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札記

《札記》[View] [Edit] [History]

史通札記》

序錄》

1
十行思 何云思  十六行字以意改日  自 十七行張 之象本無夾注 二十四字何氏以朱筆補入

目録》

1
自第四卷題目以下皆無第字一葉十六行賾 二葉四行識  弛 張下何云末三篇俱亡或云體統篇卽自敍也毓修按羣書拾補云宋本闕外篇目錄張之象本有之非是

史通卷第一》

1
一葉十二行鈴 毓修以意改象 十四行推 張本惟号凡號皆作号下同二葉一行  二行甚  一作 六行其殞 隕 十一行邵 凡邵俱改劭下同十五行張之象本無夾注此疑有脱四字毓修按拾補云宋本亦然 十七行元舒舒元 三葉六行按 何俱改  十行按下同盻  肸 四葉十四行傳者示也拾補云宋本作傳者傳也顧千里云此風風也之例 十七行耀曜 六葉五行為 字下有之字 七葉二行於 四行揉 糅 六行名 目目名 八行梁 下有世字十行以上巳上 八葉二行例 類字下有相字 十行遽九葉二行張之象本作文哀公何云抄本定 五行公疑作定哀書 

史通卷第二》

1
一葉六行何云抄本 八行無得字已 以 二葉九行秩 祑 十七行世為史而皆倣《左傳》也張之象本作世為史官無 十八行而字何亦云鈔本無官字貞 眞何於眞字下 三葉六行添其字闌 何云一 十一行作闡于 干 十七行紀  四葉四行入 十五行楊 揚下 五葉十五行同伯 莊王荘襄王下 六葉十六行同國 園 八葉五行國 顧云當是 六行地字誤𤓰 𤓰 九行班爵張本無 九葉一行爵字今 近 二行册 目 十行序 字下張本有事字 十一二行不可得也或曰遷紀五帝十字衍文 十六行黄 十七行胟 拇 十葉一行媸 何云一作嗤 三行紀 十七行邵 召 十一葉三行遺 何云一 四行作異虛 班史傳虛傳班史

史通卷第三》

1
一葉六行邪 九行合 含 二葉十四行臣 張木作長 十五行顧引拾 十六行𥙷作功書 下有記字 三葉八行張之象 十本作析六行祑 四葉二行星 一作靈 八行隋 顧引拾 十四行𥙷作隨潁 五葉十五行百 疑作 六葉三行有者 著 七行彗 一作孛 十一行當作涼此 十八行謝艾事柱 樹馮校梓柱《漢書》 七葉一行作爵雨 霜霜雨 四行賜  或 晉楚來聘顧引拾𥙷 十三行云無或字脫 張之象本衍張之象 十四行本作兆札 顧作扎 十六行注同𠝹火 顧作 十七行災在  十八行郟 八葉二行定 文 七行桑 下有穀字 成不九行厲公下有誅四大夫四大夫欲殺厲公十一字𠝹十八行大為國張之象本作 九葉三行莒為大國一 二 九行晝 象夷狄顧改晝作夜 十八行反 十葉三行烏 顧作 九行鵝第 三知字作智 十二葉十行蒟 十三葉一行番 張之象 二行本蕃夷 從華夏張之象本革夷 十四葉一行從夏主 馮校作同顧同殿字當衍方思格魏太和中旣定氏族高下按此以選舉何又云馮校 七行仍存殿字者 疑作伯

史通卷第四》

1
一葉十六行設 二葉一行淡 薄無味顧云當云 六行淡泊有味于  八行餙 十行人 張之象 十七行本作仁君 富 三葉四行序 字上有自字 六行張本 七行作往小 意顧引 四葉二行拾𥙷同擊 難一作擊 六行排逮 殆顧引 五葉一行拾𥙷同起 架 五行官 凖 六行之  七行不 以上皆 九行張之象本遂 遽 十四行摸 模 六葉二行字行顧引拾𥙷 七葉二行作行字瑰 唯下 四行同察 最《隋·志》梁後略十卷姚最撰 十二行反 張之象 十五行本互篇 張之象 八葉一行本編盡 字下有者字 三行鄭 七行標 褾 十四行置 署 十六行繆  九葉三行顧作 七行若讚 瓚 十二行覊 覊 十五行胡  十葉十八行祑 十一葉五行二 張之象 十二行本三肖 顧引拾𥙷作 十二葉二行宵昭 昭顧云 十三葉六行拾𥙷同原 顧引拾 十二行𥙷作考必不顧引拾𥙷 十五葉十三行注作不必為 顧改 十四行注言宣 字上有文字 王國張本作 十五行亡國虛 靈 十六葉十行殺 顧作賦又引拾𥙷作 十四行煞作 者所作 顧引拾𥙷同張本 十七葉十五行慕揔 張本忽 十七行注

