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第十一

《卷第十一》[View] [Edit] [History]

1
宋紀十一起重光大荒落十月,盡昭陽協洽九月,凡二年。
2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六年遼乾亨三年
3
冬十月癸酉,群臣奉表加上尊號曰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凡三上,乃許之。
4
庚辰,詔:「自今下元節,宜如上元,並賜休假三日,著於令。」
5
甲午,蘇州太一宮成。先是方士言,五福太一,天之貴神也,行度所至之國,民受其福,以數推之,當在吳越分,故令築宮以祀之。
6
是月,遼主如蒲瑰坡。
7
一月丁酉,監察御史張白,坐知蔡州日假官錢糴糶棄市。
8
甲辰,改武德司為皇城司。帝嘗遣武德卒潛察遠方事,有至汀州者,知州王嗣宗執而杖之,縛送闕下,因奏曰:「陛下不委任天下賢俊,而猥信此輩為耳目,竊為陛下不取!」帝大怒,遣使械嗣宗下吏,削秩;會赦,復官。
9
庚戌,親饗太廟。辛亥,郊,大赦,禦乾元殿受冊尊號,內外文武加恩。先是有秦再思者,上書乞當郊勿赦,且引諸葛亮佐蜀數十年不赦事。帝頗疑之,以問趙普,普曰:「國家開創以來,具存彞制,三歲一赦,所謂其仁如天,堯、舜之道。劉備區區一方,用心無足師法。」帝然其對,赦宥之文遂定。
10
遼以南院樞密使郭襲為武定軍節度使十二月,以遼興軍節度使韓德讓為南院樞密使。
11
先是諸州罪人皆錮送闕下,道路非理死者,十常六七。張齊賢上言:「罪人至京,請擇清強官慮問,若顯負沈屈,則量罰本州官吏,令只遣正身,家屬別俟朝旨。」齊賢又言:「刑獄繁簡,乃治道張弛之本。於公陰德,子孫則有興者,況六合之廣,能使獄無冤人,豈不福流萬世!州世胥吏,皆欲多禁系人,或以根窮為名,恣行追擾,租稅逋欠至少,而禁系累日,遂至破家。請自今,外縣罪人,令五日一具禁放數白州,州獄別置籍,長吏檢察,三五日一引問疏理,月具奏上刑部閱視。其禁人多者,命朝官馳往決遣。若事涉冤誣,故為淹滯,則降黜其本州官吏。或終歲獄無冤滯,則刑部給牒,得替日,較其課旌賞之。」齊賢勤恤民弊,務存寬大,行部,遇投訴者,或召至傳舍榻前與語,多得其情偽,江南人久益思之。
12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
13
春正月甲午朔,不受朝,而群臣詣閤稱賀。
14
己亥,遼主如華林天柱。
15
壬寅,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詳定士庶車服喪葬制度,付有司頒行,違者論其罪。
16
甲寅,以右衛大將軍侯贇知靈州。贇既至,按視蕃落,犒以牛酒,戎人悅服,部內甚治。在朔方凡十年,帝知其久次,而難其代者,贇竟卒於治所。
17
二月丙寅,以江州星子縣為南康軍。
18
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王仁贍,掌邦計幾十年,恣下吏為姦,怙恩固寵,莫敢發者。
19
左拾遺、判句院南昌陳恕,以不畏彊禦自任,入朝具奏。帝詰之,恕詞辨蜂起,仁贍屈伏,帝怒甚,辛未,仁贍罷為右衛大將軍。判句院、兵部郎中宋琪,度支判官、兵部郎中雷德驤,鹽鐵判官、兵部郎中奚嶼,並責本曹員外郎。以給事中侯陟、右正諫大夫王明同判三句。同判三司自此始。癸酉,改仁贍為唐州防禦使,月給俸錢三十萬,以勛舊稍異之也。仁贍怏怏成疾,數日卒。
