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View] [Edit] [History]

1
交州
2
越州
3
益州刺史,漢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別見梁州,領郡二十九,縣一百二十八,戶五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九十三。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4
蜀郡太守,秦立。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復舊。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
5
成都令,漢舊縣。
6
郫令,漢舊縣。
7
繁縣令,漢舊縣。
8
鞞縣令,二漢、《晉太康地志》並曰牛鞞,屬犍為,何志晉穆帝度此。
9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10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晉太康地志》屬梁州。領縣六,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去州陸六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11
雒縣令,漢舊縣。
12
什邡令,漢舊縣。
13
郪縣令,漢舊縣。
14
新都令,漢舊縣,晉武帝為王國,太康六年省為縣。屬廣漢。
15
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16
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何志劉氏立。
17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墊江以上為巴西郡。徐志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非也。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何志梁、益二州無此郡。領縣九,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18
閬中令,漢舊縣,屬巴郡。
19
西充國令,《漢書地理志》,巴郡有充國縣。《續漢郡國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
20
二志不同。《晉太康地志》有西南二充國,屬巴西。
21
南充國令,譙周《巴記》,初平六年,分充國為南充國。
22
安漢令,舊縣,屬巴郡。
23
漢昌令,和帝永元中立。
24
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25
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26
懷歸令,徐志不注置立。
27
益昌令,徐志不注置立。
28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志》劉氏分廣漢立。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永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徐云,新興,義熙九年立;漢德,舊縣。案二漢並無漢德縣,《晉太康地志》、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何益、梁二州無此郡。領縣四,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29
涪令,漢舊縣,屬廣漢。
30
梓潼令,漢舊縣,屬廣漢。
31
西浦令,徐志義熙九年立。
32
萬安令,徐志舊縣。二漢、晉並無。
33
巴郡太守,秦立。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外水二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
34
江州令,漢舊縣。
35
臨江令,漢舊縣。
36
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37
枳令,漢舊縣。
38
遂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云舊立。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二十。
39
巴興令,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40
德陽令,前漢無,後漢、《晉太康地志》屬廣漢。
41
廣漢令,漢舊縣,屬廣漢。寧蜀郡復有此縣,未知孰是。
42
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43
江陽太守,劉璋分犍為立。中失本土,寄治武陽。領縣四,戶一千五百二十五,口八千二十七。
44
江陽令,漢舊縣,屬犍為。
45
綿水令。別見
46
漢安令。別見
47
常安令,晉孝武立。
48
懷寧太守,秦、雍流民,晉安帝立。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領縣三,戶一千三百一十五,口五千九百五十。寄治成都。
49
始平令。別見
50