史通卷第五》

1
一葉十六行苑下有並字顧引拾 二葉十一行𥙷同加 誣語以加諸顧引拾𥙷 十二行同劭 下有曰字 十三行收因此收承此言 十五行有議有異 十七行議過 疑作 十八行禍恢 詼 三葉三行糠 粃穅秕 五行聚 博博聚 悅 字下有於字 六行牃 八行頴  十三行顧引拾 十五行𥙷作歐韋 疑作 四葉十行偉泉 鼎 五葉二行宗下有故作者三字顧引拾 六行𥙷同喪 裘 十二行僞 繆謬僞 十三行戾 反顧引 十八行拾𥙷同蒙 加 六葉六行斷 張本 七斵葉四行同字下顧引拾補無取字 六行反 八行殞  十六行恒 八葉十六行眞 貞 九葉十六行王 劭齊志按劭傳撰平賊記三卷當謂此 十葉六行書齊志二字傳寫誤也切 補注篇闕下半採其所捐下乃因習篇文也今据張之象本補之如下
2
以為補注言盡非要事皆不急譬夫人有吐菓之核棄藥之滓而愚者乃重加捃拾潔以登薦持此為工多見其無識也孝標善於攻繆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魚辨窮河豕嗟乎以峻之才識足堪遠大而不能探賾彪嶠網羅班馬方復留情於委巷小說銳思於流俗短書可謂勞而無功費而無當者矣自茲已降其失逾甚若蕭楊之璅雜王宋之鄙碎言殊顧作如揀金事比雞肋異體同病焉可勝言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記錄無限規檢不存難以成一家之格言千載之楷則凡諸作者可不詳之至若鄭玄王肅述五經而各異何休馬融論三傳而競爽欲加商榷其流實煩斯則義涉儒家言非史氏今並不書於此焉

因習上第十八》

1
馮評舊本因習十八邑里十九今並宜糾正此聊從陸文裕刻本耳
2
蓋聞三王各異禮五帝不同樂故傳稱因俗易貴隨時况史書者記事之言耳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舩以顧作而求劍也古者諸侯曰薨卿大夫曰卒故《左氏傳》稱楚鄧曼曰王薨於行國之福也又鄭子產曰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弔卽其證也按夫子修《春秋》實用斯義而諸國皆卒魯獨稱薨者此略外别內之旨也馬遷《史記》西伯已下與諸列國王侯凡有薨者同加卒稱此豈略外别內邪何貶薨而書卒也蓋著魯史者不謂其邦為魯國撰《周書》者不呼其上顧作主曰周王如《史記》者事總古今勢無主客故言及漢祖多為漢王斯亦未為累也班氏旣分裂《史記》定名《漢書》至於述高祖為公王之時皆不除沛漢之字凡有異方降款者以歸漢為文肇自班書首為此失迄于仲豫仍踵厥非積習相傳曾無先覺者矣又《史記》〈陳涉世家〉稱其子孫至今血食漢書復有涉傳乃具載遷文按遷之言實孝武之世也固之言今當孝明之世也事出百年語同一理卽如是豈陳氏苗裔祚流東京者乎斯必不然《漢書》又云嚴君平旣卒蜀人巳下接至今 十葉稱之云云十二行顧引拾𥙷 十五行無此字之 字下有為字顧引拾 十七行𥙷同顧引拾 十一葉一行𥙷作列是 字下有則字顧引拾 十一行𥙷同符  十二葉三行顧作 四行孝季 李 十二行偶 隅 十四葉一行因習下第十九亦曰邑里 應 三行作邑里第十九本 居何小山云居字誤下文作土十一行得乎張本作 十五行注其于類 下顧引拾補云有是字 其惡{{應云故減其惡 十行比之韓彭伊霍書 字下有元偉二字 十一行世故令狐德棻《周書》傳稱文如歸命應云文紀論則云渚宫制勝圔城孥戳茹茹歸命出字下有於字 八葉六行直眞 十行注史 顧引拾 九葉十一行𥙷作書鈔本無幷序作簡要隱晦妄飾三條二行八字 十一行乎 十葉五行顧引拾𥙷 九行無此字趐 翅 十二行無 顧引拾𥙷 十三無此字行顧引拾𥙷 十一葉一行無此字豈 顧作 十行蓋自 洎 十二葉二行士尼之代俟尼 七行千哉 字下有故字 十三葉十行 十五行注麗下 十六行注同公 曰公田田字下無奚字顯引拾𥙷同顧引拾𥙷作已  將  食之君將 十七行食墳  啼 字下有呼字 吾君之三字衍顧引拾𥙷同於 十四葉一行者 衍文 其 顧云衍文 此 則下有脫文 二行公字下有羊榖二字顧引拾 六行注𥙷同為 謂 九行其 字下有有字顧引拾 十二行𥙷同者 顧云衍文必字上有若字顧 十七行云言字下有於字顧引拾 十五葉三行𥙷同獵 者漁者下有脫誤 三行秩秩祑祑 十八行三 一作 十六葉一行片昔 古顧作 十古昔一二行宋人醢之蕭潰此六字張本作 十二行援廟桷動于甍撫 而勉之廵而撫之 十七葉二行史 五行作 張本 六行祚容 貌一䫉顧引拾𥙷同 七行敍事屬一病敍屬之 十行一病奇 一本無 十八葉十三行此字張本 十八行作牢虞 盧 十九葉六行䡺 轊 八行符 苻 九行受 十行鑾 鸞 十五行草 革 十六行降 胮 十七行二 史張本 十八行三史齊 字下有記字 牛首張本作 二十葉一行首牛 團 圓顧引拾𥙷 三行作團欒萬 萬紉顧引拾𥙷作萬紐

