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七

《卷十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河南通志》巻十七
3
水利。上
4
孔子稱禹盡力乎溝洫。周官稻人亦云:掌稼下地以瀦蓄水,以溝蕩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三代之時,天下之溝洫皆水利也,自溝洫廢,而水利之說興于戰國,漢初益用開陂渠,其大者皆可行舟,通商賈,稱水陸都㑹,餘則引以灌溉,利益民田,不可勝計,次則以洩其滛潦,流其疾疢,自召信臣以訖,棗祇、鄧艾諸遺蹟,斑斑可考也。豫省河北三郡,漳、沁、衛交流,西境嵩、汝、多山,為水髮源處,南陽隣接,漢水、汝寧、光、固、淮、汝經行諸郡,往往多引以灌溉,自滎澤以東至開歸,一望平,漫無山阜,又蔡潁汴河俱絶流,經流止大河,未便引渠。漢賈讓謂多穿漕渠以溉民田者,考于今日,殊為迂逺,故其為渠,苐用泄水,勿致淹没民田而已我。
5
皇上加意民瘼。
6
詔諸臣講求農田水利,豫省大小臣工,遍歴郊原,力求疏㵸,畧有成效,所以節宣天地之氣,相地之宜而謹道之者,端在于是志水利。
7
開封府:
8
祥符縣。
9
《浚水舊在城北。《竹書紀年》,梁王三十一年,始為大溝于北郭,以行圃田之水,像而儀之曰。《浚儀志》云:「城西三十里有寒泉陂」。《詩》所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後為汴水所奪」。
10
蓬陂即蓬澤也,在縣東南二十四里,亦名蓬陂塢,亦名蓬闗。周顯王六年,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帥師㑹諸侯于蓬澤以朝王,即此。唐天寳六年,改為福源池,亦滙水之區也。
11
董家堤溝在縣西北五十里,長二千五百九十六丈,寛二丈,深五尺,雍正八年開王盧集太黄堤北溝在縣東北五十里,長二千五百六十三丈三尺,寛一丈五尺,深五尺,雍正八年開
12
塌河崖、太黄堤北溝在縣東北九十里,長三百二十丈,寛一丈五尺,深五尺,雍正八年開。
13
塌河崖王家琉璃寺後,太黄堤內新建涵洞一座,在縣東北,南北長四丈五尺口,門髙二尺,口寛一尺八寸,雍正八年剏建。
14
王盧集後太黄堤內新建涵洞一座,南北長五丈六尺口,門髙二尺,口寛一尺八寸,雍正八年剏建。
15
陳留縣
16
魯溝在陳留杞縣界,源出祥符之蓬澤,為衆水所趨。觀省陂。在縣東方廣四十里,溉田百頃。
17
黄河故溝在縣南,西自祥符縣交界,韋政●起,東至通許縣交界,止長四千零九十二丈,寛二丈,深五尺,雍正五年濬。
18
沙溝在縣北,西自祥符縣交界小營起,東至杞縣交界,止長五千七百四十五丈,寛二丈,深五尺,雍正五年濬。
19
縣北溝西自祥符縣交界崔家樓起,東至董家樓前,杞縣交界,止長五千三百二十丈,寛五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
20
岔溝在縣北,自郭家莊後起,至張家莊止,長一千八百丈,寛二丈深五尺,洩水歸入鼎新集渠內,雍正五年濬。
21
東北溝在縣東北,自段家寨東起,至劉家寨後入小新渠,長六百五十丈,寛五尺深四尺,雍正五年濬。
22
英兒府溝在縣東北,自本村起,至馮家莊後入大溝,長四百一十丈,寛五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
23
杞縣地方有陳留溝一道。自杞縣馮家莊南起,至武家莊前止,計長二百三十二丈,寛六尺,深二尺五寸,雍正五年濬。
24
把縣楊栁河內有陳留溝渠一道,自杞縣張家墳起,至泥溝村止,長八十五丈,又自泥溝村北起,至杞縣溝止,長二十丈,寛一丈五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杞縣。
25
白陽陂在縣東蓄水灌田、漢隄在縣北,漢王景所築以障水者。又北五十里有隋隄,大業巾所築,自大梁至灌口、東官道溝在縣東,自東堤外起至睢州交界止,長三十里,兩旁溝寛四尺,深三尺,雍正五年開
26
西官道溝在縣西,自西堤外起至陳留縣交界止,長三十里,兩旁溝各寛四尺,深三尺,雍正五年開。
27
南官道溝。在縣南,自傅家集東起,至李家店,止入睢州石家河,長十五里,寛一丈,深五尺,雍正五年開。
28
北官道溝。在縣北,自西淝寨起至程家寨東南入挑河內,長十里,寛八尺深五尺,雍正五年開。
29
東北:官道溝在縣東北,自堤外起至睢州界蕭家營止,長二十五里,兩旁溝各寛三尺,深三尺,雍正五年開。
30
通許縣
31
在縣東南二十里,古蔡河故道,今為洩水之區青岡溝在縣東南二十里,邑東南多水患。康熙三十八年,挑挖大溝至馬厰河,水患稍洩。雍正五年,又挑至練城地方寛一丈五尺。
32
練城溝自本地方起,至陳家集,地方閻台止寛一丈,深五六尺不等,雍正五年開。陳家集、閻台溝自本地方起至羅家窪,止寛一丈五尺,深五六尺不等,雍正五年開。羅家窪溝、自本地方起至栗七岡地,方安子嶺止寛一丈五尺,深五六尺不等,雍正五年開。
33
栗七岡安子嶺溝自本地方起,至黒旺營陳家莊,止寛一丈五尺,深六七尺不等,雍正五年開。
34
黑旺營地方陳家莊溝,自本地方起,至穄子岡、萬彩嶺入杞縣境,李家橋止寛一丈五尺,深六七尺不等。雍正五年開, 以上諸溝俱在縣東南。
35
太康縣。
36
髙明溝在縣南蓮花池在縣西、五子潭在縣西、响水溝在縣西、淥淥灣在縣東南、十里湖在縣東北、黄米口在縣東、白波窪在縣西南、廟岡窪在縣西南、江陵窪在縣西、內岡窪在縣西北、大魚窪在縣西、侯陵窪在縣西、芝麻窪在縣西北、大倉窪在縣西北、磚籠窪在縣北、雅巢窪在縣西北、魚梁窪在縣西北、桂岡窪在縣西北、韓家窪在縣東北、師家窪在縣東。以上皆受水之區也。大者數百頃,小者數十頃,其水經年不涸。萬歴間,縣令雷沛開濬溝渠,令與河通,民乃無患
37
坡河在縣北四十五里,上接杞縣。鐵裏河自大吉岡地方交界起入境,至馬厰集東劉家橋止,長八十一里,寛八尺一丈不等,深二三尺,引水入渦河,雍正五年濬。
38
舊黄河在縣北四十五里,上自髙賢集地,方交界起,至劉家橋止,長九十里。河形之內,旱則耕種,澇則洩水,流入陳州地方,雍正五年濬。
39
燕城河在縣西北七十里,上自通許縣地,方交界起,下至樊噲口。河長四十里,寛一丈二三尺,深二三尺不等。又自樊噲口至丁家橋東,長六十里,寛二丈八九尺至三丈不等,深四五尺,引水入渦河,雍正五年濬。
40
李波河在縣東南二十里,自本境徐家等窪起,至張家橋止,長五十里,寛一丈一二尺,深三四尺不等,引水入陳州地方,雍正五年濬。
41
李貫河在縣南二十五里,自本境白波窪起由老塜集,東至岳家橋東止,長五十二里,寛一丈四尺,深三四尺,引水入陳州地方,雍正五年濬。
42
栁舍河在縣西南三十里,自本境李家窪起至馬家莊西南,長二十五里,寛一丈四五尺,深五尺,引水入西華縣地,方雍正五年濬。
43
清水河在縣西北七十里,自扶溝縣地方交界起,至丁家集,西南止,長六十里,寛二丈四五尺,深三四尺不等。引水入陳州地方,雍正五年濬。
44
尉氏縣
45
長明溝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又名蔡澤陂,又名皛澤陂。東西五里,南北十里,與太溝合,雍正五年濬。
46
太溝在縣西南十五里,上接洧川縣交界自夏家莊起,下流合歸康溝止,長二十五里,寛三丈,深八尺,洩水入于河,雍正五年濬。
47
康溝在縣西北,上接中牟縣交界,下至紅石橋,合歸賈魯河,長九十二里,寛三丈,深八尺,以洩田間之水,雍正五年濬。
48
新渠在縣西,上接洧川縣交界起,下至洧川交界,止長八里,寛八尺,深五尺,洩水,雍正五年濬。舊渠在縣西,上接洧川縣交界起下歸康溝,止長二里,寛八尺,深五尺。洩水,雍正五年濬。青泥溝在縣西南,上接洧川縣交界起下歸康溝止,長五里,寛八尺,深五尺。洩水,雍正五年濬。