西平令,《永初郡國》直云西。何志故屬天水,名西縣。
51
萬年令,漢舊名,屬馮翊。
52
寧蜀太守,《永初郡國》有而何無,徐云舊立。《永初郡國》及徐並有西墊江縣,今無。領縣四,戶一千六百四十三。
53
廣漢令別見,遂寧郡復有此縣。
54
廣都令,漢舊縣,屬蜀郡。
55
升遷令,《晉太康地志》屬汶山。
56
西鄉令,本名南鄉,屬漢中,晉武太康三年更名。
57
越巂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故邛都國。何志無。領縣八,戶一千三百四十九。
58
邛都令,漢舊縣。
59
新興令,《永初郡國》有。
60
臺登長,漢舊縣。
61
晉興長,《永初郡國》有。
62
會無長,漢舊縣。
63
卑水長,漢舊縣。
64
定莋長,漢舊縣。
65
蘇利長,漢縣曰蘇示,囗曰蘇利。
66
汶山太守,《晉太康地志》漢武帝立,孝宣地節三年合蜀郡,劉氏又立。領縣二,戶一千一百七,口六千一百五。去州陸一百;去京都水一萬。
67
都安侯相,蜀立。
68
晏官令,何志魏平蜀立。《晉太康地志》無。
69
南陰平太守陰平郡別見,永嘉流寓來屬,寄治萇陽。領縣二。戶一千二百四十,口七千五百九十七。
70
陰平令。別見
71
綿竹令,漢舊縣,屬廣漢。
72
犍為太守,漢武帝建元六年,開夜郎國立。領縣五,戶一千三百九十,口四千五十七。去州陸九十;去京都水一萬。
73
武陽令,漢舊縣。
74
南安令,漢舊縣。
75
資中令,漢舊縣。
76
僰道令,漢舊縣。
77
治官令,晉安帝義熙十年立。
78
始康太守,關隴流民,晉安帝立。領縣四,戶一千六十三,口四千二百二十六。寄治成都。
79
始康令,晉安帝立。
80
新城子相,晉安帝立。
81
談令,晉安帝立。
82
晉豐令,晉安帝立。
83
晉熙太守,秦州流民,晉安帝立。領縣二,戶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
84
晉熙令,晉安帝立。
85
萇陽令,晉安帝立。
86
晉原太守,李雄分蜀郡為漢原,晉穆帝更名。領縣五,戶一千二百七十二,口四千九百六十。
87
去州陸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
88
江原男相,漢舊縣,屬蜀郡。
89
臨邛令,漢舊縣,屬蜀郡。
90
晉樂令,何志故屬沈黎。《晉太康地志》無沈黎郡及晉樂縣。
91
徙陽令,前漢徙縣屬蜀郡,後漢屬蜀郡屬國都尉。《晉太康地志》有徙陽縣,屬漢嘉。
92
漢嘉令,前漢青衣縣屬蜀郡,順帝陽嘉二年更名。劉氏立為漢嘉郡,晉江右猶為郡,江左省為縣。
93
宋寧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吳營僑立。領縣三,戶一千三十六,口八千三百四十二。寄治成都。
94
欣平令,與郡俱立。
95
宜昌令,與郡俱立。
96
永安令,與郡俱立。
97
安固太守,張氏於涼州立。晉哀帝時,民流入蜀,僑立此郡,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領縣六,戶一千一百二十,口六千五百五十七。去州一百三十。去京都水一萬。
98
略陽令。別見
99
桓陵令,張氏立。
100
臨渭令,《晉太康地志》屬略陽。
101
清水令。別見
102
下邽令,何志漢舊縣。案二漢、晉並無此縣。
103
興固令,何志新立。
104
南漢中太守,晉地記,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徐志,北漢中民流寓,孝武大明三年立。《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國》屬梁州,領縣與此同。以《永初郡國》及《起居》檢,則是太元所立,而何志無此郡,當是永初以後省,大明三年復立也。領縣五,戶一千八十四,口五千二百四十六。
105
南長樂令,徐志與郡俱立。
106
南鄭令,徐志與郡俱立。
107
南苞中令,徐志與郡俱立。
108
南沔陽令,徐志與郡俱立。
109
南城固令,徐志與郡俱立。
110
北陰平太守,徐志本屬秦州,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度。《永初郡國》、何志,秦、梁、益並無。
111
領縣四,戶一千五十三,口六千七百六十四。
112
陰平令。已見
113
南陽令,徐志本南陽白民流寓立。
114
桓陵令,徐志本安固郡民流寓立。
115
順陽令,徐志本南陽民流寓立。
116
武都太守別見,《永初郡國》、何志益州並無此郡。徐志本屬秦州,流寓立。領縣五。
117
戶九百八十二,口四千四百一。
118
武都令,漢舊名。
119
下辯令。別見
120
漢陽令,漢舊名。
121
略陽令,漢屬略陽郡,流寓配。
122
安定令,舊安定郡,流寓配。
123
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廣漢立。領縣二,戶七百五十三,口五千九百七十一。去州去京都九千五百三十。
124
北五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
125
懷歸令,何志新立。
126
南新巴太守新巴郡別見,《起居注》新巴民流寓,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立。何志新立,新巴民先屬梁州,既立害配。領縣六,戶一千七十,口二千六百八十三。
127
新巴令,何志晉安帝立。
128
晉城令,何志晉安帝立。
129
晉安令,何志晉安帝立。
130
漢昌令,何志晉安帝立。
131
桓陵令,何志晉哀帝立。按《起居注》,南新巴,元嘉十二年立。何云新立,則非先有此郡,而云此諸縣晉哀帝、安帝立,不詳。
132
綏歸令,何無此。徐有,不注置立。
133
