建立堂廟門廡諸制。三十三年,知州茅一桂重遷州西,建廟廡堂齋祠閣門宇。崇禎二年,署印推官朱繼芳議遷城外舊學址,知州顧斌訓導髙任,重建廟廡堂齋倡。國朝順治十一年,創建文廟。康熙六年,學正屈騶捐 ,創建兩廡,㦸門、名宦、鄉賢各祠。八年,創建啓聖祠明倫堂,周圍垣墻。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90
陵水縣儒學在城北,宋建於那亮鄉元縣,屢遷,學亦隨之。明洪武三年,於港門舊址創建殿堂,齋垣皆備。景泰五年重建。正統五年,隨縣遷於南山千戸所城東。成化八年,副使涂棐建殿廡櫺、星門、㦸門、兩齋、饌堂、號房、外門諸制。𢎞治中,黎寇焚毀。嘉靖三十七年建於桃油,去城遠,且隔大河。隆慶五年,知縣譚汝讓議遷市城中西南隅,地未建,萬歴元年,副使陳復升始鳩工諸制復新。十年,知縣周文仲建名宦、鄉賢二祠於儀門左右。鳯國朝康熙七年,建正殿及兩廡。二十三年,知縣楊來 遷于今所建正殿兩廡儀門。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知縣蔡書紳修明倫堂。
91
崖州儒學在州治東。宋建在州城外東南,尋移城北,後復遷故址。淳祐五年移于郡城西南。泰定三年復移城東。元至正五年移城西,後復徙城外西南隅。明洪武三年仍舊址開設。二十六年建明倫堂。永樂九年再建三齋。正統十一年遷學門於東建,號房。天順五年復遷學門於西南。成化七年重修殿廡堂、齋櫺、星㦸門外門。𢎞治二年遷州治東。今學正徳十年重建櫺星門。嘉靖間,知州葉應時改建文廟明倫堂向。萬歴七年,知州張永昌建進賢門、敬一亭、啓聖、名宦、鄉賢祠。四十一年,巡道姚履素遷縣西潮源驛地。 國朝康熙五年,知州李應謙遷復舊址,并創建殿廡、堂齋、祠宇俱備。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92
感恩縣儒學在縣治,東宋建元因之。明洪武三年,知縣黄忠信仍址創制。十八年,以地狹,移於縣治東北半里,創建殿堂東、西齋。永樂、景泰間,重加修建。成化三年,知縣莫宣修兩廡櫺星大門。九年復建明倫堂兩齋射圃。𢎞治十四年,黎賊燬,徙於南城外,修葺未備。萬歴二十五年,知縣朱景和遷建廟堂於縣東。三十八年,知縣陳誼建啓聖祠于明倫堂後。正國朝。康熙四十一年,知縣姜焯重修大殿及兩廡。雍 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93
右瓊州府。
94
東安縣儒學在縣治東。明萬歴六年,知縣蕭元岡建。二十三年,知縣卿廷聘鑿泮池池,前闢路為賢路正。國朝康熙四十八年,知縣何洪先捐修大殿兩廡。雍 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七年,署縣陳洪範建明倫堂,後葺東西兩廡,名宦、鄉賢二祠。
95
西寧縣儒學在縣治西。明萬歴六年建諭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趙震陽、冉徳教 、蔡侯度,訓導鍾光斗,前後捐修明倫東西兩廡堂房。是年,知縣李翼鵬修復兩廡㦸門。康熙元年,知縣李翼鵬、教諭陳圓策改建啓聖祠于廟右。十年,訓導陳起元捐修櫺星門。二十三年,知縣張溶捐修殿祠,開復雲路。四十七年,知縣史筆捐建尊經閣。四十八年,知縣王錕、董成、雍正元年,知縣薩海修葺,改啓聖祠為崇聖祠
96
右羅定州
97