史通卷第七》

1
一葉五行𦣱 十一行步 接顧引 二葉七行拾𥙷同欲 請顧引 十拾𥙷同行顧引拾 十六行𥙷作機六 七 三葉十七行紀 記 四葉一行頍四行 六行注同邈 字下有得字顧引拾 十一行𥙷同鬱 菀 十七行跡字下人字下脫四字 行由小人張本作作曲 五葉五行自陷小人惡 十二行幸 獲而全幸而𫉬全足 六葉二行始 如 七葉四行沈 十五行帝 皇顧引 十八行拾𥙷同鳥 張本 七葉八行作烏何 從而書之一作安得 三行從而書之世 古顧引 九行拾𥙷同此 義安可言於史耶下何氏從馮本增入夫史之曲筆誣書至盜憎主人之甚乎十一行刻本誤入鑒識篇中顧千里云此一百九十九字不當入曲筆李百藥以魏收為實錄魏徵以王劭為有慚正直皆子玄所擿鑒識之謬者耳若曲筆者載事而失其實鑒識者評史而乖其理二篇之别在此 八葉九行見 十行母 母 十一行康 秉 十二行顧云 十六行如者 諸 十葉一行體 張本注云蜀本 二行作體宋本作恥張本作體何 七行注據馮校作本克 充 八行注悉  觀 者以為甲於太史公囗囗也觀者以為甲 十一葉五行大史公為乙罕 空 七行同 蜀本作刷 十七行顧云收字誤當 十二葉四行謂魏徵隋書六 七顧引 八行拾𥙷同莊子莊 又十一葉七行囗作 刊顧引 九行拾𥙷同事 莓 馮評攫莓見《吕氏春秋》因之剏詞未 十六行知所出垂 乘 十七行來 張本 又十二葉十五行作求所 十六行馬 張本 十八行作尋氏 世 又十三葉一行常 恆七行違 十八行典 曲 十四葉一行注書 衍文 陛下上顧引拾𥙷有伏惟二字 三行劉 曹 七行倫 冏 八行可 俯而就張本作可 十二率爾而就行爾 十五葉一行閩 張本 七行作固東 晉之史張本作東晉之書宋齊之史

史通卷第八》

1
一葉七行符 二葉二行于  之 張本 三行阮且 顧引拾𥙷作但十行正字下側注征字顧引拾 十八行𥙷同其 某 三葉十二行謝承二字當衍顧 十三行引拾𥙷同人 張本作繞張本無 四葉四行此字彼 也五行互 六行猶 張本 八行作有速 肖連類 十七行平 成 十八行徐湛江湛下同衍 五葉四行文子 臧叔牂張本 十行作見暢 字下有曰字顧引拾 十三行𥙷同方 字下有等字 六葉一行張字下有亮字 四行中 七葉八行眞 張本 九行作眞誥 告 十七行但字下有近字 八葉三行主 七行可 謂顧作 十二行何為紀 十三行數 字上有此字顧引拾 九葉八行𥙷同調 張本 十三作啁行張本 十六行作抃明 王張本作 十葉二行王明祥 瑞 十二行張本 十三行作㧕乃 若顧引拾𥙷作若乃辟 十七行預 顧作 十一葉頷六行乃字上有而字 七行牃 十四行載 能 十八行殊 十二葉十四行誰 孰 十七行世 張本 十三葉十一行作代楊于楊 十四葉二行預宗 通張本作宗道 十五行何作守道傳 顧云衍文傳寬傅 十六行寛㦥 憲 十五葉四行竿 

史通卷第九》

1
一葉六行張本 十行作臣方 朔朔 十三行方過 過 十六行西 是 二葉十一行直 鄧本 十四行作苑蹐 踳 三葉一行職 識二行假令下張本有其字 六行有字下有云字 四葉十行張本作牃多 五葉四行日 三每自顧引 六行拾𥙷同者 吾之先顧引拾𥙷作吾之先按運命論云昔吾先友嘗從事於斯矣李善注引《論語》亦作昔者吾友疑今本李注有誤 十二行㭊 十七行後 張本作炯十八行鄧本作貞 眞 律寧楹何云未祥顧云此用吹律鑿楹事盧按有此寜字必誤疑云京律晏楹也 六葉十行注世偉下張本有晉人二字 七葉一行張本作同三行張本 六行作界各 張本作而張本 七行注作載國 張本作日下同衍文八行此字下張本有亦久二字 見字下顧引拾補有覺字 十一行闕 八葉六行有 字下有者字顧引拾 九葉七行𥙷同按 苟嗤至班馬云云各本皆不同通釋本臆删其注顧千里考各本定之謂當云苟嗤沈約字休文梁人著《宋書》衍字子顯著齊書之所記事倍于孫盛字安國晉人也著《晉書》鑿齒字彦威亦著《晉書》華謝之所編華嶠謝忱亦著《漢書》語煩於班馬

