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九

《卷十九》[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西通志卷十九
3
闗梁
4
太平府:
5
崇善縣附郭
6
壺闗在府城北三里,城三面臨江,惟北通陸,江流屈曲,形如壺口。明正德三年,知府胡世寧置闗於此,用石甃築,東西跨河一百九十餘丈,為城北之保障。萬厯乙亥,知府蔡迎恩重修。
7
國朝設新太營,撥兵防守。
8
保障闗,在府城東北四十里,舊志入左州。案:《一統志輿圖志改正。
9
威震闗,即伏波闗,在城東衣甲山下臺門在鎮安門外,明嘉靖丙寅,知府徐師臯建,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修。
10
迎暉橋,在府東五里。
11
永濟橋即廣興橋,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冲登村,舊名安宅,為左州。永康、南寧大路,水泛,橋圯。明萬厯間,舉人蘇則悦,崇禎間,舉人馮則元、左州牧李之清,俱重修,後復圯。
12
國朝康熙五十年,舉人歐振綱、蘇眉,貢生張炳等重建,更今名。
13
南津渡在府城南門外,即南津晚渡,為郡城十景之一。舊有渡夫二名,歳支工食,陸兩後裁。
14
國朝康熙五年,知府髙不矜捐造大船二隻,分為東南二渡。歳久船壞。三十一年,通判俞品復造每年補修,往来稱便。
15
馱盧渡,在府城東北。
16
中渡在府東,又名東門。
17
上郭渡即上渡,在府城西下,郭渡即歸龍渡,在城東南左州。
18
咘䝉隘在州城南三十五里。
19
立村隘在州城西十五里,通太平土州大路。
20
淰扁隘,在州城東三十里,通羅陽土縣地。方那板木橋在州城東南。
21
東征石橋,在州城東南二十里,通府城大路。
22
咘䝉橋在州城南。

·養利州》

1
峺告隘,在州城南十里,舊設有望樓,今廢凍村隘,在州東北十里。桑村隘,州東北二十里,俱接萬承土州界。
2
七村隘,在州南三十里。又三角隘、岜舎隘,俱在州東三十里,接太平土州界。
3
邕村隘,在州西三十里。白石隘,州西三十里,俱接龍英土州界。
4
隴懷隘,在州西四十里通恩城土州界。
5
永濟橋在州西一里,明弘治十八年,知州羅爵建。
6
隴歴橋,在州西七里。
7
囋逺橋在州北接茗盈土州界四達橋在州東十里。
8
同仁橋,在州南十里。
9
迎恩橋在州治南宻江橋,州南十七里俱明知州羅爵建。
10
那岜橋,在州東一十五里。康熙三十三年,知州汪溶日修。

·永康州》

1
縁峺在州城南三十里,兩畔髙山中,開一徑,頗險峻,至府要路。
2
東陵隘在城南五十里,嶒峻迂廻,最為險要,赴府通道。
3
巖棑在城西五十里,山頂一徑層,累而上,亦為險要,通萬承土州。
4
南橋在州城南一里,跨緑甕江,清流為八景之一。
5
康熙五十三年,知州張琦建。
6
永通橋,在州東北,郭明州防汛把總陸慶昌倡建豐溪橋,在城北十里。
7
馱洒橋在城西一百里。
8
琴吞橋在州城西南陀陵境。那錦橋在舊思同州。
9
䭾穏橋在舊思同州北四里,寧明州。
10
那肖隘,在州南六十里。
11
板立隘,在州南七十里,接安南髙樓峒界東門隘。 扣山隘,俱在州西南八十里,羅隘在州西南七十里。雍正十年,添設官兵一名,隊目一名,又添板、宙板、蘭板得三汛。
12
板却隘。 板曽隘俱在州西南九十里。板龍隘,在州西南一百里。
13
板漂隘,在州西南一百五里,接安南文淵、夷州界。安馬寨,在明江城西南十里。
14
派蓮寨 雷蓬寨。 鄧横寨今為順寧村 那煉寨,俱在明江西南。
15
府門橋在明江舊土府儀門外,明正統七年,土知府黄𤦇建。
16
東門橋在明江東門外,明成化十一年,土知府黄道建黄澤重建,改名太平橋。
17
國朝康熙九年,土官黄戴乾重修。南門橋在明江南門外。明成化二十年,照磨莫遜建。
18
模綿橋在明江城南百歩,明正統九年,土知府黄𪻫建。
19
廣明橋在明江城西三里,土知府黄忽都建。
20
廣德橋,在明江城西三十里,元至正元年,總管黄武宗建。
21
永昌橋在明江城西五十里,明土知府黄廣平建。
22
永濟橋,在明江城北十里,土目鄭䖍建。
23
廣濟橋在明江城東十一里,土目陸栁建祥村小渡在州東南二十五里。
24
䭾州小渡,在城南二里。
25
况村渡在明江城西十里,安馬渡在明江西南。
26
太平土州
27
立村隘,在州東四十里,接左州界。萡隘在城東南三十里,接崇善縣界。呌快隘,在州東北四十里,接養利州界角隘。 毬隘 穆隘 容隘 吞果隘。 沙隘俱在州西南三十里。上龍司交界。
28
大興橋,在州治前。
29
太平橋在州前一里,康熙六十一年,州民黄生寳建。
30
花橋在城北五里。明天啟五年,州民袁恒建重修橋,在城北五里。康熙四十九年,州民黄生寳建。
31
喜平橋在城東十里。明崇禎元年,農民應忠建領表橋,在城東十二里。明天啟四年,農民壽長建鎮北橋,在州東十三里。明天啟三年,土知州李恩祖建。
32
永荷橋在城西十五里。明崇禎七年,農民弗信。建修橋在城西二十里。康熙十年,州民周之發建来龍橋,在城東北十里。雍正三年,州民閉相鼎。建庚夷橋,在州西南二十里。明崇禎八年,州民梁之鶚建。
33
舊州渡,以木為筏,在舊州前安平土州。
34
多烈隘,在州西北四十三里底。耽隘,州西北五十里。耍村隘。州西北六十里。
35
下淡隘,在州西南三十里。探考隘,州西南三十二里。乙村隘,州西南三十四里。上淡隘,州西南三十五里。痛村隘,州西南四十里。三村隘,州西四十里。各隘俱外接,安南下琅夷州界設土兵防守。迎恩石橋在州城內,明嘉靖元年,土知州李貞建造。萬厯三十一年,土知州李天爌重修,旁有華光廟。