陽山縣儒學在東門外,舊在縣東山,元至正間遷州城,明洪武十四年復建今所。宣徳五年,知縣王珉易茅茨以瓦正徳。八年,知縣胡文亨建堂齋。十四年,知縣周音建櫺星門。嘉靖九年,盛傑重建文廟,砌泮宫池。十九年,余悦修明倫堂。二十二年,李廷纘建啓聖祠。二十七年,陳洪範建射圃亭,其後張襄、趙文正相繼修之。崇禎元年,知縣王明選重修其規制,比前大備五。國朝順治十一年,知縣郭升重建文廟及明倫堂。十年,知縣熊兆師重建兩廡,啓聖祠、名宦、鄉賢二祠暨儒學儀門。康熙二十年,知縣裴振、李修文廟。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二年,知縣應上苑重建文廟
98
連山縣儒學在縣治東。宋淳熈八年,知縣歐興始建。明天順六年,徙縣治于雞籠闗內,學隨之知縣孔鏞,始建𢎞治中,知縣余善林髙相繼修之,規制始備。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康霖生,遷建縣西門外。十八年,知縣張化鳯遷建東門外蟠龍岡。雍正元年,改啓聖祠為崇聖祠。五年,知縣陶徳燾復遷于縣治東舊址,捐俸重建
99
右連州
100
各社學、書院、義學各縣無者缺,凡係某官紳修建者,即註於本社學書院義學之下
101
南海縣社學一百十二,曰養䝉,曰崇正,曰正䝉,曰厚水,曰作徳,曰應奎,曰養正,曰大步,曰湖山,曰平地,曰藍溪,曰沙背,曰大歴,曰大範,曰山南,曰聚賢,曰經山,曰梯雲,曰扶南,曰扶溪,曰豐溪,曰蓢溪,曰新岡,曰耀嶺,曰石岡,曰明善,曰岑峯,曰鳯山,曰文溪,曰崇禮,曰養䝉,曰金溪,曰敦性,曰髙明,曰石頭,曰擇善,曰主善,曰明善,曰養善,曰復性,曰經正,曰興仁,曰明善,曰東華,曰南福,曰西賢,曰修本,曰正經,曰率性,曰嶽秀,曰岑城,曰啓正,曰興賢,曰蓮溪,曰小里,曰登俊,曰蓮奎,曰華溪,曰黄溪,曰香溪,曰名鄉,曰集賢,曰松溪,曰興賢,曰龍岡,曰龍頭,曰竹賢,曰延隆,曰興善,曰小里,曰范陽,曰古溪,曰竹溪,曰小里,曰沙溪,曰横溪,曰文林,曰天心,曰雲溪,曰竒溪,曰居仁,曰由義,曰儒林,曰俾中,曰銀塘,曰赤溪,曰明義,曰日溪,曰雲路,曰陸洲,曰高洲,曰小里,曰石溪,曰明義,曰象山,曰潘山,曰姜林,曰大窩,曰長賢,曰蓮溪,曰祥溪,曰蓮塘,曰鼎峰,曰黎邊,曰官溪,曰經正,曰養正,曰小岡,曰鰲州,曰下滘,曰黎涌,曰永新
102
南海縣書院十五曰矩州,曰雲谷,曰端州,曰大科,曰石泉,曰四峰,曰石頭,曰正學,曰崇正,曰迂岡,曰濂溪。康熙二十六年,巡撫李士正倡建曰晦翁,曰穗城。康熙二十三年,參議蔣伊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吳騫捐修曰粤秀。康熙四十九年,總督趙𢎞燦,巡撫范時崇、滿丕及各官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吳騫捐修曰:「蓮峰在豐寧寺左。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宋瑋偕魁崗、大江、張槎、深村、土爐、大富、溶洲七堡紳士捐建」,南海縣義學二曰嶺南,康熙二十三年,參議蔣伊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吳騫捐修曰南海。雍正元年,知縣宋瑋捐建八年,知縣劉庶捐修
103
