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68 史部·地理類一

《卷68 史部·地理類一》[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

1
古之地志,載方域、山川、風俗、物產而已,其書今不可見。然《禹貢》、《周禮職方氏》,其大較矣。《元和郡縣志》頗涉古跡,蓋用《山海經》例。
2
太平寰宇記》增以人物,又偶及藝文,於是為州縣志書之濫觴。元明以後,體例相沿。列傳侔乎家牒,藝文溢於總集。末大於本,而輿圖反若附錄。其間假借誇飾,以侈風土者,抑又甚焉。王士禎稱《漢中府志》載木牛流馬法,《武功縣志》載織錦璇璣圖,此文士愛博之談,非古法也。然踵事增華,勢難遽返。今惟去泰去甚,擇尤雅者錄之。凡蕪濫之編,皆斥而存目。其編類,首宮殿疏,尊宸居也。次總志,大一統也。次都會郡縣,辨方域也。次河防,次邊防,崇實用也。
3
次山川,次古跡,次雜記,次游記,備考核也。次外紀,廣見聞也。若夫《山海經》、《十洲記》之屬,體雜小說,則各從其本類,茲不錄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三輔黃圖》六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晁公武讀書志》據所引劉昭《續漢志注》,定為梁、陳間人作。程大昌雍錄》則謂晉灼所引《黃圖》,多不見於今本,而今本「漸台」、「彪池」、「高廟」、「元始祭社稷儀」,皆明引舊圖,知非晉灼之所見。又據改「槐里」為「興平」,事在至德二載,知為唐肅宗以後人作。其說較公武為有據。此本惟「高廟」一條,不引舊圖,「滄池」一條引舊圖而大昌未及,其餘三條並同。蓋即大昌所見之本,偶誤「滄池」為「高廟」也。其書皆記長安古跡,間及周代靈台、靈囿諸事,然以漢為主,亦間及河間日華宮、梁曜華宮諸事,而以京師為主,故稱《三輔黃圖》。三輔者,顏師古《漢書注》謂長安以東為京兆,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為右扶風也。所紀宮殿苑囿之制,條分縷析,至為詳備,考古者恆所取資。惟兼採《西京雜記》、《漢武故事》諸偽書,《洞冥記》、《拾遺記》諸雜說,愛博嗜奇,轉失精核,不免為白璧徵瑕耳。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禁扁》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王士點撰。士點繼志,東平人。是書凡為目百一十有六,篇一十有五,厘為甲、乙、丙、丁、戊五卷。考何晏《景福殿賦》云,爰有禁楄,勒分翼張。
2
注引《說文》扁從戶冊者,署門戶也,扁與楄同。此書詳載歷代宮殿門觀池館苑篽等名,故取義於此。卷首有歐陽玄至順庚午序,虞集至順癸酉序,皆以詳贍推之。其中如釋「東西箱」,以西清附之,蓋本前漢《司馬相如傳》注謂「西清即西箱也」。而其釋「東西」序則與「東西箱」別為一類,不知《景福殿賦》:「西箱踟躕以開宴,東序重深而秘奧。」注:西箱,西序也。東序,東箱也。本屬互文,而析為兩地,則於宮室之制殊未能詳考。又如釋「秦雲陽宮」,一名林光,一名甘泉。考程大昌雍錄》,漢之甘泉在渭北之雲陽,秦之甘泉在渭南之鄠縣。謂秦甘泉一名雲陽,殊誤。又孟康《郊祀志》注:「漢甘泉一名林光。」
3
師古謂:「漢於秦林光宮旁別起甘泉宮。」謂漢甘泉一名林光,亦非。則於地理之學亦不免偶疏。至於秦祈年宮,《三輔黃圖》以為穆公作,此書獨本《漢書》及《水經注》之說,以為作於惠公,似非無見。又若「曲台宮」之類,兼採《雍錄》以補《黃圖》之所遺,頗可藉以參考。末附《名釋》一篇,訓詁亦極典核。
4
雖時有疏密,要於史學不為無補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右「地理類」宮殿疏之屬,二部、十一卷,皆文淵閣著錄。》

1
案:《太平御覽》所引有《漢宮殿疏》,劉知幾史通》所引有《晉宮闕名》,皆自為記載,不與地志相雜。今別立子目,冠於《地理類》之首。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元和郡縣志》四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李吉甫撰。吉甫宏憲,趙州人。御史大夫棲筠之子,以蔭補左司禦率府倉曹參軍。貞元初,為太常博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謚忠懿。
2
事跡具《唐書》本傳。是書據宋洪邁跋,稱為元和八年所上,然書中更置「宥州」一條,乃在元和九年,蓋其事為吉甫所經畫,故書成之後,又自續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稱起京兆府,盡隴右道,凡四十七鎮,成四十卷。每鎮皆圖在篇首,冠於敘事之前。並目錄兩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縣圖志》。後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稱圖至今已亡,獨志存焉,故《書錄解題》惟稱《元和郡縣志》四十卷。此本又闕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則闕其半,二十五卷亦闕二頁,又非宋本之舊矣。篇目斷續,頗難尋檢。考《水經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闕二十有一。南宋刊版,仍均配為四十卷,使相聯屬。今用其例,亦重編為四十卷,以便循覽。仍注其所闕於卷中,以存舊第。其書《唐志》作五十四卷,証以吉甫之原序,蓋志之誤。又按《唐六典》及新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初,分天下為十道,一關內道,二河南道,三河東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隴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劍南道,十嶺南道。此書移隴右為第十,殆以中葉後陷沒吐蕃,故退以為殿。至淮南一道,在今本闕卷之中。以《唐志》淮南道所屬諸州考之,今本河南道內有所屬申、光二州列蔡州之後,江南道內有所屬之蘄、黃、安三州列鄂、沔二州之後,似乎傳寫之錯簡。然考《唐書方鎮表》,大歷十四年淮西節度使複治蔡州,尋更號申光蔡節度使。又永泰元年,蘄、黃二州隸鄂岳節度,升鄂州都團練使為觀察使,增領岳、蘄、黃三州。元和元年,升鄂州觀察使武昌軍節度使,增領安、黃二州。則申州、光州嘗由淮南道割隸河南道,蘄州、安州、黃州亦嘗由淮南道割隸江南道。《唐志》偶失移並,非今本錯亂也。《輿記圖經》、《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今錄以冠地理總志之首,著諸家祖述之所自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太平寰宇記》一百九十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樂史撰。有《廣卓異記》,已著錄。宋太宗時,始平閩、越並北漢,史因合輿圖所隸,考尋始末,條分件系,以成此書。始於東京,迄於四裔。然是時幽、媯、營、檀等十六州,晉所割以賂遼者,實未入昄章。史乃因賈耽《十道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之舊,概列其名。蓋太宗置封椿庫,冀複燕、雲,終身未嘗少置。史亦預探其志,載之於篇,非無所因而漫錄也。史進書序譏賈耽、李吉甫為漏闕,故其書採摭繁富,惟取賅博。於列朝人物,一一並登。至於題詠古跡若張佑《金山詩》之類,亦皆並錄。後來方志必列人物、藝文者,其體皆始於史。蓋地理之書,記載至是書而始詳,體例亦自是而大變。然史書雖卷帙浩博,而考據特為精核,要不得以末流冗雜、追咎濫觴之源矣。原本二百卷,諸家藏本並多殘闕。惟浙江汪氏進本,所闕自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僅佚七卷。又每卷末附校正一頁,不知何人所作。辨析頗詳,較諸本最為精善,今據以著錄。
2
文獻通考作《太平寰宇志》。此本標題實作《太平寰宇記》。諸書所引,名亦兩岐。今考史進書原序亦作「記」字,則《通考》為傳寫之誤,不足據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元豐九域志》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宋承議郎知制誥丹陽王存等奉敕撰。
2
存字敬仲,丹陽人。登進士第,調嘉興主簿,歷官尚書右丞。事跡具《宋史》本傳。初,祥符中李宗諤、王曾先後修《九域圖》。至熙寧八年,都官員外郎劉師旦以州縣名號多有改易,奏乞重修。
3
乃命館閣校勘曾肇、光祿丞李德芻刪定,而以存總其事。以舊書名圖而無繪事,請改曰志。迄元豐三年閏九月,書成。此本前有存等進書原序,稱「國朝以來,州縣廢置與夫鎮戍城堡之名,山澤虞衡之利,前書所略,則謹志之。至於道里廣輪之數,昔人罕得其詳。今則一州之內,首敘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舉,弗相混淆。總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縣一千二百三十五,厘為十卷。」王應麟稱其文見於《曲阜集》,蓋曾肇之詞也。其書始於四京,終於省廢州軍及化外羈縻州,凡州縣皆依路分隸。首具赤、畿、望、緊、上、中、下之名,次列地理,次列戶口,次列土貢。每縣下又詳載鄉鎮,而名山大川之目,亦並見焉。其於距京距府旁郡交錯四至八到之數,縷析最詳,深得古人辨方經野之意。敘次亦簡潔有法。趙與旹《賓退錄》尤稱其《土貢》一門備載貢物之額數,足資考核,為諸志之所不及。自序所稱文直事核,洵無愧其言矣。其書最為當世所重。民間又有別本刊行,內多《古跡》一門,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此為明毛晉影抄宋刻,乃元豐間經進原本,後藏徐乾學傳是樓中。字畫清朗,訛闕亦少,惟佚其第十卷,今以蘇州朱煥家抄本補之,仍首尾完具。案張淏《雲穀雜記》,稱南渡後閩中刊書不精,如睦州宣和中始改嚴州,而新刊《九域志》直改為嚴州。今檢此本內睦州之名,尚未竄改,則其出於北宋刻本可知。近時馮集梧校刊此書,每卷末具列考証,其所據亦此本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輿地廣記》三十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1
歐陽忞撰。晁公武讀書志》謂實無其人,乃著書者所假托。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以為其書成於政和中,歐陽修從孫,以行名皆連心字為據。按此書非觸時忌,何必隱名?疑振孫之說為是。然修廬陵人,而此本有自序,乃自稱廣陵。豈廣、廬字形相近,傳寫致訛歟?其書前四卷,先敘歷代疆域,提其綱要。五卷以後,乃列宋郡縣名,體例特為清析。其前代州邑宋不能有,如燕云十六州之類者,亦附各道之末,名之曰化外州,亦足資考証。雖其時土宇狹隘,不足括輿地之全,而端委詳明,較易尋覽,亦輿記中之佳本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方輿勝覽》七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祝穆撰。和甫,建陽人。《建寧府志》載穆父康國,從朱子居崇安。
2
穆少名丙,與弟癸同受業於朱子。宰執程元鳳、蔡抗錄所著書以進,除迪功郎,為興化軍涵江書院山長。是書前有嘉熙己亥呂午序,蓋成於理宗時。所記分十七路,各系所屬府州軍於下,而以行在所臨安府為首。蓋中原隔絕,久已不入輿圖,所述者惟南渡疆域而已。書中體例,大抵於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賦、戶口、關塞、險要,他志乘所詳者,皆在所略,惟於名勝古跡多所臚列。而詩、賦、序、記,所載獨備。蓋為登臨題詠而設,不為考証而設。名為地記,實則類書也。
3
然採摭頗當,雖無裨於掌故,而有益於文章。摛藻掞華,恆所引用。故自宋、元以來,操觚家不廢其書焉。考葉盛水東日記》,稱元絳閔忠詩石刻在廣州,《方輿勝覽》乃載在封州,又誤以為魏矼作,亦訛數字。幸真跡石刻尚存三洲巖中,則小小舛誤,亦所不免,要不害其大致之詳贍爾。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明一統志》九十卷內府藏本