36
㑹仙橋,在州城內。
37
永陂橋在州城內,旁有水陂州,後渡在州治北。
38
恩城土州。
39
賀邏橋在城北三里,明正統十年,土知州趙福惠建。
40
溟北橋在城北二里,康熙六十一年,監生趙泰垣建造。
41
布德橋,在城西五里,明正統十年,土知州趙福惠建。
42
扎志橋,在城西四里。順治二年,里民募造扎馬橋,在城西北三里。雍正元年,土官趙康祚建新州,渡在州城前,以筏為渡。
43
舊州渡路通安平。
44
萬承土州。
45
郡村隘。在州東八十里。
46
武安峒橋在州西。
47
玉帶橋,在州西半里。
48
䭾崑橋,在州西南三里長慶橋,州西南四里。興良橋,州西南五里。
49
䭾合橋在州西南三十八里,久圯,舊碑尚存。咘龍橋在州北半里,通津橋州北一里。仙慶橋在州東五里。古嶺橋,州東九里。石㾗橋在州東六十里。
50
茗盈土州。
51
索冷橋,在州南一里。康熙五十二年建。伏州橋,在州西一里,雍正二年建。下流橋在州南七里。雍正三年建。伯敖橋在州西二里。康熙五十二年建全茗土州。
52
峺猛隘,在州西五里。接龍英、土州、唏土村五鳯隘,在州東十五里。
53
蓋隘在州東北二十里。
54
喬奥橋,在州北一里。
55
天鵝橋。 泓鱷橋俱在州南半里,龍、英土州。
56
咟派隘,在州治西北十里,山勢險惡,茂林深翳,中有夹道,﨑嶇陡峻,係宵小出没之所,離隘五里許,外有鄙口,與上映土州交界。
57
咟呌隘,在州西十里,兩峯壁立不可攀越。
58
古對隘,在州西五十里,接下雷土州界。
59
吞白隘,在州東南四十里,接養利州界。
60
隴扎隘,在州南四十里,近恩城土州界。
61
峺蜈口,在州東北五十里,接下雷、結安二土州界。
62
呌顯口,在州西北三十里,接都康、向武二土州界。
63
大橋,在州東里許,周淋橋。州東二里。大石橋,州東三里。
64
温橋,在州東十里。康熙四十五年,民人郭鳯鳴建扎皮橋,在州東北二十里。
65
通利橋,在通利江左右,谿水遶流,架二木橋以濟之。
66
瑞橋,在州東南十七里。
67
泓門橋,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68
呌敏橋在州東南二里。雍正四年,土人馮文著建癸龍木橋,在州前半里。

·佶倫土州》

1
多扒隘。在州北三十里。
2
伏院橋,在州城北二里,雍正六年,土官馮朝憲修建。
3
思陵土州。
4
那河隘在城南三十里,接安南界,辨强隘在城東南一百七十里。峝夏村隘在城西北二十里新太營,向撥兵丁防守。康熙五十七年撤回。雍正六年,復撥兵丁防守。十年,於呌慌等村各設土兵十名,內選什長一名,分别把守。
5
永平橋,在州西門外半里,康熙六十年,土官韋世華捐建。
6
江州土州:
7
䭾馬石橋,在州東門外。明萬厯二十五年,土知州黄河漢建。
8
渠站石橋在州城西門外,明崇禎七年,土知州黄廷傑建。
9
北門橋在城北門外,土知州黄廷傑建通濟石橋,在城北門外一里。明天順七年,土知州黄能廣建有碑記。
10
那圯石橋,在州城北七里。康熙十三年,土官黄緒藩建。五十九年,土官黄錫璋重修。
11
脈水橋在州城北十里,春夏水漲,勢甚急,土官黄裔芳重修二次時修,時圮其水,灌漑田疇,闗係命脈,故名舊志作「墨水」。
12
水口橋在城西北三十里,大橋在城西四十里。
13
河𬍄橋在城西十三里,舊志作「河馬」。
14
䭾簥橋在城東二十里。
15
橋機橋在城東十里,康熙五十五年,土官黄裔芳建有碑記。
16
派𬍄橋在城東南三十里。
17
剝呌石橋在城南四十里。
18
綠水橋在城西南五十里。
19
巴河渡在城東北六十里,界新寧州、思州、土州。
20
淰梯隘,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接遷隆界。廣東廉州府合浦縣,欽州兼通安南界。
21
峝夏隘,在州東南二百里。雍正十年,増官兵一名,土兵五名,廵查。
22
淋貼隘,在州南五十里。
23
那桃隘,在州南八十里。
24
角懷隘,在州南五十里。
25
䭾膺隘,在州東南一百八十里。那曽隘,在州西南一百里。權相隘。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雍正十年,各増官兵二名,土兵五名。又添汪巷、岜浪、上店、馗爐四汛把守。
26
剝江渡,在州南。
27
都院渡,在州東北五十里,上石西土州。
28
由村隘在州西三十里,土名竻竹根,接安南文淵、夷州界。雍正十年,添設官兵一名,隊目一名,并設馗門汛防守。
29
閘門隘,在州南四十二里。舊村隘,在州西南四十五里。那校隘,在州西南五十五里。䝉村隘,在州東南二十里下石西土州。
30
羅岳隘,在州西北三十里。上下凍土州。
31
咘局隘,在州西北三十里峺花隘,在州西二十二里。二隘接安南、七源、石林二夷州界。明洪武二年,設土目及兵防守。
32
國朝於咘局三里,添設汛兵防守。雍正十年,再設隴委汛。
33
䭾孟橋,在州西南三里。康熙四十八年,土官趙秉桓建造,水衝圮。雍正四年,土官趙東相重修鞏固,更名平橋。
34
澮蛥橋在州東六里,康熙五十一年,土官趙秉桓捐建。
35
哥村橋距州十里。
36
旦村橋距州五里。
37
孔竒渡在州前。
38
憑祥土州。
39
鎮南闗,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左右石山,髙挿雲表,中設闗闗,上一樓計,三楹闗內舊有昭德臺,國朝改建堂三間,闗外三十里即坡壘驛,於安南入貢期道,府臨闗啟鑰,委員赴驛點勘,行人貢物,廼許入闗。雍正三年,太平知府甘汝来捐資修葺兩旁城堞一百一十九丈,廵撫李紱有記。
