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日本訪書志卷九

《日本訪書志卷九》[View] [Edit] [History]

1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廿三卷又零殘一卷影古鈔卷子改摺本
2
李濂醫史》、徐春甫《醫統》並云楊上善隋大業中為太醫侍御,述《內經》為《太素》。顧《隋志》無其書,新、舊《唐志》始著「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卷」。《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書錄解題》皆不著錄。知此書宋代已佚,故高保衡、林億等不及見。《宋志》「楊上善注《黃帝內經》三卷」未足據也。日本藤原佐世《見在書目》有此書,蓋唐代所傳本。文政間,醫官小島尚質聞尾張藩士淺井正冀就仁和寺書庫鈔得二十餘卷,亟使書手杉本望雲就錄之以歸,自後乃有傳鈔本。此本每卷有「小島尚質」印,楣上又據諸書校訂,亦學古親筆蓋初影本也。是書合《靈樞》、《素問》纂為一書,故其篇目次第與二書皆不合,而上足以證皇甫謐,下足以訂王冰,洵醫家鴻寶也。但楊上善爵里、時代,古書無徵,據其每卷首題「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按《唐六典》:「魏置太子文學,自晉之後不置;至後周建德三年,置太子文學十人,後廢;皇朝顯慶中始置。」是隋代並無太子文學之官,則上善為唐顯慶以後人。又按:此書殘卷中「丙主左手之陽明」,注云:「景丁屬陽明者,景為五月」云云,唐人避太祖諱「丙」為「景」,則上善為唐人審矣。《醫史》、《醫統》之說未足據也。
3
今本《漢書?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注:「江水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識者知其誤。趙一清得見宋本,云是「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說文系傳》引《漢志》亦與宋本合。而又雜引近代人之說,以後世計里,強合漢代,謂宋本亦未合。
4
今按:此書第五卷「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注:「江水出蜀岷山郡升遷縣東南,流入海,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也。」亦與宋本《漢志》合。是宋本是而今本非,無可疑者。附記于此。
5
又按宋高保衡、林億等《重廣補注黃帝內經序》云:「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訓解」。是《醫史》、《醫統》致誤亦由高保衡等。又按《南史?王僧儒傳》有「侍郎全元起,欲注《素問》,訪以砭石」語。汲古本誤「全」為「金」。則全元起亦非隋人,附訂於此。
6
餘又得影鈔本十部,仍裝為卷子,有「錦小路印」。按錦小路為日本舊諸侯,藏書最富,在小島學古之前,是此書影鈔不自學古始。
7
○《黃帝明堂》一卷卷子本
8
首題「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前有自序,云:「是以十二經脈各為一卷,奇經八脈復為一卷,合為十三卷。」今僅存第一卷耳。按:《舊唐志》有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三卷,此無「類成」二字,然必一書也。森立之《訪古志》云:此書寶素堂藏,餘所得即小島學古本,用油素雙鉤,字體精整,想見原本猶是唐人手筆。卷末有永仁中丹波長高題識五條,亦與《訪古志》合。森氏稱:「其體手太陰一經,自肺藏形象以至經行腧穴,纖悉具載。更有注文解腧穴名義及主治病症,極為精審,實系《千金》、《外臺》所不有。」森氏精醫術,博極群書,所言當不誣。原本篇幅過高,不便為摺本,乃仿宋刻字體版以餉世。其中訛字悉仍其舊,精斯術者,自能辨別。至楊上善相傳為隋人,余考《唐六典》:魏置太子文學,晉廢。後周復置,又廢。唐顯慶中始置。然則上善本唐人,故《隋志》不著錄。詳見餘《內經太素》跋文。