1
吏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李賢等奉敕撰。
2
案沈文《聖君初政志》,稱洪武三年命儒臣魏俊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為《大明志》,今其書不傳。後成祖採天下郡縣圖經,命儒臣纂輯為一書,亦未及成而中輟。至英宗複闢後,乃命賢等重編。天順五年四月,書成奏進,賜名《大明一統志》。御製序文冠其首,鋟版頒行。考輿志之書出自官撰者,自唐《元和郡縣志》、宋《元豐九域志》外,惟元嶽璘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國史《經籍志》載其目,共為一十卷,今已散佚無傳。雖《永樂大典》各韻中頗見其文,而割裂叢碎,又多漏脫,不複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內,尚存原刊本二卷,頗可以考見其體制。知明代修是書時,其義例一仍《元志》之舊,故書名亦沿用之。其時纂修諸臣,既不出一手,舛訛抵牾,疏謬尤甚。如以唐臨泃為漢縣;遼無章宗,而以為陵在三河;金宣宗葬大梁,而以為陵在房山;以漢濟北王興居為東漢名宦;以箕子所封之朝鮮為在永平境內。俱乖迕不合,極為顧炎武日知錄》所譏。至所摘王安石《處州學記》地「最曠大山長谷荒」之語,則並句讀而不通矣。此本內多及嘉靖、隆慶時所建置,蓋後人已有所續入,亦不盡出天順之舊。我國家辨方定位,首重輿圖。《大清一統志》近複奉詔重修,起例發凡,彌臻盡善。此書之舛略,本無可採。特是職方圖籍,為有國之常經,歷朝俱有成編,不容至明而獨闕。故仍錄存,以備一代之掌故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大清一統志》五百卷》

