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喪禮一 |
2 | 喪葬之禮、通乎上下。各有差等、無敢僭逾。 |
3 | 歷朝大喪、首 |
4 | 遺詔、次部議、而儀注事例附馬。 |
5 | 宗藩及品官恤典嘉靖隆慶以來、數更條例。今著其見行者、以便遵守 |
6 | 大喪禮 |
7 | 洪武三十一年 |
8 | 高皇帝喪禮 |
9 | 遺詔。一天下臣民令到出三日皆釋服、嫁娶飲酒皆無禁 |
10 | ○一毋發民哭臨官殿中。當臨者、皆以旦晡各十五舉哀禮畢非旦晡臨、毋得擅哭 |
11 | ○一當給喪事及哭臨者皆毋跣。絰帶毋過三寸。無布車兵器 |
12 | ○一諸王各于本國哭臨、不必赴京。中外管軍戍守官員、毋得擅離信地、許遣人至京 |
13 | ○一王國所在文武衙門官民軍士、今後一聽 |
14 | 朝廷節制。護衛官軍、王自處分 |
15 | ○一諸王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部議。一在京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聞喪次日各易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赴 |
16 | 內府聽宣 |
17 | 遣詔畢、于本衙門齋宿、素服、朝晡詣 |
18 | 几筵哭。仍各置孝服、至第四日成服、朝晡哭臨、至葬畢而止。仍自成服日為始、服孝服二十七日而除。其命婦、亦于第四日各具孝服、由 |
19 | 西華門入哭臨、不許帶金銀首飾 |
20 | ○一 |
21 | 諸王、世子、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內使宮人等、俱服斬衰三年、自聞喪第四日成服為始、二十七月而除。凡臨朝視事、素服烏妙帽黑角帶、退朝服衰服 |
22 | ○一官員、麻布大袖圓領衫、不緝邊麻布帽、就用所帶帽、以布裹之、仍垂帶。麻腰絰。麻鞋 |
23 | ○一命婦、麻布大袖圓領長衫、麻布蓋頭 |
24 | ○一冥器、行移工部及 |
25 | 內府司設監等衙門成造、照依生存所用鹵簿器物名件 |
26 | ○一作神主、用栗木為之、制度依家禮 |
27 | ○一差行人齎捧 |
28 | 遺詔、前去各布政司、并直?府州衙門開讀 |
29 | ○一在外大小衙門文武官員人等、 |
30 | 詔書到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行四拜禮、跪聽宣訖、舉哀、再行四拜禮畢。各置孝服、至第四日成服為始、每旦率合屬官僚人等、於本衙門朝 |
31 | 闕設香案、哭臨三日而除 |
32 | ○一在外大小衙門、各令官一員赴京致祭、所用香燭祭物、禮部備辦 |
33 | 永樂二十二年 |
34 | 文皇帝喪禮 |
35 | 遺詔、喪服禮儀、一遵洪武舊制 |
36 | 部議。一宮中自 |
37 | 皇太子以下、成服日為始、服斬衰二十七月而除。 |
38 | 親王、世子、郡王、及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以下、聞喪皆哭盡哀、行五拜三叩頭禮。第四日成服、斬衰二十七月而除。凡 |
39 | 王視事、素服烏紗帽黑角帶。退服衰服。服內並停音樂嫁娶。其祭祀、止停百日 |
40 | ○一在京文武官初聞喪、素服烏紗帽黑角帶。明日清晨、詣 |