番禺縣社學四十七,曰文富,曰濂溪,曰坑溪、曰村心,曰龍溪、曰沙亭,曰土地,曰積福、曰西溪、曰崇文、曰緑隂、曰文興、曰四源,曰鍾秀,曰沙浦、曰庄頭,曰石溪、曰沙溪、曰五鳯,曰司邊,曰思賢,曰柏堂,曰夀山,曰大嶺,曰敦性,曰蓼溪,曰東溪,曰養正,曰平溪,曰文峰,曰村心,曰福新,曰喬林,曰黄圃,曰興賢,曰南亭,曰養正,曰穗峰,曰蘿峰,曰岡頭,曰塹岡,曰壺川,曰金溪,曰龍陽,曰冼溪,曰獵溪,曰鹿山。
104
番禺縣書院九曰濂溪,曰天關,曰粤洲,曰迂岡,曰愼徳,曰泰泉,曰營道,曰龍徳,曰番山,在清水濠街。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李文浩建
105
番禺縣義學二曰珠江,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劉茂溶捐建。雍正八年,知府吳騫修曰番禺,雍正八年,知縣龎嶼捐建。
106
順德縣社學七十四、曰興賢,曰南隅,曰北隅,曰毓賢,曰北頭,曰養䝉,曰岡安,曰官阜,曰儲才,曰育才,曰萃賢,曰鹿門,曰清源,曰育秀,曰倫教,曰三橋,曰北墩,曰興俊,曰連鰲,曰碧梧,曰振文,曰濓溪,曰道原,曰塘頭,曰正原,曰東溪,曰鼎新,曰華溪,曰關濟,曰雲步,曰隆興,曰正䝉,曰育英,曰儒林,曰尖峰,曰安豐,曰象山,曰龍頭,曰羅田,曰良山,曰見龍,曰麥㟁,曰黄村,曰龜峰,曰玉泉,曰龍頭,曰小岡,曰聖堂,曰梯雲,曰儲才,曰孕秀,曰桃村,曰西雍,曰育賢,曰居仁,曰由義,曰徳雲,曰錦溪,曰龜山,曰錦雲,曰東平,曰桂林,曰福田,曰黄涌,曰雲龍,曰青雲,曰西華,曰小布,曰西里,曰黌村,曰羅田,曰大雷,曰東㟁,曰東明。
107
順徳縣書院一。曰鳯山,康熙二十三年,議即四賢祠為鳳山書院,雍正三年為鎭標守備,署遷主于麗澤堂
108
東莞縣社學十四,曰西城,曰圎沙,曰覽秀,曰樟樹,曰萬家租,曰篁溪,曰大分,曰水南,曰茶山,曰鳯涌,曰石岡,曰緑蘭,曰厚街,曰武林。
109
東莞縣書院四曰鰲臺、曰養正、曰圎沙、曰城南東莞縣義學一曰寳安,康熙二十八年,知縣郭文炳建,從化縣社學一曰中隅
110
從化縣書院二曰濓泉,曰興賢。康熙四十五年,知縣梁長吉捐建,龍門縣社學三曰在城曰軍都白佛能
111
新寧縣社學一曰中隅。
112
增城縣社學七,曰城南,曰龍灘,曰髙埔、曰瑶溪、曰沙隄、曰維新、曰龍溪。增城縣書院八:曰菊坡,曰明誠,曰獨岡,曰蓮花,曰鳯池,曰鳯臺、曰講陀,曰以文。康熙十七年,知縣黄楷倡建。
113
增城縣義學六曰鳴臯,曰瑞山、曰三鄉,曰臘圃,曰甘泉,曰增江。康熙二十五年,知縣余淑建。香山縣社學三曰大館,曰東隅,曰蓮峰。
114
香山縣書院一曰仁山
115
新會縣社學十五,曰騎虎廟,曰南山廟,曰五顯巷,曰顔屋巷,曰雷山,下曰白虎頭,曰流杯村,曰市子步,曰龜山,曰雷江,曰横溪,曰西溪,曰龍城村,曰草輩,曰凌涌。
116
三水縣書院二曰象山,曰小廬山,明儒陳獻章建三水縣社學十一曰綿溪,曰端䝉,曰藍溪,曰振文,曰清塘,曰胥江,曰聚奎,曰豐湖,曰鎭南,曰龍池,曰馬溪。
117
清遠縣社學八曰中隅,曰東關,曰西關,曰石富頭,曰湴塘,曰上嶽、曰蓮塘,曰白米埔清遠縣書院四曰崇文,曰瑞峯,昔併為儒學。康熙五十八年,重建曰同,文曰正江。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劉士驥建。四十一年,教諭借為公署。雍正七年,知縣陳本將裁衛署,改建。
118
清遠縣義學一康熙三十五年,知縣于挺捐貲遷建
119
