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百七十一

《卷二百七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一輿地考
3
盛京
4
等謹按古帝王膺籙受圖,天人協應,必有王氣。特鍾之地,締造鴻基,而後四海宅心,大統茂集。故居岐百堵,致美於《周詩》。過沛三侯,流徽於漢。史創業艱難,發祥有自,固非偶然也今之
5
盛京為古青州之域,居東方生物之位,實符帝出乎震之義。其水土深厚,長白,拱其東醫無閭,控其西滄溟襟其前混同江,黒龍江絡。其後山海環抱,為天下形勢之首。葢自開闢以來,天作地藏以待首出之。
6
聖人我。
7
太祖高皇帝誕膺
8
天眷撫有東土,天命十年,以瀋陽形勝之地,遂定都焉。太宗文皇帝底定全遼東,至使犬使鹿之部㒺不服,屬世祖章皇帝統御,寰宇定鼎。
9
京師尊。
10
盛京為留都,設文武大員駐守其地。聖祖仁皇帝孝思,維則崇奉。
11
山陵
12
大駕三巡。
13
躬修展謁,又以平定羅刹闢地,至黒龍江以北,大興安嶺之外。
14
世宗憲皇帝善繼善述,添設州縣,増易駐防,聖謨洋洋,經書盡善我。
15
皇上丕顯丕,承義昭繩。
16
武自乾隆八年暨十九年再謁園寢。
17
賜酺賜,復㤙澤,便蕃賦,有陪京之製舞成。
18
世徳之辭。
19
奎藻宸章益光。
20
前烈葢自承平累葉以來,聲教之隆,文明之盛,逾沙漠而被東瀛。
21
留都四境,幅員萬里。民物殷富,風俗淳和。瞻陵廟之巍峩仰。
22
宫廷之肅穆,龍蟠鳯翥,佳氣鬱蔥,國家億萬年,景祚鴻庥,皆基於此矣。盛京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以領各衛,盡罷所屬州縣,改元之遼陽路地,置定遼中左右前後五衛,及東寧、海州、葢州、復州、金州五衛。改元之瀋陽路地,置瀋陽中左、右中屯四衛及鐵嶺衛。改元之開元路地,置三萬、遼海二衛,改元之廣寧路地,置廣寧中左、右、前、後五衛,改元之大寧路地,置廣寧中屯、左屯、右屯、前屯、後屯五衛,及義州、寧逺二衛。永樂中,復置安樂自在二州。其迤東北混同江左右之境置努爾干都司,領外衛一百八十四。外所二十,皆因其部族授為都督、都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俾統其屬。以時朝貢不在封域之內,其後各相繼淪廢我。
23
朝發祥長白自
24
逺祖定三姓之亂,居俄漠恵之野,鄂多理城在今寧古塔西南三百餘里。
25
國號滿洲,是為滿洲國開基之始,逮肇祖、光復舊業,始居呼蘭哈達山下之赫圖阿拉地方締造。
26
興京肇基,王跡傳至。
27
興祖
28
景祖
29
顯祖積功,累仁基緒益大。至太祖高皇帝創業鴻圖,奄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及寧古塔諸地。天命三年,城界藩。五年,遷「薩爾呼。六年,取
30
瀋陽遼陽七年建。
31
東京於遼陽十年,自
32
東京遷都瀋陽。
33
太宗文皇帝天聰五年,營造宮闕,號為。
34
盛京於是全遼之地悉歸撫定。世祖章皇帝統御六合入闗,定鼎以盛京為留都。順治元年,悉裁諸衛,設八旗駐防官兵,以內大臣、副都統領之。三年,改內大臣為按班章京,給鎮守、總管官印。十年,以遼陽為府,置遼陽、海城二縣。又於寧古塔設按班章京,副都統鎮守之。十四年,罷遼陽府,始於
35
盛京置奉天府,設府尹。康熙元年,改奉天按班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寧古塔按班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三年,設廣寧府,領廣寧縣、錦縣、寧逺州。四年,改鎮守遼東等處將軍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又罷廣寧府,置錦州府,移治錦縣,仍𨽻奉天府尹。是年,奉天府又増置承徳、葢平、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縣為州。十年,於吉林、烏拉設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駐吉林烏拉,留副都統鎮守寧古塔。二十二年,於黒龍江設將軍、副都統。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年,於伯都訥設副都統。三十二年,移黒龍江副都統,亦駐墨爾根。三十八年,黒龍江將軍、副都統,皆自墨爾根城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於墨爾根設副都統。雍正三年,於阿爾楚喀設副都統。四年,於吉林烏拉置永吉州,寧古塔置泰寧縣,伯都訥置長寧縣,俱𨽻奉天府。五年,設熊岳、錦州二副都統。七年,罷泰寧縣,又於三姓設副都統。八年,於黒龍江城設副都統。十年,設九闗䑓門,同知駐義州,管理邉外土黙特、敖漢等部蒙古民人交涉事務。十二年,於故復州衛地置復州,故金州衛地置寧海縣,又於錦州府増至義州。乾隆元年,罷長寧縣。九年,於阿爾楚喀設副都統。十二年,罷永吉州。十三年,裁九闗䑓門同知,以所管旂務改屬熱河之塔子溝㕔。