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浙江通志卷三十三
3
關梁
4
天官家皆以牽牛主關梁,而呉越適當其次,且地居水陸之衝,舟車輻輳,觀天象而審地利,關梁之謹,在所必先,故月令著察禦之文,王制垂火覿之戒,寜得以至徳之世山無蹊遂,澤無舟梁也,而忽不加之意焉志,關梁。
5
杭州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6
錦雲橋 成化《杭州府志》:宋名六部,橋元名通恵橋。《西湖㳺覧志》:東通候潮門。大河之水自龍山閘入鳯山水門,從南而北,首過此橋。
7
安和橋。 成化杭州府志原名聖安寺橋州橋。 萬厯《杭州府志》:舊府治在橋西,因名黒橋。 《咸淳臨安志》六部橋北
8
通江橋。 《西湖㳺覧志》本名慶元橋橋之南為過軍橋。
9
望仙橋。 《桯史》:朝天門之東有橋曰望仙,仰眺呉山,如卓馬立,顧紹興間望氣者,以為有鬱葱之符,秦檜専國心利之,請以為賜,第其東偏,即檜家廟而西,則一徳格天閣之故基也。
10
新宮橋。 成化,《杭州府志》舊名宗陽宮。橋宮在橋東西。《湖㳺覧志》:小河之水自新宮橋分泒。
11
三聖橋 萬厯錢塘縣志舊有三聖廟,故名佑聖觀橋。 萬厯杭州府志》,今呼為鐡佛寺橋。武林梵志旁有慈光寺,寺有彌勒佛,以鐡鑄之,俗稱鐡佛寺,因以名橋。
12
府橋 《杭州府志,原名榮府橋。成化《杭州府志》宋榮王府在橋東,因名。
13
太和橋。 《夢粱録》:常慶坊東北曰太和橋,俗名柴垜清泰橋。 成化《杭州府志,舊名《薦橋錢塘縣志》上。有英濟廟以祀潮神,今名清泰庵。
14
積善橋。 萬厯杭州府志,舊有回回拜佛堂,俗呼「回回新橋」。
15
豐樂橋 《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四里。《西湖㳺覧志》:宋有豐樂樓酒肆,其北有橘園亭,宋時此地多樹橘油局橋。 《西湖㳺覧志》,宋時為油蠟局。成化,杭州府志》元名新橋。
16
恵濟橋。 西湖㳺覧志俗稱鹽橋宋時鹽船,待𣙜于此上有廣福廟。
17
仙林橋 《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北五里。夢粱録,仙林寺東」。
18
登雲橋 嘉靖仁和縣。志新建舊名西橋,宋時有平糴倉、仁和縣志貢院在其北。每棘闈榜發,獲雋者由貢院赴布政司飲宴鼓吹導引必登。此橋取登青雲」之義,故名。
19
西橋 仁和縣志一名塌坊橋。東有宋時御酒庫、平安橋。 嘉靖仁和縣志,宋時有金錫庫,即銅錢局通濟橋。 《咸淳臨安志》:豐儲倉後,俗呼梅家橋。西湖㳺覧志橋畔有真濟廟,傍有臙脂橋。
20
梅東高橋。 仁和縣。志梅。東高橋北為小梅家橋。白洋池橋,方家橋,今廢。
21
中宮橋。 《杭州府志》或作鍾公東南通新宮橋大河。《西湖㳺覧志》通上下抱劍營,本名寳劍營,錢王屯軍之所。又北通集慶巷。
22
熙春橋 《西湖㳺覧志》宋有熙春樓、金波橋。 《咸淳臨安志》:通和坊內寳祐橋。 咸淳臨安志》,寳祐坊內。杭州府志》橋北有巧兒橋。亨橋今廢。
23
平津橋 《夢粱録》:賢福坊東,俗名貓兒橋。《武林紀事》:明正統四年,杭城貓兒橋河水五色,旬日方觧,是嵗,橋北陳綱中觧元。
24
方便橋。 錢塘縣志舊名平安橋南,有舎人橋,乆廢永清橋。 《咸淳臨安志》,舎人。橋北錢塘縣,志俗名水巷橋,芳潤橋。 《夢粱録》:元名炭橋。《西湖㳺覧志》,宋時為藥市。又北為書坊,沿河而南為履善坊。
25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26
李博士橋 《萬厯杭州府志》、宋李性傳為武學博士,嘗寓居此巷,以修武志,故名橋曰博士,橋巷曰武志坊,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27
棚橋 嘉靖仁和縣。志因近棚心寺,故名。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28
清寜橋。 萬厯《杭州府志》:舊名度生橋。西湖㳺覧志俗稱鵝鴨橋橋畔。宋有春風樓,謂之北酒庫。
29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30
軍頭司橋。 仁和縣。志貢院在東院坊在西。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
31
倉橋 杭州府志舊名仁和倉橋,嘉靖仁和縣志。東有宋時豐儲倉。