南晉壽太守,梁州元有晉壽,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以僑流立。領縣五,戶一千五十七,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去州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
134
晉壽令。別見
135
興安令。別見
136
興樂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記》云:「元年更名。本曰白馬,屬汶山。」何志,漢舊縣。檢二漢益部,無白馬縣。
137
邵歡令。別見
138
白馬令。別見
139
宋興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建平營立。領南陵、建昌二縣。何志無復南陵,有南漢、建忠。
140
徐無建忠,有永川,何云建忠新立。領縣三,戶四百九十六,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寄治成都。
141
南漢令,何志晉穆帝立。故屬漢中,流寓來配。
142
建昌令,何志新立。
143
永川令,徐志新立。
144
南宕渠太守,徐志本南中民,蜀立。《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國》梁州有宕渠郡,領縣三,與此同。而無「南」字,何同。若此郡元嘉十六年度益,則何志應在益部,不詳。領縣三,戶五百四,口三千一百二十七。
145
宕渠令,二漢、《晉太康地志》屬巴郡。
146
漢興令,二漢、魏無,晉地志有,屬興古郡。
147
宣漢令,前漢無,後漢屬巴郡,《晉太康地志》無。
148
天水太守別見,《永初郡國》、何志益州無此郡。徐志與今同。領縣三,戶四百六十一。
149
宋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150
上邽令。別見
151
西縣長。別見
152
東江陽太守,何志晉安帝初,流寓入蜀,今新復舊土為郡。領縣二,戶一百四十二,口七百四十。去州一千五百八十;去京都水八千九十。
153
漢安令,前漢無,後漢屬犍為,《晉太康地志》屬江陽。
154
綿水令,何志晉孝武立。
155
沈黎太守,《蜀記》云:「漢武元鼎十一年,分蜀西部邛莋為沈黎郡,十四年罷。」案元鼎至六年,云十一年,非也。又二漢、晉並無此郡,《永初郡國》有,何無,徐云舊郡。領縣四,戶六十五。
156
城陽令,徐不注置立。
157
蘭令,漢舊縣,屬越巂,作「闌」,《晉太康地志》無。
158
旄牛令,前漢屬蜀郡,後漢屬蜀郡屬國都尉,《晉太康地志》屬漢嘉。
159
寧州刺史,晉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南中之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立。太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惠帝太安二年復立,增牂牁、越巂、硃提三郡。成帝咸康四年,分牂牁、夜郎、朱提、越巂四郡為安州,尋罷並寧州。越巂復還益州。今領郡十五,縣八十一,戶一萬二百五十三。去京都一萬三千三百。
160
建寧太守,漢益州郡滇王國,劉氏更名。領縣十三,戶二千五百六十二。
161
味縣令,漢舊縣。
162
同樂令,晉武帝立。
163
談槁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
164
牧麻令,漢舊縣,作牧靡。
165
漏江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
166
同瀨長,漢舊縣。「同」作「銅」。
167
昆澤長,漢舊縣。
168
新定長,《晉太康地志》有。
169
存䣖,《晉太康地志》有。
170
同並長,漢舊縣,前漢作同並,屬牂牁。晉武帝咸寧五年省,哀帝復立。
171
萬安長,江左立。
172
毋單長,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73
新興長,江左立。
174
晉寧太守,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為益州郡,晉懷帝更名。領縣七,戶六百三十七。
175
去州七百三十;去京都水一萬三千七百。
176
建伶令,舊漢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77
連然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78
滇池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79
穀昌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80
秦臧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81
〔俞元長,漢舊縣,屬益州,《晉太康地志》〕雙柏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82
牂牁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領縣六,戶一千九百七十。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二千。
183
萬壽令,晉武帝立。
184
且蘭令,漢舊縣云故且蘭,《晉太康地志》無。
185
故毋斂令,漢舊縣。
186
晉樂令,江左立。
187
丹南長,江左立。
188
新寧長,何、徐不注置立。
189
