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四

《卷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古經解鈎沈》巻四
3
長洲余蕭客撰。
4
尚書中。
5
禹貢
6
河惟兗州。
7
在此,兩河間鄭注《公羊》疏七 東南據濟,西北距河,王注詩疏七之三
8
九河既道
9
河水自上至此,流盛而地平無岸,故能分為九以衰,其勢壅塞,故通利之也。鄭注《詩》《疏》十九之四。雷、夏既澤,灉、沮㑹同。
10
雍水、沮水相觸而合,入此澤中。《地理志》曰:雷澤在濟隂、城陽同。《史記》注二。
11
桑土既蠶
12
其地尤宜蠶桑,故以名之。今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詩》疏二之一
13
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
14
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賦與八州同,言功難也。其賦下下鄭注《史記注二,浮于濟漯。
15
漯水出東郡東武陽同史記注二,海岱惟青州。
16
東自海,西至岱、同。
17
既畧
18
用功少曰畧馬傳。
19
濰淄其道。
20
地理志:「濰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鄭注海濱,廣斥。
21
斥謂地鹽鹵同。
22
海物惟錯。
23
海物,海魚也。魚種類尤雜同並《史記》注二岱畎絲枲。
24
畎,音耿,劉音影,宋本集韻六。
25
浮于汶
26
《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鄭注《史記注二
27
海岱及淮惟徐州。
28
徐州界又東至淮水同《公羊》疏七、淮、沂其乂。
29
沂水出沂山同。《水經注》二十五。 地理志沂水出泰山」。蓋縣同。
30
䝉羽其藝。
31
䝉羽二山名。
32
大野。
33
在山陽、鉅野北,名鉅野,澤同。
34
東原
35
地名今東平郡同。並史記》注二
36
赤埴熾戠
37
埴,黏土也同《周禮》,疏三十九 熾,赤也同宋本文選》注四 戠音志謝沈注宋本《御覽》三十七。
38
惟土五色:
39
所以為大社之封。鄭注《史記注》二 王者取五色土為大社,封四方諸侯,各割其方色,王者覆四方也」。王注《宋書》十七
40
羽畎
41
羽山之谷,鄭《注》詩疏十二之一
42
嶧陽
43
嶧山今在下邳西葛嶧山也同宋本《御覽》四十二泗濱。
44
泗水出濟隂,乗氏同。《史記注》二
45
蠙珠
46
蠙,音牝,劉音影宋本集,韻五
47
𤣥,纎縞。
48
纎,細也。祭服之材尚細。鄭注史記注二,淮海惟揚州。
49
揚州界自淮而南至海以東同《公羊》疏七,彭蠡既豬。
50
《地理志》:彭蠡澤在豫章彭澤西同。史記注二 南方謂都為豬同《史記索隱》一
51
陽鳥攸居。
52
陽鳥、鴻雁之屬,隨陽氣南北同詩疏二之二三江既入
53
左合漢為北江,㑹彭蠡為南江,岷江在其中,則為中江同《初學記》六。 江自彭、蠡分為三,既入者入海也同兼明書二
54
篠簜
55
篠箭。簜,大竹也同戴凱之竹譜》注。惟塗泥。
56
塗泥,漸洳也。馬傳宋本《御覽》三十七惟金三品。
57
銅,三色也。鄭注《史記》注二 金、銀、銅也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三王《注》詩疏二十之一
58
織貝
59
《貝錦名詩云:「成是貝錦」,凡織者先染其絲而織之,即成矣」。鄭《注》《史記》注二。
60
厥包,橘柚。
61
包,橘、柚,乃三物同。 包普膠切鄭音並吴仁傑離騷草本疏三錫貢
62
有錫則貢之,或時乏則不貢,錫所以柔金也。鄭注《史記》注二
63
沿于江海。
64
均讀曰沿。沿順,水行也同《史記》注二、荊及衡陽,惟荊州。
65
荊州界自荊山南至衡山之南同《公羊》疏七,九江孔殷。
66
地理志》,九江在尋陽南,皆東合為大江,同《史記》注二。 九江者,廬外之尋陽山谿分枝㪚出而合于大江者也同程大昌禹貢論》上。 廬江尋陽間九小谿入江同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
67
杶榦栝柏。
68
四木,名鄭注《史記注二 柏葉松身曰栝同《詩》疏三之三,惟箘,簵栝。
69
箘簵,聆風也」。鄭《注》《史記》注二 箘竹、聆風,楛木類此。州中生聆風與楛者,衆多同《周禮》疏三十九。三邦:厎,貢厥名。
70
言箘簵、楛,三國所致貢,其名善也。《馬傳》《史記》注二。包匭、菁茅。
71
匭,纒,結也。菁,青茅有毛,刺者,給宗廟縮酒重之,故包裹又纒結也。鄭注:史記注二。 菁,蔓菁也同傅寅《禹貢集解》一。今辰州盧溪縣包茅山出三脊茅劉蕡薛季宣《古文訓》三,荊河惟豫州。