32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天水橋。 《咸淳臨安志》:六部:架閣庫前破倉橋。 咸淳臨安志》淳祐倉前,仁和縣志,舊名百萬倉橋。
33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修普濟橋。 錢塘縣志。上。有華光廟,今廟在平陸侍郎橋。 《夢粱録》:向有侍郎郎簡居此,有徳及人里巷賢之,以名其橋。
34
三橋 《杭州府志》俗呼三橋子,《夢粱録在韓府南曲阜橋。 萬厯杭州府志》:在河之西,跨街南北,西湖水由此入西河西。湖㳺覧志》:一名溜水橋,宋有韓樞宻府。又軍將橋宋有茉莉園。
35
井亭橋 仁和縣。志以相國井得名,宋煮庫在此,洪福橋。 《咸淳《臨安志》清和坊東嘉靖仁和縣志。西有楊和王府。
36
鞔鼔橋。 《咸淳臨安志》:洪福橋北《西湖㳺覧志》:宋太學造工之初,鳴鼓集飯,有劉耆者山東來,目雙瞽善聼,聲過之,問曰:「此何地?」適聞鼓聲,官氣甚旺,旁人以建太學語之,耆曰:若如此,則不出宰相,永無火災。嘉泰中,高文虎為祭酒,欲為陳自強之奉,遂謂鼓壊,請更鞔之,未㡬自強正拜,因名其所曰鞔鼓橋。
37
八字橋 《夢粱録》在十官宅前,舊呼洗麩橋,成化,《杭州府志》與清湖橋成八字。
38
江學士橋。 《仁和縣志以明學士江曉居此,得名石湖橋。 嘉靖《仁和縣志》,宋范成大號石湖,居此,一名石灰橋。
39
結縛橋。 《西湖㳺覧志》相傳宋時下瓦勾欄,觀者雲集。時馬光祖尹京,令行禁止,得遺物者縳于此,以待失者故名。
40
衆樂橋。 《夢粱録》:自衆安橋轉西成化,杭州府志跨東西河路,通南北舊名,下瓦後橋。
41
衆安橋。 成化、杭州府志:南北跨大街,國朝雍正九年,總督、李衛、建南糧倉于駐防城內,因濬西河,以通轉運,以舊橋過卑,有礙舟楫,與衆樂橋同時増築加崇,徃來始便。
42
觀橋 咸淳臨安志》:在報恩坊北。成化杭州府志》:跨大街南北下為㫁河頭,自北而西一帶為觀橋河。《西湖㳺覧志》:呉越王建題其梁曰呉。越王寳正六年辛卯四月八日,因建錢明觀造此石橋,賈愚觀橋春水詩》:「門前流水緑迢迢,春抹鵝黃上柳條,半夜雨聲渾似洗,一篙新漲欲平楊」。
43
貢院橋。 嘉靖《仁和縣志元》,時貢院在此,西湖㳺覧志俗稱濶板橋。
44
祥符橋 《西湖㳺覧志》:橋畔有祥符寺,故名迴龍橋。 《兩湖麈談》:潮鳴寺,舊名歸徳,南宋時駕幸至此,聞潮聲而回,今寺後有橋曰「迴龍」,仁和縣志即小新莊橋,過西落北厯敎塲、師姑斜橋,出武林水門。
45
清湖橋。 萬厯杭州府志》「八」字。橋河,西跨街南北,自北而西,一帶名清湖河。
46
安濟橋。 咸淳,臨安志》在楊駙馬府前西。《杭州府志》東有黒橋、左藏、庫橋,今俱廢。
47
長生老人橋。 咸淳,《臨安志》在霍使君廟前紀家橋。 《西湖㳺覧志》在按察司左元時,改乗驄橋,其西為西湖書院。
48
車橋 《嘉靖仁和縣志》:宋時,車馬門近此長夀橋。 《咸淳臨安志》:茶塲巷元名楊四姑橋,仁和縣志以近長夀寺,故名。
49
教塲橋 仁和縣志:在敎塲門東東達觀橋。大街,舊名大新莊橋。
50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師姑橋。 仁和縣志亦名獅虎橋,國朝康熙二十六年重建。
51
中正橋。 《西湖㳺覧志》俗呼斜橋自此而南,至正陽門,為宋時御街。
52
湧金橋 成化《杭州府志在運司後,水從西湖水口來。
53
《轉運橋西湖㳺覧志俗稱渡子橋」,從此而南,為普安橋,在運司前。
54
臺後橋 成化杭州府志,宋御史臺後因名恵遷橋。 西湖㳺覧志》:一名金文橋,其南宋有金文、酒庫、成化。杭州府志:水自湧金橋至此,入三橋河宣化橋。 《西湖㳺覧志》宋時俗稱「懊來橋至今仍之,謂好訟者至此皆有悔心也。
55
戒子橋。 《萬厯杭州府志》舊慈幼局前流福橋。 夢粱録元呼閘兒橋
56
凌雲橋 成化杭州府志舊名凌家橋,錢塘縣志俗稱廟橋府。學路舊由此入,故曰凌雲。
57
福寜橋 萬厯杭州府志》,舊名福夀,東達油車巷,今入織染局。
58
轉運新橋。 錢塘縣。志運司前又二門,內有玉帶橋,西通湧金池,環署合流出新橋。
59
壩子橋。 《夢粱録》在艮山門東,曰順應橋,舊名壩子橋。
60
國朝康熙間重修。
61
新橋 仁和縣。志一名廣積倉橋,國朝康熙間重修。
62
太平橋 萬厯杭州府志,在菜市橋北菜市橋。 杭州府:志舊名慶春橋,萬安橋。 錢塘縣,志在淳佑橋北。國朝康熙間重建。
63
橫河第二橋。 萬厯錢塘縣,志俗呼東橫河橋,橫河第一橋。 萬厯錢塘縣,志俗呼西橫河橋土橋。 仁和縣志,舊稱泥橋,向逢霪雨,行者裹足不前,里人李茂玊創改石橋,徃來稱便。
