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雲理能生物,吾云理不能生物。必由造物主所生,亦據理而論也。如何脫得個理? |
2 | 第六節 論凡事宜據理而不可據目 |
3 | 一、目不得見不可謂無 |
4 | 或曰:人所能見者,方為的確,可傳於人。今謂天地有主,目不可見,豈易傳於世乎? |
5 | 曰:論人世之事,多有不能自見,而信為必有者。譬如遺腹之子,未嘗得見其父,然其子既生長,必信有父。若有人謂其無父,必大駭而拂然矣。又如道途之中,雖不見人涉歷,但見人之足跡,必信有人過;又上古堯舜之事,人即末見,但因世世相傳,無有不敬而信之者。理可信耳。天之道、人之性、物之則,俱有可信。苟因耳目末見,而謂天無道、人無性、物無則,豈不畔常拂經也乎?而今不必遠論,即目前粗物,如風、氣、音、聲、臭、味之類,亦俱不見,亦不可謂之無也。 |
6 | 二、據義理之目能見天主 |
7 | 吾今欲令諸有目者能見天主。但人目不等,有外目焉,有內目焉。二目相並猶太陽之光與爝火之光,大相懸絕。外肉之目,視物或有差謬,然而自不能覺。內神之目,最精明,能改外目之差,以歸於正。故外目之用,全藉內目主張,分別物象。試以肉目而視水中植木,必謂本體傾斜。然以理度之,則其本體實直,未嘗有斜,為其水蕩漾而似斜也。又試觀彩石。近置目上,則五彩炫耀;離目寸許,諸色全無矣。又物大者,遠視則小;相離之物,旁視則斷,直視則聯,豈非肉目之有差忒,而不足全憑乎?惟神目視物,以義理衡之。義理無遠近,橫直、水氣之阻障以眩其目,故所見極真、極確,永無差謬。故據義理之目者,能見天主,固不藉肉目以定其有無也。 |
8 | 三、以目所不睹為無是心瞽 |
9 | 吾友利子曰:嗟,嗟!愚者以目所不睹之為無也,猶瞽者不見天,不信天有日也。然日光實有,目自不見耳。天主道在人心,人自不覺,又不思省,終其身不知天之有主,其為心瞽,可勝憫哉? |
10 | 第七節 論天地萬物有大主宰造之 |
11 | 一、造化之妙使人知天地主宰 |
12 | 萬物之象列於天地,猶刊工鐫文字於典籍中。愚者只見文字之外貌;明者見之,則透其文字中之精意焉。凡物縱至奇至妙,苟為耳目之所常寓,則不覺其妙,而以為平常云爾。欲究天地造化之妙,且當設有哲士於此,生長幽室,從未見天地萬物之錯陳。忽有一日,出睹萬象,猶平人初登帝殿。天為宮闕之蓋,日月為庭陛之燎,列宿為禁闥之欞星,金石為內府之寶藏,江湖為上林之池沼,花草為瓘瑜之文彩,禽獸為婦寺之珍膳也。夫億萬天神聽天主使令,無限邪魔為天主輿隸,率土下民為天主臣子。各天之旋轉,日月星辰之遲留伏匿,歲序四時之錯行不忒,而遞生萬化各有一定之規,千古不爽。此等妙境,得之驟見,必悚然驚訝,深心羨慕,為誰主之?為誰造之?定想必有大能、大智主宰其間,而發敬畏之心。豈敢言偶然有此,無一主張是者哉? |
13 | 二、從被造之物類推天地被造 |
14 | 噫嘻,幾微一物,如房屋、樓台、器具。人見制作有法,必謂有主而造之。天地萬象之大,寧曰:「無主而自生也。」西國古時有精於天文亞而基墨得者,以玻璃造天地之儀。內藏消息,層層相聯;日月五星,各麗其天,各循其度,宛如一小天地。今使此奇器相傳,入於子之手,子必驚駭,以為奇絕,必叩求何人之巧思神手而創造若此。若曰:「非人所造,乃渾然一玻璃自然而成此巧妙。」子必大笑,以彼為怪誕矣。法象如許之大,乃能無造作而自成之乎? |
15 | 第八節 論天地萬物主宰攝治之 |
16 | 一、天地萬物運行不爽証天主立法 |