49
明瑞新溝在縣西南,上接洧川,縣交界起,下歸青泥溝,長五里,寛八尺,深五尺。洩水,雍正五年濬。
50
舊渠在縣西北,上接祥符縣,交界自天支陂起,至康溝止,長四十三里,寛二丈,深七尺。洩水,雍正五年濬。
51
洧川縣
52
洧堤自縣西北起,東南至鄢陵縣交界,長四十餘里,以障洧水,民受其利小青河堤小青河在縣西門外,首受大沼水,至城西南流入于洧。大沼視青河之通塞,通則大沼,由小青而㵼于洧塞,則沼水泛溢,漂沒禾稼。康熙二十八年,縣令張世綬疏其故道,髙其隄防而水患無。
53
大沼在縣西北三里,縱橫二百餘頃,又名楊家湖,四旁之水,藉此為滙注之區。杜公河。在縣西,其先由洧水衝决,因渟為水渠數十里,每逢秋霖,多淹没萬歴間,邑令杜縻為疏,通利導水,有所歸,居民咸利,因呼為杜公河云。
54
漸陂在縣北二十里,周圍廣數里,即《穆天子傳》飲于洧上,釣于漸澤是也。今名為指澤陂,蓄納衆水。
55
朱家湖  黃家湖  秦家湖  張都坡李屠陂  換赤陂。  撒八兒陂。 司家溝、史家潭。  黑龍潭俱在縣東馬家潭。  王家潭俱縣東南。任家陂在縣南雁子陂。 吕村陂俱縣西北王家陂在縣西蕭家陂。  飲馬陂。 宋村陂  大羅陂小羅陂俱在縣北
56
以上諸湖陂為潦水歸宿之所,故髙原之田不憂水患。
57
龍王波渠在縣西南,自龍王波北入雙洎河,長四里,寛一丈,深一尺,雍正五年濬。引龍河渠在縣西北,下流入小青河,并歸雙洎河,長三里,寛八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紅奔波渠,在縣西北,下流入小青河,并歸雙洎河,長五里,寛八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文家波渠在縣西北,下流入蟄龍河,并歸雙洎河,長五里,寛五尺,深三尺,雍正五年濬。明瑞波渠在縣東北,下流入尉氏境,長二里,寛一丈,深五尺,雍正五年濬。石家波渠在縣東,下流入杜公河,長二里,寛七尺,深六尺,雍正五年濬。薛家波渠在縣西,下流入蟄龍河,并歸雙洎河,長二里,寛八尺,深八尺,雍正五年濬。梁家湖渠在縣東,下流入朱家湖,長二里,寛八尺深六尺,雍正五年濬。路家波渠在縣西北,下流入大羅陂,并歸復清河,長二里,寛七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陳石家波渠,在縣東北,下流入譚家河,幷歸康溝。河長五里,寛八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
58
空心波渠在縣西北,下流入小青河,并歸雙洎河,長一里,寛六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鄢陵縣。
59
雙洎河堤在縣北,自尉氏縣交界起,至扶溝縣界,止長四十五里溫家潭在縣西北十八里,以瀦田間之水
60
汨羅江乾河在縣南門外,上自城西南角海濠起,至本境張伏村,東入扶溝縣界,長二十五里,寛一丈深四尺,雍正五年濬。
61
海紅溝在縣南十里,上自本境楊家坡起,至郭家營東南入三道河,長十五里,寛八尺,深三四尺不等,雍正五年濬。
62
三道河、乾溝、在縣南二十里北道,上自本境黄龍村坡起,至屯溝,西入清流河,長五十里,寛二丈,深四五尺,不等。西中道,上自本境所村西許州交界起,至屯溝 ,入清流河,長六十里,寛一丈五尺,深四五尺,不等長。南道自本境明義村起,至閻段村入清流河, 六十里,寛二丈,深四五尺不等,雍正五年濬。
63
洩蓄溝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自本境孫家莊前坡起至岡周家莊入玉帶河,長五里,寛八尺,深二尺,雍正五年濬。
64
玉帶乾河。在縣南三十里,上自本境,許由寺前坡起,至閻段村入清流河,長五十里,寛一丈三四尺,深四尺,雍正五年濬。
65
盤溪溝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上自羅寨西坡起,至順羊村入清流河,長八里,寛七尺深三尺,雍正五年濬。
66
清流河在縣南四十里,上接許州溝陂之水,入本境錢家橋北起,至周家橋迤下,入西華縣界,長七十餘里,寛五六尺,深七八尺不等,雍正五年濬。
67
流潁河。在縣南七十里,上接臨潁石梁河,入本境和劉村,合河口起,至青龍口,入西華縣界,長五十餘里,寛七八尺至一丈不等,深八尺,雍正五年濬。
68
扶溝縣
69
大浪溝在縣西南屈岡之東二浪溝在縣西三十五里屈岡之西,下達䕶陵陂,與大浪溝合。宋程明道為扶溝,令開二溝以洩西南積水,入西華縣之史家湖,民受其利
70
廟頭村溝在縣西北,自本村起至縣北闗外龍橋,止長三千四百八十三丈一尺,寛一丈,深八尺,雍正五年濬。
71
半截河溝在縣西北四里,自尉氏縣黄家岡起,至扶溝縣境內,止長三百六十丈,引水入賈魯河,寛三丈,深一丈,雍正五年濬。
72
中牟縣。
73
圃田澤在縣西北七里,即《詩》所謂「東有甫草」是也。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為澤者八,為陂者三十六。
74
南海子支河二道一自西城角轉,東至七里鋪,小清河止,長十餘里。 一,自漁津口向東北,亦至小清河止,長五里二百二十步。
75
王官陂溝長一里七十步歸西城角、雷家陂雷家陂溝長一里,歸朱家藕池
76
朱家藕池溝長一里零一百一步歸小青河南門外海子河長二百八十丈,歸西城濠冉家園溝長二百一十丈,歸西城濠蒲亭西溝長三十五丈歸南城濠、蔡家莊陂溝長二里歸盧家陂盧家陂溝長二里歸化家陂、化家陂溝長二里,歸五河陂、五河陂溝長一里歸孫家陂孫家陂溝長半里,歸楊祥家陂楊祥家陂溝長半里、歸老棗樹陂、老棗樹陂溝長半里,歸劉家陂、劉家陂溝長四里,歸七里岡,合皛澤里、亮月陂雁、張陂溝長八里,歸賀家陂
77
賀家陂溝長五里,歸前劉家陂、盧家陂溝長五里,歸鄭家西迤東孫家陂里 以上諸溝,俱在縣西南三異張家潭河在南梁里,長五里,歸七吉寺等河馬蜂湖河在淳澤里長十三里,歸白沙鎮小青河孫家陂河在葢寨里,長四里,歸魏家陂
78
魏家陂河在葢寨里,長三里。歸陳家陂,由盧家陂店、李口入小青河。皛澤陂河長三里,歸張家陂。
79
張家陂溝長二里,歸秦家陂秦家陂溝長一里,歸王家陂王家陂溝長二里,歸張家陂張家陂溝長三里,歸李家陂溝李家陂溝長三里,歸楊家。小青河楊家小青河長七里,歸李家灣河李家灣河長三里歸楊家河楊家河長五里,歸田家河田家陂河長一里,歸馬家陂馬家陂河長六里,歸官北陂廣種陂河長二里,歸張家陂。張家陂河長一里,歸馬家陂馬家陂河長一里,歸洧川界,入洧河張馬後、劉家陂溝長四里零一百六十步,合馬家陂入溱洧河、張馬前、蒜園陂溝長一里零一百步,合前馬家陂入溱洧河林家陂溝長二里,歸周家陂。
80
盧家陂溝長二里歸白廟張家陂、張家陂溝長三里歸韓家陂、韓家陂溝長一里歸洧川縣鉄家河、趙家陂溝長二里歸髙兒陂入溱洧河安家潭溝長一里半歸馬長陂。
81
馬長陂溝長二里歸彭家小陂彭家小陂溝長一里,歸官井陂官井陂溝長半里,歸亮月陂亮月陂溝長半里歸老湖陂老湖陂溝長二里,歸屯後陂屯後陂溝長一里歸東十里頭陂、東十里頭陂溝長三里歸黃花陂,黄花陂溝長二里歸黑岡陂、黑岡陂溝長一里,合前彭家小陂,歸漁津口河, 以上河溝,俱在縣南皛澤里官北陂河長五里,歸正禮陂
82
正禮陂河長八里,歸安家潭。安家潭河長五里歸店、李口、小清河、大秦里、 以上河溝俱在縣東南馬陵岡。東王家陂溝長二里歸李家陂李家陂溝長二里歸李家小陂
83
李家小陂溝長三里半歸圏後楊家陂圈後楊家陂溝長一里歸金線湖金線湖溝長二里歸楊家小清河、楊賀陂溝長一里歸小清河、蒲北板陂溝長二里歸楊家小清河、斗溝河、小洪河、長一里半歸出佛潭。小清河、黄里 以上河溝,俱在縣西南髙、楊家湖溝長一百五十步,歸了北陂。