40
南闗隘。在州南三十五里。
41
岜口隘在州城西南八里,平公隘在州城北二十五里,絹村隘在州城西二十里,各闗隘俱緊,接安南原撥龍憑營官兵,協同土兵防守,雍正十年,鎮南闗、南闗二隘,増土兵四名,岜口等三隘,各増官兵三名,又増設坤隆、㜑隆、元音三汛。
42
羅白土縣
43
石竺橋離縣一
44
南津橋在縣南。
45
羅陽土縣
46
藍冲木橋在白沙村。
47
下龍司。
48
水口闗,在司治西北九十五里,與安南䭾龍村交界。
49
平而闗在司治西南九十里,與安南平、瑞村交界,雍正十年,兩闗各増官兵五名,土兵十名。
50
合石闗,在司治西北一百里,與安南澮交村交界。
51
那懷隘。在司西南六十五里。
52
閉村隘,在司西南六十里。
53
那曳隘,在司治西八十五里。
54
敢門隘在司治西八十五里。
55
峺宜隘,在司西八十五里。
56
俸村隘在司北九十五里。
57
斗奥隘在司北九十五里。
58
淹咘隘在司治北一百一十里,各隘皆逼近安南,僻路可越原。設有龍憑營官兵及土兵,協同防守。雍正十年,各増官兵三名,土兵五名。
59
把因隘: 隴那隘。 沿海隘。 斗村隘。 約村隘敢村隘以上六隘,係司治近地,無官兵。把守枕流橋在司治東。
60
青龍橋在司治東。
61
䭾懷渡一名䭾河,在司治東四十里,即龍江津濟處。
62
上龍土司。
63
武德隘,在司西北六十里苛村隘,在司西北六十五里隴久隘,在司西北七十里。供村隘在司北六十五里。那苖隘在司北六十里。
64
把乜隘,在司北七十里。
65
暖賽隘在司北八十里,各隘並與安南接界額,撥龍憑營官兵,協同土兵防查。雍正十年,増官兵三名,土兵三名。
66
達零隘,在司北六十五里。盎村隘,在司北七十里。
67
鵠村隘,在司北六十里。
68
給村隘,在司西六十里。
69
峺角隘。在司東北八十里。
70
五鞏橋在司東北。
71
鄧勒渡。在司東七十里。
72
勤村渡在司東六十里。
73
鎮安府:
74
隴桑隘,在府城東四十里,接奉議州界倫隘,在府城南八十里,接向武隘。鍳隘在府城西七十八里。
75
得䭾隘在府城西北八十里,俱接歸順州界,馬凉隘在府城北九十五里,接田州土州界各隘僻地扼要,並附近土民自為防衛。
76
九橋 淰色橋。 硯橋俱在府城東,積福橋在府城北。
77
歸順州。
78
照陽闗,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路通小鎮,安涐漕隘,在州東南八十五里,接湖潤寨,外通安南僻路。雍正十年,新設官,土兵廵查,又添設打凌峺懐,琴乃三隘,每隘官兵五名,土兵十名。
79
頻峒隘,在州東南六十里,接安南、髙平夷府㵙泡界。
80
屯隘,在州南六十五里上勾隘州西南八十五里。四邦隘,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俱接髙平夷府茶嶺界。
81
榮勞隘在州西八十五里,接髙平夷府洪潢界各隘,皆有兵防守。舊州志:州境與髙平阡陌相連,原恃茶嶺峺,駢為扼塞,明萬厯間,地入交夷,內設四隘,以為防禦。
82
涐門橋在州前一里。

·奉議州》

1
蓮花闗在州北蓮花山,與田州土州接界,南北穿徑,舊以山為扼塞。
2
通濟橋,在州東二里。
3
滿也。江渡在州南三十里。
4
吉權谿渡在州西南。
5
都康土州
6
呌空隘,在州東北六里,與向武土州接界。刋賴村隘,在州西南五里,接上映土州界,山凹窄狭,依險壘石為防。
7
左横橋。 右横橋俱在州城外,劄孔橋在州西門外。
8
永氣橋,在州東南。
9
五星橋,在州城東五里。
10
恒建橋在州城東三里。
11
仙橋在州城西六里,兩山對峙,中貫溪流,上有石板,平連天然一橋。俗傳昔有仙遊,此因名。
12
向武土州。
13
那耨隘,在州東五里。
14
供隘在州西十里,舊州志州境無險可憑。明萬歴間,田州侵掠,始於東西衝路,横築石墻十餘丈,中開門徑,以為堵禦。
15
札魚橋在州北五里乃甲。舊州橋在州東五十里,州甲上映土州。
16
陽士隘,在州東二里,與龍英、土州交界。咘隘在州南七里,與下雷、土州界。乃隘在州西五里,與向武土州界。撻隘在州東北六里,與都康土州界。街橋在州治前。
17
伏鐡橋,在州西北。
18
伏濟橋在州東北。
19
那良橋在州東。
20
龍母橋在州西。
21
小鎮安。
22
平孟隘。 剝淰隘俱在城西南,剝勘隘在城西,以上三隘,俱外連交阯,而剝淰剝勘,更礦徒往来徑路。舊設官土兵廵哨,雍正十年,各添設目兵一名督率。
23
下雷土州。
24
停嵩隘,舊名穿巖,在州西三十里。路通交阯、上浪、夷州。
25
隴芘隘舊名呌獻,在州南三十里,路通交阯、下浪、夷州二隘,俱撥土兵防守。
26
下骨隘離州四十里。
27
更隘離州二十里。
28
連隘離州二十五里。
29
東門橋一道:在州城邉。
30
北門橋二道,在城北三里。
31
湖潤寨。
32
峺平隘在城南二十五里。
33
峩漕隘在城西二里,二隘俱撥土兵防守。
34
寨前橋即在街坊。
35
峝把橋在城西十二里羅村。䭾馬橋在城西半里。
36
桞州府:
37
馬平縣附郭
38
振栁營在栁江北岸。
39
穿山堡,在府南四十里。
40
太平橋,在府城東半里。
41
東溪橋在府城東。
42
接龍橋,在縣學前岸。
43
王家橋,在府城東一里。
44
五鞏橋在城西門外。
45
栁橋,在府城西。
46
安定橋,在府城西二里,明永樂十一年,知府馬應坤建。
47
大橋在府城西二十里。
48
喇堡橋在栁江南。