二十七年,又於拉林設副都統,其全境自遼河左右則奉天將軍統之,其東則吉林將軍統之,其北則黒龍江將軍統之,而副都統復分鎮於將軍所轄之地,其餘各城各邉門,又有城守尉、防守尉等員分駐焉,至編戶之民則𨽻於州縣,而以府統之,共設府二:其錦州一府仍屬於奉天府尹。東西距五千一百餘里,南北距六千八百三十餘里,東至海四千三百餘里,西至山海闗,接直𨽻永平府界八百餘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黒龍江外大興安嶺,接俄羅斯界,五千一百餘里。東南至希喀塔山,濱海界二千九百餘里,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東北至赫哲費雅哈,濱海界,四千餘里。西北至䝉古土黙特、奈曼各部界六百九十餘里,自盛京至
36
京師一千四百七十餘里。興京在。
37
盛京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吉林界三十五里,西至奉天府承徳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鳯凰城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奉天府開原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吉林界十五里,西南至鳯凰城界一百六十餘里,東北至吉林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開原縣界一百三十里。自
38
興京至。
39
京師一千七百四十餘里。明初置建州衛,後廢本朝為。
40
四祖及
41
太祖高皇帝發祥之地。天聰七年,設城守尉駐此。乾隆二十八年,増設理事、通判㕔。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
42
治之,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旂民交涉事務,以通判治之,仍統於奉天府尹。
43
奉天府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九百九十餘里,東至撫順城界八十里,西至錦州府廣寧縣界一百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開原縣發庫邉門,接內扎薩克䝉古界二百六十餘里,東南至鳳凰城界一百八十餘里,西南至錦州府廣寧縣界三百里,東北至威逺堡,邉門接伯都訥界二百三十餘里,西北至廣寧縣界一百里。明洪武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治遼陽,以領諸衛。此為瀋陽中衛,又兼為定遼中、左、右前後及東寧、海州、葢州、復州、金州、鐵嶺三萬,遼海十三衛,並安樂自在二州地。本朝天命十年。
44
太祖高皇帝自遼陽遷都於此。天聰五年,尊為盛京。順治元年以為留都,設按班章京鎮守。十四年,設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元年以後,改按班章京為將軍,又増置各州縣以奉天府尹。領州二、縣六。其錦州府各州縣亦兼轄焉。自奉天將軍以下,又分設副都統、協領、佐領等員。凡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事務,則統之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則統之於奉天府尹。
45
承徳縣附郭。明洪武中置。瀋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建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置奉天府。康熙三年,置承徳縣為府治。
46
遼陽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置定遼左、右、前、後四衛,東寧衛及中、左、右、前、後等千戶所,並為都司治。後又徙置自在州於城內。 本朝天命七年築遼東京城於遼陽城東五里,九年遷都之。十年,由 陽遷都瀋陽。順治初,設 東京遼陽城,守尉駐此。十年置遼陽府,領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罷府為遼陽縣。康熙四年,升為遼陽州。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州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47
開原縣在府東北二百里。明洪武中,置都萬衛。後又徙置遼海衛於此,並屬遼東 指揮使司。永樂中於城內置安樂,自在二州。後徙自在州於遼陽城內。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設開原城守尉駐此。康熙三年,置開原縣。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48