新安縣社學六曰梯雲,曰登雲,曰青雲,曰固戍,曰梧山,曰接青。花,縣社學四曰金溪,曰養恒,曰大岡,曰平山。
120
右廣州府:
121
曲江縣社學四曰東隅,曰西隅,曰南隅,曰北隅,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唐宗堯、知縣秦熙祚捐修、曲江縣書院三曰濓溪,康熙十年,知府馬元重建曰韶陽,康熙三十年,知府陳廷策捐建。雍正五年,知府黄文煒増置静房,併設䝉塾二所。七年,知府陳鴻熙重修曰明經。
122
曲江縣義學二一。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唐宗堯捐建一。康熙四十三年,知縣茍金徽捐建置田租四十九石零,為薪水資
123
樂昌縣社學十三曰城南,曰郭東,曰郭西,曰河南,曰柏沙,曰土頭,曰辛田,曰曲碣,曰安口,曰榮村,曰里田,曰九峰,曰皈上下。
124
樂昌縣書院三曰濓溪,曰龜峰,明嘉靖十九年,知縣張監建曰昌山,康熙六年,知縣李棟建、仁化縣社學十曰會正,曰西隅,曰北隅,曰扶溪,曰髙岡,曰洪由,曰恩溪,曰上水,曰中水,曰下水。仁化縣書院一,曰濓溪
125
仁化縣義學一雍正七年,知縣楊崇捐建倂將官租穀,給為脩脯之費,乳源縣社學四曰養正,曰乳溪,曰洲頭,曰下街,知縣姚炳坤建,今為學署。乳源縣書院二曰温泉曰城東,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張冼易建。翁源縣社學八曰龍頭曰城西,曰詹公,曰新塘,曰周陂,曰利陂,曰南浦,曰芙蓉翁源縣書院一曰翁山
126
英德縣社學五曰頤正,曰崇正、曰潮陽,曰古風,曰浛光。英徳縣書院七曰涵暉,曰龍山,曰南山,曰會英,曰近聖。康熙三十七年,知縣田從典即正江書館改置,旁立書舎射圃曰文瀾。康熙四十七年,巡檢鈕榮倡建曰文昌。康熙四十六年,知縣齊㨗建右韶州府。
127
保昌縣社學十五,曰正江,曰明善,曰仁和,曰太平,曰遷善,曰明道,曰養正,曰歸極,曰端本,曰範俗,曰養性,曰善性,曰崇禮,曰覺民,曰正經。
128
保昌縣書院四曰孔林,曰大中,曰西清,曰正學始興縣社學一曰黑江
129
始興縣書院一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楊炳耀、教諭陳如錫暨邑紳士同建、始興縣義學一曰墨江,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毛徳琦建
130
右南雄府。
131
歸善縣社學八,曰南隅,曰東隅,曰西隅,曰北隅,曰東關,曰崇正,曰上保,曰中堡。歸善縣書院三。曰豐湖,曰濓溪,曰天泉。
132
歸善縣義學一康熙三十二年,知府王煐買豐湖葉氏廢園,改建、博羅縣社學十二,曰興賢,曰西隅,曰江東,曰榕溪,曰禮村。南隅曰禮村西隅曰羅浮,曰蓬萊,曰原岡,曰青灣,曰西埔,曰白沙。
133
博羅縣書院六曰張留,曰鄭公,曰羅浮,曰豫章,曰釣鰲,曰涵江,長寧縣社學二曰東城、曰錫場
134
永安縣社學六曰烏石,曰苦竹派,曰琴江,上鎮曰琴。江中鎮曰龍窩,曰南嶺,永安縣義學三曰金紫,曰鳯凰,曰苦竹,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張進籙建。海豐縣社學六曰北門,曰河頭,曰城南,曰龍津,曰石橋,曰㨗勝。海豐縣書院四曰文山,曰桂林,曰西峰,曰清明。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姚徳基捐建。龍川縣社學六曰興賢,曰南隅,曰龍津,曰正誼,曰雲衢,曰龍溪。