17 | 凡定一法律,必高明聰察之士方能恰當。其能立法,永遠而不亂,則尤至明、至高者之所為也。子觀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月星辰運旋不息,春夏秋冬錯行不忒,火氣水土變化無窮,飛潛動植各以其時,各適其用;千古未有差錯,未有變易其性,改其本用者。可知立永遠不爽之法,必至高、至明、至能之天主也。 |
18 | 二、天地萬物運行不爽証天主運旋 |
19 | 又凡無心之物,自不知舉動。設若一舉、一動悉中其法,必有有心而最靈明者以運動之。譬如自嗚鐘,刻刻轉動,自不知其動,按時即嗚,毫不差爽。豈不有有明悟者,調停其機關而使之然也?今天地無心,而時時運行。卯在東、午在頂、酉在西、子在下。遞報時刻,日日如此,歲歲如此、又照臨生化,而自不知其動,不知其生,豈無有靈明者運旋而使之然乎? |
20 | 三、萬物各有本性証天主定其性 |
21 | 或曰:物各有本性,自然而然,又何必運之使然? |
22 | 曰:因性而然似矣。但其性之然,從何而來乎?必先有定其性之所以然,然後能各因其性,而為自然也。倘無定各物之性者,而任物隨意自取,且不能有性,焉能成自然之妙乎? |
23 | 四、人有形有神証天地有天主 |
24 | 且以人身論之,人有形有神,二者相合而成其為人也。神在,則四體五官始能知覺運動。其靈神一離肉身,縱有五官四體,亦不能知覺運動,必至頹倒毀壞矣。今天地萬物,使無靈明之主宰治之,則天地萬物亦頹倒毀壞久矣。 |
25 | 五、萬國人心皆知有天主 |
26 | 欲知天地有主,但觀人人本心所向。萬國人人,疾痛危難,動即呼天何以故?凡人有生來之本性,不可虛假,極其真實。必知有一天主,為人心共向之的,而非漫然向於虛空不可得之境,明矣。即萬國典籍名論,亦各論一上天之主宰。雖其名稱不同,解說不一,精、粗、偏、全種種不侔,亦必各尋一所事之主。豈今古萬國之人心,俱參錯而不可憑哉? |
27 | 第九節 論造物主非擬議所盡 |
28 | 一、天主之理不可名言 |
29 | 未有天地之先,獨有一天主。本無始無終,全智全能,全善全福。其體絕無聲臭,至純無雜,至靈不昧,至仁無私,至智無錯。其始無往,其終無來。其無形之靈體,無所不在,而於物不雜,於物絕不同體;而能化生萬體,彌六合,而六合不能載。主萬物之變化,而永自不變。其於天地萬物,比之太倉之梯米、滄海之一滴,不啻也。運萬物而自至靜,照顧萬物而不煩,生萬物而自無所由生,引導萬品而令各得其所。至尊無對,至高無上。萬物存而於其本體不增,萬物毀而於其本體不減。所造萬物,不藉質料,不勞心力,不廢時候。既生之後,時時照臨。一息間斷,物遂消滅。元無名象,不涉思議。從古聖賢欲闡明天主之理而未得,蓋愈想愈透,愈不可以名言。 |
30 | 二、天主可解以非而不可解以是 |
31 | 蓋論天主之性,可解之以非,而不可解之以是。何也?所可言者,非天、非地、非人、非物、非神、非鬼、非道、非理、非性、非氣,而天、地、人、物、神、鬼、道、理,性、氣之大主宰也。命天以覆、地以載、人育、物生、神樂、鬼愁、道行、氣運,而性畢具焉,以全造成保養之功效。 |
32 | 三、天主性體不可窮盡 |
33 | 總而言之,聖人既不能形容,愚者安能摹仿。如強欲為之解說,祗自昏懵而無逃大傲之罪。如人強欲仰視太陽之光,目已先眩也。人欲以其微悟,透明造物主之大理,猶如以螢火之光,而欲照明天地。意狂心亂,必不可得。若使人能盡透造物主之全解,則此天主之性體,亦有窮盡。非所以言天主矣。 |
34 | 四、姑稱造物主為天主 |
35 | 今既無可稱名,又不可不稱名,姑稱之為天主。蓋人所見之物,惟天為大。又恐人即以天為主。故若雲在天之主也。況言天,則萬象統括其中。言天主,猶言天地萬物之真主、萬民之大父母云。 |