41 | 思善門外哭、五拜三叩頭退、置斬衰服、於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第四日成服、具衰服詣 |
42 | 思善門外、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 各十五舉聲。成服日為始、服衰服二十七日。兄入朝、及衙門視事、用布裹紗帽、垂帶、素服腰絰麻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之外、素服烏紗帽黑角帶、二十七月而除。聽選辦事等官服衰服、監生吏典僧道人等素服、以成服日為始、皆赴順天府朝 |
43 | 闕設香案、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 各十五舉聲。仍各素服二十七日而除。文武官命婦聞喪第四日、各服麻布大袖圓領長衫、麻布蓋頭、清晨由 |
44 | 西華門入、哭臨三日。仍各去金銀首飾、素服二十七日。凡音樂祭祀、官員軍民人等、並停百日。男女婚嫁、官員停百日、軍民人等、停一月。軍民素服、婦人素服不妝飾、俱二十七日 |
45 | ○一在外俱以聞喪日為始、令到之日、文武官員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行四拜禮、跪聽宣讀訖、舉哀、再行四拜禮畢。各置斬衰服、于本衙門宿歇、不飲酒食肉。第四日成服、每旦率合屬官僚人等、服衰服就本衙門朝 |
46 | 闕設香案、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十日、 各十五舉聲。作服日為始、衰服二十七日。衙門視事、用布裹紗帽垂帶素服腰絰麻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後、素服鳥紗帽黑角帶二十七月而除。文武官命婦聞喪、素服舉哀三日、各十五舉聲。去金銀首飾、素服二十七日而除、軍民男女、皆素服一十三日。凡音樂祭祀官員軍民人等、並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員停百日、軍民停一月 |
47 | ○一在京文武官孝服、每員官給麻布一疋自制。四夷使臣、工部造與孝服。 |
48 | 諸王公主遣官、及內外文武官員人等、詣 |
49 | 几筵祭祀者、光祿寺備祭物、翰林院撰祭文、引赴 |
50 | 思善門外行禮。各處進香官辭歸者、 |
51 | 諸王公主所遣、臨期司禮監請 |
52 | 旨給賜。其方面官、與路費鈔二十錠。餘十錠 |
53 | ○一京城聞喪日為始、寺觀各聲鐘三萬杵、禁屠宰四十九日 |
54 | ○一上 |
55 | 尊謚 |
56 | ○一二十七日以後、 |
57 | 皇帝素冠麻衣麻絰臨朝、退仍衰服 |
58 | ○一發引 |
59 | ○一大祥、奉安 |
60 | 神主神座儀物于 |
61 | 太廟前一日、遣官祭告 |
62 | 太廟。至日、 |
63 | 上祭告 |
64 | 几筵殿。 |
65 | 皇太后、 |
66 | 皇后以下、各祭一壇。 |
67 | 王府遣官、共祭一壇。在京文武官員、共祭一壇 |
68 | ○一禫祭、遣 |
69 | 親王詣 |
70 | 陵行禮 |
71 | 洪熙元年 |
72 | 昭皇帝喪禮 |
73 | 遺詔。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喪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釋服。毋禁嫁娶音樂。在外親王、藩屏為重、不可輒離本國。各處總兵鎮守備禦重臣、及文武大小官員、亦毋擅離職守。聞喪之日、止于本處朝夕哭臨三日、悉免赴 |