64
淳祐橋。 咸淳《臨安志》,在章家橋北春熙橋。 《西湖㳺覧志》:一名裝駕橋,相傳宋高宗自越州渡江還臨安,泊舟裝駕於此,蓋其時橋在城外故也。土人訛為「章家橋」。
65
國朝康熙八年重建。
66
安樂橋。 《杭州府志》近章家橋,平安第三橋。 《萬厯杭州府志》,俗呼豆腐三橋,平安第二橋。 《萬厯杭州府志》,俗呼豆腐二橋。平安第一橋 《杭州府志》:俗呼豆腐,一橋豆腐,亦曰鬬富。
67
諸家橋。 錢塘縣志一名車駕橋。宋有車駕司閘橋。 杭州府志。原名保安閘橋。又有保安橋、水門橋。
68
普濟橋。 萬厯杭州府志,舊名過軍橋、錢塘縣城外關梁
69
安溪關。 南關𣙜事,書孝女、北管二啚詳見𣙜税、觀音關。 北新關志在調露鄉。詳見𣙜税。錢塘縣志:觀音橋在餘杭塘河岸。
70
板橋關。 北新關志在調露鄉詳見𣙜税萬厯杭州府志:板橋去城北二十里。萬厯二年,僧通本重建。
71
良馬關。 北新關志在靈芝三都六啚詳見𣙜税良畎關。 北新關志在靈芝三都、二啚詳見𣙜税、敉粫關。 南關𣙜事,書在城南上隅五啚詳見𣙜税、美政關即美政橋。 南關𣙜事,書在城南上隅五啚詳見𣙜税古蕩關。 南關𣙜事書在尉司下扇一啚,錢塘縣,志明洪武中建詳見𣙜税
72
濟川橋 《西湖㳺覧志》:在抽分厰前,初名欏木橋,相傳錢氏偏據時旁堆欏木,俗因呼之。又謂普濟橋,或曰因舊有普濟寺得名明正徳六年主事王光佐重建,改今名。
73
跨浦橋。 成化《杭州府志:通浙江與渾水、普濟二橋相連。
74
蕭公橋。 錢塘縣,志今名慶豐關。關東南有乾橋,宋名銀洞橋,少北進方家峪,有環翠橋,皆不通舟楫外橫河橋。 《咸淳臨安志》,便門外杭州府志》,今名炭橋。
75
裏橫河橋。 《咸淳臨安志》:便門外《南杭州府志》,今名南新橋。
76
梁家橋 《西湖㳺覧志》:進九曲巷出青果圑諸橋。 西湖游覧志街通上輗路
77
洋泮橋。 《西湖㳺覧志》有龍王廟,明萬厯中建海月橋於橋南。
78
化仙橋 萬厯、杭州府志,舊抽分木橋,人多溺死,里人徐原甃以石,其患始免,因以「化仙」名之。
79
水登橋 錢塘縣。志西通水登廟。
80
龍山上閘、大橋。 錢塘縣志閘,高江水卑,不入閘晉龍橋。 《虎跑寺志》:建于嶺下,入山第一橋為江鄉關,鎻寔本寺始歩。
81
國朝康熙六十年,廵撫屠沂、重建徐村大木橋。 通富陽驛道,為徃來要衝,舊係木橋。國朝雍正五年,總督、李衛改建石橋。
82
萬年橋。 萬厯《杭州府志》:范村南十里,萬厯戊子,杭守余良樞建余良樞建《萬年橋記》:萬年橋舊名上諸,去郡城三十里許濵錢塘江,潮激屢圮,耆民胡璋募修復舊,未十年復圮,予聞之,乃捐俸伐石,工徒並作屬邑,爭率錢佐費有差,督幣三河,孫公又大捐助,並付僧如通者主之,工未強半,復圮于潮,予大驚異曰:潮日再至,屢修屢圮,是終不可成乎?然潮波吞岸,濵江不宜橋也,盍徙入百餘歩相其地,蓋兩山之麓,相峽于道,若有待者為文告于馮夷,移所建石,改建其地,始今年四月之朔日,告成于秋,四閲月計為工,凡几糜金,凡㡬下纍趾捲石為甕,高五丈,有竒,廣二丈餘,東西長各五丈,有竒規制,比舊更飭,頗稱堅好行人胥慶。先是,改建之日,有敝衣道人乞食工所食,既,道人曰:此萬年橋也」。道人忽不見,人並異之,至是橋成,里人遂以萬年名橋云。
83
石函橋。 《夢粱録》:錢塘尉司西水磨頭曰石函橋,又呼西石頭橋。《神州古史考》、白公錢塘湖石函記》,設石函,南筧蓄洩之法既備郭祥正白公石函橋詩》:「開函測淺深,啓閉以時均,欲識白公恵,堂堂勒翠珉」。董嗣杲石函橋詩:「函開函閉管年豐,白傅能方夏禹功」。《湖石記:「埋泥蘚裡,斗門字蝕水花中。犂平阡陌猶春雨,船載笙歌自晩風遍倚暮䦨懐古,徃月明無奈瀑聲空」溜水橋。 成化《杭州府志》:霍山路西西。《湖㳺覧志》:洩湖水以入下湖,可通新河壩。
84
九曲昭慶橋 咸淳臨安志》原係小渡,咸淳六年剏建。
85
廣濟橋。 萬厯杭州府志》,昭慶寺前羊坊橋。 成化《杭州府志》、石函橋北西湖㳺覧志》,宋時滌羊之所也,有酒庫、瓦子在焉,其西為古柳林㫁橋。 《武林舊事,又名叚家橋西湖㳺覧志》:本名寳祐橋,自唐時呼為㫁橋,張祐詩㫁家橋蘚合,以孤山之路至此而㫁故名董嗣杲《㫁橋詩》:「繡轂青驄驟晩風,柳絲翠裊石闌紅,彩篙刺水停飛鷁,華表侵雲截臥虹杖履誰歸瀛嶼去笙歌自補玉壺空,重招張祜商新詠,不與當時蘚合同洪烝㫁橋閒望詩閒予歩上㫁,橋頭到眼無窮勝,景收細柳織烟絲,易滑青屏拂,鳥影難留,斜拖一道,裙腰遶橫看千尋鏡靣浮,投老近來忘俗累脊懐,逋客舊風流。
86