平蠻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牂牁、朱提、建寧立平夷郡,後避桓溫諱改。領縣二,戶二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一萬三千。
190
平蠻令,漢舊縣,屬牂牁,故名平夷。
191
鄨令,漢舊縣,屬牂牁。
192
夜郎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牂牁、朱提、建寧立。領縣四,戶二百八十八。
193
去州一千;去京都水一萬四千。
194
夜郎令,漢舊縣,屬牂牁。
195
廣談長,《晉太康地志》屬牂牁。
196
談樂長,江左立。
197
談柏令,漢舊縣,屬牂牁。
198
朱提太守,劉氏分犍為立。領縣五,戶一千一十。去州七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四千六百。
199
朱提令,前漢屬犍為,後漢屬犍為屬國都尉。
200
堂狼令,前漢屬犍為,「狼」作「琅」。後漢、《晉太康地志》屬朱提。
201
臨利長,江左立。
202
漢陽長,前漢屬犍為,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朱提。
203
南秦長,本名南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204
南廣太守,晉懷帝分朱提立。領縣四,戶四百四十。去州水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四百。
205
南廣令,漢舊縣,屬犍為,《晉太康地志》屬朱提。
206
新興令,何志不注置立。
207
晉昌令,江左立。
208
常遷長,江左立。
209
建都太守,晉成帝分建寧立。領縣六,戶一百七。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萬五十。
210
新安令,晉成帝立。
211
經雲令,晉成帝立。
212
永豐令,晉成帝立。
213
臨江令,晉成帝立。
214
麻應長,晉成帝立。
215
遂安長,晉成帝立。
216
西平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之東立。何志晉成帝立,非也。《永初郡國》、何志並有西寧縣,何云晉成帝立,今無。領縣五,戶一百七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三百。
217
西平令,何志晉成帝立。
218
溫江令,何志晉成帝立。
219
都陽令,何志晉成帝立。案《晉起居注》,太康二年置興古之都唐縣,疑是。
220
晉綏長,何志晉成帝立。
221
義成長,何志晉成帝立。案此五縣應與郡俱立。
222
西河陽太守,晉成帝分河陽立。領縣三,戶三百六十九。去州二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五百。
223
芘蘇令,前漢屬益州郡,後漢、《晉太康地志》屬永昌。「芘」作「比」。
224
成昌令,晉成帝立。
225
建安長,晉成帝立。
226
東河陽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永昌、雲南立。《永初郡國》又有西河陽,領楪榆、遂段、新豐三縣,何、徐無。遂段、新豐二縣,二漢、晉並無。領縣二,戶一百五十二。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萬五千。東河陽令,何不注置立,疑與郡俱立。
227
楪榆長,前漢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晉太康地志》屬雲南。前漢「楪」作「葉」。
228
雲南太守,《晉太康地志》云,故屬永昌。何志劉氏分建寧、永昌立。領縣五,戶三百八十一。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
229
雲南令,前漢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晉太康地志》屬雲南。
230
雲平長,晉武帝咸寧五年立。
231
東古復長,漢屬越巂,《晉太康地志》屬雲南,並云姑復。《永初郡國》、何並云東古復,何不注置立。
232
西古復長,《永初郡國》有。何不注置立。
233
興寧太守,晉成帝分雲南立。領縣二,戶七百五十三。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
234
梇棟令,漢舊縣,屬益州,《晉太康地志》屬雲南。
235
青蛉令,漢舊縣,屬越巂,《晉太康地志》屬雲南。
236
興古太守,漢舊郡,《晉太康地志》故牂牁。何志劉氏分建寧、牂牁立,則是後漢末省也。
237
領縣六,戶三百八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六千。
238
漏臥令,漢舊縣。屬牂牁。
239
宛暖令,漢舊,屬牂牁。本名宛溫,為桓溫改。
240
律高令,漢舊縣,屬益州郡,後省。晉武帝咸寧元年,分建寧郡脩雲、俞元二縣間流民復立律高縣。脩雲、俞元二縣,二漢無。
241
西安令,江左立。
242
句町令,漢舊縣,屬牂牁。
243
南興長。江左立。
244
梁水太守,晉成帝分興古立。領縣七,戶四百三十一。去州水三千;去京都水一萬六千。
245
梁水令,與郡俱立。
246
騰休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興古,何志故屬建寧,晉武帝從興古治之,遂以屬焉。
247
西隋令,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志》屬興古。並作「隨」。
248