74 | 闕行禮 |
75 | 部議。自聞喪日為始、不鳴鐘鼓。在京禁屠宰十三日。 |
76 | 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以下、並遵 |
77 | 遺詔、喪服二十七日而除。上 |
78 | 尊謚次日、百官各具素服烏紗帽黑角帶、於 |
79 | 承天門、俟開讀 |
80 | 尊謚詔 |
81 | 嘉靖四十五年 |
82 | 肅皇帝喪禮 |
83 | 遺詔。喪禮依舊制、以日易月。宗室親郡王、各處總督鎮巡三司宮、各於本處朝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所府州縣并土官、並免進香。 |
84 | 郊社等禮及祔葬祔享、各稽 |
85 | 祖宗舊典、斟酌改正 |
86 | 部議。一發喪。 |
87 | 殿下括髮、詣 |
88 | 大行皇帝宮內舉哀。哀止。小殮、括髮設奠、 舉哀歸喪次。 |
89 | 皇貴妃等妃、 |
90 | 殿下妃、 |
91 | 皇孫、 |
92 | 涇簡王妃等妃、 |
93 | 景恭王妃、 |
94 | 寧安公主、舉哀禮同。哀畢、各歸喪次 |
95 | ○是日、頒 |
96 | 遺詔 |
97 | ○一大殮。 |
98 | 殿下素服束髮、詣 |
99 | 太行皇帝前舉哀設奠。 大殮、奉安 |
100 | 梓宮。設 |
101 | 几筵、安 |
102 | 神帛、立 |
103 | 銘旌、哭盡哀。 |
104 | 皇貴妃、 |
105 | 殿下妃、 |
106 | 皇孫、及 |
107 | 各王妃、 |
108 | 公主、哭臨禮皆同 |
109 | ○一成服。 |
110 | 殿下服衰服、詣 |
111 | 梓宮前舉哀、行奠祭禮。 |
112 | 皇貴妃、 |
113 | 殿下妃、 |
114 | 皇孫、及 |
115 | 各王妃、 |
116 | 公主、皆成服。各設祭一壇。六尚及宮人各隨祭。禮畢、各歸喪次 |
117 | ○是日、內官內使祭一壇 |
118 | ○次日、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等衙門、共一壇。文武三品以上命婦、共一壇 |
119 | ○一每七及百日、 |
120 | 殿下一壇、 |
121 | 皇貴妃等妃共一壇、 |
122 | 殿下妃一壇、 |
123 | 皇孫一壇、 |
124 | 涇簡王妃等妃共一壇、 |
125 | 景恭王妃一壇、 |
126 | 寧安公主一壇 |
127 | ○一內外官員軍民人等、及各 |
128 | 王府夷使、禮並與洪武永樂同 |
129 | 永樂二十二年上 |
130 | 尊謚儀 |
131 | 前期三日、齋戒。前一日、遣官祭告 |
132 | 天地、 |
133 | 宗廟、 |
134 | 社稷、如常儀。 是日、 |
135 | 內侍官置冊寶輿于 |
136 | 奉天門、 捧冊寶各置輿中。 |
137 | 皇帝具衰服詣奉天門。 內侍官舉冊寶輿。導引官導 |
138 | 皇帝後隨、降階升輅。 百官序立金水橋南、北向。 俟冊寶輿將至、皆跪、冊寶輿過畢、興、皆隨至 |
139 | 思善門外序立、北向。 |
140 | 皇帝降輅。 冊寶輿由中門入、至 |
141 | 幾筵殿丹陛上。導引官導 |
142 | 皇帝由左門入。內贊唱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導 |