20
是月,復徙并州於三交寨,即以潘美為并州都部署。
21
三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22
乙未,遼主以清明節,與諸王大臣較射宴飲。
23
金明池水心殿成,帝將泛舟往游。或告秦廷美欲乘間竊發,癸卯,罷廷美開封尹,授西京留守。
24
丁未,命正諫大夫李符權知開封府。
25
壬子,賜秦王廷美西京甲第一區。
26
夏四月甲子,以左正諫大夫、樞密直學士竇偁中書舍人郭贄,並守本官、參知政事。帝謂偁曰:「汝自揣何以至此?」偁曰:「陛下念籓邸之舊臣,出於際會。」
27
帝曰:「非也,乃汝嘗面折賈琬,賞卿之直爾。」
28
如京使柴禹錫為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翰林副使洛陽楊守一為東上閤門使,充樞密都承旨。守一,即守素也,與禹錫同告秦王廷美陰謀,故賞之。樞密承旨加「都」
29
守自守一始。
30
乙丑,左衛將軍、樞密承旨陳從信及禁軍列校范廷召等貶責有差,皆坐交通秦王廷美及受其私賄故也。廷召,棗強人。
31
丙寅,以兵部員外郎宋琪通判開封府。京府通判自琪始。
32
趙普既復相,盧多遜益不自安,普屢諷多遜引退,多遜貪固權位,不能決。會普廉得多遜與秦王廷美交通事,遂以聞。帝怒,戊辰,責授多遜兵部尚書,下御史獄,捕繫中書堂吏趙白、秦府孔目官閻密、小吏王繼勳、樊德明、趙懷祿、閻懷忠等,命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學士扈蒙、衛尉卿崔仁冀、膳部郎中兼御史知雜事滕中正雜治之,多遜及趙白等皆伏罪。丙子,詔文武常參官集議朝堂,太子太師王溥等七十四人,奏多遜及廷美顧望咒詛,大逆不道,宜行誅滅,以正刑章,趙白等請處斬。丁丑,詔削奪多遜官爵,流崖州,并徙其家,期周以上親悉配遠裔。廷美勒歸私第,復其子德恭、德隆名皇姪,女韓氏婦落皇女雲陽公主之號。斬趙白、閻密等於都門之外,籍其家。多遜赴貶所,食於道旁,逆旅有嫗,頗能言京邑舊事,多遜因與語,嫗固不知為多遜也。多遜曰:「嫗何自來,乃居此?」嫗嚬蹙曰:「我本中原士大夫家,有子任某官,盧某作相,令枉道為某事。吾子不能從其意,盧銜之,中以危法,盡室竄南荒,未周歲,骨肉相繼淪沒,惟老身流落山谷。今僑寄道旁,非無意也。彼盧相者,蠹賢怙勢,恣行不法,終當南竄,幸未死間,或可見之耳。」多遜默然,趣駕去。
33
己卯,詔秦王廷美男女並發遣往西京,就廷美安泊。
34
命客省使翟守素權知河南府。屬歲旱艱食,民多為盜,帝憂之,守素既至,漸以寧息。
35
庚辰,左僕射、平章事沈倫,罷為工部尚書。帝以多遜包藏逆節,倫與同列,不能覺知,故有是責,倫清介謹厚,每車駕出,多令居守。在相位日,值歲饑,鄉人貸粟千斛,盡焚其券。然當國十年,無所建明,搢紳少之。
36
是月,遼主自將南侵,戰於滿城,敗績,守太尉希達里中流矢死。統軍使耶律善布為伏兵所圍,樞密使色珍救之,獲免。遼主以善布失備,杖之。五月,遼主還師。
37
甲戌,宰相趙普等,以帝親決庶獄,察見微隱,相率稱賀。帝嘗謂趙普曰:「朕每讀書,見古帝王多自尊大,深拱嚴凝,誰敢犯顏言事!若不降情接納,乃是自蔽聰明。
38
或任喜怒為刑賞,豈能得天下之心哉!」
39
辛丑,崔彥進敗遼兵於唐興。
40
,夏州留後李繼捧來朝,獻其銀、夏、綏、宥四州。夏自李思恭以來,未償親朝中國,繼捧至,帝甚喜之。
41