9
○《千金翼方》三十卷校元本
10
日本文政己酉從元槧摹刻本。其原本系多紀氏聿修堂物,今未知所在。此本系小島尚質以初印本朱校於界欄上,蓋據宋本、元本、明王肯堂校刊本及《新修本草》諸書合校者,自丁亥訖己亥首尾十二年始成,其精核可想。
11
又按:森立之云《翼方》初擬附《考異》二卷而未成,當即以小島校本為之也。
12
○《千金方》一卷日本刊本
13
日本天保三年摹刻,蓋據舊鈔本入木,書法亦古雅。首題「《千金方》第一並序」,下題「處士孫思邈撰」,序後一卷子目及本文俱接書,蓋據卷子本體式。卷末有正和四年和氣嗣成題識。以下其家數世均有跋語下至觀應亡子德、建治、正安、建武、延慶、康正、永正、天正三年止。據丹波元堅序,稱為遣唐使人所齎回,定為真人原本,未經林億校定者,惜只此一卷。按黃氏士禮居有此書殘本,存第一至第五、第十一至十五、第二十一至三十,共存二十卷;其餘以明刻補之,仍缺第二十卷。據其所跋,亦是真人原本,未經林億改纂者。蓋孫氏原書名《千金方》,林億等校本名《千金備急要方》,固自不同也。
14
○《神農本草經》三卷漢學堂黃奭輯本
15
案此本與孫氏《問經堂叢書》本全同,唯卷末多《補遺》二十二條。考孫氏自序,於此書源流甚晰,不應是竊人之書。黃氏輯逸書至二百八十條,亦不應攫人之作以充數。而卷末二十二條,非平日用力此學亦不能得也。疑黃氏輯書時,但就孫本較核,及書成,又得二十二條於孫本之外,故附刻其末,然不應沒孫氏名而直署己作。又《本草》目錄明載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二卷,孫氏失採,而黃氏亦不遵之,至金山顧氏始為拈出。《補遺》二十二條,大半是《証類》黑字,唯引《續博物志》一條,疑是序例佚文。
16
○《神農本草經》五卷日本森立之輯本
17
森氏為日本醫官,又精考證,此所輯《本草經》三卷,《考異》一卷據其自序及《考異》,引證之博,決擇之精,遠出孫、顧二本上。唯所錄上品一百二十五種,中品一百一十四種,下品一百一十八種,蓋不信李時珍《綱目》所載目錄,而別據《千金方》、《醫心方》、《新修本草》、《和名本草》等書,以為根源之古,然顯與本《經》三百六十五種之數不合,森氏亦不言其所以然。又孫氏所輯《藥對佐使》之類,固為龐雜,而所輯佚文十二條,顧氏又多四條,森氏未見。當是序例中語,森氏概不之采,恐亦未必隱居之舊也。
18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一卷元刊本
19
元大德壬寅刊本,不附寇宗奭《本草衍義》,避孝宗《嫌》名,蓋原于宋刻,為慎徽原書。按此書有兩本:一名《大觀本草》,三十一卷,艾晟所序,刻于大觀二年者,即此本也;一名《政和本草》三十一卷,以第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為一卷,而刪其所引十六家《本草義例》,最謬。政和六年曹孝忠奉敕校刊者。二本皆不附入寇氏《衍義》。至元初,平陽張存惠重刻政和本,始增入《衍義》及藥有異名者,注於目錄之下。首有木記,稱「泰和甲子下己酉冬南至晦明軒記」,錢竹汀考為元定宗后稱制之年,其說至確。《提要》以為金泰和刻本,誤。餘別有詳考,載入成化刻《政和本草》之首。至明萬歷丁丑,宣城王大獻始以成化重刻政和之本,依其家所藏宗文書院《大觀》本之篇題,合二本為一書,卷末有王大獻後序,自記甚明。並去政和本諸序跋,獨留「大觀艾晟序」及「宗文書院」木記,按其名則「大觀」,考其書則「政和」,無知妄作,莫此為甚。又有萬歷庚子巡按兩淮鹽課御史彭端吾據王本重刊,並去艾晟序、「宗文」木記。《提要》所稱大德本及錢竹汀所錄皆是此種。《提要》見此本亦增入《衍義》,遂謂元代重刊,又從金本錄入,而不知大德原本並無《衍義》也。又有朝鮮國翻刻本,一依宗文本,不增改一字,較明人為謹飭焉。此書集《本草》之大成,最足依據。至李時珍本草綱目》,頗傷龐雜,不為典要。顧《大觀》、《政和》兩本糅雜不清,前人未見古本,多不能分別,故為之詳疏如此。
20
○《本草衍義》二十卷、《目錄》一卷宋刊本
21