143 | 皇帝就丹陛上拜位。捧冊寶官捧冊寶由左門入、 至 |
144 | 几筵前、分左右立、北向。導引官奏四拜。 |
145 | 皇太孫、 |
146 | 親王、皇孫陪拜丹陛上。百官陪拜 |
147 | 思善門外。內贊及鴻臚寺官、同時傳贊四拜畢。導引官導 |
148 | 皇帝由殿左門入、詣 |
149 | 几筵前。奏跪。內贊及鴻臚寺官、傳贊 |
150 | 皇太孫以下、及百官跪。奏進冊。捧冊官跪進冊于 |
151 | 皇帝左、 |
152 | 皇帝受冊獻畢、授捧冊官置于案。奏進寶。捧寶官跪進如前儀。奏宣冊。宣冊官跪宣冊于 |
153 | 皇帝左畢。奏宣寶如宣冊、畢。奏俯伏、興、平身、四拜。 奏復位。導引官導 |
154 | 皇帝由殿左門出就拜位。奏四拜。 禮畢。行祭禮。導引官導 |
155 | 皇帝詣 |
156 | 幾筵前就拜位。奏四拜。 奏初獻禮。奏跪獻酒。 贊讀祝。讀祝官讀畢。亞獻終獻禮拜傳贊並同。 導引官導 |
157 | 皇帝由殿左門入、詣 |
158 | 神位前、捧冊寶授內侍官捧入、導引官導 |
159 | 皇帝入內奉安訖。奏叩頭畢。導引官導 |
160 | 皇帝由左門出、至丹陛上。奏禮畢。 導引官導 |
161 | 皇帝還宮 |
162 | 隆慶元年進呈 |
163 | 尊謚議文儀 |
164 | 先是 |
165 | 敕諭文武群臣議上 |
166 | 尊謚。至期前一日、鴻臚寺官于 |
167 | 宣治門設 |
168 | 謚議文案。是日早、 |
169 | 上具衰服 御宣治門。捧謚議官立于階之東。文武百官、各具素冠服、 詣丹墀贊行四拜禮興。禮部官出前跪奏進 |
170 | 尊謚議文。奏畢、復位。序班二員、引班首官稍進前。捧謚議官以文授班首官、班首官受 |
171 | 謚議文、由中道進。將至 |
172 | 御前、序班贊進 |
173 | 尊謚議文。 |
174 | 上起、至 |
175 | 謚議文案之北。班首官進 |
176 | 謚議文置於案。贊跪。百官皆跪。 |
177 | 上覽畢、召翰林院官趨至前、跪。 |
178 | 上以 |
179 | 謚議文授翰林院官、 |
180 | 命撰 |
181 | 謚冊文、翰林院官受訖、捧從中道出。 |
182 | 上復坐。贊俯伏、興。班首官與百官俯伏、興。班首官復位。贊行四拜禮畢。序班徹案。 |
183 | 上還 |
184 | 隆慶元年 |
185 | 尊謚頒詔儀 |
186 | 先期、鴻臚寺設 |
187 | 詔案于 |
188 | 皇極殿內東、錦衣衛設傘蓋于 |
189 | 皇極殿前。至日早、百官各具素服烏紗帽黑角帶、於 |
190 | 承天門外伺候。 |
191 | 上御中極殿、具黑翼善冠、白素袍、黑犀帶。執事官先行五拜三叩頭禮。鴻臚寺官奏請陞殿。導駕官導 |
192 | 上御皇極殿。鳴鞭訖。序班舉 |
193 | 詔案于殿中。翰林院官捧 |
194 | 詔立于左。鳴贊唱頒 |
195 | 詔。翰林院官以 |
196 | 詔授禮部官、禮部官受 |
197 | 詔置于案。序班舉案由殿左門出。錦衣衛用傘蓋、迎至 |
198 | 承天門上。百官入班。鳴贊唱四拜。稱有 |
199 | 制。唱跪。開讀訖。再唱行四拜禮。鴻臚寺官傳奏禮畢。百官退。 |
200 | 詔書迎至禮部、授使者頒行天下 |
201 | 永樂二十二年發引儀 |
202 | 發引前三日、行奏告禮。百官預齋戒三日。 遣官以葬期告 |
203 | 天地、 |
204 | 宗廟、 |
205 | 社稷。 |
206 | 皇帝衰服告 |