135
龍川縣書院二曰嶅峰,曰仰止
136
長樂縣社學八曰居仁,曰由義,曰立禮,曰秉智,曰縣前,曰洋頭,曰小渡,曰三派長樂縣書院一曰東山
137
興寧縣社學三曰富榖,曰維城,曰十三都。興寧縣書院二曰探花,曰羣英。
138
連平州義學一在城北牟公祠右。雍正三年,知州胡功成倡捐紳士仝建、河源縣社學三曰東隅,曰南隅,曰北隅
139
河源縣書院三曰倡南,曰觀瀾,曰崇文和平縣社學三曰在城曰西城、曰林鎭。和平縣書院一曰五雲,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韓師愈奉建。右惠州府。
140
海陽縣社學四曰東隅知縣,金一鳯建曰南隅知府,石文晟建曰西隅,康熙二十八年,知府林杭學建曰北隅,康熙二十七年,潮鎭馬三竒建,俱雍正八年知縣張士璉修。
141
海陽縣書院二曰韓山,順治四年,巡道曾𢎞重建,曰龍韓社,雍正七年,知縣張士璉修,潮陽縣社學四曰源泉,曰西隅,曰聚會,曰南薰。
142
潮陽縣義學二一在縣治左。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臧憲祖建。雍正六年,知縣藍鼎元修。一在貴嶼鄉,康熙五十五年,知縣支森建。
143
潮陽縣書院三曰文昌,康熙三十年知縣臧憲祖建,曰文光,曰棉楊,知縣藍鼎元建揭陽縣社學十曰東隅,曰西隅,曰魁元,曰逹道,曰攀龍,曰宣化,曰魁隆,曰椿桂,曰解元,曰登雲揭陽縣義學二一在進賢門外,一在韓祠右。康熙五十九年建
144
程鄉縣社學四曰東隅,曰西隅,曰南隅,曰北隅。
145
程鄉縣義學一在七賢祠側,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王吉人建、程鄉縣書院三曰先賢,曰立誠,俱順治間鄉紳李士淳建,曰培風知縣王吉人建。饒平縣社學六曰東隅,曰南隅,曰龍眼,城都曰黄岡,城曰信寧,都曰宣化都饒平縣義學一在南澳城內
146
惠來縣社學二曰城,東曰城西。
147
大埔縣社學八,曰茶陽,曰端䝉,曰隆慶,曰黄坑,曰大產,曰烏槎,曰小靖,曰中渡。大埔縣書院二,曰滙州曰神泉。
148
澄海縣社學一曰蓬州。
149
澄海縣,義學二一。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岱建一。雍正七年,知縣寗時文將澄海所廢署改建澄海縣書院二曰尊育,曰冠山
150
普寧縣義學一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汪溶日重建平遠縣社學一曰崇文
151
鎭平縣社學十三,曰興福,曰黄坡,曰白馬,曰招福,曰豐田,曰葉田,曰藍芳,曰磴頭,曰髙思,曰徐溪,曰蓼陂,曰金沙,曰油坑。
152
右潮州府:
153
高要縣書院一曰天章,在府城內,康熙四十一年,總督趙𢎞燦建。雍正八年,總督郝玉麟葺為講學之所,知府劉正遠、仝修駐防同知龍為霖監修。
154
高要縣社學十,曰東隅,曰西隅,曰黄桐,曰圓明,曰聖堂,曰耶溪,曰囘龍,曰毓秀、曰都頭,曰夢筆。高要縣義學五。曰濓溪,曰崧臺,曰文峰,曰慶雲,曰星巖。
155
四會縣社學一曰城西
156
四會,縣書院二曰濓溪,曰興文
157