49
五里橋在栁江南,左江孔道。三江橋在江南十五里。
50
軍歩橋在府城南二十五里,滹羅橋在一都。
51
穿山橋在府城南。
52
東門渡在府城南。
53
南門渡,在南城外。
54
雒容縣
55
都勒隘,在縣北九十里,又橋屯隘平經隘。舊志明萬厯二年,官軍既平洛、斗諸巢,乃於三隘設兵,分屯阨塞。
56
髙天堡,在縣東南六十里,東去平樂府修仁縣一百二十里,舊為盗賊出没處。
57
牛皮橋在縣東二里。
58
乾橋在縣東四里。
59
接龍橋在縣西門外。
60
髙車橋在縣治一里。明洪武間,建三板橋,在縣北七十里。
61
喇噉橋在縣北八十里。
62
東江橋在洛清鄉舊縣東,西江橋在洛清鄉,舊縣西三門江渡在縣西三十五里,額設渡夫二名,其工食與馬平縣共給船,亦兩縣捐修。
63
山道江渡,在縣東三十里,額設渡夫,一名羅城縣。
64
翁峝隘通天河縣。
65
中峝隘在縣西南,桞城、宜山要路,環圍皆山,舊時萑苻之藪。
66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于成龍置立。有防守碑,記中軍隘。 石狗隘。 羊角隘 丹竹隘俱通栁城石梯隘。 門竇隘。 穿山隘。 新城隘。 香爐隘分水隘。 鵞頸隘。 北髙隘。 冷水隘。 新路隘。 冲安隘俱壤接桞融。雍正十年,於縣東之岐山、新城、牛鼻、香爐縣南之大壩四、八六墟堡増設防汛。
67
通道鎮,在縣東北二百里,延接貴州西山土司界。重山隔越,去縣最逺,瘴癘倍甚,㓂掠時出。雍正八年,分置隘汛,添設千總駐防。
68
西江橋,在縣西門外。
69
大橋在縣東九里。
70
樂登橋在縣西南八里橋石上,有仙人足迹樂,登仙迹為四景之一。
71
永安橋,在縣西門外。
72
大英橋在縣西十二里,明洪武十八年建。上邉橋,在縣西五十里。元至正二年,建小溪橋,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建。遶江橋在縣東四十里,跨東黄山水,宋寳祐二年建。
73
良村橋在縣西九里,明永樂九年,建石門橋,在縣北七里,明洪武二十九年,建浮橋在黄金墟。康熙四十年,庠生李鳯来等倡建栁城縣。
74
金雞隘,在縣西八十里。
75
磨鎗隘,在縣南四十里,相傳宋楊文廣征儂智髙磨鎗處。
76
硃砂隘,在縣東八十里。舊出硃砂,因名大巖隘,在縣北九十里界羅城縣石林隘,又名香爐隘,在縣北七十里。古木隘在縣南二十五里,通府治大路。六江隘在縣東八十里界融縣。
77
馬練隘,在縣南二十里,界馬平縣北。東隘在縣西八十里,界宜山縣。富龍橋,在城北七十里。宋淳祐間,覃文察建和尚橋,在城西一里。
78
永定橋,在縣東北十里,跨楊村江,西北通融縣羅城,南達府治。
79
應積橋,在城西十里。
80
龍華橋在縣西六十五里。髙贊橋在城北七十五里。張公橋,在城東六十里。
81
沙子橋,在城南二里。
82
寡婦橋,在城西三十里,相傳有寡婦濟渡,水瀑漲不能渉,悲啼甚楚,水為之消,後建此橋,因名古木橋。在城南三十里。
83
龍頭橋在城北八十里。
84
融縣
85
沙子堡,在縣東南一百里。永安堡,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二堡皆係要隘,提標前營,撥兵防守。
86
石門橋,在城北十五里,元至正四年,建永福橋,在城北四十里。宋淳祐六年建于黎橋,在城南三十里。宋皇祐初,建洞門橋在老君洞前。
87
裕後橋在城西一里,舊係木橋。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紳士王卿等砌以石,改名金家橋。
88
接龍橋在城北五里。
89
棠隂橋在城南二里,舊係木橋,康熙五十年,紳士王倬等改造石橋。
90
裕民橋在城西南一里,舊係木橋。國朝雍正二年,知縣張乃藴、生員陽春華等改造石橋。
91
惠民橋。 通濟橋。 壽溪橋俱在城南五里,宋紹定間建。
92
潯陽渡,在縣東南十五里,今改設博塘。髙街渡在縣東南五十里。
93
和睦渡,在縣東南六十里。浮石渡在縣北三十里。
94
長安渡,在縣北七十里。
95
懷逺縣。
96
老堡,在縣北八十里。
97
懷安橋,在縣東南二里。
98
茶澪橋在縣南二里。
99
珠玉渡在縣南五里。
100
東江渡在潯江北。
101
北江渡在縣北三十里田寨江四圍。江渡在縣西北。
102
象州
103
狼村隘,在州城西四十里狼村,塘前兩傍石山,中穿一徑,為西鄉要隘。
104
横頭橋,在州城東三里,宋咸淳十年建。廣化橋,在州城東六十里。元泰定四年建通濟橋,在州城東北三十里。
105
東安橋,在州城東六十里十里,橋在州城東十里。明洪武二年,建楊栁橋,在州城東六十里。
106
雲錦橋在州城中,元時建明、洪武間重修。土橋在城南三里。明洪武二十年建鳯凰橋,在城北六里。
107
落才橋,在州城東四十里,中平橋在城東六十里。雍正二年,里民何世長等倡建。
108
大樂橋,在城東北一百里,雍正七年,里民譚元耀等建造。
109
沙江橋,在州城西四里,雍正十年,重建来賔縣。
110
廣濟橋在縣東門外,明嘉靖間建。石塘橋,在縣東三十里。康熙十六年,貢生劉定邦募建。
111
馬村橋在縣東十五里,康熙三十八年,里民方維憲等募建。
112
老里橋在縣南三里。
113
韋里橋,在縣西二十里喬。桂橋,縣西二十五里。陳村橋。縣西三十五里。三印橋,縣西五十五里。國朝康熙年間,生員朱子元里,民權傅通等並募建三里橋,在縣北。康熙五十三年,里民歐君贊等修五里橋。 七里橋,康熙四十九年,里民戴國鑑等募修。俱在縣北。
114