涵碧橋。 萬厯杭州府志》:孤山路中。陳堯佐重修涵碧橋記》:兩越之郡,杭為大附,郭之勝,又得西湖焉,湖之西南,地益嘉勝,橋曰涵碧,寺曰孤山,亙波心之百丈,矗雲表於千仞,三春樂遊,四民萃止,惜橋弗葺,寺僂將壓,居者藉乎茂草,行者病乎濡足,予乃同太守宻學戚君綸,籌兹既壊之址,涓吉肇事,浹日而畢觀,虹夭矯而欲飛,鶴翺翔以始歸,冠蓋利徃,坎窞攸濟,萬目以之改觀,千峰于焉爭氣,咸樂其成,且將圖以歸,好事者别作五言律詩一章、章四韻,刻於他石,率大雅者和之。
87
處士橋。 成化杭州府志在孤山,林和靖故居前。郭祥《正林和靖橋詩》,不作「市朝客,甘為漁釣翁,柴門危徑㫁,猶喜一橋通」。
88
西陵橋 西湖百咏在孤山西,即古之西村喚渡處。《武林舊事又名西林,又名西泠,又名西村《葛天民元夕西陵橋,觀月詩「年頭半月雪漫漫,䓹就姮娥月一團。老子今宵竒絶處,西陵橋上獨凭闌」。董嗣杲西林橋詩,水竹雲山拱畫圖,因懐喚渡想東都。雨遺晴蝀銜西照,風遏春船入裡湖闌曲祗供遊子凭,林間今有隱人無,隔牆莫是神仙宅紅白梅花五百株,祝時泰西泠橋夕泛詩春游不柰晩鐘催路轉西泠一棹回倦鳥避人還選樹歸雲無主自成堆,半林紅照斜,光映隔岸青山倒,影來餘興肯隨明月盡柳亭燈火夜樽開高應冕西泠橋夕泛詩興到西泠已暮鴉,猶扶春醉泛仙槎,青山半掩夕,陽寺,白鳥低飛烟水家橋㫁石分蒼蘚出湖虚雲掛柳絲斜,滄浪曲盡情無限,歸向桃源數落花」。「蕭士璘月夜西泠橋詩霧鬢烟鬢逐處嬌,輕風著面酒初消,月明故國三千里,人在西泠第一橋」外六橋。 西湖月觀堤,南一橋曰映波,對西岸六橋,舊有旌徳觀、先賢堂、虛舟、雪錦二亭,祀許由而下四十人,曰仰高祠,二橋曰鎻瀾,對西岸五橋,舊有湖山堂,前擁雙塔,後植兩峰、四望洲回浦,合三賢堂,祀白蘓林三公。三橋曰望山斜對西岸四橋水,曰花港,舊有雪江草堂,四橋曰壓堤,對西岸第三橋,舊有崇真道院石臺籠燈以照夜船,有水仙王廟,一名龍王祠,以樂天。和靖子瞻附祀兩廡井曰薦菊,取蘓詩一盞,寒泉薦秋菊,五橋曰東浦,對西岸第二橋,六橋曰跨虹斜對西岸,第一橋稍北為西冷橋,高得暘六橋烟柳詩畫橋六曲繞湖頭最愛晴,烟柳上浮淺,水籠烟横晻靄,㣲風薫暖弄輕柔,金梭隱見聞黃鳥,錦纜縈紆出綵舟,徧倚赤欄頻注目,為憐張緒舊風流。
89
裏六。橋 七修𩔖藁正:徳間知府楊孟瑛開復一帶,西岸亦作六橋。西湖月觀第一,橋近淨空院,玉泉之水出焉,曰環璧,西通耿家埠。第二橋,金沙灘之水出焉,題曰流金。西通麯院路。游靈竺者,停橈其間。第三橋近龍潭,有時祥光,浮水曰臥龍,西通茅家埠。第四橋遶丁家山而東,沿堤屈曲,蒼翠掩映,題曰「隱秀」。西通花家園第五橋,西挹高峰。舊有三賢祠,題曰景行,西通麥嶺路第六橋,從定香橋而入,近發祥寺,虎跑、珍珠二泉之水出焉。曰濬源、玉帶橋。 在金沙港,雍正九年,總督臣李衛欲通裡六橋之路,築堤六十三丈,中建石橋,覆亭于上逺瞩山,翠平挹湖,波中為三洞,環如玉帶,故名定香橋。 《名勝志》在赤山埠,江干行旅所必,由其水曲為浴鵠灣,元張伯雨構有亭軒于此。
90
袁公橋 成化杭州府志,舊先賢堂前東行春橋。 《西湖㳺覧志》:宋時為左軍敎塲,有馬三寳墓,至元十五年,掘發之,得鐡劵一,題曰雁門馬氏,葬橫衝橋,始知行春橋乃橫衝橋也。
91
西行春橋。 《咸淳臨安志》:九里松左軍敎塲大路,邵絰邦行春橋詩》:「岐路行春側亭臺,一畝宮雨前蕉賸,緑霜後栗添紅種,芋青晶飯移蔬玉,指葱頻來雞犬吠」。此地葛天翁」。
92
集慶寺橋 萬厯杭州府志》:集慶寺北合澗橋。 武林舊事,靈竺二山之水,㑹合于此,名勝志北澗,自靈隱而下,南澗自天竺而下,合流于此,號為「泉源郭祥正合澗橋詩》:「兩澗飛來處雲深,合一橋,更無岐路,别從此入烟霄。張昱合澗橋詩:「两澗何年合?一橋終日閒,桃花逐流水,未覺是人間,貝瓊合澗橋,詩橫水東西落,幽人日夜過宛宛龍赴壑,隱隱鵲填河,緬想赤城路,潛通滄海波,逺公不送客,芳草澗邉多」。
93
回龍橋。 《西湖㳺覧志》:在龍泓洞之左瀑雷橋。 《萬厯杭州府志:冷泉亭下歸隱橋。 《咸淳臨安志》在龍井路口,因東坡易,名曰「過溪楊傑《歸隱橋詩》:道人從此歸影不入㕓市端坐笑浮雲,徃來太多事」。
94
謹按蘓軾詩序云:「辨才師退居龍井,不復出入,軾徃見之,常出至風篁嶺左右曰:逺公過虎溪矣。因作亭嶺上,名曰過溪橋」,當由此易名。
95
新河橋。 成化《杭州府志》:麥嶺口西。湖㳺覧志路入西山橋下為新河坊口,乃張士誠所開。
96
永福橋。 《西湖㳺覧志俗稱飲馬橋、呉越,宋時皆牧馬于此。
97
恵因橋。 湖山勝槩秦《少㳺游龍井記》所謂濯足于恵因即此。
98