36 | 第十節 論天主造成天地 |
37 | 夫天主造成天地,其說甚廣雖數千百冊,亦紀載不盡,今略陳其梗概。 |
38 | 一、天主造物與人不同 |
39 | 其一曰:天主造天地之功,與人造物之功,其不同有五處。蓋人之造物,必須材料以成物之體,又須器具以裁物之料,又需時候以俟其成,又須勞心力以營其功。既造之後,又不能保其不壞。今天主造天地,絕不資物料,純以無物化成萬有,一也。絕不藉器具,惟出自全能,其所欲生即生,二也。絕不待時刻,瞬息而天地即立矣,三也。絕不費心力,隨意而辦,四也。既造之後,未嘗有損壞,永保持之,五也。 |
40 | 二、天主造天地萬物之序 |
41 | 其二曰:欲詳知天主造天地之功,必須按天主《古經》及諸聖所傳。約言:天主造成天地,雖不必費時刻須臾,但萬類繁多,其中更有次第深意。故天主造成天地萬物也,先造成四件。 |
42 | 造天堂之天 |
43 | 其一,造成天堂之天。天堂之天以外無物,此天為萬物之界。其體內圓、外方、至高、至大、至光、至精,常靜不動。以待他日靈明之物,立功上升,以享其樂。 |
44 | 造天地之體 |
45 | 其二,造成天地之體。形圓而德方。其中分別四層地獄:最下處所,在地中心,為永苦獄,以處邪魔、惡人,永不赦除;次外一層,為煉罪獄,凡善人或有過愆,而生前解補未盡者,至此受其苦罰,必煉淨,乃得升天;又外一層,為靈薄獄,嬰孩無知,未為善惡,無賞罰可加。處此非有所苦,第無升天之日耳;又外一層,為暫候獄,絕無苦惱,而有安樂。耶穌未降生前,天路未開,有德者暫處於此。後耶穌挈以同升。今為空獄矣,另有別篇詳之。 |
46 | 造純一之水 |
47 | 其三,從地而至天堂之天,純一希微之水,以為萬物之質。 |
48 | 化生九品天神 |
49 | 其四,化生九品天神,乃無象無形靈明,其多無數,分為九品,亦詳別篇。 |
50 | 水、氣、火、地,共成四元行 |
51 | 次以希微之水在地上者,化成氣,氣之上化成火,並地水共成四元行。地之於水、水之於氣、氣之於火、火之於天,層層包裹,如蔥頭相似。火上分成重重天,以旋轉運動。次命地窪下盛水,以為湖海。命地突出而成山嶽,以平地居人。又命餘地發草木花果種種。其地中更有樂土,以待始祖之居。 |
52 | 造天上日月五星 |
53 | 次造天上日月五星,各麗一天,以為七政。又一層造眾星辰,各天以其本星為名。今依中華所名名之:一月天、二水星天、三金星天、四日輪天、五火星天、六木星天、七土星天、八列星天、九與十皆洞明天、十一宗動天然。此天地諸星,非靈覺之物。諸星麗天,如木節之在板,其體比天更硬、更堅,能發光輝。此詳見《歷法書》中。 |
54 | 命水中生水族 |
55 | 次命水中生水族,如蛟龍、魚鱉之類。又複命生氣族、飛禽,如鳳凰、鷹雀之類。 |
56 | 命地生走獸 |
57 | 次命地生走獸、牛馬、獅象之類。此三族物類,但有知覺而無靈明。天主賦之本性 ,令各能生養,各傳其類,各適其用。 |
58 | 最後造人 |
59 | 萬物已備,方造二人。一男一女,男曰亞當,女曰厄襪。與之權能,主持世界之物,享用之。欲使人知恩認主,常感而事之也。二人之身,當始造時,即如成人,賦之靈心以全其性,包含萬物之美。蓋有體如天地四行,能生長如草木,能知覺如禽獸,又能明理如天神。故人為形物之最貴、最靈。而天主造天地萬物之功,俱已全備矣。 |
60 | 三、天主造天地之大要領 |
61 | 或曰:天主既欲造成天地,何不於無窮世之前造,而直待此時造之? |