四、會縣義學二一在沙尾,一在城西二程祠側,雍正五年,知縣黄任建、新興縣社學八、曰東隅,曰南隅,曰西隅,曰北隅,曰蘇村,曰四合,曰思本村,曰龎村。、新興縣書院一曰澹菴
158
新興縣義學二曰筠成,順治十六年,知縣查蜚英建曰「新州」。雍正三年,邑人顧煊等呈,請將新興所衙改建。
159
陽春縣社學一曰城西。
160
陽江縣社學二曰西隅,曰儒洞。
161
陽江縣書院一曰濓溪,康熙十三年,邑人建祀周敦頤、胡銓、沈缺、陽江縣義學一康熙十三年,知縣張鐸改社學建在西門外張太傅祠右、髙明縣社學四十一曰迎薰、曰拱辰,曰賔曦、曰鼎新、曰太平、曰塘安、曰員岡、曰南秀、曰龔海、曰倫埆、曰龍門、曰良溪、曰仙村、曰孔塘、曰布練、曰攀桂、曰范州、曰丙溪、曰沙亭、曰平溪、曰山亭、曰弧矢、曰雲頭、曰慶龍、曰沙溪、曰蛇栁、曰槐黄、曰劬堂、曰青雲、曰適中、曰青龍、曰秀麗、曰蘇村、曰瀛洲、曰挹仙、曰鐵溪、曰平步、曰潭朗、曰高要,曰活塘,曰興隆
162
高明縣書院一曰文昌,康熙七年,邑人通判何三復倡建恩平縣社學四曰城內曰朝陽、曰進,職曰鵬岡,恩平縣書院二曰鳳凰,曰敷文
163
恩平縣義學一康熙二十五年,知縣佟世男建,廣寧縣義學二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黄金從建、德慶州社學四曰東隅,曰西隅,曰養正,曰菁莪、德慶州書院一曰二洲
164
封川縣社學二曰西廂,曰江口
165
開建縣社學二曰狀元,曰登龍
166
右肇慶府。
167
茂名縣社學六曰南髙、曰東髙、曰西興,曰北遊,曰橋門,曰同文茂名縣書院十五曰髙明,曰朋來,曰茂山,曰四水,曰東津,曰拱極,曰墨池,曰筆山,曰參天,曰潘江,曰三至。康熙三十六年,知府鄭梁、知縣錢以塏相繼創建,曰安樂。康熙三十八年,知縣錢以塏建曰「敦仁」,曰「近聖」,曰「觀瀾」,以上三書院俱康熙五十一年知縣孫士傑建
168
茂名縣義學一康熙四十八年,知府吳柯建。雍正八年,改為巡道衙署,移建府治西。電白縣社學三曰得,一曰東社、曰霞溪
169
電白縣書院二曰觀瀾,曰志學
170
信宜縣社學二曰竇江,曰觀化
171
信宜縣書院四曰龍山,曰麗澤、曰鳳岡、曰同春,信宜縣義學一曰起鳯,康熙五十一年,知縣裴正時建,化州社學一曰東勝
172
化州書院一曰寳賢
173
化州義學一署知州。余光炅建
174
吳川縣社學十八,曰祥龍,曰城中,曰南隅,曰那䝉,曰院村,曰大寨,曰窑頭,曰樟木,曰水潭,曰山墟,曰麗山,曰那寧,曰下磟,曰平澤,曰乾塘,曰潭谷,曰中村,曰北村。
175
吳川縣書院二曰江陽,曰正疑
176
石城縣社學二曰養正,曰新和。
177
石城縣書院一曰松明,在縣治東隅,康熙五十年知縣孫繩祖重建。右髙州府。
178
合浦縣社學七曰養正,曰西溪、曰東津、曰北園、曰西江、曰永安、曰梁村合浦縣書院九曰海天,曰尚志,曰聚奎,曰和融,曰聨珠。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楊昶建。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棟重建曰天南。康熙二十九年,知府董昭祚建。四十二年,郡人李廷相捐葺曰:「又丫。康熙四十二年,游擊陳奕桂即了齋舊址重建,因名又了曰「還珠」。康熙四十五年,知府施世驥建。五十九年,知府徐成棟増建書舎曰「亷山」。雍正三年,知府李元偉建講堂一座,書舎七間。
179
