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十四廣平府知府李清馥撰,莆陽林氏家世學派。按林氏九牧著於唐室,至宋季積仁之後,為矩軒公應成師友於黃氏、績林貞肅。又言矩軒松湖親事潘瓜山、陳復齋傳。考亭之學與本傳稍異,父子祖孫相繼衍。東湖仰止之傳,歴元代,其孫子泉氏以辨子,木氏以順。講明正學不衰入,明復聨世其美。風雲景從,玉井、子木二派,亦有起者。獨瑞安州慎齋之裔特盛。其詳載明代林氏家學焉。 |
3 | 宗正林矩軒先生應成林應成,字汝夫,號矩軒,莆田人,唐邵州公蘊之後。宋兩請進士得之。公之子嚴重平粹,嘗受學於黄績,又親事潘柄、陳宓,更友其子仲元。循仰止規約,續講東湖,得文公淵源之懿,邃見卓識,為一時道學推宗。咸淳中,與子棟同登第。歴官宗正寺,簿宣撫司機宜,宋亡不仕。年七十二卒。明裔孫,刑部尚書,諡貞肅。俊贊曰:莆興道學艾軒,始之,復齋繼之,復齋瓜山,偕事文公公事,二公獲聞文公。咸淳之間,父子進士不利于施,乃見其志。東湖講道,戢景逃虛,一時相推則有四。如文公過吾家,題曰「門對小壺山樓,接尊經閣,四時趣。興清萬代詩,書樂斷墨,猶存相傳,公逮事焉」。今考文公卒慶元庚申,去公咸淳辛未登第,尚六十年,豈題述在公祖貢元父兩請時耶? |
4 | 邑令林松湖先生棟。 |
5 | 林棟,字用可,號松湖,應成長子。父子師事潘瓜山、陳復齋,講道東湖最。後棟又事黃氏,績友其子仲元與父同登,咸淳辛未進士,歴知同安縣事,有廉直高古之聲。慨宋社云:屋托興迷途,尋焦光舊隱之處,講明道學,以淑諸人。文公之澤注東湖,而演迤以盛棟父子達之也。裔孫俊贊曰:「公事陳潘,又事于黃,父子師友金玉,其章建水有泚日,遠彌長瀦之東湖,臨視泱泱,孰利于涉公也!其航載遡之源,載潄之芳,有開道先永裔之慶。 |
6 | 州守林愼齋,先生岡孫林岡孫字于高,號愼齋。棟仲子文公講道東湖,復齋瓜山,傳其學。岡孫之祖若父,逮事焉。四如與矩。軒續東湖之講,岡孫偕伯兄教授于野,又逮事焉。傳介父弟山長子泉同知子木,父子兄弟四進士退而益修文公之學,型治所就世林門文章世林筆,位遇雖不逮關西,而物品殆𩔖岡孫終瑞安州知州事狀,遺失所附見與子木並廉名。明裔孫俊贊曰:漢有荀、陳,宋有胡、蔡、建陽、大成,儒宗允,賴紫氣停焰脈焉如帯孰引而長,以滀以大業,維經承巧乃㝠㑹,三葉弗辰,爰有遺愛,綠槐䕃庭,久而未艾,星流日翔,碑板光怪山長林玉井,先生以辨。 |
7 | 林以辨,字子泉,號玉井。父栖,贈曲陶郡伯。以辨通《易》、《書》、《春秋》,尤善說詩。皇慶中,詔以科目取士,以辨不茍,求合究心程、朱之學,福泉之士,爭聘為師云。 、黄德遠先生績學派 |
8 | 按德遠先生從遊朱門,高弟同時學者如長樂趙公,以夫諸賢皆相與上下議論,至其子四如先生又勵志前修,能衍其家學云。 |
9 | 黃德遠先生績。 |