62 | 曰:天主造成天地之意,不可以人意定之。其期或先、或後,自有適當其可者。要之先生、後生,總是一理。人但識其造成世界,獨加意人類,有如此其貴重者,皆望以登天堂事主享福,是大要領處。若論所生,定然著一時候,豈必先生者為愛之深,後生者為愛之淺乎?即令先生億萬年無窮世之前,而是前生之人又疑曰:何不早闢數千年、萬年?則安有已時乎?此非窮理者所宜枉費心思也。 |
63 | 第十一節 論天主為萬有無原之原 |
64 | 一、天主為萬有之元有 |
65 | 或問:天主生天地萬物是矣,不知誰生天主? |
66 | 餘曰:噫!天主為萬有無原之原。胡詢其所從生乎?天主有所從生,則非天主矣。蓋有始者必出於無始。天地有始,始於天主之全能。則天主為萬物未始有始之始矣,何更求之有哉?若必云天主有所從生,則將窮夫生天主者,又從何年耶。遞推原本,既不可至於無窮,必有所止極。則最先最初,無所從生者。乃吾所謂天主造物者也,世無可比。淺譬之樹木焉,其葉花實必出於枝、枝出於幹幹出於根。至於根,則為花實枝葉本原,又何複問根之根也哉?又譬之數焉,億出於萬,萬出於千,千出於百,百出於十,十出於一。一也者,億萬千百十之原,諸數之始者也,又何複問一之一者哉?若問樹之根,數之一,亦為物耳,則必複有所從生。餘曰:論根一字,則指樹木花果之原,無可複推矣;論乙一字,亦諸數之始,更無他數在一前也。若論其為物也,如一人、一馬、一樹,則必生於前人、前馬、前樹。窮其前人、馬、樹所初出,則必出於天地窮第一人、馬、第一樹木也。而天地間最初人、馬、樹木,既不複有人、馬、樹木所從生。則皆為天主大造物之所化生也。而天主自超萬物之上,自在萬有之先,無所從生,而實為自有,且為萬有之元有者也。 |
67 | 二、天主為無始無終者 |
68 | 蓋物有有始有終者,草木、禽獸及人之肉軀是也。有有始而無終者,天地、神鬼及人之靈魂是也;其為無始無終者,惟至尊天主。無窮妙體者已矣。蓋天主無窮妙體,則無他物在前焉。 |
69 | 三、當感謝天主恩澤 |
70 | 嗚呼,天地萬物皆天主為人所生,則天主實萬物之天主,吾儕之大父母也。要在認得真、愛得切,圖成天主之肖子、功臣,斯不負其生養、保存至恩。而日後複命,可永遠享無疆之真福矣。今欲稍知其恩,姑舉其一。試思天地或無日,萬民俱坐長夜。忽見太陽東出普照六合,則必大歡,而轉思誰命此日寵出照臨,豈不大謝造物至恩。乃今無日,不見太陽之光,胡可忽天主恩澤,不致感謝哉?舉一太陽,而水、火、衣、食,種種日用之物,可推類矣。聖博納文有云:「若爾生而瞽、而聾、而喑、而癱、而死,幸蒙天主洪恩,複蘇爾身,開爾聾聵,解爾口舌,救爾諸疾。爾既含靈覺,敢忘其再造之恩,而不圖所以報之乎?」今天主保全爾身,令汝未死、未聾、未瞽、未喑、未病。爾自思其恩,不亦更大?於既病、既死,而複賜爾安康耶。爾尚未興感謝一念,不圖所以報其恩萬分之一,而可乎?而忍乎?思之思之。 |
71 | 口鐸日抄 |
72 | 艾儒略、盧安德、林本篤、瞿西滿共鐸 |
73 | 口鐸日抄題解 |
74 | 《口鐸日抄》書名中「鐸」有二義,一是指司鐸,中國信徒嚴謨所著《天帝考》亦稱之為「鐸德」,是「撒責爾鐸德」的簡稱,意即神父或司祭。二是指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戰事時使用的大鈴,作者把司鐸比喻為「鐸」,「司鐸若洪鐘,叩之即響。」「口鐸日抄」的意思即是,西方神父傳播天主教「覺世洪音」的記錄。 |
75 | 此書是始於崇禎三年 止於崇禎十三年 的一本日記體的對話錄,記錄的是來華耶穌會傳教士艾思及、盧盤石、林存元、瞿弗謚四位司鐸平日的講道和與人的對話。《口鐸日抄》的整理者為李九標,在書中以「餘」自稱。訂正者包括張賡 、嚴贊化 、林一俊、張勛、黃維翰、林光元、林嗣玄、李鳳翔、吳懷古、馮文昌、蘇之瓚。較閱者包括陳克寬 、林一俊 、李九標 、羅天與、翁鶴齡、林雲卿。分錄者包括朱禺中、張賡、顏維聖、陳景明、陳景耀、柯士芳、陳景明、嚴贊化。 |