207 | 几筵。 |
208 | 皇太子 |
209 | 親王以下、皆衰服隨班行禮。是日後、百官衰服朝一臨、至發引日止。京師內外禁樂、至祔祭日止。禁屠宰至葬畢日止。發引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橋、 |
210 | 午門、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德勝門、並橋、清河橋、沙河、京都應祀神祇、並經過去處應祀神祠。 是夕、設辭奠。 |
211 | 皇帝、 |
212 | 后妃、 |
213 | 皇太子、 |
214 | 親王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司禮監、禮部、錦衣衛官、提督執事者、設 |
215 | 大升輿於午門外。依圖式陳葬儀於 |
216 | 午門外、並 |
217 | 大明門外、發引日、設啟奠、內侍陳設醴饌拜位如常儀。內導引官導 |
218 | 皇帝衰服詣拜位、 |
219 | 皇太子、 |
220 | 親王以下、各就拜位。贊禮贊四拜、奠帛、獻酒、讀祝、四拜、舉哀、興、哀止、望瘞、禮畢。 內導引官導 |
221 | 皇帝詣 虞祭、內侍陳醴饌拜位於 |
222 | 幾筵前、如常祭儀。內導引官導 |
223 | 皇帝衰服詣拜位。 |
224 | 皇太子、 |
225 | 親王以下、衰服各就拜位。行四拜禮。初獻、奠帛、獻酒、讀祝。亞獻。終獻、贊四拜。舉哀、興、哀止、望瘞、禮畢。卒哭、用虞祭後剛日、禮同虞祭。自是罷朝夕奠。至卒哭之明日、奉 |
226 | 神主祔享於 |
227 | 太廟。 祭畢、太常卿於 |
228 | 神主前跪奏請 |
229 | 太宗文皇帝神主還幾筵。奏訖、導引官導 |
230 | 皇帝捧 |
231 | 神主、由 |
232 | 廟左門出、至門外、安奉于 |
233 | 御輦。儀衛傘扇導從如來儀。 |
234 | 皇帝升輅、後隨、至午門外。儀衛止。 |
235 | 皇帝至思善門、降輅、釋祭服、易衰服、隨 |
236 | 御輦至幾筵殿前。內侍于輦前跪奏、請 |
237 | 神主降輦升座。內侍奉 |
238 | 銘旌、由中門出。執事官陞捧 |
239 | 梓宮。內執事持翣左右蔽 |
240 | 梓宮降殿。內侍官于 |
241 | 梓宮前跪奏、請 |
242 | 梓宮陞龍輴。執事官奉登龍輴、訖。以彩帷飾 |
243 | 梓宮。執翣仍列左右。內侍擎傘扇侍衛如儀。列舊所御儀仗于前。 |
244 | 謚冊寶輿、 |
245 | 神帛輿、 |
246 | 真亭、 |
247 | 銘旌、以次而行。內導引官導 |
248 | 皇帝由殿左門出、 |
249 | 后妃、 |
250 | 皇太子、 |
251 | 親王、及宮眷後隨、 至 |
252 | 午門內、設遣奠如祖奠儀。內侍于 |
253 | 梓宮前跪奏、請 |
254 | 靈駕進發。司禮監官率儀衛 |
255 | 謚冊寶輿等前行。 |
256 | 皇帝、 |
257 | 后妃、 |
258 | 皇太子、 |
259 | 親王以下、皆哭盡哀。內侍于 |
260 | 皇帝前跪奏、請還宮。內侍導引 |
261 | 皇帝還宮。 |
262 | 后妃以下俱還宮。 執事官舁 |
263 | 梓宮由中門出、至午門外。禮官跪奏請 |
264 | 梓宮陞大昇輿。執事官奉 |
265 | 梓宮升輿、訖。 禮官跪奏、請 |
266 | 靈駕進發。司禮監、禮部、錦衣衛整視葬儀、以次前行。 |
267 | 皇太子、 |