首載政和六年十二月廿八日付寇宗奭札子,又題「宣和元年□月本宅鏤板印造,宣教郎知解州解縣丞寇約校勘」。《目錄》及第一卷之首,題「通直郎添差充收藥材所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趙希弁《讀書後志》作《本□廣義》,與其序例不相應,當誤也。自序稱《重定本草》及《圖經》有:「執用已私,失於商較,並考諸家之說,參之事實,核其情理,證其誤脫,以為此書」。蓋為掌禹錫等《補注神農本草》、蘇頌等《本草圖經》而作也。余按:大觀二年,唐慎微之《本草》已刻于漕司。至政和六年,曹考忠又奉命校刊慎微之書,何以寇氏一不議及?餘意:大觀、政和年歲相近,漕司之本或流傳未廣,至曹氏校《證類》,而宗奭之書已成。嘗以質之森立之,立之云:「此書通編藥名次第,全與唐蘇敬《新修本草》相符,日本現存《蘇敬本草》十卷,餘已得其影鈔本。寇氏蓋以《證類本草》分門增藥為非是,因就《新修》而作《衍義》也」。然則掌氏、蘇氏之書與《新修本草》義例相同。又云:「寇氏辨正藥品,凡四百七十二種,發明良多,蓋翻『性味』之說而立『氣味』之論,東垣、丹溪之徒多尊信之,《本草》之學,自此一變。」然則寇氏本非為慎微之書而作《衍義》,張存惠刊《証類本草》以寇氏書入之,已失其旨,有明一代遂無刊本,而《四庫》不得著錄,此當急為流布者也。
22
○《傷寒論》十卷影北宋本
23
《傷寒》一書,後人多所更亂,而所據者大抵以成無己註本為集矢,不知成氏本亦非叔和所編真面目。蓋叔和於每證治法相同者,不嫌複載;成氏則但載其初見者,以後則云「見某證中」以省煩。然醫道至密,古人不憚反覆叮嚀,意自有在。今省去之,反開學苟簡之弊。然自成氏注解後,林億校進本遂微。著錄家亦皆以成氏本為叔和原書,冤矣。餘在日本,初得其國寬文刊本,見其與成氏注解本不同,而刻手草率,誤字甚多。厥後得其翻刻明趙清常《仲景全書》本,而後知成氏本果非叔和原書。然開篇題名下即著「明趙開美校刻,沈琳仝校」字校,是已非宋本舊式。最後於書肆得此影寫本,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首題「傷寒論卷第一」,次行題「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再下行低三格,「辯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又下行低二格,「辯脈第一」,再下頂格,「問曰」云云。乃知趙氏本根源於宋刻,但為題校刊姓名,遂移其行第。清常收藏名家,亦為流俗所染。此本影寫精致,儼然北宋舊刻。唯「第五」一卷,「第六」上半卷,第「八」、「九」、「十」三卷,摹寫稍弱,紙質亦新,當又是後來補寫也。竊怪日本著錄家皆以趙開美本為最古,而此本尚存其國,未見甄異。餘乃無意得之,歸後屢勸人重刻,竟無應者。念此書為醫家本經,日本翻刻趙本其板已毀,恐他日乃歸湮滅,故特錄其經進官階於左,以審世之存心濟世者。
24
傷寒論》序
25
國子監准尚書禮部元祐三年八月八日符:元佑三年八月七日酉時,准都省送下。當月六日敕中書省勘會,下項醫書冊數重大,紙墨價高,民間難以買置。八月一日奉聖旨:今國子監別作小字雕印。內有浙路小字本者,令所屬官司校對,別無差錯,即摹印雕版,並候了日,廣行印造。只收官紙工墨本價,許民間請買,仍送諸路出賣。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八月七日未時付禮部施行。續准禮部符:元佑三年九月二十日准都省送下,當月十七日敕中書省、尚書省送到國子監狀,據書庫狀,准朝旨雕印小字《傷寒論》等醫書出賣,契勘工錢,約支用五千餘貫,未委於是何官錢支給應副使用。本監比欲依雕《四子》等體例,於書庫賣書錢內借支。又緣所降朝旨,候雕造了,令只收官紙工墨本價,即別不收息,慮日後難以撥還。欲乞朝廷特賜應副上件錢數支使。候指揮。尚書省勘當,欲用本監見在賣書錢,候將來成書出賣,每部只收息一分,餘依元降指揮。奉聖旨,依國子監,主者一依敕命指揮施行。
26
治平二年二月四日進呈,奉聖旨鏤版施行。
27
朝奉郎、守太子右贊善大夫、同校正醫書飛騎尉、賜緋魚袋高保衡。
28
宣德郎、守尚書都官員外郎、同校正醫書騎都尉臣孫奇。
29
朝奉郎、守尚書司封郎中、充祕閣校理、判登聞檢院護軍、賜緋魚袋臣林億。