長橋 《咸淳臨安志》:在淨慈寺東。《七修𩔖藁:西湖南入路,宋名雙投橋。《西湖㳺覧志》:長橋頗短,而以長名者,先時水口甚濶,橋分三門,有亭臨之,壯麗特甚,其後浸淫填塞,兩旁皆民居其南,舊有澄水閘、南閘,宋時錢湖門內諸山之水分為三道,雨甚則侵濁西湖,故穿城至海子口,流出省馬院,後為水渠,引至澄水閘入湖,而南閘者亦分方家峪之水,引歸長橋,謂之「三渠」,皆有石橋,今湮廢。郭祥正《長橋詩橋短》故名長路穿雲水鄉㳺人欲歸去濯足弄殘陽。董嗣呆長橋詩》:「南港虛名架石梁,寺樓鐘鼓㡬斜陽,相傳亭跨危基壯,誰見橋橫古道長,澄水閘荒沙草碧,清波門近市塵黃,鳯凰山在䦨干外,玉抹烟屏鷺一行」。
99
學士橋。 《西湖㳺覧志》:自清波門過流福水橋,瀕湖為學士橋。當宋聚景園前,蓋城中鐡冶嶺諸山之水,出錢湖門,委輸于西湖者,必經橋下大小岐,𣲖若夾字,然故稱夾字港。港長九十六丈,後人訛為學士。港橋乆廢,郡人王輈捐貲重建,題其橋曰「學士橋」,蓋從郡人稱名之便也。
100
小溜水橋 《西湖㳺覧志》俗稱水磨頭,其下為棕毛塲。
101
得仙橋。 《西谿梵隱志》:宋紹興間,有老翁朱姓者,不火食,能前知翛然坐橋而化,橋跨小澗,以仙翁得名釋大善《得仙橋詩》:「昔人坐此昇仙去,此地空遺得勝橋。溪下白雲常潄雪,樹頭清響自吟潮,秋風嵗嵗燒,丹火空徑時,時長藥苖。一卷祕書留不識,至今傳誦作歌謡」。
102
普寜橋。 普明寺志在寺後東北,即舊所謂烏盆橋也。釋淨初募修,更今名。
103
金橋 西谿百咏在西谿市北。宋建炎間,金四將軍為先鋒,從張伯英陣亡。其妻,西谿人,歸守祖居,捐金建橋,為夫作㝠福,故鄉人稱曰「金四媽,橋橋下垂楊獨盛釋大善:「金橋柳詩為「布虹梁弔武臣沿堤弱柳過橋春挂梢」,「斜月偏留客咂影」,「㳺魚不畏人枝上,杜鵑啼戰血葉間,花絮憶閨貞」金橋」,姓氏依然在忠烈」。「千秋似隔晨」左家橋。 《西湖㳺覧志》:北有春融樓,謂之北外庫望佛橋」。 萬厯《杭州府志》左侯祠東妙行寺,南歸錦橋。 成化《杭州府志》:左家橋北西湖,《㳺覧志俗》稱賣魚橋。
104
梭櫓橋。 錢塘縣。志歸錦橋北女兒橋。 《西湖㳺覧志》:在𤓰山廟北,地鄰餘杭,相傳呉越王女兒建《呉介還河渚,詩:「雞鳴村上雨瀟瀟,竹覆青溪緑不消千里歸來驚嵗晚,斜暉猶照女兒橋」。
105
仁和縣城外。關梁
106
南關 南關𣙜事,書在仁和似蘭隅詳見𣙜税公署、北關。 《北新關志:仁和芳林鄉附關有橋曰北新,故以名關詳見𣙜税公署。《杭州府志》:北新橋在香積寺北。明𢎞治辛酉,鎮守太監麥秀、監察御史陳銓重建,李旻重建北新橋記,出杭之武林門北踰十里,有橋跨河東西,名曰北新,肈建于宋。嘉定癸未,洪武初,嘗加修葺,自始迄今,嵗乆傾圮,水浮陸走者咸以為病,鎮守太監麥公秀、監察御史陳公銓相與謀曰:「是橋乆壊,盍思所以撤而新之」。于是擇地違舊基以北數十歩而近,鳩工廣材,措畫廩餼,始事于𢎞治辛酉。夏四月冬十二月而告成橋之高二丈五尺,去一尺,以為廣袤,則十倍于廣之數,下為三洞,以通舟楫,其廣皆出入五丈之間,上為扶欄際橋,兩趾既成而高大壯固視昔有加焉。鳯山關。 南關𣙜事,書在似蘭隅四啚詳見𣙜税、東新關。 北新關志在一都七啚詳見𣙜税萬厯《杭州府志》:東新橋在興福橋東,朱南杰東新橋值雪詩:「間關入帝鄉,飛雪㫁羈膓,天地皆明白,山川忽老蒼柳眉遮舊影梅額上新粧客裡,急先務湖邉問短航」。
107
打鐡關。 北新闗志在太平鄉詳見𣙜税拱宸橋。 錢塘縣。志在北新關外,聖湖、苕川之水交滙于關河,由此宣洩。明崇禎四年,舉人祝華封等募建。
108
國朝順治辛卯圯。康熙辛卯,里人呈請興復,布政使叚志熙倡率捐修雲林寺僧慧輅募助始事,于甲午二月竣,工于丁酉十二月,橋長三十四丈五尺,高四丈八尺,未乆漸至,漏裂欹傾。雍正四年,總督李衛率屬,捐俸重修,視舊加厚二尺,加濶二尺有餘,自春及冬工成,堅固完好,民稱利渉焉李衛重建《拱宸聖天橋碑記》:當今凡地方攸繋,百廢具興,如海塘湖堤, 子愛恵,元元簡命,特加修築,萬世永頼,予奉推廣, ,來撫兹土,事無鉅細,靡不
109
皇仁曲加區畫《閲武林記》載:有拱宸橋者,肈自前明建, 于關外,橫跨大河,地形水勢,關繋㑹城,術家咸謂杭乃離龍入首,而坎水直瀉,不能成既濟之功,藉兹闗鎻,以制祝融,庶有成效,後經傾圮,垂六十年,至康熙甲午,始克鳩工重建,數載以來,民免胥溺,火無大災,斯橋之利,亦信而冇徴矣,乃落成未及一紀,而漏裂堪虞,若不急為規畫,勢必至毀棄前功,乙巳秋,士民曽籌工庀材,既以費用浩繁,作而復輟,此僧人浮木,特以重修請也。夫興廢舉墜,牧民者事也,當此轂擊肩摩之地,行李徃來,固資利渉,矧其可以攔截逝水,漸使氣結沙迴,捍災禦患,胡可一任傾頽?不為先事之謀,則欲觀厥成,固湏共襄其美,與諸僚采相為鼓勸,分俸捐助賴,謹厚善士,寔心肩任,諸工用命,罔敢欺貳,寔以石灰加以寛厚,規模𢎞整,堅寔完好,以長至前落成此,仰體聖慈,登吾民於衽席之一端,未敢自以為功,亦以誌樂, 利之休,垂久逺之績,勿忘前勞,永圖鞏固云爾,是為記。
