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

《卷二》[View] [Edit] [History]

1
〔一〕醫事難矣哉。學識荒陋者無論矣。其在術精名重。日診百十人。精神不逮。大意處輒復誤人。蓋晨夕酬應。
2
無少息時。索索無精思。昏昏有俗情。雖賢哲不免也。徐悔堂聽雨軒雜記云。乾隆壬申。同里馮姓館於楓橋蔡姓家。
3
夏日蔡自外歸。一蹶不起。氣息奄然。因以重金急延薛生白先生診。至則蔡口目悉閉。六脈皆沉。少外家泣於旁。親朋議後事矣。薜曰。虛厥也。不必書方。且以獨參湯灌之。遽拱手上輿而別。眾相顧。莫敢決。再延一苻姓醫入視。苻曰。「中暑也。當服清散之劑。參不可用。」眾以二論相反。又相顧莫敢決。馮曰。「吾聞六一散能祛暑邪。盍先試之。」乃以葦管灌之。果漸蘇。苻又投以解暑之劑。病即霍然。夫薛氏為一代之名醫。只以匆匆一診。未遑細審。並致疑於少外家之在旁。誤以中暑為虛脫。幾傷其生。醫事不誠難乎其難哉。又類案載曾世榮先生治船中王氏子。
4
頭痛額赤。諸治不效。動即大哭。細審知為船篷小篾。刺入囟上皮內。鑷去即愈。苟不細心審視。而率意妄治。愈治愈壞矣。是故醫家臨診辨證。最要凝神定氣。反複推詳。慎毋相對斯須。便處方藥也。
5
〔二〕熊三拔泰西水法云。凡諸藥系草木果 谷菜諸部具有水性者。皆用新鮮物料。根據法蒸餾得水。名之為露。
6
以之為藥。勝諸藥物。何者。諸藥既乾既久。或失本性。如用陳米為酒。酒力無多。若以諸藥煎為湯飲。味故不全。間有因煎失其本性者。若作丸散。併其渣滓下之。亦恐未善。然峻歷猛烈之品。不得不丸以緩之。凡人飲食。蓋有三化。
7
一曰火化。烹煮熟爛。二曰口化。細嚼緩咽。三曰胃化。蒸變傳化。二化得力。不勞於胃。故食生冷。大嚼急咽。則胃受傷也。胃化既畢。乃傳於脾。傳脾之物。悉成乳糜。次乃分散。達於周身。其上妙者。化氣歸筋。其次妙者。化血歸脈。用能滋益精髓。長養髒體。調和營衛。所謂妙者。飲食之精華也。故能宣越流通。無處不到。所存糟粕。乃下於大腸焉。今用丸散。皆乾藥合成。精華已耗。又須受變於胃。傳送於脾。所沁入宣布。能有幾何。其餘悉成糟粕下墜而已。
8
若用諸露。皆是精華。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且蒸餾所得。既於諸物體中最為上分。復得初力。則氣濃勢大。不見燒酒之味 於他酒乎。按古人丸散湯飲。各適其用。豈可偏廢。諸藥蒸露。義取清輕。大抵氣津枯耗。胃弱不勝藥力者。
9
最為合宜。其三化之說。火化口化。不必具論。胃化一言。深可玩味。蓋飲食藥物入胃。全賴胃氣蒸變傳化。所以用藥治病。先須權衡病患胃氣及病勢輕重。此古人急劑緩劑大劑小劑之所由分也。如驟病胃氣未傷。勢又危重。非用大劑急劑不可。杯水輿薪。奚濟於事。一味穩當。實為因循誤人。倘或病患胃氣受傷。無論病輕病重。總宜小劑緩劑。
10
徐徐疏瀹。庶可漸望轉機。以病患胃氣已傷。藥氣入胃。艱於蒸變傳化。譬如力弱人。強令負重。其不顛踣者幾希。
11
〔三〕上條言諸藥蒸露。為輕清之品。氣津枯耗。胃弱不勝藥力者。最為合宜。請更申其說焉。元儀曰。「陰虛有三。
12
肺胃之陰。則津液也。心脾之陰。則血脈也。肝腎之陰。則真精也。液生於氣。惟清潤之品可以生之。精生於味。非粘膩之物不能填之。血生於水穀。非調中州不能化之。」是則人身中津液精血。皆屬陰類。津液最輕清。血則較 。
13
精則更加濃矣。讀內經「腠理開發。汗出溱溱。是謂津。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則知津與液較。液亦略為 濃矣。竊謂津者。雖屬陰類。而猶未離乎陽氣者也。何以言之。內經云。「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豈非液則流而不行。津則猶隨氣流行者乎。內經又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霧露所溉。萬物皆潤。豈非氣中有津者乎。驗之口中氣呵水。愈足徵氣津之不相離矣。氣若離乎津。則陽偏勝。即「氣有餘。便是火」是也。津若離乎氣。則陰偏勝。即水精不四布。結為痰飲是也。蒸露以氣上蒸而得露。雖水類而隨氣流行。體極輕清。以治氣津枯耗。其功能有非他藥所能及。泰西贊謂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餘謂病患胃弱。不勝藥力者。最為合宜。然其力甚薄。頻頻進之可也。其氣亦易泄。新蒸者為佳。余治傷陰化燥證。清竅干澀。每用之獲效。內經謂「九竅者。水注之器。」清竅干澀者。病患自覺火氣從口鼻出。殆津離乎氣。而氣獨上注歟。
14
〔四〕時毒瘟疫。口鼻吸受。直行中道。邪伏募原。毒凝氣滯。發為內斑。猶內癰之類。其脈短滑。似躁非躁。口乾目赤。手足指冷。煩躁氣急。不欲見火。惡聞人聲。耳熱面紅。或作寒噤。昏不知人。鄭聲作笑。治宜宣通氣血。解毒化斑為主。得脈和神清。方為毒化斑解。但其斑發於腸胃嗌膈之間。因肌膚間不可得而見。往往不知為斑證而誤治者多矣。
15
〔五〕治痰氣壅塞。悉尼汁一杯。生姜汁四分之一。蜜半杯。薄荷細末一錢。和勻器盛。重湯煮一時。任意與食。
16