268 | 親王以下、哭送 |
269 | 靈駕出、至端門外、行辭 |
270 | 祖禮。 執事官預設褥位于 |
271 | 太廟中香案前。 |
272 | 梓宮至端門外、禮官跪奏、請辭 |
273 | 祖。導引官導 |
274 | 皇太子易常服、詣 |
275 | 神帛輿前跪。禮官奉 |
276 | 神帛授 |
277 | 皇太子、 |
278 | 皇太子捧 |
279 | 神帛由 |
280 | 廟街左門入、 至 |
281 | 太廟褥位、跪置 |
282 | 神帛于褥、興。 |
283 | 皇太子正立于 |
284 | 神帛後。贊禮贊跪。 |
285 | 皇太子跪。禮官跪于 |
286 | 皇太子之左、奏 |
287 | 太宗文皇帝謁辭。禮官興。贊禮贊俯伏、興。 |
288 | 皇太子俯伏、興。贊五拜三叩頭禮畢。 |
289 | 皇太子跪捧 |
290 | 神帛興、仍由 |
291 | 廟左門出、至輿前、以 |
292 | 神帛授禮官、禮官跪受 |
293 | 神帛、安奉輿中、訖。 跪奏請 |
294 | 靈駕進發。 |
295 | 皇太子仍喪服、 及 |
296 | 親王以下隨行。 |
297 | 梓宮由承天門大明中門出。 |
298 | 皇太子、 |
299 | 親王以下、俱由左門出、步送至德勝門外、騎送至 |
300 | 陵。 在途並至 |
301 | 陵、俱朝夕奠哭臨 |
302 | 諸王皇親駙馬公侯伯、及文武百官、軍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婦、以序沿途設次致祭。 祭畢、文武官不係 |
303 | 山陵執事及分送者、并命婦耆老、悉還。 |
304 | 大昇輿行、沿途每程預設校尉舁送、選委內官同錦衣衛官、專一提督、務在起止有節、行步安徐。沿途宿頓之處、預先搭蓋席殿、仍量搭席房以貯儀仗等物。至 |
305 | 陵、執事官先陳龍輴于 |
306 | 獻殿門外、候 |
307 | 大昇輿至、禮官詣 |
308 | 大昇輿前、跪奏、請 |
309 | 靈駕降輿升龍輴、詣獻殿。執事官奉 |
310 | 梓宮陞龍輴、由中門入、 |
311 | 皇太子、 |
312 | 親王、俱由左門入、 詣 |
313 | 獻殿安奉訖。 |
314 | 謚冊寶等輿、仍陳于前。行安神禮。執事官陳醴饌如常儀。設 |
315 | 皇太子拜位于 |
316 | 梓宮前。內侍導 |
317 | 皇太子詣拜位。贊四拜、興。贊跪、奠酒、讀祝、俯伏、興。贊四拜。舉哀、興。哀止。贊禮畢。 |
318 | 親王以下、陪拜如常儀。 遣官祀 |
319 | 后土、並 |
320 | 天壽山。 俟掩 |
321 | 玄宮時至、設遷奠。執事官陳醴饌如常儀。設 |
322 | 皇太子拜位於 |
323 | 梓宮前。內侍導 |
324 | 皇太子詣拜位。贊四拜、興。贊跪、奠帛、奠酒、讀祝、訖。俯伏、興。贊四拜、舉哀、興。哀止、望瘞。 |
325 | 親王以下、陪拜如常儀。 退。將掩 |
326 | 玄宮。內侍導 |
327 | 皇太子、 |
328 | 親王以下、詣 |
329 | 梓宮前跪。內侍跪奏請 |
330 | 靈駕赴玄宮。俯伏、興。執事官升奉遷 |
331 | 梓宮入皇堂安奉訖。內侍捧 |
332 | 謚冊寶置于前、陳列冥器等畢。行贈禮。 執事官陳醴饌于 |
333 | 皇堂門外。奉玉帛安置于香案前。設 |
334 | 皇太子拜位于前。內侍導 |
335 | 皇太子詣拜位。贊四拜、興。贊跪。贊奠酒。贊進贈。執事官捧玉帛跪進于 |
336 | 皇太子之右、 |