110
普濟橋。 《杭州府志》:俗名炭橋,在鳯山弔橋南渾水閘橋。 咸淳臨安志》:便門外鯗圑前嘉㑹橋 嘉靖仁和縣志》:通泥路大街,宋時有嘉㑹門,故名西湖㳺覧志》:橋通貼沙河之水入城。貼沙河一名裡沙河,舟筏所經,北抵艮山門者。
111
大通橋。 《萬厯《杭州府志》:去城一里通大路四板橋。 嘉靖仁和縣志:去城東北一里,今改石橋,呉農祥四板橋記:杭城、清泰門郭外不一二里,有四板關,江水入城,河大道也。關有橋,近圯僧,聖基慨然思修,復已疊石成柱,獨無巨石為函,蓋艱于費,且止里賢王君聖如謂僧若試營,我為若成斯事,約曰:「某日予來,則斯橋且成矣。至日,聖基具板幹載䋲索,戒工徒督匠石,而王君已採巨石,至觀者,色喜工者邪?許輦至,而所輦巨石千鈞失勢,堕江水中,江水迅疾,石下隨流而沒,聖基嘆息曰:「兹事幸有善,人得終始,吾願今石一去,永無望矣!號于江曰:「江神有靈,尚輔相予!」七日夜,則石湧起所沒處,若有物憑之者,試以孱夫數十人汨而戴之,則輕如一葉,隨手上岸,于是衆雜然歡曰:江果有神橋,屹然為通津要途,吾友錢君裔尚為余道此事!曰:是不可以無記。橋創于康熙辛酉,十一月成于壬戌,六月朔日。
112
海鮮橋。 《明一統志》「在宋大內,其石有魚蝦花草形狀,故名。
113
繭橋 咸淳臨安志》艮山門外仁和尉司前無星橋。 成化《杭州府志》:艮山門外《嘉靖仁和縣志,昔居民有俞姓者,因目上星後目愈,故建橋以無星名。
114
丁橋 《武林紀事》:丁蘭故居,在艮山門外三十六里,地名丁橋。
115
興福橋 成化杭州府志:舊名潮王橋徳勝橋東餘杭橋。 《西湖㳺覧志》:宋端平二年,建東通猪圏壩,其時有北郭稅務。
116
得勝橋。 明一統志在府城北八里。西湖㳺覧志:舊名堰橋,宋韓世忠掩擊苖劉于此,故人稱為「得勝寳慶橋」。 《西湖㳺覧志》舊名黒橋成化,《杭州府志》夾城巷東北,洪武初建,成化十年重修。
117
江漲橋 夢梁録:江漲税務,東曰江漲橋西湖㳺覧志在歸錦橋北,元末開河構木而渡明宣、徳間,僧
ctextchar:4690
改建石橋。嘉靖間圯,今復建。
118
通市橋。 《西湖游覧志》:在江漲橋南,明宣徳間,僧覺澂建。
119
倉橋 萬厯《杭州府志》:仁和倉後許應元《倉橋記》:仁和倉去縣治十五里,倉後小河有跌馬橋,由小河出官河,則四達諸鄉諸鄉民輸租舟,自大河入,次橋下上河,滸由倉大道數歩抵倉下。成化間,橋圯,河淤塞,香積浮圖茭牧其中,而大道為民姚氏屋,更七十年轉僦數主民租,乃自關入行,既回逺,而關法日一再放舟鱗比,不得入常後期。嘉靖間,關中桑蓁判杭,謂國重漕而入賦淹速,視河通塞,橋不建,舊道終廢,民病不已,且閼者衡止數丈,縱為弓三千,疏而決之,甚易,乃與郡守李冕上議,御史令縣尹陳中視畚●橋成道通,民稱便焉。
120
仁夀橋。 萬厯溫州府志,胡家壩北。永樂九年重建橫港橋。 杭州府志:永陳橋北。明天順間,里人李致中重建。
121
南:馬村橋。 杭州府志青龍橋北。明天順四年,里人李致良、陸孟恭改建石橋。
122
青雲橋 成化《杭州府志,舊名豆腐,橋里人,大理寺卿夏時正登進士,更今名。成化二年,里人夏孟儒重建。
123
餘慶橋。 成化杭州府志舊名後丁橋,成化十年里人夏孟儒重建,更今名。
124
上粟橋。 《嘉靖仁和縣志》:正統初,嵗飢,里人夏誠出粟二十餘斛賑濟一方,旌表其門。是年更新此橋,故以上粟名之。
125
中興永安橋 杭州府志》:上陡門,西宋紹興丁巳,耆民陳徳誠等重建,馮檝重修中興永安橋記》:府北十餘里,號北關鎮,商賈駢集,物貨輻萃,公私出納,與城中相若,車馳轂,撃無間,晝夜,而河流阻乎其間,舊有三石橋,行者賴以獲濟,其最大者曰永安。建中靖國初,僧舜欽募緣成之積,有嵗年日就隳損經由,不敢俯視,慮其覆墜,耆艾、陳徳誠、余慶施、宗宥等及僧梵海,結約募緑,共成其事,自紹興丁巳仲秋,鳩工聚材,至次年戊午初春告成,用錢四千餘緡,號曰中興永安橋。
126
桐扣橋 仁和縣。志在臨平山西山,因張華取桐魚扣石鼓,而名橋亦以此名。
127
桂芳橋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六十里,舊名茅橋。宋里人徐宣與弟寅垓同太學生數十人伏闕上書攻賈似道,後昆季皆第進士。垓居榜首,鄉人榮之,因更名桂芳。
128
通濟橋。 《杭州府志在塘棲。鎮一名碧天橋,俗名長橋。
129
星橋 王穉登客,越志塘棲河濶百尺隔河,人聲不相聞,星橋如白虹,沉沉,下飲波上。
130