應嗣橋在縣北二十里清水橋。縣北三十里迎恩橋。縣北六十里龍降橋,縣北六十五里。
115
國朝康熙年間,里民戴國鑑等並募修老將。橋在縣北三十五里。雍正二年,里民韋光輝重修。
116
大橋在縣南三十里。
117
上渡在縣西門外。
118
下渡在縣城南五里。
119
鎮江渡,在縣北二十里。
120
白沙渡在縣東三十里。
121
慶逺府。
122
宜山縣附郭
123
雲臺闗,在府城南三里。
124
香山闗在府城南闗外一里,古蹟隘闗,在城西九十里,接思恩縣界冷水隘。 盧峝隘。 黄泥隘俱在城西八十里,係西北巢、貴巢、都亮、麻村要路。
125
白馬隘。 建極隘,俱在城西八十五里。金雞隘在城西南四十里。
126
德勝鎮在城西六十里,附近南北西三巢及龍門苖獞雜處,恃險作奸,往時數出為㓂掠,雍正八年,移慶逺同知分駐,兼轄兩廵司,并撥南丹、那地、東蘭三州土兵各一百名,分年輪守。
127
平政橋在譙樓西。
128
柔逺橋在府城東。
129
延夀橋在府城東二十里,安逺橋即安定橋,在府城東南七里。周公橋在府城東教塲東。
130
龍濟橋,在城南一里。
131
定逺橋在城西門外。
132
獅子橋在城南香山闗前。昇髙橋在府城東五里。
133
洛黄橋在府城東十五里。明萬歴五年建原豐橋,即迎恩橋在城東門外。
134
雙橋在府城東五里。
135
㑹通橋,在城南南臺墟。
136
洗馬橋在新城東門外。
137
興賢橋。 勒竹橋。 新橋俱在府城東。銅鼓橋在城東南六里銅鼓泉上。古誓橋在城西十里。
138
武定橋,在城南門外。
139
洛壽橋在府城西。
140
澄綠橋,在府城南二里。
141
立峡橋 通濟橋。 官坡橋俱在府城南。五拱橋在府城南八里,康熙二十五年,里民募修龍橋,在府城南二十八里。
142
綠坡橋在城南一里。
143
三里橋,在城東三里。
144
古石橋,在城西十里。
145
滑石橋在城西北二里。
146
龍江上渡在舊城北門太平石下,設渡夫一名。
147
龍江,中渡即滑石渡,在舊城西北二里,設渡夫三名。
148
龍江下渡,即彭埠渡,在新城小西門外設渡夫二名。
149
大曹渡在城東四十里,設渡夫二名。懷逺渡在城西四十里設渡夫二名。東江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設渡夫二,名河池州。
150
大山闗,舊曰大山堡,在州西二十五里,界連南丹土州。
151
雷山闗,舊為雷山堡,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界連東蘭州。
152
都銘隘,因山而名,在州東二十五里。劍甲隘即劍甲山,在州南一百三十里。三旺里,在州南一百三十里。明萬厯初,割東蘭、那地二土州各三里来屬,是為三旺六里。舊曽設大挿、古郎、雷山、九門等堡。
153
國朝仍撥兵分駐汛防。
154
東橋 吳義橋俱在城東三里龍溪橋。 乾谿橋俱在城東五里,古郎橋在城東六里。
155
冷水橋,在城東七里。元至元間,達魯花赤建紅沙橋,在紅沙嶺西,去州城二十里。
156
金城渡,在城東五十里。
157
天河縣。
158
鯉魚隘。 梅水隘俱在縣東南二十里。東田隘,在縣城南三十里。
159
黄泥隘。 得能隘。 上下郭利隘,俱在城東二十五里。
160
馬皮隘在縣西歸仁里,又馬蹄隘在縣城西四十里,舊圖志:逼近思恩中洲苖蠻出没縣界諸堡,此為最要。
161
大通橋,在城南半里。
162
廣源橋,在城北三里。
163
南村橋在城北十七里。
164
思吾橋,在城南十里思吾溪。願豐橋在城北一里。
165
永鎮橋在縣東禪鎮。
166
東江橋,在縣城西門外半里。上梘渡在城南七十里。設渡夫一名清潭渡,在城北三十里。
167
江口渡在城南二十五里,西門渡在城西門外。
168
邱度渡,在城北三里。
169
思恩縣。
170
老鼠隘在縣東四十里,界接宜山縣河池,所路狹,峻險,言䑕不能過也。
171
湘峒堡,在縣東五里四通山,鄉為水東要衝。冷水堡在縣東南四十里,大路即古積古邁舊堡,山徑錯雜,為入縣要衝。康熙三年,撥兵防守。䝉山堡在縣南五十里,又下利堡皆坐落温平里,山外係宜山、河池二州縣,大路為縣南要隘。康熙六年,撥兵専防宜山、南巢猺賊。
172
盧隘堡在縣西七十里盧隘村,逼近永安五十二峒,與貴州荔波縣六種苖蠻接壤。
173
諸葛堡,在縣東一百五十里,中洲相近。又有伏波堡,皆鎮壓上中下三里,猺人為縣要害。
174
丹竹橋,在城西五里。
175
都黎橋,在城西北二十里,官橋在城南三十里。諸峯四:立清溪,中流。
176
帶江橋,在縣城北四十里。
177
環江渡,在城西一里。
178
饒溪渡在城北四十里。
179
東蘭州
180
覇陵橋,在州東南一里。
181
紅泥渡即隘峒江,在州東三十里。
182
荔波縣雍正十年,改𨽻黔省
183
地鵞橋,在岜乃埲,去縣城三十里。
184
茅灘橋, 水慶橋城東南七十五里俱在獟●缺字:⿰犭幸埲水龍橋,在城東六十里。邱賤埲。
185
水圍橋,在城東北四十五里韋農里。
186
縣前渡,在舊縣南闗外一里,山溪險惡,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棻捐造渡船二隻。
187
上䝉石渡,去城五里。
188
下䝉石渡,去城十里。
189
甲站渡,在城東二十里。
190
巴灰渡在城南一百一十里。那地土州。
191
盤利闗,在州東北一里。
192
石門闗,在州東十里。
193
劍隘,在州南十里。
194
更舉渡,在州西六十里。
195
南丹土州
196
甲界闗,在州西二十五里,下域闗,在州西南三十五里。羅侯闗,在州南二十五里。壘石隘,在州南十里。