10 | 黃績,字德遠,莆田人,滔之裔。兄縝,寳慶二年進士。績少凝重稍長,慨然有志。求道始游淮、浙,遍參諸老,中年還里,聞陳師復潘瓜山,得朱子之學于黃勉齋,遂師事之。集同志十餘人于陳氏,仰止堂旬日一講。及師復,瓜山繼卒,遂築東湖書堂,請田于官,春秋祀焉。聚講一如平時,向之同門友,皆於績質正矣。先是,郡守楊棟即學宮建尊徳堂,以處劉壽翁彌、邵、劉卒,無敢居之者。至是,邦人推績繼之涵江書院始賜額,又以績兼其山長。晚聞趙以夫作《易通》,與之上下,其議論以夫稱為益友。年七十一,卒前夕有星隕于書樓之西,是日又大雷雨,衆皆驚異。葢績雖布衣,為鄉先生三十年,門人著籙牒以數十百計,郡邑守令咸加敬禮,兄弟皆與劉克莊善。克莊目兄曰愛友,績曰畏友績有齋名,獨不懼克莊為記。生平不喜作韻語,偶有感興,亦得風人之趣。著有《四書遺說等書。子仲元。 推官鄭帝臣先生獻翁。 |
11 | 鄭獻翁,字帝臣,莆田人,伯玉裔孫,少從鄉,先生黄績學第,咸淳初進士,終漳州推官。宋亡,至元不仕。方是時,前輩舊徳多已淪謝,後生頗染習俗,翁獨以所學傳諸人,故家子弟猶賴之不墜其業,顧長卿兄弟皆出其門,復以績之子仲元及其徒林應承倡仰止之學。續東湖之祀,鬻田數十畝,為春秋釋奠費,年七十餘,終鄭彝白先生鉞。 |
12 | 鄭鉞一名少偉,字彝白,號舒堂,莆田人。露裔。咸淳十年特奏名。與黃仲元、郭隚俱閩中之望。陳忠肅公文龍守興化軍鉞,其門客也,記忠肅遺事。其言痛憤激烈,至元不仕。嘗與陳子修讐校通,志畧盡復,夾漈聨比,詮次之。舊詳見《陳旅傳》,又著《孔子年譜》,仲元序之,謂是譜首以陬大夫二事壓卷前書所未有。謂儀封人請見為由魯適衛時,謂魯公問政及答季康子數問皆歸魯以來事,此見又確謂夫子未嘗師郯子謂行乎季孫三月不違斯言,非知夫子者此論又高所著有《雲我文集》,亦仲元為序 黄四如先生仲元 |
13 | 黃仲元,字善甫,號四如績之子,莆田人。少刻意周、程、張、朱、呂、眞、魏及父所傳潘柄、陳宓之書,以其餘力抄唐、宋名文二百餘家,文學為一時推重。咸淳七年中,省闈第五,廷對以直言忤時宰,賜同進士出身,調監瑞安府。比較務需,次食貧,陳忠肅、文龍、延仲元於二劉祠堂,一月兩講,為學者師。九年,捧檄考𩔖試歸,過劍州,時江萬頃為劍州守,留之郡齋。未幾萬頃,兄萬里招致芝山十年,請假歸省。明年,德祐改元,始之官守相陳山泉屈致幕下,深喜得人。又明年春,端明,陸秀夫至自平江,偶同邸舍,一見褒歎,飲食必俱,炙燭對酌,劇談達曙。及聞杭陷,挑包辭歸,資送仲元,又留行槖夏五趣仲元赴行都,充益王府撰述官,兼處置使司幹辦公事。景炎元年,改刑工部架閣,以通直郎陞武學諭,遂轉朝奉郎、國子監簿兼福建路招捕使司都參議官。仲元雖受知諸公,屢膺超擢,然未嘗供一日職。升斗不批券歴,曰:「斯時何時榖而耻也?」秀夫拜樞使,將有異除,仲元力辭母老崖山破,秀夫盡驅妻子赴海,仲元為詩哭之,遂更名淵,字天叟。怡然窮居,深入理奧。學文必檀弓、榖梁,學詩必三百篇,陶、韋、柳州推廣先志。凡其口講心授,莫非仰止傳習之懿,而尤嚴東湖之祠。晨必謁朔望,必參二仲釋菜,暇則課守者洒掃,風雨則視其葢障,雖老不少廢,年八十二卒。仲元說經間與先儒異同,其為文亦𩔖艱深,至於奇古處殆不可句云。有《四書講稿》等書藏于家。明宋濂、歐陽德、羅洪先序其集。 林淑恭先生立之學派 |