毋棳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興古。劉氏改曰西豐,晉武帝泰始五年,復為毋棳。
249
新豐長,何志不注置立。
250
建安長,何志不注置立。
251
鐔封長,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志》屬興古。
252
廣州刺史,吳孫休永安七年,分交州立。領郡十七,縣一百三十六,戶四萬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十萬六千六百九十四。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253
南海太守,秦立。秦敗,尉他王此地,至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領縣十,戶八千五百七十四,口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
254
番禺男相,漢舊縣。
255
熙安子相,文帝立。
256
增城令,前漢無,後漢有。
257
博羅男相,漢舊縣。二漢皆作「傅」字,《晉太康地志》作「博」。
258
酉平令,《永初郡國》有。
259
龍川令,舊縣。
260
懷化令,晉安帝立。
261
綏寧男相,文帝立。
262
高要子相,漢舊縣,屬蒼梧,文帝廢。
263
始昌令,文帝立。
264
蒼梧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國》又有高要、建陵、寧新、都羅、端溪、撫寧六縣。建陵、寧新,吳立。都羅,晉武分建陵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新寧曰寧新。端溪別見、撫寧始見《永初郡國》。高要,何志無,餘與《永初郡國》同。徐志無建陵、寧新、撫寧三縣。何、徐二志並有懷熙一縣。思安、封興、蕩康、僑寧四縣,疑是宋末度此也。今領縣十一,戶六千五百九十三,口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九十。
265
廣信令,漢舊縣。
266
猛陵令,漢舊縣。
267
懷熙令,文帝立。
268
思安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269
封興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270
蕩康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271
僑寧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272
遂成令,《永初郡國》有。
273
丁留令,晉武帝太康七年,以蒼梧蠻夷賓服立,囗作「丁溜」;溜音留。
274
廣陵令,《永初郡國》有。
275
武化令,徐志以前無,疑是宋末所立。
276
晉康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立,治元溪。《永初郡國》治龍鄉。何志無復龍鄉縣,當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以龍鄉併端溪也。《永初郡國》又有封興、蕩康、思安、遼安、開平縣。何志無遼安、開平二縣,餘與《永初郡國》同。封興、蕩康、思安別見、遼安、開平,應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省。今領縣十四,戶四千五百四十七,口一萬七千七百一十。去州水五百,去京都水五千八百。端溪令,漢舊縣,何志屬蒼梧,徐志屬此。
277
晉化令,何志不注置立,疑是晉末所立。
278
都城令,何志晉初分建陵立,今無建陵縣。按《太康地志》唯有都羅、武城縣。
279
樂城令,何志無,徐志有。
280
賓江令,何志無,徐志有。
281
說城令,何志無,徐志有。
282
元溪令,《晉太康地志》屬蒼梧。
283
夫阮令,《永初郡國》有。
284
僑寧令,何志云漢舊縣,檢二漢《地理》《郡國》,無。蒼梧又有僑寧縣。
285
安遂令,文帝立。
286
永始令,文帝立。
287
武定令,文帝立。
288
文招令,何志無,徐志有二文招,一屬綏建,一屬晉康。
289
熙寧令,何志無,徐志有。
290
新寧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立。《永初郡國》有平興、永城縣,何、徐志有永城,無平興。此二縣當是晉末立。平興當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永城當是大明八年以後省。何志又有熙寧縣,云新立,當是文帝所立。徐志無,當是元嘉二十年後省也。今領縣十四,戶二千六百五十三,口一萬五百一十四。去州水六百二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
291
南興令,何志漢舊縣。檢二漢《地理》《郡國》、《晉太康地志》並無。《永初郡國》有。
292
臨允令,漢舊縣,屬合浦,《晉太康地志》屬蒼梧。何志,吳度蒼梧。
293
新興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294
博林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295
甘東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296
單牒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297
威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298