197
蓮花寨,在州西南九十里。金雞寨,在州西三十里。
198
䝉寨在州東北二十里。
199
岜峩寨,在州西一百二十里,與泗城接界,為州要隘。
200
大橋在州東南五十里。
201
羅侯橋,在州南二十五里忻城土縣。
202
羅墨渡,在縣南三十里。
203
東蘭土州
204
龍王闗,在州南九十里,接田州土州界鳯凰隘,在州東南二百三十里。
205
荼縻隘,在州西二十五里。廣濟橋,在州西北一里。鳯山哨,思恩府。
206
陸通橋,在府城東七里。
207
東橋,在府城東一里。
208
永濟橋在府城南。明萬厯間,知府尹仲亮建。有記公仲橋,在府城東二十里。
209
清湘橋在府城東四十里。黄嶺橋在府城東四十里覃李村。南闗橋在府城南,康熙五年,知府崔雲翀建。有記清水橋,在府城南四里。
210
正平橋在府城東,康熙十一年,同知馬有用,建有記。
211
獅子橋在府城南十里獅子巖,前隆興橋,在府北四十里。
212
普濟橋,在府城北。
213
清水渡,去城一百里。
214
白范渡在府城南二十里紅水渡,去城一百二十里。峓江渡,在府城東北一百八十里。右和渡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武緣縣。
215
東門橋,在縣東門外。
216
龍凭橋,在縣東二十里。
217
觀音橋在縣東二十五里。黄峝橋在縣東六十里。
218
䭾轉橋,在縣東南十里靖安坊。羅波橋在縣東三十里陸村,曾甘橋。 覃、福橋俱在縣東三十里。䭾章橋在縣東五十五里。
219
羅庇橋在縣南二里。
220
魯班橋 駟馬橋俱在縣南十里。大石橋在縣南一里。
221
蘇豐橋 平農橋 平穏橋。 平豐橋俱在縣南十五里。
222
平安橋 平洋橋。 平洪橋。 楊橋 雙橋 平民橋俱在縣南二十里。
223
銀橋在縣南二十五里羅諳村。第八橋在縣南三十里。
224
暗橋在縣南五十里宣化縣交界。南濟橋在縣南二里,舊名渡頭橋。明正德初建,嘉靖十八年,耆民龔瑛重修。
225
同安橋,在縣西二十五里。鄧橋在縣西南十里。
226
陸楚橋在縣西三里,俗呼六祖橋。金雞橋在縣西四十里。
227
柴橋在縣西五十里。永寧七圖三門橋。 林橋俱在縣西北五十里,桑橋在縣西四十里。
228
亨橋在縣西六十里。《永寧七圖》。惠懷橋在縣北七十里。
229
火燒橋在縣北四十里梁村北門橋,在縣北門外。
230
福善橋,在縣北六十里。
231
陸楚渡,在縣西二里。
232
南濟渡,在縣南二里。
233
硃砂渡在縣北三十五里,大纜渡在縣北四十里。
234
賔州
235
古漏闗,在州城南四十五里,以古漏山名《一統志》,舊時人跡不到。宋咸平中,知州事王舉開置,鑿石燒崖,可通車馬。
236
惠政橋,在州城東門。
237
豐慶橋,在州東二里大惠橋州南二里。勒馬橋,在州城東北二里勒馬江上。太平橋在州南門外,明洪武六年,知州周樂建。崇禎間,知州錢積中重修。
238
行春橋在州城南門外。
239
平政橋在州城西南,舊架木,明正德二年,知州羅瑋始甃以石。
240
百秀橋,在州城西十五里。六馬橋,在州城北二里,屯橋州城北五里。李依橋,在州城東二十里。
241
閉村橋,在州城南一里。
242
三里橋,在州城西,又七里,橋在州城西北,頂橋在州城南二十里。
243
四欖橋,在州城北三十里。李依渡,在州城南三十里遷江縣。
244
鳯凰堡闗在縣城西四十五里。五星橋在縣東南四十里。元至正七年,建龍降橋,在縣西南二十里,又名龍見。明萬厯十二年建。
245
嘉縣橋在縣東五里。
246
劉坡橋在縣西南三十里軸。水橋在縣西北二十里陳道橋。 清水橋俱在縣南五十里,黄薑橋在縣西三十里。
247
合水橋在縣東北三里。
248
陳来渡,在縣南四十里。
249
埠灶渡,在縣西南五十五里。索良渡在縣南三里。
250
都歴渡,在縣西紅水河。
251
盤詰渡在縣東門清水河,額設渡夫二名上林縣。
252
三里營,在縣東北,南連八寨,西達思恩國,朝設守備防守。環有獨山、白崖、馬鞍、剝袍、宗馬、淥潘、銅鏡、三朝等八堡。
253
鏌鎁闗,在縣南九里鏌鎁山丹竹橋。 化龍橋 周利橋俱在縣南五里,康熙四十三年重建。
254
清鏡橋。 東海橋 萬年橋俱在縣城東門外清趣橋在縣城南門外。
255
鎮武橋在縣北,明知縣林接雲修萬松橋,在縣城南半里。
256
石蓮橋在古淥里。
257
琴水橋 桂樹橋俱在縣東北,上無虞鄉。

·田州、土州》

1
根村隘,在州南三十里路界奉議州。
2
老村隘。在州東一百四十里。界通鎮安府。
3
𣆟律隘,在州西八十二里界。鎮安府西林縣。
4
萬山隘,在州西南二百八十里。界小鎮安。
5
那簡隘,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界通雲南。土富州那淋隘。在州北二百里。界通泗城府。
6
鞏山隘,在州東北三百二十里,界通舊城土司,或曰工堯,即此。一統志:明嘉靖初,官兵討岑猛,猛以勁兵屯工,堯别將沈希儀擊之,夜分兵繞出工堯山背是也。
7
壬村隘,在州北一百八十里,界東蘭州以上各隘邉方要道,俱設土兵防守。
8
艮瀨橋,在州東一百一十五里。
9
峝忙橋,在州東一百一十里。
10
哩陋橋在州東九十五里。
11
哩風橋,在州東九十里。
12
那泊橋,在州東二十四里。
13
𣆟馬橋,在州西五十里。
14
䭾落橋,在州東五十五里。
15
哩賴橋,在州東三十七里。
16
䭾馬橋,在州西一里。
17
那彪橋,在州西三十里。
18
哩埋橋在州西六十六里。哩羊橋在州西八十里。
19
剝倫橋,在州西一百里。
20
剝艮橋,在州西一百里。
