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術編卷十一》 |
1 | 迮鶴壽參挍 嘉定王西莊先生原本 吳江 沈楙悳挍刋 |
《說錄十一》 |
《遼史所采取》 |
1 | 《遼史》所采取有耶律儼陳大任兩家大任無所表見儼本傳稱其析津人本姓李氏遷知樞密院事修皇朝實錄七十卷此傳多微詞至云善伺人主意妻邢氏有美色出入禁中儼教之曰愼勿失上意由是權寵益固以斯人修史定多曲筆故脫脫等進書表亦云:耶律儼語多避忌也然儼旣修實錄自多采取而今且偕大任之書俱不傳惟葉隆禮契丹國志存以宋淳熙七年表進其書自稱祕書臣想元人修定時亦宜采取而《遼史》進表不言《遼史》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一卷表八卷列傳四十六卷志最詳紀傳略相等表最略乃史家之變也而隆《禮書》紀十二傳止于七更屬非體附載者八卷皆冗雜無倫敘以晉表澶淵關南誓書議割地界書為第二十卷南北朝饋獻禮物外國貢進禮物諸小國貢進禮物契丹回賜物件為第二十一卷其二十二卷州縣載記控制諸國四至地里四京本末諸條則〈地理志〉也二十三卷族姓原始國土風俗併合部落兵馬制度建官制度宫室制度衣服制度漁獵時侯諸條則營衞志兵衞志〈百官志〉〈禮樂志〉〈儀衞志〉也 |
《金國本女眞避興宗諱》 |
1 |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敘金國初興本末云:金國本名朱里眞語訛為女眞或曰:慮眞避契丹興宗名又曰:女直《遼史》興宗紀興宗神聖孝章皇帝諱宗眞 |
《金源》 |
1 | 宇文懋昭大金國志云以其國產金及有金水源故稱大金《金史》〈地理志〉上京路卽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國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國之號蓋取諸此。 |
《熙宗卽位不攺元》 |
1 | 嗣君卽位不攺元乃禮之極變《金史》熙宗本紀熙宗諱亶太祖孫景宣皇帝子天㑹十年太宗命為諳班勃極烈十三年正月巳巳太宗崩庚午卽皇帝位攷是年正月丙午朔則已巳為月之二十四曰也熙宗紀天會十四年正月己巳朔是熙宗卽位之年又明年十五年正月癸亥朔是熙宗卽位之二年紀于此二年仍當提行另起今不提非是。 |
《大金集禮》 |
1 | 《金史》禮志敘首云世宗命官參校唐宋故典沿革始彚次之至明昌初書成凡四百餘卷名曰:金纂修雜錄宣宗南播疆宇曰威旭日方升爝火滅矣圖籍散逸既莫可尋而其宰相韓企先等所論列禮官張瑋與其子行簡所私著自公記亦亾其傳故書之存僅集禮若干卷其藏于史舘者又殘缺弗完姑掇其郊社宗廟諸神祀朝覲㑹同等儀而為書攷大金集禮四十卷不但卷第十二至卷第十八及卷第二十六卷第三十三等元闕也。卽其見存者如卷第十載皇帝夏至曰祭方丘儀方丘北郊也而其前並無冬至曰祭南郊圜丘儀則殘缺殊多禮志當别有據 |
《金史補》 |
1 | 《金史》監本第七十六卷太宗諸子傳第二頁缺今據舊本補遂為右丞相用事撻懶屬尊功多先薦劉豫立為齊帝至是唱議以河南陜西與宋使稱臣熙宗命群臣議宗室大臣言其不可宗磐宗雋助之卒以與宋其後宗磐宗雋撻懶謀作亂宗幹希尹發其事熙宗下詔誅之坐與宴飲者皆貶削決責有差赦其弟斛魯補等九人并赦撻懶出為行臺左丞相皇后生日宰相諸王妃主命婦入賀熙宗命去樂曰宗磐等皆近屬輒搆逆謀情不能樂也。以黃金合及兩銀鼎獻明德宫太皇太后幷以金合銀鼎賜宗幹希尹焉此下抟腳另起云宗固本名胡魯天會十五年為燕京畱守封幽王宗雅本名斛魯補封代王宗偉本名阿魯補封虞王宗英本名沙虎封滕王宗懿本名阿鄰封薛王宗本本名阿魯封原王鶻懶封翼王宗美本名胡里甲封豐王神土門封鄆王斛孛束封霍王斡烈封蔡王宗哲本名鶻沙封畢王皆天眷元年受封宗順本名阿魯帶天會二年薨皇統五年贈金紫光祿大夫後封徐王宗磐旣誅熙宗使宗固子京往燕京慰喻宗固旣而翼王鶻懶復與行臺左丞相撻懶謀反伏誅詔曰燕京留守幽王宗固等或謂當絕屬籍朕所不忍宗固等但不得稱皇叔其母妻封號從而降者審依舊典皇統二年復封宗雅為代王宗固為判大宗正三年。 |
《元史世系》 |