30
翰林學士、朝散大夫、給事中、知制誥、充史館修撰、宗正寺修玉牒官、兼判太常兼禮儀事、兼判秘閣、秘書省同提舉禧觀公事、兼提舉校正醫書所輕車都尉、汝南郡開國侯食邑地千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臣范鎮。
31
推忠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柱國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食實封八百戶臣趙概。
32
推忠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八百戶食實封八百戶臣歐陽修。
33
推忠協謀同德佐理功臣特進行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上柱國廬陵郡開國公食邑七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二百戶臣曾公亮。
34
推忠協謀同德守正佐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上柱國衛國公食邑一萬七百戶食實封三千八百戶臣韓琦。
35
知兗州錄事參軍、監國子監書庫臣郭直卿。奉議郎、國子監主簿、雲騎尉臣孫準。
36
朝奉郎、行國子監丞、上騎都尉、賜緋魚袋臣何宗元。
37
朝奉郎、守國子司業、輕車都尉、賜緋魚袋臣豐稷。
38
朝請郎、守國子司業、上輕車都尉、賜緋魚袋臣盛僑。
39
朝請大夫、試國子祭酒、直集賢院兼徐王府翊善護軍臣鄭穆。
40
中大夫、守尚書右丞、上輕車都尉、保定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臣胡宗愈。
41
中大夫、守尚書左丞、上護軍、太原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賜紫金魚袋臣王存。
42
中大夫、守中書侍郎、護軍、彭城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一百戶食實封二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劉摯。
43
正議大夫、守門下侍郎、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戶食實封九百戶臣孫固。
44
太中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上柱國高平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六百戶食實封五百戶臣範純仁。
45
太中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上柱國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九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臣呂大防。
46
○《脈經》十卷宋嘉定何氏本
47
王叔和《脈經》十卷,《隋志》已著錄,《新唐志》同,而《舊唐志》僅有二卷之本,此宋林億等所謂好事之家僅有存者,故五代高陽生《脈訣》得而託之。然自熙寧頒布以後,《脈訣》仍自盛行,直至元戴啟宗為《刊誤》,始昭然知《脈訣》非叔和書。顧《脈經》雖一刊於熙寧,再刊於紹聖,三刊於廣西漕司,四刊於濠梁何氏,元泰定間,又刊於龍興儒學,而傳習者終稀。據諸家敘錄可見。良以經旨淵奧,非貫穿《素》、《靈》、扁、佗者未易領取。明代畢玉、袁表、沈際飛諸本,皆從泰定出,而奪誤尤甚。唯吳勉學《醫統正脈》所收,取源於何氏,至今尚有存者。而《四庫提要》乃未收此書,殊不可解。嘉慶間,阮文達公始得影鈔何氏本,著于《未收書目》中,惜未翻雕傳世。金山錢氏又從袁刻錄入,亦未為善本。坊間所行,更無論矣。餘從日本得宋刻何氏原本,又兼得元、明以來諸本,乃盡發古醫經書與之互相比勘,凡有關經旨者,悉標於簡端,非唯可據諸經証此書,亦可據此書訂諸經。別詳《札記》。吾宗葆初壽昌大令,存心濟世若不遑及,見而亟墨諸版。嗟乎!人命至重,二十四脈判於豪發,俗醫沈伏、遲緩之不分,妄逞臆見,率爾下藥,殺人不須白刃,夭折付之天命,而蒼生之禍極矣。此書出,吾願天下之業斯術者,未能洞澈此旨,慎勿漫摻刀圭。光緒十有九年夏四月記於鄰蘇園。