鐵嶺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於鐵嶺城置衛。二十六年,徒置鐵嶺衛於此,領中左、右三千戶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禦。本朝康熙三年,置鐵嶺縣。二十九年,設鐵嶺防, 駐此。凡駐防旗務,以防禦治之,屬於開原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49
海城縣在府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中置海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順治十年改置海城縣,遼陽府。十四年改屬奉天府。
50
葢平縣在府南三百六十里,明洪武中置盖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天聰七年,設蓋州防禦駐此。康熙三年置蓋平縣,凡駐防旗務,以防禦治之,𨽻於熊岳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51
復州在府南五百四十里。明洪武中置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復州城守尉駐此。雍正五年,設復州通判,轄復、金二州之地。十二年,改為州。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熊岳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州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52
寧海縣在府南七百二十里。明洪武中,置金州衛,領中左千戶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十年,設金州城守尉駐此。雍正五年,兼屬復州,通判所轄。十二年,置寧海縣。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熊岳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錦州府在。
53
盛京西南四百九十里。東西距五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奉天府遼陽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山海闗,接直𨽻永平府界二百九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九闗䑓清河等邉門,接內扎薩克䝉古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奉天府海城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山海闗界三百里,東北至奉天府開原縣界三百八十里,西北至明水堂邉門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54
京師一千里。明洪武初,置廣寧中屯、左屯、右屯、前屯、後屯五衛,與廣寧衛及廣寧中左右三衛,寧逺、義州二衛,並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55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廣寧府,治廣寧縣。四年,罷廣寧府,改置錦州府,移治錦縣。領州二,縣二。雍正五年,設錦州副都統駐。此又分設城守、尉、佐領等員。凡駐防旗務屬於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屬於錦州知府,仍統於奉天府尹、錦縣附郭: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廣寧中屯、左屯二衛,其城東南境,又置右屯衛,並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廣本朝康熙元年改置錦縣,屬奉天府,三年改屬 寧府。四年置錦州府,以縣為府治。寧逺州。在府西南一百十里,明初為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徳三年,分二衛地置寧逺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府。本朝康熙二年改置寧逺州,三年屬廣寧, 四年改屬錦州府。廣寧縣。在府東一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廣寧衛。二十五年封建遼王,改廣寧中䕶衛。明年復改廣寧衛,又置中左、右三衛,並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順治四年設廣寧協領,駐此。康熙三年置廣寧府,並置廣寧縣為府治。四年罷府,以縣屬錦州府。凡駐防旗務以協領治之,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屬於錦州知府。