1 | 《元史》太祖本紀敘其先世自孛端义兒以下與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大元世系一條仿彿相似而字數往往多寡不齊異同時有至周復俊六梅館集《元史》弼違序云:孛端义兒母阿蘭一乳生三子季卽孛端义兒種類滋蕃部落離析曰合荅吉曰散肘曰吉狎又謂札卽刺氏世居烏垣之北是謂蒙古與鬼羅乃蠻九姓囘鶻故城和林比壤九世至也速該攻塔塔兒𫉬其酋鐵木真而以名其子與《元史》及《輟耕錄》又各不同恐係無稽之言不可信 |
《元史一人兩傳》 |
1 | 《元史》中一人兩傳者如第一百二十一卷有速不台傳第一百二十二卷又有雪不台傳速不台傳事蹟較詳且有子兀良合台事宜歸井于前一處第一百二十三卷直脫兒傳旣附見從子忽刺出至一百三十三卷又有忽剌出傳第一百三十一卷有完者都傳第一百三十三卷又有完者拔都傳此皆是一人宜合而為一至若第一百五十卷有石抹也先傳云:其先述律氏又改石抹氏敘其生平幾六百字第一百五十二卷石抹阿辛傳云:迪列紇氏敘其事不過云歲乙亥率北京等路民一萬二千餘戸來歸太師國王木華黎奏授鎭國上將軍御史大夫從擊蠡州死焉而其事大約相同至敘其子查剌及其孫庫祿滿事則同為一人更無可疑亦宜歸幷于前一處第一百三十三卷孛蘭奚傳目作孛羅奚未知孰是 |
《通鑑續左傳》 |
1 | 司馬光《資治通鑑》託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魏趙韓為諸侯以為周不能守名器故託始于此蓋借此以立議論示鑑戒為名敎防閑其實公本意則為不敢上續《春秋》但續《左傳》而始于此說詳《十七史商榷》。 |
《資治通鑑序》 |
1 | 宋神宗御製《資治通鑑》序諸刻本皆不載餘姚盧學士文弨從宋本鈔得刻入《群書拾補》文云: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煇光曰新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詩》《書》《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鑑戒于後世者也漢司馬遷細石室金匱之書據左氏《國語》推《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采經摭傳罔羅天下放失舊聞攷之行事馳騁上下數千載閒首記軒轅至于𫉬麟止作為紀表世家書傳後之述者不能易此體也惟其是非不謬于聖人襃貶出于至當則良史之才矣若稽古英考畱神載籍萬幾之下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閣緇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光之志以為周積衰王室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託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磨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徵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閒而盡古今之統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册牘之淵林矣荀卿有言欲觀聖人之迹則于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若夫漢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謂吾無閒焉者自餘治世盛王有慘怛之愛有忠利之敎或知人善任恭儉勤畏亦各得聖賢之一體《孟子》所謂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巳至于荒墜顛危可鑒前車之失亂賊姦宄厥有履霜之漸