48
○《脈經》十卷影鈔元刊本
49
元泰定四年,龍興路醫學教授謝縉翁刊本,前有東陽柳序,又有謝縉翁自序,並載「移文」一首。據縉翁後序稱,以官本及廣西漕司本,又得鄉人黃南牖家本合校。柳序云:「其卷帙篇第,一用陳氏廣西之舊,故陳孔碩一序亦賴之以存。」今以校何大任本,互有異同,而不如何本之勝。唯劃條提行,此本又較勝之。後來袁表、沈際飛等,皆從此本出也。又有成化十年畢玉重刊此本,則訛謬尤多。云此本為日本醫學提舉多紀氏所藏,即著聿修堂各醫書之家也。
50
柳《序》
51
謝縉翁《序》
52
宋校定《脈經序》
53
熙寧元年《札子》
54
紹聖三年《札子》
55
泰定四年《札子》
56
以上袁表本皆載之,今不錄。唯此《札子》後有謝縉翁《重識》一段,袁本不載,今附於左:
57
泰定四年六月初四日中奉大夫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朵列禿書吏劉伯貞。
58
《脈經》皆依宋監本及廣西校定刻布,其中疑處,並系元本,不可輒改。序中已言之矣。今再取二本元刻本末及今憲司准申指揮並刻之,庶讀者知其原云。 廬陵謝縉翁生識
59
○《脈經》十卷明刊本
60
明袁表重刊《脈經》,蓋以泰定四年本為原,而間有校改,並有印行後挖改者。據徐中行札,知所據本中多模糊,屬袁氏校正,故不免臆補之處。自袁氏以前,此書唯有成化中淮陽刊本及趙府居敬堂本,皆流傳不多,自袁氏本出,此後重刊皆據其本,不可謂之無功。此書餘得之小島,朱、藍、墨筆校記,其朱筆者嘉定何太任本,藍筆者明淮陽刊本,墨筆者則據《素》、《靈》、《難經》、《傷寒》、《甲乙》等書,可稱精詳。每卷後有學古校讀年月,并記與其友人同諸姓名,蓋不啻三、四覆校。然叔和所引書,今不盡見,其源多載《千金方》。小島未以《千金》校之,且至六卷以後,亦第以宋本互校,未及旁引他書,甚為漏略,故餘復以朱筆勘之。凡見於諸醫經者,異同悉著之,不嫌其煩瑣也。
61
蕭世基《脈粹》一卷永正五年鈔本
62
此書晁氏《讀書後志》著于錄,言治平中姚誼序之,《書錄解題》、《宋志》皆不載。此日本永正五年鈔本,首有治平三年姚誼序,與晁氏說合;次有嘉定癸未李撰跋,蓋又南渡後崇川王進甫重刻,並附王叔和《脈賦》此偽書。今只存《脈粹》一書,係小島學古舊藏,森立之《訪古志》亦不載。據姚、李二序,知世基字處厚,吉州龍泉人。
63
世為《神農學》者,大要以察脈論病為急。然醫經方書,祖述浩博,罕際其會,非性識穎銳,通貫文藝者,曷究其蘊?河南蕭君處厚世基簪紱名家,少業儒術,屢應鄉薦,士大夫賢而愛之。處厚嘗因伯父及母氏數不妄節,醫家者流率多庸淺,固留意於醫,輒詣淵奧,鄉曲間有少癆必就之取愈,處厚不以貧富待之如一,賢不肖以此尤重之。嘗閱《內經》及歷代書訣,患其隱昧難曉,撮取眾善,類成一編,名曰《脈粹》。雖根本聖賢,而指括徑捷;視醫道如指掌,誠書訣之喉衾也。不忍管攉其善,且欲傳之於人,庶札瘥者無鄙夫之患,稚子耋翁,胥格仁壽,實大君子用心矣。與夫得一要義重囊深櫝,惟恐人見聞者,萬萬相遠。予承乏邑事,既熟處厚之為人,復嘉其存意,故舉其大略冠于篇。治平三年五月既望,大常博士知吉州龍泉縣事姚誼序。
64
是書乃吉州龍泉上劦隱君子世基處厚作也。應名《脈粹》,大常博士姚公誼出宰龍泉時序云詳矣。處厚伯氏吏部銀「世京青公」。崇寧間嘗以授大丞相韓公 忠彥,韓公授董大丞。大丞得之,獻試輒效,活人甚眾,名振京師,寶愛不啻珠玉。一時業醫者俯伏其門,顓求恐後。中更南渡,往往散失不全。崇川王君進甫,迄獲善本,重加校正刻梓,與天下共。就以叔和《脈賦》附於卷右,總之曰「《診脈要捷》」,濟人利物之量,可謂廣矣。獨惜其未詳是書流傳之本末,蕭君儀甫又能錄而遺之,尤可嘉尚。儀甫名來儀,好古博雅,乃處厚孫姪云。嘉定癸未上巳日修職郎連州錄事參軍李撰謹書。
65
○《鍼灸甲乙經》十二卷
66