降痰如奔馬。此方出幼幼集成。甘寒辛潤。邪襲於肺。泄肺降痰。試用良驗。
17
〔六〕滑脈多主痰。以津液凝結故也。然有頑痰阻閡氣機。脈道因之不利。反見澀脈者。開通痰氣。脈澀轉滑。見之屢矣。又現證脈象的是痰證。而病患言無痰。服藥後漸覺有痰。亦見之屢矣。閱孫文宿醫案治龐姓。遭跌脅痛。服行血散血藥多劑。痛不少減。孫診脈左弦右滑數。曰。「此痰火症也。」龐曰。「軀雖肥。生平未嘗有痰。徒以遭跌積瘀血。於脅間作痛耳。」孫曰。「痰在經絡間。不在肺。故不咳嗽。而亦不上出。脈書有云。滑為痰。弦為飲。據脈實痰火也。如瘀血。脈必沉伏。或芤或澀也。面色亦不帶黃。前醫以瘀血治者。皆徇公言。不以色脈為據耳。」乃用大栝蔞帶殼者二枚。重二兩。研碎。枳實。甘草。前胡。各一錢。貝母二錢。初服腹中漉漉有聲。超時大瀉一二次。皆痰無血。痛減大半。再服又下痰數碗許。痛全止。三服腹中不復有聲。亦不瀉。蓋前由痰積瀉也。今無痰故不瀉。觀此。則診病雖須詳問。又當色脈合參。不可徇病患之言。為其所惑。又嘉言喻氏亦謂「痰到胃始能從口吐出。到腸始能從下瀉出。」〔七〕本經曰。「五味子氣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盧子繇乘雅半偈曰。「五味俱全。酸收獨重。故益降下之氣。咳逆上氣者。正肺用不足。不能自上而下以順降入之令。勞傷羸瘦者。
18
即內經云。煩勞則張。精絕使人煎厥內鑠也。此補勞傷致降令之不足。與補中益氣之治不能升出者相反。能降便是強陰。陰強便能益精。設六淫外束。及肺氣焦滿。餌之反引邪入髒。永無出期。縱得生全。須夏火從中帶出。或為斑疹。或作瘡瘍。得汗乃解。倘未深解病情。願言珍重。」按此則五味子之功能。的在降入。凡病情涉於宜升宜出者。視為戈戟矣。蓋肺統五髒六腑之氣而主之。腎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腎氣原上際於肺。肺氣亦下歸於腎。一氣自為升降者也。故上而咳逆上氣。由六淫外束。餌此則外邪不特不能升。不能出。直引之及腎。而漸成虛損。倘同熟地麥冬等用。酸而兼膩。不啻錮而閉之。卷一第十一條所謂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者。此類是也。若六淫七氣有以耗散之。致肺失其降。而不歸肺之氣。因耗散而日虛。腎之精。因不藏而日損。此際不用五味子而誰用乎。五味子能收肺氣入腎。肺氣收。自不耗散。入腎。則五髒六腑之精。腎得受而藏之矣。雖然。論藥則得一藥之功能。論方則觀眾藥之輔相。凡藥皆然。試即於五味子發其凡。可乎。五味子之功能在降入。病情宜升宜出者。不可用。固已。第執此說以論藥則可。若執此說以論方。則金匱要略中射干麻黃湯濃樸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方之用五味子。其說遂不可通。殊不知古人治病用藥。每於實中求虛。虛中求實。不比後人之見虛治虛。見實治實。補者一味補。散者一味散。攻者一味攻也。故雜五味子於麻黃細辛桂枝生姜諸表藥中。雜五味子於射干紫菀款冬杏仁半夏諸降氣降逆藥中。雜五味子於石膏乾姜。諸寒熱藥中。雜五味子於小麥白芍甘草大棗諸安中藥中。不嫌其夾雜。而於是表散藥。得五味子不致於過散。降氣降逆藥。得五味子更助其降令。而且寒熱藥得五味子寒不傷正。熱不劫津。安中藥得五味子相得益彰。綜而言之。用五味子意在保肺氣。不使過泄。
19
然皆輔相成方。非君藥也。至桂苓味甘湯之治氣衝。加減者四方。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以小青龍方中雖有五味子輔相之。究竟辛散之力大。
20
能發越外邪。亦易動人衝氣。衝氣者。衝脈之氣也。衝脈起於下焦。挾腎上行者也。氣既衝矣。非斂不降。桂苓能抑衝氣。甘草坐鎮中宮。而斂降之權。當屬之五味子矣。所以四方減去者惟桂枝。而加味以治咳滿。以去其水。以治形腫。以治胃熱衝面。至於五味子收斂腎氣。屹然不動。不使其氣復衝。苓甘若為之輔相者。終不易也。以是知一藥有一藥之功能。一方觀眾藥之輔相。不識藥性。安能處方。不識方義。安能用藥。凡藥皆然。豈特一五味子。試即以五味子發其凡。詞費之誚。奚辭哉。
21
〔八〕鄒潤安本經疏証論五味子與乾姜同用。設為問答曰。「傷寒論中凡遇咳總加五味子乾姜。豈不嫌其表裏無別耶。曰。經云。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是故咳雖肺病。其源實主於脾。惟脾家所散上歸之精不清。則肺家通調水道之令不肅。後人治咳。但知潤肺消痰。殊不知潤肺則肺愈不清。清痰則僅能治脾。於留肺者。究無益也。乾姜溫脾肺。是治咳之來路。來路清。則咳之源絕矣。五味使肺氣下歸於腎。是開咳之去路。去路清。則氣肅降矣。合兩物而言。則為一開一闔。當開而闔。是為關門逐賊。當闔而開。則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龍湯小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裏無別也。」按此論頗透徹。嘉言喻氏謂「乾姜得五味能收肺氣之逆。」是渾而言之也。陳修園不論虛實証。遇咳輒用五味乾姜。是渾而用之也。金匱桂苓味甘加乾姜細辛。乾姜為熱藥。服之當遂渴。乾姜為熱藥。仲聖已有明文矣。外感之由於暑燥火。內傷之涉於陰虧。雖同五味或輔相藥。終不宜用也。考金匱五味同乾姜用者七方。皆有咳滿証。不同乾姜用者二方。射干麻黃湯證。亦見咳而上氣。雖不同乾姜而同生姜用。其義仍在治肺。獨桂苓味甘湯方治氣衝。其義在治腎。然肺與腎一氣。自為升降者也。治肺即所以治腎。