史通卷第十》

1
一葉十六行晉安陸紀按《玉海》作晉安記 姚 字下有最字十八行王粲下《玉海》有書字 二葉一行子行《玉海》作 三行子洪亡 鄧本作云 七鄧本 九行作玢裴 斐 十二行諜 牃 十六行趙 採《玉海》作趙來顧作趙采 三葉四行書 衍 五行文常 恒 八行日 目 十行事 字下有者字 十七行𮒸牀 十八行紀 顧引拾 四葉一行𥙷作記體 張木作矜顧引 三行拾𥙷作休炳 昞 十行鍊 顧引拾 十四行𥙷作鍊駟 駰 五葉二行於 十行聚 張本 十四行作衆王 顧引拾 六葉二行𥙷作主識  三行授 五行必 于史職求眞必于史職求其若斯真 八行勸 戒張本作 九行勒成佚 顧引拾 十一行𥙷作失獲 張本 十二行作藉喜 每 十三行載 十四行覽 賢 七葉三行使 下有夫字顧引拾 八𥙷同行顧引拾 九行𥙷作取樂 落 十行笑 張本 十五行作噱知 省 八葉一行申 八行為 草顧引 十四行拾𥙷同愛 張本 十七行作受為 顧云當是請 九葉二行字諜 講 九行來 求 十一行旋 旅顧引 十四行拾𥙷同顧引拾 十一葉一行𥙷作府回 廻 四行注之 不不之 六行長 安下顧引拾補無中字 八行欲 十二葉四行牴 牾抵梧顧引拾補作扺 {{張本 十一行作執施 行下馮評疑有佚文 十葉十三行借顧引拾𥙷同 十四行旣而至相副五十五字鄧本云抄本小字 十七行史注顧引拾𥙷同舜之事舜禹之事

史通卷第十二》

1
一葉十行典册史册鄧 十七行本同堯 舜上有案字 二葉十三行訪顧引 十七行注拾𥙷同馬 字上有謂字顧引拾𥙷 三葉三行及鄧本同巳 八行注或 合致 九行注誤容 字下張本有合之二字十五行所 四葉四行頴 顔 八行逮 張本作至 十八行何云衍文張本 五葉二行作末政 功 五行趾 止顧引 十行注拾𥙷同篇 字下有遷字顧引拾𥙷同 會 稽衍 十四行文糺 礱 六葉四行僞 新新室顧引拾𥙷同 十七行表字下有尤字顧引拾 七葉二行𥙷同傳 字下有體字顧引拾𥙷 八行同世 顧云世是卅 十五行一二字誤并至 ◍張本作至元嘉鄧本云一無嘉字八葉五行永 六行故 字下有漢字 七行泰 九行一  十一行七十三張本作 十二行二三二 張本 十三行作七族 鄧本作續十八行十三顧作三十 九葉一行鄧本同范 袁顧引拾𥙷 八行作袁范可  九行峻孚孚峻顧引 十行拾𥙷同營 瑩下 十一行同曜 營鄧本怍推暨廣昭昭廣顧引 十二行拾𥙷同請 字下顧引拾補有召字 十葉二行甚顧引 三行拾𥙷同紀 張本 九行作事鈐 銓下 十四行同墨 筆 十七行鄧本 十八行作迄二 三 十一葉二行編 偏 六行後 字下有晉字顧引拾 八行補同為 記為 十六行記寶 生寶山 十二葉三行下同史字下有始字顧引拾 九行𥙷同以 史拾𥙷及鄧本 十行均作以為史篇字下有梁天監中蕭子顯啓撰齊史為十二字 十一行篇字下有表奏之詔付祕閣七字 十五行帝惡其實詔燔之帝惡其實錄詰而燔之 十三葉一行行 吳 二行盧 張本 五行作廬修 顧引拾𥙷作知鄧本同 十二行奏 張本 十六行作奉或 彧 十四葉一行苞 字下有撰字 三行鄧本 十五行作安蜀 字下張本有李字 十五葉一行鄧本 七行作琿南 商 八行步 頻 十三行氏 民 十六葉三行正 五行為 十成 九行百記 字下有唯字顧引拾 十行𥙷同嘉  十一行鄧本作繼顧引拾 十四行𥙷作享隱 字下顧引拾補有所字鄧本 十七葉五行同光 字下有王字 六行莊 七行寳 保十二行爭 十八葉二行書 張本 六行作武靖 静 十五行楊 張本 十六行作崇逮 訖顧引拾𥙷同令史史令顧引 十八行拾𥙷同所 張本作異注張本作其張本 十九葉二行作二初 字下有又字顧引拾 九行𥙷同抵忤張本作牴啎 十四行何作抵梧定 其定為 二十葉四行不 人張本作下于 十三行與 衍 十七行文作 書顧引 二十一葉四行拾𥙷同顧引拾 六行𥙷餙紀 記 十行達 遠鄧 十二行本同申 鄧本 十八行作中張本 二十二葉五行作三偏 