序例後有正統丁巳重刊本記,每半葉九行,行廿四字。按:近世所行《甲乙經》唯《醫統正脈》刊本,而脫誤宏多,更有以林億等校注作正文者,如第一卷「心怵惕」條下引楊上善之說,上善隋唐間人士,安何得引之?此本不載楊上善說,凡林億等校語俱不載,亦無林億等序,知所原在未校正之前。其他亦多與《千金》、《外臺》所引合,遠勝《醫統》本,惜有殘缺。據張金吾《藏書志》有明初鈔本,後有《熙寧二年》鏤板牒,後列富弼、趙拚等銜名。又陸氏《藏書志》亦有正統刊本,則此書善本尚未絕於中土,敬告留心醫籍者,當急為刻之。
67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八卷
68
萬歷二年李栻刊本。按李栻刊有《通鑑紀事本末》,亦好事者。但此書既經中統楊用道附廣,已非隱居之舊。至元丙子又刊於烏氏。至栻為之再刻,又非皇統本之舊。森立之《訪古志》云,據朝鮮《醫方類聚》所引,亦是用道附廣本。而今本所無者十四門,《醫心方》所引亦時多差互。然則此為烏氏所刪與?抑李氏所刪歟?今皇統本不可見,至元本亦不聞有藏者,甚可惜也。
69
又此書有萬歷三年胡孟晉重刊本,日本延享丙寅浪華沼晉文據以翻刻,以《外台》、《千金》、《証類本草》所引,校刊于界欄上,頗為不苟。唯沼晉不見《醫方類聚》及《醫心方》,猶未盡善也。小島春沂有補輯本,攷訂極精。程永培六醴齋所刊,直據萬歷本,無甚異同。
70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目錄》一卷
71
影南宋本影南宋本《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首題「諸病源候論卷一」,不冠以「巢氏二字」,次題「大業六年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敕撰」,次題「風諸病」。原本舊為懷山閣所藏,缺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凡四卷,以酌源堂所藏宋殘本補摹之。首有「金澤文庫」印,日本古時官庫藏書之所也。此本為小島學古從宋本影摹者。按《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撰。《舊唐志》則作五十卷,吳景撰。皆不言「巢氏」書。《新舊唐志》則二書並載。《提要》疑「當時本屬官書,元方與景,一為監修,一為編撰,故或題景名,或題元方名,實止一書。《隋志》『吳景』作『吳景賢』,『賢』或『監』之誤。其作五卷,亦當脫一『十』字。如止五卷,不應《目錄》有一卷。」按《提要》所云《隋志》五卷,「五」下脫「十」字,至確。又稱吳與巢同撰此書,今以宋本照之,題為「元方等撰」,與晁公武《讀書志》所稱合,足見此書非元方一人之力。惟吳景賢之名已見《隋書?麥鐵杖傳》,《提要》疑「賢」為「監」之誤,未免失之。此書有明方金廣、汪濟川、吳勉學等刊本,近亦不多見。通行者,嘉慶間胡益謙刊本。以此本校之,胡本之誤不下數千字,且有十數條脫漏者。即如篇首標題增「巢氏」二字,「論」上加「總」字,次刪「大業六年」、「等奉敕」七字,每類「諸病」改為「病諸」,下又增「候」字,其為庸妄,已可概見。餘謂王燾《外臺祕要》、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每部皆取元方之論冠其首。宋制,醫以《巢氏論》與《千金翼》目為小經。知此書為證治之津梁。自《素問》、《傷寒》以下,未堪比數。顧邇來操岐黃者,多未寓目,即胡益謙本亦視同秘笈,可慨也夫!光緒壬午春三月記。
72
近日崇文書局刻此書,不言從何本出。柯慎庵云是據袁壽階舊鈔傳錄,差勝胡本。以視此宋本,則天淵矣。甲申六月記。
73
光緒辛卯,池州周氏又刊此書,自稱以舊本付梓,實即胡益謙本也。丁酉六月記。
74
又歸安陸氏得元刊本,較勝胡、周諸本。然據其所校出刊入《群書校補》中者,僅寥寥數翻,亦遠不及此本之善也。丁酉八月記。
75
○《諸病源候論》五十卷《目錄》一卷小島學古校本
76