22
治腎即所以治肺。不過因病處方。注意或在肺。或在腎耳。或曰。黑地黃丸中。五味乾姜並用。治在肺歟。曰。論金匱方用五味意義。大抵如此。至後人用五味。其方不可勝數。豈能一一印證。若五味並熟地用。烏得謂不治腎。
23
黑地黃丸。乃治脾濕腎燥方。一剛一柔。一潤一燥。熟地五味治腎燥。蒼術乾姜治脾濕。此分頭治法也。熟地蒼術。
24
益腎陰而兼運脾陽。蒼術五味流脾濕。即以潤腎燥。此交互治法也。嘉言喻氏謂此方超超元箸。豈虛譽耶。若不綜觀全方。尋繹意義。徒沾沾於某藥入某經。某藥治某病。則自窒靈機矣。
25
〔九〕錢塘趙恕軒。名學敏。一字根據吉。撰利濟十二種。其串雅一種。書分內外兩編。類皆草澤醫所傳諸方法。世所謂走方。手持虎刺。游食江湖者是也。虎刺一名曰虎撐。以鐵為之。形如環盂。虛其中竅。置鐵丸。周轉。搖之有聲。
26
相傳始於宋李次口行山逢虎。嚙刺於喉。求李拔。置此器於虎口。為拔去之。其術乃大行。流傳至今。其術治外以針刺蒸灸。治內以頂串禁截。取其速驗。不計萬全。藥上行者曰頂。下行者曰串。頂藥多吐。串藥多瀉。頂串而外。則曰截。截絕也。如絕害然。走醫以頂串截為三大法。末流妄定有九頂。十三串。七十二截等目外。又有九種。十三根等法。能拔骨髓諸毒外出。然不肖瘍科。每竊以取利。種毒留根。變小成大。為害不淺。又有禁法。禁法之大。莫如水法。
27
次則祝由。近於巫覡。且有變病法。如約脾丸中用木瓜露以閉溺竅。掩月散中用鯉脊鱗以遮瞳神。取貝母中之丹龍睛。以弛髓脈。剔刺 中之連環骨。以縮骨筋。外科則用白朱砂以種毒。蛇蕈灰以種瘡。即九種十三根之類。
28
更有合扁豆膏以留瘧。曼陀酒以留癲。甚則醉獸散之可以病馬牛。金針丸之可以困花木。種種不仁。愈降愈甚。
29
良由操技不精。欲藉此遂其罔利之心耳。恕軒取其所授。為芟訂之。名曰串雅。不欲泯其實。並欲矯奇。而俾歸於雅也。且謂此書雖盡刪其不經之法。而不能盡絕其傳。故述其大概如是。業醫者不可不知。串雅中方。多有散見於諸書者。如內編首列韓飛霞黃鶴丹。青囊丸。推為遊方之祖方云。〔十〕偶閱孫文垣三吳治驗醫案。次日有一人來就診。其病情與孫案一則相仿佛。遂用其方治之。兩帖愈。於以見古人對證發藥。效如桴鼓。其案曰。「倪姓右頰車浮腫而痛。直衝太陽。發寒熱。兩手寸關俱洪大有力。此陽明經風熱交扇所致。以軟石膏三錢。白芷升麻各一錢。葛根二錢。生熟甘草一錢。薄荷。山梔。丹皮。連翹。各七分。天花粉。貫眾。各一錢半。兩帖腫痛全消。」〔十一〕相傳天士葉氏治痘多活法。一子病痘閉。諸醫束手。先生命取新漆桌十餘張。裸兒臥於上。以手轉輾之。
30
桌熱即易。如是殆遍。至夜痘怒發得生。又嘗於肩輿中見一採桑婦。先生命輿人往摟之。婦大怒詈。其夫將扭輿人毆。先生曉之曰。「汝婦痘已在皮膜間。因氣滯閉不能出。吾特激之使怒。今夜可遽發。否則殆矣。」已而果然。又一人。壯年患痘閉。先生令取雞屎若干。以醇酒熱調如糊。遍塗其身面手足。越宿雞矢燥裂剝落。而痘已出矣。又先生之外孫。甫一齡。痘閉不出。母乃抱歸求救。先生視之甚逆。沉思良久。裸兒鍵置空室中。禁女弗啟視。迨夜深。
31
始出之。痘已遍體。粒粒如珠。因空屋多蚊。借其嘬膚以發也。此雖「神而明之」之治。第尋繹其意旨之所在。轉輾於漆桌者。火閉也。激之使怒者。氣閉也。塗以雞矢醴者。寒閉也。借蚊口以嘬之者。血閉也。咸有分別之妙義焉。
32
錄之亦可發人之慧悟。
33
〔十二〕孫文垣先生治潘姓患白濁。精淫淫下。三年不愈。脈來兩寸短弱。兩關滑。兩尺洪滑。曰。疾易瘳。第必明年春仲。一劑可痊。問故。曰。素問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所患為濕痰下流証也。而脈洪大見於尺部。為陽乘於陰。法當從陰引陽。今冬令為閉藏之候。冬之閉藏。實為來春發生根本。天人一理。若強升提之。是逆天時而洩元氣也。
34
後醫者接踵。迄無效。至春分。孫以白螺螄殼火 四兩為君。牡蠣二兩為臣。半夏葛根柴胡苦參各一兩為佐。黃柏一兩為使。面糊為丸。名端本丸。今早晚服之。不終劑而愈。按古名醫治病。無不以陰陽升降為劑量准。卷一第二十六條已具言之。此案端本丸方義固佳。其持論則深明天人合一之理。讀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逆之則春生者少。」若伏者。若抱雛養蟄也。若匿者。若隱避蹤跡也。若有私意者。恐敗露也。若已有得者。韜晦無觖望也。凡所以重藏精也。有冬月之閉藏。然後有來春之發生。一味發揚。而無翕聚之本。譬諸無源之水。其涸可立而待。
35