21
那進橋,在州西一百四十二里。楊村橋,在州西一百六十里。哩竹橋,在州西一百九十二里。劍俸橋,在州西二百里。以上十八橋,雍正七年,土知州岑應祺建。
22
南門渡在州治前。
23
剝色渡,在陽萬甲。
24
舊州渡在上下田州。甲去州三十里。萬渡在萬陽甲。去州一百六十四里。上林土縣。
25
淥酌橋,去縣五里。
26
淥下橋,去縣六里。二橋,雍正七年建白山土司。
27
下逺隘在司北四十里,係山口要路。新結橋在司署前,康熙三十一年,土廵檢王一璋建。
28
蓮湖橋,在司署南半里。雍正四年,土廵檢王維翰建。
29
喬利橋,在舊司治東。
30
喬穏橋。在司西二十四里。康熙四十二年,土廵檢王維翰建。
31
興隆土司:
32
岜闗隘,在司西八十里接田州土州。喬鞏橋在司東三十里。
33
喬楊橋,在司東五十里。
34
喬接橋,在司東四十里。
35
喬珍橋。在司西三十五里。那馬土司。
36
周鹿橋在司東一里,明正統間,建濶五丈,長四倍之,為司境通衢。
37
小石橋在司東岜砦村。
38
定羅土司:
39
鎻龍橋在司北三十里。明天順三年,農喜穏倡建鐡鎻橋在司西一里。
40
募橋,在司西二十里。明弘治庚戌年,韋貴青等建。
41
鎮定橋,在司治前。康熙五十年,土官徐士賢捐造。
42
篤慶橋,在司東二里。雍正元年,徐國丞捐造。
43
舊城土司
44
司前橋,在司治東南半里。
45
下旺土司
46
馬門橋在司治北。
47
伏認橋在司西二里,俱明正統間土官岑瑛建。
48
古麗橋在司治東。
49
椒墟橋在舊司治北一里安定土司。
50
匹夫闗在司東南一百里,鳥道一線,下臨大江,極為險峻,路通慶逺府忻城土縣及上林縣。
51
劍隘,在司東南三十里,兩山峙立萬峯夹道。夷江隘在司東一百八十里。兩山夹水山左,一徑通慶逺馬沙洞,舊稱險塞。
52
刁房隘在司北五十里,接慶逺、永順界叠嶂﨑,徑旁即大察峒,猺蠻聚居,為司境第一險阨。
53
五里山,橋在司南五里,南至府界,北至慶逺府宜山縣界。
54
紅水渡在司東南。
55
清水渡,在司西南四十里都陽土司。
56
順山橋,在司南三百里。
57
剝浪橋,在司南三百一十里,康熙四十八年,土官黄玉璠建。
58
那陽橋,在司南三百二十里。古零土司。
59
刁律隘,在司西三十里,兩峯夹道,斜徑﨑嶇,近接下旺土司界。
60
清水隘,在司東南三十里。路通上林土縣。羅降隘在司南三十里,路通武緣縣,撥兵防守。木橋去司城一百二十里。
61
石橋一,在司治東南半里,一在司西七里,一在司西一百二十里。俱係黔、粤通衢。
62
泗城府:
63
迎暉闗在府治北三里,明天啟間,設北達貴州永豐州界,東北達慶逺府東蘭州,現撥官兵防守朝陽闗,去府治五里路,通西隆、西林及田州土州官兵防守。
64
相葛隘,在府東二百八十里。骨邅隘在府東北三百里皈樂墟。在府南一百四十里。雍正五年,設右江鎮駐之。七年,改駐百色,有左營守備汛防。
65
瓦村橋,在府治北三里。順治十二年,土目王忠建官橋,在府治前。康熙二十一年,土官岑繼禄建接龍橋,在府治北半里。康熙二十二年建鎮龍橋,即鎻龍橋。在府治南。康熙二十五年,土官岑繼祿建。五十八年,土官岑齊岱重修。
66
汾洲橋,在府治南三十里。
67
西隆州
68
麥林隘,在州西南四百八十里小古障隘,在州治西二百五十里。板埧渡,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八渡在州治北二十里,俱設獨木小船。西林縣。
69
普䭾隘,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康熙六年,建路達西隆廣南,山徑盤廻,頗稱險僻汛兵防守。
70
上林隘,在縣東一百九十里。
71
那腊隘,在縣南一百七十里,兩山夹徑出入,必由谷口,亦為扼要,撥兵汛守。
72
瓦村隘,在縣南一百九十里,江道所經,近接夹山,猺人出没。
73
那比隘,在縣南一百六十里,汛兵防守。𣆟厚隘,在縣南一百九十里。
74
那佐隘,在縣西南二百二十里,渡淥䭾,出木龍山,萬峯交峙,中有小徑,設把總一員,汛兵四十名防守。
75
皿鐡隘,在縣西一百里,路最險要,外通廣南。
76
城南橋,在縣城南一里。
77
縣前渡,在南門外。
78
北渡,在縣南一百里。

·直𨽻鬱林州》

1
西闗在州城西一里。
2
瑞龍橋在州城南半里,舊名安逺橋,元延祐間建。
3
明洪武二十七年,知州陳銘重建。萬厯五年,知州陳良珍重修。
4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復圮。五十三年,州人陳聖煜重修。
5
大江橋,在州城北五里豸堂嶺下。
6
西望橋,在州城西五里壯垌口,康熙二十五年,知州賈有福修。
7
尋春橋在州治西北。
8
鵶橋,在州城西二十里。
9
通濟橋,舊名茂林,在州城東二十里茂林里。元至正間,建明弘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都御史鄧廷瓚改名太平。
10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陳聖煜重修。
11
三山橋,在州城西三十里都監塘州人陶魯建。
12
環土橋,在州城西三十里,明博白知縣林瑄建。
13
武安橋,在州城南濠。
14
迎春橋在州城東濠。
15
西鎮橋在州城西濠。
16
永寧橋在州城北濠。
17
大興橋,在州城西十里。明弘治十三年,知州李永珍重建,砌石為基,架板為梁,上覆以亭。