日本醫官小島學古據宋本、元本、日本國刊本、聿修堂鈔本,又以《外台秘要》、《醫心方》日本人所撰所引,合校於胡益謙刊本上。凡訂正不下數千事,最為精審,似無遺恨。顧余嘗校《三因一極方》宋本有云「《巢氏病源》其列一千八百餘件」,蓋為示病名也。今各本唯有一千七百二十六論,又校元張從正儒門事親》足本,引「婦人雜病帶下候」曰「巢氏《內篇》四十四卷」云云,是此書並有內、外篇之目。今各本此條皆在三十七卷中,頗疑此書有殘缺。因取《外臺祕要》重校之,引有「傷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各本皆無之。又「傷寒毒攻眼候」,其文大異;又有「重下候」,各本亦無。更取《太平聖惠方》校之,引有「食癇候」,《醫心方》引有「小兒鬼舐頭候」,皆各本所無。然則今本果非巢氏之舊?意其脫佚,當在宋綬校刊以前,顧不解陳言、張從正所言何以有異同,抑天聖刊本至南宋已有脫佚?書賈重刊,妄移卷第,仍標足本,得知者如《癭瘤門》有「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體臭候」、「狐臭候」、「漏掖」,並與「癭瘤」不相涉,當是別篇錯文為書賈所亂。不然,宋綬奉敕校定此書,不應疏忽至此。惜乎學古尚未疑及此也。
77
○《千金寶要》八卷明刊本
78
嘉靖丁酉刊本,首郭思自序,次武定侯郭勛序,次陸深序。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首第二行題「前徽猷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致仕河陽郭思纂」,第三行題「陝西西安府華州知州古盂劉整補校重鐫石」,第四行題「救急方」,第五行「婦人第一」。按郭氏原刻,世久失傳,其重鐫者為華州知州劉整所編。正統八年刻石。厥後楊勝賢刊本於華州,景泰六年郭勛刻木於粵東,張翰刻木於蜀中。此即蜀中本也。又有隆慶六年秦王守中刊石耀州者,又併為六卷。嘉慶十二年孫淵如刻於《平津館叢書》中者,即隆慶本也。此本有小島學古朱校,文字頗多訛謬,不及隆慶本之佳。然其次序,似當仍郭氏之舊。隆慶本則多所移易,又脫郭氏原序,又刪其「救急」次第原目,惜乎淵如刊此書時不及見此本也。
79
《千金寶要》序
80
序曰:孫真人《千金方》一部,三十卷,二百一十八門,門中各有論,下各有方論,以論說人所以得病之由,君子小人皆宜熟知。方以治人之已病,而人有示嘗得見此集者,并藥有物多而難合者,貧下細民,因此不獲治療,枉壞軀命者,可勝言哉!況一州一縣,幾家能有《千金方》?而有者亦難於日日示人。因此孫君之仁術仁心,格而不行處有之,鬱而不廣處有之。孫君此書,上本黃帝、岐伯,次祖扁鵲、華陀、張仲景、陳延之、衛汜、王叔和、《小品》、《肘後》、《龍宮》、《海上》而下,及當時之名公方論、藥術,並自撰經試者。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餘亦概嘗閱諸家方書,內唯《千金》一集號為完書,有源有證,有說有方,有古有今,有取有舍,關百聖而漸,貫萬精而不忒。以儒書擬之,其醫師之集大成者與?唐之盧照鄰謂:「思邈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深入不二,則今之摩詰。」斯言得其深致矣。思久欲闡揚此書,以廣之海內,而在公牽迫,終不克遂。今休閒矣,遂取《千金方》中諸論,逐件條而出之以告人,使人知防之於未然之前。又將《千金方》中諸單方,逐件列而出之以示人,使人知治之於已病之後。其思家與知識家,經用神驗者之附之其中,按今檢本郭氏附方不復識別,當是劉氏重鐫時混合為一。今《千金方》宋槧復見,學者當就其書識出之。各別稱說,買巨石刊之,以廣其傳。以救急者為先,以稍可待者為次,以尋常大病為三,以尋常次病為四。孫君之書,以婦人、小兒為首,以男子、婦人雜病為後。思今皆依之。而特取諸病目前交急者為首,此思急於救人、推行孫君之妙法本意也。謹敢以《千金寶要》命篇,誓施萬本,長者仁人當共濟斯善。宣和六年四月初一日徽猷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致仕河陽郭思謹序。
81
武定侯郭勛序正德十一年
82
上海陸源序嘉靖丁酉
83
四明張楷跋正統甲子
84
西野張翰跋嘉靖十六年
URN: ctp:ws45174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