76 | 主要口鐸者艾儒略,字思及,本名Giulio Aleni,意大利耶穌會士,生於年,年到達澳門,在廣州、北京、開封、南京、上海、楊州、陝西、杭州、山西絳州、江蘇常熟、澳門、福建福州、泉州、興化、永春、延平等地居留,在閩年,年歿於延平,葬福州十字山。有一位反教學者也提道過,「三山人皆知『客有自西洋來者,其人碧眼虯髯,艾其名,蓋聰明智巧人也。』」 被閩人譽為「西來孔子」。第二位共鐸者盧盤石,名安德,本名Andrius Rudamina,立陶宛人,生於年,年到達澳門,在福州居留,卒於年在福州。第三位共鐸者林本篤,字存元,本名Bento de Matos,葡萄牙人,生於年於維迪格拉,年在中國,隨後在福州、海南、澳門、交趾之那等地傳教,年在海南附近被海盜淹死;第四位共鐸者瞿西滿,字弗謚,本名Simon da Cunha,生於年,年到達杭州,年到福建,年福建延平,隨後在澳門、北京奉教,年卒於澳門。 |
77 | 筆記者李九標,字其香,福唐人,受洗於年 ,艾儒略施洗,信奉天主教後,追隨幾位司鐸左右,手抄筆錄,把西方傳教士們日常與人宣講有關天學之理記錄下來,並搜集了其他幾位教友的記錄匯編成冊,以期把幾位司鐸的言傳身教宣揚開來。使「愚者醒,頑者馴,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達到傳播天主之教,吸引人悔改奉教的目的。 |
78 | 本書根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重刊本 。重刊本有李九標、林一俊、張賡的序。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保留了原刻本的目錄,標題在每一節的題目下。例如:「論心圖一十八幅,,凡十九則」:指第一卷頁;凡十九則指原文共分十九段。原刻本分上下兩冊裝訂。第一冊共頁,第二冊共頁,目錄共頁,總共頁。法國國家圖書館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也有藏本,古郎(Maurice Courant)編目為,,,,,號; 藏本在梵蒂岡教廷圖書館,文獻編碼為Rac.Gen.Or.III.號; 也藏在Institut Vostokovedenija (Leningrad),文獻編碼為D, D, E號。 |
79 | 《口鐸日抄》原書共八卷,其中卷一卷二是至年間完成,卷三在至年間完成,卷四在至年間完成,卷五在至年間完成,卷六在至年間完成,卷七在至年間完成,卷八在至年間完成。卷一卷二記錄了盧盤石的言行,卷四、卷六記錄了林存元的言行,卷六記錄了瞿弗謚的言行,八卷書都記錄了艾思及的言行。 |
80 | 書中三個方面的內容凸出。首先,傳教士們對於傳統的儒釋道及民間信仰採取顯然不同態度:對於儒學,傳教士們基本上採取一種肯定的態度,說:「夫能力行孔子之訓者,進而聖學,當必易易」。對於釋道則往往採取批判態度,如在「答佛老三非」節中說,「佛老不知有天地大主則自昧正道,不識大原,其學固不足重。」對於中國的民間宗教和傳統禮儀也多持異議,如「答擇地葬親毋惑堪輿」節中批判了風水之說,在「答關壯謬未為大忠而崇祀之非正」節中指出了祭祀關羽之謬。在「答晷刻隨方而量家無據此「節中說:「夫星家之擇日、推命也,以為普天之下,同此時耳。今即王會之內,便已不同若此,彼星家安所憑以定吉凶乎?」來說明推命擇日的虛妄。通過「述不娶妾」節,「娶妾枉道母得藉口孝名」節來批判傳統禮教的納妾制度。 |