欽州社學十八曰中和,曰城南,曰發䝉,曰茶山,曰水東,曰騰龍,曰雷峰,曰亨雷,曰蘆山,曰平江,曰如洪,曰黄峰,曰造村,曰凌霄,曰思淳,曰白峰,曰同文,曰思文。
180
欽州書院一曰東坡,康熙三十四年,知州程鼎建,雍正元年,知州董紹美重修、靈山縣社學五曰養正曰有造,曰西隅,曰東隅,曰育英
181
靈山縣書院四曰海北,曰文興,曰聚奎,曰西靈。康熙二十六年,知縣遲維城捐建。靈山縣義學一康熙二十六年,知縣遲維城捐建,置田租二百七十石為葺,文昌廟諸生脩脯。右廉州府。
182
海康縣社學六曰登雲、曰帥正、曰文富,曰調會、曰振辰,曰四都海康縣書院五曰懐坡,曰崇文、曰文會、曰雷陽,曰平湖。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鄭俊捐修、遂溪縣社學七曰縣治西曰東海,鄉曰通明,鄉曰調,熟鄉曰城,月坊曰北關,外曰平樂鄉,遂溪縣書院二曰文明曰起秀
183
徐聞縣社學四曰崇徳、曰廣業,曰明善,曰復初徐聞縣書院一曰貴生
184
右雷州府。
185
瓊山縣社學五曰東關,曰南關,曰西關,曰北關,曰中城瓊山縣書院七曰東坡,曰銅墩,曰竒甸,曰西洲,曰崇文,曰瓊臺。康熙四十九年,雷瓊道焦映,漢建一在府城北,宋蘇軾安置昌化時嘗寓此,有雙泉遺跡。後北歸,鄉人思之,為建書院,肖像祀之。瓊山縣義學二曰南關,康熙二十五年,副使程憲、知府佟湘年建,曰府治,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賈棠建
186
澄邁縣社學一曰南離,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髙魁標、教諭蔡昌鎬、訓導顧兆正建澄邁縣書院一曰天池
187
定安縣社學三曰東鄉,曰西鄉,曰南鄉定安縣書院二曰尚友,曰居丁。康熙二十八年,教諭梁廷佐母馮氏捐貲置田一頃九十三畝,為寒士燈油及諸生科舉費
188
定安縣義學一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文豹捐建置田。雍正元年,知縣丁繼離捐修邑人吳永泰捐田
189
文昌縣書院一曰玉陽
190
文昌縣義學一康熙四十五年,邑人雲志高捐建會同縣社學五曰端趙,曰永安,曰嘉會,曰積善,曰太平,臨高縣社學一曰縣東
191
儋州社學三曰零春,曰頓積、曰峩□。儋州書院二曰東坡,曰振德
192
儋州義學一曰古儋,康熙三十九年,知州韓祐重建萬州社學八曰北關,曰南關,曰周村,曰馮吳,曰蓮塘,曰小南山,曰潘浦,曰檳榔。崖州義學一雍正七年,知州程哲捐修
193
右瓊州府。
194
羅定州社學二曰縣,左曰南郭。
195
西寧縣社學三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溶建。右羅定州
196
連州社學三曰中隅,曰西隅,曰北隅,連州書院三曰丞相,為宋張浚立,曰天衢、曰南軒。原守禦所署,雍正七年改建。連州義學二俱康熙二十五年知州安達里建
197
陽山縣社學五曰育英,曰養正,曰南岸,曰銅臺,曰高灘。陽山縣義學一知縣王永、侯建、孟𢎞、範管、世寧修,連山縣社學一曰城內
198
連山縣義學一康熙二十八年,知縣劉允元建右連州
199
按:各府州縣儒學以及社學等,俱有學田以贍生徒,其中多寡不一,詳見郡縣諸志,兹不具載。
200
廣東通志卷十六
URN: ctp:ws18366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