辛亥,三交行營言潘美敗遼兵於雁門,追破其壘三十六。未幾,府州折御卿破遼兵於新澤寨,獲其將校百餘人。於是遼三道之師俱敗。
42
癸丑,詔諸州長吏:「今粟麥將登,宜及時儲蓄。其告諭鄉民,常歲所入,不得以食犬彘及多為酒醪。嫁娶喪葬之具,並從簡儉,少年無賴輩相聚蒱博飲酒者,鄰里共執送官。」
43
趙普以秦王廷美謫居西洛非便,教知開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它變。」丙辰,降封廷美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44
庚申,以崇儀副使閻彥進知房州,監察御史袁廓通判軍州事,各賜白金三百兩。
45
詔:「禁投匿名書告人罪,及作妖言誹謗惑眾者,嚴捕之置於法,其書所在焚之。
46
有告者賞以緡錢。」
47
詔:「京朝官出使,所給印紙,委本屬以實狀書,不得增減功過,阿私罔上。其關涉書考之官,悉署姓名。違者論其罪。」
48
是月,陜州蝗,太平州雨雹傷稼。
49
遼主清暑於燕子城。
50
初,帝以字學訛舛,欲刪正之。或薦趙州隆平主簿成都王著,書有家法,乃召為衛尉寺丞、史館祗候,今詳定篇韻六月甲戌,遷著作郎,充翰林侍書。帝聽政之暇,每以觀書及筆法為意,嘗遣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盡善也。」帝臨學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詰其故,著曰:「帝王始學書,或驟稱善,則不復留心矣。」
51
久之,復以示著,著曰;「功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善規益如此。
52
乙亥,遣使發李繼捧緦麻已上親赴闕,其族弟繼遷奔地斤澤以叛。繼遷勇悍有智,開寶七年,授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留居銀州,聞宋使者至,乃詐言乳母死,出葬於郊,遂與其黨數十人入於地斤澤,出其祖思忠像以示戎人,戎人拜泣,從者日眾。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
53
置譯經院。
54
秋七月甲午,以皇子德崇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封衛王,德明為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封廣平郡王。
55
建徐州下邳縣為淮陽軍。
56
冀州團練使牛思進護江南屯田,以老病不任事,疏求解官。乙未,授思進右千牛衛上將軍。
57
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高懷德卒,贈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
58
癸卯,幸譯經院,盡取禁中所藏梵夾,令西僧天息災視藏錄所未載者翻譯之。
59
壬子工部尚書沈倫以左僕射致仕。
60
八月庚申朔,太子太師王溥卒。溥性寬厚,喜汲引後進,所薦至顯位者甚眾。父祚,以防禦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謁祚,置酒上壽,溥朝服趨侍左右,坐客不安席,祚不命退,溥不敢退。至是卒,年六十一。帝輟朝二日,贈侍中,謚文獻。