龍潭令,文帝立。
299
平鄉令,文帝立。
300
城陽令,文帝立。
301
威化令,文帝立。
302
初興令,文帝立。
303
撫納令,徐志有。
304
歸順令,徐志有。
305
永平太守,晉穆帝升平五年,分蒼梧立。《永初郡國》有雷鄉、盧平、員鄉、逋寧、開城五縣,當是與郡俱立。何、徐志無雷鄉、員鄉,又有熙平,云新立,疑是文帝所立。雷鄉、員鄉當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盧平、逋寧、開城當是大明八年以後省。今領縣七,戶一千六百九,口一萬七千二百二。去州水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五千四百。
306
安沂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307
豐城令,吳立,屬蒼梧。《永初郡國》併安沂,當是宋初併。何志有,當是元嘉中復立。
308
蘇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徐曰藉平。
309
叔安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310
夫寧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311
武林令,文帝立。
312
鬱林太守,秦桂林郡,屬尉他,武帝元鼎六年復,更名。《永初郡國》有安遠、程安、威定三縣別見、中胄、歸化五縣。中胄疑即桂林之中溜。歸化,二漢、《晉太康地志》無,疑是是江左所立。何志無中胄、歸化,餘三縣屬桂林,徐志同。今領縣十七,戶一千一百二十一,口五千七百二十七。去州水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七千九百。
313
布山令,漢舊縣。
314
領方令,漢舊縣,吳改曰臨浦,晉武復舊。
315
阿林令,漢舊縣。
316
鬱平令,吳立曰陰平,晉武太康元年更名。
317
新邑令,吳立。
318
建初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徐同。
319
賓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320
威化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321
新林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322
龍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323
安始令,吳立曰建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324
懷安令,何志吳改,未知先何名。《吳錄》地理無懷安縣名。《太康地志》無。《永初郡國》有。
325
晉平令,吳立曰長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326
綏寧令,《永初郡國》併領方,何無徐有。
327
歸代令,徐志有。
328
中胄令,徐志有。
329
建安令,《永初郡國》有,何無,徐有。
330
桂林太守,本縣名,屬鬱林。吳孫皓鳳皇三年,分鬱林,治武熙縣,不知何時徙。《永初郡國》有常安、夾陽二縣。夾陽,晉武帝太康元年分龍岡立。常安,《太康地志》有而王隱無。何、徐並無此二縣。今領縣七,戶五百五十八,口二千二百五。去州水一千五百七十五;去京都水六千八百。
331
中溜令,漢舊縣,屬鬱林,《晉太康地志》無。
332
龍定令,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龍岡,疑是。《永初郡國》、何、徐並云龍定。
333
武熙令,本曰武安,應是吳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屬鬱林。
334
陽平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何云新置。按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洋平縣,疑是。
335
安遠令,晉武帝太康六年立,屬鬱林。《永初郡國》猶屬鬱林,何、徐屬此。
336
程安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疑是江左立。
337
威定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疑是江左立。
338
高涼太守,二漢有高涼縣,屬合浦。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分立,治思平縣,不知何時徙。吳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併高涼,宋世又經立,尋省。《永初郡國》高涼又有石門、廣化、長度、宋康四縣。何、徐並無宋康,當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其餘當是江左所立。領縣七,戶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
339
思平令,《晉太康地志》有。
340
莫陽令,《晉太康地志》有,屬高興。
341
平定令,何志有,不注置立。
342
安寧令,吳立。
343
羅州令,何志新立。
344
西鞏令,何志新立。
345
禽鄉令,何志新立。
346