史通卷第十三》

1
一葉三行總十二條衍 十五行文後 錄顧引 二葉三行拾𥙷同巳 六行注可 字下有使字 七行注張本 八行作史因 其美而美之因以美 十二行而美之不 言無言顧引 十六行拾𥙷同然 字下有後字 三葉四行為 七行詳 該顧引 十行拾𥙷同峻 俊顧引 十七行拾𥙷同與此張本作 四葉一行以比但 且顧引 三行拾𥙷同峻 俊 七行某 其十一行近有姦雄近古 十八行有雄領 張本 五葉一行作嶺復 張本作履三行寶 七行柳 郴 八行始 殆 十一行王 顧作 十四行丁見顧引拾𥙷同當 十五行衍覈 顧引拾 十八行𥙷作覆獨 不不獨 六葉五行張本作祀 十行何作說冷 泠 十二行語 詰顧引 十三行拾𥙷同減 七葉三行竟 竸 六行至 顧引拾 十二行𥙷作于狥 徇 八葉曾 四行其 鄧本 六行作某陵 凌 十一行設 說 十八行體 顧引拾𥙷作 九葉二行俗蒍 字下有見字顧引拾 九行𥙷同其 豈 十五行顧依抱 十六行經作目代 字下有之字顧引拾𥙷同顧云衍文又云廣圻按當云漢之代赦淮南明寛阜陵何 十七行遠哉代者文帝公 衍文其顧引 十葉一行拾𥙷同抵 顧引拾𥙷作底鄧本 三行同覆 覈顧引 四行拾𥙷同故 固顧引 十二行拾𥙷同盡 信顧引拾𥙷作信書〈武成〉下顧引拾補有之字鄧本 十三行同二 三一二顧引拾𥙷同一二下拾𥙷有而為累文與近古同焉九字鄧本亦有

史通卷第十四》

1
一葉三行側注二十條衍文正文下側注其一 二葉六行注條至其二十條並衍僖公下有脫文 七行注頑字上有髠字 十一行鄧本作有十二行豈其鄧本作 十四行其豈乞 顧引拾 十五行補作戮顧 云弑字下脫正文 十八行瓶水下有以字顧引拾 三葉一行𥙷同曷 奚顧引拾 四行𥙷同空 室顧引 五行拾𥙷同娱 誤 十三行注二 張本 十八作三行也 四葉十二行注之 故張本 五葉一行衍與 其顧云其字最是或作與者 六行非齊 納北燕伯于陽傳者何齊納北燕伯于陽燕伯于陽者何顧云各本皆有誤拾𥙷云宋作于陽燕伯于陽下 七行注句亦出燕字衍今删之 别邑三字鄧本闕 八行作◍◍囗子 曰齊之事張本無齊之事三字鄧本作子不革曰 四葉四行如爾所曰齊之事瑣 語下張本無晉字 十行注張本均作大字正文 七葉十一行刺字下有曰字 十六行得 八葉四行云 鄧本 五行作也彌 名八行誡 九行盻 肸 十四行五 張本 又注作七一 二 十五行顧引拾𥙷 十八行作荀下同或 畫 九葉二行文 字下有岡 而亡顧引拾𥙷 八行作岡而而 字下有班字 十行顧鄧皆 十二行作矣衆善焉必察之衆善之 十六行必察焉孔 字下有子字鄧 十七行本顧鄧皆 十葉六行作破議 鄧本作譏顧鄧皆 八行作用也 顧引拾𥙷當衍九行顧引拾 十一行𥙷作凝首 字下脫一字應有□ 十八行書字下有為字顧引拾 十一葉四行𥙷同服 張本 七行作伏昭 字下有公字 十一行注以辨義之精者以辨義義之精者 無 他顧引拾 十二行𥙷作年注無者字 十四行衍文時於於 十六行時畢 顧鄧皆 十二葉作必一行託 五行先 字下有者字 八行顧本 十五行作競書 字下張本有錄字 十三葉三行注狄顧引 五行注拾𥙷同行 父下有宣字顧引 六行注拾𥙷詞 張本 八行注作詩子 服上有魯字顧引拾𥙷 十六行經云下顧云有脫文 十四葉八行勝負之理下有脫文 十八行注如 十五葉一行注無 張本作稱張本作其而簡牘之記具有失得張本作而簡 四行牘之紀具存襄 哀 七行代 兀顧引 十二拾𥙷同行流矢之禍下顧云脫注 十三行鄧本 十六行作棠賢 字下張本有者字 十八行其女為荊昭夫人顧云與今本 十六葉二《列女傳》不合行當作 四行焉周 字下有子字 五行孫顧引 六行拾𥙷同碁  十行于顧引 十二行注拾𥙷同事 字下有多字顧引拾 十七葉𥙷同一行《史記》云十四字钞本無鄧 二行本旨 傳傳旨《史通》卷十五一葉三行張本作煩下同側注十一條三字當衍 六行賊虜之虛實顧引拾𥙷作 七行賊虜之居勢 顧引拾𥙷 十一行無此字其 字下有煩字 十二行注張本 十三行注作雌别 應作 十五行道必 張本作我是非非 二葉五行注是移 加顧引 十二行拾𥙷同臣 字下有者字顧引拾𥙷同十八行注三十顧引拾𥙷作卅后 三葉九行糾 張本作 十一行糺下同糾父下張本有公字 四葉一行顧引拾 四行𥙷作竊央 字下有宮字 十五六行下衘史臣與中二千石臣賀等下御史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賀等顧引拾 五葉一行𥙷同湯 等下有宜奉義遵職愚蠢不逮事方今盛夏吉時臣青翟臣湯等廿二字顧引拾 九行𥙷同蒸 烝 六葉十三行晉 七葉四行弱 字下有方字 八葉二行平原下無君字顧引拾𥙷 四行第三行同重 圍圍城覩 五行稱 帝之害也稱帝之害故耳顧引拾𥙷同 七行甚 泰 八行焉 烏 十行各 張本 十四行作交救 趙擊秦軍救趙擊 十六行注秦秦軍三 顧鄧均 九葉九行作二元 里公乘陽慶慶顧引拾𥙷作元 十一行里陽公陽公與 予 十六行以 顧引拾𥙷作而藥醫顧引拾𥙷作醫藥 十葉八行所 字下何有旣字顧引拾 十二行𥙷同位 立顧引拾𥙷同十一葉六行勃 十六所所 郎 十七行頃  衍 十行文云 字下有右字顧引拾 十一葉一行補同全 令 十行固字上有尋字顧引拾 十三葉二行補同常 