56
義州在府北九十里。明洪武中置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以其地賜察哈爾。康熙十四年,察哈爾叛,討平之,遷其部衆於宣化、大同邉外。十五年,與義州設巡檢司,屬廣寧縣。十九年,設義州城守衛駐此。六十一年,移錦州府通判臨治。雍正十年,改屬九闗䑓邉門同知管轄,十二年,升為義州,屬錦州府。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州治之屬於錦州知府。
57
等謹按。
58
盛京為留守重地,凡形勝扼要所在,並設八旗駐防,自將軍而下,有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各有分治之地。今奉天、錦州二府全境,皆奉天將軍統轄地也。其各駐防之與州縣同城者,已兼載入二府之內。其有専城駐守地不屬於州縣者,謹編次於左。
59
鳯凰城在奉天府東南四百二十餘里,明初為鳯凰城堡,設兵戌守,後廢。 本朝天聰八年,註官兵於通逺堡,崇徳三年,移駐於此,設城守尉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駐防旂務。雍正年間,定旗、民交涉事務,分屬熊岳通判管理。
60
牛莊城在奉天府海城縣西四十里。明為海州衛地,置牛莊驛於此 。本朝天命六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
61
等,謹按以上屬奉天將軍統轄。其興京城駐防,已載奉天府之前。東京遼陽城及開原城駐防,已見奉天府廣寧城駐防,已見錦州府不復載。
62
熊岳城在奉天府蓋平縣城南六十里,明為蓋州衛地。 本朝初設城守尉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駐此。雍正五年,移置副都統鎮守,後又増設理事、通判㕔,凡駐防旂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旗民交涉事務,以通判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63
秀巖城在蓋平縣東二百五十里。明為蓋州衛地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城守尉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駐此。雍正年間,定旂民交涉事務,分屬熊岳通判管理。
64
旅順城在奉天府寧海縣南一百二十里。明為金州衛地,置中左千戶所,後廢。 。本朝康熙二十年,設水師營協領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駐此。管理駐防旗務。
65
等謹按以上屬熊岳副都統分轄。其復州城、金州城,蓋州城駐防,已見奉天府,又有義州城駐防,別屬錦州副都統分轄。已見錦州府不復載撫順城。在置興京西北一百九十里,明為瀋陽衛地。 撫順千戶所後廢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防禦駐此。管駐防旗務屬 興京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66
巨流河城在錦州府廣寧縣東北二百三十里,理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67
白旗城在廣寧縣東一百六十里,駐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理 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68
小黒山城在廣寧縣東六十里,理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 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69
閭陽驛城在廣寧縣西南五十里理。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 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70
小凌河城在錦縣東南二十里理。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 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71
後所城在寧逺州西南八十里,駐本朝康熙十四年設佐領於此管理 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72
中前所城在寧逺州西南一百六十五里理,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 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又寧逺州亦設佐領駐防,與州同治,不複載