337 | 皇太子受玉帛獻畢、以授內執事、捧入 |
338 | 皇堂安置訖。贊俯伏、興。 |
339 | 皇太子俯伏、興。贊四拜、舉哀、興。哀止。贊贈事畢。內侍出、遂掩 |
340 | 玄宮。掩畢、行享禮于 |
341 | 玄宮前、如遷奠儀。遣官祀 |
342 | 后土、及祭 |
343 | 天壽山。 掩 |
344 | 玄宮將畢、內侍設香案於 |
345 | 玄宮門外、陳醴饌如儀。設題主案于香案前、西向。設 |
346 | 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內侍盥手出 |
347 | 主于案上。題主官盥手西向題 |
348 | 主畢。內侍奉 |
349 | 主置于神座。藏 |
350 | 神帛于箱中、置其後。內侍跪奏、請 |
351 | 太宗文皇帝神靈上神主。 奏訖。贊四拜、興。贊跪、獻酒、讀祝、俯伏、興。贊四拜。舉哀、興、哀止。 內侍啟櫝受 |
352 | 主訖。跪奏請 |
353 | 神主降座升輿、奉 |
354 | 神主陞靈輿、至獻殿上。內侍跪奏請 |
355 | 神主降輿升座、奉 |
356 | 神主即座訖 行初虞禮。執事官陳醴饌于 |
357 | 神主前。設 |
358 | 皇太子拜位于香案前。內侍引 |
359 | 皇太子就拜位。贊四拜、興。贊行初獻禮。贊跪。 |
360 | 皇太子跪、奠帛、奠酒、讀祝畢。俯伏興亞獻。終獻。贊四拜。舉哀、興、哀止、望瘞、禮畢。內侍捧 |
361 | 神帛箱埋于殿前屏處潔地。焚凶器于野。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剛日三虞、後間日一虞、至九虞止。在途、 |
362 | 皇太子行禮。還京、 |
363 | 皇帝親行禮。 |
364 | 神主啟行將還、內侍于 |
365 | 神主前跪、奏請 |
366 | 神主降座升輿還京、奏訖、俯伏、興。於 |
367 | 靈座上奉 |
368 | 神主升靈輿進行、儀仗侍衛如儀。 |
369 | 皇太子後隨。在途、仍朝夕奠。 |
370 | 神主還京、先於城外置幄次。錦衣衛備儀衛。教坊司備鼓吹不作。百官衰服奉候城外。 |
371 | 神主至、入幄次。百官序列于前、行五拜三叩頭禮畢。候 |
372 | 神主進行、百官後從至 |
373 | 午門外、儀衛等退。導引官導 |
374 | 皇帝衰服奉迎于午門內。 |
375 | 神主至、舉哀、步導 |
376 | 神主陞几筵殿內。 |
377 | 皇帝立于殿上稍東、西向。內侍于 |
378 | 靈輿前跪奏請 |
379 | 神主降輿升座。奏訖、捧 |
380 | 神主安奉於靈座訖。 行安神禮。執事官陳設如常儀。內導引官導 |
381 | 皇帝詣拜位。奏四拜興。奏跪、奠酒、讀祝、俯伏興。奏四拜、舉哀、興、哀止。 奏禮畢。 |
382 | 皇太子、 |
383 | 親王以下、陪拜如常儀。百官於 |
384 | 思善門外隨班行禮、傳唱如儀。 明日、百官行奉慰禮。 幾筵殿內稍東、西向立。 |
385 | 皇太子、 |
386 | 親王以下 |
387 | 丹陛上稍東西向立。執事者升徹帷幕等物、拂拭 |
388 | 梓宮畢。內侍徹啟奠。內執事官進龍輴於 |
389 | 几筵殿下。設 |
390 | 真亭 |
391 | 神帛輿 |
392 | 謚冊寶輿於丹陛上。設祖奠如啟奠儀。畢。內導引官導 |
393 | 皇帝詣 |
394 | 梓宮前稍東西向立。導 |
395 | 皇太子由殿左門入、立于 |
396 | 皇帝之南稍東、西向。 |