61
涪陵縣公廷美既出居房州,趙普恐李符泄漏其言,乃坐符用刑不當,癸亥,責符為寧國軍司馬。
62
罷劍南榷酤,以知益州、工部郎中辛仲甫言其擾民也。己卯,從鹽鐵使王明之請,罷川、峽諸州官織錦綺。
63
遼主如西京。
64
九月庚子,遼主幸雲州。甲辰,獵於祥古山,不豫。南院樞密使韓德讓,不俟召,率其親屬赴行帳,白皇后易置大臣。壬子,遼主次焦山,殂於行在,年三十五。謚孝成皇帝,廟號景宗。德讓與耶律色珍承遺詔,以長子梁王隆緒嗣位,年甫十二,皇后稱制決國政。后泣曰:「母寡子幼,族屬雄壯,邊防未靖,奈何?」德讓與色珍進曰:「信任臣等,何慮之有!」德讓總宿衛事,后益寵任之。
65
癸丑,權知高麗國王治遣使來貢方物,且言其兄伷歿,求襲位,旋許之。
66
新作尚書省於孟昶故第。
67
帝以諸道進士猥雜,或挾書假手,僥倖得官,所至多觸憲章,詔:「所在貢舉等州,自今長吏擇官,攷試合格,許薦送。仍令禮部,自今解貢舉人,依吏部選人例,每十人為保,有行止𧾷俞違,它人所告者,同保連坐,不得赴舉。」
68
冬十月己未朔,遼主始臨朝。辛酉,群臣上尊號曰昭聖皇帝,尊皇后為皇太后,大赦。以南院大王勃古哲總領山西諸州事,北院大王、裕悅休格為南面行軍都統,奚王壽寧副之,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蕭道寧領本部軍駐南京。
69
癸亥,詔:「河南吏民,不得闌出邊關,侵撓略奪,違者論罪。有羊馬牲口者還之。」帝嘗謂近臣曰:「朕每讀《老子》至『佳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嘗不三復以為規戒。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朕每退朝,不廢觀書,意欲酌前世成敗而行之,以盡損益也。」
70
乙丑,遼主如顯州。
71
壬申,河決武德縣,蠲臨河民租。
72
己卯,左諫議大夫參加政事竇偁卒,贈工部尚書。帝自臨哭。將以翼日大宴,詔罷之。
73
癸卯,行《乾元歷》,冬官正吳昭素所上也。帝親為制序,優賜昭素等束帛。
74
十一月甲午,遼置乾州。
75
己酉,以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
76
禁民喪葬作樂。
77
十二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78
遼遣耶律蘇薩討準布。
79
辛酉右補闕田錫上疏論朝政得失,不報。
80
兩浙轉運使高冕,條上舊政不便者百餘事,詔兩浙逋賦及錢氏無名掊斂悉除之。
81
帝好訪詞學之士,得須城趙鄰幾,擢掌制詰,才數月,卒。楊守一薦萊州單貽慶,由主簿召對稱旨,授著作佐郎。直史館。會遣監察御史李匡源使高麗,以貽慶為副,貽慶以母老辭,乃命國了博士雍丘孔維代之。高麗王治問禮於維,維對以君臣父子之道,升降等威之序,治喜曰:「今日復見中國夫子也。」
82
甲子,遼達喇乾曼實醉言宮掖事,法當死,杖而釋之。
83
辛未,遼南面招討使秦王韓匡嗣卒。匡嗣先以喪師獲罪,太后以其子德讓故,遣使臨弔,賻贈甚厚,後追贈尚書令。
84
庚辰,右驍衛上將軍楚昭輔卒,贈侍中。
85