84
了北陂溝長二里,歸王家陂
85
王家陂溝長三里,歸楊家小清河丁家陂溝長一里,歸楊家、小清河溱北陂溝長二里,歸杜家陂溝杜家陂溝長二里,歸蘇家陂溝蘇家陂溝長二里歸古城河溝古城河溝長二里歸楊家、小清河許家溝長一里歸楊家。小清河馮家陂溝長三百步歸李家陂、李家陂溝長一里,歸楊家小清河冦家陂溝長三里歸楊家、小清河寶光寺河長三里歸王家潭。王家潭河長四里歸石灰窰陂石、灰窰溝長一里歸馬長陂馬長陂溝長二里歸任家陂尹家溝長三百三十步,歸菜子陂菜子陂溝長二里歸雷家陂、雷家陂溝長二百八十步歸前官北陂蓮花池溝長五十步歸前雷家陂雷家小陂溝長半里歸陶家陂城前陂溝長二里歸陶家陂、陶家陂溝長二里歸白家陂白家陂溝長二里歸前正禮陂,東南李寨里 以上河溝俱在縣。霍家陂河長二里歸魚池。
86
魚池河長二里歸黃鱔陂。黄鱔陂河長一里半歸盧家陂盧家陂溝長一里歸大北陂大北陂溝長一百三十二,步歸趙四潭。趙四潭河長七里。歸孟家陂,由官陂入趙漢陂五河溝長一百八十步,歸李家湖。
87
李家湖河長一百六十步,歸單家陂單家陂河長一里,歸栁園陂
88
栁園陂河長一里,歸大北陂合趙四潭。石灰陂河長五十步,歸馬長陂。
89
馬長陂河長半里歸姚庫陂姚庫陂溝長三十步。歸前趙四潭。孟家陂溝長一里,歸官北陂官北陂溝長一里歸趙漢陂忙牛陂溝長三里歸,出佛潭小清河里 以上河溝在縣南新興呂家陂溝長半里,歸陳良陂
90
陳良陂溝長一里,歸趙漢陂小北陂溝長半里歸趙漢陂楊家陂溝長一里歸張家陂張家陂溝長一里。歸趙漢陂趙漢陂溝長十三里,歸芹菜陂芹菜陂溝長一里歸藕陂藕陂溝長二里。歸官莊陂官莊陂溝長三里,歸棗林孫家陂孫家陂溝長二里歸時家陂時家陂溝長一里歸官北陂官北陂溝長二里歸大河陂大河陂溝長二里歸半截溝、劉家潭樹長陂溝長半里歸姚骨朶
91
姚骨朶溝長半里,歸姚岡陂。姚岡陂溝長一里歸大北陂大北陂溝長一里歸猛麥地溝猛麥地溝長一里歸蓮花池陂蓮花陂溝長二里歸半截溝、劉家潭。劉家潭河長三里歸南張陂。
92
南張陂河長五里,歸柴家溝柴家溝河長一里。歸跑錢河跑錢口河長一里歸李四潭。李四潭河長一里歸店。李口、小清河楊士陂溝長二里,歸杜李陂
93
杜李陂溝長一里。歸官陂在縣南土山里。 以上河溝俱黑羊陂溝在縣南原墩里,長一里零二百九十步,歸傅家潭、柴家溝河頭、陳家河、東岔一、股河長一里半歸李趙陂李趙陂溝長二里半,歸母投陂
94
母投陂溝長五里歸蓼澤陂蓼澤陂河長五十步,歸朱家小陂朱家小陂溝長七里。歸十里舖、劉家陂劉家陂河長八里,歸楊村陂
95
楊村陂河長二里,合前劉家陂。陳思善陂溝長一里,半歸,出佛潭、小清河鄭家莊西起至韓家橋河長二里。
96
牧羊陂溝長二百八十步,歸老龍池。宋家陂溝長一里,歸靳家陂。
97
靳家陂溝長一百步歸亢家陂亢家陂溝長一里,歸陳家陂陳家陂溝長七十步,歸趙家陂趙家陂溝長二十步,歸呂家小潭呂家小潭陂溝長一百二十步,歸焦家陂焦家陂河長三里,歸張家陂
98
張家陂河長二里,歸白家陂白家陂河長三里,歸白家小陂白家小陂河長五里歸老龍池水泉陂溝長二里,歸呂家大陂呂家大陂溝長一里,合前呂家小陂朱采陂溝長一百五十步,歸張家衝張家衝溝長三里,歸前孟澤陂前孟澤陂溝長三里,歸中孟澤中孟澤溝長二里,歸後孟澤陂後孟澤溝長三里歸大潭嘴潘店河長七里歸兎兒劉家陂兎兒劉家陂河長十八里歸白沙、小青河馬里陂溝長七里,歸康村陂。
99
康村陂溝長一里,歸猛草陂猛草陂溝長三里,歸後孟澤。申家陂溝長一里歸藕陂。藕陂溝長二里,歸中孟澤。東賈家陂溝長三里歸潘店河鄭家陂溝長五里歸兎兒劉家陂武家池溝長一里歸謝莊、古路溝古路溝長三里歸賈家陂。
100
賈家陂溝長一里,歸鄭州靈山廟河、杜家藕池溝長一里零二百八十步,歸栁園陂栁園陂溝長二里,歸祥符盧家陂
101
盧家陂溝長五里歸西賈家泥河沙牛陂溝長一里歸西賈家泥河栁線陂溝長一里歸西賈家泥河祁家陂溝長五十步歸杜家池蔣家衝欒河長六里、歸冉家莊、前拐河拐河溝長六里歸白沙鎮、小青河。耿家陂河長一里歸祥雲寺河堤下河長三里,歸鄭家呂姑潭堤下東岔一。股河長二里歸鄭家等河。祥雲寺。西□脛溝河長三里歸鄭州曹家陂馬亭堡溝長二百四十步,歸小青河。
102
欒家陂溝長四里,歸房家陂
103
房家陂溝長三里,歸城前陂城前陂溝長四里半歸祥符,地方入小清河祝家陂溝長二里半歸李乾陂
104
李乾陂溝長五里,歸劉家陂戴家陂溝長一里,歸戴家小陂戴家小陂溝長二里,歸延瑞陂小北陂溝長一里歸延瑞陂,縣南大莊里,俱明萬 以上諸河溝,在歴十三年,知縣陳㓜學剏開,康熙十年,知縣韓藎重濬。今于雍正五年疏濬深通
105
陽武縣
106
白溝在縣東三里,濟水故道董家莊渠在縣東北,自本莊起洩水入老河,身止長二千五百一十六丈,寛八尺,深三四尺不等
107
老河身渠在縣東北,自河身起,由齊亦集至封邱縣之黒龍潭止,長五十餘里,寛二里,深七八尺不等
108
黒石渠在縣東北,自祥符縣之董家墳起,至封邱縣之龍化莊,止長五百七十丈,寛一丈五尺,深五尺。
109
范家寨渠在縣西北,自本寨起至劉家庵,前老河身止長二千三百三十八丈,寛一丈二尺,深四尺
110
西衙寺溝在縣東,自本地方起,至别家河老河身止長二千六百五十三丈,寛一丈二尺,深三四尺不等
111
西趙渠在縣南,自夾灘東起,由奶奶廟等莊至封邱縣肖家堤,止長三千七百三十丈,寛二丈,深三尺。
112
申家潭渠在縣南,自本潭起至雁李潭止,長一百二十丈,寛一丈二尺,深二尺。㕍李潭渠在縣東南,自本潭東起至菜園,吳西舊渠止長二百五十丈,寛一丈,深二尺。東官道溝在縣東,自縣至封邱交界大路兩旁各開渠長五十一里。西官道溝在縣西,自縣至新鄉縣界大路,兩旁各開渠長二十七里。東北官道溝在縣東北,自縣至延津縣界大路,兩旁各開渠長三十里。西南官道溝,在縣西南,自縣至原武縣界大路,兩旁各開渠長十八里。東北馬灘舖溝在縣東北大路兩旁各開渠長十里。川流寺渠,在縣東北,自鄭家橋起,至楊封舊渠,止長一千五百六十八丈,寛一丈,深三四尺不等,俱于雍正六、七年節次開濬 以上。
113
封丘縣
114
濮渠在縣西南,首受泲水,東北流,引以溉田。翟渠在縣南八里,即白溝也,西接黃河,引瀆東入澄徹如鑒,一曰滌渠,又曰湛渠。縣北渠七道。一自延津縣交界三里莊起,至史固社陳固,止長二千六百丈,寛一丈五尺,深八尺,千一。自史固社陳固起,至付固社,中宮止長一 二百丈,寛一丈五尺,深六尺, 一,自付固社。中宮起至沙●社沙●橋止,長一千一百七十八丈,寛一丈五尺,深六尺, 一。自沙●社沙●橋起,至時,文社居廂止長四百四十丈,寛一丈五尺,深六尺, 一。自時文社居廂起至西吳社染固,止長一千七百三十五丈五尺,寛一丈,深六尺, 一。自西吳社染固起至淳于社,七城止長一千二百一十二丈五尺,寛一丈五尺,深六尺, 一。自淳于社七城起至盤邱社皮固,下接長垣縣交界,止長三百三十二丈,寛一丈五尺,深八尺,雍正五年開。
115
縣南渠五道一自陽武縣黒龍潭迤南起至蔡家寨迤東祥符縣交界,止長一千八百丈,寛一丈五尺,深六尺,店一,自新鄉縣栁園交界之龍化莊,後起至紀 西吳村,止長二千一百四十丈,寛一丈,深八尺。寛一自西吳村起,至前居廂止,長一千八百丈, 一丈五尺,深六尺一一,自居廂起至染固莊留固,止長九百丈,寛 丈五尺,深六尺, 一,自染固起,至北渠止,長三百六十丈,寛一丈五尺,深六尺,雍正五年開。
116
縣東渠一道自文家寨家前起至二郎廟東,蘭寛陽縣交界,止長一千二百二十丈一丈五尺,深五尺,雍正五年開。
117
蘭陽縣。
118
苗家寨溝在縣西北五十里,南自祥符縣史家大莊交界起,北至長垣縣沙河交界,止長二千丈,寛一丈五尺,深五尺,雍正七年開。
119
南:官道溝在縣南,西自祥符縣吳莊交界起,東至儀封縣●頭交界,止長二十四里,寛四尺,深四尺,雍正七年開。
120
儀封縣
121
東官道溝。在縣東自十五里舖起至考城縣交界,止長四十三里,寛五尺,深五尺,雍正五年開。
122
南官道溝在縣南,自百爐村起,至考城縣交界,止長三十八里,寛五尺,深五尺,雍正五年開。
123