72
豫州界自荆山而北至河、鄭、注《公羊》疏七、榮波既豬
73
沇水溢,出河為澤,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同詩疏三之一。 都音豬,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下土墳壚。
74
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墳壚也。《馬傳》《史記》注二。 豫州地青同。宋本。《御覽》三十七。 壚,疏也,鄭注禮書》三十四。華陽,黒水惟梁州。
75
梁州界自華山之南至於黒水同《公羊疏》七 三危山,黒水出其南同《史記索隱一
76
岷嶓。
77
《地理志》:岷山在蜀郡煎氐道。嶓冢山在漢陽西同《史記注》二
78
79
潛水,禹疏通為西漢水同古文訓三蔡蒙
80
皆在漢嘉縣同《禹貢集解》一
81
82
黃金之美者,謂之「璆」同。
83
鏤。
84
剛鐡,可以刻鏤也,同。
85
西傾因桓是來。
86
治西傾山,惟因桓水,是來言無餘道也。《馬傳並史記》注二
87
《地理志》:西傾山在隴西臨洮鄭注《史記》注二 織皮,謂:
88
西戎之國也。西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間,人有事於京師者,道當由此州而來。桓是,隴坂名其道,盤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謂是阪曲為盤」也同《水經注》三十六。
89
逾于沔。
90
或謂漢為沔同《史記注》二
91
黒水西河惟雍州。
92
州界自黒水而東,至於西河同詩疏十八之四,弱水既西。
93
衆水皆東此,獨西流同。《史記注》二。涇屬渭汭。
94
涇水、渭水發源皆㡬二千里,然而涇、小渭大屬於渭而入於河。地理志云:涇水出,今安定涇陽西幵頭山,東南至京兆陵陽,行千六百里入渭,即涇水入渭也同。詩疏二之二。
95
終南惇物。
96
地理志》皆在右扶風、武功同。
97
至于豬野:
98
《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澤同並《史記》注二,三危、既宅。
99
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岐山相連同史記索隱一惟球
100
璆、美玉玲、美石同。《經典釋文》七
101
琅玕
102
珠也同詩疏十八之四
103
織皮
104
衣皮之人居崑崙、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同《史記索隱》一
105
崑崙
106
在臨羌西馬《傳》釋文三王注史記索隱一 别有崑崙之山,非河所出。鄭《注》疏六
107
析支
108
在河關西,馬傳釋文三王注史記索隱一西戎
109
西域也,王注。
110
導岍。
111
導岍為北條,西傾為中條。嶓冢為南條。馬傳同上。 《地理志》,岍在右,扶風。鄭《注》《史記》注二。 導岍為隂,列西傾為次隂,列嶓冡為次陽,列岷山為正陽,列同疏六至于太岳。
112
今河東彘縣,霍太山是也同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十二厎柱
113
按:地說,河水貫厎,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蓋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同《水經注》四」。朱圉
114
《地理志》曰:「在漢陽南同」。
115
至于太華。
116
地理志太華山在𢎞農,華隂南同。
117
熊耳外方
118
熊耳在盧氏,東外,方在潁川。嵩、髙山同並史記注二 屬豫州同詩疏七之一
119
桐柏
120
山在南陽平氏東南同。
121
至于陪尾。
122
陪尾在江夏安陵東北,若橫尾者同。
123
至于荊山。
124
地理志》:荊山在南郡,臨沮同並史記》注二。內方。
125
章山同。《水經注》四十 《地理志》:在竟陵名,立章山同史記注二至于大別。
126
在廬江安豐縣同。
127
導弱水
128
弱水出張掖同。
129
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130
合黎流沙,是地名馬傳。 王注 《地理志》:「流沙居延西北,名居延澤」。《地記》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餘波,入於流沙,通於南海」。鄭注並《史記》注二導黒水。
131
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黒水祠而不記此山水所在同同上。