知桐廬縣、太常寺太祝昇州刁衎上疏言:「古者投奸兇於四裔;今乃遠方囚人,盡歸象闕,配於務役,最非其宜。神皋天子所居,豈可使流囚於此聚役!自今外處罪人,望勿許解送上京,亦不留於諸務充役。又《禮》曰:『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則知黃屋紫宸之中,非行法用刑之所。乞自今,御前不行決罰之刑,敕杖不以大小,皆以付御史、廷尉。又,或犯劫盜亡命,罪重者刖足釘身,國門布令。此乃愚民昧於刑憲,迫於衣食,偶然為惡,義不及它,被其慘毒,實傷風化,亦望減除。至於淫刑酷法,非律文所載者,并詔天下悉禁止之。」帝覽疏甚悅,降詔褒答。
86
閏月戊子朔,豐州與遼兵戰,破之,獲其天德節度使蕭太。
87
辛亥,詔赦銀、夏等州常赦所不原者。
88
諸州置農師。
89
○太宗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太平興國八年遼統和元年
90
春正月戊午朔,遼主以大行在殯,不受朝。
91
遼景宗之弟質睦,在烏庫部貶所,嘗貶放鶴寺,太后知之,以遺詔召還。太后命賦芍藥詩,稱旨。乙丑,復封寧王。加宰相室昉等恩。
92
甲戌,遼荊王道隱卒,輟朝三日,追封晉王。道隱,世宗之弟也。
93
丙子,遼以裕悅休格為南京留守,仍賜南面行營總管印,總邊事。
94
先是帝念邊戍勞苦,月賜士卒白金,軍中謂之月頭銀。鎮州駐泊都監弭德超因乘間以急變聞於變云:「曹彬秉政久,得士眾心。臣適從塞上來,戍卒皆言:『月頭銀曹公所致,微曹公,我輩當餒死矣。』」又巧誣以它事,帝頗疑之。參知政事郭贄極言救解,不聽。戊寅,彬罷為天平節度使兼侍中。
95
己卯,以東上閣門使開封王顯為宣徽南院使,弭德超為北院使,並樞密副使。顯初隸殿前為小吏,至是召顯謂曰:「卿家本儒,遭亂失學。今典掌樞機,固無暇博覽群書,能熟軍戒三篇,亦可免於面墻矣。」
96
辛巳,遼蘇薩獻準布之俘,旋下詔褒美,命進討黨項諸部。
97
壬午,遼涿州刺史安吉奏宋築城河北,命留守裕悅休格撓之,勿令就功。
98
甲申,遼西南面招討使韓德威奏黨項十五部侵邊,以兵擊破之。
99
丁亥,遼樞密使兼政事令室昉以年老請解兼職,不許。室昉進《尚書·無逸篇》以諫,太后聞而嘉之。
100
二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101
遼禁所在官吏軍民不得無故聚眾私語及冒禁夜行,違者坐之,韓德讓用事故也。
102
己丑,遼南京奏,聞宋多聚糧邊境,太后命留守休格嚴為之備。
103
甲午,遼葬景宗皇帝於乾陵。丙申,太后詣乾陵置奠,命繪近臣於御容殿。
104
辛丑,遼南京統軍使善布奏宋邊七十餘村來附,太后命撫存之。
105
乙巳,遼蘇薩奏黨項之捷,慰勞之。
106
戊申,遼以特里袞華格為北院大王,諧里為南府宰相。
107
辛亥,遼主如聖山,遂謁三陵。
108
三月己未,遼主次獨山,遣使賞西南面有功將士。
109
辛酉,遼以大父房太尉哈噶寧為特里袞。
110
癸亥,以右諫議大夫、同判三司宋琪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111
始分三司為三部,各置使。右諫議大夫、同判三司王明為鹽鐵使,左衛將軍陳從信為度支使,如京使郝正為戶部使。
112
帝嘗語宰相曰:「三司官吏奏事朕前,紛紜異同;此固不為私事,但迭執偏見,不肯從長商度。朕每以理開諭,若帝王躁暴,豈能優容!朕於臣下務在獎護,才用優劣,一一可見,隨其器能,各加任使。奏對之際,無不假以辭色,善惡兼聽,未嘗峻折之也。」宋琪曰:「人之才用,罕有兼備。陛下聰明照臨,短長懼露,或又初見天威,內懷懾懼,若不賜之辭色,何由畢其懇誠!先帝晚年,稍傷嚴急。聖心深鑒事理,曲盡物情,臣下幸甚!」