西官道溝,在縣西,自海潮菴起,至蘭陽縣交界,止長十五里,寛五尺,深五尺,雍正五年開。北官道溝,在縣北,自趙家寨後起至淘北河止,長六里,寛七尺深五尺,雍正五年開。歸徳府。
124
商邱縣。
125
南湖在城南五里,相傳為梁孝王故址,蘇轍有記。白沙渠在城東,又有石梁渠,宋張元知應天府治。此渠成,民無水患。流臘坡溝。長十五里。
126
焦家窪溝長五里
127
靳家店溝長三十里
128
毛堌堆集溝長三里
129
桃園舖溝長三里。
130
今古寺溝長二十里
131
營郭集溝長七里
132
婁家店溝長五里
133
馬牧集溝長一里半
134
髙辛集溝長八里
135
順河集溝長五里
136
古宋集溝長二十里。注:以上舊溝十四道,俱在縣南洩水東, 達于李家口河,民少波沉之患
137
波沙河在縣西北四十里,上接考城縣,入本境髙家村起,下至馬頭寺,入永城縣界,雍正五年濬。
138
小河在縣䕶城堤外,北自城外濠起,南至趙段店,西接入波河,長十五里,雍正五年濬。寧陵縣。
139
五里堡溝由縣西遷一來等地方起,歸入商邱縣之盧家河,長二十五里,寛一丈七尺,深一丈,雍正五年開。
140
東:官道溝由縣東至商邱縣交界,長十八里,雍正五年開。西:官道溝由縣西至睢州交界。長二十里。雍正五年開。永城縣。
141
界溝,北自大堤起,南至澮河止,長四十五里,寛三丈,深八尺。大清溝,北自焦州湖起,南至澮河止,長三十里,寛二丈,深五尺。小清溝,北自朱家窪起,南至澮河止,長二十五里,寛一丈五尺,深五尺。白洋溝北自城河起,南至澮河止,長三十里,寛三丈,深八尺。 以上四溝在縣東南黄溝,在縣南自五里廟起至澮河止,長二十里,寛一丈,深三尺。趙溝北自五里廟起,南至澮河,止長二十五里,寛一丈,深三尺。曹溝北自彭家窪起,南至澮河止,長三十里,寛六尺,深三尺。小澗溝北自大堤起,南至澮河止,長三十里,寛一丈,深三尺。大澗溝北自雙橋集起,南至澮河止,長二十里,寛三丈,深六尺。紅淤溝,北自澮河起,南至包河止,長十五里,寛二丈,深五尺。拉馬溝北自澮河起,南至包河止,長十里,寛二丈五尺,深五尺。托繮溝北自澮河起,南至包河,由回龍溝入江南界,止長二十九里,寛一丈,深四尺。洪溝北自洪河李家橋起,南至髙家橋王家河,止長三裏,寛六丈,深三尺。順便溝,北自包河起,南至回龍溝止,長四里,寛五尺深三尺。野子溝北自包河起,南至回龍溝止,長四里,寛六尺深三尺。桃種溝北自馬村橋包河起,南至麻種集宿州交界,止長二十里,寛七尺,深三尺。黒魚溝,北自包河起,南至宿州交界,止長二十里,寛七尺,深三尺。潼溝北自包河起,南至宿州交界,止長十五里,寛五尺,深三尺。洪義溝西自喬家窪起,東至包河止,長十六里,寛一丈,深五尺。王溝北自澮河起,南至包河止,長二十二里,寛一丈二尺,深五尺, 以上十五溝俱在縣西南。小白洋溝在縣南自澮河起,至包河止,長十五里,寛八尺,深三尺。常家溝在縣西南,自亳州界起,至本縣盤龍集止,長十里,寛六尺,深三尺。减水溝,在縣東北,自祝家水口起至陳家樓蕭縣界,止長二十里,寛六尺,深七尺。 以上諸溝洩野潦之水,歸入包、澮二河,故永地雖卑,頼免水患,俱于雍正六年䟽濬深通。鹿邑縣。
142
陽都陂在縣南四十里,舊沙水所經,積而為陂。偃王陂在縣西南四十里。
143
遨遊陂在縣西南一百里。試量集溝。在縣西四十里,自集南至太和縣界,共開三萬一千九百餘步,溝數道下,通偃王陂。自偃王陂以下,咸疏濬之,因亳州接溝堙阻,乃改濬刺河溝至太和界。萬歴三十二年,知縣劉必達開。
144
城北溝數道在縣東北,引水入黃清二河近城溝數道在縣東北,引水入渦河、急三道河一百一十九。道溝在縣東北。順治六年,知縣閔三元□開,使瀦水之區悉達于河,大小溝十二道在縣東北。康熙二十八年,知縣呂士鵕開並將從前閔公溝百餘道俱濬通
145
黄堆寺新溝在縣東北,知縣呂士鵕開呂家窪新溝在縣東北,知縣呂士鵕新開蓮花溝在縣南七路二伍,東南流入練溝河栗林溝在縣南六路一伍,東南流入練溝河王家溝在縣西南二路三伍,東南流入練溝河清水溝在縣西北三路七伍,東南流入練溝河波溝在縣西北五路八伍,東南流入練溝河清水溝在縣西北七路十伍,東南流入練溝河夏家溝在縣西北六路七伍,東南流入練溝河坡溝在縣西南三路四伍,東南流入練溝河引溝在縣西南四路五伍,東南流入練溝河張家溝在縣東南五路二伍,東南流入練溝河舊溝在縣西一路五伍,東南流入練溝河薛家溝在縣東南六路二伍,東南流入練溝河新溝在縣東南八路四伍,東南流入淝河練溝在縣東南。三路二伍,東南流入淝河引溝在縣東南五路三伍,東南流入淝河蒲溝在縣東南七路四伍東南流入淝河學田溝在縣東南七路四伍,東南流入淝河透明溝在縣南五路二伍,東南流入淝河白馬溝在縣南四路三伍,東南流入淝河茅蘆溝在縣南四路四伍,東南流入淝河引溝在縣南四路一伍,東南流入淝河。南夏家溝在縣西六路四伍,東南流入淝河引溝在縣西五路四伍,東南流入淝河晉家溝在縣西南七路一伍,東南流入溂河劉家溝在縣西南一路一伍,東南流入溂河從家溝在縣南二路三伍,東南流入溂河𧈢蜡溝在縣西南四路三伍,東南流入溂河。引溝在縣西南五路三伍,東南流入溂河楊白溝在縣西南五路三伍,東南流入溂河舊溝在縣西南八路三伍,東南流入溂河。黄花溝在縣西南三路五伍,東南流入溂河。北夏家溝在縣西北六路七伍,東南流入唐岡河曹家溝在縣西北六路九伍,東南流入唐岡河清水溝在縣西北七路十伍,東南流入唐岡河波溝在縣西北五路八伍,東南流入唐岡河,自蓮花溝起至波溝,共三十五道溝,明隆慶年,間知縣王冠開。
146
馬家溝自東北七路十伍起,至八路十伍,入亳州界,長一千八百一十丈,寛六尺,深一尺。引溝自東北六路十伍起至七路八伍入黃河,長二千二百丈,寛一尺深一尺。黄溝自東北七路九伍起至八路七伍,入黃河,長二千一百五十丈,寛六尺深一尺。引溝自東北五路十伍起至本路八伍入黃河,長一千一百三十丈,寛五尺深一尺。蔡家溝、自東北鄉四路九伍起至本鄉八路,六伍入渦河,長五千四百丈,寛六尺,深一尺。引溝自東北鄉二路十伍起至本路,九伍入渦河,長一千五百丈,寛六尺深一尺。崔家溝自西北鄉三路十一伍起至東北鄉一路十伍入渦河。陳州境長三千六百丈,寛七尺,深一尺。
147
宋家溝自東北鄉四路八伍起至本鄉,五路七伍入蔡家溝,長一千八百丈,寛六尺,深一尺長溝自西北鄉,五路十一伍起,至本鄉,四路十伍入渦河,長一千二百丈,寛六尺深一尺。瀬溝、自東北鄉七路,五伍起至本鄉八路四伍入白河,長一千六百丈,寛六尺深一尺。馬家溝自東北鄉一路,八伍起至本鄉,一路七伍入白河,長一千八百丈,寛六尺深一尺。吳家溝,自東北鄉二路六伍起至本鄉,四路四伍入白河,長一千二百丈,寛六尺,深一尺。黄花溝自東北鄉三路,五伍起至本鄉,四路,四伍入白河,長一千七百丈,寛七尺,深一尺。引溝自西北鄉一路,六伍起至東北,郷二路,五伍入白水河,長二千七百丈,寛六尺,深一尺。舊溝自西北鄉一路,五伍起至本路,四伍入清溝,長一千丈,寛五尺,深一尺。清水溝,自西北鄉三路七伍起至東北鄉,二路四伍入白水河,長五千四百丈,寛一丈,深一尺二寸。
148
浪漲河自東北鄉三路三伍起至本鄉,六路二伍入白水河,長三千六百丈,寛一丈深一尺。波溝、自西北鄉五路八伍起至本鄉,二路七伍入清水溝,長二千丈,寛五尺深一尺。清水溝自西北鄉七路,十伍起至本鄉,六路七伍入清水河,長三千六百丈,寛一丈,深一尺。曹家溝、自西北鄉六路九伍起,至本鄉,入清水溝,長九百丈,寛五尺,深一尺。長溝、自西北鄉九路九伍起至本鄉八路九伍入清水河,長一千八百丈,寛五尺,深一尺。北夏家溝自西北鄉,六路七伍起至本鄉,四路七伍入清水河,長二千七百丈,寛五尺,深一尺。
149
坡溝自西北鄉三路四伍起,至東南鄉七路:一伍入清水河,長八千丈,寛八尺,深一尺一寸。王家溝自東北鄉二路三伍起至本鄉。四路一伍入清水河,長三千六百丈,寛五尺,深一尺。栗林溝自東北鄉六路,一伍起至東南鄉八路,二伍入清河。長二千七百丈,寛五尺,深一尺。蓮花溝自東北鄉七路,二伍起至東南鄉,八路二伍入江南亳州境,長二千七百丈,寛六尺,深一尺。