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末云:治平四年十月初開經筵奉聖旨讀《資治通鑑》其月九曰臣光初進讀面賜御製序令俟書成日寫入文弨曰案英宗以治平四年正月崩神宗卽位踰年改元故此仍繫以治平也據《玉海》是年十月已酉初御邇英卽此所云初開經筵也己酉四曰也九曰乃甲寅也英宗命司馬光編集歷代君臣事迹光先以戰國至秦二世為八卷名曰:通志進呈英宗悅之命續其書神宗經筵進講者當卽此八卷之書其合成二百九十四卷乃元豐七年所上序不應預定卷數祇當云勒成若干卷今序有卷數者書成日寫入所加也又進《資治通鑑》表宋本結銜端明殿學士云云在表後諸刻本則移于表之前次元豐七年十一月進呈,凡二行諸刻亦皆有次開列銜名云檢閱文字承事郎臣司馬康同修奉議郎臣范祖禹同修祕書丞臣劉恕同修尚書屯田員外郎充集賢校理臣劉攽編集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臣司馬光凡五行卑者在前尊者在後諸本無次獎諭詔書敕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成事史學之廢久矣紀次無法論議不明豈足以示懲勸明久遠哉卿博學多聞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發揮綴緝成一家之書襃貶去取有所據依省閱以還良深嘉歎今赐卿銀絹對衣腰帶鞍轡馬具如别錄至可領也故茲獎諭想宜知悉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次一行云十五日文沼曰諸刻本在奬諭前非是此敕所署日應在後 |
《通鑑外紀》 |
1 | 《資治通鑑外紀》十卷司馬公作《通鑑》始于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𭄘恕嘗語光曷不起上古光荅事包《春秋》經不可續不敢始于獲麟恕意謂闕漏因譔此書起皇五帝止周共和載其世次起共和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四百三十八年號曰外紀愚謂外紀視《稽古錄》巳屬蛇足然恕躬與《通鑑》編纂之任則猶差可而宋木金履祥又作前編許謙序云:先生嘗謂司馬文正公作《通鑑》祕書丞𭄘恕作外紀以記前事顧其志不本于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既謬于聖人此不足以傳信又言其書用《皇極經世》秝履祥之學謬陋淺𡚶一無足取詆訾劉恕誠為不自量其用《皇極經世》秣得失可置之勿論此外若蘇轍古史羅泌《路史》胡宏《皇王大紀》增架虛浮吾何以觀之哉 |
《通鑑長編》 |
1 | 《續資治通鑑長編》五百二十卷宋眉山李燾字仁父號㢲巖𧩿原本殘缺從《永樂大典》宋字函中校補僅佚徽欽兩朝壽因當時學士大夫各信所傳不攷諸實錄因踵司馬光《通鑑》例采一祖八宗事作此書以光修《通鑑》時先成長編燾謙不敢言《續通鑑》故但謂之《續通鑑長編》《文獻通攷》卷一百九十三載其進書狀四篇一隆興元年知榮州時先以建隆迄開寶年事十七卷上進一乾道四年為禮部郎官時寫到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閏三月五朝事迹一百八卷上進一淳熙元年知瀘州時纂輯治平以後中興以前六十年事迹二百八十卷上進一淳熙九年知遂寧府時以文字太繁本末頗難立見略存梗槪庶易檢𡬶剙為建隆至靖康舉要六十八卷上進卷數與今不符今本後人所分也逐條之下亦仿光攷異例參校諸說定其眞妄愚謂唐三百年長編凡六百卷删為八十卷删本存而六百卷斷不能復存以史家自有體裁學者之心思不得疲耗于泛涉卽《宋史·蓺文志》亦但載燾《續通鑑長編》一百六十八卷而巳李氏作《說文》五音《韻補》其于文字旣淺謬而此書特輯其本朝事專務多采亦復何為葉水心推重以為春秋之後僅見此書其說不知于意云何卽如太祖大事莫過于禪授而攷之長編亦不過綴拾《湘山野錄》蔡惇直說終歸虚浮夫太祖原非被弑但觀宋后之見晉王而愕然且謂吾母子之命縣于官家之手則太宗不臣之心固彰彰矣長編殊不能微而彰也 |