113
甲子,遼主駐遼河之平澱。
114
己巳,諸王及皇子府初置諮議、翊善、侍講等官,以著作佐郎姚坦、國子博士刑昺等為之。坦、昺皆濟陰人也。
115
丙子,御講武殿,覆試禮部貢舉人,擢進士長沙王世則以下百七十五人,諸科五百一十六人,並賜及第;進士五十四人,諸科百十七人,同出身。始分甲,賜宴瓊林苑,後遂為久制。
116
辛巳,遼以國舅同平章事蕭道寧為遼興軍節度使,仍賜號忠亮佐理功臣。
117
壬午,遼以青牛、白馬祭天地。
118
詔虔、信、饒三州歲市鉛錫為錢,從轉運使張齊賢請也。齊賢初為江南西路轉運副使,訪知饒、信、虔州山谷產銅鐵鉛錫之所,又求前代鑄法,惟饒州永平監用唐開元錢料,堅實可久,由是定取其法,歲鑄五十萬貫,凡用銅八十五萬斤,鉛三十六萬斤,錫十六萬斤。齊賢詣闕面陳其事。詔既下,有言新法增鉛錫多者,齊賢固引唐朝舊法為言,議者不能奪。然唐永平錢法,肉好周郭精妙,齊賢所鑄,雖歲增數倍,而稍為粗惡矣。
119
甲申,除福建諸州鹽禁。
120
夏四月丙戌朔,遼太后及遼主如東京,以樞密副使默特為東京留守。庚寅,謁太祖廟。癸巳,太后詔賜命婦嫠居者。辛丑,太后及遼主謁三陵。
121
帝覽福建版籍,謂宰相曰:「陳洪進止以漳、泉二州贍數萬眾,無名科斂,民所不堪。比朝廷悉已蠲削,民皆感恩,朕亦不覺自喜。」又嘗謂趙普曰:「向者偏霸掊克凡數百種,朕悉令除去,更後五七年,當盡減民租稅。卿記朕此言,非虛發也。」普曰:「陛下愛民之意發於天心,惟始終力行之,天下幸甚!」
122
壬寅,班外官戒諭。帝初作戒辭二,一以戒京朝官受任於外者,一以戒幕職、州、縣官。至是令閣門於朝辭日宣旨勖勵,仍書其辭於治所屋壁,遵以為戒。
123
遼主致享於凝和殿;癸卯,謁乾陵。
124
初,弭德超謗曹彬,期得樞密使,及為副,大失望,班又在柴禹錫下。一日,詬王顯及禹錫曰:「我言國家大事,有安社稷功,止得線許大官。汝輩何人,反居我上!」
125
又言:「上無執守,為汝輩所惑。」顯等告其事,帝怒,命訊之,德超具伏。壬子,除名並親屬流瓊州。德超始因李符宋琪之薦得事上,及符貶寧國司馬,德超任樞府,屢稱其冤。會德超敗,帝惡其朋黨,令徙符嶺表。盧多遜之流崖州也,符白趙普曰:「朱崖雖遠在海中,而水土頗善。春州雖近,瘴氣甚毒,至者必死,不若令多遜處之。」普不答。於是即以符知春州,歲餘卒。德超既敗,帝悟曹彬無它,待之愈厚,從容謂趙普等曰:「朕聽斷不明,內愧於心。」普對曰:「陛下知德超才幹而任用之,察曹彬無罪而昭雪之,物無遁情,事至立斷,此所以彰陛下聖明也。」
126
改進武殿為崇政殿。
127
遼群臣以太后聽政,宜有尊號,請下有司詳定冊禮。詔樞密院諭沿邊節將,至行禮日,止遣子弟奉表稱賀,恐失邊備。樞密請詔北府司徒頗德譯南京所進律文,從之。
128
五月丙辰朔,河大決滑州韓村,泛澶、濮、曹、濟諸州民田,壞居人廬舍,東南流至彭城界,入於淮,命郭守文發丁夫塞之。
129
遼國舅政事門下平章事蕭道寧以皇太后慶壽,請歸父母家行禮,齊國公主及命婦、群臣各進物設宴,賜國舅帳耆年物有差。
130
丁卯,詔作太一宮於都城南。
131
黎桓自稱三使留後,遣使來貢,並上丁璿讓表。詔諭桓送璿母子赴闕,不聽。
132
庚午,遼南京統軍使耶律善布招燕民之逃入宋者,得千餘戶歸國,詔令撫慰。
133
辛未,遼主次永州。
134
乙亥,遼樞密使韓德度采後漢太后臨朝故事,草定上太后上尊號冊禮,上之。
135
丙子,遼以青牛、白馬祭天地。戊寅,遼主如木葉山。
136
遼西南路招討使大漢奏黨項諸部來者甚眾,下詔褒美。