397 | 親王以下、俱於 |
398 | 丹陛上稍東、西向立。內侍于 |
399 | 梓宮前跪奏、請 |
400 | 靈駕進發內侍捧 |
401 | 鎰冊寶、次捧 |
402 | 帛、由殿中門出、各置輿內。次捧 |
403 | 神主升座訖。內導引官導 |
404 | 皇帝由殿左門入、行安神禮如前儀。禮畢、 |
405 | 皇帝釋服還宮。明日、百官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行奉慰禮 |
406 | 凡 |
407 | 大喪內朝賀祭祀等禮、洪熙元年、 |
408 | 仁宗既祔 |
409 | 廟、 |
410 | 上仍素服御西角門視朝。遇行時享等禮、太常寺奏祭祀、其日早朝鳴鐘鼓、服黃袍、 |
411 | 御奉天門視朝。祭畢、仍如前。至禫祭後、始釋素服 |
412 | ○成化二十三年、 |
413 | 憲宗喪服既除、 |
414 | 上仍素翼善冠麻布袍腰絰視朝。不鳴鐘鼓。文武百官素服烏紗帽黑角帶皂靴朝參。至百日後、始變服如常。是年冬至節、 |
415 | 詔免行賀 |
416 | ○弘治元年正旦、以 |
417 | 憲宗服制未及小祥、 |
418 | 上服黃袍御奉天殿、鳴鐘鼓、鳴鞭、作堂下樂、文武官具公服行五拜三叩頭禮。次日至十五日、具黑翼善冠淺淡袍服犀帶、 |
419 | 御奉天門。文武官具常服朝參。至禫祭、免朝一日。遣官詣 |
420 | 陵致祭 |
421 | ○正德十六年、 |
422 | 肅皇帝萬壽聖節、以 |
423 | 武宗山陵未畢、令天下齎進表文、並公侯駙馬伯儀賓進賀彩?、俱免宣讀陳設、逕送司禮監承運庫交收 |
424 | ○嘉靖四十五年歲暮 |
425 | 大祫、隆慶元年孟春時享 |
426 | 太廟、以 |
427 | 世宗喪禮、尚在二十七日之內、禮部題准照弘治十八年例、暫遣官行禮。樂設而不作。免升殿奏祭祀。齋戒之日、 |
428 | 上于喪次致齋。陪祀官俱暫免 |
429 | ○隆慶元年正旦後、 |
430 | 世宗喪禮成服畢、 |
431 | 上始服衰服御宣治門視事。百官素冠服腰絰、行奉慰禮。以後朝參並同。至二十七日滿 |
432 | 上易素翼善冠麻布袍腰絰、御宣治門視事。俱不鳴鐘鼓。百官素服烏紗帽黑角帶皂靴朝參辦事。二月祭 |
433 | 先師孔子、及 |
434 | 朝日壇、 |
435 | 歷代帝王、以 |
436 | 梓宮在殯、議准照弘治十八年例、免請陞殿、及傳 |
437 | 制、令太常寺具本奏知、仍各遣官行禮。樂設而不作。致齋之日、照天順八年例、 |
438 | 上具黃素袍翼善冠。百官具淺淡色服朝參。陪祀執事官、至期、仍各祭服行禮。本月祭 |
439 | 太社、 |
440 | 太稷、議准仍請 |
441 | 上親祭。餘並同前例。三月、 |
442 | 世宗祔 |
443 | 廟畢、次日免朝。百官烏紗帽黑角帶青圓領辦事。又次日、 |
444 | 上具黑翼善冠黑犀帶淺淡袍服、御皇極門。百官仍烏紗帽黑角帶淺淡色服、行奉慰禮。以後俱 |
445 | 皇極門視事、鳴鞭、鳴鐘鼓、如 |
446 | 累朝例。是年孟夏時享 |
447 | 太廟、以 |
448 | 世宗神主尚在几筵、照正德元年例、先一日、 |
449 | 上具常服祭告 |
450 | 幾筵、祗請詣 |
451 | 廟享祀。以後遇 |
452 | 太廟時享祫祭、大祥內皆如之。其鴻臚寺奏請升殿、太常寺奏致齋、及祭畢 |
453 | 聖駕回宮、俱樂設而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