〔十三〕白芥子氣味辛溫。善能利氣豁痰。觀治冷哮。用白芥子末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防痘入目。用白芥子末塗足心。引毒歸下。外用功效如是。其性烈從可知矣。其末水發。擂入食品。食些少。輒令人目淚鼻涕交出。其性開發走液。亦從可知矣。繆仲醇本草經疏云。「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然肺經有熱。與陰火虛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奈世醫狃於三子養親湯一方。不論燥證火證。動輒用之。甚且用至數錢。其意原在利氣豁痰。殊不知辛烈之品。爍液劫津。耗氣動火。其害甚大。余嘗見風溫咳嗽證。誤用白芥子。致動血見紅。甚至喉痛聲啞。但罔有歸咎於白芥子者。損人而不任過。白芥子抑何幸歟。諸本草均云肺經有熱虛火亢者忌用。豈未之見耶。
36
〔十四〕古人隨証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熟察病情。詳審用藥。味味與病針鋒相對。無濫無遺。適至其所。如寫真焉。肖其人而止。不可以意增減也。千變萬化之中。具有一定不易之理。活潑圓機。有非語言文本所能解說。在學者心領神會而已。其所以設立方名者。規矩准繩。昭示來學。非謂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也。古方伙矣。豈能盡記。縱能盡記。而未能變通。雖多奚益。即如桂枝湯一方。加桂枝分兩。名曰桂枝加桂湯。加芍藥分兩。名曰桂枝加芍藥湯。去芍藥。名曰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二味。名曰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二味。名曰芍藥甘草湯。甘草一味。名曰甘草湯。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一方可分為數方。數方可合為一方。增一藥之分兩。即所以減他藥之分兩。而另名為一方。取一味二味。即名為一方。藥隨病為轉移。方隨証為增減。因物付物。何容心焉。設懸擬一方。以治一病。印定後人眼目。天下豈有呆板之病証。待呆板之方藥耶。奈何張景嶽新方八陣及黃元御八種書內。自製之法。不一而足。豈以古方為不足用。而有待於新制乎。集數味藥。輒名一方。方不可勝窮。徒眩人意耳。
37
〔十五〕王龍 先生調息法曰。息有四種。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坐時鼻息出入覺有聲。是風相也。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息雖無聲。亦無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坐時無聲。
38
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資沖融。情抱豫悅。是息相也。守風則散。守喘則戾。守氣則勞。守息則密。前為假息。後為真息。欲習靜以調息為入門。使心有所寄。神氣相守。亦權法也。調息與數息不同。數為有意。調為無意。
39
委心虛無。不沉不亂。息調則心定。心定則息愈調。真息往來。呼吸之機。自能奪天地之造化。心息相根據。是謂息息歸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範圍三教之宗。吾儒謂之「燕息。」佛氏謂之「反息。」老氏謂之「踵息。」造化闔闢之元機也。以此徵學。亦以此衛生。了此便是徹上徹下之道。閱智 大師小止觀中。有坐禪調息法。其說與龍先生同。汪 庵醫方集解勿藥元詮內。亦載調息法。余竊謂以藥療病。弗計其功。先防其弊。蓋弊無。則其功乃為真功。修養何莫不然。調息法之功效。在行之者自知之。豈容懸揣。若言流弊。則斷斷無之。何也。出於自然。不出於勉強也。至勿藥元詮內載「小周天」法。閉息運送。苟無口訣真傳。不可根據法亂做。恐稍不得法。流弊無窮。
40
嘗見妄做丹道工夫。多有致疾者。或發癰疽。或結 瘕。或疝或淋。或癲或狂。蓋以人身氣血。升降出入。自然而然。
41
肓修瞎煉。矯揉造作。精氣拂亂。必隨其所傷而致種種疾苦耳。惟得明師良友的的真傳。乃為有功無弊。〔仲圭按〕修仙學佛。多有從呼吸入手者。此則須有明師指示。未可妄做。若為強身卻病。似可按法練習。大約呼氣吸氣。以細長而徐緩為要訣。吾杭傷科虞祥林氏。倡氣功療養法於西湖中醫虛損療養院。倩董志仁君編述肺病特殊療養法一書。分送各界。其法與一般深呼吸不同者。一為呼吸之室。須置熾紅之炭一盆。人坐其旁呼吸。二為呼吸時皆有聲如鼾。苟能恆心仿行。亦有愈病功效。惟餘總覺吸入之氣宜鮮潔。室內不如室外為佳。況更閉窗戶。置火盆耶。至呼吸時聲巨如鼾。即坐龍溪先生風相之弊。衡以學理。究有未安耳。
42
〔十六〕戊辰秋初。友人陶姓。以暑熱証來就診。邪熱表裏充斥。病勢頗重。乃仿三黃石膏湯意。為兩解之劑。服一劑。次日其兄來轉方。述服藥後。大渴大汗。汗至床席皆淋濕。餘以為邪熱在陽明經。白虎湯證也。竟與白虎湯一劑。隔日雇小舟來診。病患忽發狂。舟將顛覆。急折回。乃邀診。至則病大變。身重苔黑。如狂見鬼。大便不解。胸腹硬痛。脈沉數促澀。模糊不清。時時發厥。余大駭異曰。奚至此乎。其兄曰。昨述汗流臥席。歸後細詢家人。乃小便。
43