137
六月乙酉朔,遼主詔有司冊皇太后日,三品以上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
138
遼西南路招討使奏黨項部長乞內附,詔撫尉之,仍察其誠偽,謹邊備。
139
丙戌,遼主還上京。
140
丁亥,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李穆知開封府。穆剖決精敏,姦猾無所假貸,由是豪右屏跡,權貴不敢干以私。帝益知其才,始有意大用。
141
辛卯,遼有事於太廟。甲午,遼主率群臣上太后尊號曰承天皇太后;群臣上遼主尊號曰天輔皇帝,大赦,改元統和。更國號曰大契丹。丁未,遼百官各進爵一級;以樞密副使色珍守司徒。
142
己亥,以王顯樞密使柴禹錫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
143
帝謂近臣曰:「朕親選多士,殆忘饑渴,召見臨問以觀其才,拔而用之,庶使巖野無遺逸而朝廷多君子耳。朕每見布衣搢紳,間有端雅為眾所推譽者,朕代其父母喜。或召拜近臣,必為擇良日,欲其保終吉也。朕於士大夫無負矣。」乃謂宰相曰:「唐置采訪使,蓋欲察官吏善惡,人民疾苦。然所命者,官高則權勢太重,官卑則威令不行;又,所遇州郡,承迎不暇,豈能審知利害,但虛有其名耳。曷若慎選群材,各分任使,有功有過,賞罰分明!且國家選才,最為切務,人君深居九重,何由遍識,必須采訪。茍稱善者多,即是操履無玷,若擇得一人,為益無限。古人言:『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若得一歐冶。』朕孜孜訪問,止求得良才以充任使也。」趙普曰:「帝王進用良善,實助太平之理,然於采擇,要在得所。蓋君子小人,各有黨類,先聖謂觀過各於其黨,不可不慎也。」帝然之。
144
泰山父老及瑕丘等七縣民詣闕請封禪,不許,厚賜遣之。
145
秋七月甲寅朔,遼太后聽政。乙卯,遼主親錄囚。太后有機謀,善馭左右。先是遼人毆漢人死者,償以牛馬;漢人則斬之,仍以其親屬為奴婢。太后一以漢法論,燕民皆服。加韓德讓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
146
辛酉,遼主行再生禮。
147
丁卯,王彥超以太子大師致仕。右千牛衛上將軍吳虔裕,時年已八十餘,語人曰:「我縱僵仆殿階下,斷不學王彥超七十便致仕。」人傳以為笑。
148
癸酉,遼主與諸王分朋擊鞠。
149
穀、洛、瀍、澗溢,壞官民舍萬餘區,溺死者以萬計,鞏縣殆盡。
150
辛未郭贄罷參知政事。贄嘗因論事奏曰:「臣遭不次之遇,誓以愚直上報。」帝曰:「愚直何益於事!」贄對曰:「雖然,猶勝奸邪。」至是飲酒過量,遇入對,宿酲未解,帝怒,責授祕書少監,尋出知荊南府。俗尚淫祀,屬久旱,盛陳褥雨之具;贄始至,悉命撤去,投之江,不數日,大雨。
151
丙子,遼韓德威遣人上黨項之俘。
152
庚辰,加宋琪刑部尚書,以李昉參知政事。時趙普恩禮稍替,帝以昉宿舊,故有是命。
153
八月己丑,遼主謁祖陵。辛卯,太后祭其父楚國王蕭思溫墓。癸巳,遼主與太后謁懷陵。北院樞密副使耶律色珍,本思溫所薦,妻太后之姪,太后委任之。甲午,遼主於太后前與色珍互易弓矢鞍馬,約以為友。
154
己亥,遼主獵赤山,遣使薦熊肪、鹿脯於乾陵之凝神殿。
155
乙巳,遼命裕悅休格提點元城。
156
庚戌,石熙載罷樞密使。熙載以足疾請去,帝親幸其第臨問。久而不愈,遂抗表求解機務,故以優禮罷。