18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賈有福重建。雍正五年,州人陳朝坦、蘇為正、唐璉文重修。
19
五里橋,在州城東五里。雍正三年,知州張永熊重修。
20
龍泉橋,在州城西北十里,又名白鳩橋,康熙五十六年陳聖煜重修。
21
利渉橋。 綂濟橋俱在州城北闗外三里。伏龍橋在州城東三十里三橋,康熙四十九年,州人蘇仲槐俱重修。
22
定川上。渡在州城北二十里。定川下。渡在州城西南二十里博白縣。
23
文星橋在縣城東門外,明永樂四年,邑人秦希顔建。宣德二年,包思恭募修。萬厯三十五年,知縣譚岳重修。
24
通津橋,在縣北闗外。明正統三年,知縣李銘建。嘉靖二十三年,知縣繆宗道重修。
25
太平橋在縣東,儒學前,後改為化縣橋。平政橋在縣城東濠上,明成化七年建。飲馬橋在縣東南一里,明永樂九年重修。天塘橋在縣城南二里。
26
白馬橋。 周羅橋俱在縣城南七十里。九岐橋在縣城東南五十里。
27
清湖橋,在縣城南三十里東丹橋。 南汀橋俱在縣城西四十里,隂橋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28
潭蓬橋 下髙橋俱在東廂。雍正二年,監生李廷芬建。
29
七里橋在大玉里。
30
水榕橋在水鳴堡,雍正二年,貢生秦育桂生員賔汝謙募修。
31
率旦橋在柯木堡。雍正二年,監生李廷芬募建春臺渡,在城北七里。
32
南流渡在城南二里。
33
綠珠渡在城西七里。
34
陀角渡,在城南五十里。
35
蒼石渡在城南八十里。
36
北富渡,在城東一百里。
37
北流縣
38
天門闗,在縣西十里,髙崖䆳谷,路經其中,舊名鬼門闗,地輿記勝云:本桂門闗,訛稱為鬼元㢘訪使,永隆改名魁星闗,明洪武間改桂門闗,宣德中改今名。唐沈佺期諸名人俱有詩。
39
白梅隘。 新墟隘俱在縣南一百八十里,界廣東化州。
40
黄爐隘,在縣南一百六十里,界直𨽻鬱林州,并陸川縣。
41
陸靖汛,在縣南一百六十里。防守縣屬卞一、卞三地方。
42
善逕汛,在縣南一百八十里,為廣東信宜縣一路要隘。
43
登龍橋在縣東,初名化龍,宋時學前橋也。舊有䜟云:「金在後,水在前,學橋連出狀元」。古以竹木為梁。宋開慶元年,縣令徐傳始甃以石,搆亭明知縣陳宗文、蕭遴、王廷學、劉修己,邑人御史李宏,俱重修。通仙橋在縣東北,上有亭二座。
44
廣濟橋在縣東。康熙三十年,邑人楊用棟建西門。橋在縣西小河上,康熙三十八年,邑人曹振宸建。
45
五桂橋 七賢橋俱在縣南門外。火燒橋在縣西二里,廂民馮澄建。落桑橋在縣東二十里綠藍水上。平安橋在縣西二十里。明萬、厯間,邑人覃子相建。國朝康熙五十年,大水衝,圯邑人梁奠周修復。新河橋,在縣西十五里。
46
永豐橋。 永安橋俱在縣東二十五里,太平橋在縣東二十里。四橋俱康熙四十九年邑人曹振宸建。
47
白洲江橋,在縣西四十里。雍正二年,邑人羅思綵建。
48
通濟橋,在縣西南百里,康熙五十四年,邑人顔思端建。
49
中和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邑人曹大典建灣肚渡」,在南門外。
50
東墟渡在沙街口。
51
新村渡在縣南五里。
52
石皮渡在縣北二十五里,銀塘坡渡在縣東三里。
53
秤錘灣渡,在縣西十里。
54
隆盛墟渡在縣南八十里陸川縣。
55
進賢橋在縣南門儒學,西明永樂間,知縣吳景建。國朝康熙二年,知縣蘇萬邦捐造木橋。
56
梓童橋在縣東。
57
卧龍橋在縣西。
58
来青橋在縣北,明知縣郭珍、建舉人龎驤修。南橋在縣城南半里,明永樂間,主簿吳克林建羅槽橋,在縣城北一里洞尾橋,縣城北三里。興隆橋在縣城南五里。馬岡橋,縣城南十里米塲,橋在縣城北二十里。良洞橋,縣城北三十里,康熙四年,知縣方鼎俱重修。
59
木蔃橋在縣城東北五里。三練橋在縣城南二十里廻龍橋。 路察橋俱在縣城北五十里。黄欖橋在縣城北七十里。
60
榕木橋在縣城北十八里,向係木橋。康熙四十八年,里民嚴濟興募,修砌以石。
61
白馬橋在縣城東二十里,通津橋在縣城北二十里,俱監生邱蒿。建新濟橋,在縣城北二十五里。利渉橋。縣城北三十里,康熙二十七年舉人,龎頴建。
62
六平橋在縣北四十里,向係木橋。雍正八年,知縣謝錫侯貢生龎駿捐砌石橋。
63
六貢橋在縣北七十五里,貢生李昌祚倡建馬坡橋,在縣北四十五里。雍正八年,里民黄永耀等募建。
64
西布橋在縣城北六十里,公賀橋縣城北七十里,俱舉人龎驤修。
65
糧米橋在縣城北七十里。貢生曽振玢。捐建烏江渡,在縣南三十里。
66
北當渡。在縣南九十里。
67
興業縣。
68
登雲橋舊名街心橋,在縣南門外。宋建炎間,建造木橋,歳久傾圯,復甃以石。
69
迎恩橋在縣東門外。
70
龍津橋又名新江橋,在縣南門外通津江上。明天順間,知縣向珍建。
71
富陽橋,在縣東北一里。元至正間建,明天順五年重修。
72
鏁水橋在縣城東南十里,明太僕卿何以尚倡建,後圯貢生譚樾何㓜蘇重修。
73
藤㪚橋在縣城南二十里。明宣德五年建西水橋,在縣城北五里,明成化間建。東馬橋,在縣北二十里。
74
龍母橋,在縣城北三十五里馬山橋。 岑江橋俱在縣城南八里,髙橋在縣城北二十五里。
75
雙橋在縣城北十二里
76
香山橋在縣城南四里,明萬厯五年建。雙鞏橋,在縣城西南六里。
77
龍穿橋在縣城西南十里。文頭橋在縣城西南二里,雍正三年建。五里橋,在縣城北五里。
78
明鏡橋,在縣城西北十里,雍正七年建。
79
廣西通志卷十九
URN: ctp:ws52040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