非汗也。余頓足曰。誤矣誤矣。小便多。豈得作大汗治哉。此等重証。本不能懸擬處方。況又誤述乎。營熱未透達。服白虎逼入血分矣。男子亦有熱結血室証。所以証現如狂見鬼。小便自利。大便不通也。勢急矣。奈之何。沉思久之。書犀角地黃湯合桃核承氣湯與之。方內大黃令用醋拌炒黑。次日複赴診。已便解疹透神清矣。詳述藥成已二鼓。才服半杯。胸腹驟痛不可忍。其父促飲之。盡一杯。則目瞪口噤。肢厥僵臥。奄然氣盡。家人哭泣環守之。夜半。忽大喊。
44
便堅黑糞累累。目開身略動。至天明。遍身發疹。胸背間無隙地。便神清思湯飲。診其脈數滑。至數分明。餘曰。險哉。
45
幸年才二十餘。正元充足。能運藥力與邪戰。一戰而捷。不然。一去不複返矣。後與清熱養陰。不匝月全愈。閱三世醫驗陸祖愚先生治董姓。因傷食納涼。困倦熟寐。致頭痛身熱。骨節煩疼。胸腹痞滿。醫以丸藥下之。表証未除。胸滿兼痛。一醫又行表汗。頭痛瘥。胸痛更甚。似此或消導。或推逐。其痛漸下。病將兩月。陸診脈澀數。面色黃白。舌苔灰黑。按其胸腹柔軟。臍下堅硬。晡時發熱。夜半退。小水自利。大便不通。此蓄血證也。用桃核承氣湯。下咽後。
46
滿腹攪刺。煩躁不安。求死不得。父母痛其決死。深咎藥過。哭泣罵詈。陸心知其無妨。然再三解說。終不信。會天暮不得進城。下榻樓上。夜將半。聞步履聲。其父攜燈至榻前笑謂曰。適才大便。所去黑糞 血約若干。腹寬神爽。誠再生之恩也。後改用調理之劑。半月漸愈。與餘所治証。大略相同。特餘不留宿。得不聞泣罵聲。為幸多矣。陶姓現游幕。
47
晤時道及此。猶言服藥後。胸膈間痛如刀割。不可忍。漸次入腹。後痛極。遂不省人事。噫。瞑眩藥入人口腹若是哉。
48
第此證倘與輕藥。當無生理。記此又可見病家述病情。有疑似處。當反更審問。餘不敏。誤聽誤藥。幾至病不救。而病家日夕侍病者之側。切須熟察病情。以告醫者。設或因誤告。致誤治。咎將安歸耶。
49
〔十七〕古聖人治病之法。針灸為先。靈素所論。多為針灸而設。今時治病。用針者極少。用灸者尚多。但病非一概可灸也。大抵脈沉遲。陽氣陷下者最宜。若陽盛陰虛者。斷不宜灸。仲聖傷寒論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熱。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脈見微數。則是陰虛而陽熾重。以火力追逐其血。有筋骨焦傷耳。又云。「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脈浮熱甚。
50
陽氣實也。反灸之。是陽實以陽虛治。火上加火。咽因火勢上逼而枯燥。血隨火勢上炎而妄行。在所必至矣。此二條垂戒。雖在傷寒論中。然不專指傷寒而言。所以不言証而但言脈也。奈何陰虛血熱。人甘受痛苦而妄灸。致陰益虛。而陽益熾也。吾鄉不辨証而妄灸者。婦女居多。緣操是業者。皆女尼村嫗之類。易為所惑耳。不可妄灸之說。他書具載。何用贅言。竊以為告誡之辭。冀人覺悟。再四丁寧。不厭重複。拙稿中類是者頗多。閱者幸弗以剿襲舊說訾之。〔十八〕蕭山一士人。因戒鴉片煙癮而求似續。購服秘製藥水。極靈驗。不但煙癮除。胃口勝常。精神煥發。陽事倍於平時。未幾。與友人立談。倏覺下體無力。頓跌僕後。遂痿廢。月餘告斃。其所服藥水中。大抵有硫黃等霸道藥。
51
所以得效甚捷。禍不旋踵。凡服些少藥。輒得驟效者。切須留心。蓋非霸道藥。服些少豈能得驟效。謹勸世人。慎弗誤認為仙丹妙藥。為其所惑。致禍發莫救。閱微草堂筆記云:「藝花者培以硫黃。則冒寒吐蕊。然盛開之後。其樹必枯。蓋鬱熱蒸於下。則精華湧於上。湧盡則立槁耳。」觀此。則服藥後種種靈驗。正諺所謂「盡根拔」也。
52
〔十九〕經驗良方。刊刻印送。救人疾苦。此誠仁人之用心也。第所集者。雖皆試驗之方。而用方者未能確辨其証。
53
往往檢方試病。不效。則更方再試。輕証輕方。當無大礙。若病涉深重。藥屬猛烈。其堪屢試乎。如近今驗方新編。不逕而走。幾至家置一編。其中不無龐雜。間有峻厲之方。意編書者似於醫事未嘗有精詣也。然善化鮑氏。費二十年心力。匯集諸方。校讎不倦。其活人濟世之心。正足令人欽仰。原在用方之人。自己斟酌去取耳。昔李明之先生嘗言。「蘇沈良方。猶唐宋類詩。」蓋言不能詩者之集詩。猶不知方者之集方也。一詩之不善。誠不過費紙而已。
54
一方之不善。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夫試驗方豈有不善。不對証或適與証相反。乃為不善耳。願集方者遇峻厲方。可刪則刪之。萬不可刪。則於方下詳細注明病情現証。如何者可用。如何者不可用。庶幾用者可以對証檢方。
55
不致輕試浪投。是亦古人慎疾之意歟。
56
〔二十〕古人治血積。每用虻蟲水蛭。以其善吮血。然其性極毒。人多患之。不若改用夜明砂。以其食蚊而化者也。
57
蚊之吮血。不減蛭蟲。本草稱其能下死胎。則其能攻蓄血明矣。此說出於不居集。錄出備採。
58
〔二十一〕陸氏子。患咳失音。醫治殆遍。不得效。烏程汪謝城孝廉。司鐸會稽。因求診。曰。「此蟲咳証也。」為疏殺蟲方分量頗輕。並令服榧果。旬日全愈。失音嗄証。不出金實無聲。金破無聲之兩途。此為醫林中別開一法門也。
59
〔二十二〕古人煎藥。各有法度。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有只用頭煎。不用第二煎者。