81 | 《口鐸日抄》中更多的內容是有關天主教基本教義的問答:引用一些《聖經》的故事,如耶穌騎驢進入聖城的故事、最後的晚餐的故事、耶穌受難前的禱告來介紹降生天主的事跡和教訓。在「答天主全智」節「論天主三位一體有生發二義」節中介紹了有關天主及三位一體的教義,在「答耶穌為真天主不可姑稱為聖」節中介紹了有關基督的教義。在「論天神靈明與人不同故悖主之罰特重」節,「魔鬼記過,天神記功」節中介紹了有關天神魔鬼的教義。在「原罪為罰之餘」節,「答永苦之罰與罪相稱」節中,介紹了有關人罪與審判的教義,在「答降生救贖」節,「答奉教之人終有依歸」節中介紹了有關拯救的教義。在「論張子異跡」節,「論聖伯多祿可仿之德」節中介紹了有關聖徒的教義。在「論聖母之恩「節,「論勤奉聖母之險」節中介紹了有關聖母的教義。還有有關天主教禮儀的教義,如「論光榮聖架瞻禮」節,「論聖枝瞻禮」節,「論聖體為靈魂之糧」節,「論聖體之恩增人神力」節等。《口鐸日抄》還有一部分內容是關於勸勉人趕快信奉天主的教導。如「喻從教毋待」節,「喻入道貴勇」節,勸勉人信教後要熱心事奉的有「論熱心」節,「勉立功」節,教訓人要遵守天主教道德規範的有「守貞為上」節,「論水德」節,「論德貴謙」節,「答聖教孝敬父母 存亡皆然」節等。此外,《口鐸日抄》還廣泛介紹了當時西方的天文、地理和歷算知識,如「志天地義諸圖名」節,「論日有二行」節,「論地如圓球」,節「答地震」節,「答太西有萬年不易之歷且不置閏」節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這些理論在現在看來已是錯誤也不少,但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已經是較先進的了,意義非同尋常。 |
82 | 《口鐸日抄》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司鐸、中國信徒、慕道友、以及對天主教持懷疑和反對意見的人。凡是有名有姓的人,都是已經信奉天主教或後來信奉天主教的「同道諸友」,尚未信奉天主教的人,其姓名「則不僭書」。書以問答形式記載了司鐸與上至相國下至尚未入教的普通慕道友的對話,有時是慕道友求教,有時是不信者質疑,很多時候,則是幾位司鐸借天主教的各種節日隨機引出議論,宣揚天教道理,發人深思,引導信徒在信仰、德行上進步。這種對話隨機應變,將信仰完全與生活結合在了一起,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各個篇意間並無必然聯系,也無大致思想脈落,無非是通過日常對話途徑來宣揚天主之道,維護天主教教義,勸勉人摒棄不合理的偶像崇拜與封建禮教,信奉天主,建立信心,遵守教條,竭力持守真道,爭取進入天國。 |
83 | 口鐸日抄目錄 |
84 | 口鐸日抄題解 |
85 | 口鐸日抄目錄 |
86 | 口鐸日抄小引 |
87 | 一、司鐸航來的目的 |
88 | 二、寫作過程 |
89 | 三、寫作目的 |
90 | 口鐸日抄敘 |
91 | 一、解釋「口鐸日抄」 |
92 | 二、司鐸東來傳教 |
93 | 三、中華愚昧禁錮 |
94 | 四、天教妙啟扃鑰 |
95 | 五、著書過程目的 |
96 | 六、作序 |
97 | 口鐸日抄序 |
98 | 口鐸日抄凡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