1
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
2
是書初於乾隆八年纂輯成書,每省皆先立統部,冠以圖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職官》,次《戶口》,次《田賦》,次《名宦》,皆統括一省者也。其諸府及直隸州又各立一表,所屬諸縣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風俗》,次《城池》,次《學校》,次《戶口》,次《田賦》,次《山川》,次《古跡》,次《關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觀》,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釋》,次《土產》。各分二十一門,共成三百四十二卷。而外藩及朝貢諸國,別附錄焉。迨乾隆二十年,天威震疊,平定伊犁,拓地二萬餘里,為自古輿圖所未紀。而府州縣之分並改隸,與職官之增減移駐,亦多與舊制異同。乃特詔重修,定為此本。嗣乾隆二十八年,西域愛烏罕霍罕、啟齊玉蘇、烏爾根齊諸回部,滇南整欠、景海諸土目,咸相繼內附。乾隆四十年,又討定兩金川,開屯列戍,益廣幅員。因並載入簡編,以昭大同之盛軌。蓋版圖廓於前,而搜羅彌博;門目仍其舊,而體例加詳。一展卷而九州之砥屬,八極之會同,皆可得諸指掌間矣。昔唐分天下為十道,隴右道本居第六,李吉甫元和郡縣志》乃退列為第十,以其地已陷沒吐蕃故也。宋之疆域最狹,歐陽忞《輿地廣記》其於所不能有者,別立化外州之名,已為巧飾。至祝穆方輿勝覽》,則並淮北亦不及一字矣。蓋衰弱之朝,土宇日蹙,故記載不得不日減;聖明之世,昄章日擴,故編摩亦不得不日增。今志距詔修舊志之時僅數十載,而職方所隸已非舊志所能該。威德遐宣,響從景附,茲其明驗矣。虞舜益地之圖,僅區九州為十二,亦何足與昭代比隆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右「地理類」總志之屬,七部,九百四十一卷,皆文淵閣著錄。》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吳郡圖經續記》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朱長文撰。長文伯原,蘇州人。未冠,登進士乙科,以足疾不仕。後以蘇軾薦,充本州教授,召為太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樞密院編修。書成於元豐七年,上卷分《封域》、《城邑》、《戶口》、《坊市》、《物產》、《風俗》、《門名》、《學校》、《州宅》、《南園》、《倉務》、《海道》、《亭館》、《牧守》、《人物》十五門,中卷分《橋梁》、《祠廟》、《宮觀》、《寺院》、《山水》六門,下卷分《治水》、《往跡》、《園第》、《塚墓》、《碑碣》、《事志》、《雜錄》七門。徵引博而敘述簡,文章爾雅,猶有古人之風。首有長文自序一篇,末有後序四篇:一為元祐元年常安民作,一元祐七年林虙作,一為元符二年祝安上作,一為紹興四年孫佑作。州郡志書,五代以前無聞。北宋以來,未有古於《長安志》及是記者矣。朱彞尊跋《咸淳臨安志》,歷數南北宋地志,不及是記。知彞尊未見其書,為希覯之本也。長文自序,稱古今文章,別為《吳門總集》,書中亦屢言某文見《總集》。今其書已不傳,是記亦幸而僅存耳。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乾道臨安志》三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1
周淙撰。彥廣湖州長興人。乾道五年文殿修撰知臨安府,創為此《志》。原本凡十五卷,見《宋史藝文志》。其後淳祐間施鍔、咸淳潛說友,歷事編纂,皆有成書。今惟潛《志》尚存抄帙,周、施二《志》世已無傳。
2
此本為杭州孫仰曾家所藏宋槧本,卷首但題作《臨安志》,而中間稱「高宗」為「光堯太上皇帝」,稱「孝宗」為「今上」,紀牧守至淙而止,其為《乾道志》無疑。惟自第四卷以下,俱已闕佚。所存者僅什之一二,為可惜耳。第一卷紀宮闕官署,題曰《行在所》,以別於郡志,體例最善。後潛《志》實遵用之。二卷分沿革、星野、風俗、州境、城社、戶口、廨舍、學校、科舉、軍營、坊市、界分、橋梁、物產、土貢、稅賦、倉場、館驛等諸子目,而以亭台、樓觀、閣軒附其後。敘錄簡括,深有體要。三卷紀自吳至宋乾道中諸牧守,詳略皆極得宜。淙尹京時,撩湖浚渠,頗留心於地利,故所著述亦具有條理。今其書雖殘闕不完,而於南宋地志中為最古之本。考武林掌故者,要必以是書稱首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梁克家撰。克家叔子泉州晉江人。紹興三十年廷試第一,授平江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乾道中,累官右丞相,封儀國公,卒謚文靖。事跡具《宋史》本傳。史稱其為文深厚明白,自成一家。制命尤溫雅,多行於世。今所作已罕流傳,惟此書尚有寫本。凡分九門,一曰地理,二曰公廨,三曰版籍,四曰財賦,五曰兵防,六曰秩官,七曰人物,八曰寺觀,九曰土俗。朱彞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議其附山川於寺觀,未免失倫。今觀其人物惟收科第,土俗時出謠讖,亦皆於義未安。然其《志》主於紀錄掌故,而不在誇耀鄉賢,侈陳名勝,固亦核實之道,自成志乘之一體,未可以常例繩也。其所紀十國之事,多有史籍所遺者,亦足資考証。視後來何喬遠閩書》之類,門目猥雜,徒溷耳目者,其相去遠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吳郡志》五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1
范成大撰。成大有《驂鸞錄》,已著錄。是書為成大末年所作,郡人龔頤、滕茂、周南相與贊成之。時有求附於籍不得者,會成大歿,乃騰謗謂不出成大手,遂寢不行。故《至元嘉禾志》序,謂《吳郡志》以妄議不得刊也。紹定初,廣德李壽朋始為鋟版,趙汝談為之序。以周必大所撰《成大墓志》,定「是書實所自為,並申明龔頤三人者,常為成大蒐訪,故謗有自來」,其論乃定。壽朋又以是書止紹興三年,其後諸大建置,如百萬倉、嘉定新邑、許浦水軍、顧逕移屯,皆未及載。複令校官汪泰亨補之,自謂仿褚少孫補《史記》例。然少孫補《史記》雖為妄陋,猶不混本書。泰亨所續,當時不別署為續志,遂與本書淆亂,體例殊乖。其書凡分三十九門,徵引浩博,而敘述簡核,為地志中之善本。刊版久佚,此本猶紹定舊槧,往往於夾注之中又有夾注。考成大以前,惟姚宏補注《戰國策》嘗有此例,而不及此書之多,亦可雲著書之創體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新安志》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羅願撰。有《爾雅翼》,已著錄。初,梁蕭幾作《新安山水記》,王篤又作《新安記》,唐亦有《歙州圖經》。及宋大中祥符中,李宗諤撰次《州郡圖經》,頒之天下,於是舊志皆佚。洎經方臘之亂,新《圖經》亦隨散失。願嘗雜採諸書,創為稿本,而未就。淳熙二年,趙不悔為州守,乃俾願續成之。其書第一卷為《州郡》;第二卷為《物產貢賦》;第三卷至五卷為所屬之歙、休寧、祁門、婺源、績溪、黟六縣;第六卷、七卷為《先達》;第八卷為《進士題名》,凡賢良、明經、賜策、獻策、特奏名、武舉皆附之,義民、仙釋,亦並在是卷;九卷為《牧守》;十卷為《雜錄》。敘述簡括,引據亦極典核。於先達皆書其官,別於史傳,較為有體。其《物產》一門,乃願專門之學,徵引尤為該備。其所志貢物,如乾蕷藥、臘芽茶、細布之類,皆史志所未載。所列先達小傳,具有始末。
2
如汪藻曾為符寶郎之類,亦多史傳所遺。趙不悔序稱其博物洽聞,故論載甚廣;而其序事簡括不繁,又自得立言之法。願自序亦自以為儒者之書,具有微旨,不同抄取記簿,皆不愧也。程敏政新安文獻志》記願所作《胡舜陟墓志》後曰:「《鄂州新安志》,於王黼之害王俞,秦檜之殺舜陟,皆略而不書,非杏庭、虛穀一白之,則其跡泯矣。然則是書精博雖未易及,至其義類取舍之間,疑有大可議者。姑記二事,以驗觀者」云云。案劉克莊《後村詩話》,謂舜陟欲為秦檜父建祠,高登不可,因劾登以媚檜。會舜陟別以他事忤檜下獄死,登乃得免。則舜陟之死,乃欲附於檜而反見擠耳。願之不書,殆非無意,未可遽以為曲筆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剡錄》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高似孫撰。似孫續古,號疏寮,餘姚人。淳熙十一年進士,歷官校書郎,出倅徽州,遷守處州。陳振書錄解題》稱,似孫為館職時,上《韓侂胄生日詩》九首,每首皆暗用錫字,寓「九錫」之意,為清議所不齒。知處州尤貪酷,其讀書以奧僻為博,以怪澀為奇,至有甚可笑者。就中詩猶可觀。周密癸辛雜識》亦記其守處州日,私挾官妓洪渠事,其人品蓋無足道。其詩有《疏寮小集》,尚傳於世,而文則不少概見。此書乃其所作《嵊縣志》也。嵊為漢剡縣地,故名曰《剡錄》。前有嘉定甲戌似孫自序,及嘉定乙亥嵊縣令史之安序,蓋成於甲戌而刊於乙亥,故所題先後差一年。其書首為縣紀年,次為城境圖;次為官治志,附以令丞簿尉題名;次為社志、學志,附以進士題名;次為寮驛、樓亭、放生池、版圖、兵籍;次為山水志;次為先賢傳;次為古奇跡、古阡;次為書;次為文;次為詩;次為畫;次為紙;次為古物;次為物外記;次為草木禽魚。徵引極為該洽,唐以前佚事遺文,頗賴以存。其先賢傳,每事必注其所據之書,可為地志紀人物之法。其山水記,仿酈道元水經注》例,脈絡井然,而風景如睹,亦可為地志紀山水之法。統核全書,皆序述有法,簡潔古雅,迥在後來武功諸志之上,殊不見其怪澀可笑。陳振孫云云,殆不可解。豈其他文奇僻,又異於此書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嘉泰會稽志》二十卷、《寶慶續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會稽志》二十卷,宋施宿等撰。《續志》八卷,宋張淏撰。宿字武子,湖州人。司諫元之子,嘗知餘姚縣,遷紹興府通判。淏字清源,本開封人,僑居婺州。官至奉議郎,其履貫略見《金華志》。而所作《續志》序,乃自稱僑寓是邦,則又嘗卜居會稽矣。宋自南渡以後,升越州為紹興府,其牧守每以宰執重臣領之。稱為大藩,而圖志未備。直龍圖閣沈作賓為守,始謀纂輯。華文閣待制趙不跡寶文閣學士袁說友等,相繼編訂,而宿一人實始終其事。書成於嘉泰元年,陸游為之序。其不稱《紹興府志》而稱《會稽志》者,用長安、河南、成都、柏台諸志例也。其後二十五年,淏以事物沿革今昔不同,因匯次嘉泰、辛酉後事,作為續編,複於前志內補其遺逸,廣其疏略,正其訛誤,厘為八卷。書成於寶慶元年,淏自為之序。所分門類,不用以綱統目之例,但各以細目標題。前志為目一百十七,續志為目五十。不漏不支,敘次有法。如姓氏、送迎、古第宅、古器物、求遺書、藏書諸條,皆他志所弗詳,宿獨能蒐採輯比,使條理秩然。
2
淏所續亦簡核不苟,皆地志中之有體要者。其刊版歲久不傳,明正德庚午,郡人王綖複訪求舊本校刻,今又散佚。故藏書之家罕見著錄,蓋亦僅存之本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嘉定赤城志》四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陳耆卿撰。耆卿壽老,號篔窗,台州臨海人。登嘉定七年進士,官至國子司業,其事跡不見《宋史》,惟謝鐸赤城新志》稍著其仕履,而亦不詳。今以所著《篔窗集》考之,則嘉定十一年嘗為青田縣主簿,嘉定十三年為慶元府學教授。又趙希弁讀書附志》稱耆卿《集》中沂邸箋表為多。案《宋史》,孝宗孫吳興郡王柄,追封沂王,其嗣子希瞿,寧宗嘗立為皇子,即濟王竑。耆卿必嘗為其府記室,而希弁略其文也。此為所撰《台州總志》,以所屬臨海、黃巖、天台、仙居、寧海五縣,條分件系,分十五門。其曰赤城者,《文選》孫綽《天台山賦》稱:「赤城霞起以建標。」李善注引支遁《天台山銘序》曰:「往天台嘗由赤城山為道徑。」又引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
2
又引《天台山圖》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門也。梁始置赤城郡,蓋因山為名。」
3
耆卿此志,即用梁郡名耳。耆卿受學於葉適,文章法度,具有師承,故敘述咸中體裁。明謝鐸嘗續其書,去之遠甚。舊與耆卿書合編,今析出別存其目。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志之前有圖十三,此本乃無一圖,殆傳寫者艱於繪畫,久而佚之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開慶續志》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羅濬撰。,廬陵人。官贛州錄事參軍。《文獻通考》作羅璇,蓋傳寫誤也。先是,乾道中,知明州張津始纂輯《四明圖經》,而搜採未備。寶慶三年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廬陵胡矩複命校官方萬里因《圖經》舊本,重加增訂。如唐刺史韓察之移州城、唐及五代郡守姓名,多據碑刻史傳補入。其事未竟,會萬里赴調中輟。濬與矩同里,適游四明,遂屬之編定。凡一百五十日而成書,前十一卷為郡志,分《敘郡》、《敘山》、《敘水》、《敘產》、《敘賦》、《敘兵》、《敘人》、《敘祠》、《敘遺》九門,各門又分立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則為《鄞》、《奉化》、《慈溪》、《定海》、《昌國》、《象山》各縣志,每縣俱自為門目,不與郡志相混。蓋當時明州雖建府號,而不置倚郭之縣,州與縣各領疆土。如今直隸州之體,特與他郡不同也。《宋史藝文志》僅有張津圖經》十二卷及《四明風俗賦》一卷,不載是書。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之,其卷數與此本相合,蓋猶從宋槧抄存者。志中所列職官科第名姓及他事跡,或下及咸淳,距寶慶三四十年,蓋後人已有所增益,非盡羅濬之舊。然但逐條綴附,而體例未更,故敘述謹嚴,不失古法。元袁桷延祐四明志》亦據為藍本,多採用焉。《續志》十二卷,則開慶元年慶元府學教授梅應發、添差通判鎮江府劉錫所撰。共分子目三十有七。其自序稱,《續志》之作,所以志大使丞相履齋先生吳公三年治鄞之政績,其已作而述者不複志,故所述多吳潛在官事實。而山川疆域已詳於舊志者,則概未之及。是因一人而別修一郡之志。
2
名為輿圖,實則家傳,於著作之體殊乖。然案《宋史吳潛傳》載,潛以右丞相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尋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至官,條具軍民久遠之計,告於政府,奏皆行之。又積錢百十七萬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輸帛,前後所蠲五百四十九萬一千七百有奇。是潛涖鄞以後,宦績頗有可觀。二人所述,尚不盡出於諛頌。至潛所著文集,世久無傳。後人掇拾叢殘,編為遺稿,亦殊傷闕略。此志載潛《吟稿》二卷,共古今體詩二百九首,《詩餘》二卷,共詞一百三十首,皆世所未睹。雖其詞不必盡工,而名臣著作藉以獲存,固亦足資援據。故今仍與羅濬書並錄存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澉水志》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常棠撰。召仲,號竹窗,海鹽人。仕履未詳。澉水在海鹽縣東三十六里,《水經》所謂「谷水流出為澉浦者」是也。唐開元五年,張庭圭奏置鎮。宋紹定三年,監澉浦鎮稅修職郎羅叔韶使棠為志。凡十五門:曰《地理》,曰《山》,曰《水》,曰《廨舍》,曰《坊巷》,曰《坊場》,曰《軍寨》,曰《亭堂》,曰《橋梁》,曰《學校》,曰《寺廟》,曰《古跡》,曰《物產》,曰《碑記》,曰《詩詠》,而冠以輿圖。前有叔韶及棠二序,敘述簡核,綱目該備。而八卷之書,為頁止四十有四。明韓邦靖撰《朝邑縣志》,言約事盡,世以為絕特之作。今觀是編,乃知其源出於此。可謂體例精嚴,藻不妄抒者矣。
2
謹案:澉水雖見《水經注》,然是書乃志地,非志水,不可入之山水中。
3
以鎮亦郡縣之分區,故附綴於《都會郡縣類》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景定嚴州續志》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鄭瑤方仁榮同撰。時官嚴州教授,仁榮時官嚴州學錄,其始末則均未詳也。所紀始於淳熙,訖於咸淳。標題惟曰《新定續志》,不著地名。蓋刊附紹興舊志之後,而舊志今佚也。嚴州於宋為遂安軍,度宗嘗領節度使,即位之後,升為建德府。故卷首載立太子詔及升府省札,體裁視他志稍殊。惟物產之外,別增「瑞產」一門,但紀景定「麥秀四岐」一條。鄉飲之外,別增鄉會一門,但紀楊王主會一條。則皆乖義例耳。然敘述簡潔,猶輿記中之有古法者。其戶口門中載寧宗楊皇后為嚴人,而鄉會門中亦載主集者為新安郡王永寧郡王。新安者楊谷,永寧者楊石,皆後兄楊次山之子也。而《宋史》乃云後會稽人,當必有誤。
2
此可訂史傳之訛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周應合撰。應合,武寧人,自號溪園先生。淳祐進士,官至實錄院修撰,以疏劾賈似道謫饒州通判。是書乃其以承直郎差充江南東路安撫司干辦公事時所作也。初,建炎二年建行宮於金陵,改為建康府。設江南東路安撫司以治之,為沿江重鎮。乾道、慶元間,屢輯地志,而記載尚多闕略。景定中,寶章閣學士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馬光祖,始屬應合取乾道、慶元二《志》合而為一,增入慶元以後之事,正訛補闕,別編成書。首為《留都》四卷,次為《圖表志傳》四十五卷,末為《拾遺》一卷。援據該洽,條理詳明,凡所考辨,俱見典核。如論丹陽之名,本出建業;論六朝揚州嘗治建業,後始為廣陵一郡之名,皆極精核。光祖序稱其「博物洽聞,學力充贍」,不誣也。明嘉靖、萬歷間,是書尚有刊本在南京國子監,見黃佐南廱志》中。然所存版止七百五十九面,則亦已闕佚不全。
2
其後流傳幾絕,朱彞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稱「周在浚嘗語以曾睹是書闕本,訪之三十年未得。後從曹寅處借歸錄之,始複傳於世」云。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咸淳臨安志》九十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潛說友撰。說友君高,處州人。宋淳祐甲辰進士咸淳庚午以中奉大夫權戶部尚書,知臨安軍府事,封縉雲縣開國男。時賈似道勢方熾,說友曲意附和,故得進。越四年,以誤捕似道私秫罷。明年起守平江,元兵至,棄城先遁。及宋亡,在福州降元,受其宣撫使之命。後以官軍支米不得,王積翁以言激眾,遂為李雄剖腹死。其人殊不足道,而其書則頗有條理。前十五卷為行在所錄,記宮禁曹司之事;自十六卷以下,乃為府志。區畫明晰,體例井然,可為都城紀載之法。
2
其宋代詔令編於前代之後,則用徐陵玉台新詠》置梁武於第七卷例也。他所敘錄,亦縷析條分,可資考據。故明人作《西湖志》諸書,多採用之。朱彞尊謂宋人地志幸存者,若宋次道之志長安,梁叔子之志三山,範致能之志吳郡,施武子之志會稽,羅端良之志新安,陳壽老之志赤城,每患其太簡,惟潛氏此志獨詳。
3
然其書流傳既久,往往闕佚不全,舊無完帙。彞尊從海鹽胡氏、常熟毛氏先後得宋槧本八十卷,又借抄一十三卷,而其碑刻七卷終闕,無可考補。今亦姑仍其舊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徐碩撰。,里貫未詳,始末亦無可考。其作此書時,則方官嘉興路教授也。秀州自宋初未有圖經。淳熙中,知州事張元成始延聞人伯紀創為之。後岳珂守郡,複延郡人關栻續修。會珂改調,事遂中輟,僅存五卷。至元中,嘉興路經歷單慶屬纂輯,因踵栻舊本續成之。廣其門為四十三,而卷數增多至二十有七。
2
郭晦、唐天麟各為之序,嘉興路總管劉傑與郡官共刊行之。志中兼及松江府華亭縣,蓋元時本隸嘉興路,明初始析置也。其書序次甚詳,每條下間系以考証,尤為典核。而碑碣一門多至十一卷,自三國、六朝以迄南宋,凡石刻之文,悉全載無遺。如《吳征北將軍陸禕碑》,《梁秦駐山碑》,《唐黃州司馬陸元感陳府君環墓銘》,《宗城令顧謙墓志》,皆歐、趙所未著錄。《吳越靜海鎮遏使朱行先碑》,吳任臣十國春秋》實據以立行先傳。其他零篇斷什,為耳目所未睹者尚多,殊足為考獻徵文之助。惟書中但有人物及進士題名,而不立官師一志,使前人宦績,闕然無傳,未免漏略。又江、海、湖、泖、浦、漵、溪、潭、陂塘、河港、涇溝、堰插分為八類,使源流支絡,開卷井然,體例甚當。而樓閣、堂館、亭宇亦分為三類,則強析名目,未免失之瑣碎。是其所短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大德昌國州圖志》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馮復京、郭薦等同撰。復京,潼川人,官昌國州判官。薦,里貫未詳,官鄞縣教諭。昌國州即今定海縣,宋熙寧六年置昌國縣,元至元十五年始升為州。
2
此書成於大德二年七月。凡分八門,曰《敘州》、曰《敘賦》、曰《敘山》、曰《敘水》、曰《敘物產》、曰《敘官》、曰《敘人》、曰《敘祠》。前有《州官請耆儒修志牒》一篇,末有郭薦等《繳申文牒》一篇,冠以《復京序》。據序中所述始末,蓋複京求得舊志,屬薦等訂輯,而復京為之審定者也。其大旨在於刊削浮詞,故其書簡而有要,不在康海《武功志》、韓邦靖《朝邑志》下。海書、邦靖書為作者盛推,而此書不甚稱於世。殆年代稍遠,鈔本稀傳歟?據原目所載,卷首當有環山、環海及普陀山三圖。圖志之名,實由於是。此本有錄無書,蓋傳寫者佚之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延祐四明志》十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袁桷撰。伯長,慶元人,宋知樞密院事之曾孫,少為麗澤書院山長,以薦改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累遷侍講學士。卒贈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追封陳留郡公,謚文清。事跡具《元史》本傳。桷文章博贍,為一時台閣之冠,所著《易說》、《春秋說》諸書,見於《蘇天爵墓志銘》者,世久無傳。惟《清容居士集》及此《志》尚存。書成於延祐七年,蓋慶元路總管馬澤屬桷撰次者也。凡分十二考,曰沿革,曰土風,曰職官,曰人物,曰山川,曰城邑,曰河渠,曰賦役,曰學校,曰祠祀,曰釋道,曰集古,條例簡明,最有體要。桷先世在宋,多以文學知名,稱東南故家遺獻。沒後會朝廷修史,遣使求郡國軼文故事,惟袁氏所傳為多,故其於鄉邦舊典,尤多貫串。志中考核精審,不支不濫,頗有良史之風。視至元嘉禾、至正無錫諸《志》,更為賅洽。惟自第九卷至第十一卷為傳寫者所脫佚,已非全帙。然元時地志,鈔帙無多。存之亦足以資考究,固未可以不完廢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齊乘》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1
于欽撰。字思容,益都人。歷官兵部侍郎。是書專記三齊輿地,凡分八類,曰《沿革》,曰《分野》,曰《山川》,曰《郡邑》,曰《古跡》,曰《亭館》,曰《風土》,曰《人物》。敘述簡核而淹貫,在元代地志之中最有古法。
2
其中間有舛誤者,如宋建隆三年改濰州置北海軍,以昌邑縣隸之;乾德三年複升濰州,又增昌樂隸之,均見《宋地理志》,而是書獨遺。又壽光為古紀國,亦不詳及。其他如以華不注為靡笄山,以台城為在濟南東北十三里,顧炎武山東考古錄》皆嘗辨之。然欽本齊人,援據經史,考証見聞,較他地志之但據輿圖、憑空言以論斷者,所得究多,故向來推為善本。卷首有至元五年蘇天爵序,亦推挹甚至,蓋非溢美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至大金陵新志》十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張鉉撰。用鼎,陝西人。嘗為奉元路學古書院山長。至正初,江南諸道行御史台諸臣將重刊宋周應合所撰《建康志》,而其書終於景定中,嗣後七八十年,紀載闕略。雖郡人戚光於至順間嘗修有《集慶續志》,而任意改竄,多變舊例,未為詳審。複議增輯,以繼《景定志》之後。因聘鉉主其事,凡六閱月而書成。首為圖考,次通紀,次世表、年表,次志譜列傳,而以摭遺、論辨終焉。
2
令本路儒學雕本印行。至明嘉靖中,黃佐修《南雍志》,尚載有此書版一千一百六十四面。是今所流傳印本,猶出自原刻也。其書略依周《志》凡例,而元代故實則本之戚光《續志》及路州司縣報呈事跡。其間如官屬姓名已入前志者,不複具錄。而世譜列傳則前志所有者仍捃載無遺,體例殊自相矛盾。又其凡例中以戚《志》刪去地圖,不合古義,譏之良是。至於世表、年表則地志事殊國史,原不必仿旁行斜上之法,轉使泛濫無稽。戚《志》刪除,深合體例。鉉乃一概訾之,亦為失當。然其學問博雅,故薈萃損益,本末燦然,無後來地志家附會叢雜之病。
3
其《古跡》門中所載梁始興忠武王、安成康王二碑,朱彞尊皆嘗為之跋,而不引是書為証,豈其偶未見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無錫縣志》四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不著撰人名氏。考《千頃堂書目》有元王仁輔《無錫縣志》二十八卷,與此本卷數不符,蓋別一書也。考《明史地理志》,洪武二年四月始改無錫州為縣,是志《古今郡縣表》末,雖止於升無錫縣為州,然標題實稱無錫縣,已為明初之制。又《郡縣表》止元貞,而學校類中載至正辛巳鄉舉陸以道,則所紀已下逮元末,是洪武中書矣。第一卷為《邑里》;第二卷為《山川》;第三卷為《事物》,分上、下二子卷;第四卷為《詞章》,亦分上、中、下三子卷,中又分小類二十一。詞簡而事該,亦地志之善本。惜首卷原序已佚,其撰次本末不可得而考也。
2
《元史地理志》稱,成宗元貞元年,升無錫為州,此志乃云二年。作志者紀錄時事,歲月必確。以是推之,知《元史》疏漏多矣。是亦書貴舊本之一驗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姑蘇志》六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王鏊撰。有《史餘》,已著錄。蘇州自宋范成大、明盧熊二《志》後,纂輯久闕。弘治中吳寬嘗與張習、都穆續修未竟,惟遺稿僅存。後廣東林世遠為蘇州守,以其事屬鏊。鏊乃與郡人杜啟、祝允明、蔡羽、文璧等共相討論,發凡舉例,咸本於寬,而芟繁訂訛,多所更益,凡八月而書成。首列沿革、守令、科第三表,自沿革、分野以下分為三十一門,而人物門中又分子目十三。繁簡得中,考核精當。在明人地志之中,猶為近古。陳繼儒見聞錄》,稱鏊修志時,以楊循吉喜謠諑,不欲與之同局。志成,遣使送之循吉。循吉方櫛沐,不暇抽看,但顧簽票,云「不通不通」。使者還述其語。鏊以問之,循吉曰:「府志修於我朝,原當以蘇州名志。姑蘇,吳王台名也,以此志名可乎?」鏊始大服云云。然考鏊自序,紀其初修志時,有「欲屬諸楊儀部,而楊儀部固辭」之語。是鏊未嘗擯去循吉,不與共事。繼儒所載,恐不足信。至志書題古地名,自宋代已有是例。核以名實,良有未安。無論是言之真偽,其說要不為無理,固不必曲為鏊諱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武功縣志》三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康海撰。德涵,武功人。弘治壬戌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以救李夢陽事,坐劉瑾黨削籍。《明史文苑傳》附見《李夢陽傳》中。是志僅七篇,曰《地理》,曰《建置》,曰《祠祀》,曰《田賦》,曰《官師》,曰《人物》,曰《選舉》。凡山川、城郭、古跡、宅墓,皆括於地理;官署、學校、津梁、市集,則歸於《建置》;祠廟、寺觀,則總以《祠祀》;戶口、物產,則附於《田賦》;藝文則用《吳郡志》例,散附各條之下,以除冗濫。官師則善惡並著,以寓勸懲。王士禎謂其「文簡事核,訓詞爾雅」。石邦教稱其「義昭勸鑒,尤嚴而公。鄉國之史,莫良於此」。非溢美也。志刻於正德己卯,萬歷間再經刊行,旋複散佚。乾隆二十六年,武功知縣瑪星阿得抄本於孫景烈,因為重刊。其圈點細評,皆出景烈之手,頗嫌疣贅。又王士禎稱《武功志》載《璇璣圖》,而此本無之。考海孫呂賜嘗刻《璇璣圖讀法》,前有題識云:「餘錄先太史縣志真本,悉依原編,惟蘇氏詩未錄,非敢輕有變置,故附數語,錄本之末。述先太史之意,冀來者之鑒餘志也。」然則此本乃呂賜所刊除矣。遺文軼事,志乘中原可兼收。
2
士禎以具錄是《圖》為此書之佳處,固非定論。呂賜必刊而去之,亦於義無取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朝邑縣志》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1
韓邦靖撰。邦靖汝慶,號五泉,朝邑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工部員外郎。事跡附見《明史韓邦奇傳》。是書成於正德己卯。上卷四篇,曰《總志》,曰《風俗》,曰《物產》,曰《田賦》。下卷三篇,曰《名宦》,曰《人物》,曰《雜記》。上卷僅七頁,下卷僅十七頁。古今志乘之簡,無有過於是書者。而宏綱細目,包括略備。蓋他志多誇飾風土,而此志能提其要,故文省而事不漏也。
2
然敘次點綴,若有餘閒,寬然無局促束縛之跡。自明以來,關中輿記,惟康海武功縣志》與此《志》最為有名。論者謂《武功志》體例謹嚴,源出《漢書》;此《志》筆墨疏宕,源出《史記》。然後來志乘,多以康氏為宗,而此《志》莫能繼軌。蓋所謂「不可無一,不容有二」者也。前有邦靖自序,又有康海序,末有呂柟後序,及朝邑知縣陵川王道跋。並文格高潔,與志適相配雲。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嶺海輿圖》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1
姚虞撰。字澤山,莆田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淮安府知府。是編乃其官監察御史時巡按廣東所作。凡為圖十有二,首為全省圖,次十府十圖,終以南夷圖。圖各有敘,敘之例,首述沿革形勢利病,次州縣,次戶口,次田糧課稅,次官兵馬匹。其總圖則首以職官,以布政、按察二司分統之。蓋其時撫按皆為使臣,尚未定為守土官也。其南夷諸國,列通貢者於前,而通市者亦附後。為海防之計,不論其奉朔否也。大旨略於前代而詳於當代,略於山川而詳於厄塞,略於職官而詳於兵馬錢糧,略於文事而詳於武備。於志乘之中,別為體例。然較之侈山水、誇人物、輯詩文者,其有用無用則迥殊矣。意古者輿圖,不過如是。後來者踵事增華,失其本耳。前有嘉靖壬寅湛若水序,極稱之。錢曾讀書敏求記》亦稱其簡而要云。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滇略》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謝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錄。此書乃其官云南時所作,分為十門,一曰《版略》,志疆域也。二曰《勝略》,志山川也。三曰《產略》,志物產也。四曰《俗略》,志民風也。五曰《績略》,志名宦也。六曰《獻略》,志鄉賢也。七曰《事略》,志故實也。八曰《文略》,志藝文也。九曰《夷略》,志苗種也。十曰《雜略》,志瑣聞也。雖大抵本圖經舊文,稍附益以新事。然肇淛本屬文士,記誦亦頗博洽,故是書引據有徵,敘述有法,較諸家地志,體例特為雅潔。薛承矩序,稱其上以搜楊終、常璩之所未及,下以補辛顯怡、李京、楊慎、田汝成諸紀載之漏遺。杭世駿《道古堂集》有是書跋,亦謂其詳遠略近,博觀而約取,蒼山、洱水之墟,稱善史焉。均非溢詞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吳興備志》三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董斯張撰。斯張遐周烏程人。是編輯錄湖州故事,分二十六徵。曰《帝胄》,曰《宮闈》,曰《封爵》,曰《官師》,曰《人物》,曰《笄褘》,曰《寓公》,曰《象緯》,曰《建置》,曰《巖壑》,曰《田賦》,曰《水利》,曰《選舉》,曰《戰守》,曰《賑恤》,曰《祥孽》,曰《經籍》,曰《遺書》,曰《金石》,曰《書畫》,曰《清閟》,曰《方物》,曰《璅》,曰《詭》,曰《匡籍》。採摭極富,於吳興一郡遺聞瑣事,徵引略備。每門皆全錄古書,載其原文。有所考正則附著於下。蓋張鳴鳳桂故》、《桂勝》體例如是,而斯張因之。雖意主博奧,不無以泛濫為嫌。然當時著書家影響附會之談,剽竊撏扯之習,實能一舉而空之。故所摘錄,類皆典雅確核,足資考據。明季諸書,此猶為差有實際。黃茅白葦之中,可以謂之翹楚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二十卷》