《薛應旂王宗沐通鑑》 |
1 | 薛應旂《宋元通鑑》一百五十七卷王宗沐宋元資治通鑑六十四卷應旂字仲常常州武進人嘉靖乙未進士歷浙江提學副使宗沐字新甫臨海人嘉靖三十三年進士拜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薛書成于嘉靖丙寅王書成于隆慶丁卯薛官終于浙江提學攺陜西王官終于刑部左侍郎奉敕閱視宣大山西諸鎭邊務贈刑部尚書諡襄裕今各據其書中列銜書之二書同時修纂各不相知要其空陋同也。 |
《九朝編年備要》 |
1 | 九朝編年備要三十卷宋莆田陳均誤均字平甫號雲巖又號壺山書成于紹定二年己丑有建安眞德秀長樂鄭性之及朝議大夫直敷文閣知漳州林岊三序真序載西山先生集均㓜侍從祖丞相正獻公得其家學盡𫉬覩國朝史錄諸書及眉山李氏《續通鑑長編》意酷嗜之患篇帙之繁删煩撮要輯成此編大旨本于李氏正獻乃陳俊卿在《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二卷興化人而均莆田人者福建路興化軍領莆田縣備要列名以縣言之而傳以軍言之傳如此者甚多要之此傳之謬也古人著貫但有單著其縣者而無單著其州軍者洪邁在《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卷惟修欽宗實錄多本孫覿附耿南仲惡李綱此事稍覺可議立朝固無瑕玷況又係皓之子而《宋史》俊卿傳俊卿劾奏洪邁姦險讒佞不宜在左右罷之則俊卿議論未為公平其書有均自序假或人誚之者曰:僭曰《疏》曰:舛空難空解豪無實語知均胷無所見聊以自喜而巳乃又言《通鑑》綱日義例精密綱者《春秋》書事之法目者左氏備言之體自司馬公之作至是始集大成不復遺憾均竊不自揆放而依之均推奉《綱目》豈知《綱目》本出趙師淵手均之書實尚出李燾下也。 |
2 | 書有凡例一卷有正例有雜例凡十五條其餘尚有變例該括不盡則不能盡書災祥沿革號令征伐生殺除拜宰執拜罷貶降薨卒以上為正例行幸賜宴繕修郊祠賞賜進書振恤蠻夷朝貢蠻夷君長死立其例或云:隨事斟酌而書之或云:今參酌用之或云:有關係則書之空滑極矣雖有例實無例也所載引用書目只二十一種竊恐子虚亡是者尚不少端平初有言于朝下福州取其書得初品官蓋宋人進書冒濫得恩數者至末世益多。 |
3 | 陳經《通鑑續編》二十四卷四明陳經子經輯有至正十年庚寅經自序又有至正十八年戊戌臨海陳基敬初二十一年辛丑鄱陽周伯琦伯温二十二年壬寅齊郡張紳士行三序陳腐迂謬淺陋空庸不但不可取亦且何足辨。 |
4 | 《續資治通鑑》《綱目》二十七卷成化十三年商輅萬安等修成上進而《周禮》張時泰遞為發明爛時文頭巾三家村敎《書鈔》勝舊籍陳陳相因吾何暇觀之以上三種惟商氏書不成書而其名尚正若陳均旣自㓜酷嗜李燾書又言大旨本李氏而書仍照《綱目》體分為大字小字然猶曰書名九朝編年也若陳經名《通鑑》續編書全依《綱目》此眞不辨菽麥者 |
《邵氏史學》 |
1 | 《宏𥳑錄》二百五十四卷邵經邦𧩿。經邦字仲德仁和人明正德十六年進士累官刑部員外郞嘉靖三年坐言事謫戍其書續鄭樵《通志》起唐五代迄宋遼金凡六百六十四年但改本紀曰天王不知本紀史臣題目之詞不分帝王若天王則《春秋》所以稱天子周王號加天以别僭王者秦以下兼皇帝號而攺曰王似未可傳則分為十一等首宰輔次功臣次侍從次臺諫次庶官次皇后公主次系屬次儒學次文翰次旌德次雜行但宰輔中因削去姦臣一目而李林甫盧杞崔允柳璨與房杜姚宋漫然無分雜行中如逸民一門竟與佞倖宦官及叛逆之藩鎭並列亦似未安且諸臣既以爵敘而秦檜反居岳飛之上韓柳歐蘇入文翰與胡曾許渾李公麟周邦彥漫然無分亦未妥又訾《唐書》段秀實顏眞卿不入忠義因入之旌德使段顏與安金藏輩漫然無分《宋史》為宋作乃以忠于周之韓通冠宋忠節之首反譏舊列周三臣為謬三臣中李筠李重進俱入五代周臣獨韓通雜宋臣中亦不可解彼作《宋史》者見歐巳無傳不得不補于《宋史》如邵氏則儘可以二李與韓皆入周臣乃入宋臣此何說乎甚且文信國之名亦混入康保裔一流尢屬欠妥大凡前史成例非甚不得巳不可輕為增删竄攺也聊論之如此。 |
2 |
《蛾術編》卷十一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