60
取其輕揚走上也。有不用頭煎。只用第二煎第三煎者。以煮去頭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
61
為治虛損之秘訣。出慎柔五書。又煎藥宜各藥各銚。恐彼煎攻伐。此煎補益。此煎溫熱。彼煎清涼。有大相反者。譬如酒壺衝茶。雖不醉人。難免酒氣也。
62
〔二十三〕周慎齋名子 。宛平太邑人。生正德年間。中年患中滿疾。痛楚不堪。遍訪名醫無效。複廣搜醫方。
63
又不敢妄試。一夕。強坐玩月。倏為雲蔽。悶甚。少頃。清風徐來。雲開月朗。大悟曰。夫云。陰物也。風。陽物也。
64
陽氣通暢。則陰翳頓消。吾病其猶是乎。遂制和中方丸。服不一月而安。後成名醫。嘗閱本草鉤元卷首武進陽湖合志楊時泰傳曰。「自明以來。江南言醫者。類宗周慎齋。慎齋善以五行制化。陰陽升降。推人髒氣。而為劑量准。雍正以後。
65
變而宗張路玉。則主於隨病立方。遇病輒歷試以方。迨試遍則束手。」於是購求慎齋先生書。見醫學粹精五種。周慎齋三書。查了吾正陽篇。胡慎柔五書。陳友松脈法解。附陳友松筆談。其慎柔五書。已見於六醴齋叢書。脈法亦是慎齋先生著。陳友松加解而已。查了吾胡慎柔俱為慎齋先生弟子。三書者。皆先生弟子口授耳傳。記錄成編者也。其自制丸方錄後。周慎齋學問。究不及張路玉。第宗張路玉不善。則有遇病試方之弊耳。和中丸治鼓脹神效。用乾姜四兩。冬炒焦夏炒黑一兩用人參一兩煎湯拌炒。一兩用青皮三錢煎湯拌炒。一兩用紫蘇五錢煎湯拌炒。一兩用陳皮五錢煎湯拌炒。肉桂二兩。一分用益智仁五錢煎湯拌炒。一分用澤瀉五錢同煮。一分用小茴香三錢同煮。一分用破故紙五錢同煮。
66
吳茱萸一兩。一分用苡仁一兩煎湯拌炒。一分用鹽五錢同浸炒。上為末。紫蘇煎湯打神曲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因證輕重。隨証作湯送。紅曲丸治瀉痢日久。用此補脾健胃。紅曲三錢炒鍋巴一兩燒存性松花三錢炒褐色上為末。入白糖霜。和勻服。紅痢加曲。白痢加松花。蔻附丸治元氣虛寒。及髒寒洩瀉。肉豆蔻面裹煨白茯苓各二兩木香一兩五錢乾姜附子煨各五錢上為末。姜汁糊為丸。蓮子湯下。通神散治 雜。胸中割痛。三服即愈。
67
白術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五錢上為末。神曲糊為丸。臨臥津咽三四十丸。
68
〔二十四〕診脈以辨病証之順逆。脈書言之詳矣。大抵是病應得是脈者為順。不應得是脈者為逆。此餘三十餘年閱歷。為診脈辨証之要訣。後閱查了吾先生述慎柔和尚師訓曰。「凡久病患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決死。且看其面色光潤。此精神皆發於面。
69
決難療矣」一節。實獲我心。不禁撫案稱快。蓋平人得和緩。為無病之脈。乃病久體倦。不應得此脈而竟得之。是為正元大漓之象。故決其死也。至若滿面精神。豈久病患所宜有。世俗謂病患無病容者大忌。亦是此意。
70
二十五〕尤在涇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合論曰。見醫學讀書記「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 術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黃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濃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資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丹皮之寒。所以清浮熱。六味之有苓瀉。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陳皮。猶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參 歸術甘草。猶地黃萸肉山藥也。法雖不同。而理可通也。」此論方義上下升降頗精。而薛立齋趙養葵數先生。專以六味八味補中益氣等數方。統治諸病。則失之執滯呆板。無怪為徐靈胎陳修園諸先哲所詆論。周慎齋先生書中亦每以六味八味補中益氣數方治病。蓋先生嘗就正於立齋先生之門。慎齋先生傳曰。問難數日。証其初悟。豁然貫通。出謂人曰。
71
立齋真名師也。理道甚明。惜其稍泥。猶不能脫薛氏窠臼。然三書言「補中益氣湯若欲下達。去升柴。加杜仲牛膝。」又言「六味丸腎虛火動之藥。丹皮涼心火。萸肉斂肝火。澤瀉利腎經之火。從前陰而出。若火不甚熾者。只用山藥。
72
茯苓。熟地。單滋腎水而補脾陰。」乃知慎齋先生能變通用藥。不執死方以治活病。
73