1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
2
朱彞尊《日下舊聞》原本,刪繁補闕,援古証今,一一詳為考核,定為此本。原書分《星土》、《世紀》、《形勝》、《宮室》、《城市》、《郊坰》、《京畿》、《僑治》、《邊障》、《戶版》、《風俗》、《物產》、《雜綴》十三門,其時城西玉泉、香山諸處,台沼尚未經始,故列《郊坰門》中,與今制未協。諸廨署入《城市門》中,太學石鼓獨別為三卷,於體例亦屬不倫。今增列《苑囿》、《官署》二門,並前為十五門,而《石鼓考》三卷則並於《官署門》國子監條下。又原本《城市》、《京畿》二門,五城及各州縣分屬之地,今昔不同,一一以新定界址為之移正。原本所列古跡,皆引據舊文,誇多務博,不能實驗其有無,不免傳聞訛舛,彼此互岐。亦皆一一履勘遺蹤,訂妄以存真,闕疑以傳信。所引藝文,或益其所未備,或刪其所可省,務使有關考証,不漏不支。至於列聖宸章、皇上御製,凡涉於神京風土者,悉案門恭載,尤足以昭垂典實,藻繪山川。古來志都京者,前莫善於《三輔黃圖》,後莫善於《長安志》。彞尊原本搜羅詳洽,已駕二書之上。今仰承睿鑒,為之正訛補漏,又駕彞尊原本而上之。千古輿圖,當以此本為准繩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欽定熱河志》八十卷》