彌陀橋。 萬厯杭州府,志在五行村北,洪武九年重建。
131
豐年長夀橋 成化杭州府,志亭溪村東南。洪武十三年重建。
132
海寜縣。
133
清平橋。 寜誌備考在縣南八歩,與鼓樓相對,舊名三思,杭州府志又名平政。明萬厯己酉,縣令郭一輪改為板橋。
134
勝安橋。 嘉靖《浙江通志》舊名烏鵲橋,在縣治東。寜誌備考宋嘉泰四年重建,一名昇仙。
135
行春橋。 萬厯杭州府志:縣西二百一十九歩,下跨市河,元大徳二年建。
136
海昌橋。 《明一統志》在縣治東。隋大業初,建醋坊橋。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北。海寜縣志,宋隆興間建,以醋庫得名。
137
安國寺橋。 海寜縣志:在縣西北三百五十八歩,跨放生池,元至正三年建。
138
光華亭橋。 寜誌備考:縣北一里一百三十一歩跨二十五里,塘河舊建亭三間于橋上,明正、徳年間火燬,今止存橋葉簵題光華亭詩》:「畫棟朱簷勢翼然,鼎新氣象冠山川,鵞黃楊柳浮春曉,鴨緑蒼波送客船,輪奐不妨農事日,風光好近麥秋天,佐君治簡有餘暇,杯酒從敎盡日傳恵康橋。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北。海寜縣《志》,宋嘉泰四年建。
139
傅家橋,《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北,海寜縣志元至正三年建。
140
狀元坊橋。 《成化杭州府志》,宋張九成所居,因名聚秀橋。 海寜縣志在宻家灣對水門,由聚秀而北,有倪家、徐婆、鄔、家板等橋。
141
斜橋 成化杭州府志:縣東北二十里。海寜縣志。明永樂五年重建。
142
國朝康熙年間,移建于舊址之東景轉橋。 海寜縣志:在審山南麓,東通黃道湖崇敎橋,成化杭州府志:縣東四十八里袁花市,海寜縣志元延祐二年建。
143
環秀橋。 峽川志。縣東北五十八里,即今三環橋,在洛塘河,流入硤石湖,亦名塘橋。
144
國朝順治八年,改建。
145
紫㣲橋 峽川志畧:在縣東北六十里,下跨硤石市河,元大徳七年建,謂紫㣲山前寺橋也,俗謂山後紫㣲泉上小石橋者誤。
146
國朝雍正八年,里人修。
147
崇恵橋。 峽川志:在縣東北六十里,跨硤石市河,下臨崇恵湖,通東、西兩山。大路通長水塘。明洪武三十五年建。
148
王道橋 杭州府志:袁花鎮北達嘉興廣濟橋。 萬厯、杭州府志在金牛山下。楊濬《廣濟橋詩》:控扼金牛勢,青山面面扶居人,投足易功百鄭乘輿」。
149
高橋 海寜縣志在黃灣市楊濬《高橋詩》:「突兀橫前浦,排風野墅舠夕陽,虹影動」蹢落海門潮。
150
萬家渡橋 海寜縣志:在縣西北二十里仙鹿橋。 海寜縣志:在縣西北二十四里。國朝康熙十二年,建里人見一鹿絶塵而奔,因名虹橋。 成化杭州府志:縣西二十五里地名長安橋,亘如虹,因名呉奎虹橋夜月詩》:「渴虹飲澗不曽收,化」作「飛梁臥碧流,銀漢水分天上下,白蓮花出海東頭」,鶴歸華表吹笙夜,龍獻明珠觧珮。秋載酒,長安三十里,醉呼鸚鵡,更陪舟」。莊婆堰橋 海寜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跨辛江塘河。元至大二年建。
151
富陽縣。
152
東觀山闗。 富陽縣志:在縣東一百餘歩,明洪武十九年立杭州,衛撥軍更守,後革,尋因夜警不靖。宣徳十年,知縣吳堂奏分東梓邏卒十名更。
153
守仍革。
154
富新關。 南關𣙜事書在縣南門外詳見𣙜税恩波橋。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三百歩。富陽縣志舊名莧浦,宋太平興國九年圯。治平二年,邑人孫道長重建,改名通濟。紹興四年,令王褒重修,更名政恵,五年,壊于洪水。慶元元年,令蔡㡬,属邑人謝震募新之,復名通濟。嘉定間,令程珌于橋下放生,改名恩波元,至正甲午又圯。明洪武十六年,邑人姚福縁捐貲募建蓋屋一十七間,宣徳十年,知縣呉堂重建橋屋,嘉靖四十四年,令施陽得以石易木,整固閎壯,左右夾以石䦨為一邑之冠,濶二丈餘,長一百餘歩,里民周柯、王輔等協成之,易名永濟陳延齡恩波橋詩:「富春勝趣錦一幅,四面好山青簇簇,浙江逶迤東走來,千里平鋪鴨頭緑,老夫作官從此㳺,恩波閣道如虹浮,凭闌夜半玩星斗,會稽分野天南頭,是時萬籟寂不作,惟見翺翔雙白鶴,赤松正與董雙成,坐駕雲軒窮碧落,素娥海上來相迎,玉笙度曲鸞鳯鳴,商音嫋嫋洗人耳驚起葛翁仙夢醒,走着𣰉衣忙草草,開門誤踢神爐倒,丹光飛起掩月明,虎嘯龍吟天地老」,陳子瀾恩波橋詩,浙江東來第一橋,虹霓跨海出雲霄,欄干咫尺衝牛斗,閣道參差接市朝,山水遶城春作漲,江濤入海夜通潮。明年許我重題柱」,又向中流放去橈」。