史通卷第十七》

1
一葉三行無側注十三條三字 十二行張本 十三行作人沙 漠顧作涉漢又 十五行云通道巳有勔 緬隋經籍志《晉書》鈔三十 二葉三行卷梁豫章內史張緬撰叔 七行注曄 字上有謂范二字 二行張本 三葉三行作世雖與顧鄧均 六行作以篇 字下有按外戚篇四字顧引拾 八行補同顧作巳顧作 十二行輟議 譏 四葉四行柱 注 十行哀 袁 十三行益 十四行下 鄧本 十五行作末草 藁顧引拾𥙷 十七行作藁草張本 五葉三行作宋二 顧引拾 七行補作三武 字下張本有以字 十二行何欺張本作 六葉十七行河漠羞 差 七葉二行盧 當作 八廬行拄萇 八葉十行燼 顧引拾 九葉四行注補作盡等 字下有事字顧引拾 九行補同於 軍顧引 十二行拾補同諂 張本 十三行作陷孰 豈顧引拾補同

史通卷第十八》

1
一葉三行無側注二十五條四字 八行筏拾補作蔑鄧本作𮆘十七行李齊於後主紀李百藥齊書 二葉二行於後主紀舉 存顧引拾𥙷同四行張本 十行作文斯 不然矣顧引拾補云斯不然矣重一句顧作 十三行又注當作宋顧引拾𥙷云無 十八行注矣字鄧本同六 顧引拾補 三葉一云無六字行注此字下有則字鄧本 三行注同宗 當作 十五行注宋梁 字下有後字拾 十六行注補帝 當作 十七行注尒天 閽酆本作 四葉靑天八行注之字下有於字 九行注至字下有荆字顧引拾 十行補同靜 十三行注也 當衍讓下 十五行注同詔 字下拾補有乃字 注衍文顧引拾補同無字下拾補有復字 十六行夫以累易有脫誤當云以 十七行𭧂易𭧂辭 張本 六葉一行注作嗤後 字下有矣字顧引拾𥙷同 三行事 具《風俗通》顧云此 五行當小字神 顧作 十二行列氏 顧引拾補作代鄧 十五行本同用 顧引拾補作 七葉二行因鄧本同立 失顧引 六行拾𥙷同新 八行議 敦顧引 九行拾補同主 王 十三行燩 燉字之誤 十燉何作敦六行昞 八葉一行技 伎 七行顏 張本 十四行作好褕 裌揄𬒮下同 十五行水字下有也字 十六行注一 九葉五行撰 衍文顧引拾補 九行同良 有以焉下張本有遷史編於李傳中斯為繆矣十一字何云缺而不載正謂班氏之善遷字傳寫之誤當是通史子卿使還子長下世久矣劉氏不應若是善忘也顧亦云遷當是通字 十二行之誤稱 講顧引 十四行拾𥙷同所 之顧引 十七行拾𥙷同悮 張本作悟張本 十八行作滅地 顧作 十葉六行世圭 璧挂璧之訛旒字 十之訛一葉一行女 五行何 則下有修字顧引拾 十四行𥙷同甚 比顧引拾補 十二葉四行同於 如顧引 五行注拾補同鑑 鏗字 七行注之誤搜 研八行注辨字下脫茗酪二字 十二行餓字下有死字顧引拾𥙷同十六行其記也其所 十八行記也常 皇家五史下張本有夾注五史謂五代史六字