1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2
熱河即古武列水,避暑山莊在焉。舊設熱河道,領四廳。今置承德府,領平泉一州,灤平、豐寧、赤峰、建昌、朝陽五縣。此志猶以熱河名者,神皋奧區,鑾輿歲蒞,搜狩朝覲,中外就瞻,地重體尊,不可冠以府縣之目,故仍以行殿所在為名也。凡分二十四門。華蓋時臨,奎文日富,敬錄弁首,曰《天章》。省方觀民,勵精無逸,編年紀載,曰《巡典》。琛贐鱗集,梯航旅來,威德式彰,曰《徠遠》。軒衛隨行,明堂斯建,詳陳規制,曰《行宮》。
3
肄武習勞,三秋大獮,周阹原麓,曰《圍場》。地接堯封,界分周索,四至八到,曰《疆域》。周秦以來,或為荒服,或為甌脫,或為羈縻,或為僑置,或為郡縣,或為京邑,引據史傳,辨訂是非,兼列八表十二圖,曰《建置沿革》。刪星野之談天,測斗極之出地,曰《晷度》。巨流為經,眾川為緯,曰《水》。區列方隅,標舉形勢,曰《山》。涵泳聖化,澤以詩書,曰《學校》。喀喇沁、翁牛特、土默特、奈曼敖漢、巴林、喀爾喀右翼諸部,隸於境內者,表其世系,曰《藩衛》。紺宇金地,或以奉敕而建,或以效祝而營,曰《寺廟》。畫疆分職,臂指相維,曰《文秩》。羽衛連營,以迨察哈爾四旗,曰《兵防》。國朝官斯地者,遷除歲月,以次臚載,曰《職官題名》。前代官是地者,不可盡詳,錄其有功可紀者,曰《宦跡》。靈秀挺生,垂光史冊,曰《人物》。山澤膏沃,金粟豐贏,曰《食貨》。草木禽魚,正名百類,曰《物產》。故址流傳,遺文有証,曰《古跡》。前朝舊典,曰《故事》。諸部軼聞,曰《外紀》。詩歌制作,關於風土者,曰《藝文》。並考古証今,辨疑傳信,既精且博,蔚為輿記之大觀。案熱河所屬,自漢魏以前皆鮮卑、烏桓地也。慕容氏崛起龍城,始置郡縣。《魏書地形志》約略可稽。齊、周以後,大抵與契丹庫莫奚參錯而居。前朝諸史,務侈幅員,每以邊境郡名移置長城之外。核驗地理,殊不足憑。後惟遼、金、元三朝實奄有其地。然以無紀載,故輿記靡徵。明棄大寧,渺如絕域。其所敘錄,益傳聞失其真矣。我國家肇造區夏,統括寰瀛,太宗文皇帝日擒十四台吉,先定其地;聖祖仁皇帝校練七萃,初出松亭。後喀爾喀汗貢厥上腴,益宏文囿刈蘭之界。北跨臨潢,遂仙苑天開,爻閭畢集。我皇上法天不息,率祖攸行,時邁其邦,地同三輔。四方大其和會,百產益以蕃昌。郡邑區分,膠庠鼎建,民殷俗美,炳然與三代同風。其盛為自古所未有。故詞臣珥筆,敬述斯編。亦自古之所未聞,豈非地秘其靈,天珍其奧,自開闢以至今日,越千萬載待聖朝而發其光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欽定滿洲源流考》二十卷》