132
至于三危。
133
三危在鳥鼠之西,而南當岷山,又在積石之西南,當黒水祠,黒水出其南脇同《通典》百七十五,導河積石。
134
北條行河中條行渭、洛、濟、淮南條,行江、漢馬《傳》。 王注黃度說二
135
至于大伾。
136
大,伾地喉也,沇出伾際矣。鄭注《水經注》五。北過降水,至于大陸。
137
地說云:大河東北流,過絳水千里,至大陸為地腹。如《志》之言大陸在鉅鹿,《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鉅鹿,與信都相去不容,此數也。水土之名,變易世失。其處見降水,則以為絳水,故依而「廢」。讀或作「絳」字,非也。今河內北共山,淇水共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入河,近所謂降水也。降讀當如郕降於齊師之降,蓋周時國於地者惡言降,故改云共耳。又今河所従,去大陸逺矣。館陶、北屯氏河,其故道與同。《水經注》十。 降水在信都南同。《史記》注
138
同為逆河。
139
下尾合曰逆河,言相逆受也。同同上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140
《地理志》:瀁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至江,夏為夏水。鄭《注》史記注二 漢氏釋淮水改秩漢水為四瀆,以其國所氏裴秀《禹貢地域圖》《元和郡縣圖志》二十二,又東為滄浪之水。
141
滄浪夏水即漢河別流馬傳《史記索隱》一過三澨。
142
三澨水名馬傳》《禹貢論》下。鄭注史記索隱一 在江夏、竟陵之界同。《史記注》二
143
東滙澤
144
滙,囘也同。《水經注》二十八
145
東別為沱。
146
此沱尾入江,不於江出同太平寰字記七十二。又東至于澧
147
醴水名馬傳》。 王注 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長沙有醴陵縣。鄭注並《史記》注二
148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泆為滎。
149
《地理志》:「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至河內武德入河泆。為滎同」。
150
東出于陶丘北。
151
陶丘在濟隂、定陶西北同並史記》注二導渭自鳥鼠同穴。
152
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同《水經注》四十」。。 《地說》曰:「鳥鼠山同穴之枝幹也同《水經注》十七。 鳥名鵌似□而黃,黒鼠同家,鼠而短尾,穿穴共處鼠內而鳥外同《禹貢論》下。庶土交正厎,慎財賦。
153
衆土美惡及髙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貢篚慎奉,其財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同。
154
咸則三壤。
155
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同。
156
成賦中邦
157
中即九州也,同。
158
錫土姓。
159
天子建其國,諸侯胙之土賜之。姓命之氏,同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160
其敬悅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違,我天子政教所行同。並史記》注二。
161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
162
甸服之外,毎百里為差,所納總銍秸粟米者,是甸服之外,特為此數,其侯服之外,毎言三百二百里者,還就其服之內,別為名耳,非是服外更有其地也。賈訓
163
馬傳 毎言五百里一服者,是堯舊服毎服之外。
164
更言三百里、二百里者,是禹所弼之殘數也。堯之五服,服五百里耳。禹平水土之後,毎服更以五百里輔之鄭注並詩疏二十之四。 甸服:堯制「賦其田,使入穀禹弼,其外百里者,賦入總,謂入刈禾也同。
165
納銍
166
秷斷去藳也同
167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168
逺彌輕也。同並詩疏十四之一。
169
采。
170
采,事也。各受王事者。《馬傳》。
171
172
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同
173
荒服
174