73
法庫邉門。在奉天府開原縣西北一百里,防本朝康熙元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 旗務,屬奉天將軍。
74
威逺堡邉門在開原縣東北三十里務,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 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75
英額邉門。在開原縣東南二百十里,屬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旂務, 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76
興京邉門在此興京東南三十里。六本朝初設防禦,駐 管理駐防旂務,屬 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77
鹻厰邉門。在禦興京南一百四十里,屬本朝初設防, 駐此,管理駐防旂務。 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78
愛呼邉門在鳯凰城北一百二十里,屬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 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79
鳯凰城邉門在鳯凰城西南十里,増本朝初屬鳯凰城守尉,雍正元年 設防禦駐此,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80
松嶺邉門在錦縣西北二十里駐。本朝康熙十七年設防禦,駐此管理。 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81
新䑓邉門在寧逺州西北七十里旗,本朝順治十一年設防禦,管理駐防。 務,舊在州西北四十里,康熙三十六年移駐於此,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82
梨樹溝邉門在寧逺州西北一百里防,本朝雍熙十八年,設防禦管理駐 旗務,舊在州西北七十里之碾盤溝邉門,三十六年移駐於此,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白石觜邉門,在寧逺州西一百二十里防。本朝康熙十八年設防禦管理駐 旗務,舊在高䑓堡,二十五年,移於州西北一百里之寛邦邉門,三十六年又移駐於此,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83
明水塘邉門在寧逺州西北一百六十里,理本朝康熙十八年設防禦駐此,管 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84
彰武䑓邉門。在廣寧縣北一百七十里,管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防禦駐此。 理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85
白土厰邉門在錦州府義州東北一百三十里,理本朝康熙十五年設防禦駐此,管駐防旗務屬義州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86
清河邉門在義州東北五十五里駐,本朝康熙十五年設防禦,駐此管理。 防旗務屬義州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87
九闗䑓邉門。在義州西北三十里,理本朝康熙十五年設防禦駐此,管 駐防旗務屬義州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88
等:謹按《禹貢》,「海岱惟青州」,孔傅以為「東北據海,西南距岱,正義惟青州之境,非止海畔,故曰據也」。舜時又置營州,鄭康成謂舜以青州越海,分置營州,是堯時遼東本屬青也。杜佑作《通典》,遵用舊說,謂「青州從岱山東厯宻州,東北經海曲萊州,越海分遼東、樂浪、三韓之地,西抵遼水。馬氏《通考》亦因之,以今與地言之,從大遼水為界。遼水東之奉天府為古青州境。遼水西之錦州府為古冀州境,吉林將軍駐吉林烏拉城在。
89
盛京東北八百二十餘里,東西距四千餘里,南北距一千九百餘里,東至海三千五百餘里。西至威逺堡邉門,接奉天將軍地界五百九十五里,南至長白山,外接朝鮮界一千三百餘里,北至松花江接黒龍江將軍地及內扎薩克䝉古界六百餘里。東南至希喀塔山濱。海界二千三百餘。西南至英額邉門接奉天將軍地界七百餘里,東北至赫哲費雅哈濱海界三千餘里。西北至赫爾蘇邉門,接內扎薩克蒙古界,四百五十餘里,自本城至
90
京師二千三百里。明初置毛憐兀者等。外衛共八十有四,置努兒干,都司領之,後俱廢。
91
本朝初自長白山迤東,濱海諸部地近興京,最先歸附我。
92
太祖高皇帝
93
太宗文皇帝㤙威並用,順者以徳,服逆者以兵臨,於是鴨緑江、混同江左右全境,以次撫定至。
94
世祖章皇帝定鼎
95