1
乾隆四十三年奉敕撰。
2
洪惟我國家朱果發祥,肇基東土。白山、黑水,實古肅慎氏之舊封。典籍遺文,班班可考。徒以年祀綿長,道途修阻,傳聞不免失真;又文字互殊,聲音屢譯,記載亦不能無誤。故歷代考地理者,多莫得其源流。是編仰稟聖裁,參考史籍。証以地形之方位,驗以舊俗之流傳,博徵詳校,列為四門:一曰《部族》,自肅慎氏以後,在漢為三韓,在魏晉為挹婁,在元魏為勿吉,在隋唐為韎韋曷、新羅、渤海、百濟諸國,在金為完顏部,並一一考訂異同,存真辨妄,而索倫、費雅喀諸部毗連相附者,亦並載焉。二曰《疆域》,凡渤海之上京龍泉府、韎韋曷之黑水府、燕州、勃利州,遼之上京黃龍府,金之上京會寧府,元之肇州,並考驗道里,辨正方位,而一切古跡附見焉。三曰《山川》,凡境內名勝,分條臚載,如白山之或稱太白山、徒太山,黑水或稱完水,或稱室建河,以及松花江即粟末水,寧古塔即忽汗水,今古異名者,皆詳為辨証。其古有而今不可考者,則別為存疑,附於末。四曰《國俗》,如《左傳》所載楛矢貫隼,可以見騎射之原;《松漠紀聞》所載軟脂蜜膏,可以見飲食之概。而《後漢書》所載辰韓生兒以石壓頭之類,妄誕無稽者,則訂証其謬。至於渤海以來之文字,金源以來之官制,亦皆並列。其體例,每門以國朝為綱,而詳述列朝,以溯本始。其援據以御製為據,而博採諸書以廣參稽。允足訂諸史之訛,而傳千古之信,非諸家地志影響附會者所能擬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欽定皇輿西域圖志》五十二卷》

1
乾隆二十一年奉敕撰。
2
乾隆二十七年,創成初稿,嗣以昄章日闢,規制益詳,進呈御覽之時,隨事訓示,複增定為今本。首四卷為《天章》。我皇上平定西域,題詠至多,地勢兵機,皆包羅融貫。惟恭錄統論西師全局者,弁冕簡端。
3
其因地紀事,即物抒懷者,則仍分載於各門。次《圖考》三卷,自幅員所屆,以及符節所通,共新圖二十有一,又附歷代舊圖十有二。古今互校,益昭聖朝拓宇之功。次列表二卷,上起秦漢,下訖元明,以明國土之分合,建置之沿革。次《晷度》二卷,川陸之迂回,道里之遠近,多不足據。惟以日景定北極之高度,以中星驗右界之偏度,為得其真,古法所謂飛鳥圖也。次《疆域》十二卷,分為四路:一曰安西南路,嘉峪關外州縣隸焉;一曰安西北路,哈密至鎮西府迪化州隸焉;一曰天山北路,庫爾喀喇烏蘇至塔爾巴哈台、伊犁隸焉;一曰天山南路,關展至和闐諸回部隸焉。次《山》四卷。次《水》五卷。玉門以外,連峰疊嶂,巨浸洪流,往往延袤千百里,不可以割屬一地,故各以山水為類也。次《官制》二卷。次《兵防》一卷,台站附焉。次《屯政》二卷,戶口附焉。次《貢賦》、《錢法》、《學校》各一卷。次《封爵》二卷。皆長駕遠馭之睿略,揆文奮武之鴻模也。次《風俗》、《音樂》各一卷,《服物》二卷,《土產》一卷。皆如地志之例。惟《音樂》一門為創體,以其隸在協律,備禁佅兜離之數故也。次《藩屬》三卷,皆奉朔朝貢之國,梯航新達者。次《雜錄》二卷,以瑣聞、軼事終焉。記流沙以外者,自《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列傳》始詳。而異域傳聞,訛謬亦複不少。至法顯、玄奘之所記,附會佛典,更多屬子虛。蓋龍沙、蔥雪,道里迢遙,非前代兵力所能至。即或偶涉其地,而終弗能有。故記載者依稀影響,無由核其實也。我皇上遠奮天弧,全收月出骨,既使二萬里外咸隸版圖,又列戍開屯,畫疆置郡,經綸宏遠,足以鞏固於萬年。每歲虎節往來,雁臣出入,耳聞目見,皆得其真。故詔輯是編,足以補前朝輿記之遺,而正歷代史書之誤。聖人威德之昭宣,經綸之久遠,事事為二帝三王所不及,茲其左驗矣。豈徒與甘英諸人侈誇珍怪與。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欽定盛京通志》一百二十卷》