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同並史記注二王注疏六蠻:
175
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去,不禁馬傳流。
176
流行無城郭,常居處同《史記》注二甘誓
177
大戰于甘。
178
甘有扈氏南郊,地名《馬傳》《史記注》二。乃召六卿。
179
六卿者,六軍之將,鄭注詩疏十六之三。六事之人。
180
《周禮》六軍皆命卿,則三代同矣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威侮五行。
181
五行四時,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同,怠棄三正。
182
天地人之正道同。
183
184
車左同。
185
右。
186
車右同並史記》注二
187
戮于社
188
社必樹之以木。《周禮》司徒職》曰:「班社而樹之,各以土地所生」。《尚書逸篇》曰:「大社惟松,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五經要義》《魏書》五十五」。𦙍征《序》:
189
𦙍往征之。
190
𦙍臣,名鄭注。《史記》注二。
191
湯誓
192
非台小子。
193
台,我也。《馬傳。
194
予其大賚汝。
195
賚,賜也。鄭注並史記》注三。
196
夏社序
197
欲遷其社。
198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以其時,而旱暵水溢,則變置社稷。當湯伐桀之時,旱致災,明法以薦,而猶旱至七年,故湯遷社而以周棄代之,欲遷勾龍以無可繼之者,於是故止同《周禮》疏十八
199
明居序
200
咎單作明居。
201
咎單湯,司空也,明居民之法《馬傳》《史記》注三。《伊訓》、《肆命》徂后序。
202
太甲元年
203
殷家猶質,踰月即改元年,以明世異,不待正月為首。顧正義《通鑑外紀》二。
204
肆命
205
陳政教所當為也」。鄭注:
206
徂后
207
言湯之法度同。
208
太甲序
209
伊尹放諸桐。
210
地名也,有王離宮焉同。
211
咸有一德序。
212
伊尹作《咸有一德》。
213
言君臣皆有一德王注。並史記》注三。咸乂序。
214
共生于朝。
215
兩手搤曰「拱鄭」。注:
216
作咸乂》
217
艾,治也,《馬傳》。
218
原命序
219
原命:
220
原臣名命,原以禹、湯之道,我所修也。同並史記注三。祖乙序。
221
祖乙圯于耿。
222
祖乙去相居,耿為水所圯毀,修德以禦之,不敢徙也。鄭注《通鑑外紀》二。 祖乙去朝居耿同。羅苹,路史,國名,紀丁注。盤庚上。
223
將治亳、殷。
224
治於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號曰殷同《史記》注三不昬作「勞」。
225
昬,勉也同。《魏志》注二。
226
兹予大享于先王。
227
大享烝嘗同《周禮》疏三十
228
盤庚,中。
229
予迓。續乃命于天。
230
御音訝,徐音顔師,古匡謬,正俗二。盤庚下
231
綏爰有衆。
232
爰於也安,隱於其衆也」。鄭注《魏志》注一。髙宗、肜日。
233
升,鼎耳而雊。
234
鼎,三公象也同《文選》注十
235
西伯戡黎
236
殷始咎周
237
咎惡也同詩疏十六之一。 紂聞文王斷虞、芮之訟,後又三伐皆勝,始畏而惡之,拘於羑里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五。 周人乘黎。
238
乘,勝也同詩疏十六之一。 紂得㪚宜生等獻寳而釋文王,文王釋而伐黎同宋本《春秋疏》二十五。西伯。
239
文王為雍州之伯,南兼荊梁在西,故曰西伯同詩疏一之一
240
《元龜》
241
大龜也,長尺二寸。《馬傳》。
242
「不有康食。
243
王暴虐於民,使不得安食」。鄭《注》:
244
不虞天性。
245
逆亂隂陽不度,天性同。
246
不廸,率典。
247
傲很明德,不修法教。同並史記注三。㣲子
248
我祖
249
湯也,《馬傳》:
250
于下
251
下下世也,同。
252
卿士師師非度。
253
非但小人學為姦宄,卿士巳下轉相師效,為非法度同。
254
凡有辜罪,乃罔恒獲。
255
羣臣皆有是罪,其爵祿又無常,得之者,言屢相攻奪鄭注。
256
越至于今。
257
越,于也,於是至矣」。《馬傳》:
258
我其發,出狂」。
259
「發,起也。紂禍敗如此,我其起作,出往也」。鄭注「吾家耄」。
260
卿大夫稱《家馬傳》。
261
今爾無指告,予顛躋。
262
隮,猶墜也,恐顛墜於非義,當如之何同。 無意告我也,是㣲子,求教誨也」。王注:
263
若之何其?