157
辛亥,詔增《周公謚法》五十五字。
158
壬子,遼西南招討使韓德威表請伐黨項之復叛者,太后命發別部兵數千以助之,賜劍,許便宜行事。德威,德讓之弟也。德讓兄德源,弟德凝,並以德讓故貴顯於遼。德凝頗廉謹,而德源愚貪,以賄名,德讓貽書諫之,終不悛,論者少之。唯德威善騎射,以戰功著。
159
初,太祖詔盧多遜錄時政,月送史館,多遜訖不能成書。於是右補闕、直史館胡旦言:「自唐以來,中書、樞密院皆置《時政記》,每月編修送史館。周顯德中,宰相李穀又奏樞密院置內庭日歷。自後因循廢闕,史臣無憑撰集。望令樞密院依舊置內庭日歷,委文臣任副使者與學士輪次紀錄送史館。」帝采其言,詔:「自今軍國政要,並委參加政事李昉撰錄,樞密院令副使一人纂集,每季送史館。」昉因請以所修《時政記》,每月先奏御,後付所司,從之。《時政記》奏御自昉始。
160
是,每歲運江、淮米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率用官錢僦牽船役夫,頗為勞擾。至是,每艘計其直給與舟人,俾自召募,事良便。既而舟數百艘留河津月餘不得去,帝遣期門卒偵之。計吏自言:「有司除常載外,別科置皮革、赤堊、鉛錫、蘇木等物,守職藏者不即受故也。」帝大怒,詔書切責度支使,奪一月俸。
161
溪、錦、敘、富四州蠻內附。
162
九月癸丑朔,初置水陸路發運使於京師,以王賓、許昌裔同知水路發運,王繼升、劉蟠同知陸路發運。凡一綱,計其舟車役人之直,悉以付主綱吏,令自雇民,勿復調發。
163
凡水陸舟車輦送官物及財貨之出納,悉關報而催督之。自是貢輸無滯矣。
164
遼以東京、平州旱蝗,旋以南京秋潦,暫停關征,以通山西糴易。
165
辛酉,遼主謁祖陵;壬戌,還上京。
166
乙丑,帝謂宰相曰:「朕念民耕稼之勤,春秋賦租,軍國用度所出,恨未能去之。
167
比令兩稅三限外特加一月,而官吏不體朝旨,自求課最,恣行撻罰,督令辦集。此一事尤傷和氣,宜申儆之。」乃詔:「諸州長吏察訪屬縣,有以催科用刑殘忍者,論其罪。」
168
又謂宰相曰:「民訴水旱,即使檢覆,立遣上道,猶恐後時。頗聞使者或逗留不發,州縣慮賦斂違期,日行鞭箠,民亦俟檢覆改種。若此稽緩,豈朕勤恤之意乎!自今遣使檢覆災旱,量其地之遠近,事之大小,立限以遣之。」
169
丙寅,帝謂宰相曰:「荊湖、江、浙、淮南諸州,每歲上供錢帛,遣部民之高貲者護送至闕下。民多質魯,無馭下之術,篙工楫師,皆頑猾不逞,恣為侵盜,民或破產以償官物,甚無謂也。」乃詔:「自今直遣牙吏,勿復擾民。」
170
辛未,遼有司請以遼主生日為千齡節,從之。錄故裕悅烏珍之子為林牙,以太后追念烏珍有輔導功也。
171
丙子,遼主如老翁川。
172
郭守文塞決河堤,久不成。帝謂宰相曰:「或言河兩岸古有遙隄以寬水勢,其後民利沃壤,咸居其中,河盛溢即罹水患。當令按視修復。」乃分遣殿中侍御中濟陰柴成務、國子監丞洛陽趙孚等,西自河陽,東至於海,同視河堤舊址。孚等回奏,以為:「治遙堤不如分水勢。滑、澶二州最為隘狹,宜於南北岸各開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於海,南入靈河以通於淮,節減暴流,一如汴口之法。」朝議以重惜民力,寢其奏。時多陰雨,帝以河決未塞,深憂之。丁丑,遣樞密直學士張齊賢乘傳詣白馬津,用太牢加璧以祭。
URN: ctp:ws49822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