155
秦望橋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西北隅,《地里志》云秦始皇嘗升此橋,故名。
156
望仙橋。 《明一統志》,「在縣南三里,相傳昔董雙成、白日飛昇,人皆於此望之,遂名《富陽縣志》。明洪武十九年,里人劉智等重建。
157
太平橋 成化杭州府志。縣西三里,通江潮,富陽縣志。明萬厯間圯,邑人周吉臨重建。
158
國朝初年,橋又圯,僧雲臺募建榮華橋。 萬厯杭州府志》:縣西五里。舊名牛家橋,正統四年令呉堂重修,因里有陳觀,暨厥子冕聫登科第,扁今名。
159
新橋 《咸淳臨安志》:在縣北十里上,有亭名安仁。《萬厯《杭州府志》:宋淳熙甲辰,縣尉林端厚重建,糜師亘新橋記》:去縣治十里,跨溪為梁,名曰新橋,而敝寔甚。蓋自淳熙辛丑巨浸之後,支撑蕩兀,風摧雨剝,溪湍潮汛,相與蕩摩,馬牛擔車,睥睨而不前,行客過之,顧視愕眙,揶揄咄嗟,謂斯民宜有主張是者,適嵗薦飢,公私俱困,無敢議此。越甲辰既有秋,乃克講䆒,尉平陽林公寔始掾邑,慨焉,請任是事,爰延致邑之儒,先鄉貢進士,元復暨縣,學經諭謝邦寵醫士王善時為之謀,里居之,彦各捐私錢三十萬,仍率其一郷之善,視力多寡,以序相賛成之,且謂昔者純以木則燥,濕不齊,用不堅入,鑿石北山楹梁,偃負大小悉具,斲長松鋭,其首植土中數尺,荷杵椎之二十餘尺,凡八列,用木㡬千章,墨鋸平其本,叠石其上而楹立焉,謂若是可以支數百年,而舊材之善者,尚可移之以修他橋也。經始于是年冬十月,告成于明年春二月,值余秩滿去,林公貽書丐記,因為之書。《富陽縣志》:明崇禎九年,橋圯十一年,邑人俞昌言重建申屠霆《新橋夜泊詩》:樹雲低䕃石橋,邉宿鳥驚飛墮露蟬,隔岸有風潮未落一燈猶在拗罾船。
160
青雲橋 成化杭州府志:縣西十里。元,大徳間。里人徐學録中舉題橋因名。
161
白鶴橋。 成化杭州府志。縣東二十里。世傳赤松子駕鶴于此。昇仙元、至正間,令馮祥重修。
162
合溪橋。 富陽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開化村、汪家堰、千家村二水合流,故名乆圯。
163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里人邵士莊重修洪濟橋。 杭州府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靈峰村,元天厯中,里人施岳山鑿石為橋。富陽縣志》:元末,毀于兵。明洪武初,施叔拳架以木,永樂間,僧興,易以磚,皆不乆而圮。正統四年,知縣呉堂重建,以石廣一丈六尺,長三倍之俞膺重建洪濟橋,記漁溪之水,發源既逺,奔流側注,湍急深險,至與江㑹,其勢始平,距江不一里,而近民居兩岸,非橋莫能渡。天厯中,里人施岳山鑿石為橋,名曰「洪濟」,不乆而圮。正統己未春,縣令呉侯堂勸農臨兹,見民病渉,因慨嘆曰:「此吾責也!」即以建橋之事属之。趙公自安侯仍捐俸為倡,衆皆和之,于是購匠募工,先闢厥址,使寛以殺水勢,然後伐木架梁,貫穿廽斡,擇石累萬,魚鱗宻次石,既相貼,乃除木架而橋穹然橫亙于滄波之上矣。是役也,經始于是年之二月,至九月而落成,廣一丈六尺,修三倍于廣之數,其高則出于民居,可以逺眺大江,俯接景物,當潮平水漲之時,㠶檣來集,鷗鷺下上,不特洪濟于民,而且為鄉之偉觀矣,侯以膺熟知顛末,命紀其寔,以貽後人,故記之。
164
●橋 萬厯杭州府志》:縣南五十五里感化村,世傳孫鍾種𤓰于此。
165
廣恵橋。 萬厯《杭州府志》:縣西馴雉村舊名鮆,綱嵗乆圯,邑士何永年重建。
166
石頭灣渡。 富陽縣志:在縣東一百五十歩,即觀山渡,縣𨽻十鄉,四居江北,六居江南,凡為津五,惟是渡徃來者多。初,民間自渡宋紹興間,中人張氏創列,買撲錢足,舟滿乃始離岸,渡者苦之,甚至覆溺,進士謝安頤移書弗聼,遂陳于府守韓尚書,仲通為奏罷,未㡬,貴戚復擅之,為害尤盛,安頤乃叩閽投匭劄下版曹大書鏤榜,永不許,陳乞買撲任民私渡嘉泰中權要,又請于府府,宻諮訪縣令陳晃國,具述始末,申詳諸司,其說始寢。
167
下口渡富陽縣,志在縣南二百五十歩,江濶五里一百二十六歩,今南門沙洲是也,故又名南門渡。范成大《下口渡詩:「不到江湖恰五年,歙山青繞屋頭邉,富春渡口閒舒目,落日孤舟浪拍天」。
168
浙江通志卷三十三
URN: ctp:ws29837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