史通卷第十九》

1
一葉四行牴牾抵梧 七行志 張本作目别顧引拾𥙷同後 二葉八行炎字 十四行之誤常 恒 十七行威 臧字 十八行之誤捐 張本 三作損葉十一行顧云此 十六行字當衍子 家字之誤敝 四葉五行得 字下有土字 七行帝字下有意字顧引拾𥙷諸顧引 十三行拾𥙷同終顧引 五葉二行注拾𥙷同年 字下拾補有又字 四行注其重言事當作重 十五行言其事微 字上有其字顧引拾補同張本 六葉四行作債拾補 六行作二夫 顧云 八行衍文常 恒 九行按 接字 十三行之誤公  七葉一行顧引拾 十四行補作歡假 貸與之困張本作假 八葉與乏困八行衍 十六行文則 字上張本有九字 九葉一行夫字下有人字顧引拾補同從字下拾補有大字鄧本同顧引拾補及 八行鄧本均作登至字下有於字顧引拾補同當作甫鄧本 十七行作猶蜚 飛 十葉三行顧引拾 四行補作甫私 張本作知者字下張本有夾注云弟與兄爭嫂字以其名鄙故稍文飾之 十四行歆字上有劉字顧引拾補同容十六行備 十七行兩 當作 十一葉三行雨在 紀顧引拾補作維紀鄧本同 四行所字上拾補有此字 七行地下 十二葉二行同多 顧作名 十二葉九行注永 和鄧本作永光綏和四年四鄧作二四十顧引拾補作十四吕顧引拾補同武都下有道字顧引拾 十行注補同鳴 當作 十一行注鳥甲字下有持字 十二行注李字下有棗字 應字下有也字十三葉一行當作 九行亢陵 張本 十二行作麥亢 陽下張本有為怪二字 十八行弑 十四葉三行隗 叔當作 四行叔時聞 字下有下字顧引拾 八行補同昭 字下有王字 九行張本 十三行作主曼鄧下六字 十五葉五行尚有脫文是 世張本作 七行世寔𣏌 字下張本有按字 九行顧引拾 十七行補作耳宋 顧作 十六葉七行寺此 字後有前字顧引拾 十五行補同相 當作 十七葉九行桓續 讀顧引拾補同十七行張本 十九葉五行作二申 張本 二十葉十一行作由鄭禆竈之說斯灾也鄭禆竈之說乎裨竈之 十二行說斯灾也顧鄧均同亡 字下張本有此其効也四字 十三行有字下不空格 史字下有者字顧引拾𥙷及鄧本同