新會太守,晉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立。《廣州記》云:「永初元年,分新寧立,治盆允。」未詳孰是。領縣十二,戶一千七百三十九,口萬五百九。去州三百五十。
347
宋元令,《永初郡國》無,文帝元嘉九年,割南海、新會、新寧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縣。二十七年,改宋安為宋元。
348
新熙令。
349
永昌令。
350
始成令。
351
招集令。
352
盆允令,《永初郡國》故屬南海,何、徐同。
353
新夷令,吳立曰平夷,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屬南海。
354
封平令,《永初郡國》云故屬新寧,何云故屬南海,徐同。
355
封樂令,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縣界歸化民立。
356
初賓令,何志新立。
357
義寧令,何志新立。
358
始康令,何志新立。
359
東官太守,何志故司鹽都尉,晉成帝立為郡。《廣州記》,晉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領縣六,戶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萬五千六百九十六。去州水三百七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七十。
360
寶安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361
安懷令,《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362
興寧令,江左立。
363
海豐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364
海安男相,吳曰海寧,晉武改名。《太康地志》屬高興。
365
欣樂男相,本屬南海,宋末度。
366
義安太守,晉安帝義熙九年,分東官立。領縣五,戶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去州三千五百;去京都水八千九百。
367
海陽令,何志晉初立。《晉太康地志》無。晉地記故屬東官。
368
綏安令,何志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
369
海寧令,何志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
370
潮陽令,何志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
371
義招令,晉安帝義熙九年,以東官五營立。
372
宋康太守,本高涼西營,文帝元嘉九年立。領縣九,戶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去州水九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
373
廣化令,《晉太康地志》有,屬高興,《永初郡國》屬高涼。
374
單城令,何志新立。
375
逐度令,何志新立。
376
海鄰令,何志新立。
377
化隆令,何志新立。
378
開寧令,何志新立。
379
綏定令,何志新立。
380
石門長,何志故屬高涼。
381
威覃長,徐志有。
382
綏建太守,文帝元嘉十三年立。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奏化注、永固、綏南、宋昌、宋泰五縣,舊屬綏建,中割度臨賀,相去既遠,疑還綏建。今唯有綏南,餘並無。何、徐又有新招縣,云本屬蒼梧,元嘉十九年改配。徐志晉康復有此縣,疑誤。今領縣七,戶三千七百六十四,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一。去州
383
新招令,本四會之官細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384
化蒙令,本四會古蒙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385
懷集令,本四會之銀屯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386
四會男相,漢舊縣,屬南海。
387
化穆令,何志新立。
388
綏南令,《永初郡國》、徐並無。
389
海昌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立。何有覃化縣,徐無。領縣五,戶一千七百二十四,口四千七十四。
390
去州水六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四百九十四。
391
寧化令,徐志新立。
392
威寧令,徐志新立。
393
永建令,徐志新立。
394
招懷令,徐志新立。
395
興定令,文帝元嘉九年立,屬新會,後度此。
396
宋熙太守,文帝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國、義懷、綏寧、新建四縣為宋熙郡,今無此四縣。
397
二十七年,更名宋隆。孝武孝建中,復改為宋熙。領縣七,戶二千八十四,口六千四百五十。去州水三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398
平興令,徐志新立。
399
初寧令,徐志新立。
400
建寧令,徐志新立。
401
招興令,徐志新立。
402
崇化令,徐志新立。
403
熙穆令,徐志新立。
404
崇德令,徐志新立。