京師之後,於順治十年設,按班章京及副都統,鎮守寧古塔。康熙元年,改按班章京為將軍。十二年,始建吉林烏拉城。十五年,將軍自寧古塔城移鎮於此。雍正五年,於吉林城之西境増設永吉州,𨽻奉天府尹。乾隆十二年,罷州,改設理事同知㕔,亦駐吉林城,屬將軍管轄。自將軍以下,分設副都統、協領、佐領、防領、驍騎校等官,管理滿洲、䝉古、漢軍、錫伯、巴爾虎等旂戶,並屬將軍統轄。凡副都統分駐之地五,協領、佐領分駐之地,四防禦分駐之地,四亦統於吉林將軍。
96
寧古塔城。在吉林烏拉城東南六百三十五里。其舊城在今城西北五十里 。本朝順治十年設,按班章京及副都統駐此。康熙元年,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五年,始於呼爾哈河北岸移建今城。五十年,以將軍移駐吉林烏拉城,留副都統鎮守於此。雍正五年,於境內増設泰寧縣,𨽻奉天府尹。七年罷縣,以舊縣城屬吉林理事、同知㕔管轄。乾隆二十一年,俱改屬寧古塔副都統。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旂戶。
97
等謹按,自寧古塔東七百餘里外,沿松花江、大烏拉江直至入海處,兩岸為赫哲、費雅哈部所居,其俗不知耕種,以捕漁為生,其來往行獵,並皆以犬,即所謂使犬部也,俗亦謂之魚皮部。考陶宗儀《輟耕録》稱:征東行省毎嵗委官至努兒干,須用站車,毎車以四狗挽之,悉諳人性,元志稱其俗有狗車木馬輕捷之便,狗車形如船,以數十狗曵之往來逓運。又舊志稱:乞列迷有四種,捕魚為食,著直筒,衣暑用魚皮,寒用狗皮,不識五穀六畜。自太祖高皇帝天命元年,即招服使犬路,嗣後全部內附,以其土産貂皮等物,就寧古塔副都統處輸,納嵗以。
98
為例,其有赴。
99
京師上貢者,以兵䕶送之,其散處最逺,不能以時到寧古塔者,若烏拉江口居住之庫頁等五百餘戶,則毎嵗遣章京等員赴寧古塔境外三千餘里之普祿鄉等地方,令其以六月㑹集若烏蘇里江居住之掐喀爾班吉爾漢等戶,則間嵗遣章京等員赴寧古塔東南境外三千餘里之尼曼河地方,令其以五月㑹集,各交納貂皮,給與賞賫,自寧古塔水程至其所居,盡處四千五百餘里,各設姓長、鄉長,分戶管轄,葢與編戶無異云。
100
伯都訥城在吉林烏拉城西北四百八十里副。本朝康熙三十二年,以舊城改建,設 都統鎮守。雍正五年,於境內増設長寧縣,𨽻奉天府尹。乾隆元年罷縣,改州同。十二年,裁州同。以舊縣地屬吉林理事同知㕔管轄。二十六年,俱改屬伯都訥副都統。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戶。
101
三姓城。在吉林烏拉城東北一千九十里,防本朝康熙五十四年,建三姓城,始置駐 兵,以協領等官領之。雍正十年,増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户
102
阿爾楚喀城在吉林烏拉城東北六百里,領本朝雍正四年,始置駐防兵,以協 兼副都統銜領之。七年,改建阿爾楚喀城。乾隆九年,増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戶
103
拉林在吉林烏拉城東北三百六十里,本阿爾楚喀副都統所轄地。乾隆二十一年,以移駐旗戶日衆,増設副都統一員,分為左右兩翼,嗣後以移駐之戶,陸續編為二十四屯。二十七年,以拉林副都統與阿爾楚喀副都統分設二處,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戶琿春在寧古塔城東南六百餘里,其南與朝鮮接界。自琿春河左右皆庫雅拉人等所居,亦名庫爾哈。康熙五十三年,設協領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戶屬𨽻於寧古塔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104
打牲烏拉城在吉林烏拉城北七十里,於本朝初編設佐領。康熙四十二年, 舊城東改建新城。雍正五年,設總管駐此。自總管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管員、管理各戶屬伊通河在吉林烏拉城西北九十里等。本朝雍正六年,設佐領及防禦驍騎校 員於此,管理各旗戶
105
額木赫索囉在吉林烏拉城東南三百四十五里 。本朝乾隆三年,設佐領及防禦、驍騎校等員,於此管理各旗戶
106
巴延鄂佛囉邉門在吉林烏拉城北二百十里軍,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伊通邉門。在吉林烏拉城西北一百九十里。 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軍。赫爾蘇邉門在吉林烏拉城西北四百六十里 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軍。布爾圖庫蘇巴爾罕邉門。在吉林烏拉城西北五百六十八里。 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軍。
107