150
南夏家溝自西北鄉,六路四伍起,至東南鄉,二路一伍入刺河,長七千二百丈,寛六尺,深一尺。
151
引溝自西北鄉五路四伍起,至本路,五伍入夏家溝,長一千二十丈,寛五尺深一尺劉家溝自東南鄉一路,一伍起至本鄉二路,二伍入刺河,長三百丈,寛五尺,深一尺。引溝自東南鄉四路:一伍起至本路,二伍入夏家溝,長一千丈,寛五尺深一尺。豬嘴溝自東南鄉四路:一伍起至本鄉六路,三伍入練溝河,長一千八百丈,寛六尺,深一尺。薛家溝自東南鄉六路,二伍起至本鄉七路,三伍入練溝河,長一千七百五十丈,寛五尺,深一尺。
152
張家溝自東南鄉六路、二伍起至本鄉,八路三伍入練溝河,長一千九百丈,寛六尺深一尺茅蘆溝自東南鄉四路,四伍起至六伍入明河,長二千八百丈,寛六尺,深一尺。白馬溝自東南鄉四路三伍起至本鄉六路六伍入明河,長三千六百丈,寛五尺,深一尺。引溝自東南鄉五路三伍起至本路,五伍入白馬溝,長一千二百丈,寛六尺,深一尺。透明溝自東南鄉五路三伍起至本鄉六路六伍入明河,長二千九百丈,寛七尺,深一尺。學田溝自東南鄉七路,四伍起至本路,六伍入明河,長一千九百丈,寛五尺深一尺。蒲溝、東南鄉七路,四伍起至本鄉八路,六伍入明河,長二千丈,寛六尺,深一尺。引溝自東南鄉八路五伍起至本鄉八路六伍入明河。長一千七百丈,寛五尺,深一尺。新溝自東南鄉八路,四伍起至本鄉九路六伍入淝河,長二千三百二十丈,寛六尺深一尺。晉溝自西北鄉七路,一伍起至西南鄉,一路二伍入瀖河,長四千五百丈,寛六尺,深一尺。從家溝自東南鄉一路,三伍起至本鄉三路六伍入太和境,長三千六百丈,寛六尺,深一尺。引溝自西南鄉二路,三伍起至東南鄉二路,六伍入太和境,長四千五百丈,寛五尺,深一尺。𧈢蜡溝、自西南郷一路,三伍起至東南鄉一路,五伍入引溝,長一千八百丈,寛五尺,深一尺。楊白溝,自西南鄉五路,二伍起至本鄉,三路四伍入明河,長二千六百三十丈,寛六尺,深一尺。
153
黄堌溝自西南鄉七路:一伍起至東南鄉一路,七伍入太和境,長八千丈,寛一丈深一尺。挑溝自西南鄉八路二伍,起由陳州境來,長八百丈,寛五尺,深一尺。舊溝自西南鄉八路,三伍起至本鄉七路,三伍入黃堌溝,長一千丈,寛五尺深一尺。拉溝自西南鄉七路,四伍起至本鄉六路七伍入項城境,長三千六百丈,寛八尺,深一尺。泥溝自西南鄉五路五伍起,至本路,七伍入項城境,長一千八百丈,寛五尺深一尺。龍骨溝、自西南鄉六路六伍起至本鄉,五路六伍入泥溝,長七百丈,寛五尺,深一尺。白溝自西南鄉,五路七伍起至本鄉,四路七伍入項城境,長一千丈,寛五尺,深一尺。回龍溝自西南鄉四路六伍起至本鄉二路,八伍入常世溝,長二千七百丈,寛五尺,深一尺。金龍溝自西南鄉三路六伍起至本鄉,一路,七伍入太和境,長二千丈,寛五尺,深一尺。常世溝自西南鄉二路七伍起至本路,八伍入陳州境,長一千丈,寛五尺,深一尺。石橋溝自西南鄉,二路七伍起,至常世溝,長七百丈,寛五尺,深一尺, 自馬溝至此,共五十七溝,俱于雍正五年疏濬。
154
虞城縣
155
永豐溝在縣西南,自張家莊東起,東至巴河止,長一千五十丈,寛二丈,深五尺,雍正六年濬。惠民溝在縣東,自胡家樓起,南至夏邑縣王家口,河止長七千六百八十丈,寛二丈五尺,深一丈,雍正六年濬。
156
新開支溝在縣東自惠民溝東起至横河止,長二千三百六十五丈,寛二丈五尺,深五尺,雍正六年新挑。
157
夏邑縣
158
毛家河溝在縣西北,自侯家窪起,順入响河,長一千八十丈,寛二丈深五尺,雍正六年開王家口河溝在縣北,上接虞城惠民溝頭起洩水,至河,長九百丈,寛三丈五尺,深六尺,雍正六年開
159
睢州
160
駝嶺湖在州治後,周衛十四里,衆水滙焉東澗在州東。晉太和四年,慕容徳伏兵與慕容垂夾擊桓溫處,今藉以洩野潦之水。西南新挑河溝,自蔡家橋起,至蔣家窪,止長二十二里,寛二丈,深五尺。蔣家窪河溝自蔣家窪起至平岡止,長十八里,寛二丈二尺,深六尺平岡河溝自平岡起,至華濟廟,交柘城界止,長二十五里,寛二丈五尺,深七尺。蔡家橋、河溝自蔡家橋起,分抵趙家樓、譚家屯,入把縣界,長五十五里。 以上四溝俱在州南
161
小坡河在州西南,上接把縣境下,至本州之蔡家橋入挑河,長三十五里,寛一丈五尺,深五
162
十八里河在州東,上接把縣境,下至寜陵縣界,長一百里,係舊黃河道。今作洩水大渠新開縣西南溝一道。在州西南,自儀封縣交界起,至王家橋止,寛一丈五尺,深五尺,雍正六年開。
163
新開縣東南溝一道。在州東南,自㑹盟臺起,至劉武集,止寛八丈,深五尺,雍正六年開。
164
考城縣。
165
黄溝在縣西,魯惠公敗宋師于黃黄,葢溝名也。河水舊于白馬,南通濮、濟、黃溝,今止有溝存,可以洩野潦之水。
166
沙河在縣南十五里,自㑹盟臺起至李家莊止,長二千八百九十丈。又自賀家莊至劉武集,長九百一十丈,寛八丈,深五尺。
167
大溝在縣西南,自儀封交界起,至王家橋止,長二千九百一十丈,寛三丈,深五尺。柘城縣。
168
引溝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自睢州石家橋入縣界起,下至鹿邑縣境止,長七十里,寛二丈,深五尺,雍正五年濬。
169
沙河在縣北四十五里,自回河交界起,至鹿邑縣境止,長七十里,寛二丈深五尺,雍正五年濬。彰德府。
170
安陽縣。
171
萬金渠在縣西三十里,即髙平渠也。唐李景自髙平作堰,引洹水入渠,東流溉村二十,至郡西南流,越官道入廣潤渠,又東與衛水合,元髙文忠復濬之,灌田千頃,明萬厯時,建石閘,傍修石堰,溉田不可勝計。萬厯壬辰重修,又分二支渠,至丙申,再分支,渠四灌溉,視昔加倍。康熙壬午,總河巡撫題:定放水規,則每年于三月初一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以竹絡裝石,堵塞渠口,使大流濟運,餘水灌田,過此悉聼民便,至于民間放水,且為分派日期。其永和中大渠溉田,以每月初一日起,至初六日止,十六日起,至二十一日止。其葢村渠溉田,以每月初七日起,至初九日止,二十二日起,至二十四日止。其南流寺溉田,以每月初十日起,至十二日止,二十五日起,至二十七日止,其北渠溝灌田,以每月十三日起,至十五日止,二十八日起,至三十日止,不得紊亂。雍正五年,濬寛一丈三四尺,深一丈一二尺蜀渠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蜀村,至西闗北石橋入萬金渠,明正徳間重修,溉田百餘里,廣潤陂在縣東南四十里,與湯隂縣交界湯河及萬金渠水注之,盈則入洹,以達于衛河,後漳水南下,淤其故道,陂水不能入洹,洹水反注于陂,遂没田千畝。萬厯庚辰,知縣常存仁由葛莊穿渠,導湯水入衛,又自戴家溝疏濬淤塞,導陂水入洹,由是二水有歸,不為民患珍珠泉在縣西四十里。後魏時,引水鼓鑄名田水冶,其水東流十里入洹,民激之為磑數十,又溉田數十頃,雍正五年,飭濬寛一丈二三尺,深五六尺不等。青龍河在縣東北四十里,自臨漳縣百陽渠村起,至安陽縣房村入洹河,雍正五年開挑,寛二丈,深五尺,計長十二里
172
新惠民河在縣西自馬投澗起至二十五里舖,係深溝,自太尉廟起,經郭村等處入汪流河,長二十餘里,雍正五年挑寛丈二三尺,深三四尺不等,堤岸幇髙厚,水流深通。羑河在縣南三十里,自羑河鋪起至內黃界止,雍正五年挑濬,寛三丈五六尺,深一丈二三尺。盧官屯小河渠。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並無泉源,偶遇夏秋,雨水過多,山水暴漲,附近居民多受水患。舊有小河渠一道,由汪流屯入汪流大河,年久淤塞,雍正五年濬,寛一丈,深七八尺不等,長三十里,水流通利。
173
官道洩水溝在縣南大路兩傍,自羑河舖起至豐樂鎮止,長十七里,寛四尺五寸,深五尺,雍正五年新開
174
湯隂縣
175