1
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
2
我國家發祥長白,實肇基於俄朵裡城,後肇祖原皇帝始遷赫圖阿拉,是為興京。太宗文皇帝戡定遼束,實作周邑。暨世祖章皇帝定鼎順天,遂以奉天為盛京。兩都並建,垂萬萬世之丕基。非惟山海形勝,控制八紘,凡締造之規模,征伐之功烈,麟麟炳炳,亦具在於斯。舊有志書三十二卷,經營草創,敘述未詳。因命補正其書,定為此本。發凡起例,一一皆稟睿裁。聖制御製,舊本僅載十之三,今悉補錄。又以御製分綸音、天章二門,各從體制。京城門中,舊本不載盛京、興京、東京創建修葺之由,及太祖、太宗制勝定都始末。
3
壇廟門中舊本不載營造制度,及重修年月,又不載尊藏冊寶及堂子歲祭諸儀。宮殿門中舊本亦不載重修年月,御題聯額及尊藏聖容,聖訓、實錄、玉牒、戰圖、及乾隆四十三年設立諫木事。《山陵門》中舊本不載謁陵及歲事儀注,所述三陵官制,亦多舛誤。《山川》、《城池》兩門中舊本均不載太祖、太宗戰績。《人物門》中不載開國宗室王公,又諸勛臣事跡,亦不悉具,今並詳考增修。其餘《星土》、《建置沿革》、《疆域形勝》、《祠祀》、《古跡》、《陵墓》、《雜志》、《風俗》、《土產》八門,並援據經史,糾訛補漏。《關郵》、《戶口》、《田賦》、《職官》、《學校》、《官署》、《選舉》、《兵防》八門,舊本所載止於乾隆八年,今並按年續載。《名宦》、《歷代忠節》、《孝義》、《文學》、《隱逸》、《流寓》、《方技》、《仙釋》、《列女》、《藝文》十門,亦參訂刪補,俾不冗不漏。其官名、人名、地名,舊本音譯,往往失真,今並一一厘正。體裁精密,考証詳明。溯豐邑之初基,述阪泉之鴻續。經綸開創,垂裕無疆,啟佑規模,萬年如覿。固與偏隅輿記徒侈山川人物者區以別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畿輔通志》一百二十卷通行本

1
國朝兵部尚書直隸總督李衛等監修。自元以來,如《析津志》諸書,所紀只及於京師。至明代以畿內之地直隸六部,與諸省州縣各統於布政司者,體例不侔,故諸省皆有《通志》,而直隸獨闕。本朝定鼎京師,特置直隸巡撫,以專統轄。康熙十一年大學士衛周祚奏令天下郡縣,分輯志書,詔允其請。於是直隸巡撫于成龍、格爾古德等始創為之,屬翰林院侍講郭棻董其事。僅數月而書成,討論未為詳確。雍正七年,世宗憲皇帝命天下重修《通志》,上諸史館,以備《一統志》之採擇。督臣唐執玉祗奉明詔,乃延原任辰州府同知田易等,設局於蓮花池,搜羅纂集。其後劉於義及李衛相繼代領其事,至雍正十三年而書成。凡分三十一目,《人物》、《藝文》二門又各為子目。訂訛補闕,較舊志頗為完善云。
2
案:《通志》皆以總督、巡撫董其事,然非所纂錄,與總裁官之領修者有別。故今不題某撰而題某監修,從其實也。監修每閱數官,惟題經進一人,唐、宋以來之舊例也。謹於此書發其凡,後皆仿此。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江南通志》二百卷通行本

1
國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趙宏恩等監修。先是,康熙二十二年,總督于成龍與江蘇巡撫余國柱、安徽巡撫徐國相等,奉部檄創修《通志》,凡七十六卷。雍正七年,署兩江總督尹繼善等奉詔重修。乃於九年之冬,開局江寧,屬原任中允黃之雋等司其事。因舊志討論潤色,刊除踳駁,補苴罅漏。凡閱五載,至乾隆元年書成,總督宏恩及江蘇巡撫顧琮安徽巡撫趙國麟等具表上之。卷首恭錄聖諭及御製詩文,以尊《謨典》。次《輿地》,次《河渠》,次《食貨》,次《學校》,次《武備》,次《職官》,次《選舉》,次《人物》,次《藝文》,次《雜類》。發凡起例,較舊志頗有體裁。惟纂輯不出一手,微有抵牾。黃之雋《廣吾堂集》中嘗稱,是書刻本與原纂多有舛互。如灊山在六安州之霍山,而仍謂即元時所置之潛山縣。黃積、程元譚俱東晉時新安守,而誤入西晉。其他遺漏重複者甚多,皆之雋離局以後為他人所竄改者也。司馬光修《資治通鑒》,以《史記》以下屬劉攽,三國以下屬劉恕,唐以下屬范祖禹,始終不易,其知此意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通行本

1
國朝江西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謝旻等監修。《江西省志》創於明嘉靖間參政林廷木昂,其後久未纂輯,舊聞放失。至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撫安世鼎始續修之。康熙五十九年,巡撫白潢又增修之,名曰《西江志》。其體例條目,雖多本諸舊志,而廣蒐博訪,訂舛正訛,在地記之中號為善本。雍正七年,巡撫謝旻奉詔纂修省志,乃與原任檢討陶成等開局編輯。其規模一本之白《志》,而間加折衷。文簡事核,厘然有序。其志人物,如宋之京鏜、章鑒,一則以其身為宰輔而依附權奸,一則以其位列鈞衡而棄主私遁,俱削去不載,亦頗有合於大義。
2
惟元劉秉忠,其先世雖瑞州人,而自遼及金,北遷已久,乃援其祖貫,引入鄉賢。
3
將孔子自稱殷人,亦可入中州志乘乎?是則圖經之積習,湔除未盡者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通行本

1
國朝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管浙江、江南總督嵇曾筠等監修。浙江自明嘉靖提學副使薛應旂始輯為《通志》七十二卷,至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總督趙士麟、巡撫王國安複因薛《志》增修,斟酌損益,義例粗備。此本於雍正九年辛亥,總督李衛開局編纂,訖乙卯而告竣。曾筠等具表上進,司其事者原任侍讀學士沈翼機、編修傅王露、檢討陸奎勲也。總為五十四門,視舊志增目一十有七。
2
所引諸書,皆具列原文,標列出典。其近事未有記載者,亦具列其案牘,視他志體例特善。其有見聞異辭者,則附加考証於下方。雖過求賅備,或不無繁複叢冗。
3
然信而有徵之目,差為不愧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福建通志》七十八卷通行本

1
國朝浙閩總督兵部尚書郝玉麟等監修。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以後,記輿地者不下數十家,惟明黃仲昭八閩通志》頗稱善本,而亦不免闕略。又自明立福建布政司,分建屬郡,以福、興、泉、漳為下四府,延、建、邵、汀為上四府。國家德威遠屆,鯨海波恬,台灣既入版圖,而福州所屬之福寧亦升州為府。
2
泉州所屬之永春、漳州所屬之龍巖,又各析置為直隸州。建置沿革,多與昔異。
3
以舊志相較,每與今制不同。且福建三面環海,港汊內通,島嶼外峙,一切設險列戍之要,舊志亦多未詳。雍正七年,承詔纂輯《通志》,因取舊志之煩蕪未當者,刪汰冗文,別增新事。其疆域制度,悉以現行者為斷。至乾隆二年書成,玉麟等具表上之。自星野至藝文,為類三十,為卷七十有八。視舊志增多十四卷,如沿海島澳諸圖,舊志所不載者,皆為詳繪補入,足資考鏡。於體例亦頗有當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湖廣通志》一百二十卷通行本

1
國朝總督湖廣等處地方、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邁柱等監修。楚中輿記,見於前史者,如盛宏之《荊州記》,庾仲雍《湘州記》,《漢水記》,梁元帝《荊南地志》,郭仲彥《湘州記》、《湘州副圖記》,陶岳零陵總記》,韋宙《零陵錄》,範致明《巴陵古今記》、吳從政《襄沔記》,類多湮沒不傳,即傳者亦殘闕失次。魏裳湖廣通志》、廖道南《楚大紀》、陳士元《楚故略》,出自近代,又往往闕漏冗雜,不足依據。是《志》成於雍正十一年,乃邁柱及湖北巡撫德齡、湖南巡撫趙宏恩奉詔纂輯。以湖南、湖北合為一書,與《江南通志》合上江、下江為一者體例相同。大致據康熙甲子舊志為本,而以類附益之。其目或增或並,總為三十一門,又附見者十三門,人物門內又別為四子目。條分縷析,按籍可稽。惟長沙遠隔洞庭,當時開局武昌,採訪未周,故所載稍略,不及湖北之詳備云。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河南通志》八十卷通行本

1
國朝總督河南山東軍務、兵部右侍郎王士俊等監修。河南之名,宋代惟屬洛陽一郡。故宋敏求作《河南志》,僅記西都典故,而不及他州。自明初設河南布政司,所屬八府,實跨河以北。封疆於古稍殊,故郡邑雖各有偏記,而未有統為一書者。嘉靖中始創為之,亦僅具崖略而已。徵引未能賅洽,考証亦未能精確。
2
國朝順治十八年,複加續修,條理粗備。黃之雋康熙中嘗頒諸天下以為式。後閱六七十年,未經修葺。郡邑分並,與新制多不相合。雍正九年河東總督田文鏡承命排纂,乃延編修孫灝、進士顧棟高等,開局蒐討。文鏡歿後,王士俊代為總督,乃成書表上。考古証今,體例頗為整密。惟書成之後,陳、許二州升為府,鄭州改隸開封,盧氏改隸陝州,南召複立縣治,因刊版已竣,皆未及增改云。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山東通志》三十六卷通行本