黒龍江將軍駐齊齊哈爾城,在盛京東北一千八百餘里。東西距三千一百餘里。南北距三千八百餘里。東至畢占河,接吉林將軍地界二千三百餘里。西至喀爾喀河,接喀爾喀車臣汗部界,八百餘里。南至松花江接吉林將軍地界。五百餘里。北至外興安嶺,接俄羅斯界。三千三百餘里。東南至葉里伯赫河,接吉林將軍地界,二千三百餘里。西南至雅爾河接內扎薩克科爾沁、扎賚特各䝉古界一百二十餘里。東北至外興安嶺,接吉林將軍所轄之哈達烏拉河界。三千六百餘里。西北至額爾古訥河,接俄羅斯界,二千餘里。自本城至。
108
京師三千三百餘里。明永樂初,有黒龍江地面凡五十八,並入朝貢,羈縻於努兒干都司,後俱廢。
109
本朝
110
太祖高皇帝天命年間,黒龍江人次第歸附,有索倫、達呼爾二部,居東北境之額爾古訥河及精竒尼江之。
111
旁與俄羅斯接壤,並服屬於
112
太宗文皇帝繼因俄羅斯之衆曰:「羅刹竊據雅克薩之地,築城居之,侵擾索倫、達呼爾。崇徳四年,移其部衆。
113
駐諾尼江,後羅刹復來侵擾。康熙二十二年,始設將軍、副都統鎮守。初駐黒龍江城東北十里之愛呼城,於二十五年,發兵進剿羅刹,克其城。俄羅斯遣使謝罪。二十八年,遣大臣於格爾必齊河旁立石為界,自尼布楚地以東,皆歸版圖,於是索倫、達呼爾諸部仍居舊地。二十九年以後,移黒龍江將軍及副都統駐墨爾根城。三十年,始建齊齊哈爾城,取諾尼江北之齊齊哈爾莊為名。三十八年,將軍始自墨爾根城移鎮於此。自將軍以下,分設副都統、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滿洲漢軍、巴爾虎、索倫、達呼爾等旗戶,並屬將軍統轄。凡副都統分駐之地二城守尉分駐之地一總管分駐之地,二亦統於黒龍江將軍。
114
墨爾根城在齊齊哈爾城北少東。四百二十五里嫩江南岸。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建城。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此。三十二年,並移黒龍江副都統駐此。三十八年,始移駐齊齊哈爾城。四十九年,復於此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滿洲、漢軍、索倫、達呼爾等旗戶。
115
黒龍江城在齊齊哈爾城東北八百五里黒龍江西岸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城初設城守尉駐此。雍正八年,改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滿洲、漢軍、索倫、達呼爾等旗戶
116
呼蘭河在齊齊哈爾城東南八百十七里校。本朝雍正十年設副總管及佐領驍騎 等員。乾隆初年,増設城守尉,初駐齊齊哈爾城北二百七十餘里之博爾多地方,後移駐於此,管理各旗戶
117
呼倫貝爾在齊齊哈爾城西少北七百六十里年,本朝雍正十年設統領駐此。乾隆八改為總管,兼副都統銜。又有巴爾虎、索倫二部正副總管、佐領、驍騎校及投誠,分𨽻之厄魯特部總管、佐領、䕶軍校、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戶屬。
118
打牲總管地方在齊齊哈爾城北三百四十里。各本朝自康熙雍正年間,先後設總管,初駐齊齊哈爾西北一百六十里之布特哈地方,後移駐於此。自滿洲掌闗防正、副總管之外,又有索倫、達呼爾正、副總管、佐領、驍騎校及使馬鄂倫、春使鹿鄂倫春、佐領驍騎校等員,管理打牲戶屬
119
等:謹按索倫、達呼爾為東北最逺之部,散處山林,以捕貂為業,亦稱土中人自。
120
國初,天命天聰年間,即相率內附,其後列於軍伍,多以材勇自効,至於鄂倫春,一名竒勒爾,其所居益為遼逺,使馬鄂倫春在諸部之外,使鹿鄂倫春又在使馬之外,距齊齊哈爾城,復千有餘里,考舊志謂,可木地野人,以樺皮為屋,行則䭾載,止則張架,以養馬射獵為生,又稱乞列迷去努兒干三千餘里一種,曰北山野人乗鹿出入,葢其僻在窮荒,習俗殊異,自古以為化外之邦,今且審戶比丁,編為佐領,儼與八旗世僕相等焉,又豈特以豊貂之産,嵗時獻納為嫓美,於《禹貢》之島夷皮服哉?
121
又按黒龍江四徼,分設喀路,其防如邉門然。自齊齊哈爾邉境,歴墨爾根城,黒龍江城及呼倫貝爾,凡設卡路六十四,曰特木徳克,曰溫圖琿,曰多鼐,曰塔爾哈,曰古魯,曰烏拉諾爾,曰茂興,曰四家子,曰阿拉克沁,曰邦塔拉,曰拉哈鄂佛羅,曰溫徳亨,曰蘇克沁蘇蘇,曰諾穆歡巴顔和洛,曰甘河之善郭克達,曰伊拉喀,曰喀末尼喀,曰博爾多,曰拉哈,曰寧年,曰塔哈爾,曰綏楞額山,曰喀末尼峰,曰黒龍江口,凡二所,曰烏魯素木丹,曰精竒尼江,曰科洛爾,曰喀爾塔爾錫,曰庫穆爾,曰額頁爾,曰牛曼河,曰遜河口,曰訥穆勒河源,曰庫爾都里河,曰特力墨爾津河,曰特爾格河,曰沖古和洛,曰墨理格爾口哈吉口,曰伊勒該圖和洛,曰西拉鄂蘇蘇和洛,曰薩爾濟圖山,曰開蘭鴻溫,曰蘭鴻溫都哩額勒蘇,曰烏蘭剛噶,曰布拉克圖泉,曰摩垓圖泉,曰托洛海圖泉,曰哈卜齊垓圖,曰阿拉爾圖,曰濟喇,曰布克爾,曰和羅海圖,曰哈沙圖,曰音沁,曰阿嚕布拉克,曰墨敦哈沙圖,曰扎穆呼都克,曰布裕爾布嚨得爾蘇,曰烏爾遜河烏蘭剛噶,曰克布都克,曰西林呼都克,曰諾穆罕布都哩,曰呼拉得烏木克布拉克,各設官兵守之。重扃保障,金湯萬禩矣。
122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一
URN: ctp:ws53902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