光村溝在縣南,自大光村起至官橋止,長二百四十九丈,寛四尺,深五尺楊樹溝在縣北,自宜溝門外起,至十方院,止長二十七丈五尺,寛九尺,深五尺清道溝在縣北,自五里鋪起,至五里鋪北止,長二十七丈,寛一丈,深四尺石堂溝在縣南,自南闗外起,至石碑岡止大路,兩旁二道,各十里,寛四尺,深四尺八里堂溝,在縣南,自李朱村起至宜溝北十方院止大路,兩旁二道,各長十五里,寛四尺,深四尺
176
表道溝,在縣北,自湯河橋起,至十里鋪止大路,兩旁二道,各長八里,寛四尺五寸,深四尺旱塌河在縣東,自東岡頭起至舊衛河止,長一千九百八十二丈三尺,寛三丈,深四五尺及一丈不等
177
疏通羑河三段一自縣東北汪流橋,北起至鄭寺,橋止,長七百零二丈 。一自鄭寺橋至壩臺橋止,長四百六十丈,至陳報橋止,長四百五十七丈。 一自壩臺橋、官橋溝在縣南,自大石橋起,至官橋止,長五百七十四丈五尺,寛二丈,深五尺大樹溝,自朱村東起至新橋止,長七百九十五丈,寛七尺,深四尺。靈官廟溝,自降城舊橋起,至新橋止,長六百七十四丈,寛七尺,深五尺永通河,自新橋起,至小灘村,新濬六百一十五丈,寛九尺,深五尺。又自小村至官莊橋新濬五百二十五丈,寛一丈,深三尺。又自官莊橋至伏道橋,新濬八百一十丈,寛九尺,深五尺。又自伏道橋至曇雲寺,新濬一千五十丈,寛二尺,深七尺。又自曇雲寺至水磨灣橋,新濬七百九十五丈,寛一丈,深五尺。又自水磨灣橋至黃甫橋,新濬七百九十五丈,寛二尺,深五尺。又自黃甫橋至髙暵橋,新濬五百五十丈,寛七尺,深五尺,乃得泄水通暢, 以上俱在縣南。魯家溝在縣東南,自魯孔村起至伏道橋止,長一千零三十五丈,寛七尺,深五尺。永順溝,自黃甫橋起至永通河止,長一百二十五丈,寛六尺,深四尺。大坑溝自故縣村南坡起,至新橋止,長三百零六丈,寛七尺,深五尺。小煤溝自周流村起至永通河,長二百九十五丈,寛九尺,深五尺。栁樹溝,自新橋起至黃甫橋,止長二百零二丈五尺,寛七尺,深五尺。灣腰溝自黃甫村寺前起至東坡邊止,長九十五丈,寛九尺,深五尺。 以上俱在縣東,于雍正六年濬。
178
臨漳縣。
179
西門渠在縣西南,魏西門豹所造堰漳水,以溉民天井堰在縣西南。魏襄王時,史起為鄴,令堰漳水以溉田。及魏武王又作十二磴,令水互相廻注,一源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又名曰晏陂澤
180
利物渠在縣南㸔臺社,引水溉田百陽渠在縣西南顯王社,引水溉田、金鳯渠在縣西南,引水溉田
181
菊花渠在縣東南,引水溉田鸕鷀陂在縣東北四十里,周圍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洹水注之,有蒲葦魚鱉之利百陽渠在縣西南,自顯揚村西起,至安陽縣穆村入洹河。長十二里,寛一丈五尺,深五尺,雍正七年濬
182
萬公渠在縣西南,自義成村起至青龍河,滙百陽渠,入洹河,長八里,寛五尺深五尺,雍正七年濬。
183
林縣
184
淇泉在縣南長一百四十丈,寛一丈深二尺,雍正五年濬泉塘在縣南,長二十丈,寛十三丈,深四尺,雍正五年濬。武安縣。
185
通利渠在縣西里,許畎澮之水,胥由此入洺。涉縣
186
城西渠在縣西,溉田千畝,又引水入城內,以資民用惠民渠在縣西南,自常樂村起至溫村止,長三百九十二丈五尺,寛三尺,深五尺。雍正五年修濬,灌四村田。
187
任公渠在縣西,由七里村山前引漳水灌田三十餘頃,係萬歴間知縣任澄清□鑿故名。雍正五年疏濬。
188
內黃縣
189
永豐渠在縣東南,自開州硝河頭起,北至小店橋止,長四十餘里,寛一丈,深七尺,係康熙三十六年開。
190
通濟渠在縣南,闗起至姜村止,長三十里,寛四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盈粒溝在縣西,自西闗起至豆公止,長三十里,寛四尺,深三尺,雍正五年濬。澄水溝,在縣北,自北闗起至楚王止,長三十里,寛四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濬。衛輝府。
191
汲縣
192
伏水屯在縣北二十里,其水下伏掘之,即有泉,可以灌稻王莊渠在伏水屯後水,宜稻
193
東官道溝,自北闗東堤口起,至栁毅屯東,濬縣交界,止長五十里,兩旁各深四尺,寛四尺五寸,雍正五年開。
194
東南官道溝自延津門外起,至松樹墳南,延津縣交界,止長十五里,兩旁各深四尺,寛四尺五寸,雍正五年開。
195
西南官道溝自新鄉門外起至蝦蟇峪西,新鄉縣交界止長二十五里,兩旁各深四尺,寛四尺五寸,雍正五年開。
196
西官道溝。自天仙廟至山彪西,新鄉縣交界止,長二十里,兩旁各深四尺,寛四尺五寸,雍正五年開。
197
北官道溝。自靈官廟起,至道光店南,淇縣交界,止長二十五里,兩旁各深四尺,寛四尺五寸,雍正五年開。
198
東北官道溝,自北闗東堤口起,至板橋東,濬縣交界止,長四十里,兩旁各深四尺,寛四尺五寸,雍正五年開。
199
新鄉縣
200
槐樹閘在縣西北二十里,水田宜稻,新開洩水溝,在縣西北,自新輝交界起,至合河嘴入衛。河長四千七百四十三丈,寛三丈,深六尺,雍正七年,知府馬騤雲詳允,疏鑿。
201
新開官道溝。東路西路西南、西北俱有溝大路,兩旁各一道,寛四尺深四尺,雍正五年開。
202
輝縣
203
蘇門山百泉渠在縣西五里蘓門山中,其泉湧沸如珠,引以溉田,為利甚溥,即衛河之源也。康熙三十年,巡撫閻興邦止題准于每年三月初一日起,至五月十五日 ,令三日放水濟運,一日塞口灌田但五月係民間需水之時,應用竹絡裝石堵口,使大流濟運。其餘涓涓之流溉田既已濟,公亦無妨于農業。雍正五年,又建斗門三座、石堰三道,東西渠仁、義禮、智信閘各五座,泉水通利
204
老鬲坡渠在縣西南十五里,自桃固村枯河引水灌田、花木村渠在縣南老鬲坡,東接姚固枯河,濬十里灌田、秀才莊渠在縣南二十五里,地本窪下,積潦不涸。萬厯間,知縣聶良把開渠十餘里,水既歸河,墾田百頃
205
魯家莊渠在縣西南七十里,開渠灌田程村渠在縣西五十里。其先積水成壑。萬厯間,聶良把開通五渠以洩之,頓成良田百餘頃賢泉渠在縣西南五十里,水田百餘頃
206
丁公泉渠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水田二十餘頃焦泉渠在縣西五十里,水田六百餘頃。
207
卓水渠在縣西十里,水田四十餘頃。洩水溝一道,在縣西北,西自玉闗迤西稻田邊起,東至新鄉縣交界大路口,止長一千六百一十丈,寛三丈,深六尺,雍正七年疏鑿。
208
獲嘉縣
209
頭門横河在縣西北十三里,自輝縣梅竹寺發源,由本縣李千戸營裴村營母豬營至三橋西入丹河,長十五里,寛一丈,深三尺。灌田,雍正五年開。
210
二道:橫河在縣西北十四里,自五衝河發源,由母猪營流至頭道橫河,西入丹河,長二十里,寛八尺,深三尺。灌田,雍正五年開。
211
段岩河在縣南二十五里,上自修武縣界起,下至新郷縣界,止長二十五里,寛四丈,深二尺。洩水,雍正五年開
212
官道溝在縣西自郵亭起西至黃練樹堤,止長四十里,寛五尺,深四尺,自新城起,北至杏莊口止,長二十五里,寛五尺,深四尺,雍正五年新開
213
淇縣
214
斮脛閘在淇縣西三里
215
延津縣
216
小潭莊新溝在縣西,自城西小潭莊起,至城東北,里鄉固止,長二十一里,寛八尺深六尺,雍正五年開。
217
里鄉固舊溝在縣東,自城東鄉固起,至封邱縣交界,止長二十五里,寛一丈二尺,深一丈,雍正五年濬。
218
新開官道溝。在縣西,自陽武縣交界起,北至王端舖,汲縣交界,止長五十六里,寛四尺深三尺,雍正五年開。
219
。   官道溝在縣西北,南自沙門鎮起,至汲縣交界止,長五里。雍正五年開。濬縣
220
白祀、童山二陂。在縣西二十里,其水經年不涸,附近屢憂水患。雍正五年,飭濬自交䣃村起至屯子鎮,止溝長六十五里,寛二丈五尺,深九尺。
221
亭子陂在縣西里許,為衆潦所滙井固潭在縣井固村,東北入衛河,溝水藉以通泄長豐泊在縣西,久為滙水之區
222