405
寧浦太守,《晉太康地志》,武帝太康七年改合浦屬國都尉立。《廣州記》,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分鬱林立,治平山縣。《吳錄》孫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為合浦北部尉,領平山、興道、寧浦三縣。又云晉分平山為始定,寧浦為澗陽,未詳孰是。《永初郡國》有安廣縣,無始定縣。何、徐並無此郡。領縣六。
406
澗陽令,晉武帝太康七年立。《永初郡國》作「簡陽」。
407
興道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營之連道立。《吳錄》有此縣,未詳。
408
寧浦令,《晉太康地記》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吳錄》有此縣,未詳。
409
吳安令,《吳錄》無。
410
平山令,《晉太康地記》有。
411
始定令,《晉太康地記》有,《永初郡國》無。
412
晉興太守,晉元帝太興元年,分鬱林立。
413
晉興。
414
熙注。
415
桂林。
416
增翊。
417
安廣。
418
廣鬱。
419
晉城。
420
鬱陽。
421
樂昌郡。
422
樂昌令。
423
始昌令。
424
宋元令。
425
樂山令。
426
義立令安樂令。
427
交州刺史,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百越,交趾刺史治龍編。漢獻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縣;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縣。及分為廣州,治番禺。交州還治龍編。領郡八,縣五十三,戶一萬四百五十三。去京都水一萬。交趾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開。領縣十二,戶四千二百三十三。
428
龍編令,漢舊縣。
429
句漏令,漢舊縣。
430
朱涘令,漢舊縣。
431
吳興令,吳立。
432
西于令,漢舊縣。
433
定安令,漢舊縣。
434
望海令,漢光武建武十九年立。
435
海平令,吳立曰軍平,晉武改名。
436
武寧令,吳立。
437
力知反婁令,漢舊縣。
438
曲昜音陽令,漢舊縣。
439
南定令,吳立曰武安,晉武改。何志無。
440
武平太守,吳孫皓建衡三年討扶嚴夷,以其地立。領縣六。上闕戶一千四百九十。去州水二百一十,陸下闕上闕《吳錄》無,《晉太康地志》有。
441
吳定長,吳立。
442
新道長,江左立。
443
晉化長,江左立。
444
九真太守,漢武元鼎六年立。領縣十二,戶二千三百二十八。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一萬一百八十。
445
移風令,漢舊縣。故名居風,吳更名。
446
胥浦令,漢舊縣。
447
松原令,晉武帝分建初立。
448
高安令,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吳錄》晉分常樂立。
449
建初令,吳立。
450
常樂令,吳立。
451
軍安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此縣,而交趾有軍平縣。
452
武寧令,吳立,何志武帝立。《太康地志》無此縣,而交趾有。
453
都龐音龍長,漢舊縣。《吳錄》有,《晉太康地志》無。
454
寧夷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
455
津梧長,晉武帝分移風立。
456
九德太守,故屬九真,吳分立。何志領縣七,今領縣十一,戶八百九。去州水九百;去京都水一萬九百。
457
浦陽令,晉武帝分陽遠立。陽遠,吳立曰陽成,太康二年更名,後省。
458
九德令,何志吳立。
459
咸驩令,漢舊縣。
460
都禋長,何志晉武帝分九德立。
461
西安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吳錄》亦無。
462
南陵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王隱有。
463
越常長,何志吳立,《太康地志》無。
464
宋泰令,宋末立。
465
宋昌令,宋末立。
466
希平令,宋末立。
467
日南太守,秦象郡,漢武元鼎六年更名,吳省,晉武帝太康三年復立。領縣七,戶四百二。去州水二千四百;去京都水一萬六百九十。
468
西卷令,漢舊縣作「手卷」。
469
盧容令,漢舊縣。
470
象林令,漢舊縣。
471
壽泠令,晉武太康十年,分西卷立。
472
朱吾令,漢舊縣。
473
無勞長,晉武分北景立。
474
北景長,漢舊縣。
475
義昌郡,宋末立。
476
宋平郡,孝武世,分日南立宋平縣,後為郡。
477
越州刺史,明帝泰始七年立。
478
百梁太守,新立。
479
心龍蘇太守,新立。
480
永寧太守,新立。
481
安昌太守,新立。
482
富昌太守,新立。
483
南流太守,新立。
484
臨漳太守,先屬廣州。
485
合浦太守,漢武帝立,孫權黃武七年,更名珠官,孫亮復舊。先屬交州。領縣七,戶九百三十八。去京都水一萬八百。
486
合浦令,漢舊縣。
487
徐聞令,故屬朱崖。晉平吳,省朱崖,屬合浦。
488
朱官長,吳立,「朱」作「珠」。
489
蕩昌長,晉武分合浦立。
490
硃盧長,吳立。
491
晉始長,晉武帝立。
492
新安長,江左立。
493
宋壽太守,先屬交州。
URN: ctp:ws49508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