〔二十六〕脈見歇止。為病患所大忌。人盡知之。然餘見痰食阻中。及婦人懷孕。間見歇止脈。俱無大礙。蓋以有形之物。阻滯脈道。故有時歇止也。周慎齋先生脈法云。「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止脈者。俱將愈之兆。惟吐而見歇止脈者死。」陳友松解曰。「歇止有結促兩種。結者。遲而止也。病後陰血方生。陽氣尚未充足。不能協濟其陰。故有遲滯之象。緩行略止。俟陽氣一充。全體皆春矣。促者。數而止也。以陽氣猶旺。陰分少虧。不能調燮其陽。故有奔迫之勢。急行一止。俟陰血漸生。則五髒自然暢達矣。此皆將愈未愈之時。故見此疲困之象。待愈後即無是脈。所以雜病傷寒。庸醫誤治。或損其陽。或虧其陰。往往輕病變重。然而未至過傷。久之元氣藉穀氣以生。輒見此等之脈。乃陰陽漸長之機。非氣血全虧之候。至老人年力就衰。或病後見歇止之脈。不過陰陽兩虧。非凶脈也。可見諸脈俱不妨於歇止。惟嘔吐一証。胃氣逆而上行。將胃中有形之物。盡情吐出。此時脈若平和。猶可保元降氣。倘見歇止。是腎氣已絕於下。不能上供其匱乏。雖用藥胃必不納。故知其必死。」按陳友松所解非是。凡脈見結促。皆屬凶候。豈可目為將愈之兆。慎齋先生所言。乃是和平脈中見歇止。方為近理。
74
〔二十七〕病患大肉已落。為不可救藥。蓋以周身肌肉瘦削殆盡也。餘每以兩手大指次指後。驗大肉之落與不落。以斷病之生死。百不失一。病患雖骨瘦如柴。驗其大指次指之後。有肉隆起者。病縱重可醫。若他處肌肉尚豐。
75
驗其大指次指之後。無肉隆起。而見平陷者。病不可治。周慎齋先生三書云。「久病形瘦。若長肌肉。須從內 眼下胞長起。以此處屬陽明胃。胃主肌肉故也。」此言久瘦漸複之機。又不可不知。
76
〔二十八〕族孫詩卿婦患肝風証。周身筋脈拘攣。其脈因手腕彎曲作勁。不可得而診。神志不昏。此肝風不直上巔腦。而橫竄筋脈者。餘用阿膠雞子黃生地制首烏麥冬甘草女貞子茯神牡蠣白芍木瓜鉤藤絡石天仙藤絲瓜絡等出入為治。八劑愈。病患自述病發時。身體如入羅網。內外筋脈牽絆拘緊。痛苦異常。服藥後。輒覺漸漸寬松。迨後不時舉發。覺面上肌肉蠕動。即手足筋脈抽緊。疼痛難伸。只用雞子黃兩枚。煎湯代水。溶入阿膠二錢。服下當即痛緩。筋脈放寬。不服他藥。旋發旋輕。兩月後竟不複發。按阿膠雞子黃法。本仲聖黃連阿膠湯。傷寒論曰。
77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以熱入至陰。用咸苦直走陰分。一面洩熱。一面護陰。陰充熱去。陽不亢而心煩除。陽交陰而臥可得也。第彼以熱邪。故兼苦寒清之。此則液涸筋燥。單取阿膠雞子黃二味。血肉有情。質重味濃。以育陰熄風。增液潤筋。不圖效驗若斯。古云。『藥用當而通神。』信哉。吳鞠通先生目雞子黃為定風珠。立有大定風珠小定風珠二方。允推卓識。古方用雞子黃。俱入藥攪勻。亦有囫圇同煎者。
78
餘用是物。每令先煎代水。取其不腥濁。雞子黃一經煎過。色淡質枯而無味。蓋其汁與味。盡行煎出故也。〔二十九〕治痢証用木香以開鬱滯。升降諸氣。誠為佳品。然其氣香而竄。其味苦而辣。宜於實証。而不宜於虛証。
79
宜於寒濕。而不宜於暑熱。其有濕熱粘滯。稍加木香作佐。使宣通氣液。未始不可。獨怪近世治痢。不辨証脈。視木香為家常便飯。幾至無方不用。甚且形消骨立。舌絳而光。陰涸顯然。猶複恣用不已。浸至不救。目擊心傷。特為拈出。醫家病家。切須留意。吳鞠通先生言。「近世以羌活代麻黃發汗。不知羌活之更烈於麻黃。試以羌活一兩。煮於一室。兩三人坐於其側。其氣味之發洩。弱者輒不能受。」餘謂煎劑中有木香在藥銚內。則滿室皆聞木香氣。
80
如此雄烈之品。虛弱人燥熱証曷克當之。一人患痢月餘。更加食入作嘔。閱前方統計服過木香六七錢。餘用甘寒養胃加旋複代赭石人參石蓮肉等。先止其嘔。繼仿駐車丸法以除痢。本草言陰火衝上者忌木香。此証以多用木香致胃火上衝。〔三十〕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宮。神明出焉。」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是故心不受邪。受邪即死。
81
凡外感證之病涉心者。皆在心包絡與血脈也。蓋包絡為心主之宮城。血脈為心主之支脈。邪入包絡則神昏。邪入血脈亦神昏。但所入之邪有淺深。所現之證有輕重。如邪入包絡。包絡離心較近。故神昏全然不知人事。如入血脈。
82
血脈離心較遠。故呼之能覺。與之言。亦知人事。若任其自睡。而心放即昏沉矣。有邪在血脈。因失治而漸入包絡者。此由淺而入深也。有邪在包絡。因治得其法。而漸歸血脈者。此由深而出淺也。又有邪盛勢銳。不從氣分轉入。
83
不由血脈漸入。而直入心包絡者。陡然昏厥。其證最凶。緩則不過一日。速則不及一時。當即告斃。以其直入包絡而內犯心。犯心即死耳。章虛穀傷寒本旨有神昏 語辨。謂得之於經歷。古人所未道及。厥功甚大。蓋邪閉血脈。
84
外感病每多是證。醫者未識其故。因而誤治者多也。其論治法。邪閉血脈者。必須溫通。重用桂枝。則太執著矣。溫熱暑濕證現邪閉血脈。設遇熱盛之証。其可重用桂枝乎。即使佐以涼藥。亦難用也。虛穀未始不見及於此。只以「必須溫通。重用桂枝」兩語。橫踞胸中。是以上文云。「如風寒等邪而不提出。」溫熱暑濕者。亦以重用桂枝。
85
有所窒礙。未免自相矛盾。而姑以風寒等邪混言之耳。下一「等」字以包括溫熱暑濕耳。不然。上文仲聖傷寒論中之神昏 語。已辨之矣。此處何必再言風寒耶。總之閉者通之。此對待法也。桂枝可以通血脈之閉。桂枝究非熱証所宜。但取能入血脈而具流利之品。或佐以辛溫。加意防其閉遏血脈。則得之矣。倘醫者遵信虛穀。執著必須溫通。重用桂枝之說。以治熱証。何異抱薪救火。為明辨之。不敢為先輩諱也。