新開官道溝。在縣南大路兩旁,南自定源店起,北至官溝止,共長三十五里,寛四尺五寸,深四尺,雍正五年開。
223
衛河堤在縣西河之兩岸。滑縣
224
永濟渠在縣西北三十里,自濬入,東北達內黃,每逢霖潦,藉以泄水。滹沱澤在縣西北三里,周五里餘,以渟野潦之水。新開東路溝,自三教堂起至丁欒集,長垣縣交界止,長七十里,寛四尺五寸,深四尺,雍正五年開。
225
新開西路溝,自南闗西首起,至黄大集封邱縣交界,止長九十里,寛四尺五寸,深四尺,雍正五年開。
226
新開南路溝,自南闗東首起至馬家莊,長垣縣交界止,長六十五里,寛四尺五寸,深四尺,雍正五年開。
227
新開北路溝,自北闗起至馮村,開州交界,止長七十里,寛四尺五寸,深四尺,雍正五年開。
228
懷慶府:
229
河內縣。
230
濟瀆水利
231
千倉渠在府城西,唐溫造為河陽節度使,築堰鑿渠,以引濟水,分上下二堰,其上堰用濟池水,逕鐵岸西北至碑子村、斗門橋東,分為六閘以灌堰頭,東許西水屯、連董等處稻田,其下用龍潭水,東逕臨濟橋東北,由碑子村中至本堰下,分為五閘,以灌南北水屯●頭、馬頭等處稻田。
232
順利渠在府城內,元總管石林引千倉渠下流穿城內,作為二橋,康熙二十一年重濬。沁河水利。
233
廣濟渠在縣北,即古枋口秦渠。晉司馬孚壘石為門,由五龍口以引沁水,酈道元所謂朱溝水是也。唐崔洪禮、李元淳相繼修浚,溫造又復修之。元世祖時,始名廣濟渠。明因之。萬厯十四年,河內令黃中色重濬。二十八年,河內令袁應泰鑿山穿洞懸閘兩崖之間,受水則啟,障水則閉,永無崩塞之患。其水由濟源河內孟縣、溫縣、武陟至唐郭,入于黃河。渠濶八尺,長一百五十里,分為二十四堰。永一曰永益堰,由官莊至休昌長三里 。二曰 利堰 ,三曰長豐堰,俱併入永益堰順。四曰天富堰,由許村長二里許。五曰永福堰, 入利人河 。六曰廣福堰,由 村官莊入豐稔河歸黃河。一百二十里豐。七曰和豐堰,由新村髙村長五里 。八曰廣 堰,由東許村金塜至小營入黃河,長一百二十里坯。九曰大豐堰由南尋西李家橋,由溝柿園土 賈村至黃悶可減水入黄河,長一百三十里。曰大有堰,由南尋北董至沙岡,長三十里。 十十一曰太平堰,由武家作張家作,至劉家莊長十里, 十二,曰廣有堰,由七里橋故事馬鋪至古澗入沁河,長二十五里蘇。十三曰永濟堰,由䕶城祝策彭城尚香鎮至 王東宏福堰,長七十里,尚香西砌攔水閘,減水入沁河。阜堰由南屯沙岡至辛壬,長十里。 十四曰廣十五曰新興堰,由李村冷家莊、賈村至北真,長十八里盈十六曰廣隆堰,由五王長二里 。十七曰萬堰,由分水石七里屯衛村,至彭城,長三十里莊。十八曰長濟堰,由佳村珍珠莊髙炤至耿家入澇河歸黄河,長六十九里。十九日,興隆堰由郭村王李李家莊至北張,長十八里 。二十曰興福堰,由彭城尚香鎮至劉家莊,長十里。十二十。一曰宏福堰,由蘓王南徐澗至南張長 五里二、二、十二,曰萬億堰,由西冷至東周,長十里, 。十三日大濟堰,由北冷至杜家莊,長八里二十四。曰永通堰,由保封董宋趙莊至唐郭入黃河,長四十里。且編定水分,自下而上,挨次引灌,除大月浸河水,一日各堰不許引灌外,每月以二十九日為率,每日百刻,共計二千九百刻,共夫四百六十三名,每名分全河水六刻二分七釐七毫,自第二十四堰以上至第八堰,共夫四百六十名半分。全河之水,二十五日六時,每月兩輪,每輪一十二日九時上輪自初一日子時起,至十三日申時止下輪。自十五日午時起,至二十八日寅時,止以十分計之,萬盈等十一堰四分二釐,廣有等二堰二分八釐,太平等四堰三分為一號。自第七堰而上,至第一堰,共夫五十五名,半分全河水。三日六時,每月兩輪,每輪一日九時上輪,自十三日酉時起,至十五日已時止,下輪至二十八日夘時起,至二十九日亥時,止以十分計之,天富等三堰四分四釐,永益等三堰五分六釐為一號,各堰通融,照夫輪灌,仍令二十四堰各建一閘,一閘之中,計百步,總砌一隂,洞引水入子渠灌田,各用鎻總司管之。凡遇放水之時,發鑰開閘,及隂洞攙越之弊,自無如有恃強攙越計畝,罰穀入倉,以備修河之用,又令隣河居民,遍栽栁樹,以固堤根,且數年成林,材木不可勝用矣。
234
通濟渠分廣濟渠水,至尚香鎮入于沁。支堰渠分通濟渠水,流入石澗村,入沁。利人渠自五龍口引沁水,經河內西北至東郭閘口。豐稔渠自五龍口引沁水入湨水,支河
235
普濟渠。 永興渠。 利豐渠 餘濟渠以上八渠俱在縣西,接豐稔渠及永利支渠以溉孟縣之田
236
丹河水利
237
上秦渠 小丹河 三郭渠 董下渠 白沽渠張濟渠。 老武渠 太保渠。 張金渠 陳添渠郭魯渠 流澇渠 花園渠以上十三渠俱在縣北丹河東岸,引水溉田一百餘村
238
上清渠。 下清南北二渠。 中泗渠 張濟渠貝澗渠 廣濟民渠以上六渠俱在縣北丹河西岸,引水溉田四十餘村,兩岸共十九渠,分九堰取水,故俗呼曰九道堰,此內惟上秦渠小丹河東流入衛濟漕,康熙二十九年四月,河院王新命巡撫閻興邦親勘,一題定漕運民田均屬𦂳要,請令每嵗三月初 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湏用竹絡裝石,橫塞入河渠,使水歸小丹河入衛濟漕,留涓涓之水以溉地,至五月重運過完,則開八河渠,用竹絡裝石,塞小丹河口,以防山水漫溢,其小丹河經修武獲嘉以達合河鎮之處,若有淺阻,责令印河各官量為疏濬。
239
惠民渠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明隆慶時,太守紀誠引堯池水以溉民田。至天啟間,復開安阜渠,灌民田二十里
240
濟源縣。
241
永利河在縣東,自五龍口東南流,至本縣官莊村東北河內縣界,止長二十里,寛四丈,深九尺,灌田。
242
千倉渠在縣北,詳註見前河內縣濟瀆水利中。其源發自本縣濟池,與龍潭水分,為上下二堰,上堰六閘,下堰五閘,定規穀雨築堰,秋分决壩,放水入□河。自榖雨至霜降無水利,地戸不得浸灌旱田,分減水勢,又不得妄置水塏,惟旋折原渠,不減原水者,方許置用渠,寛三丈六尺,深五尺,長三十五里,經由數村灌田,下流入河內縣小撥河在縣東北,自五龍口至和家莊入沁河,長三里,寛八尺深一丈,灌田廣濟渠在縣東北,自五龍口起,至河內縣交界,止長二十里,寛四丈,深一丈,灌田、利豐河在縣東北,自五龍口起,至河內縣交界,止長二十里,寛四丈,深一丈,灌田洩水河在縣東北,自范家莊西南起,至桃園寨北入□河,長七里,寛一丈,深六尺五寸,雍正五年開。
243
新開官道溝。在縣東北,自亞橋村東起,至河內縣交界,止長三十五里,寛四尺,深四尺,雍正五年剏開。
244
修武縣
245
東官道溝自縣東起至獲嘉縣交界,止長二十里,寛五尺,深三尺,雍正五年剏開。西官道溝自縣西起,至寧郭驛交界止,長四十五里,寛五尺,深三尺,雍正五年剏開。武陟縣。
246
廣濟河在縣西南,自縣屬小南張河內縣界起,東至解封村,南入黃河,止長六千八百三十八丈五尺,寛一丈一二尺不等,深一尺一二寸不等。
247
孟縣
248
餘濟渠:在縣東北十八里,自趙改村,分為二渠。南渠自趙改村起至立義村,止長十五里入□河。北渠自趙改村至岳師村止,長十八里,入猪龍河灌田渠,身寛八尺,深五尺。
249
北官道溝,自北門起至河內縣交界,止長二十五里,寛四尺,深五尺,雍正五年開。南官道溝,自南門起至黄河,止長十五里,寛五尺,深四尺,雍正五年開。溫縣。
250
大豐堰。在縣西北三十里,由廣濟河支出,上接河內縣交界賈村,起至本縣五郡村入漭河,長四十五里,寛五尺,深四尺,灌田。
251
興隆堰。在縣北二十五里,上接河內縣,交界自郭村起至南張村入長濟堰,長十八里,寛三尺,深四尺,灌田。
252
長濟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由廣濟河支出衛村,起至渠河村入大豐堰,長三十五里,寛四尺,深四尺,灌田
253
廣阜堰在縣西二十五里,由廣濟河支出自薛村起,至䨇留村入永興堰,長七里,寛三尺五寸,深四尺,灌田
254