264
其語助也,齊魯之間聲如姬。《禮記》曰:「何居」。鄭注:父師若曰:
265
少師不答,志在必死。同並《史記》注三十八。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
266
犧純毛牷,體完具同《周禮》疏三十六《泰誓序》
267
惟十有一年。
268
十有一年,本文王受命而數之,是年入戊午,蔀四十嵗矣同《詩》《疏》十六之一
269
作《泰誓》三篇。
270
《泰誓》近非本經王注宋本《春秋》疏二十五牧誓》
271
戰于牧野。
272
牧野紂,南都地名,鄭《注》《史記》注三。 紂近郊三十里,名牧同《周禮》疏十九
273
冢君
274
冢,大也,馬傳《史記注》四」。
275
昬棄厥肆祀,弗答。
276
肆,祭名答問也」。鄭注:
277
昬棄厥,遺王父母弟。
278
王父母、弟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舉親者,言之也。同並《史記》注四。
279
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280
始前就敵,六步七步,當止齊正行,列同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伐,謂擊刺也。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五伐,又當止齊正行列也同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尚桓、桓。
281
威武貌同。《史記》注四
282
如虎如貔,如熊如羆。
283
螭,猛獸也。歐陽說》《文選注》一 其威當如獸之將攫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四
284
弗迓禦御克奔,以役西土。
285
禦彊禦,謂彊暴也。克,殺也。不得暴殺紂師之奔走者,當以為周之役也同。《史記》注四。 御五所,切徐音匡,謬正俗二,爾所弗朂」。
286
所言且也。鄭《注》《史記注》四
287
武成序
288
往伐歸獸。
289
獸,如售翻,徐音匡,謬正俗二
290
《洪範》
291
以箕子歸。
292
《箕國名子爵馬傳》《史記》注三十八。 箕子紂之諸父同《周易》輯聞四,鄭注疏十王注《史記索隱》十一,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
293
帝,天也。天以鯀如是,乃震動其威怒,不與天道大法九類鄭注《史記》注三十八
294
威用六極
295
言天所以畏懼人,用六極馬《傳》。
296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數本諸隂陽所生之次,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八,木曰曲直。
297
木兵者,名曰木丁。《洪範五行傳》五色線上,金曰從革。
298
金之性從人,而更可消鑠《馬傳》。
299
土爰稼穡。
300
種之曰稼,斂之曰穡。《王注:
301
言曰從。
302
發言當使可從馬傳。
303
思曰睿。
304
睿,通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睿通於政事鄭注詩疏二之二恭作「肅」。
305
肅,敬也。內曰恭,外曰敬。劉向《洪範,五行傳記》。 許商《洪範五行傳記》《漢書》二十七中之上 君貌恭則臣禮肅鄭注詩疏十二之二
306
從作乂。
307
出令而從,所以為治馬《傳》《史記》注三十八,明作晢
308
哲,知也,《洪範五行傳》五臣音注。法言六,聰作謀。
309
上聰則下進其謀馬傳《史記》注三十八。
310
洪祀,大祀也。陽曰神,隂曰靈,舉國相率而行,順四時之序,無令過差。劉向《洪範五行傳》: 江逌疏《晉書》八十三司空。
311
掌營城郭,主空土以居民馬傳《史記》注三十八。司寇。
312
主誅寇,害馬傳。
313
314
掌諸侯朝覲之官。鄭注:
315
316
掌軍旅之官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317
夏至影一尺五寸八分。劉向《洪範傳》李淳風《周髀算經注》,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同《隋書》十九。 日者,照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紀,羣陽之精衆,貴之象也。故曰:「日出而天下光,明日入而天下晦𡨕」。此其効也同宋本《御覽》三。
318
星辰
319
彗者,去穢布新者也同宋本《御覽》七 星,二十八宿、辰、日、月之所㑹也。馬傳 星,五星也。鄭注並《史記》註三十八厯數
320
厯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䝉攝提格之嵗,畢陬之月,朔日已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洪範傳》一行《大衍》
321
《新唐書》二十七上 民間亦有黃帝諸厯,不如史官記之。
322
明也劉向《洪範五紀論》司馬彪《續漢志》二古經解鈎沈巻四
URN: ctp:ws24750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