1
國朝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浚等監修。初,明嘉靖中,山東巡按御史方遠宜始屬副使陸釴鉞等創修《通志》四十卷,為目五十有二,附目十。本朝康熙十二年,巡撫張鳳儀、布政使施天裔重為修輯。大抵仍舊文者十之八九,新增者十之一二而已。此本乃雍正七年岳浚奉詔重修。延檢討杜詔等開局排纂,至乾隆元年始告成,後任巡撫法敏表進於朝。中間體例,於舊志多有改革。如宦績人物,舊志於列國卿大夫縷載無遺。此本則以經傳所有者概從刊削,而斷自漢始。
2
又田賦、兵防,舊志疏略不具,運道、海疆,則並闕如,此本悉為補輯。又《人物》之外,舊志別分《隱逸》、《孝義》、《儒林》、《文苑》諸目,往往配隸失宜,此則悉從刪削。又如以北蘭陵為南蘭陵,以今濟陽為唐宋之濟陽,以複舊之新泰為兩設之新泰,皆沿訛之尤甚者,此本均為辨明,亦多所考証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通行本

1
國朝巡撫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覺羅石麟等監修。山西之有《通志》,始於明成化中督學僉事胡謐,後嘉靖中副使周斯盛、萬歷中按察使李維禎,皆踵事排纂。至本朝康熙壬戌,督學道劉梅又因舊本重編,凡五易稿而始成。分類共三十有二,所增輯甚伙,而訛複者亦頗不少。雍正七年,石麟等奉詔纂輯,乃開局會城,因舊本續加增訂。旁咨博訪,廣其類為四十。凡遺聞故事,比舊加詳。其發凡起例者為原任庶吉士儲大文。大文於地理之學頗能研究,所著《存硯樓集》,訂正輿記者為多。故此志山川形勢,率得其要領。其特立《經籍》一門,乃用施宿《會稽志》、袁桷《四明志》之例,亦有資考據雲。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陝西通志》一百卷通行本

1
國朝署理陝西總督、吏部尚書劉於義等監修。陝西舊《通志》為康熙中巡撫賈漢複所修,當時皆稱其簡當。而閱時既久,因革損益,頗不相同。雍正七年,敕各省大吏纂輯《通志》,陝西督撫以其事屬之糧儲道沈青崖,青崖因據漢複舊本,參以明代馬、馮二家之書,斟酌增刪,厘成百卷,分為三十二類。雍正十二年,於義等始表上之。陝西省治本漢唐舊都,故紀載較多。如《三輔黃圖》、《長安志》皆前人所稱善本,而卷帙既繁,異同亦夥,至其隸轄支郡,若綏、葭、鳳、興之類,則又地近邊隅,志乘荒略,不免沿習傳訛。是編訂古証今,詳略悉當,視他志之扯撏附會者較為勝之。書中間有案語,以參考同異,亦均典核可取云。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甘肅通志》五十卷通行本

1
國朝巡撫甘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許容等監修。甘肅所領八府三州,明代皆隸於陝西布政司。至本朝康熙二年,始以陝西右布政司分駐鞏昌,轄臨洮等府。
2
後又改為甘肅布政司,增置甘、涼諸郡,設巡撫以蒞之,於是甘肅遂別為一省。
3
雍正七年,各直省奉敕纂修《通志》,撫臣許容以甘肅與陝西昔合今分,宜創立新稿。而舊聞闕略,案牘無存,其衛所新改之州縣,向無志乘,尤難稽考。因詳悉蒐採,擇其可據者,依條綴集,分為三十六類。乾隆元年,刊刻竣工,文華殿大學士仍管川陝總督查郎阿等具表上之。其書雖據舊時《全陝志》為藍本,而考核訂正,增加者十幾六七,與舊志頗有不同。其制度之系於兩省者,如總督學政題名,及前代之藩臬、糧驛各道俱駐西安,兼治全陝,不能強分。則亦多與《陝志》互見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四川通志》四十七卷通行本

1
國朝總督四川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黃廷桂等監修。《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藝文》出楊慎手,最為雅贍。而其他則未能悉中體要。國朝康熙十二年,總督蔡毓榮、巡撫張德地又續事纂輯。以兵燹之後,文獻無徵,亦多所脫漏。是編乃雍正七年廷桂等奉敕重修,凡分四十九類,舊志之闕者補之,略者增之,較為詳備。其中沿舊志之誤,未及盡汰者,如唐韋昭度征陳敬瑄,無功而還;宋岳雲為忠州防禦使,乃遙授之官,俱不應入名宦。虞允文為四川宣撫,乃總制全蜀,應入統部,不當僅入保寧府。唐之鮮於仲通依附楊國忠,喪師南詔,新舊《唐書》所載甚明,乃反以為忤國忠被貶,載入《人物》。此類尚不免地志附會緣飾之習,然其甄綜排比,較舊志則可據多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廣東通志》六十四卷通行本

1
國朝巡撫廣東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等監修。嶺南為炎海奧區,漢魏以還,輿圖可考。然如《南方草木狀》但志物宜,《嶺表錄異》僅徵雜事,而山川厄塞,或未之詳。明代有戴璟、郭棐、謝肇淛張雲翼諸家之書,大輅椎輪,又不過粗具崖略。國朝康熙二十二年,始輯有《通志》,視舊本漸具條理。此為雍正七年玉麟等承命所輯,採掇補苴,較為賅備。開局於雍正八年六月,竣事於九年五月,告成視他省為獨先。故中間或沿襲舊文,失之冗蔓;或體例不一,彼此抵牾,皆未能悉加訂正。然全書三十五門內新增者四,葺舊者三十有一,大都首尾詳明,可資檢閱。至《外番》一門,為他志所罕見。然粵中市舶駢集,韓愈所謂「東南際天地以萬數」者,莫不瞻星戴斗,會極朝宗。裒而錄之,足見聖朝聲教之遠,亦《通典》述邊防而兼及海外諸國之例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廣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通行本

1
國朝巡撫廣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鉷等監修。自桂林、象郡之名著於《史記》,厥後南荒輿志,漸有成編。其存於今者,如唐莫休符之《桂林風土記》,段公路之《北戶錄》,宋范成大之《桂海虞衡志》,明魏濬之《嶠南瑣記》,張鳳鳴之《桂故》、《桂勝》,皆敘述典雅,掌故可稽。惟其間郡縣沿革,前代既損益不一,而本朝版圖式廓,建置周詳,若泗城、鎮安、東蘭、歸順、寧明諸府州,皆已改土歸流。凡昔所稱羈縻州者,無不隸王官而登戶籍。與前代半隸蠻獠者,形勢迥殊,未可執舊文以談新制。此書成於雍正十一年,亦當時奉詔所纂集。
2
其遺聞故事,雖頗以諸家遺籍為憑,而於昭代良規,分析具載,指掌厘然,尤足為考稽之助。固不比《驂鸞錄》等僅主模山範水已也。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雲南通志》三十卷通行本

1
國朝大學士鄂爾泰等監修。雲南在漢本屬益州,後為南詔所據,至元代始入版籍。其有地志則始見於唐,然傳於今者,僅有樊綽之《蠻書》,所紀皆六詔山川。歷年既久,舊跡多湮。証之於今,相合者十無一二。《明史藝文志》載太祖初平雲南,詔儒臣考定為《志書》六十一卷,今已散佚。他如楊慎之《滇程記》、《滇載記》諸書,掇拾成編,不免挂一漏萬。謝肇淛所輯《滇略》,號為善本,然所述止於明代。本朝康熙三十年始草創《通志》,稍具規模,猶多舛略。雍正七年鄂爾泰總督云貴,奉詔纂輯,乃屬姚州知州靖道謨因舊志增修。凡為門三十,門為一卷。乾隆元年書成,後任總督尹繼善等具表進之。其間視舊志增並不一,如圖之有說及府州縣題名,皆補舊志之所無。《大事考》、《使命》、《師命》諸目,舊志所有而冗複失當者,則刪去之。又課程原附鹽法,閘壩、堰塘原附城池,今皆別自為門。綱領粲然,視原本頗有條理焉。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貴州通志》四十六卷通行本

1
國朝大學士鄂爾泰等監修。其書與《雲南通志》同時纂次,司其事者亦姚州知州靖道謨,繼之者則仁懷知縣杜恮也。其視各省《通志》,成書最後。至乾隆六年刊刻始竣,總督管巡撫事張廣泗奉表上之。貴州僻在西南,苗蠻雜處,明代始建都指揮司。後改布政司,分立郡縣,與各行省並稱。而自唐、宋以前,不過羈縻弗絕,尚未能盡闢狉榛。故古來紀載寥寥,最為荒略。明趙瓚始創修《新志》,其後謝東山、郭子章及本朝衛既齊等,遞事增修,漸有輪廓。終以文獻難徵,不免闕漏。惟田雯之《黔書》,筆力頗稱奇偉,而意在修飾文採,於事實亦未臚具。此書綜諸家著述,匯成一編。雖未能淹貫古今,然在黔省輿記之中,則詳於舊本遠矣。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1
國朝顧炎武撰。所錄皆歷代建都之制,上起伏羲,下訖於元,仿《雍錄》、《長安志》體例,備載其城郭、宮室、都邑、寺觀,及建置年月事跡。前為總論二卷,後十八卷則各按時代詳載本末。徵引詳核,考據亦頗精審。蓋地理之學,炎武素所長也。此書寫本不一,浙江所採進者,僅總序二卷。而較之此本則多唐代宗廣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畿,上幸陝州一條;元順帝至元二十五年改南京路為汴京路、北京路為武平路、西京路為大同路、東京路為遼陽路一條。蓋舊無刊版,輾轉傳鈔,訛闕異同,固所不能免爾。

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右「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四十七部、二千七百五十二卷,皆文淵閣著錄。》

URN: ctp:ws38781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