永興堰在縣西四十里,自金香村起至于村,入猪龍河,長九里,寛四尺,深四尺,灌田猪龍河在縣西三十里,上自河內縣交界崇義村起,下至本縣小營村入漭河,長三十五里,寛六尺,深五尺,灌田
255
廣濟河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自河內縣交界住村起,下至本縣郭村,東止,長五里,寛八尺,深四尺,灌田
256
澇河在縣西北十里,上接河內縣,交界辛王村起,下至本縣夾樹頭入大豐堰,長三十五里,寛四尺五寸,深四尺,灌田。
257
西官道溝在縣西自呂村北起,至河內縣崇義村止,長三百丈,寛三尺,深三尺,雍正五年開。
258
東官道溝。在縣東自趙堡鎮起,至武涉縣交界,止長一百五十丈,寛三尺,深三尺,雍正五年開。
259
原武縣。
260
官道溝在縣西西,自滎澤縣交界起,東至陽武縣交界,止大路,兩旁溝長三十八里,零寛五尺,深三尺,雍正五年開。
261
河南府:
262
洛陽縣
263
周陽渠在縣西南,乃周公所制也。至漢又名漢陽渠,亦謂九曲瀆。建武二十三年,張純為大司空,明年上言穿陽渠堰,洛水為漕,公私獲贍。章帝朝,何敞為河南守,修理洛陽四渠,墾増田三萬餘頃
264
五龍渠府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堨,魏時更修之,而開渠五,所謂五龍渠也。通津渠。在縣南三里。隋大業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金磧,渠東北流入洛,通濟渠自洛西苑引達于城。
265
洛渠在城西二十五里,引洛水灌田。自東侯保分洛水而東,曰莾渠、莾渠之北。又分三支,曰清渠、單渠、太陽。渠東流,仍入洛。
266
伊渠在城南二十五里,引伊水灌田,自城南伊闕口之北,分伊水北行,入午橋莊,與洛渠交近,水之田百里,皆仰灌焉。洪治丙辰,張公鼐修濬之,每渠障水之入,各有壩坊水之暴,各有閘閘,內各有子堰,子堰之中,各有逰渠,以均水利于逺近,又于洛渠之南大明寺後剏鑿一渠,東行出午橋之上,民甚利之。
267
大明渠在城西南二十里大明寺,西分洛渠水以灌田,𢎞治十一年剏建。新興渠在城西南四十里,西侯保李王屯築石壩以引甘水河,用以灌田,𢎞治年建。永通渠自古城寨起至府店村家,東止長九里,寛一丈,深一丈。灌田,雍正五年濬。古紅渠,自古城寨起至周家村止,長十三里,寛一丈,深五尺。灌田,雍正五年濬。任解元渠,自府店村起,至柏家圪壋止,長七里,寛一丈,深八尺。灌田,雍正五年濬。退水小渠,自瑶底村西山泉水流出入伊河,長一里,寛五尺,深五尺,泄水不灌田。永濟渠自瑶底村起至魏樹頭村止,長十里,寛七尺,深八尺。灌田,雍正五年濬。 以上五渠俱在縣正南。
268
偃師縣。
269
溫泉在縣東二十里忠義村,自村東起,至村西止,長三里,寛深各三尺。雍正五年疏濬灌田。鞏縣
270
嵩、邙交夾,田地無多,止有伊、洛合流,為髙原之水所歸,入黃河。
271
孟津縣。
272
惟有黃河,並無溝渠。
273
宜陽縣。
274
宣徳渠在縣西六十里,引水灌田宣利渠有二:一在縣西五十里,一在縣東十里。黄澗口渠。 魚兒泉渠 韓城渠 水兊渠以上皆古渠,在縣西。
275
官莊渠在縣西 考老灣渠在縣西鎻家營渠縣東北 安樂渠在縣南。 以上四渠,康熈三十年知縣申明倫新開、三鄉小渠在縣西,自修真觀起至洛河止,長三百丈,寛四尺,深五尺,雍正五年新開登封縣。
276
四面皆山,諸河不通,惟有石淙、潁水等河以洩雨潦。石淙見《山川志》中潁水,見《河防志》中。
277
永寧縣。
278
宣利渠在縣東十九里,自經局村起,至温庄村止,長十九里,寛五尺,深五尺,灌田萬廂渠在縣西二十四里,自東仇村起至吳村止,長二十四里,寛五尺,深五尺,灌田復興渠在縣南十五里,自王李村起至坡頭村止,長十五里,寛五尺,深五尺,灌田永利渠在縣西十四里,自王家村起至張村止,長十四里,寛四尺,深五尺,灌田小石渠在縣西南二十六里,自張村起至南衛村止,長二十六里,寛四尺,深五尺,灌田盡力渠在縣西南二十四里,自方村起至寨子村止,長二十里,寛五尺,深六尺,灌田永昌渠在縣東十四里,自高家莊起至馮莊止,長十四里,寛五尺,深六尺,灌田民樂渠在縣南八里,自寨子村起至小珠村止,長八里,寛六尺,深五尺,灌田。安業渠在縣東南十四里,自小珠村起至紅崖村止,長十四里,寛五尺,深六尺,灌田。廣昌渠在縣西南九里,自古村起至磨頭村止,長九里,寛四尺,深四尺,灌田,濟霖渠在縣南九里,自磨頭村起至方村止,長九里,寛四尺,深四尺,灌田。廣廂渠在縣西南四里,自王范村起,至經局村止,長四里,寛四尺,深四尺,灌田 。以上十二渠俱於雍正五年濬。
279
新安縣。
280
地勢高峻,俱屬山岡土阜無低窪受水之區,亦無引流灌溉之渠。
281
渑池縣
282
七里所水在縣西,由陜州娘娘廟至所六里,流入澗河。雙津橋水一由縣西土橋流二里餘,至本橋所再一里,泄入澗河,一由范家窑流二里至本橋所再一里入澗河,一由侯家庄,流五里至本橋所再一里,泄入澗河。
283
英豪西橋水在縣西,由沙村流六里,至橋所入澗河河南莊水,自硤石流至西闗三里河,計三十里入澗河、小黃河水自後河村至西關三十里,泄入澗河、陽兒河水,由陽光溝至西闗四十里,泄入澗河,以上在縣西、陳泉、東水,在縣東北,由燕家窑至段村,與陳村水會,流至西闗十里,入澗河萬壽亭水,在縣西,其東由郭義溝至西闗三里河,計十五里入澗河,其西由史家潭至西闗三里河,計二十里,泄入澗河。
284
義昌鎮水在縣東,由石門至鎮二里,泄入澗河燕家溝水在縣東,由韓家溝流至溝所二十里,泄入澗河頭峪溝水在縣東南,由苗家園至溝所六里,泄入澗河千秋鎮水在縣東南,由梁家溝十五里至鎮泄,入澗河。其西由白龍泉一里至鎮泄,入澗河。
285
石河村水在縣東,由台山至村十六里,泄入澗河塔泥街在縣東,一由張家東溝入澗河,一由西陽村入澗河、五里河水在縣東,由安裏村十八里泄入澗河一里河水在縣東,由安裏村西十里泄入澗河。縣東闗溪溝自寺溝村起,下流至一里河入渑水。縣東五里溪溝自天壇村起,下流至五里河入渑水。縣東十二里溪溝自東陽村起,下流至塔泥村入渑水。縣東十四里溪溝自張家東溝起,下流至塔泥村入渑水縣東二十三里溪溝自千秋鎮西起,下流至千秋鎮西南入澗水。縣東二十五里溪溝自梁家溝起,下流至千秋鎮東入澗水。 以上六溝俱在縣東
286
縣西南四里溪溝在縣西南,自陜州境起,下流經土壕鎮南,至城西南入渑水。嵩縣
287
永泉渠自湯池引伊水起,至東小營入伊河,長五里,寛一丈,深一丈三尺永豐渠自香爐石引伊河水起,至輝德莊入永定渠,長十五里,寛一丈深一丈永定渠自泥河南引伊河水起,至將軍埧入伊河,長十五里,寛一丈二尺,深九尺, 以上在縣西
288
濟民渠在縣南,自發帖河引水起至龍王廟入伊河,長七里,寛一丈,深一丈二尺永昌渠在縣南,自龍王廟灣引伊河水起,至渠旺村入伊河,長十里,寛一丈,深一丈,何義渠自崖口引伊河水起,至高都河,入伊河,長十里,寛一丈五尺,深一丈,下扒渠自報伊菴,引伊河水起,至吳村河入伊河,長六里,寛一丈深九尺。伊陽岔渠自演武㕔,引伊河水起,至龍王河入伊河,長十里,寛一丈二尺深一丈伊陽古渠自武家渡引伊河水起,至陸渾堡入伊河,長二十里,寛一丈二尺,深一丈, 以上在縣西
289
永定渠自大石橋引伊河水起,至古城村入伊河,長八里,寛一丈一尺,深一丈。永定岔渠、自稱鈎灣,引伊河水起,至樊店村入伊河,長十五里,寛一丈深一丈。永安渠,自夾河引伊水起,至小元東入伊河,長七里,寛二丈深一丈。元溪渠自古城村引伊水起,至辛營入伊河,長十里,寛一丈,深九尺, 以上十三渠俱於雍正五年濬。
290
盧氏縣。
291
澗渠在縣東,引沙河,水由東門外環城而南,民資溉田文峪渠在縣西十里,引文峪水灌田
292
河南通志》巻十七
URN: ctp:ws50126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