86
〔三十一〕談往載崇禎十六年。有疙瘩溫羊毛溫等名。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兩月。疫死數百萬。十月間有閩人曉解病由。看膝灣後有筋突起紫者無救。紅則速刺出血可活。至霜雪漸繁。勢亦漸殺。餘謂此疫即前條所云邪盛勢銳。直入心包絡。內犯心主之證。所以呼病即亡。危期極速也。考嘉興王肱枕蚓庵瑣語及桐鄉陳松濤災荒紀事皆云。崇禎十四年大旱。十五十六經年亢旱。通國奇荒。疫癘大作。據此。則其病由暑燥熱毒。深入血分可知。所以霜雪繁而病勢殺。刺筋出血。而其人可活也。刺筋出血者。經云。「血實宜決之」之旨也。邪入較淺。筋色尚紅。速刺出血。則血脈松動。便有活路。筋紫則為血脈凝瘀已極。縱刺之。血亦不出。為無救耳。此證神識必然昏沉。其脈亦必澀滯模糊。或促或伏。若用藥亦當遵「血實宜決之」之經旨。通利血脈主治。必使血脈漸漸松動。
87
不致內犯心主。走死路。方為得法。病由暑燥熱毒。若重用桂枝溫通。萬萬不可。近時痧証。亦有頃刻告殂者。亦有刺舌底黑筋。刺兩臂彎。兩膝彎等處。出血而愈者。但不若談往所載既甚且多。為非常之疫癘耳。
88
〔三十二〕潛村醫案乾隆時。西吳楊雲峰乘六著。姚繩其病痢。腹痛後重。膿血立見。繼而便孔中解出斷腸一段。
89
長半尺許。延楊診。楊曰。此非斷腸也。若斷腸則上下斷頭。必垂而不舉。上下斷口。必閉而不張。所斷之半尺許者。
90
何能進直腸而出肛門耶。且腸既斷矣。何其人猶活。而便中之膿血。仍相續而不絕耶。不知此乃腸內滑膩稠粘。如脂如膏。粘貼腸上之一層也。是即所謂陰也。腑氣大傷。陰難維繫。又為邪毒所壓而下。其形外圓中空。有似乎腸而實非腸也。試以棒撥之必腐。若真腸雖爛而斷。撥之不腐。家人撥之果腐。進診。面無神氣。脈甚細數弦勁。舌如鏡面。胃氣將絕。無救矣。踰數日。果歿。此與卷一第二十七條同一痢下脂膜。第整段而下。為罕有之證。
91
〔三十三〕藥氣入胃。不過借此調和氣血。非入口即變為血氣。所以不在多也。有病患粒米不入。反用膩膈酸苦腥臭之藥。濃煎大碗灌之。即使中病。尚難運化。況與病相反。填塞胃中。即不藥死。亦必塞死。小兒尤甚。此洄溪徐氏目擊心傷。所以慎疾芻言有制劑之說也。拙稿本卷第二條言。「用藥治病。先須權衡病。人胃氣。」亦此意也。
92
迺醫家病家。往往不達此理。以致誤藥傷生。可慨已。洄溪一案。備錄於後。足為世鑒焉。郡中朱姓。有飲癖。在左脅下。發則脹痛嘔吐。始發甚輕。醫者每以補劑療之。發益勤而甚。餘戒之曰。「此飲癖也。患者甚多。惟以清飲通氣為主。斷不可用溫補。補則成堅癖。不可治矣。」不信也。後因有鬱結之事。其病大發。痛極嘔逆。神疲力倦。醫者乃大進參附。熱氣上衝。痰飲閉塞。其痛增劇。肢冷脈微。醫者益加參附。助其閉塞。飲藥一口。如刀箭攢心。哀求免服。
93
妻子環跪泣求曰。「名醫四人。合議立方。豈有謬誤。人參如此貴重。豈有不效。」朱曰。「我豈不欲生。此藥實不能受。使我少緩痛苦。死亦甘心耳。必欲使我痛極而死。亦命也。」勉飲其半。火沸痰壅。呼號宛轉而絕。大凡富貴人之死。大半皆然。但不若是之甚耳。要知中病之藥。不必入口而知。聞其氣即喜樂欲飲。若不中病之藥。聞其氣即厭惡之。故服藥而勉強苦難者。皆與病相違者也。內經云。「臨病患。問所便。」此真治病之妙訣也。若孟子所云。「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此乃指攻邪破積而言。非一例也。此案載王孟英歸硯錄。自注云。「餘編洄溪醫案。
94
漏此一條。迨刻竣始知之。不便補鐫。故錄於此。」按洄溪醫案為王孟英所編刻。其中疑有托名之案。又慎疾芻言一書。其序文與徐氏六書各序。文筆極不類。疑亦是托名者。然觀古人書。立議處方。平正通達。便足師法。否則。
95
即使真本。亦難信從。正不必辨其真偽也。
96
〔三十四〕單方治食羊肉成積。煮慄殼湯飲之。立效。殼用外層有毛刺者。閱白雲集錢唐張繡虎賁著。載「姑蘇錢禹功之父守默。療病多神異。長洲王司寇二子對食羊肉。腹膨脹。氣垂絕。令沸酒一石。徐沃其腹。飲慄殼湯。立愈。
97
慄能令羊瘦。羊系慄下。食其殼則羸瘠。出雜志中。本草所無也。」乃知單方亦有來歷。又治一貴人患癇。笑不止。令滿堂陳紅氍毹五色繒以相樂。頃之。一傖父突入。滿身垢盡污之。貴人大怒。起逐傖父。繞堂走。逸去。不可得。貴人力憊。鼾臥三日夜。乃起。疾竟脫。貴人病在脾。性素慳。激其怒。以肝勝之也。二案推究物理人情。深得古聖治病遺意後一案不特激肝怒以治脾病。且使勞動之。動則陽生。所以治陰滯也。正內經「逸者行之」之旨也。
98
〔仲圭按〕存存齋醫話稿。何廉臣敘中云。共五卷。但鐫版行世者。只此而已。即此二卷。據餘所見。僅大小兩種木刻版本。今且絕版無購處矣。三卷 疹痧疹二節。錄自紹興醫藥月報第一卷五六兩號。注者楊質安。系趙氏弟子。蟄廬不知與趙氏有無淵源也。
99
〔吉生按〕趙氏後輩。藏有散稿。不事整理。先人手澤。湮沒不傳。洵為可惜。蟄廬。即楊先生之別號。
URN: ctp:ws34410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