14 | 考《仙遊志》乘如林公立、之、林公、磻游公彬、王公夢谼,皆一時經生家所頌法者也。原其所立,皆以道徳學術足為師表,今錄其派繫可考者,著于《篇林》,淑恭先生立之。 |
15 | 林立之,字淑恭,仙遊人。通六經,以禮記》三魁鄉書,聚徒縣庠,如日選、丘獻、林從周、林志之、林灝、李夢龍、蘇國蘭、黃君任、洪天賦,諸先達,皆出其門。仙遊經學之盛,自立之始。 |
16 | 司直丘渭夫先生獻丘獻,字渭夫,仙遊人。少嗜讀書,尤明《周禮》。由鄉舉,補太學寳慶二年進士,調昭慶軍節度掌書,再調江東提刑司幹官。諸公交薦其賢,除太學錄。尋除大理寺司直。為人長厚,與同列無間言,鄉人葉大有尤敬重之,官至奉議郎,終。 |
17 | 通判洪先生天賦。 |
18 | 洪天賦,仙遊人。祖中,元祐六年進士。歴河南府少尹、國子司業,勇退不仕。天賦㓜敏悟,通《六經》,應童子科。登寳慶二年進士,歴知陽江、古田、連江三縣,通判循州。聽訟不施鞭朴,諄諭理道,民胥向化,以循良稱。從弟處厚 |
19 | 附缺傳。 |
20 | 林日選,嘉定七年進士。林從周,磻從姪,寳慶二年進士。林志之磻弟,紹定二年進士林灝。 |
21 | 李夢龍,嘉定七年進士。《仙遊志》入儒林傳。蘓國蘭,欽之孫。姪孫。總龜,寳慶二年進士。黃君任端平二年進士。 |
22 | 縣尉林豈䱷先生磻學派按《仙遊志》,列先生在儒林,又傳稱其通習五經,然考藝文於經術未見有發明者。所著有典。故鈎元之書行于世。 |
23 | 縣尉林豈䱷先生磻林磻,字豈䱷,嘉定十三年登進士第。少負雋聲,從遊者衆。王邁嘗師事之,官止海陽縣尉,有典故,《鉤元六十卷行於世。 |
24 | 主簿游淑文先生彬學派。按先生本傳,稱先生工於詩賦。又朱氏《經義考》載先生有《讀易》四卷,《興化志》載:端平中特奏名主簿游淑文先生彬。 |
25 | 游彬,字淑文,仙遊人。家貧苦學,工詞賦,有聲。一時名士如林澧特延為館賓,葉棠、王邁皆與為友。陳立、伯塤、伯傅澄皆師事之。端明二年,特奏名,終眞陽主簿,附缺傳。 |
26 | 陳立伯,寳慶二年進士寵之孫。次升,曾姪孫,陳塤、伯,次升五世孫。 |
27 | 傅澄 |
28 | 張紹卿先生應辰學派,按先生門徒鄭氏起,東在明初尚存,則公亦宋元間遺徳也,餘俟考。 |
29 | 張紹卿先生應辰 |
30 | 張應辰,字紹卿,徳化人。該通經史,一時名流黃霆發徐、雷、開、林、汝作、鄭起東,皆出其門。有《禮記集解》,鄭先生起東。 |
31 | 鄭起東,字子震,徳化人。明初入太學為文人。明經鄉校,師範蔚然。 |
32 | 黄先生霆發》 |
33 | 黄霆發,徳化人,嘉定七年進士。徐先生、雷開。 |
34 | 徐雷開,徳化人,寳慶二年進士。林先生,汝作。 |
35 | 林汝作,徳化人。淳祐七年進士。 |
36 |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