史通卷第二十》

1
一葉三行無側注總十四條四字 六行顧引拾𥙷 十八行云衍文禍所張本作 三葉一行禍有遂 顧引拾𥙷及鄧本均作須今古顧引拾𥙷 五行作古今倫字下張本有所字 九行昭顧引 十四行拾𥙷同篡 纂 十七行師 四葉一行瞿 字下拾補有年字鄧本同張本 三行作為有 若顧引拾𥙷作有子避字下鄧本有之字 五行宰我言語張本作宰 十言游學三行光字 十六行之誤新 張本 五葉十八行作親伋 問下有曰字顧引拾𥙷 六葉九行同綬 張本 十二行作紱常 恒 十八行人 衍文顧引拾𥙷及鄧本 七葉四行同臥 坐顧引 八葉七行拾𥙷同也 衍文鄧 十四行本同餧 餒字之 十五行誤縑 字下張本有之字 則顧云 十八行性衍文川 夫侍客張本作貨 九葉七行犬待客酒 二斗二斗酒顧引拾𥙷作二升酒決顧引拾𥙷及鄧本 十一行作訣輙 輟字 十葉十五行之誤於 六十六當作六十下六字衍十一葉十二行顧引拾 十四行𥙷作銓僨 損 十八行娼 媪字 十之誤二葉十三行謝 十四行頤 𧷤字 十六行之誤費 贊字 十三葉之誤四行藉本 五行作籍著 纂 十四行不 該一作 十八行匪詳深  十四葉四行紀實一作實錄顧 五行引拾輔同劭 從文粹及厚齋語改韶顧云劭何改韶非也此是隋王君懋著齊志二十卷隋史八十卷者直書見 十行讎見鑑識篇或改入曲筆誤始于《困學紀聞》義門沿之耳張本 十二行作列令 一作 十五行意草 革 十七行銘 鈆字 十之誤八行傳顧引拾 十五葉八行𥙷並同切 鄧本 十六行作竊利 列字之誤 十八行鎗鎗錚錚鉸鉸張本作 十六葉三行佼佼上 土字 四行之誤蒭 十二行第 張本 十八行作地輒 輕顧引 十七葉一行拾𥙷同宦  四行張本 五行作吏攖 俛 九行蔕 躉顧引 十行拾𥙷同閤  蜀本第五卷第七卷皆有錯誤此本於第五卷已刋正惟此曲筆篇中十一行誤在鑒識篇中賴得馮氏閱本正之後有重刻《史通》者可取徴也康熙丙戌中秋焯識
2
後見萬曆中郭氏刋本已正其違錯書固須遍觀也癸巳冬至又識
3
曲筆鑒識二篇並無錯簡馮氏閱本萬曆所刻皆誤而何氏跋語尚失之顔黃門云挍定書籍亦胡容易洵然道光癸未觀於揚州洪氏之績學并記六月一日思適居士顧千里巳上卷七後
4
先王父有節錄內篇乙亥夏得之篋衍用以𠫵校後改數字焯書
5
甲申冬日重閱又改數字戊戌春日重閱又改數字仍多疑而未定者可以驗吾學之陋老而無聞矣書示餘兒庶用為鑒誡早自鞭策也巳上皆卷十後
6
甲戌十二月歸自臨沂整比家中舊書因抽此帙以消殘臈按張氏謂曾得宋代刻本乃譌舛正待點勘何歟為卽其顯著者雌黃數處疑者則仍闕焉廿又八日焯書於貞志居
7
觀《玉海》中所引《史通》亦有譌字脫文乃知此書自宋時卽尠善本或不至若此甚耳甲申除夕重閱盡此卷因而識之時住八貝勒邸中焯
8
已丑重陽從錢楚殷借得孱守居士閱本因錄其評語其在行側者錄之闌下議論亦多英快虞山學者極矜重之僅季滄葦侍御一人嘗通假爾非楚殷好我末由見也始誤以為牧翁初入史館時所閱故闌上下皆寫錢評詳質之楚殷乃改正云焯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云陸文裕公刻蜀本《史通》其補注因習曲筆鑒識四篇殘脫疑誤不可復讀文裕題其篇末而無從是正舉世罕覩全書云云卽此本也予向收得别本是萬曆時長洲張鼎思據此重刻曾經同時人孫潛潛夫用葉石君校定本對讀者亦旣於脫簡處一一補錄完好矣錯誤處仍皆移正洵善本也因照臨一過黃蕘圃蓄沈寶研家本未知相校若何他日借勘之澗薲居士記時寓無為州
9
無為寓館了無一書可檢向所雌黃多是義門諸氏所已有當推還之獨存其新知耳然於此頗自喜其暗合古人處九月重閱記于城南草堂
10
沈寶研家本係其所臨馮巳蒼評何義門校也借勘一過九月十四日澗薲記
11
盧氏羣書拾補引宋本附采卅許條於此又續采若干條甲子七月朔日重閱評書己上四跋見上元鄧氏藏本
12
此《史通》孫潛潛夫手校本於明刻多所是正并足以訂近時通釋之失今年予攜之行篋尋覽數過每歎其佳五硯主人見而愛之因照臨一通而以其眞歸焉澗薲居士顧廣圻記時在秦淮寓中嘉慶甲子八月三日也此跋見涵芬樓藏張鼎思本
13
  《史通》明時第一刻為嘉靖乙未陸儼齋蜀本因習曲筆兩篇並有闕文萬曆三十年壬寅張鼎思復校陸本曲筆篇增四百卅餘字鑒識篇增三百餘字而去其自他篇羼入者六十餘字并删去儼齋兩跋較為可讀而譌誤尚多涵芬樓藏張本經孫潛夫顧千里勘過已勝刻本叢刋旣據張本付印孫顧校語儗為别錄聞江安𫝊沅叔總長有何義門校本又有過錄顧千里校本不費一瓻居然借到何氏自跋謂據孱守居士評本其底本則萬曆五年丁丑張之象刻本也而曲筆篇後亦有顧氏手跋則此本千里曾見之千里别有校本藏上元鄧正闇太史家保山吳慈培借錄於張之象本上顧校外更有何校並不知姓名者一家丹黃雜糅精審不苟今亦為沅叔總長所有一旦盡得為予借讀左右逢源殊為快事何校自佳顧則時採羣書拾補以證之顧引羣書拾凡五百二十條亦有直下已意譏彈舊校,如〈曲筆篇〉者。此類尚多。其于子玄之書用力可謂勤矣今據各本錄為札記其不出姓氏者何氏語也曰鄧本者不知姓氏之一家也史通校本向以抱經為最精今復得此洵足訂正通釋之誤矣壬戌八月孫毓修跋
14


               北平木齋
圖書
舘臧書
URN: ctp:ws32260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